这部剧开始便是和上一部剧无缝衔接,打败小丑的孩子们一起结盟。
故事转到27年后,一对同性朋友在游玩的时候被一帮小混混挑衅。
由于都年龄不大,谁都不服气谁,边转变成了打架。
人数不占优势的二人被小混混一方打倒在地。
并且一人还被扔进了河里,可是他没有被溺水淹死,而是被出来的小丑咬死。
这一段铺垫了德里小镇的恶土氛围,并未下边小丑的出现做下了铺垫。
当七人组唯一留在德里镇的麦克发现小丑复活后。
便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他在这二十七年中一直在研究小丑的事列。
他迅速打电话把伙伴喊回来。
伙伴刚回来时不以为然,只当这次是普通聚会。
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危险迅速靠近,事态严重了起来。
其实我认为,小丑的根源是德里镇的恶习导致的。
当然七人组只是消灭了表面的小丑,而想要彻底消灭小丑,需要从根源上消灭他,也就是彻底改变德里镇的恶习。
小丑是心理医生吧……把他们都叫回来,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用的方式略显吓人,最后它被消灭时说“你们都长大了”,这是不是再一次让你觉得这就是它故意帮他们的……还有就是啊,为什么都是大人了,都在大城市生活的,都现代了,还不懂得用武器吗?
你说小时候就算了(小时候都有枪),这都成年好多年了,带上武器,或者找专业团队去刚这不香吗?
还赤手空拳,只是在门口捡了把矛?
不明白为什么要有第二部……
It 2 作为一个恐怖/惊悚片无疑是相较失败的。
两年前,首部出场十分犀利,大开大阖,哪怕你剧情人物都忘光了,也不会忘记黄色雨衣小男孩在下水道被吃掉的那一幕。
It 的形态也伴随着剧情和人物发生着变化。
而这一部首先开场就很莫名其妙,吃掉个路人是怎么回事(本来还以为这组情侣会成为什么关键性人物,结果是纯路人),而且那个青年看上去也成年了啊,和第一部只攻击小孩的设定也有些相悖。
观众对Pennywise 的形象熟悉了之后,恐惧感也会不可避免地消退,燃鹅第二部It 出场的主要形态还是Pennywise。
有了心理预期之后,要再营造第一部的氛围就真的非常难了,就好像打针似的,就等那么一下。
啊,小女孩危险了,会发生什么呢?
啊呜一口呗。
啊呜一口,啊呜两口,就这么地,凑合着揪心呗,还能退票咋地。
It 的真相落实也是个问题。
神秘是营造惊悚/恐惧的必由之路,而当It 的存在是可以被科普的时候,科幻的色彩就掩盖了原色。
就好比吆五喝六的狗逼邻居总是惹你心烦但你却不敢招惹他,是不是混社会的?
这么嚣张是不是上头有人?
很吓人,慌得一比。
然而当你确认他是越狱的杀人逃犯之后,恐惧感就变了,至少你知道该怎么防他,怎么干他。
除了恐怖感打折之外,其他的地方也有些说不定道不明的刺挠。
比如It 展开到底是不是精神攻击?
众人中餐馆惊魂,Bev 归家遭遇变态姑婆后发现旧楼早已破败,Rich 被广场雕像袭击后定神发现一切如常……从这些桥段看上去是的,展开的就是一对一定制的精神攻击。
可是到了Eddie 和 Bill 那里就有问题了。
Eddie 被吐一脸之后,幻象消失可是呕吐物还在啊!
这真是B了狗了,why me !
其他人都全身而退啊。
Bill 那里虽然没有什么伤害遗留,但是他妈的他居然从幻象中获取了任务道具你敢信?
这个祭品不是用来干Boss的吗,怎么就从Boss那里轻松获取了?
你总不至于告诉我这个纸船下水道里卡了27年等你来掏吧。
精神攻击 or 物理攻击的困惑在大决战的时候达到了巅峰,Eddie 在克服心理障碍,投出信仰之矛之后居然被一爪从背后阴死了卧槽,我的天怎么又是Eddie,这个存在感略弱的怂包是自带 debuff 还是怎么着?
干嘛呢?
不是精神伤害么,不是只有在对方对It 怀有恐惧的时候才有效吗?
Eddie 显然可以说是不再恐惧了,那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被物理攻击干死了。
行呗,打暴走了展开物理攻击了,那就干呗。
结果在“Eddie 死后”——“主角觉醒” 的间隔,It 至少有不下10次可以团灭主角的机会,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这个时候我所有的情绪都是迷惑和自卑,怀疑自己是不是英语听力有问题错过了什么细节,根本顾不上害怕。
最后Stanley关于自杀的解释,由于时间太短而逻辑链太长,我有点跟不上也没反应过来就被带着强行感动了。
后来又琢磨琢磨才整明白,大概意思就是:我很害怕。
我知道我们必须重聚团结才一起才有机会获胜存活。
可是如果我活着,我大概率不会和你们一起再次面对It,所以为了不拖累你们,我先死为敬…逻辑上非常通顺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似乎It带来的恐惧感,远胜于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再对比其他人的反应,一时间让人很难捋清 Stanley 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毕竟我本能地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怕死,那他就无所畏惧。
当然所有这些困惑和不解其实都可以自我解释,比如 It 只有在不正面面对主角的时候才可以展开物理攻击之类的,但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为了个娱乐快消品下这般功夫真的不值当,我也是吃了很多年这种亏才清醒过来的。
为了个破电影下了血本了,墙内墙外书籍杂志外参内研,就是为了讨个说法,结果事隔多年看着自己豆瓣的提问回答不断得到回应然后一脸懵逼,操我当年这么机灵的嘛,然而那些问题具体是啥意思记忆已经模糊了。
所以去他妈的什么小说漫画电视,什么原著,什么斯蒂芬金宇宙各种胡诌各种解释,没兴趣,老子看的就是电影,你靠6个小时的文本讲不清楚你就是傻逼,别再因为你的愚钝来耗费我的生命。
据此展开讲两句,It系列虽然不是,但是一切需要小说漫画支撑让原著粉可以冲过来踩你脸的粉丝向电影都是下流的,应该被人民唾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综上,喜爱恐怖片期待着被吓尿的年轻朋友们估计要失望了,这部电影可能无法满足你们的需求。
今年的 Horror Movies 无出 Annabelle Comes Home 右。
但这部电影的评价维度就仅止于此吗?
却也不是,至少我在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时候,内心是波折起伏不定的。
一方面确实感动到了,被治愈了,可是一部恐怖片被我看成心理鸡汤又他妈确实很别扭,那些硬伤也是真实存在的。
个么还是三星好了,及格。
我觉得 2 不能脱离 1 存在,1 就像前菜和主菜,2则是甜点和配餐酒,两者可以分开评价欣赏,但确实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
1 的结尾,看着黯然神伤的小胖子,听着少年稚嫩的誓言,心里还是有所期待的吧,未来会如何呢?
这个故事会怎么结束呢?
从2 这个回应来看,还是不错的,方方面面都给你照顾到了。
在第2部里,成年的角色似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回到小镇之后,他们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自我被逐渐找回,这对于中年人来讲,真的是感同身受,一边看一边哭的过程。
包括很多台词都很有深意,比如 Mike在中餐馆闲聊时的那句 “离家乡越远,记忆也就越模糊,但我一直在这儿,所以我都记得。
” 看得我就立马想给在家乡的小伙伴打电话,在你背井离乡,朋友们四散天涯的现在,谁又在默默地原地驻守着你们的回忆呢?
第2部的故事架构其实是和第1部一样的,面对恐惧并战胜恐惧,可是他妈老子不是克服过一次了怎么又要再来一次?
所以在设定里就强行给你失个忆……开玩笑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设定挺好的。
随着年龄和阅历地不断增长,就越来越觉得,人生没有一锤子买卖,哪怕曾经觉得自己得到的,觉得自己克服的,都只不过是一时的。
以为那年盛夏的亲密和温存会伴随你的一生,以为考过高考,人生中就再没有大考……都是幻觉。
小时候总被教育说什么,“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还嗤之以鼻怎么会呢世间怎会有如此傻逼,后来发现没错,我就是这种傻逼。
而且除了生活的波折,记忆的流逝也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信息爆炸的当代,记不住事简直是生活常态。
电影里的强行失忆,只不过是为了在6个小时的文本里照映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法罢了。
我建议认真看过第1部的朋友,不要在观影前重看或者在视频网站上看好心人帮你整理的回顾视频,人家都遗忘27年了你咋就两年还这么焦虑呢?
就带着模糊的记忆和主角们一起回忆,这种互动的体验也是挺奇妙的。
我是真的记不太清人名和一些细节,不过电影在记忆唤醒这方面做的真的超赞,巧妙的运镜和剪辑,把开场时还搞不清谁是谁的我,后来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个个小物件,一个个场景,都把你带回了和这群人一起经历的那场大冒险。
唯一一个不够好的就是开场时关于Henry 的桥段处理得不太好,怎么下水道一堆尸体流出来就切到1989年了,直到我看到老Henry的时候还在琢磨这个疯疯癫癫的胖子是谁。
不过后面慢慢也就想起来了。
但这种互动也是有限的,你都记清楚怎么降妖除魔的法门了,主角一个个还在滋哇乱叫就真的让人着急,不过这又绕回到之前对于恐怖片方面的批判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是一部失败的恐怖电影,成功的鸡汤,优秀的续集。
当最终消灭了童年的梦魇,凝聚了离散的友谊,抚平了手上的伤疤,续写了未尽的浪漫之后,看着Mike 也卸下重担,驾车驶向远方之后,每个人心里都会是暖暖的吧,可能中年人感触更甚,就像我们的明天也有了希望似的。
用了大部分时间去回忆每一个人过去十几年的经历,过多的现实与过去的夹杂,产生视觉疲劳,没有第一部好看。
全片居然2小时45分钟,有点冗长。
1989年与小丑Pennywise (比尔·斯卡斯加德 Bill Skarsgård 饰)的大战过后,“失败者俱乐部”的好友们各自长大,他们曾经相约当黑暗再次到来时,将再次集结德里镇,与小丑做最后的决断。
可是当小丑再度出现的消息到来之时,“失败者俱乐部”的好友们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心冲击。
有的人被小丑终结生命,而比利(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瑞奇(比尔·哈德尔 Bill Hader 饰)、贝弗莉(杰西卡·查斯坦 Jessica Chastain 饰)、本(杰·瑞恩 Jay Ryan 饰)等人则在留守的麦克(艾赛亚·穆斯塔法 Isaiah Mustafa 饰)的召唤下重返噩梦故乡。
愈加狡猾的小丑肆意攻击着每个人心灵最脆弱的部分,噩梦似乎没有终结……内心越强大,越不害怕小丑,小丑就越弱小。
麦克原说可以靠古人的某种仪式驱走小丑,没想到最后竟是靠语言暴力。。
这次小丑应该死透了吧?
首先申明,我是原著党,所以很明显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会很高。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只不过是商业化之后,为了恐怖而恐怖,完全丢失了史蒂芬金(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写这部作品《it》的内核,流于表面的电影模式,改编者根本不懂它的深层含义,看完只剩满满失望。
《小丑回魂2》按照原著里的故事进程,其实应该比《小丑回魂1》更精彩,也是整部书的升华部分。
如果说童年时的主角们战胜它(小丑)是优秀的代名词,那成年后的主角们战胜它,就是完美的代名词,因为童年战胜它需要的是纯粹、勇气、友谊,而长大后战胜它不仅需要这三种力量,还需要战胜自己,战胜那些长大后选择的遗忘、冷漠、犹豫等等。
童年是完整的,而成年是完美的,记得《黑天鹅》里有这么一个主题,有缺点的人才是完美的。
因为有缺点才真实。
所以,成年后的主角对抗它,更真实,也更能升华整个故事。
原著里有这么一段描写,就是在最后比利打boss的时候,他再一次喊出了“He thrusts his fists against the posts and still insists he sees the ghosts”那一刻,真的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仿佛可以看到成年的比利再次回来了,化作年幼充满勇气的比老大的模样,勇往直前,毫无畏惧,挣脱了成年后的复杂与束缚。
同样,原著里还有大量描述德里镇的居民表现,他们对于失踪案件的漠视,对于看不见的“它”的恐惧,滋养着小丑,小丑似乎就是德里,阴暗、无情、丑陋,所以在小丑被战胜的那一刻,德里的储水塔,这个连接着整个城市管道的储水塔像末日崩塌一般轰然倒塌了,而德里似乎也迎来了一场洗礼。
而显然,《小丑回魂2》丢弃了对这一深层内核的描绘,即没有展现出对主角们从成长又到回归的灵魂升华,也没有表达出德里镇和小丑所隐射的社会问题的联系。
当然不懂《it》的剧组还是走了个形式,一开头给了一个路人镜头被小丑害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以至于很多观众不明白第一幕到底在铺垫什么,其实这一幕是原著里为了引出德里的冷漠黑暗而做的引子,再往后循序渐进的深入德里镇的居民。
同样,对于主角们的成长回归,剧组再次走了个形式,拿成年后的回忆变成小孩模样来叙述,然并卵!
所以,整个电影看下来唯一能歌颂的仅仅只有友谊了。
也因为好歹还有友谊在,原本想打两星的我,多加了一星,算是给电影制作者打出友谊感情牌的欣肯。
至于另外两星,一星给它的恐怖画面确实还是挺多,满足了恐怖片的“量”,音效、镜头、化妆、特效一样没落下,全部凑近去了;还有一星,自然是给大IP,好歹我是满怀期待的打开了这部电影。
最后,大吐槽有了,再吐槽个小地方——说真的,电影里对于本和贝弗的爱情描写太多了,多到反而俗气!
商业片当真不懂什么叫“点到为止的美好爱情”。
两部小丑回魂的风格,民俗素材很像直到黎明,但是融入了一些很克苏鲁的元素(IT的来历),一和前半部分二是那种很有趣的恐怖片,但是再往后廉价笑点和千篇一律jumpscare就有点多了(尽管也有一些不错的设计)。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这种题材超融合的作品,能把他呈现成这样已经是超一流了。
*我最喜欢这种美式近现代民俗恐怖了,还有克系内容,也许比起改编的商业电影,我更适合看设定集。
*如果行动力够我也许会总结里面我喜欢的民俗元素,然后水一期公众号*仔细算算从去年起我念叨美式民俗恐怖到现在提及的作品:Sufjan Stevens的专辑Illinois,Marissa Nadler的部分作品(Couldn't Have Done the Killing),Until Dawn,Sally Face,以及现在小丑回魂。
上世纪许多经典美国恐怖片还有相当一部分温子仁作品一定也属于此,我不清楚有没有人做过相关内容的总结,如果没有,也许未来我会编辑一个aesthetic wiki此条?
也许??
欢迎讨论与纠正
《潜伏》中的男孩派克因为儿童时期母亲性转式虐待披上了嫁衣,成了不得超生的变态杀人魔“黑衣新娘”。
《少年汉尼拔》中贵族男孩汉尼拔因为目睹了家人被士兵残忍杀害种下心魔,日后的他当上了食人魔心理医生。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那一念也许早就埋下了,年少种下的种子长成了撑起人生穹顶的巨树,只不过撑起的天空有的光芒遍地有的尽是阴影。
前言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
”你们都可以发现,其实主角基本都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成为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精英,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地位及财富。
但成功背后掩饰了什么?
被歧视、被霸凌、甚至被父亲侵犯,这些痛苦让他们努力走的更远变得更强,站上社会高层,给自己装上强有力的盔甲,以此获取安全感,可是真的得到了安全吗?
深植于心的自卑,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这些阴影如同小丑,让主角们畏惧逃避,但是流离的人生也是暗影中的人生,终是见不得阳光的。
成年后的他们都带着曾经的伤痕,那些印记不仅是对小丑的恐惧,更是对自己年少不堪回忆的恐惧。
小丑就是负面成长经历的代表,象征着被扭曲的童年生活。
拿着红气球的小丑是多讽刺的艺术形象,他本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是终身的伤害。
他们终究得直面自己成长中的痛苦,并战胜它,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最后的胜利是对抗小丑的胜利,更是对抗自己人生阴暗面的胜利。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
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孩子们终究要明白有的事情无论过了多年你也逃避不了,你以为消失的其实一直在你身边,用不带血的刀割着你心头肉,你要明白自己畏惧什么逃避什么,把它按在水里溺死,拿枪打爆它的头或用剑刺穿他的嘴。
其实种种的伤害只能自救,它强或者弱只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负面经历会因着你的畏惧而更强大,逃有什么用?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一个小丑,或多或少。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虽然说多了也俗倒是是永恒的真理。
我们无法想象童年阴影的威力有多大,它会像肆意疯长的野草一样满满淹没你,你想除也除不掉。
在还不够强大的时,一个小伤口就可以让人久不能忘,也因为太无力,哪里能抵抗得住这世界的恶意。
但是总会有快乐的回忆,我们无法忘记所有事,也不能忘掉,只能去直面曾经的回忆,痛苦的回忆去对抗他,美好的回忆去珍藏他。
人最大悲哀也许是孤独,如果说有什么更悲哀那就是人群中仍孤独。
好在对于这几个主角而言,彼此间的友谊便是最好的盾牌,抵御了如同恶魔化小丑般的人生阴暗面,这也是命运对其不幸的一种补偿。
如果他们都是孤单的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勇气去面对自己人生最阴暗的记忆?
答案是否定的。
最后,他们会永远在那个夏天,一起走在阳光下,将影子抛在身后。
01对于一部恐怖片来说,“内生的恐惧”永远比“外来的恐惧”要更恐怖。
这句话怎么讲?
拿近几年的作品举例。
《昆池岩》营造的就是外来的恐惧。
尽管它表面花哨,内核仍是一部传统的“鬼屋”故事。
也就是一所房子闹鬼,人们进入后相继死去,最后无人生还。
这种恐惧其实很表面,它只消灭了肉体,没法危及心灵。
与之相比,更令人恐惧的是“由内而外”的恐惧。
比如《小丑回魂》。
它讲的是一群有心理创伤的少年,无法走出心魔,于是小丑幻化成他们害怕的事物,企图将他们吞噬。
整部影片中最吓人的,不是小丑,而是心魔。
小丑不过是心魔的外化表现而已。
这才真的抓住了恐怖的本质。
世间最恐怖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威胁,而是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安。
02《小丑回魂》系列两部曲,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死光(IT)》。
两部比较起来,第一部明显更好,第二部甚至有点糟糕。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部创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概念,这个概念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小丑。
小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
从宫廷小丑、马戏团表演、到街头表演,再到走进家庭的生日派对、孩子的成人礼,直到进入漫画、影视,渐渐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形象。
在小丑身上做戏,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有效的。
它不单是个形象设计问题,背后实际是文化问题,甚至是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小丑兼具着娱乐和恐怖的双重属性,以及孤独、异化、面具等意涵,是一个极丰富的形象载体。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国产片能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形象,是来自我们文化当中的,随处可见的,然后用恐怖片的方式将其颠覆,营造恐怖效果。
那种效果一定会很好,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找到。
其二,心魔。
《小丑回魂1》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一刻也没放松。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德里小镇上,一群少年被小丑盯上了。
这个小丑每27年都要出来作祟,神出鬼没,专吃小孩。
当然,它不是随意挑选目标,而是瞅准时机,趁虚而入。
什么时机?
当一个孩子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时。
影片中的几位少年,无一例外,都有严重的心理创伤。
Bill曾为了躲清静,哄骗弟弟乔治独自出去玩。
不想乔治被小丑抓走,从此人间蒸发。
Bill为此深陷在痛苦之中。
小胖子Ben是新来的转学生,由于体型肥胖,时常遭到高年级学生的霸凌。
他为此感到深深的自卑。
Eddie是个病恹恹的男孩,他的柔弱不在于病症,而在于母亲对他的过分爱护,使他养成了懦弱的性格。
黑人男孩Mike儿时在一场火灾中,亲眼目睹了父母被活活烧死,他们烧焦的双手从门缝中无望地伸出。
Beverly是个漂亮女孩,母亲因生她难产而死,父亲恨她,又因她与母亲相像,对她生出一种变态的爱。
这些创伤,成为孩子们的弱点,也让小丑有了可趁之机。
它以“恐惧”为食,于是它变成孩子们最害怕的东西,逼出他们内心的恐惧,然后将他们吞噬。
是的,整部电影的恐怖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逻辑展开的。
在Bill面前,小丑会变成乔治的模样,不断唤醒他内心的负罪感。
在Eddie面前,小丑变成一个全身腐烂的人,那是身体虚弱的Eddie最害怕的形象。
在Mike面前,小丑反复向他展示最恐怖的一幕——从门缝里伸出的一双双烧焦的手。
其中,我认为最惊艳的一段设计,是针对Beverly的。
她一方面要承受父亲变态的爱,一方面又因为长得漂亮,遭到其他女生的排挤和咒骂。
这使得Beverly对于自身的“女性”特质,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于是,她对着镜子剪短了自己的长发。
就在这时,卫生间的排水孔传来声响,她朝里面望去,却被从排水孔伸出的长发缠住。
再往后,是更惊恐的一幕。
鲜红的血液从排水孔喷薄而出,染红了整个房子。
为什么是喷血?
结合之前的一段情节,Beverly独自跑去超市买卫生巾,隐晦地告诉我们,那是女孩迎来“初潮”的时刻。
但Beverly却因为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对此感到深深的不安。
于是小丑才要让她看到“细细的长发”和“喷薄的血液”,以此来加剧她心中的恐惧。
这是《小丑回魂1》真正精彩的地方。
它紧紧抓住每个人物的“心魔”,然后将其外化,并做夸张地呈现。
从这个角度讲,它所营造的恐怖,是极其写实的。
尽管影片中存在大量的超自然现象,但本质上,它们都基于真实的创伤。
这也使得影片的恐怖桥段,都有了存在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来。
与此同时,影片后续的逻辑也应运而生。
该如何打败小丑?
或者说,该如何战胜心魔?
很简单,当你说服自己先不要恐惧,勇敢去面对它的时候,其实那心魔便已消解了一半。
影片最后,几个小伙伴勇敢地站在小丑面前,看着它不断变化出骇人的模样,每个人都没有退缩,而是用手上的武器,狠狠地打了上去。
他们不断对小丑大喊:“你很渺小,我不怕你!
”于是那小丑就真的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坍缩成了软软的一团。
是的,对于“心魔”来说,你越害怕它、回避它,它就会越猖狂、越强大。
你只要勇敢去面对它,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它不过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小丑”而已。
看看,这一整套逻辑的构建,多清晰,多精彩。
这就是我在前文说的,正因为《小丑回魂1》瞄准的是一种内生的恐惧,这种恐惧才是全片的核心,它推进叙事、左右人物、制造恐怖,最后又因主角们的觉醒而得到了消除。
与此同时,这种恐惧又是经久不散的。
因为它是无形的,所以它无所不在,总找机会卷土重来。
27年,就是小丑回魂的周期。
03由此,我们进入第二部。
《小丑回魂2》讲述的就是27年后,小丑又一次降临德里,已经长大成人、分散西东的小伙伴们,回到家乡,与小丑再次作战。
在看之前,我对这一部是有极高期待的。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整个系列探讨的核心是人的“心魔”,也就是主人公们的童年创伤。
这是一种很深的创伤,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甚至将终身困扰着他们。
所以,《小丑回魂2》其实天然具备一个极好的切入点,那就是27年后,本以为已经被打败的小丑又回来了,这些人又要面对各自的心魔,然后与之抗争。
从这个角度讲,我最期待看到的是,这个“心魔”如何时隔多年后又一次闯入主人公们当下的生活,给他们带去新的恐惧。
这也才是“小丑回魂”的一个现实基础。
但很可惜,影片并没有按这个逻辑来构建。
相反,它完全成了一个“组团打怪”的冒险模式。
主人公们回到家乡,各自开动脑筋,取回信物,然后集在一起,再做一场仪式,将小丑打败。
这就全错了。
这么做,等于是把“小丑”这个原本是“内生的恐惧”,直接推到了外部,又成了个“外在的威胁”。
大家打败它,就万事大吉了。
这也使得整个系列的落点,发生了偏移。
最终的落点甚至和史蒂芬·金的另一部改编电影《伴我同行》一样,落在了少年情谊上。
我并不是说不能这么落,而是说《小丑回魂》最特别的部分,其实是对于“心魔的外化”,是对于创伤的消解,如果落在“少年情谊”上,是很遗憾的,等于是把一副良药愣给炖成了一锅鸡汤。
枉费了第一部的惊艳,也挥霍了整个系列的精髓。
04还是推荐你去看看《小丑回魂》系列。
它强过现如今绝大部分粗制滥造、故步自封的恐怖片。
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恐怖片延续这个路线,由内而外地制造内心的恐惧。
至于《昆池岩》一类,就不必再拍了吧。
看过了,就还行。
虽然有一美参加,但是,整体节奏不如第一部顺畅。
但是,电影可以作为一部公益电影来推,就是被内心魔障困扰的人,过来看看,可能会得到片刻释放。
友情爱情我就不提了,就想从人是如何与恐惧战斗这个角度谈。
具象的恐惧放在大荧幕上放大一百倍,果真就是爽歪歪了。
孩子有过不去的坎儿,大人也有,不是恐惧长大了,而是它从未离去。
正视恐惧也是接纳自己的一个过程,或者接纳真我的一个过程。
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都是这个主题,小丑每个人都会遇到,最后,还是要如何战胜它。
我发现时下缺少挫折教育,就是你遇到了问题,或者障碍不知道如何处理。
遇到负面的事情,避而不谈,缺少人文关怀。
如果2017年的《小丑回魂》有着消费80年代怀旧情绪的嫌疑的话,那么两年后的《小丑回魂2》在这一基础上的演变就更加的顺理成章:与斯蒂芬·金小说原著设定相差30年的时空平移,无非是为了让重回德利镇的成年人们,在心性上能够更加贴近银幕下的成年人们。
这样一来,本已完满的《小丑回魂》,在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和温子仁系恐怖片的编剧,加里·道伯曼的手中,也就能够继续以精准的刀法和技法,优雅地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式的儿童冒险电影,转型成为一部探讨童年创伤和美国小镇价值观的,典型的斯蒂芬·金电影。
由于上部的成功,穆斯切蒂得到了奢侈的创作自由:接近三个小时的时长,让他能够在尽量摆脱小说原作的冗长内容的同时,充分释放新老演员的化学反应。
斯蒂芬·金的基因依然随处可见,但在收缩叙事焦点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偷工减料。
尽管失去了凯瑞·福永的帮助,《小丑回魂2》没有其他续集电影中常见的自我膨胀,也成功捕获了这一故事的核心:强调人的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强调破碎的心灵之间的扶持与成长。
27年的时间跨度,也为《小丑回魂2》赋予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方面,我们得见从少年到成人的过程中,残酷的生活是如何带来新的恐怖源头的;而另一方面,扎实的剧本和表演,相得益彰的精细制作,也是对9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一次迟来的回应。
与其他斯蒂芬·金改编电影类似,《小丑回魂2》没有在心理挖掘上耗费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斯蒂芬·金是最好的故事讲述者,能够功能良好地转述他的故事, 比不必要的深度要重要得多。
尽管平庸的CG特效和笑点干扰了压抑氛围的传递,但在斯蒂芬·金改编电影的“二次复兴”浪潮中,上下两部《小丑回魂》展现出来的规模与自信,带来了一种奇妙的观感。
《小丑回魂2》的现代设定,意味着它不会受到怀旧情绪的拖累,也为主演们解放了更多的表演空间。
初次搭档的杰西卡·查斯坦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一拍即合,但更为出众的是出自SNL的比尔·哈德尔。
和史蒂夫·卡瑞尔类似,喜剧演员的正剧转型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更何况还有《崩溃姐弟》和《巴里》的珠玉在前。
但真正让人感到愉悦的,是选角和人物塑造上的精准眼光。
27年后的“撸瑟俱乐部”成员们,看上去真的就像是小演员们长大成人后的模样。
尤其是当角色们开始互动,并且开始探索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时,两代演员在银幕上被无比自然地连接了起来。
而饰演标题角色的比尔·斯卡斯加德,也再一次将今年秋季档电影的关键词:“小丑”这一形象推向了新高度。
与《城堡岩》中的神秘角色相较,同样是邪恶化身的小丑潘尼沃斯,显然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
在《小丑回魂》的上半部分中,我们见到的是童年友谊和心理创伤,以孩童的眼光去反映成人世界的阴险、冷漠与自私;而在下半部分,故事则在淡淡的忧伤中,有关这些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年人,最终将如何摆脱内心最深的恐惧,找到自由与安宁。
回望过去数年里的斯蒂芬·金改编作品,能够抓住金氏精髓的影视剧在数量上开始回暖。
在90年代或许只有弗兰克·达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迷雾》),现在则有着迈克·弗拉纳根对标《热泪伤痕》的《杰罗德游戏》,不是金氏胜似金氏的《鬼入侵》,野心勃勃接班库布里克《闪灵》的《睡梦医生》;剧集方面,既有冷门佳作《梅赛德斯先生》,也有《城堡岩》这样来头甚大的野心作品——尽管整体平平,但仅凭一集《过去完成时》即可跻身佳作之列。
当然,还有《小丑回魂》。
尽管2年之后的续集并非完美,高水准的完成度也让《小丑回魂2》成为了今年不可错过的电影之一。
我喜欢。可怜的多兰小可爱,可惜的Richie和Eddie。
怎么就给拍成特效大片了呢?神秘感、恐惧感、紧张感全无,过度依赖特效和剪辑,而忽略了剧本本身,近3个小时的片长依然无法消化原著下册丰富的内容,远远不如上集的取舍得当,编剧啥都想讲但是啥都没讲好,野心极大但是处理混乱,成年角色的塑造更是单薄得要死,全是提线木偶,可惜了一群好演员。
感觉2比1还刺激 一美可以的!看个恐怖片还给我看感动了
又臭又长,比第一部差的远,一直念叨的所谓的“友情、勇敢”,在一张张老脸上上总是出戏,这碗鸡汤实在干不下去。制作成本和特效上去了,但恐怖片也变成了魔幻片,毫无紧张神秘感。
不如《碟仙》吓人。不过没那么吓人可能也有我旁边坐着五六个叽叽喳喳的小学女生的原因,她们看到同性接吻尖叫,异性拥抱尖叫,接吻更是尖叫伴随娇羞的倒抽冷气,我嘘了她们也就十几次吧,每次嘘完大概能清净5分钟。听我的话,多看电影,就不会屁大点事这么大惊小怪了。说回电影本身,立意不错,基本就是“成长之殇”,有的情节甚至有些感动,但作为恐怖片的确不及格。第一是我在每次jump scare之前都会精准闭上眼睛,绝不让自己被吓到一次,而之前的碟仙我全程听红歌还是吓到崩溃。第二是我以为某些可以推一下更吓人的地方,它戛然而止。但这是我第一次为墙头买单,四妹加油,四星鼓励。
虽说情节傻了点,但是片长感人,特效也不错,还是很喜欢。我觉得西方的理念是不是言语暴力伤害更大一点…
一惊一乍地吓得我炸毛了 长大不是忘记 长大是面对自己小时候所有的恐惧和失望
有几个镜头风格完全不搭,不过就冲stephen king的客串也四星起跳。
冗长且无趣,看着詹一美的颜我都坚持不下来,最后小丑居然是被骂死的这点我有点吐槽无力。
R+E
各种妖魔鬼怪很棒啊,结尾可以吐槽,前面都很刺激,原著粉表示这样对文字的镜头化还原很满意。
又臭又长。
3.5星。0.5星给有几处我很喜欢的还原小说的场景以及老金爷子的客串。其他部分3星,虽然有些场景挺还原小说,但电影的败笔也在于前面太过于还原了,以至于剧情散,节奏慢,甚至让那些惊吓场景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不过我本身就明白下部的改编难度会远远高于上部,所以也没有很失望。
感人!哪怕或许不是小丑这样的远古邪灵,所谓大人都是战胜了怪物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害怕时相互帮助的伙伴,也不要打击鄙视那份害怕。不过这么大制作的片子里居然出现b级恐怖片流行的裸体扭曲怪人好几个,有点好笑,最后小丑被打击得降维了也有点可怜。ps人头蜘蛛怪是《怪形》里我最喜欢的怪啊!
这个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遇到校园霸凌就往死里怼它,不要退让,你退一步辣鸡只会让你更窒息,不会还你海阔天空的。原理和恶鬼怕恶人,遇到xx用脏话骂它一样。不过记得对症,也别让自己变成恶龙就好。
一是和舍友一起看的。导演白瞎了那么好的题材
长得有点过份了... 把第一集也概述了一些,对于没看过第一集的观众会比较友好。角色太多,一个个分开描述,的确时间很难掌控好。3.5星推荐
7分,第一部的小朋友们演的太好了,以至于第二部的成人版有点违和,不过还是和第一部的很多情节对应上了。满满的回忆啊。这部的剧本还是弱了些,像是在玩密室逃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单人任务,不过还是有被吓到,砍掉一个小时左右可能节奏会更好。
又是一个乡村农家乐,哦这回不是体验是回乡的快乐(误)这些人还叫卢瑟联盟?excuse me???
在柬埔寨竟然遇到小丑回魂2全球同步首映。很多年没在电影院看恐怖片了,非常难得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