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概括的剧情,显然那迷人的、仿佛一个巨大梦境般的华丽舞台更叫人着迷。
画面华丽诡谲,色调光怪陆离,街道纵横、街角有个不合常理的转弯。
拱桥形同虚设,鱼群在周身穿梭,哪一尾精神特别亢奋,偷偷拿鱼尾扫过你的脸,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伴随着鱼腥味贯穿全身的愉悦。
这是对梦境的直接印象。
然后是急转而下的暗。
暗的世界,暗的主人,暗的八音盒,还有暗的歇斯底里的自欺。
背叛,迷失,豢养。
最后,关于人脸恶魔翅膀的猫的忠告:不要被看出你在害怕。
故事最后,光明的一塌糊涂。
各归各位,秩序井然。
少女邂逅一段美丽,开始另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
该补充的,女主的声音很好听。
一直PUNK其实也不错?
^-^
《镜面具》想象力不错,不知道原作者是谁这本书让我看到魔幻类小说并非一无是处,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设计,完全再造了一个世界,令人惊叹,如果这个电影原来有小说,那这个作者想象力的确是非凡的,令人佩服。
我还没有看完,力荐此书,同时,推荐看我的科幻小说:《抽水马桶的秘密》,看看我的想象力怎么样?
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60008
之所以评价还行是因为看得似懂非懂,奇幻的视觉手法确实不多见,人物造型也够异类,情节一般吧,应该有很多象征和比喻,不过实在提不起兴趣再看一般,主要也不太喜欢张着人脸的猫和带着拙劣面具的人......
Mirror Mask一部充满疯狂想象力的电影。
一个小女孩拯救自己的梦境。
电影里总是充满了梦幻的元素,用各种艺术画笔下的实物充斥着整个画面,似乎在主人公陷入梦境的同时也要让观众一同进入。
从开始对生活,对父母约束的叛逆,到母亲因为表演而突然倒下,住进医院,直到父亲同时陷入马戏团经营的危机,故事开始紧紧围绕母亲那句“You can’t handle everything in real life”展开。
似乎是对母亲手术过分的担心,使主人公更加对影片开始对母亲的争吵倍感内疚。
影片也抓住这份亲情娓娓道来。
一边是梦幻世界里疯狂叛逆的黑暗女公主,一边是现实世界里内心深爱着亲人(特别是母亲)的马戏团女孩。
公主通过镜子面具换走了女孩的现实生活,并使黑暗和光明世界陷入混乱,黑暗正开始吞噬光明。
陷入梦境的女孩一开始是想要拯救光明公主,在那个离奇的世界,从咒语,到谜语,到钥匙,再到最后的镜面具,同时还要逃避黑暗的吞噬,女孩最终拯救了光明,或者应该说女孩使黑暗与光明又回到了平衡。
同时发现,原来自己最终拯救的是自己,是自己现实世界的生活,she can’t handle everything in real life,但她却can’t leave the real life,那里有她心爱的妈妈,有她的一切。
很喜欢影片中女孩的那些看似随意的画,充满想象力的涂鸦,而影片也正是借助她的这些图画将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联系起来,出口就是她画里的那一扇扇窗户。
影片中有个地方是令我有些许感动的那就是女孩通过与四脚怪物的谜语,到达塔顶,那个在空中飞行的巨型怪物在被黑暗吞噬的最后一刻把盒子交给她的那一段。
原来那个漂浮的东西是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黑暗把其中一个变为一片灰烬,另一个则犹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而去。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起初背叛了小女孩,后来当他拿着钥匙终于找到适合的那个锁孔,打开盒子,找到那个公主的信时才顿时回心转意,最终帮助小女孩回到了现实世界。
有趣的是他的名字就叫Valentine,影片最后两人也在现实世界里相识,大有撮合之意。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艺术气质的反映亲情的戏剧,在经历过年轻是那段叛逆期之后,再来看这样的影片似乎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好在我们没有陷入这样的困境,时间拯救了我们,父母宽容了我们。
以此纪念一个开学后无聊的星期三下午。
2/27/2008 10:14:01 PM
不得不先说影片的导演Dave McKean,Dave McKean是PS大师,曾做过不少影片的艺术指导,比如[哈里波特]。
Dave McKean这部[镜面具]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梦境里,所以画面是虚幻而唯美的。
影片画面里很多地方的处理,让我觉得有点[阿瓦隆]的风格。
不过,[镜面具]要处理得到位些,其实[镜面具]你大可把她当作一部真人动画片来看,关于故事情节你也大可放在一边。
到不是因为讲的事情很复杂,相反是很简单的,只是因为影片中很多东西是幻想的,可能很多人无法一下子接受。
这部影片让人想起[爱丽丝游记],爱丽丝无意中闯入一个梦一样的世界里。
这种奇幻类的影片在这几年大行其道,赚足了人们的口袋。
[镜面具]虽然也有奇幻的人物和绚丽的布景,但比起其他,象[魔戒]这类,就多了几分童趣和宁静。
当然他们所表达的主题是很大差别的。
[镜面具]的风格可能更象[入侵脑细胞],虽然后者更激烈些,但同样表现出非一般的想象力。
[镜面具]里充满了黑与白的讨论,黑与白的平衡。
主人公海莲娜对生活迷茫与反抗心理,海莲娜用手中的笔发泄着。
黑色的线条,白色的画纸。
充满怪异略带颓废的画风表现出了海莲娜内心的矛盾与性格上的挣扎。
但海莲娜对母亲内心是怀着歉意的,像任何一个青春期孩子那样,总是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海莲娜与母亲的关系就是绷紧的绳子。
这样的关系终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情打破——母亲病重,海莲娜开始自责,她认为是自己与母亲争吵才使妈妈生病的。
她给妈妈送去亲手画的卡片,祈祷着妈妈能够康复。
事情似乎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然而这却是海莲娜的梦的开始。
海莲娜的梦其实就是她亲手画的那些黑白线条的世界。
有一天,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了,只有“镜子面具”能够恢复往日世界的平衡。
于是海莲娜与另一个新认识的伙伴踏上的寻找“镜子面具”拯救世界的路途。
寻找“镜子面具”的过程其实影射着海莲娜逐渐成长的心理路程,海莲娜必须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的自我,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事情。
黑与白、平衡。
导演似乎在引导着那些年青人的心,平衡心态、走出迷茫,认识真的自己。
十分可惜,我是坐在电脑前看完此片的,小小的屏幕严重影响了我的观影效果,但即便是这样,我也可以毫不吝啬地说,此片的画面保证可以令每一人看过此片的人无法忘怀。
我只能说我的想象力太匮乏了。
作为一部魔幻题材的影片,《镜子面具》并没有常规的那种史诗性故事,而是非常简单地把故事放在了一个仅仅十五岁的小女孩身上。
海伦厌恶了日常的表演,总想脱离家庭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这是很普通的青春期反应。
但母亲的生病令海伦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在母亲手术的夜晚,海伦踏入了自己构架起来的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光明女皇长睡不醒,仿佛就是海伦的母亲一样,于是很自然的,海伦开始了拯救母亲的行动。
镜面具是本片中最大的隐喻了,因为在这个面具的一边是海伦而另一边则是与海伦极为相似的黑暗公主。
而剧情很明显得告诉你,这个奇幻的世界全部来自于海伦的笔下,完全是她所建构起来的,所以不难想象,黑暗公主实际上就是海伦的另一面。
那海伦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任性与不计后果。
黑暗公主破坏了奇幻世界里的平衡,令黑暗女神的势力远远地超出了光明女神,这意味着真实世界中的母亲即将死去,对于两位女神来说,光明即为生,黑暗即是死。
为了拯救光明女神,海伦寻找那个镜面具,实际上就是寻找另一面的自己,那个任性的黑暗公主。
在真实的世界中,黑暗公主继续着破坏的行为,她撕毁了海伦留下的画,也就意味着这个奇幻世界的将慢慢倒掉。
平衡延续到了现实世界中,黑暗公主将替代现实世界中的海伦。
对于黑暗公主来说,奇幻世界是她的现实所在,而现实世界则是她的想象,而海伦则正好相反。
于是,关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争夺开始了。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离开了他的现实世界,构建出的所谓真实世界只能是虚幻的。
海伦在与黑暗公主的较量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她只能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将黑暗公主换回才能保持一切的平衡,于是,关于责任关于现实与虚幻都摆在了她的眼前。
海伦胜利了,她离开了自己构想的真实世界(其实是画中的奇幻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从而也让母亲的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
整个故事中,两位女皇代表了生与死,海伦与黑暗公主则反映出责任与任性的差距,而那所谓的平衡正是现实本身。
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只能存在于海伦的遐想中,它与真实世界绝不是等同的。
海伦最后回归到了现实本身,标志着她的成熟。
有人将此片比作现代版的《艾莉丝梦游仙境》,但十分地不幸,此片绝不是童话,它却是一个告别青春的宣言。
任何一个激进的青年,任何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经过他的努力之后,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所理想中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如此的现实,于是他们成长了,他们变得有责任,甚至要尽心尽力地去维护这个现实世界的平衡。
童话不应该是这样的,但现实永远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作者透出的是些许的无奈与悲观,虽然故事本身验证了生与死,责任与任性之间的关系,但这种非童话式的童话还是给人当头一棒。
影片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影片内在的逻辑却极为复杂,仿佛是一道数学题令许多人看得多少有些云山雾罩。
但这些都无所谓,因为生永远战胜了死,责任永远战胜任性,现实永远是最强大的,这些道理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本片最大的贡献勿庸置疑的是那建构起来的奇幻世界,由于本人对绘画的一窍不通,虽然对那个混和的,奇瑰的世界充满了尊敬,但也只能口头表达一下而已。
这种非一般的想象力在我看来似乎只能从屏幕上体会到,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故事本身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这是一部典型的形式并不大于内容,但形式却令人无比留恋的电影,值得收藏!
2006-9-20于通县韩兮
片中所描绘的世界被黑暗影子吞噬的片断很魔幻一个15岁女孩子所梦想出的世界必然与5岁女孩不同有欺骗和背叛 有离奇的达利式的场景最深刻印象于漂浮在空中的那两个巨大的人偶 纠缠着的身体与不愿放弃的手指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mirror mask》,感觉越发有趣了。
第一遍看的时候,关注的是导演新奇的手法和对整个奇幻世界氛围的营造和渲染。
觉得这部片子同一般商业口味很重的奇幻题材影片相比,显得非常的清新,而且真的拍出了那种奇幻世界应有的味道,让人会不禁联想到那些小时候经常看的童话故事。
而昨天第二遍再看,则有了许多新的完全不同的感受。
可能是由于这一遍的目的本身就是希望能够在看完之后记录一点东西的缘故吧,在看的时候对于电影中的很多细节相比第一遍要在意很多,加上对于整个故事情节有了一个比较连贯的了解,使得对于许多东西的理解都比之前要透澈了很多。
因此,也更加觉得这部片子是难得的佳作。
除了在环境的营造和情节的渲染上与众不同之外,其实整个故事本身也非常完整。
而且里面的很多细节描写都显得非常合理而有趣,并且富有深意,非常值得回味。
马戏团 虽然整部电影大部分的篇幅和故事都发生在女主角梦中的奇妙世界,但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和基础却是马戏团。
对小孩子而言,马戏团就是一个充满了新鲜和奇妙色彩的场所,除了可以看到非常精彩的杂技和马戏表演之外,整个舞台的搭建和气氛的营造都让马戏团成为了孩子的节日,对孩子而言,这里永远充满了各种奇妙的东西。
而对马戏团的演员来说,当大幕打开,他们化上节目需要的妆时,他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将新鲜和快乐传播出去的快乐使者。
因此,在舞台上的所有表演者可以说都是戴着面具的。
而影片中小丑的细节就很好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当大家都化上妆之后,他们都不再用普通人类的方式进行沟通,而只有在卸妆之后,才重新回归自己。
这也是让女主角非常郁闷和不爽的一点,因为虽然她将快乐带给了现场所有的孩子,但是却变得不再是自己,变成了戴着面具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在她的梦中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是戴着面具的。
不戴面具之后,反而变成了没有表情和喜怒哀乐的人。
这就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体现。
现实世界 故事的开端中,女主角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画着带有明显奇幻色彩的画,同时构建着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小世界(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奇幻世界)。
而当与妈妈之间发生了争执后,她抛出了想过属于自己真实生活的想法。
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矛盾,何谓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但她恰恰将一个最虚幻的世界看作是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
由于对马戏团生活的厌倦,和对父母生活态度的不认同,使得她只能通过画画,构造属于自己世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身的存在感。
这样的方式使得她与真正现实的世界之间有了一层隔阂,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连跟妈妈道歉,表达祝福这样的行为都需要通过画画。
而她那种带有强烈奇幻色彩和个人风格的画,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影片开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也成为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和引出故事发展的一个基础,与梦中世界中的公主也想过现实的,属于自己生活的想法相互呼应。
而整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女主角在梦中的虚幻世界中寻求返回现实世界并对现实世界重新认识的过程。
因此,“现实世界”和“属于自己的生活”也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妈妈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永远都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在影片中,妈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妈妈突然的病倒成为了整个影片故事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背景。
由于和妈妈的争执发生的时间非常微妙,使得故事得以展开。
同时,在梦中世界中,存在着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妈妈的形象。
这个一方面反映了妈妈在女主角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对妈妈两种完全不同的印象,一方面觉得妈妈非常的温柔和善良,另一方面又讨厌妈妈凡事都要管教自己,不给自己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而两个妈妈在梦中世界不同的境遇和性格,也是女主角和妈妈之间关系的客观反映。
寻找唤醒光明妈妈的过程,其实也是希望能够为妈妈的康复多尽一点力量心态的真实反映。
而在影片中,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就是“remember what your mother said”,和妈妈的几次对话以及妈妈教育女主角的话语也成为了故事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并最终指引女主角找到了mirror mask。
窗户和镜子 由于梦中世界是女主角通过自己的画所创造的,而这些画也都挂在她自己的卧室中。
因此,每当她透过窗户往那边望去时,总能看到现实的世界。
而当她与Valentine提到相关的话题时,Valentine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能看到自己房间的不是窗户,而是镜子”。
虽然通过窗户,女主角看到的是来自黑暗世界的公主,并非自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暗公主就是自己心中叛逆部分的化身。
而她的那些行为,可以看作是以一种叛逆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现实的生活”。
因此,对于女主角来说,窗户也变成了镜子,因为她通过黑暗公主的行为,认识到了所谓追求“现实生活”其实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也正因此,当她将黑暗公主带回梦中世界时,才会说“真实世界?
你应付不了的。
”其实,这句话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发自自己内心世界的心声。
再加上,窗户是故事中使用mirror mask所必须的道具,因此可以说镜子和窗户之间有着非常紧密而奇妙的关系。
Mirror mask 整个故事的关键和线索道具就是mirror mask。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故事中mirror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认清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irror mask也有这种功能。
而关于mirror mask,在mask shop中,老板娘有以下的一段论述:“mirror mask会集中你的欲望,愿望,同时实现你的需要”。
从最终女主角通过mirror mask回到现实世界,实现了愿望来看,这的确是其功能,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因此影片的名字冠以mirror mask。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个故事的主旨就是在女主角一系列的冒险中,认识自己和现实世界的过程。
而mirror现实中存在的功能就是能够让人看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而mask在影片中的功能则是能够给人一个表情和一个存在的意义。
(现实世界和梦中世界都是如此)因此,当主角戴上能够看到自己以及周围一切,同时有能够给予自己一个表情和存在意义的mirror mask时,从逻辑上来说,也表明她一方面认清了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具有了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能力。
因此,mirror mask这个名称取得是非常贴切和有意思的。
梦中世界 梦中世界是整个故事主要情节发生的舞台,也是女主角用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场所。
从影片的表现力来说,导演非常成功的营造出了一个具有很深奇幻色彩的梦中世界。
从光和暗两个不同世界风格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很好的表现力,到世界中存在着的各种奇怪的生物,搭建得非常具有美感的场景。
都让人真的有坠入了梦中奇幻世界的感觉。
而导演结合3D和传统2D黑白动画表现世界的手法,也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个梦中世界的成功营造,一方面使得整个影片的水准和风格非常吸引人,另一方面也很好的将女主角的那种活在自己奇妙世界的感觉表现出来。
特别是其中关于书和猫等动物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了导演非常奇特的想象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关键词之外,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表现力非常强,非常有趣。
整部电影一方面很好的体现出了奇幻类电影特色和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在细节上的处理也让人感慨整部电影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奇幻二字上,还有一个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主题。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想到了宫崎骏大师的《千与千寻》,二者在题材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都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故事,也同样以奇幻的主题作为故事背景。
甚至某些人物的性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黑暗女皇和女巫,两个女主角之间。
而在真人表演和低成本的情况下,能够拍出如此表现力的好电影,也确实是导演功力的体现。
有时候,一个人坐下静想,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人,那些本可以成为知己的人,哪怕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另外一些时候,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电影,那些本该第一眼就深深迷恋的影片,哪怕我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梗概。
我想,这大概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的地步。
《镜面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了十五分钟,觉得不耐烦,于是换了部别的电影看,而在圣诞节后的那个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家人正在看播放了20分钟的这个片子,而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没有一部别的电影有如此美妙而奇幻的画面了,即便是阴森而诡谲的《CELL》——我至今对那部电影里被玻璃切割成无数片的马记忆犹新。
巧合的是,这也是一部关于梦的电影,而这部英国的低成本电影中,梦中的景象更为奇异,却没有那种恐怖的感觉,那是一种单纯的奇异。
从一开始,我就为那些充满想象力又简单的物体所吸引,无论是人面猫还是飞行的书本,或者在空中游动的鱼……那种匪夷所思却又简练之极的线条,只有充满纯真梦幻的人才能画出来,那里面有阴影,却没有恐怖,显然,那属于一个类似孩子的心灵。
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反而是其中一个悲伤的片断,随着《CLOSE TO YOU》曼妙的音乐,属于黑色世界的机械人升起,温柔地摇动胳膊,将小女孩催眠,她白色的衣衫和清澈的眼神慢慢沉睡,被黑色的外套和漆黑得看不到底的瞳仁所代替,那个头发柔软嘴唇柔软的女孩子就这样变成了黑色唇膏黑色眼影的黑色公主。
这样的转化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温柔的忧伤。
故事倒是非常简单和明了,没有《地震调音师》那样让人晦涩难懂的情节,孩子在梦中的黑白世界里游历,挽救善良,经历背叛,最后得到了幸福,以及爱情,这样看来,显得有些浪漫,但是这又如何呢?
那个穿着简单睡衣,脚踏兔子拖鞋的小女孩子,在这么一个悠长的梦中经历了成长,找到了爱情。
而且这种爱情并不是纯然美好浪漫的,对于海伦娜来说,那个叫瓦伦泰(意思就是情人吧,我记得倒叙的儿子就是这个英文名儿)的年轻男人并不是那么理想和忠贞的,他慌乱饶舌财迷并且曾经迷失而背叛过自己,但是,就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他有未泯的良心和爱,这把他拉回光明的世界,并且和她一道拯救了善良。
很显然,这样的情节谈不上深刻或者有冲击力,但这样清清浅浅的故事却非常适合那些奇异的画面。
只有在这样奇幻却美丽的视界里,美好才是那么让人迷恋。
而对于一个外面寒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的圣诞节日来说,这样的情绪是再好也没有了。
看海报的时候感觉和之前的另一部法国片《夺面解码》的感觉有点像,剧情都是围绕着镜子面具,色彩上的感觉也非常相似。
正式看片的时候,除了色彩上的感觉仍旧熟悉外,电影本身的风格和剧情完全不会让人想到夺面,可是法国味依旧浓重,特别是音乐上。
其实梦里的世界并不是梦,而是HELEN绘画的涂鸦构成的世界,HELEN把自己的涂鸦连成了一座黑与白的城市,那个城市里有和长的一样的黑公主,黑公主发现了HELEN所处的真实世界,以及能够来到真实世界的镜子面具,于是她夺取了镜子面具来到了真实世界,而HELEN则来到了涂鸦的世界——PS,两个拧的身份转换只是用HELEN在黑暗中睡着,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而直接代过。
白女王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的HELEN的病重的母亲,而黑女王则是HELEN平时心目是不满的母亲——控制着自己,不给予自由。
而黑公主其实就是HELEN心里的黑暗面,在长期马戏团生活下想要反抗和逃离的影面。
因为是SF类的电影,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动画CG,整部电影还是不错的,人物造型,服装,场景以及镜头切换都很不错,只是结局和一些细节交代上总是一笔代过,有些许的不足。
细节:片头马戏团里汉娜第一次出现时,左脚黑袜右脚白袜 上面则是范伦泰的小纸人汉娜自己在表演着黑白世界,其中有提到蜘蛛——后来一直在剧中时不时出现的代表黑女王眼线的蜘蛛而墙上就是她的涂鸦组成的城市马戏团里人人带着面具,黑白的,纯色的因此,汉娜所画的黑白世界也是各种的人化动物和面具人城市空气中流来流去,飘浮的鱼河则是最明显的黑白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暗示汉娜被错当做黑公主而被带到白首相面前时,白首相很快认出她不是黑公主“喔,她不是她”之后穿插的一段3D加平面立体红动画交待黑公主来到白世界夺取镜子面具的东东非常有意思关于书在黑白世界的定义:能出现对你有用的书,而且暗示故事的走向。
如果你不需要了就要说出一些让书认为你不需要它们的话,然后扔在地上,它们便会自己飞回图书馆,在汉娜刚进入黑白世界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脱离人面狗的在图书馆里的百科大全(我认为翻译成历史可能更明确……)表明黑白世界是汉娜用笔画出来的涂鸦时的陈述,正如汉娜所说,我并没有完全听懂它的意思…… 比如她面对符咒画出一座失去地平线的城市,光与影,正面与反面,那么符咒不是应该是那空白的笔记本么,最后一句说她把符咒放在女王标志的下面。
片中一直出现的破坏汉娜寻找镜子面具的影子其实是来到现实世界的黑公主在毁灭涂鸦。
当汉娜被当做黑公主捉到黑暗宫殿时,其实黑女王也知道她并不是自己的女儿,可是却还是固执的用催眠曲机器娃娃把她装扮成黑公主留在自己的身边。
因为黑女王其实知道,她找不回自己的女儿了,她已经利用找到的镜子面具离开了,并且破坏着这个世界。
机器娃娃唱的是慢版的老歌“COLSE TO YOU"歌曲还是很好听……不过那些娃娃实在是太诡异了……当天台的窗户里,汉娜第一次如此真实的和黑公主面对时,黑公主的现实扮相非常朋克,第一次觉得女主角长的其实非常漂亮……喔,我要说写剧本的很有创意,导演真棒,美工真棒~总之正好是我喜欢的片子
电脑效果简直梦幻。。。。音乐也有的一说
总是觉得瓦伦丁比她大好多... 现实和梦境穿插,最后结局却完美得太不现实~
太棒了~~酣畅淋漓 女主角要是漂亮一点就好了
真的欣賞無能⋯真的⋯看不懂⋯
颇为简陋,各种山寨:Helena Bonham Carter、爱丽丝梦游仙境、保罗克利、金刚无翼鸟、close to you
有点诡异。
想象力很丰富,就是太粗糙了,色调不是很喜欢。。
原来Dave McKean还是一位导演啊,太喜欢他的风格了。
很达利
看不下去啊
画面还不错 斯蒂芬妮·莱昂妮达斯也还不错 其余的就比较烂了 剧情更是惨不忍睹 不得不说 让我忍住把片子看完的动力只是截几张漂亮点的图
找个时间,再看一遍。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很梦幻,也很催眠~
这部儿童片有着绝赞的想象力和美术设计
有意思 但意思不大
典型成人臆想儿童世界的拙劣模仿,形式主义和自以为是的主观与象征比比皆是,从中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童真与孩童视角,只有无知。
画面太假 音乐不错
不明所以,不知所谓,各种形象的设定以及画风,都不喜欢,看得难受。
除卻故事情節,奇幻以及超另類想象力所構造而成的畫面感竟和平日夜夜噩夢夢境驚人相似,虛無變幻、詭譎怪異、黑暗陰森而又匪夷所思,無以言述的共鳴。
头30min真的很无聊,但是坚持了就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