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将会看一部日韩的小清新电影,讲的是男女主角在年轻时如何生涩地相爱,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错过彼此,最后抱憾终生的故事。
然后,我发现自己的猜测,错的太离谱。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当女孩儿们都穿着裙子,把玫瑰扔进女主角的坟墓中时,那种看完一部日韩的小清新电影之后,忧伤遗憾又莫名地感觉心里缺了一块的情绪,竟然丝毫不差地出现了。
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意外的故事,女主角大概会永远是那个平凡的索尼娅老师——不精致的发型,肥大又皱褶的西装外套,乏味的裙子,不会激起人欣赏欲望的粗跟长靴,以及整天气急败坏、略有些神经质地同那群难缠的学生发生争执。
就连据说是世界上最美语言的法语,从索尼娅老师口中说出的时候,都像是一条翕动着嘴巴的鱼,在水中不住“噗噜噗噜噗噜”地吐着泡泡。
这样平凡的人物,最是难以刻画的。
在每一个故事中,往往英雄会有英雄的样子,恶魔会有恶魔的样子,可是平凡的人,因为平凡,反而没有明确的形象。
就像是清炖豆腐,既非大甜,亦非大辣,或许人人都会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好吃。
当然,如果索尼娅老师一直这么平凡下去,这个故事就不会有进展了。
一把意外出现在课堂上的枪,激化了索尼娅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整个故事中,索尼娅老师都没有忘记自己老师的身份。
即使是在她刚把枪握在手里,近乎癫狂的状态下,她想做的事情也只是胁迫这些向来不听话的学生,认认真真听自己讲一节课。
之后她向警察提了诸多要求,为受伤的同学要一个急救箱,为女同学争取穿裙子上学的权力,为受到暴行的同学报案,但她都没有想过自己用枪挟持学生的这件事情该如何收场。
甚至,到后来,她决定为杀了人的同学替罪的时候,她都没有想过该如何自处。
终于,在她被枪击中之后,她白发苍苍的妈妈趴在她的尸体上哭的时候,她再也不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了,有的人把她看作恶魔,有的人把她看作杀人犯,然而,在少数的几个学生心中,她却成了一个令人伤感的英雄。
看到这个讲老师的故事,就很想说一句题外话。
我一直都认为老师是一个很可怕的职业。
因为,无论学生是十三四岁还是十七八岁,他们总会毕业离开,然后会有另一批十三四岁、十七八岁的学生到来,然后再离开。
学生们会永远是那样的青葱年纪,而身为老师的自己却一年一年垂垂老矣,那种感觉,就像把自己定格在了别人的青春里,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地凋零。
我跟朋友说,时间是一件很残忍的东西,我很害怕有一天在自己身上看到它流淌过的痕迹,尤其是它只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而我周围的一切仍然完美如初。
朋友跟我说,其实,当你害怕老去的时候,是不是,就证明你已经老了。
昨晚在星美正大看的,它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
场景很简单,但人物刻画很有力,戏剧矛盾冲突强烈。
伊莎贝拉·阿佳妮饰演的女老师,原先被那群少数裔(包括阿拉伯人,黑人,穆斯林)欺负,后来她在检查一个同学的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枪。
她持枪把学生当人质,强迫那些平时不够尊重她的学生听她上文学表演课。
当然,期间也有几次反复,学生也拿到过枪。
最后,她作为一个老师,没能控制好局面,还是有学生死了(被另外一个常受欺负的学生开枪射杀),她自己也被不知实情、突围进来的警察给毙了。
总体上,这是一个悲剧。
阿佳妮有些胖,但演这类神经质的角色,她还是很在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问题,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产生,世界要和谐许多。
电影中,阿佳妮要警察通知新闻媒体,告诉教育部长,要在全国设立女子穿裙日。
女部长一开始以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说:女权运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强迫女人穿裙子。
后来观众们才了解,因为在少数穆斯林眼中,女人穿裙子是妓女的象征。
而作为一个专门招收贫穷的穆斯林子弟的法国公立学校,老师要设立这么一个日子,就是为了让原先受穆斯林歧视的其他裔族女子得到应该享有的尊敬和平等。
这几年关于法国种族、暴力、青少年作品不少。
影片比想象中好,可能是源于故事本身的一波多折以及其社会能见度。
1996年《孽迷宫》后息影6年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一连主演了《阿道尔夫》《悔过的女人》《一路顺风》等,几个角色均属量身定做drama型。
此后再次息影5年拍摄这部影片。
其实现在再看她的表演,感觉戏剧张力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好,她的全胜时期可以塑造一个个经典人物,但这种表演凌驾主题的方式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如今已经不太适合大多数作者导演意图了。
刚看到题材还以为这回她能走一下平常人路数,结果还是一个神经紧绷者。
发福的身材、拉紧的面部虽然看着很不太适应,不过她的选择还是量力而行的,有个这样能发挥的角色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太深刻,欧洲确实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意大利这么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地方,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默克尔把德国也快要毁了,还是英国人老谋深算,看看脱欧后会有什么变化吧。
现在最想去反而是东欧这些难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了……还不够140字么,写微博总嫌不够……
这更是一出精心构思的古典悲剧,虽然我对戏剧不是很了解,但这部电影充满了古典主义悲剧的色彩,一个场景,融入了各种冲突和心理挣扎的情节,处处都是戏剧性的,从受教育的少数族裔学生状况这样一个视角,探讨了种族冲突和自由意志在当下的变化。
“你以为你是上帝吗?
”当抗拒女主角的坏学生说出这句话时,我被震撼了,没有什么可以统治我们的意志,除了上帝。
女教师总是天真地想将那种普世价值带给她的学生,但是总是遇到挫折,没有人听她,这是什么造成的?
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是社会状况的改变,不管是种族主义还是其他任何狭隘思想,一切都在改变
女神演的有点过,她还是适合演神经质、纤弱的女人,问题是这么神经质的女人早就被学校开了好不好。
公立学校的中年老师应该是健壮的,神经强悍的,气场小强的,她表现的完全像一个菜鸟,如果退回到41岁50kg的时候倒还能装一下20几岁的新人教师,现在只能感慨美人迟暮了。
本质上女神是类型化的演员,是绝世美女是才女无疑,但真正演的好的基本都是本色出演。
发胖以后可以考虑接拍类似shameless里monica那样的角色。
小演员们表现不错。
父母努力有事业,带着小孩上私立学校住好街区。
父母不努力,带着小孩住在很乱的街区但小孩努力学习,自己改变命运,一家人脱离这个底层街区。
如果父母不努力,小孩也不努力,一辈子混破街区混底层。。。
好老师,都去好学校当老师了,良禽择木而栖。
老师水平差,去不了好学校应聘,没办法到这个差学校教书。
老师个学生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这种学校,其实就是混。。。
就好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到点下班放学,各回各家。
但这个老师脑袋被门夹了。。。。
还真想教学生??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班级管理混乱不堪,老师同事之间人际关系也处理极差,教学水平也是不行,师生沟通也缺乏技巧。。。
你要真想教,盯住几个想学的好好培养下!
其他混的学生就混嘛,就你自己那水平,还真想把全班都教成才上哈佛?
让他们个个都改变命运??
可能吗??
自不量力!
最后爽了。。。
死一个学生,自己也搭上一条命,杀人的那个学生一辈子算是废了,那个黑人坏学生还会更坏,等他坐牢出来剩下的男同学女同学没有一个会好下场。。。
早知道这样结果,时间倒流,回到上课的时候,黑人二个坏同学,废物二个,逃课就逃课嘛,你管他们干嘛!?
然后上课吵一点,都不想学?
就自习嘛,混到下课,混到下班。
,工资一分不少,回家吃吃喝喝睡觉,多正常的一天,非要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宁,最后把事情推向最坏的结果。。。
记住,任何社会,任何种群,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能力不可能一般齐,不可能都一样有钱,都住一样的房。。。
一定会是有高低的,一定会有底层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亘古不变!
如果不信邪,能力差却想逆天而为?
违背自然规律!
就像这个老师,双方能力都没到那个水平,却强行给自己和学生压力!
学生根本不是那块料却想逼着他们上哈佛是吗?
你自己也根本不是那块料却逼着自己做精英教师!
最后把学生和自己都逼死了。
街边餐馆就是街边餐馆,五星级酒店就是五星级酒店,相互都有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缺一不可!
但谁都不要想着去抢对方生意,自己定位准了,事情才能做好!
定位错了,执迷不悔,就会像这个老师一样,揠苗助长,害人害己。
荒诞吗?
在这样看似浪漫的名字下。
一开始以为女老师疯了,后来发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隐忍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在这极有可能是地球磁场混乱的古怪一天里,出离理智,齐齐爆发。
谁也不能说这不是真实。
表面上看是特定场合下人的情感与精神失控,其实是法国的移民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酝酿已久,只差一点火星引燃。
看的时候,心理经历了“不可能,搞笑的吧”-“不明白...”-“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 “竟然还有这回事...”- “天啊..”等等几个阶段。
一步步牵着观众的心走,感觉这部电影的安排还是相当巧妙。
被结局震了一下,还没回过神儿。
待看字幕时才知道主角是Isabelle Adjani所演,竟然没认出来。
但这样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谁能比她好?
疯癫?
只因为我们太投入。
这个电影里面的内容一点不亚于事实情情况。
特别在法国马赛一些区,和北部附近的一些城市。
小孩子刚懂事就开始什么都不怕。
上汽车不付钱,坐着骂一路。
打伤打死警察。
警察不能随便打伤人,或者杀人,而且他们是未成年,对他们更没办法。
当街抢劫。
把列车员打晕扔到铁轨上等等。。。
唯一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小孩并没有那么多具有正义感。
白人有钱人的小孩是不会随便把自己孩子送去这样区的学校的。
只有穷法国人和移民不在乎地这么做。
少年犯罪不止在马赛,在全法国目前都很严重,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我本来以为这部片子会像它的标题一样轻松愉悦。
但是它实际给我的感受就像落了灰的擤鼻涕的纸团,杂糅凌乱又真实。
一个被欺压久了的教师在获得枪支之后的反抗。
她希望学生好好听她上课,希望学生好好读书,她为轮奸事件被害者主持正义,她希望有一个穿裙子的日子。
她甚至包庇学生。
她很善良却没有得到好的归宿。
当她提出穿裙子的日子的时候,我真的大颗大颗眼泪掉下来。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是可以联想到有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先辈用鲜血和抗争争破当时的枷锁才换来的。
还有一点是“曲线路径”,曲线路径也是体现进步的。
台词中“女性们抗争了几个世纪才穿上裤子,为什么又要穿回裙子呢?
”从裙子到裤子再到裙子,并不是说走回去了,而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进步。
从“只能穿裙子”到“我们也要穿裤子”,到“我愿意穿裙子我也可以穿”。
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从“妇女节”到“女神节女王节”再到“妇女节”。
这一个曲线路径也是一种进步。
从最开始的定名,到因为一些刻板印象以及污名而影响其原意,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接纳这个节日而换了一种称呼(?
),到拒绝污名化,正视妇女节。
不能单纯看见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就觉得没有意义。
实际上,这个曲线也是蕴含着进步的。
阿佳妮胖了,老了,可是我依旧不在乎,世界上有许多美女,但是一个世纪只出一个阿佳妮,这部电影我们终于能把视线从阿佳妮的脸上移开,她真的很棒!
所谓的女性主义不是反对男人也不是男权,而是男权制度下对人的束缚和观念,女教师用尽了威吓和教导的手段,企图公开的声明以抵制这种压力,但是即使有好心的警察,愿意和平的解决争端,却依旧把女教师提倡裙装的意见当做胡闹。诉求,弱者们借助这次极端的机会意图表达自己,但是记者是假的,摄影机更是
这部电影至多做到了描述好一个故事,或者说才刚刚超过讲述好一个故事的点。
展现问题繁多却张力不够,在电影中问题不是说几句话就算在提问在表达在探讨了。
阿佳妮创纪录五获凯撒奖影后之作。影片以教室内的一场意外劫持人质事件映射出法国社会的种种痼疾:移民、种族歧视、宗教冲突、性别歧视、教育问题与校园霸凌等,虽不够深刻,但全程张力十足,高潮反转赞绝。PS:女神永不老,演技依然精湛,五官依然精致,那双让人迷醉的天空之眼一点没变。(8.5/10)
从头到尾就是几个人轮流着歇斯底里
法国治安差,种族问题复杂,看来是蛮头疼的。一方面是少数裔相对穷而难融入主流社会,一方面仗着自己是穆斯林,黑人等等,就我穷我有理,我凶我有理~~也是挺难对付的~~不过这片子场景简单,不停的说话,对于不太了解法国状况的我们,看的有点困
阿佳妮肥了,片子里导演想说的又太多了,liberté, égalité, franternité?
多年前,补标
彼时的Adjani差点儿没认出来.将这个扭曲教育背景下奋力反抗.暴力臃肿.歇斯底里的教师演得很真实。
这样平凡的人物,最是难以刻画的。在每一个故事中,往往英雄会有英雄的样子,恶魔会有恶魔的样子,可是平凡的人,因为平凡,反而没有明确的形象
53岁的阿佳妮看起来还像四十几,电影权当讽刺各种偏见和问题。
预计不是什么好的结局,有点no zuo no die的意思
今年凯撒提名。前半部分基本处于因阿佳妮臃肿身材而陷入的眩晕境地。后面渐渐入戏。又是一个因特定事件而反思社会问题的电影,从近几年的很多法国电影,可见法国当今最头疼的事
不太喜欢
片子反映了法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但是感觉像蜻蜓点水一样没什么深度。不过从近两年法国的状况来看这片子也算是发现了前兆了。
的确阿佳妮以往的作品过于耀眼的容颜会让人在演技上分神 诠释了长得美也是一种罪过 而这部作品能够让我专注在她的演技上 剧情本身没有演员能打
14年9月关注。16年7月出高清。比较失望。戏剧冲突并没有想象中强烈。故事推进如白开水。矛盾激化平淡如水。枪,本是一个很棒的点,却火爆起来还不如《铃木老师》。失望!另,阿佳妮的造型,真是坑爹。
神经病老太太阿佳妮,脸肿得像吃了一年甲泼尼龙
剧本和表演很扎实,表达方式不太理想。在当今欧洲的移民问题十分严峻的时候,本片的立意就比上映当年更加接地气。其实演阿拉伯人的阿佳妮就是想穿裙子去学校教书罢了,你们这些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