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道兄弟的人生轨迹,在面对同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迥然不同。
威廉达福继续选择给私人造大楼,结果走投无路,饭都吃不饱。
弟弟选择了市政工程,给城市造公园,造大桥,风生水起,声望甚至超越了市长,成为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莫不是选举产生的,不需要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政府下面的建筑委员会公园委员会等一系列委员会的首脑,还是总承包商。
经济危机下的市长要想有政绩,只能是靠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每一任市长都不能失去他,干工程就要有拆迁,他狡猾的把脏活累活转包给了利伯曼,自己只享受成功的风光。
有黑人团体游行反对莫,他雇了私人侦探去打探对方底细,本来是查乙方的,结果查到了甲方老板的黑材料,他想勒索点钱,却被误杀。
手下莱昂内尔失去了人生导师和父亲,他必须找到原因,才能开启下一段人生。
最终,他的办法和师父的办法,也没什么不同。
师父有媳妇儿,也不怎么喜欢乱搞,就是要点钱。
被杀是意外。
莱昂内尔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保护那个女孩儿。
黑材料被送出去,顶多只是混淆一下舆论,泼一下脏水,并不会给对方构成毁灭性打击。
但这是莱昂内尔必须做的,也是他仅能做的,黑人女孩儿要说也并不脆弱,她是个律师,有正当的工作,也很独立自主,与其说莱昂内尔救了女孩儿,不如说女孩儿救了他,没有这个案子,他甚至都活不下去,他没有事做。
很羡慕电影上的人物,在他们平凡的无聊的人生中,总有一天神奇的巨大的事情降临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人生发生转折,从此走向不同的方向,而实际上呢,大部分的平凡无聊人就这么平凡无聊到死,什么波澜都不会有。
对于莱昂内尔的妥瑞症,也许他并不是妥瑞症,而是主意识无法成功压制大脑其他自主功能,那些功能自动自发的运行,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自动处理产生一个个结果,提供给主意识选择,因此他的思维才会那么的开阔,能从乱糟糟的线索中联想到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知道了黑人保罗是女孩的舅舅,而白人比利是女孩的叔叔,uncle这个词不分叔叔舅舅也真的是醉了。
冲着爱德华·诺顿看了这部腾讯视频用券的电影,电影节奏有点快,一边看字幕一边被主角神经质的抽搐打断,有点跟不上,需要回放才能理解故事的原委,但也没有回放,就靠猜看完了,能get故事的大概和主题了。
就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城建嘛,一个雄心勃勃的家伙(哪个美剧的男主,忽然想不起来了)要把纽约重建,推倒贫民窟建设新城区,不为利只为名,不顾有色穷人的反抗,男主神经质的孤儿,被好心的威利斯收留培养到他的私人神探事务所工作,但威利斯为了有色穷人卷入阴谋和陷阱,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一个他既可以扳倒重建局长也可以敲诈一大笔的黑人私生女,可惜开局就被干掉了,来不及把秘密告诉爱德华,但为了报仇的爱德华还是一条条捋出了真相,并救出了美女,在他和局长摊牌的时候,局长问他要什么,名还是利,他选了美人,选了可以让心安的处理方式,不纠结,不贪婪,不要宏图大业,只要自我的一片天地,海边的小木屋。
Frank told me once, if you'er up against someone bigger than you, someone you can't beat toe to toe, make them think you respect their size, and then cut a deal lets you walk out in one piece. Then figure out a way to stick it to them later without leaving your prints on the knife.
期待了很久norton的新片,但观影感受很不理想,节奏问题很大,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氛围上让人不够入戏,一个是剧情包括人物的僵硬塑造。
美术、配乐都是加分项,从此片的获奖(提名)记录可见,(甚至有个奖项还给了个改编剧本提名,真够给面子的)没有导演和摄影。
因此你几乎很难在片子里找到导演技巧,自恋的段落反而不少。
Norton是个好演员,所以他似乎很纵容自己的表演,摄影更多是沦为功能的展现——毫无特点的布光,想要容纳一切信息的景别,还有非常廉价和直白的梦境/闪回特效,这些都是没有导演技巧的佐证。
最大的特色,甚至是第一视角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主观镜头主宰了好几个重要的剧情转折段落,让电影很像是某个大型解密角色扮演游戏。
剧情因此也向RPG滑坡,情节的推进很生硬:外力占据了绝对上风,人物的关系干涩而程式化——为了配合标题而出现的各种孤儿(客观意义和贬义上的),如同生化奇兵里大boss那样的狂人,智慧而又不缺乏美丽的女性,且是有色人种(在如今的电影语境中甚至比古早黑色电影里单纯的蛇蝎美人还要无聊三十倍),糟糕而又廉价的兄弟情义(与此对应的是惺惺相惜从而莫名行侠仗义的路人)。
因为你很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他实在太用力了),所以人物关系里本应有,且尤其是黑色电影里应该有的暧昧气息全无,以上配角,或多或少都沦为了符号。
好莱坞的反类型,如今至少经历了三十年,很多反类型都成为了类型。
这部电影在最开始的制作思路就好像停留在很远古的二流类型片上,但这没有关系,第一滴血都流到5了,终结者还在战斗。
只是norton准备了二十年,而且你明显感觉到他对于表达(说难听点就是奖项)的渴望,而剧作却像是一个科班学生在训练或者入学考试时需要做的:一定的转折,一定的立意,还有基础的完整。
人物们承载了创作者强行赋予的意义,同时篇幅又完全没办法铺陈出他们更多隐秘的性格——一方面是导演对于场景的利用非常单一,这个场景就是为了表达这层意义,感受不到多层次的融合,另一方面,norton觉得标签就是性格的延伸(主人公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病症,到最后反而每遇到一个新的人就要解释,极大拖延了节奏感,同样是社交孤儿的主人公,反观baby driver,干净利落,行动表达),云编剧们大概都这么觉得。
同时一些配角的塑造,简直是大一本科生才会犯的错误:开头半小时遗孀来到办公室后和tony的两句对话,一个动作,直接毁灭了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包袱;而黑人乐师身上担负的功能,简直滑稽到黔驴技穷。
因为以上种种,他们都没有变得鲜活起来,而是僵硬地以一种拼凑的形式出现在一个年代戏的舞台上,或许创作者太focus on主人公探索/解密的过程,除了如同固定配方的前史介绍,观众发现不了镜头以外,生活之内的东西。
我以为,深刻的故事片中,角色背负的不应该是立意,而应该是道德和原则。
我们所谓商业片文艺片的区分,大抵也是因为前者为了性格当中最戏剧化的成分而构成的故事,让角色不得不牺牲更多的生活细节和逻辑。
我想这应该不是norton想要的,因为他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如果他需要票房,他一定有能力将剧情做得跌宕起伏,正如印度的那部《调音师》,没有意义,但是绝对drama,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缺这样的编剧。
但我又不愿承认是能力不足导致的二十年表达却言之无物,最好的解释,或许是他太过于首鼠两端。
所以还是回到上上段所说的,有很多事业已发生,但之后的生活应该怎么办?
这应该是norton选择的节奏所当匹配的,比如大佛plus。
氤氲的布鲁克林和潮湿的台南没有什么区别,行走在迷雾中的孤儿努力在无聊和绝望中寻找方向。
因此配套的剧情是“为了打发无聊”而观看行车记录仪,而motherless Brooklyn中则是norton走进图书馆,翻阅资料,向下,进入下一个场景。
前者是从生活中来,后者是走进电影中去。
前者遵循了生活中人物流动的状态,后者则充斥了创作者赋予他的强烈动机。
在观众有能力反应银幕中角色的一举一动时,没有角色应该是傀儡。
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篇幅挤得太满,就不会像生活。
生活里必须要留出空白,就像电影里会出现无关主线的人物留给情节以外的共振。
在大佛plus里是灯塔里的傻子,在十诫里是那个不断串片场的年轻人,但非常遗憾,这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个被norton耍了三次的金发女人,第二深的是皮包公司里的big tits前台,因为她的胸实在是太大了。
爱德华诺顿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但如果他真的花了二十年准备这部电影,那我真诚地希望他下次做导演的时候找一些帮手,至少不要自己改剧本了。
根据同名获奖小说改编,爱德华·诺顿买下了小说的版权,历经15年才将改编电影搬上荧幕,自导自编自演,扮演剧中那个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男主角“布鲁克林孤儿”莱昂内尔,这种身体缺陷的角色对于演技上佳的诺顿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他总是演什么就是什么,仿佛角色是为他创造的。
故事从男主的导师侦探弗兰克被杀开始,男主为了复仇,凭借其过目过耳难忘的本领,不断从已发生的事情中寻找线索,根据线索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最终挖掘出了真相,还找到了真爱。
同时这也是个与强拆有关的案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也是在街区拆迁中滋生出强取豪夺的贪婪和罪恶,幕后黑手准备摆维权者一道,没想到反把自己绕了进去,被捅出了个大秘密。
从整个过程来看,演员的表演是出色的,但故事本身似乎有些波澜不惊,即使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也不是很令人意外和兴奋。
反而是影片里始终洋溢着的浓浓爵士味让人难忘;哦,这才是真正的纽约。
文/周天培|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硕士在读公众号:抛开书本为期两个礼拜的纽约电影节于上周末落下帷幕,万众期待的热门影片和电影人都已经纷纷亮相,与热情的纽约观众见了面。
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来自爱德华·诺顿自导自演的新片《布鲁克林秘案》在林肯中心开始了正式放映。
也许是因为电影节时间跨度太长,所以大家都已经产生了倦意,今天前来观看《布鲁克林秘案》的媒体朋友并不是很多,连晚上的观众放映场也依然还有余票在销售。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两个半小时的观影之后,书本小记私心认为,这部影片是本次电影节我在开幕、中场、和闭幕三部影片当中(《爱尔兰人》、《婚姻故事》,可查看之前的书本纽约电影节报道)最喜欢的一部。
故事背景设定在5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秘案》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综合征的侦探诺尔(爱德华 · 诺顿饰),在其导师兼老板的探长弗兰克(布鲁斯 · 威利斯饰)被杀之后,决意展开一场调查,踏上寻找真相的道路。
故事的情节曲折,一场凶杀案的背后是纠缠的权利斗争,也是彼时美国在60年代种族运动到来之前,暗潮涌动的复杂社会环境。
《布鲁克林秘案》里所呈现的探案部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线只能保证它成为一部及格的探案电影,真正让这部影片跳出视野的,是它作为时代剧的内核。
影片片名里的“布鲁克林”指代的是诺尔的小名,也指代的是故事风波的所在地——50年代的布鲁克林。
那个时候的布鲁克林开发滞后,和曼哈顿本岛的联系并不紧密,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贫困的非裔和拉美裔。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为了进一步开发布鲁克林,市政建设局和地产开发商就需要迁移原住民,然后出售或者开发他们的土地。
因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存在,加之权利上的完全不对等,这样的土地开发往往是伴随着暴力和不平等同时进行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会有《布鲁克林秘案》里的凶杀案,才会有环环相扣、一层层往下压的政府秘密和社会丑闻。
于是,电影主线虽然是诺尔的探案之旅,但是我们却跟随着他一起,在一点点挖掘出事件真相的同时,挖掘出了事件本身之外的,整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于是我们看到,这部片子就不光光是一部探案剧那么简单了,导演诺顿在探案剧的外壳下,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一部时代剧需要完成搭建的主旨和叙述。
而且最值得感叹的是,除了时代精神有棱有角之外,这部电影的“面子工程”也做得十分到位。
诺顿通过完美的特效技术复原了许多纽约地标建筑,加上他独到的配乐,引人入胜的镜头语言和配色,50年代纽约的时代风貌跃然纸上。
里子加上面子,再在动情的爵士乐的烘托下,观众轻而易举地就沉醉在了这幅浓郁的纽约风景画里,让人感觉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长仿佛是白驹过隙。
《布鲁克林秘案》剧照除了影片内容出彩之外,诺顿也在片中贡献出了个人又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在每一场戏里,你都能感受得出来他对这个角色的用心演绎。
作为本片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诺顿又一次向我们展示出了他令人钦佩的艺术才华以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精神。
在小记上厕所的档上,正好碰到了准备上台做问答的诺顿本人,他十分腼腆地和我对视一笑。
在筹备了将近十年,完成了这么一部出色的电影之后,诺顿叔竟然还是那样的谦虚和诚恳,让人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下他的人格魅力了。
以下是本次纽约电影节其他影片的快评:一个卧底警察爱上匪帮女郎,剧情的走向一开始扑朔迷离,中场过半之后就愈发疲软,让人一下子就猜出了亡命鸳鸯的戏码。
总的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爱情谍战片,除了前半段几条叙述线的混剪,成功制造了谍战戏的冲突感之外,整部片子没有特别多的惊喜。
片中音乐选择有想法,但也总感觉欠了一把火候。
另外剧情里学口哨语言的桥段十分有意思,看着男女主最后隔窗吹哨,浪漫气息尽显。
西比勒 Siby前半章的蒙太奇真的做得太好了,充分做到了电影的小说化,不停的闪回和角色之间的切换,让人以为在读一本意识流的精神分析小说。
但是后半章垮掉地非常快,基本上从女主“进入”她自己的小说,与那些角色开始互动之后,不光是剧情还是剪辑都明显乱了章法。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笑点太多耽误了叙述,影响了这部电影对艺术形式思考的潜力。
如果可以有完美的人生,那一定是与电影相伴的一生。
通过这部温馨动人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一场大师班),我们与瓦尔达奶奶一起,重走一遍了她多年来电影艺术创作的心路之旅,看她如何通过35mm的电影镜头、纪录片的镜头、胶片照相机的镜头以及视觉艺术的镜头,捕捉和探索那些人世间的温情和美好。
活过、创作过、尽兴过,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之后,瓦尔达奶奶向我们做了一次深沉却豁然的告别。
痛苦与荣耀 Pain and Glory 垂垂老矣之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佩德罗的自传体剧情片,每一帧每一秒都浸润着他对电影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电影里的老导演被病痛折磨,但当他每每回忆起儿时,回忆起那明媚的村庄、勤劳的母亲,还有自己情欲开始的那个盛夏,时光就会变的明亮。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一点对衰老的抱怨,你能看到的,都是一个内心澄净的老人,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回顾自己一路走来那些令人触动的瞬间。
衰老带来的挫折会有,但是只要依然能创作电影,他心中的那团火就会继续燃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多此一举翻译成秘案,应该保留成孤儿的嘛①字面意思②男主是孤儿③女主是孤儿———————分割夸糯线———————糯顿演技没得说,演谁像谁,而且这个男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颜都长在我沸点上(肤浅看颜 我先升天)
作为导演,全片风格一股黑色幽默感(翻译有加分),配乐、服饰、取景都很nice,个人认为算得上一部较为成熟完整的作品。
(对于诸多类似“这个病没给他加分”的评论,改编剧本起码要尊重原作主角人设对吧)———————分割剧析线———————目前只看过一次全片,简单捋一下人物线(有错请指)
导师弗兰克①侦探社boss,布鲁克林的导师,接了莫斯的生意,接手过程中意外身亡。
地头蛇莫斯②参与政治的建筑师,布鲁克林地头蛇,面临当地部分工人民众、黑人和弟弟保罗的阻碍与反抗,有一份足以毁前途的致命密件外流,所以委托弗兰克调查寻件。
文件中还牵扯到莫斯私生女问题,一开始私生女的存在只有莫斯和弟弟保罗两个人知道。
劳拉和S女士③女主劳拉,从小不见妈,和S女士(民众领袖)都在参与关于社区重建的民间抗议活动。
密件除了包含莫斯的一些罪条外还牵扯出莫斯当年强J黑人女孩并且有私生女(劳拉)的案件。
莫斯没有签下劳拉的出生证明,劳拉不知道生父是谁,莫斯发誓谁知道私生女的事谁就会被他“摧毁”(原台词,印象深刻),一旦被S女士民间一众人知道,或者成为其他政客的把柄,或者女儿自己知道身世,他都会亲手灭口,包括女儿。
“布鲁克林”④收拾烂摊子的“布鲁克林”,失去弗兰克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他的二次失亲成孤。
随着谜团的逐渐揭露,意识到劳拉作为“把柄”成为莫斯的定时活靶,决定拯救黑人女孩。
所以才有最后那场逃亡戏。
———————分割总结线———————
互相取暖的两个布鲁克林孤儿没看过书,感觉这个剧本很一般,不讨喜,但是拍起来算流畅,个人观影过程中不觉得无聊拖沓,甚至一度有被剧情发展吸引到,糯顿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挺讲究嘛,几处爵士酒吧转场很吸睛,个人不喜前面失落抽叶子的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
———————分割感情线———————
劳拉与“布鲁克林”感情线很有层次一点都不突兀(我就很好这口!
①你是唯一愿意stay with me的女孩→②你是真正勇于反抗、不畏强权、热爱正义的女孩→③你是莫斯的弃女,现在你的亲生父亲甚至想杀死你,你已经是可怜的上帝弃女了,我怎么忍心不拯救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愫递进,“布鲁克林”对劳拉的情愫融合了欲望、信念、怜悯与共鸣。
——————分割瞎逼逼线———————糯好酥好会演啊!!!
我好喜欢“布鲁克林”安慰劳拉时用手捧她下巴的镜头啊快给我看!!!
(《布鲁克林孤儿》 8.0/10)
我承认,如果这不是诺顿的片子,我可能连三分钟都欠奉。
谁能让你在观看半个小时还一头雾水的时候保持持续看下去的动力?
一直到把一大片凌乱的碎片拼成一副完整的拼图。
正因为有他,而且是他的导演,所以,我就那样一直看了下去,看完一遍又一遍,不想错过其中任何的细节。
一个人,体内有一个不受控制的自己,而且动不动就用呼喊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人怎么可以做侦探呢?
而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侦探,要去揭开一连串的谜题,要去对抗这个城市里最有权势的人。
有些事情很奇怪,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虽说电影都是疯子拍了傻子看,可能让你真心做傻子的人不多。
我喜欢的演员,我喜欢的类型,五星,致敬!
Edward Norton往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布鲁克林秘案》(Motherless Brooklyn, 2019)里倾注着跟创作《清明上河图》相似的展示社会整体风貌的激情,众多复杂的角色进入复杂的情节中编织出一个复杂的故事,只是场景构成由北宋的开封置换成1950年代的布鲁克林,包括了政治、历史、艺术和都市规划等繁复元素。
Norton扮演的主角Lionel患有不太常见的神经疾病“发声性多动症”(Tourettte's Syndrome),症状表现为爆发性地蹦出一组基本押韵的词,比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说”Name it, claim it, shame it”。
Norton对角色极为爱护,整部电影下来几十次症状发作过程中,周边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良好教养,Lionel从未遭到取笑,除了一次被黑帮施暴。
在人口素质并非整齐划一的美国,Norton显然按照理想裁剪了现实。
作为补偿,造物主给了Lionel异常的人际识别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所以特别适合电影给他安排的侦探和记者角色。
记者的基本信仰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Lionel从来不用跟我一样随身带个小黄本。
他花了不长时间就能读懂一盘复杂的腐败棋局,棋手原型为对20世纪中叶纽约城市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规划大师Robert Moses。
他从未当选过高级别公职,但精于权谋,多任纽约州长市长都不得不敬畏三分,而大规模基建过程中很难避免的贪腐交易和种族歧视等争议一直纠缠着他的职业生涯。
中国很难找到Moses的精确对应,只能说他大致相当于张百发和王宝森的组合,同时能让陈希同也谦恭有礼的角色。
电影过于复杂的情节中主角Lionel命运的变化仍然显得笔墨不够。
孤儿出身和特殊的生理条件让他原本以弱者出现,但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救人于水火的强者,这个升级换代的过程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我想导演想以黑暗为土壤,种出光明之花整个电影背景颜色其实是黑色的,只有在猪脚莱昂纳多(诺顿饰演)出现的时候,会有那么一丝光亮。
密案谜底被揭晓的时刻,猪脚回头救起女猪脚,一开始没有立场的怪胎因为猪脚劳拉开始发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最顶层的任务作斗争,最后的闭幕是女猪脚在海边小屋旁等到男主平安归来。
整体的情感节奏是缓缓的,男主与被杀的明纳的感情线路是在旁白中道来,如果在其中能有一些童年画面就会更好一点,他们的感情才会引起观众共鸣,猪脚的行动解释落脚点也就更踏实密案的结局是坏人仍然挡道,反派1号的结局没有展现,故事线冗长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古往今来的改革,总是有先行者,一点点的撬动权利的堡垒,光明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喜欢这样的导演,这样的演员,基调虽暗,吾心向阳!
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布鲁克林秘案》
今天聊聊电影《布鲁克林秘案》。
片名Motherless Brooklyn (2019),别名无母之城(港) / 布鲁克林孤儿(台) / 布鲁克林的流浪儿。
本片是爱德华·诺顿担任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影片改编自1999年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Lethem)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孤儿出身、患有妥瑞氏症的私家侦探莱诺尔展开。
小说《布鲁克林秘案》出版后曾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和英国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出版后第二年就开始影视化筹备工作,直到20年后才终于在大荧幕和观众们相见。
爱德华·诺顿担任主演,出演莱诺尔Lionel Essrog。
一次调查案件过程中,莱诺尔的师傅法兰克遇害,莱诺尔就此踏上寻找真凶之路。
在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战斗在民权战线一线的劳拉·罗丝Laura Rose,撞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Moses Randolph,一场牵扯多方利益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时间背景正是上世纪50年代,此时正是二战过后百废待兴,美国也不例外,城市建设者们大刀阔斧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要改变城市面貌。
在这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监管,反而是充满各种暗箱操作,商人掮客政客相互勾结,进行盘根错节的利益输送,钱和权在此这里成了好兄弟。
法兰克在调查委托的时候,误打误撞地追查到了房地产大亨摩西·伦道夫身上,手握关键证据,掌握了这些大佬们的陈年旧事和新鲜腐败,同时也为自己找来杀身之祸。
莱诺尔亲眼看着师傅被人杀害,痛苦不已,在法兰克留下的只言片语里,极力搜索一切可能线索,想要查明真相。
好在法兰克是个好师傅,莱诺尔也是个好徒弟,莱诺尔根据一些琐碎线索,慢慢的顺藤摸瓜,还真找到了整件事情真相。
莱诺尔的孤儿身份让自己遇到了法兰克,法兰克看这个孩子挺有潜力,就将莱诺尔招入麾下,供吃供喝还传授了做侦探的本领。
莱诺尔的看家本领就是超强记忆力和超强听力。
他可以做到凡事过目不忘,谈话的时候都不需要带纸笔,只需要听一遍就能将别人说的话都记下来。
他还可以听到很细小的声音,轻松成为窃听高手。
很显然,法兰克就是看中这两点才招募了莱诺尔,让他做自己办案的得力助手。
侦探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则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莱诺尔在法兰克身边多年,也提炼了不少。
这些都是推动影片的关键。
而莱诺尔的妥瑞氏症更像是影片的一个调剂点。
妥瑞氏症的症状是患者会不自主的动作和发出声音,比如抽搐、眨眼、做鬼脸、耸肩、晃头、发怪声。
莱诺尔就像《嗝嗝老师》一样,会时不时不由自主地抽动自己的脑袋,同时说出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污秽词语。
他只有通过嚼口香糖和飞叶子,才能减轻一些症状。
莱诺尔患病后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会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妥瑞氏症会发作,发出表露内心的大声咒骂。
他自己尴尬不已,对方则会被搞得极为光火。
任你解释这是妥瑞氏症也没用,毕竟骂出来的都是心里所想的真实想法。
莱诺尔的妥瑞氏症调剂影片气氛,也让爱德华·诺德有了一个炫技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个妥瑞氏症也没啥作用了。
Oh, it is excellent to have a giant 's strength; but it is tyrannous touse it like a giant.——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手握巨人之力固然实属乐事,滥用巨人之力则与暴君无异。
影片用这句话作为文眼,意思再明显不过。
掌握人财物诸多大全的掌权者们,就像掌握了巨人之力一样,可以很轻易地办事。
如果这些人能够将权力用在为城市谋发展上,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掌权者将权力用在谋取个人私利,煽动矛盾仇恨,那就是祸国殃民的害虫了。
摩西·伦道夫等大地产商人、市长为代表的掌权者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众口难调,他们的工作重心并不是为所有人谋幸福,也就造成了贫困社区清理、人权社会运动等诸多问题。
这么多角色,孰是孰非并不能简单的带入男主角的视角考虑问题。
嘴巴跟着屁股走,不同人群自然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里的统治者们想着的只是利用权力消灭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用权力解决发现的问题。
掌握巨人之力的统治者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视角,超越各派利益的核心观点,最后只能造成这个社会越来越割裂。
最后社会割裂到无法弥补时,只需要一篇小小的报道,就能让掌握巨人之力的人失去力量。
巨人之力缺乏根基外强中干,无名侦探临门一脚踢碎伪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太长,废话太多。。情节简单。。男主的那个病跟情节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让人看着怪怪的。。。帽子里的钥匙那么长时间才发现吗?他们可是私家侦探啊。。
有內味儿了,特别是配乐!是想象中老纽约该有的糙样子,可惜结尾略敷衍草率。there's class, and a certain taste. If!
诺顿如此有魅力
严重时差着,一下机就芝加哥电影节开幕场,即便睡着近一小时,醒来依然觉得太好,尤其爵士场次和配乐追逐的视听呈现。等再看一遍吧。
momento!
摄影好,配乐好,演技好,演技好,演技好,演技好,诺顿演技太好了!!酒吧爵士乐演奏是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剧情有一点拖沓但是很注重细节
6.2分,10.9G,已删
影2037:有质感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温柔舒适的感觉。诺顿的演技真的很出色。
If! 一个可以改在东北的洗浴中心拆迁办涉黑片 🎵Daily Battles - Thom Yorke
完全不明白孤儿、妥瑞氏症这些身份元素对于叙事有什么帮助。电视剧水准讲了一个看上去挺复杂的故事,就应该拉长了做美剧才对
没啥求意思,不好看。
影像质感没问题,但是内容上,各种无关紧要的枝节太多太拖,贫富、权势、种族,通通裹在一个悬念一点都不抓人的案件里,最终结果就是又长又闷……
有原著加持,剧情自然不会差。诺顿妥随症扮演也算及格,但是并没有惊喜,尤其华金天才表演在前,对比下就用力得平庸。(坐第一排看诺顿开场致辞,总感觉有点娘)
爵士配乐非常好听
在如今北美乃至好莱坞的影业圈环境氛围下,拍这样一部没有任何独到特色的“时代电影”无疑是自寻死路。探讨的东西都早已过时。IMDB评价人数没过万,豆瓣更是冷门新片。但从中还是能感觉到诺顿的诚意,和对黑色电影、50年代的致敬、缅怀。
故事挺简单直白的,但在电影院看真是视觉听觉双重享受。妹子的浅蓝呢子大衣好看。小顿顿还是那么软萌惹(ling)人怜(chui)爱(xian)…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故事精炼一点节奏快一点更好,时长太长,整体平平。复古格调加成,旧纽约总是迷人。
诺顿真是老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