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做出敞开人们心灵的音乐。
”
这句话是影片的主人公丹尼尔说的,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指挥家,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永远地告别了舞台。
身心疲惫的丹尼尔回想起儿时在金色的芦苇丛中拉小提琴的记忆,为了养病,他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丹尼尔的到来一下子成了街坊四邻的话题人物,毕竟这可是个某家马桶坏了一小时后众人皆知的小镇,人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指挥家买下旧小学住下了。
第一个拜访丹尼尔的是镇上教会的牧师史迪,后来丹尼尔受邀聆听教会唱诗班的练习,无意间却再度激起了他对音乐的重视。
虽然唱诗班里的居民们从未受过正统训练、也不会任何发声技巧,却都是怀着对歌唱与小镇的喜爱、不被硬性规定地加入了唱诗班。
丹尼尔在她们的声音中感受到生存的活力与音乐的生命力,决定和教会争取成为唱诗班的领导者。
然而除了将一盘散沙训练成真正有技巧的合唱团,丹尼尔还面对解决各成员家庭个人纷争的困难。
曾经被男人欺骗过的莲娜,自甘堕落后一次又一次地换男友,内心却依旧空虚;受到家暴的盖比瑞拉,靠着参加唱诗班的快乐忍下家中的不堪;牧师史迪的妻子英娜,因其前卫与追求自由的个性而经常与守旧的牧师丈夫吵架……爱与妒忌、家暴与漠视、信仰与伪宗教等许多生活冲突在小小的唱诗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丹尼尔要大家倾听彼此内心声音的一刻,每个人才开始认识自己。
丹尼尔甚至为盖比瑞拉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歌曲,她被深深地感动,在台上唱出了自己的存在。
而这首歌——《As it is in Heaven》,也正是影片的主题。
“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
”最后,丹尼尔带领小镇唱诗班到城市舞台参赛,可他却因突发心脏病没来得及站上舞台为他们指挥。
这场合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一直以来的指挥,唱诗班似乎又回到了最初无人指引的时候。
然而他们依旧默契地心领神会,靠着那段不容易的练唱之路,回归合唱最基本而纯粹的和声。
有人发出了第一个单音触发了他人的反应,他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发出单音,应着不同的音阶,组成了美妙的旋律。
台下的观众也因此动容跟着发出单音,整场的合唱声,是人与人之间靠音乐彼此交融的共鸣之音。
《其实在天堂》像是《放牛班的春天》与《浓情巧克力》的结合版,但比《放牛班的春天》更深刻写实,比《浓情巧克力》更加诚挚动人。
《其实在天堂》以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轴,通过展现北欧瑞典小镇人物的生活,深刻描绘出每个角色的特质与故事,从而感动人心。
可以把它比作是中年版的“放牛班”,也正是因为人到中年,合唱团成员遇到的问题也比“放牛班”儿童们更加现实、复杂得多。
比如默默承受家暴、一直压抑着自我的盖比瑞拉,丹尼尔发现她的声音强而有力、渴望着挣脱释放,于是为她写了一首活出自我的主题歌。
在丹尼尔和唱诗班成员们的鼓励和影响下,退缩的她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和力量。
盖比瑞拉逐渐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丈夫沟通,又敢去反抗丈夫的暴行。
再比如牧师史迪与妻子英娜的婚姻,两人的感情生活建立于宗教上。
史迪会因妻子参加唱诗班、脱外衣跳舞等事情大发雷霆,要求她进行忏悔,却在英娜拿出他藏在书柜里的色情书刊时无言以对,造成了极大的冲突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英娜斥责丈夫的伪宗教:“是教堂造成性的罪过,而不是神。
”、“一手强加罪过、另一手给予救赎,为的只是增加教会的权力。
”不敢轻易言爱的莲娜与丹尼尔之间则是一种相互救赎的关系,两人频繁相处、日渐熟稔后,慢慢产生了情愫。
在与莲娜暧昧的时候,丹尼尔表现出他的胆怯和焦虑,受过欺骗的莲娜总是对丹尼尔话语中的闪避产生怀疑,殊不知从小孤独的丹尼尔只是不懂如何去爱。
丹尼尔最后也在莲娜的真诚下找到了内心的声音,勇敢地抒发出来,多年来的情绪累积终于找到了归宿。
莲娜对丹尼尔说:“每个人都有一对天使的翅膀,或许你我也有着同样的翅膀,甚至是迈向天堂实现梦想的翅膀。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鲜活,他们或许胆小懦弱,却又勇敢真实,令人想要帮助他们获得救赎。
丹尼尔的纯粹、莲娜的善良、盖比瑞拉的宽容、牧师的虚伪……盖比瑞拉的独唱引入了对人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丹尼尔鼓励所有的人勇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心中都有被压抑或是未完成的梦想,而丹尼尔用音乐释放了所有人的心灵,包括他自己。
最后的最后,一切的冲突与问题都在如天籁的人声合唱中消融于无形,更达致共融合一的真善美理想。
当丹尼尔遇见曾经的恩师经纪人时,经纪人拥抱着丹尼尔问他:“你找到梦想了吗?
”丹尼尔笑着回答:“我找到梦想了,那就是爱!
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是的,唯有爱才是一切的答案。
“有了爱就没有恐惧。
”一切的恐惧,无论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丹尼尔,饱受家暴的盖比瑞拉,在保守信仰下婚姻受苦得不到自由的英娜,遭受流言攻击的莲娜,因身障而遭歧视的托尔,都借着音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包容与爱,最后融为一体,成全了世间一切万物的美好。
而最令人动容的,不过是在丹尼尔缺席的一阵混乱中,那个因智能障碍而被排挤不能加入唱诗班的托尔,发出了和音的第一个音调。
正是这第一个声音与他人的心灵产生碰撞,随后人们一个一个地加入自己的声音,最后所有人的声音似乎与宇宙万物众生共鸣,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而坐在地上微笑着的丹尼尔,宛如天堂美妙的乐音萦绕耳中,他似乎在说着:我已爱过,不枉此生。
很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开怀大笑了,而且是引得邻居敲门的那种笑声。
不是因为台词多么幽默,也不是因为绝妙的讽刺、夸张的表情,就是一段简单的学骑单车不断摔倒的戏,我笑是因为演员完美还原了小时候学单车的场景:推车人渐渐松开的手,不要回头的嘱托,骑车人忍不住的回头,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简单的欢乐和美好。
男主是从小被校园暴力威胁的,志存高远的天才音乐儿童。
为了不受欺负,母亲带他搬离乡村。
14岁参加比赛时,母亲在他亲眼目睹下,车祸身亡。
凭借热爱、天赋、努力最终成为著名指挥家,而他却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无他,因为他还怀揣单纯美好的音乐梦想,创造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的音乐。
熟悉的场景不是嘛,就像武侠片里高手退隐江湖。
在村里人的邀请下,他半推半就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这么一个单纯,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指挥家,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壤,或者没那么长远,运用自己的专长,让大家感受音乐纯粹的快乐。
故事有3条主线,1条是唱诗班技巧的成长;2是丹尼尔内心的治愈;3是整个唱诗班及周围人,精神的成长和变化首先说第一条主线。
和传统指挥家不同,他没有上来就让大家练习曲目,而是让大家先感受自己独特的声音,再根据他的才能给大家排出高中低音,之后才是磨炼技巧,用他天才指挥家的激情去燃烧大家,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力障碍者的加入,他听到丹尼尔鼓励每个人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他也开心地跟着做。
这一幕让我几乎泪目,智力障碍者当然有权力去享受音乐的快乐,但整个社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是社会的累赘,“不配”做这么有挑战的事情,会拖大家的后腿。
但丹尼尔同意了,在他看来,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声音是唱诗班需要的,只要可以唱好歌,就是不可或缺的唱诗班的一份子,这种孩童般的善良让人感动,引发我的深思:残障人士并不总是被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潜能也需要被认真对待,创造价值,满足其人格尊严。
最终,在奥地利赛场上,在没有丹尼尔指挥的情况下,唱诗班几乎是自发地哼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声音,而整个现场的观众和评委都慢慢被感染起立跟着哼唱,这一幕体现了音乐独一无二的感染力。
同时,也回归了音乐的本质,找到自己,用自己的特质去感染别人,大家一起感受此时此刻的美好。
第二条主线。
丹尼尔童年饱受校园暴力摧残,少年时亲眼目睹母亲车祸身亡,成名后承受比赛的巨大压力,最终使得他跟随自己的感觉回到童年的小学,过一种与名利竞争隔绝的乡村生活。
但他的梦想还在,激情还在,当看到唱诗班的人之后,他的梦想就被点燃了,他总是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几个标志性成长的里程碑:1. 他看到家暴,敢于上前阻止,虽然最后被胖揍,但他突破了自己的恐惧。
虽然之后他还是害怕、冷得瑟瑟发抖去泡脚,但他已经走在了战胜自己的道路上;2. 面对爱的人,他开始的时候,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爱意,也不敢给对方任何承诺,是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和丧失母亲的痛苦,让他觉得自己无法给对方快乐,也害怕对方不能跟自己长久地生活。
随着丹尼尔内心的成长,他最终还是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可爱之处,愿意和自己爱的女人真正地融为一体;3.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乃至一些人的中伤,他以自己特有的单纯和执拗,坚持自己的做法,不理会外界看法。
第三条主线。
盖娅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让她自卑对生活失去希望。
但唱歌本身的美好感受和唱诗班伙伴给她的鼓励,让她重获新生,最终有勇气独唱,还能在最后比赛关头带领大家一起哼唱。
可以说参加唱诗班之后,盖娅的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牧师:牧师为什么恨丹尼尔?
争风吃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关头,牧师终于说出了真相:你来之前,我在这里还算是个人物,大家都尊敬我,听我的。
是啊,丹尼尔,你的魅力这么大,让另一个人跌落神坛,焉能不恨之?
莲娜从本质上与丹尼尔是一类人,但与丹尼尔离群索居的方式不同,她采取的方式是广泛与各种人交往,尤其是频繁交往男朋友,企图这样来麻痹自己。
最终,她遇到丹尼尔并且获得甜蜜爱情,两个孤独的灵魂可以互相慰藉,说这部电影是甜甜的爱情片也不为过。
思想解析对宗教的批判:左手告诉世人你们都是有罪的,右手售卖赎罪券,这不就是某些宗教人士的做派吗?
上帝不需要人们赎罪,但牧师需要,他们依靠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和恐惧获得利益。
牧师在和妻子做爱之前,还要去角落里看花花公子才行,牧师本身就不是虔诚的教徒,却又装出假面,维持表面上的尊严和对上帝的尊敬,这不就是贼喊捉贼吗?
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残障人士的关怀还停留在经济帮助和公共设施上。
但这个电影里的关怀是对智力障碍人士心灵和尊严的关怀,让我感觉很温暖。
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慰问,而是尊重个体,如果你的声音合适,你有能力唱歌,不论你其他方面,你就可以加入唱诗班,也不会因为你的残障对你降低标准。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得残障人士是累赘,但他们的潜力可能真的被忽略了。
对霸凌暴力的态度:丹尼尔在音乐方面无疑是天才,但童年被霸凌,忍受暴力给他带来长期的心理阴影。
盖娅遭受的家庭暴力也是,几乎摧毁了她,让她的人生失去了色彩,活在自卑和恐惧中。
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任何暴力行为,施暴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社区和政府也要严格约束。
群体氛围行为:莲娜有1个曾想共度一生的前男友,但他却在别的国家有家室。
最令她气愤的是,镇上很多人都知道,但没人告诉她,仿佛是她在勾引有妇之夫一般。
群体的冷漠是慢性毒药,可能会杀死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仅仅是因为她和大部分人的行为不一样,虽然她没有伤害任何人。
最后再丹尼尔家大家共同奏乐、唱歌、狂欢的戏令我感动,有时候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游戏,只需要简单的音乐和舞蹈,欢乐友好的氛围就可以让大家嗨起来。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很有人性关怀,故事逻辑顺畅,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无论一人还是跟伴侣看都很适合,既充满欢乐又可以引发你的思考,同时还感情充沛。
2005年有一部瑞典片子进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大家对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定不陌生,而《As it is in heaven》这部瑞典电影,也是说的草根合唱团的故事。
虽然,故事有点老套,但它所要传递的思想,演员的表演,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还是让其入围了提名。
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厌倦职业生涯,回到儿时的故乡,和村民组建了一支合唱团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包括指挥家自己,都彻底放飞了被压抑的心灵,去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其中有虚伪的牧师,和他的妻子,弱智会尿裤子的青年,总是挖苦别人的小店老板,老是被酗酒丈夫毒打的孩子母亲,还有等了六十多年才向对方表白的老人。
里面的一首歌,非常好听。
是用瑞典语唱的,英文字幕,我把它翻成了中文,因为今天时间仓促,翻得不太理想,希望大家能帮着改一下。
歌词:此时此刻,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的夙愿带我来到这里。
伴随所有我的得到和失去。
而短暂,是我在地球上的日子。
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我的坚信超越了一切文字。
它让我看到一片小小的,我从未找到过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有生之年,与我的渴望同在。
我要感到我生命的存在,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除了入睡,我从来没有迷失自己。
也许,我从来就没有机会选择过,只是活着。
我想要的,只是快乐地做我自己。
坚强而自由,看白昼替代黑夜。
我在这儿,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
我将在不远处找到我的天堂。
我要感到,我为自己活着。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让我激动的影片!
仍然是一部关于唱诗班的影片。
还记得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心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惊喜。
《其实在天堂》,音乐家丹尼尔•达烈拯救别人、拯救自己的经历。
我喜欢这部影片中塑造的人性流动的音乐家形象。
他不再是万能的救世主,他手无缚鸡之力,从小就被那个叫康尼的家伙欺负,为此他母亲在他七岁那年带他离开了这里。
若干年后他再回到这个小镇的时候,他也是嬴弱的,是一个垂死的心脏病人来到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聆听”,他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爱的能力,只希望自己能在“聆听”中获得宁静。
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拥有惊人无比的力量,他的存在让小镇上的每个人悄悄发生变化,这让牧师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被夺走了他一直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神采奕奕的牧师接受了他来到教堂工作,他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
他开始教唱诗班每个人将身体放松,放开,在舒适、愉快的状态中寻找内心的震动,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
贾布利娅,时常遭到丈夫康尼的毒打。
丹尼尔刚来的时候,看见康尼毒打贾布利娅的时候曾上前救助,但反而被康尼打倒在地。
后来他为贾布利娅写了一首歌,起初她不敢唱,但后来她演唱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演唱,而且是一个长久压迫之下的女人的独立宣言。
她从中得到的是离开康尼的勇气,自强自立的信念。
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演唱。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这短暂存在属于我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
通向天堂的路途遥远,但是我的执著与信念,必然领我走向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要自由自在。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从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沉睡一时。
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活得快乐,作真正的自己,自强自立,在这里看着白天又黑夜。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这里,我定能找到它。
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音乐家在每个人心中唤起了自由,这与让每个人有罪恶感的牧师形成了对立。
当牧师的妻子英娜大跳戈戈舞之后受到丈夫的责备时,她不由大声喊出“根本不存在罪过,所有的罪过都是教堂强加的,它一只手强加罪恶,另一只手给出救赎,这是用来压制人民,获得权力的谎言”这样的惊人之语。
音乐家让每个人懂得,把握自己的生活就是天堂,但是他自己却很胆怯,他不敢确定爱,不敢确定爱情。
活泼开朗的姑娘琳娜教他骑自行车时说他“总是把平衡挂在嘴边”。
是的,起初,更多的时候,他是思想者而不是行动者。
当他在琳娜的帮助下颤颤悠悠地学会了骑自行车,这是否也同时意味着他在琳娜的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呢?!
真正的音乐是带给人力量、自由,是发自人的内心的。
他创造出了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救赎了小镇人们,也救赎了音乐家自己。
他在一片宁静和谐的音乐中带着微笑离开了,留下的是获得了救赎的人们。
也许,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比如有点矫情,比如过于理想化。
但是,谁不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呢?
因为它在每个人心中唤起的,是激动,是希望,是身边的天堂!
作为外国人的我看来,这个瑞典的小镇像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化的社会,但是也有可能西方就是那个样子,他们的人那么纯真、坦率,接近于原始的样子(但并不是不聪明)。
音乐家回到家乡的小镇,有一句话是点题的:我要用音乐启迪人们的心灵。
大概是这么说的。
他小时候受尽的当地小孩的欺负,7岁时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小镇。
这里有点基督教的意思,他可能思考他的童年为什么这么悲惨,为什么缺少欢乐,思考的结果应当是人们的心灵处于蒙昧的状态。
人们都不愿意敞开心扉。
这一点可以佐证少女莲娜的遭遇,她爱上当地一个外来的医生,两年后才知道这个医生原来在布拉格已经有家庭。
而实际上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可以他们都没有告诉莲娜。
也可以解释卡百莉处于家庭暴力的苦海不能自拔的遭遇。
他的丈夫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自我无法解脱而将痛苦诉诸对妻子的暴力。
而每次他从唱诗班强行拖走英娜时,没有一个镇上的邻居出手帮助卡百莉。
他们就像鲁讯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他们在伪宗教的精神重压之下,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良知。
这是关键。
而音乐家丹尼尔成功的用音乐拨开了心灵的迷雾。
看到1/3的时候我曾经以为他是要回来报复童年时欺负他的那些人。
但是他因为要帮助卡百莉而再次被康尼(小时候欺负他的人)揍了一顿之后,他突然下决心要担任唱诗班的指挥。
因此我得知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行动,挽救,而不是报复。
几乎没有人不会哭泣,当看到卡百莉的独唱时。
我也只能强忍着泪水,不让它们流下来。
她克服了内心懦弱的东西,站在台上高声歌唱自由和幸福,让音乐打开她心灵深处的枷锁。
他的丈夫也站在远处泪流满面。
从唯心的角度来看,也许苦难乃是源于我们的内心。
解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已。
音乐启迪了镇上压抑的村民,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
伪宗教的教会集会没有人去了,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唱诗班的活动。
影片最后,唱诗班在奥地利的比赛现场不约而同地发出和声,达到最后的高潮。
全场的人皆受其感染,而自觉的站起来一起发出和声。
那和声就像来自天堂,来自不受污染的地方,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
Coolwinter2005.12.20
这是一部小众的瑞典电影——《其实在天堂》。
说它小众,是因为只有1877个人在豆瓣上对其进行了评分(8.1)。
但小众不代表影片质量不行,恰恰相反,该片于2005年提名了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这也是瑞典影片第14次以奥斯卡提名片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比于名声在外的《放牛班的春天》和《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名气小了不少。
但不同于前两部电影着重描绘音乐与孩童的亲密联系,本片更为创造性的描绘了一个音乐抚慰成人的故事。
平凡的小镇,因为大指挥家的归来而显得不那么平凡,每一个平静的小镇成年背后,都有些暗流涌动。
而音乐则是打开这一切钥匙。
电影的原名是Så som i himmelen 直译为英文是As it is in heaven,就像在天堂。
国内的译名采用了《其实在天堂》,其实是有些偏差的。
天堂在我看来也有些返璞归真之意。
我同时也想到了《天堂电影院》这篇文章,那座名叫天堂的电影院是那个小镇人民的精神抚慰所。
而在这部电影中,那个每周四的礼堂排练,就是位于Norrland的小镇平凡生活的一抹亮色。
观赏这部电影,可以将它当作音乐电影。
片中的几段音乐都非常好听,特别推荐来自电影里一首歌曲:gabriellas sång,是电影中的Gabriella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向其他人的大声疾呼: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也是全片非常触动内心的时刻。
电影对合唱团群像的刻画也非常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过目不忘。
这也让电影的简单故事不至于枯燥,而熟悉的瑞典场景,也让在瑞典留学的我,露出会心的微笑。
风里雨里雪里,ICA陪你
《其实在天堂》是教我团体心理咨询(以下简称“团体”)的老师推荐必看的影片,我也站在团体的角度老老实实看了两遍,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知道方向的人。
主角丹尼尔小时候就想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2分47秒处),回到小镇上丹尼尔再次谈起自己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最终当他见到经纪人被问到“为什么是这群人”的时候(我理解为:为什么和这一群人一起能够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丹尼尔说“They love me”,话音未落,他就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丹尼尔是知道方向的人,他为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努力半生。
试想一下他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丹尼尔不知道能打开心扉的音乐是什么,他只知道已经演奏过的音乐都不是。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很难确定喜欢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知道方向的人。
找到答案的过程也很耐人寻味,丹尼尔是在回答经纪人的问题之后,才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此刻的答案,是诉说之后的明白,是做到之后的诉说,是一切都已发生后的确认和明悟。
答案来的时候静悄悄,回眸乍见而非翘首以盼时出现在前方。
假如命运中安排了一个属于你的答案,方案A某人告诉你通向答案的路径,你相信某人的说法于是上路;方案B某人陪你一起上路,谁也不知道这条路会途径哪些地方,走着走着某一天偶尔一回头,发现答案早就找到了。
你会选择方案A还是方案B呢?
电影里丹尼尔走了方案B的路,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常态,陪你走上一段旅程。
方案A也很常见,比如成功学和很多培训课。
让我们回到团体的视角,最后丹尼尔说“They love me,I love them”,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团体与带领者的关系恰如此。
有的时候团体是一种放大镜,会放大带领者个人议题和自我冲突,也会放大带领者的初心和他选定的方向。
丹尼尔作为带领者,他知道要去的方向,答案是团体一起经历这段旅程后,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发现的答案。
我想这一点对带领者和团体成员都有点挑战,带领者要面对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现状,团体成员也要接受答案必须共同创造的现实,大概会激发团体里的攻击和受挫吧,团体和带领者也一起经历着攻击和受挫。
二,衔接团体和这个世界的人。
丹尼尔第一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他主动去找牧师争取的,后来牧师急不可耐得在丹尼尔吃早饭的时候就冲过来,宣布撤销他的指挥职位。
那一幕牧师站着,一身神父常服,丹尼尔坐在餐桌旁,看得出刚起床连衣服都没穿好,一高一低,一穿戴整齐一半身赤裸的双重对比,颇有审判意味。
丹尼尔第二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团员们主动离开教堂来到小学校,再次失去指挥权是最后一幕,丹尼尔在卫生间听着合唱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歌声渐起。
这里存在着一个抽象的“教会”,有别于牧师所领导的具体的教会。
须知小镇居民们都是同一个宗教信仰,在第一轮指挥权的得失过程中,丹尼尔积极主动配合(具体的)教会,按流程走,不争辩不反抗。
第二轮看似是被团员们所赋予的指挥权,换个角度来看,信徒们在哪里聚集教堂就在哪里显现,小学校有爷爷画的天使壁画,团员们在学校里一起唱诵圣歌,这不就是教会吗?
最后一幕的大合唱更像是某种教义的现实注解。
可以说两轮指挥权的得失,都符合教会(具体&抽象)的规则。
我们常说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如果社会是奔腾的河流,团体就是这条河里一颗大大的水滴,而带领者是这滴水最外层的膜。
带领者既要维护设置把这滴水从河流中区隔出来,也要让大水滴里的水分子能自由得回到河流里做一小滴水。
团体带领者必须要让团体在社会大环境中安定下来,也要让成员能从团体中走出去回到各自的生活。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心理咨询师要自觉纳税,这是咨询师在社会规则中安身的标志性动作,做到这一点咨询师才有能力让团体在社会规则中安身,先安身再谈立命。
三,改变的涟漪合唱团中最先发生改变的人是谁?
是丹尼尔。
丹尼尔的改变体现在两个地方:①第一次跟合唱团一起排练,丹尼尔对大家说要聆听音乐,团体成员们面面相觑,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丹尼尔回去就联系智囊团帮助自己,于是第二次合唱团排练变成从肢体互动开始。
②有一幕丹尼尔为大家不专心而发火,下一秒传来热水烧开的声音,合唱团开始咖啡时间,这边气鼓鼓的丹尼尔还是先和大家一起咖啡时间再排练。
这两处都体现了丹尼尔作为指挥是跟随合唱团的情况在调整自己。
在团体中发生发生改变的人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娜和盖比埃拉,这两位妻子在团体中发生改变后,她们的生活也跟着发生骤变,无辜的丹尼尔因此遭到两位团体成员家属(牧师和康尼)的报复。
最后几乎人均改变的团体在赛场上带起全场大合唱,将改变的涟漪传递给更多人。
团体永远不会按照带领者的预期展开(也没啥好预期的),在团体初期经常是团体自然发展,带领者跟随着团体能做啥就做点啥。
当一个团体里的成员纷纷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被大家从团体中带回各自的家里/公司里,改变会传递给更多人。
这里是我看完影片留给自己的拷问,是否有信心传递这样的改变,是否能做到从自己开始让改变的涟漪振动起来。
我爱团体,我将永远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愿意为促成这样的改变而努力。
带领者指出改变的方向,每位成员为共同的方向来到团体中,我们一起迈向改变,也将一起找到答案。
我喜欢《其》这样的故事,喜欢丹尼尔这样的性情中人。
儿时的记忆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是淡忘却永远不能磨灭的回忆。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场景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麦田,儿时的丹尼尔沉醉在音乐中,忘情的练习着小提琴,突然一帮顽皮、凶恶的孩子出现了,毫无理由的把他推倒,尽情的践踏。
这哪里是孩子间的争斗,这是对“美好”的蹂躏!
丹尼尔孤独、敏锐,拥有良好的音乐天赋,当妈妈在车祸中丧生后,音乐是这个天才少年的一切,他眷恋着它、被它折服、为它陶醉。
所以后来丹尼尔成为一位严厉到苛刻的大指挥家。
音乐,丹尼尔心中的女神,象一道屏障隔绝了世事的烦扰,也淡化了童年不幸的回忆。
但是,当丹尼尔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离开舞台的时候,在母亲离去之后,他再次遭受了一次无情的剥夺。
上天赋予他罕见的天赋,却剥夺了他的幸福。
让我感动的是,丹尼尔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纯洁和善良,他选择回到家乡。
一切事物都有源头,丹尼尔回到家乡,同时也开始寻找自我的历程。
影片处处可以发现美与丑的冲突,遭受家庭暴力的柔弱妇人、被蒙骗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孩、内心受到压抑的牧师妻子等,在丹尼尔告诉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后,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被重新唤起。
当周围的环境一点点剥蚀你的本性,人性的弱点常常让你向环境妥协,希望的灵光渐渐熄灭。
所以说,丹尼尔是人间的天使,他身体力行,开启心灵的大门。
“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又为你打开一扇窗”,记得有这样激励的格言,那么丹尼尔就是“打开一扇窗”的人。
一生如果能碰到这样的人,何其幸运?
周日刷到一个好的电影,名字叫《其实在天堂》,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老师,只是太过繁忙的工作,让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告别舞台。
可在我心里,了解到那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已然没有快乐。
他对音乐,对生活有自己的诉求。
于是,他放弃的那些名利,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一开始很困难,但是他都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学会了去爱。
从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属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小乡村,邂逅了那里的人。
教堂唱诗班的指挥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欢着他。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慢慢在音乐的治愈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脱离了变态的伪善,开始为真实的信仰去奋斗,去争取。
垂垂老矣的绅士表达自己上学时就开始暗恋着的同在唱诗班的女同学;肥仔发泄出压抑20多年被朋友戏谑的伤痛;那个一直忍受着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战,向周边的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多么的优秀,其中也包括那个日夜折磨他的丈夫。
牧师的老婆,是一个被上帝精神绑架的人,她觉醒之后也在呼唤丈夫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伤心事,他们选择去默默的承受,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时间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对一些错的包容变成了纵容。
音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播下了爱的种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当所有的人都发声,就会产生足矣撼动世俗的力量。
电影的每一个泪点,都觉得那么的真实,可能童年的记忆会跟随一生,小时候就恐惧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消磨,也不会因为你长大了就忘却。
——摘自《阿难的日记》
我欣赏的气质和风格,略带脆弱的表演和最后的死去让影片升华,依然有那种流完泪后,心中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被温暖浸肆的感觉。
音乐如片名,宛如天堂。
丹尼尔最后死了,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能更接近完美。
我看完也已经泪流满面,我是钟情于电影细节的人,我对大众所赞赏的感人电影一般没有特殊的感觉。
我陶醉与自己所领悟的不经意的细节。
小三又要说我个异类了,异于常人的欣赏眼光。
说我与时代背道而驰也好,毕竟是原版的,虽然没有字幕,不过仔细听说话的音调,嗓音就能感觉到在想什么。
倒是因为太喜欢,反而说不出什么了,当然也是怕自己生硬的文字给电影划上自以为是的印痕。
只能在角落里静静的回味。
很脸谱化和城市化,看得不舒服。
男主很可爱。。
温情又励志的片子,可以
当他们一起唱起天籁一般的歌声时,我的全身都在颤抖,眼泪止不住的流淌。音乐真的可以抚慰心中的伤痛。在冲突发生后,每个人都给自己及他人留有空间。生活中充满了压抑、试探、欺骗、猜忌、愤怒,但我们仍勇敢去面对,真实而坦率的寻找自己的声音。只有真情的碰撞,才能寻回来时的路
人與人之間心內的角力,出於陌生、始於猜疑、漸漸從了解而難分難捨。講究口唱心和的和聲高唱,是這支素人唱師班歡笑悲喜交織的合唱之路中,緊緊牽引住每個人的唯一力量。明顯地,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在這個摸索出如何完美地唱和的過程,也順道摸索出在各自生命裡最想追求的、最想捨棄的、最匱乏的、最醜陋的、最美麗的、最想表現的情感。
我们并不需要飞到太阳上才能找到温暖,其实在天堂
一部真诚,纯净的电影
太棒啦!
电影资料馆观摩,关于爱与音乐
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段话:只要音乐还在,我们就有希望
基督教,救赎,想推荐给老妈。你怎样确定你不爱一个人?你怎样确定你爱一个人。因为和他在一起感到快乐,开心,会想他。
我就是难过他怎么就最后死掉了!!!
成人童话。
作为音乐题材,音乐不见多好,但胜在群戏人物鲜明,每个唱诗班成员辐射到各自家庭矛盾、性格症结、心理阴影,共同完成这部电影大合唱。上帝无罪,但教堂是虚伪的,“一手强加罪过,一手给出救赎”,以压抑人性为代价换取表面的圣洁,离开教堂才点题“宛如天堂”。奥外提名,男主像老年裘德洛。
08.6.24@univer
两星是给我的期待值的——为了看个开头的布二我容易么!我一直相信文泽尔的判断的,可这次大失所望。我就是来听开头布二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挺丰满但每一秒中无不在歇斯底里,当个唱诗班指挥比费城还难待,还得挨枪子儿,有必要吗?傻子演得最好。
来自天堂的声音
爱和音乐开维系
还真是在天堂
欧洲到底拍了多少艺术家告老还乡的电影?!看完结局, 把4星改成了3星. 这个结局太莫名其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