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吉姆·泰华图
主演:马尔万·肯扎里,休·史密特,马汀·雷克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语言:荷兰语,印尼语年份:2020
简介:一名年轻的荷兰士兵被部署在荷兰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镇压二战后的独立运动,当他加入越来越无情的指挥官精英小队时,他发现自己在责任和良心之间左右为难。详细 >
挺震撼的,特别是结尾。。。。。。。第一次觉得荷兰人还挺好看
韦斯特琳剿灭日本傀儡的一系列小故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是很受欧洲人欢迎的连载通俗读物。
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后回到印尼的荷兰军队遭遇本地反叛的故事。影片两个多小时,稍显冗长,不过还是还原了当时情形的。故事讲述得还算客观,有一定的反思,并未做过多的道德纠缠。影片的结尾干净利索,已无让人震惊也让人思索。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毀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战争让彼此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 宁可错杀 也不可放过 其实 战争实际上只会让人更冷酷无情 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是无法体现出人道和道德
制作上绝对一流,东南亚潮湿烦躁的环境完全构建出来,结局有设计,可惜整个故事还是太俗套,使得最后的力量削弱太多。
在混乱的世界里以暴制暴,迷失自我然后寻找良心。其实杀印尼猴子不需要良心。
拍得真好。是真film,不是movie。关于反战、自由、独立、思考、自我、集体、所谓家国民族和ZF...蜻蜓点水就能点出震荡,小局腾挪也能撑出一片乾坤,过程看似慢也没有很激烈和宏大的场面,如同之前我说过的另一部片《洛城夜巡》,都是有控制力极好的导演,永远在涌动、生机,但就是不给你所谓的爆发。终局的一枪却打穿了全片:没有信仰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信仰破灭。
太冗长了 有点乏味
荷兰兵最后举枪自杀,一切都符合情理之中了。荷兰兵追悔莫及的事就是在军队里忤逆了土耳其仔,同情心泛滥,自毁前程。有两段情节说明,母亲说他不修边幅找不到工作,荷兰兵说国家找回退役兵继续服役,接着去原公司任职,被老板公知已经没有职位提供,他也要求继续回军队服役,老板说女王又不给补贴,毁灭了他回部队的希望。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没有体面的工作,贫困潦倒,因为母亲死亡最后一次见了监狱里纳粹分子的父亲,生命失去了意义,终于走到了尽头。
看完心情很郁闷,基调灰暗
所以说西方国家都是披着和平的外衣,不断的开拓自己的殖民地,财源地。在不同的时代,换一个马甲换一个名头继续作为。
过于拖沓
结尾才知道故事讲得啥,战争把人变成刽子手,面对未知的丛林,士兵一开始只有巡逻。渴望进入丛林战斗。而一旦进入丛林,自己也就完全迷失在丛林里。「丛林」可能比「东方」更接近电影的主题。
殖民者的残暴,东方西方都一样。
磕拉了
绝对五星的文学佳作 剧情介绍完全不对 印尼独立战争期间,日军撤出印尼,英军将印尼岛屿的控制权交给了荷兰,盟军扶持的政府受到日本统治时期流亡政府的武装革命军威胁,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再自己的上司面前开枪自杀。
西方有殖民历史的国家都该拍拍他们给世界带来的苦难,但是这一部的内容太重复了,都2020年代了还在反思个人良知,视角够小却见不了大。一是只说武力侵略不讲经济文化侵略。武力往往是相互的,这样拍让人有种“殖民者其实是很文明的,采取武力是不得已”的观感。而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人格上的剥削往往被忽视了。二是似乎有意无意地想要塑造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一点程度上是平等的这样的印象,比如主角也会被印尼人打和欺骗感情,淡化了殖民者在当地的的特权和压迫。三是黄衣军官的摸鱼、特种军官在各势力间的制衡、当地高度分散状态下的本地人的选择都是很开眼界的点,结果都是一笔带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印尼枪毙独立人民的军官回国以后在舞台上扮演反抗侵略而被枪毙的勇士,显然他们也向往和崇尚独立自由,但他们觉得东方人不配。
想想巴达维亚红溪大屠杀 荷兰殖民者对亚洲从不手软 不管你是华裔还是猴子
沉闷的文青矫情
比较沉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挺震撼的,特别是结尾。。。。。。。第一次觉得荷兰人还挺好看
韦斯特琳剿灭日本傀儡的一系列小故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是很受欧洲人欢迎的连载通俗读物。
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后回到印尼的荷兰军队遭遇本地反叛的故事。影片两个多小时,稍显冗长,不过还是还原了当时情形的。故事讲述得还算客观,有一定的反思,并未做过多的道德纠缠。影片的结尾干净利索,已无让人震惊也让人思索。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毀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战争让彼此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 宁可错杀 也不可放过 其实 战争实际上只会让人更冷酷无情 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是无法体现出人道和道德
制作上绝对一流,东南亚潮湿烦躁的环境完全构建出来,结局有设计,可惜整个故事还是太俗套,使得最后的力量削弱太多。
在混乱的世界里以暴制暴,迷失自我然后寻找良心。其实杀印尼猴子不需要良心。
拍得真好。是真film,不是movie。关于反战、自由、独立、思考、自我、集体、所谓家国民族和ZF...蜻蜓点水就能点出震荡,小局腾挪也能撑出一片乾坤,过程看似慢也没有很激烈和宏大的场面,如同之前我说过的另一部片《洛城夜巡》,都是有控制力极好的导演,永远在涌动、生机,但就是不给你所谓的爆发。终局的一枪却打穿了全片:没有信仰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信仰破灭。
太冗长了 有点乏味
荷兰兵最后举枪自杀,一切都符合情理之中了。荷兰兵追悔莫及的事就是在军队里忤逆了土耳其仔,同情心泛滥,自毁前程。有两段情节说明,母亲说他不修边幅找不到工作,荷兰兵说国家找回退役兵继续服役,接着去原公司任职,被老板公知已经没有职位提供,他也要求继续回军队服役,老板说女王又不给补贴,毁灭了他回部队的希望。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没有体面的工作,贫困潦倒,因为母亲死亡最后一次见了监狱里纳粹分子的父亲,生命失去了意义,终于走到了尽头。
看完心情很郁闷,基调灰暗
所以说西方国家都是披着和平的外衣,不断的开拓自己的殖民地,财源地。在不同的时代,换一个马甲换一个名头继续作为。
过于拖沓
结尾才知道故事讲得啥,战争把人变成刽子手,面对未知的丛林,士兵一开始只有巡逻。渴望进入丛林战斗。而一旦进入丛林,自己也就完全迷失在丛林里。「丛林」可能比「东方」更接近电影的主题。
殖民者的残暴,东方西方都一样。
磕拉了
绝对五星的文学佳作 剧情介绍完全不对 印尼独立战争期间,日军撤出印尼,英军将印尼岛屿的控制权交给了荷兰,盟军扶持的政府受到日本统治时期流亡政府的武装革命军威胁,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再自己的上司面前开枪自杀。
西方有殖民历史的国家都该拍拍他们给世界带来的苦难,但是这一部的内容太重复了,都2020年代了还在反思个人良知,视角够小却见不了大。一是只说武力侵略不讲经济文化侵略。武力往往是相互的,这样拍让人有种“殖民者其实是很文明的,采取武力是不得已”的观感。而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人格上的剥削往往被忽视了。二是似乎有意无意地想要塑造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一点程度上是平等的这样的印象,比如主角也会被印尼人打和欺骗感情,淡化了殖民者在当地的的特权和压迫。三是黄衣军官的摸鱼、特种军官在各势力间的制衡、当地高度分散状态下的本地人的选择都是很开眼界的点,结果都是一笔带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印尼枪毙独立人民的军官回国以后在舞台上扮演反抗侵略而被枪毙的勇士,显然他们也向往和崇尚独立自由,但他们觉得东方人不配。
想想巴达维亚红溪大屠杀 荷兰殖民者对亚洲从不手软 不管你是华裔还是猴子
沉闷的文青矫情
比较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