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荒芜——《树婴》观后史云梅耶的代表作,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令人愉快。
患有不育症的夫妻,把一个人形树根作为自己的孩子。
某一天,小树婴活了,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哭喊笑闹。
小树婴的食量大得惊人,当牛奶米糊无法满足他时,推开树婴的房门,只看到满地碎骨。
不见了的猫咪,失踪的邮递员,消失的社会工作者,老人,直至树婴的父母,他们去了那里?
一条夸张的长舌,一颗摄人的眼珠,穿插其中的童话故事,无法预知的结局。
一张又一张近在咫尺的脸,手,口……电影中有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了所有事物本身的缺憾。
而且,这样的特写似乎把人潜在的龌龊欲望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
当特写出现在眼前时,究竟是我们在审视电影,还是电影在审视我们的内心!
史云梅耶是喜欢而且擅长隐喻的。
虽然片中很多的隐喻象征晦涩难懂,但却让影片本身充满了神秘和荒诞。
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的认知都不相同。
史云梅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仿佛随笔甩出几滴墨汁,而对于墨汁形成的形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猜测,趣味性就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他并不帮助我们解读任何东西,发掘的主动权抓在每一个观者的手中。
“一花一世界”!
树婴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吃”。
而这部电影中,吃的镜头极多,各种食物,不同的吃法。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误以为本片是美食电影。
恰恰想法,树婴中的吃令人作呕。
不论是嘴角的奶油还是舌尖上的蛋黄,史云梅耶对吃夸张的直白表现,都让这项必不可少的活动毫无美感。
而另一方面,史云梅耶把食物和性连接在一起,男人看着盘中食物的蠕动,电视广告中晦涩的性隐喻,或许两者都是一种满足,强大的需要背后是无法掩饰的肮脏淫邪。
电影中时时穿插的童话动画,线条简约,色彩明快,突出的牙齿和眼睛直接把刺激传到心里最幽深的地方。
因为童话的存在,更对比出现实的残酷。
看史云梅耶的这部电影,我有种置身黑暗洞穴中的感觉,好像换上了幽闭恐惧症,急切地想找到出口,奔逃。
“影迷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杨·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他的作品并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 ——《纽约客》“以超现实风格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悲观诠释的人,文学界只有卡夫卡可以和他媲美。
”——法国《电影手册》对史云梅耶的评价一切都在史云梅耶的电影中赤裸裸的暴露,继而荒芜……
捷克老电影,定格电影,这是我看杨·史云梅耶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食物中出现钉子,唇部特写,各种近景特写镜头。
脏脏旧旧充满年代感的镜头画面。
电影内容改编于童话。
看史云梅耶的第一部作品是爱丽丝漫游仙境,充满个人风格的名著再演绎。
这一部贪吃树(又名树婴)则是导演改编的一部捷克童话,小众口味的暗黑童话。
很喜欢这种暗黑风格的童话,邪恶和纯真交织,用无邪的语言讲诉着残忍的事实,用懵懂的是非观和最原始的方法评判着善恶。
画面和拍摄手法营造出来的神秘而粗糙的质感,反而给想象留下了更多余地,让感受更加鲜明、细腻。
当刺激变得单一、集中的时候,我们的印象也会更集中、强烈、鲜明。
贪吃树的拍摄中有很多隐喻暗示的手法,许多细节都经得起一再推敲,提示和线索贯穿全剧,和谐流畅,前后呼应。
小女孩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任性自私,早熟机智和强烈的好奇心,她说想要一个朋友,她喜欢阅读各种奇怪深奥的书籍,其中便有揭露了故事主题的怪诞树婴童话,为后面她发现树婴的存在,饲养树婴,全力保护它做了充分的铺垫。
好故事并不在于故事格局有多么的宏大、结构有多么复杂,而是在于精巧。
内容格局宏大又不失精巧,自然让人惊叹,但故事简单而精巧,更让人印象深刻。
简单的力量,更直达灵魂。
就像重要的东西总是需要反反复复强调。
童话通常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故事简单结构完整内容反复,所以童话很适合小孩子阅读,便于儿童理解记忆并复述。
贪吃树的灵感是来源于一个捷克童话,将童话故事中怪诞的树婴复刻到现实中,让一对不孕不育,极度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夫妻重复童话故事的发展轨迹。
丈夫在庭院中挖出了一根形状很像婴儿的树根时心神恍惚,欣喜若狂。
那是一个带着细细的金边眼镜,一身西装不苟言笑略显呆滞的公务员形象的男主,他看着木头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了树根挥动四肢活了过来,犹如可爱的(确定不是惊悚?
)婴孩一般。
他高兴地把木头带回屋子,藏起来,想给妻子一个惊喜。
后来妻子发现后确实喜出望外,然而妻子的狂喜是不正常,神经质的,她完全陷入了狂热的幻想中,她把它当做自己真正的孩子一样照顾,给它扑粉,包尿片,绑婴儿帽,这让丈夫觉得恼火,然而因为面对残酷的现实,看着可怜的妻子仅有的这么点微弱的慰藉,最终还是无奈的接受了。
选择妥协。
其实抛开荒诞的剧情,我觉得丈夫真的是个不错的丈夫,虽然看上去很古板,但保持着理智的他却包容着妻子的疯癫,努力工作,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家庭,认真专一,你犯错了我给你掩护,你捅的篓子我给你收拾,你挖的坑我给你补。
关于楼道里的变态恋童老头,一看到小女孩就要戴眼镜细看,看到小女孩的白嫩的腿和露出来的胖次时,老头就会瞪大眼睛喘着粗气激动不已。
这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头裤裆的拉链被拉开,一只手从裤裆中伸出来——用这样奇异晦暗的画面来表现了性暗示。
微妙地形象。
关于食物特写和电视广告,小女孩的爸爸是个比较大男子主义,粗糙的大老爷,总是动不动就凶小女孩。
平时很喜欢看电视,电视里的广告是各种奇特的定格动画,而且画面和剧情有着若有似无的联系,也是一种暗喻手法。
故事逻辑不强,怪诞的童话色彩强烈,拍摄手法是一种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
粗糙古旧的昏黄褪色感让人观看后在脑海中留下犹如晦暗不明的纸板上的猛力抓痕。
感谢草莓友情提供碟片.不过,并非我想象的恐怖故事,除了树婴吃人会在门板上飞出一坨坨的某倒霉的胖女人的肥肉之外,基本上不血腥.尤其是强烈的黑色幽默,比如说,干社会工作的胖女人,就是前面那个肥肉的主人,让我明白了,社会工作者最好都是强壮的人,不然是无法强行推开别人家家门的.而且前半段基本上树婴都没出来,他出来的时候真惊人得有趣,只有嘴巴会一动一动的吸奶,其余时刻都像木偶剧,似乎用快进造成了它在动的效果.他全身只有一个洞,就是嘴巴,里面还有牙齿,还可变出眼睛,唯一吓到我的是他吃妈妈头发的时刻,我真以为会连头发一起把妈妈的脑袋吃下去.后半段就更不吓人,因为我发现树婴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它好的它不吃,至少还懂得认主人.黄眉毛小女孩,也就是海报上那位,是全剧的灵魂.她有丰富的性知识,常常一个人看姿势大全.也正是她,最后把人一个个送到树婴的嘴里,开始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后来想了下,想通了,也许想表现的是真正吃人的还是很单纯的那种人的本质的意思.不过,表现得有点生硬就是了..给大师挑刺会被大家打吗?
7.5。
首先是杨史云梅耶老大爷的三件套:定格动画、食物和性。
食物方面做的比较露骨,毕竟人和猫都拿来被吃掉了。
食物和性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在有些食物的特写片段能看到这种暗示(比如炸肉的广告像杨大爷之前的作品《肉之恋》),有的地方没有。
撇开这个不谈,我认为影片涉及很多有关儿童成长的话题。
第一个孩子是贪吃树。
贪吃树的父母一个溺爱一个严厉,但是两个人都没有真的去把贪吃树当成孩子来培养,以至于贪吃树的欲望越来越膨胀,酿成的灾祸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父亲再想着去饿死他乃至毁灭它...Emmmm这让我联想到一些不配做父母的父母,小时候不教育,大了不好管了就送豫章书院。
第二个孩子是隔壁小姑娘。
隔壁小姑娘的身边缺乏同龄的朋友,她的父母也不擅长教育,母亲只知道喊“回来吃饭”,父亲更是简单粗暴,禁止女儿看性知识的书籍,甚至上手打人,但是明明隔壁老头一直在试图对小女孩进行性骚扰。
早熟的女儿仍然具有很多孩子的特征:好奇心重,观察敏锐。
不过两位家长根本不愿意和孩子沟通。
这两个小孩子有一些奇妙的联结。
贪吃树在小女孩的教育下似乎有了一些教养,吃东西的时候知道洗洗手了,但不多~因为还在吃人的,甚至还听话地和小女孩一起玩积木。
这反过来证明了贪吃树的父母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而小女孩实际上成为贪吃树的教母,履行了母亲的职责,看贪吃树吃人之前都知道洗干净手了。
但为什么小女孩要喂养贪吃树~或许她只是想要有个伴?
这或许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小女孩后来疯到把自己爸妈都算进了贪吃树的口粮里...或许,荒诞的故事不需要处处有解释吧。
当然最后贪吃树还是和童话里一样的命运,被开膛破肚了~hhh也算是大快人心很多评价是从欲望的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的隐喻,我觉得这么分析倒没错,但仅仅用暴食暗示人心不足又显得整部电影太过于表面和符号化,内容不足。
我不认为恐怖片会让我发怵,也不认为童话故事还对成年人有所启发。
所以既不看恐怖片也不看童话。
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它被同时贴上这两个标签,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么?
导演是第一次听说但足以让我记住,此片深深地教育了我,因为贪吃树使我感到心悸了。
那些食物仿佛一下子会从桌子上跳起来吃了你一样,同样还有你的贪念,种种。
大片阴郁的黑色笼罩着我,而它分明是个童话坯子,以成人的思维诠释童话,让丑陋尽情地丑陋,肮脏无休止地肮脏。
童话到最后都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成人版童话却必须付出惨痛代价。
这是对在童话的熏陶下长大之后,屡教不改的成人所发出的最有震慑力的声音。
导演巧妙地选择了观众熟知的童话故事作为蓝本,勾起他们心底的灵魂,在现实与童话的不断切换中找回你自己。
如果童话不再能够打动你心,你可以去看爱情片,如果爱情不能让你感动,那么就去看动作片,如果还不能满足,或许就只有看恐怖片了,如果你是个愣头青如我一样对所有电影都不再感冒,贪吃树没准会让你意外。
忍不住再次对导演选题与风格表达敬佩之意。
第一次写评价,虽然写不好但还是要表达一个我,犹如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遇到了一位良师,可是我真的能得救吗?
这可不是童话,吃了就不会吐出来的!
to be or not to be?
电影群里群友推荐的cult片,怪诞风格+超现实主义色彩。
不能生育的夫妻极度渴望有孩子,丈夫劳动时挖出一具人形树根,送给妻子当儿子。
妻子真把树根当儿子对待,丈夫半信半疑,直到树根真的活过来了,丈夫于是为树根取名欧提科。
欧提科擅长婴儿哭,又太能吃了,简直就是树妖。
对欧提科来说,米糊能吃,头发能吃,小猫能吃。
欧提科长大后,开始吃邮递员、社工人员。
父母着急了,把他绑缚在柜子里,放在地窖。
邻居家小女孩出于可怜欧提科,开始保护他并帮他寻找食物。
偷偷解开他的绑缚,色诱同幢楼的恋童癖到地窖,使他成为欧提科的食物。
欧提科父亲压力太大,拿电锯来砍,在看到巨大的欧提科之后,惊愕之下成为欧提科的食物。
欧提科的母亲也被吃。
邻居家小女孩在童话书中见过这种树妖,知道后来树妖吃了老太婆的卷心菜,然后被老太婆用锄头砍破肚子。
最后事情还是照这样发生了,阻止不了,大概这是树妖的命运。
童话书中被吃的人和动物都跑出来了,现实中被吃的人应该不能活着出来了,因为树妖吃人的时候大卸八块,鲜血四溅,骨头外露。
如果说有两个导演能用一部电影就让我神魂颠倒,那么非大卫芬奇与杨·史云梅耶莫属。
前者的《搏击俱乐部》《七宗罪》等电影足以名垂千史。
而接触后者则是通过这部《贪吃树》。
这是最值得一看的成人童话,当然不排除我看的电影数量远没有达到能拍胸推荐的程度。
除了这个出自捷克童话的故事本身具有震撼力,导演的构思与技巧让这部电影更上一筹。
从电驴上拖下《贪吃树》属于巧合。
起初认为画面粗糙,一直放在盘里未看。
看完之后,才发现只有用这种原始略带糙粒感的画面才能还原暗黑童话的本身。
杨·史云梅耶是粘土动画大师,在展现树婴的动作以及那只从恋童癖老头裤裆里伸出的手时便是运用的粘土技术。
正是这种好像一帧一帧都似乎能用慢动作回放而看出路径的技巧,正是它带来的钝重感才恰巧配合电影诡谲的氛围。
电影中运用大量的食物特写。
电视机里的巧克力、面粉广告,邻居家的盛餐,吃东西的声音。
这些无一不是在暗示欲望及其带来的贪婪。
无法生育的夫妇用树根做的婴儿本来是略带悲伤的愿望。
但树婴那永远无法填满的肚子与嗜血的本性使陡然实现的愿望异化为妖魔。
树婴的面部只有一个小洞,它用这个洞口窥视世界,咬嗜食物。
手与脚则是根须交缠的树枝,它用这些看似木讷不便的手脚抓住活物,把他们撕扯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中国远古神话中有一种恶兽叫做饕餮。
传说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婪与欲望的象征。
而杨·史云梅耶的树婴与饕餮的象征似乎一样。
但饕餮最后自食其果,树婴不断膨胀的欲望则是被他人遏制。
导演十分大胆的表现了孩子邪恶的一面。
邻居家的小女孩,看似天真无邪,实则言语犀利,思想诡异。
父母一味认为她只是小孩子,可他们不知道孩子这种生物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不留神便会长出奇形怪状的枝丫。
她在好奇心驱使下把在饥饿中挣扎的树婴救活,并用不断用活人满足它。
树婴无法与人交流,或许人在它眼中只有可口不可口之分,但为何面对小女孩却停下了手?
是因为它窥到了她的好奇,而这好奇恰恰是欲望的同类?
世人无一不是活在欲望中。
适当的欲望使自己保持生存的动力,而过度的欲望无疑是把人拉下深渊。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面包与牛奶已经是最好的安慰。
而有了一切之后,却想拥有全世界。
这个血腥、令人不寒而栗的童话,让人窥到了自己。
仿佛人类只是一只只巨大的树婴,在欲望中学会成长,又在贪婪的浸淫下嗜血为生。
这不是改正与否的问题,而是本质如此。
我们只是要学会如何控制。
就像别让鲨鱼闻到一丝血腥,我们要把过剩的欲望扼杀在襁褓里。
为什么这种“不可理喻”“变态”“傻逼”的事情能够拍出一部长达120分钟的电影?
从大众的心里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理喻的。
而整部电影除了那棵树之外,其他的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真实的让人想吐。
整个故事的推动主要有两大因素: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妇+一个想要小伙伴的女孩。
首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这对夫妇上。
很多人都骂女主变态,男主对女主是真爱,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男主和女主一样“变态”,但是这种“变态”是可以理解的。
从电影一开始,女主就一直沉溺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怎样“生”一个孩子来抚慰自己,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失去“孩子”之后,周围的邻居有事无事跑过来问一问,与其说关心,不如说是围观。
大家还记得医生对这对夫妇检查的结果吧?
女的不孕,男的不育。
在男主女主心里,他们不能生育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被别人刺痛。
所以,怎样才能逃脱这种异样的眼光,这是他们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我们都害怕被别人说“不行”。
在男主看来,面对精神崩溃边缘的女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个“孩子”抚慰她。
所以他找来了树根,而女主当真了。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想过要阻止,但最终又放弃了。
为什么?
因为他自己也不育,不育加上不孕,不管他们分开和谁结合,结果都是一样的悲剧。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有爱人没孩子,总比没爱人没孩子要强。
这样他们两个也就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谁也别嫌弃谁。
但是女主想弄假成真,把树根变成“孩子”。
在大众看来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男主劝阻无果后只好同意了,很多人认为这是真爱。
错了,他爱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舆论的压力,这样我们就会很好理解男主为什么要如此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
他的私心不亚于女主爱子的狂热,表面上看来他都显得很不情愿,但潜意识是很支持这种行动所带来的“有利”结果。
因为这样就证明他不是“不行”,他是个“真正的男人”。
男主和女主不同的是什么呢?
男主夹杂在欲望(自我证明)和理性之间,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性;女主则已经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状态,她不仅和男主建立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还把树根当成了她生命的“延生”,也就是她的孩子(如果以后她真的有孩子了,也必定和孩子建立起一种“乱伦共生”的悲剧状态),这是她生存下去一种新的依附,和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男主和树根这两者不管失去哪一个,她都将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在整部影片当中,面对男主多次要“劈死”树根,她从没有让男主滚,而且通过哀求和说服,以“这是他们共同的孩子”让男主放弃。
以至于不断找借口来说明“树根孩子”存在的合理性,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即便到最后女主被树根吃掉,我相信她也不会反抗,因为男主已死,这种“共生”的状态会趋势她主动“求死”,更何况是被自己的“孩子”吃掉呢?
不正好是三合一的新生状态吗?
至于那个小女孩,很多人都说她作。
我觉得她是过于寂寞,一开始她就表明:为什么口里只有她一个孩子?
为什么那对夫妇还不生个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童话故事的实现。
到底哪个原因占据主导呢?
我们先做个假设:假设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突然出现在你现实生活当中,你会不会和它一起玩?
哪怕你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悲剧。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这种“理想的实现”(你最想上的男神和女神和你YP你约不约?
)。
当我们说她“作”,明知道真相还不告诉大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死。
我们有没有想过,她整天面对的是无趣的爸妈和那个色老头,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盼头吗?
她为什么喜欢看杂书?
因为她的童年就要毁在这栋楼里了,这是解救她的唯一方法。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她看的童话故事突然变成了现实,这意味什么?
不等于是上天的恩赐么?
她为什么要放弃这种恩赐?
我们又凭什么让她放弃对童话故事的追求?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对夫妇把“树怪”扔到储物间的时候,她选择了去解救它,一有时间就去陪它。
为了改变故事的结局,她把老太太的锄头藏起来了,甚至还把她的爸妈也列入了“树怪”的食物名单里面。
这是变态吗?
不,这是对童话的憧憬。
最后,老太太要去除掉树怪的时候,小孩子是什么反应?
她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换,也就是说伙伴式的陪伴情感占据了主导。
她为什么不为未来着想?
因为小孩的眼里没有没有未来,未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下才是有真的,现实的童话才是未来。
对于永恒,她要的就是当下。
《贪吃树》2017-02-25
整个一格林童话真实版。
又是一位恶趣味的导演。
单从演员的挑选上便能看出这位筒子别有用心。
丈夫那神经质的双眼就如同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标记,如果不是预示着剧情的荒谬与不可收拾,谁会挑这样的人来扮演男主角?
早熟的邻居小女孩肥胖而木讷,就像她们家餐桌上的食物一般令人抗拒,甚至厌恶;恋童癖的老头子,体型巨硕的社会福利工作者,怀疑他们是否刚从蒂姆·伯顿的电影里偷跑出来……至于导演筒子的摄影风格,那就更是居心不良。
镜头满到似乎下一秒就要溢出来,反常的大量大特写使得最可亲近的事物也变得面目可憎,尤其是食物——看来导演筒子铁定是个厌食症患者,且对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怀有刻骨的仇恨,要不然也不会逆转了观众的逻辑思维,将本有机会扮演英雄的小女孩摇身变作荒谬版小红帽,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父母邻居谁是Otik的下一顿美餐。
佩服导演不怕被人戳脊梁骨的定力,嘿嘿。
或许,对任何事,任何人,过分执着都不是件好事。
故事大纲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却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批判主义意义的寓言。
非常犀利、独到,深刻、清醒的反映出在人的世界里,欲望的一切面貌特征及人的一切美好的、堂皇的行为动机。
影片的主人公白领夫妇住在一座老式的公寓的二楼,公寓里还有三户人家,分别是夫妇对门的有一个女儿的工人家庭,及一楼的独居老太太和三楼的独身老男人。
对门是一个三口之家,生计全有男主人维持,女主人热心厚道,男主人粗爽耿直,还有个女儿,正上着小学。
女主人公几经诊断,依然不能生育,每每看见别人的天伦她伤痛欲绝。
男主人公也因为女主人公的伤痛而神经恍惚,以至于看见卖鱼人从水箱中捞起的是孩子!
切开西瓜却看见西瓜中蕴藏着一个婴儿。
工人家的小女孩是公寓里唯一的孩子,她非常苦闷为什么自己不能有个玩伴?
为什么对门的夫妇没有孩子?
于是,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关于性行为及生育的书籍,想了解个彻底。
(这个情节不禁让我联想到影片《黑衣人》[1]里史密斯去黑衣人总部枪法测试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一个标靶小孩,他的观点是:在黑夜里,一个年龄未超过10岁的小女孩拿着一本‘原子学’书籍,非奸既盗。
同意,逻辑推理非常牛B)小女孩在片子的前期颇具一个先知的模样,她能看出三楼的那个喘气都费劲的老头对她意图不轨,而大人们却不信她。
很多时候导演就从她的视角将影片不清晰的架构告诉我们。
一天主人公夫妇和邻居夫妇结伴去郊区的别墅散心,男主人公清理园子时,发现了一段树根,出于好意,他将树根做成了一个娃娃,欲讨妻子欢心。
当妻子看见娃娃时惊喜异常,尤其是娃娃拥有头、嘴、男性生殖器官时,简直不能自制,以为这就是她的“孩子”。
男主人看见女主人的状态失望、愤怒之极,拿起斧头想把这个木偶劈碎,但女主人对孩子的亲情让他不得已又放下。
无奈之余,男主人拿出一番“这样做”会引起邻居等等借口,企图打消妻子的疯狂,但这番意图却更提醒了妻子如何酝酿这个孩子出世的合理性等谋划。
下班上楼的过程中,邻居的太太欣喜的告诉男主人女主人怀孕的消息,男主人不顾一切的回到家中,愤怒的质问妻子,妻子若无其事的告诉他她的准备,当看见妻子在家中缝制了按照10个月份怀孕孩子大小的包袱时,男主人无奈之极!
日子继续着,女主人的幸福阴谋继续着,男主人痛苦着,小女孩好奇着。
在阴谋进行了四个月后的一天,两户人家又结伴在郊区的小屋度假,小女孩无意的听见邻居女主人在房间内一些奇怪的声音,她走过去,看见女主人怀抱着一个孩子的物体欣喜着,小女孩非常奇怪,她跑回去问妈妈,言之凿凿的和妈妈说她看见了邻居女主人抱着孩子如何如何,妈妈不信,但又担心起来,刚要过去,看见邻居女主人站在自家的小屋前骄傲、幸福的抚摩着肚子。
妈妈释然,训斥着小女孩,小女孩子郁闷不已。
男主人的同事知道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拿着酒向男主人庆祝,男主人在苦闷的情况下喝多了。
妻子实在是忍耐不住幸福到来的缓慢,他和丈夫商量如何可以让孩子快些来到人世,丈夫怒不可言,妻子毫不在意,云云孩子在7个月出生也没什么。
男主人疲惫的上楼,又看见邻居女主人,女主人惊喜的告诉他,他的妻子要生了,她的丈夫正在打电话叫救护车,男主人不顾一切的跑上去,阻止邻居的行为,拙劣的撒谎,说他曾答应妻子他要亲自送。
他扶着痛的声嘶力竭妻子上车,在邻居殷切的的眼神下离开,车子缓缓的停在郊区的小屋前。
妻子高兴的奔向木屋,从柜子里拿出她那可爱的树根孩子。
男主人颓废极了,警告妻子她现在应该是在医院里,不要让任何人发现她在木屋。
男主人在离开的时候似乎隐约听见婴儿的声音,再凝神一听,没有,以为是幻觉,遂开车回家。
男主人没有来的及回家,就被对门热心的夫妇“请”了进去。
邻居热心的询问者,男主人迫不得已的用邻居家的电话拨了一个空号,小女孩认真的盯着男主人公,男主人公的电话询问内容全由小女孩帮着拟定,“重量、身长、男或女等等问题”。
而答案则由男主人公被动无奈的回答。
当男主人公在客厅和邻居庆祝时,小女孩发现电话根本就没有通,小女孩疑惑的拿起插头插上电话盒。
电话线是刚才制止邻居男主人叫救护车时,被片子的男主人公扯下的。
男主人公打开木屋的门,却看见妻子怀中的树根孩子正在允食妻子的乳头,树根孩子活了!
丈夫发狂一般,要杀了这个怪物,但终敌不过妻子的眼泪。
树根孩子一天比一天的食量大,一天居然饿的吃起女主人公的头发,男主人公在妻子惊恐的救命声中割断了头发,看着孩子深不可测的大嘴凶猛的将头发吃掉。
男主人公咒骂着,妻子却认为孩子没有错,在头发被割断之后,短发型使她更漂亮!
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夫妇俩为了采购而疲于奔命。
一天夫妇俩都不在家,邮递员给他们送汇款单,邻居女主人好心欲帮其代收,邮递员希望自己能够安享晚年.主人公夫妇发现门是开着的,惊恐的\互相埋怨着进入屋子,发现地上零散的放着衣物,一直延伸至孩子的房门前.惊恐的打开房门,入目的是一副人的鲜红的骨骸!孩子在床上酣然入睡. 男主人公咒骂!女主人公痛哭道:反正他也很老了.男主人夜里在惊恐中将邮递员的工作完成.邻居夫妇恰好看见,女主人怀疑着,男主人觉得没什么. 邻居小女孩异常的安静,令他的父亲很是诧异,看见她是在看童话,也不置可否.小女孩在看一个关于树婴的童话故事,故事说:一对夫妇由于没有孩子,于是收养了一个树婴孩子,孩子的胃口非常大,有一天把妈妈吃了,有把爸爸吃了;孩子出去找食物,在路上吃了一个牧羊人和一群羊;吃了一个姑娘和一车苜蓿草;吃赶车人及车马;吃了一个猪倌和一群猪^^^^^^^小女孩知道这一切都发生了,她问妈妈:附近是否有人失踪了,妈妈诧异她的行为,说:没有.第二天,女孩的妈妈知道了邮递员的失踪. 接下的日子独居老太太报警,警官却若无其事.为了形式,给医院打了电话,得知男女主人公都不能生育,象征性的去了趟主人公的家,没有发现树孩子,看见了一个娃娃.定义为夫妇的心理有问题,于是派一个胖胖的女社工去主人公夫妇家. 女主人公试图不让社工进入她的家,但未果.女社工看见了娃娃,也认为是心理问题,刚想走的瞬间听见了树根孩子的声音,在不顾女主人工的撕扯下依然闯进了树根孩子的房间.镜头只显示了她的五官的惊恐,接着就是通过女主人公满是眼泪的眼睛中,看见了印花门玻璃上一片片激昂汹涌的血液和凄惨的嘶嚎! 男主人公已经处于发狂状态,决然的不顾女主人这次的哀求,用几段绳子将熟睡的树根孩子绑住,装进带子,拖下这座公寓的地下室.邻居小女孩看见了这个不断再挣扎的麻袋. 小女孩走进了地下室,发现了锁住树根孩子的箱子,但却被栅栏挡在门外.她回家取了钥匙.面对妈妈的质问,她从容应对. 她打开了栅栏,打开了箱子,看见了孩子.孩子饿极了,小女孩和他保证给他带吃的,协议达成.小女孩回家后,老实的坐在餐桌前.小女孩用一个语言游戏剥夺了诧异她行为父母的食物后,拿着玩具等物品进入了地下室.此后,小女孩成了树根孩子的监护人,她和树根孩子愉悦的生活着。
小女孩继续以各种理由骗着妈妈来满足树根孩子的胃。
但一天终于骗不下去了,她愤怒的告诉呓语着:别怪我。
我已经帮到你们了。
妈妈奇怪着。
小女孩来到地下室,拿出火材盒,并从里面拿出了几根。
在一番琐碎动作之后,我明白了她在抓阄。
只看见她自语着:爸爸、妈妈、阿姨、叔叔、老色鬼,老色鬼中彩了!
恰巧老色鬼来到地下室继续他每天的拎煤工作,小女孩以风骚的姿态展示给老色鬼,老色鬼喜不自禁,哆嗦着向她走来。
老色鬼失踪了!
小女孩又看她的漫画,发现结局是以树根孩子在田里吃光了一个老妇人的,老妇人用镐头将树根孩子的肚子铇刨开,树根孩子死了。
小女孩子看着楼下本楼那个老妇人种的甜菜,她怕极了。
她慌忙到楼下将一直放在楼口的镐头藏了起来,并告诫树根孩子说,一定不要吃甜菜等等。
老妇人非常生气,一个镐头也丢,她开始怀疑。
一日,老妇人发现小女孩的鬼祟,小女孩又试图将老妇人的新镐头偷走。
一顿吓唬,小女孩哭着说了实话。
将镐头还了回来,并求老妇人不要杀死树根孩子,老妇人同意了。
老色鬼的失踪,实在气恼了影片的男主人公。
他愤怒着拿出储藏室的电锯,不顾女主人公的眼泪劝阻,毅然走进了地下室。
恰巧,小女孩子在抓阄,也正是他!
当男主人公看见小女孩放出的树根孩子时,他的头是仰视的。
当树根孩子向男主人公扑去的时候,男主人公没有拿起那把电锯,而是说了声:“孩子啊!
”,接着镜头就消失了。
最后的情节,就是树根孩子撞破了地下室的窗户栅栏,用他那从来没有表现过尽头的舌头,贪婪的席卷着甜菜。
老妇人看见了,她的眼里全是愤怒,影片终。
影片观后感影片中导演用树根孩子来比喻人类的欲望,一种无穷尽的贪婪。
影片中欲望始终是以孩子的面目出现是因为,欲望本身是很单纯的,欲望的属性很单纯,甚至欲望的存在很单纯,因为欲望很多时候和需求没有区别。
欲望之所以变的复杂,欲望之所以向魔鬼,其实完全是因人而异!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代表着一种关于“欲望”态度!
一、[很多时候,欲望的出现是出于善意,它可能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当事人的目的性也很简单。
]就像本片中男主人公的善意,他是为了解决女主人公的盼子心切的心情。
像女主人公,她因需求(注意:此时还是简单的生活需求,而并非超人的欲望)而失去理智,而独断的认为“树根孩子是上天赏赐给她的”,从而不能自拔,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里。
并因她的行为困扰着爱她的人。
这个情节不禁让人联想到俗语:“慈母多败儿”。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出发点是好的,或者是盲目的,但是往往却坏了事情。
[有时,“善良”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有时,“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有时“懦弱的善良”与“自私的爱”是滋生邪恶的温床!!
]亦如影片中善良的女主人公知道树跟孩子吃了邮递员、社工后,她痛哭流涕的认为是她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是她食物准备的不够(这里是善良与懦弱);同时,她也因为“爱”,而认为邮递员已经那么老了,死了也没什么,应该是早死早托生(这是自私)。
不服不行!
而男主人公还有良知,还有正义感,但他还是不能够抛却爱情、亲情,宁愿违背自己的良心,时时刻刻生活中惶恐自责之中!
在树根孩子吃了社工之后,男主人公将树根孩子锁在了地下室。
他没有杀树根孩子可能是因为出于对女主人公的“爱的忠诚”,也可能是他缺乏“杀死亲情”的勇气,也可能是他压根就没有“杀人”的勇气!
因为他的诸多原因,他将一个凶猛的、他不能控制的欲望仍进了社会,他“以为”他已经很道德了,他“以为”他已经做的很对了。
这种行为就像:他在山上采到了一些蘑菇,在他的亲人中毒后,他没有销毁,而是仍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或者说是他卖了,然后被别人在不知情继续宽容或放纵,然后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伤害。
小女孩对树根孩子的宽容、老色鬼的被害死就是两个例子。
“以为”这个想法,往往就代表人的经验,又或许是某些人狭隘的凭空而来的主观意识判断。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坏在“我以为”上了。
男主人公的“以为”最终在害死别人之后,害死了自己。
很有因果循环的味道。
其实男主人公与他的妻子,就是农夫。
影片中,男主人公在知道老色鬼的失踪后,拿起电锯去了地下室,当看见孩子向他扑来时,他只是仰着头说了句“孩子啊!
”,在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到男主人公的对树根孩子“爱”,这其中一定有惊恐,但在那一句孩子啊,我更听出了“爱”,这里的爱又是一种“懦弱”,对“亲情”的“懦弱”,任凭当初他是如何的愤恨孩子的行为,但如果真的让他为了别人而舍却自己的欲望,他却没有勇气!
男主人公的死很像“舍身喂鹰”,但其实就是自私!
自私的满足自己爱的欲望,却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自私的爱的欲望而葬送了自身!
而后又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
在这个情节我们应该能够看出,有时选择“举贤不避亲”“帮理不帮亲”是多么的艰难,那种行为是多么的高尚!
而“举贤不避亲”“帮理不帮亲”的行为,根本和知识、学时、素质无关。
这也是导演刻意的将树根孩子出生在白领夫妇家的真实本因。
二、早有介绍,邻居夫妇是对头脑简单、但热心的工人家庭。
如果不是因为白领邻居的“孩子”,两个邻居家庭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敌视态度,在这里,导演似乎告诉我们“距离永远无法超越阶级”,但如果有了共同点、利益点,那么阶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消失一小会,但在人心的潜意识里,阶级永远存在。
阶级是随着利益而消失或存在的,阶级是根据人的欲望产生的。
小女孩这个人物导演设置的非常有趣。
她一会是先知的模样,一会又宛若魔鬼。
不知道导演的思想里是否也有中国人的民间传说,“小孩子在11岁之前都有天眼”。
小女孩的先知在老色鬼身上有了具体的实现。
起先观者和她的父母一样对她的话不置可否,但是事实上,老色鬼的确有这一动机。
小女孩趴在锁眼上偷窥邻居家发生的事情,恰巧老色鬼拎着煤上楼,看见躬腰的小女孩,短短的裙子露出内裤,老色鬼慌忙的带上眼睛,将手伸了过去。
老色鬼因为激动血压升高而晕倒,在吃过药后,依然恢复他原来苍老的样子。
导演在这一情节似乎告诉人们,欲望是不会随着客观环境,如:年龄、地域、环境等背景而消失,欲望时刻存在!
只是欲望、行为的产生是根据机会的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曾与人探讨的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在一个无人的小巷里走动着一个身材窈窕的单身女郎,那么这种时候只要是男人就都会产生某种“原始的”“本能的”“邪恶的”欲望,即:强奸她。
如果君子真的非法的占有了那个女子,我们应该怪谁????
怪那个畜生?
不全对吧?
一个女子在黑夜里独自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诱惑,诱惑本是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犯罪。
怪那个女子?
也不对?
夜里走路不是错,错的是那个男人的道德基础太薄弱?
哎呀!
这真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是良家妇女,那么就别给某些人犯罪的机会。
所以,傻人通常不会给人以“欲望”的想象。
通常,你的失败,不是因为你的不努力,而是你把属于你的机会给了你的敌人。
影片中,故事的发展主线一直是围绕着小女孩的“好奇”开展的。
而小女孩的好奇本身也是出于“为什么这个楼就我一个小孩,没有人陪我玩”等情况下出现的。
因为小女孩的好奇,导致小女孩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性学书籍,她有着强烈的欲望需要了解孩子的起源,了解自己孤独的起因。
小女孩也有欲望,但这种欲望我不确定是否就是需求,或者说这种需求就是欲望!
有时,欲望和需求非常难以分辨,在法律之前,欲望和需求的区别完全看当事人的良知!
小女孩的“先知”在她发现树根孩子被扔进地下室后,彻底不见了。
也不能够说是不见了,应该说是被另外一种感情给湮灭了。
那种感情即:怜悯!
小女孩的感情也是很丰富的。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女孩子从小就喜欢玩娃娃、过家家开始追寻这种多情的本质,当作依据。
小女孩打开了锁以后,她固然惊恐,但她依然从容的面对树根孩子的丑陋的大嘴,并与之对话。
树根孩子轻易的相信了她,在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树根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单纯的特性。
即:树根孩子即欲望,它本身无错对意识,它无善恶标准,可它完全根据客观环境而变化。
在这点上,影片中的童话有阐述,即树根孩子什么都吃,苜蓿草、甜菜、马牛羊猪、木头、人等等。
树根孩子的单纯还可以从小女孩第一次给它拿食物时,我们能见到,小女孩给树根孩子拿了许多自己的玩具,树根孩子在吃饱后,与玩具玩的非常火热。
在我看来树根孩子玩玩具的这个镜头与情节异常的诡异!!!!
真是恐怖!!!
你不得不服导演对于人性欲望的了解及轻松驾驭的功力!!!
影片小女孩的精彩演绎部分还需要说,当小女孩因撒谎不成而不能继续满足树根孩子的要求时,她对着父母说了一句话:“你们别怪我”,语气俨然已经仁至义尽!
然后将她的父母的命运和别人命运同等的放在火材上!
抓阄。
真他吗的凶狠!
俨然她为了正义可以牺牲一切,很有“壮士断腕”的味道,但这个行为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但其实仔细想想,照顾树根孩子俨然就是她当时“欲望”或使命,父母和欲望或者“使命”比当然微不足道。
但是说白了,其行为还是自私!
彻头彻尾的自私!
影片结尾,她在阳台上苦着劝树根孩子别吃甜菜,其行为也仅仅是呐喊,而不敢走下来,面对她早以熟知的老妇人,任由结局以童话收场。
这还是自私。
人,有些时候,最高境界的自私,就是出卖自己的灵魂。
其最终的结局就是,其因为出卖自己的灵魂而自责而死。
当小女孩知道了树根孩子死于种甜菜的老妇人之后,她并不是从问题的主观去解决。
即满足树根孩子的胃或者是改造树根孩子,而是想方设法的去找寻客观的解决方式,即:偷镐头。
这种心态在当今社会太多了!
数不胜数!
当发生问题时,当事人从来肯于主动主观的反省自身,而是积极的去寻找客观的理由,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虚伪的自尊,在这里,自尊即欲望。
但实质上,客观的理由不足以让小女孩子的欲望继续存在,即:树根孩子的死亡。
当事情发生时,客观的理由不足以解决发生的问题或未来的问题,问题终究还是问题,问题导致毁灭。
如果事情解决,态度没变,那么只能说明你离下次毁灭有个过程。
三、老妇人在影片中看似是个配角,但实际上电影的“合”就是在她的身上,出人意料,且非常精彩!
电影和文学一样,好坏就在于“起承转合”自如运用。
而所谓自如运用的好坏,实际上就是你所臆造的文学或电影的人性创造,是否与人类思维中绝大多数人认定的逻辑推理一致,简单的说就是符合人性规律。
老妇人看起来是个非常清白的人。
至少影片表诉她的情节非常少,有限的几个镜头也仅仅是记录她的甜菜的生长过程。
但实际上,老妇人也具有人类中致命的缺点,即:本位主义。
一种麻木。
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修管他人瓦上霜。
当自身利益不被侵害时,她可以如常的做人,甚至还有些善心。
但当她的利益被侵害时,不管理由,她会以血来捍卫。
本位主义应该说是国人最常见的一种习性。
它的存在是因为人心难测等等原因,和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本位主义思想的根源主要受众于大环境。
本位主义其实是人性的堕落。
本位主义是良知泯灭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
亦如有人落水,救者少,观者多;亦如车祸,救者怕被认定伤者认定他就是车祸制造者一样。
在现今这个虚无的时代,人的道德基础的厚与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伤害与被伤害上的,而不是信仰或者书!
影片中的工人夫妇,看起来也很是清白,但实际上他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惰性思维(忽视小女孩的成长,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给一巴掌)(邮递员的失踪)(男主人公的夜里送信),如果他们能够稍微的细心一点,或许事态的结局将不是这个样子。
影片中的警察局警官体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
影片中的女胖社工的死,是一贯的狂妄自大者的下场。
树根孩子那贪婪的胃口就是电影导演刻意刻画的“欲望”。
关于影片的一些杂想 这部影片的有大量的特写镜头是围绕着食物及人的嘴,用以很明确,食物和嘴分别代表着欲望的两极。
1. 影片中的地点、建筑、人物都有点像苏联或者东欧。
因为影片的拍摄手法是超现实主义风格,而苏联或者德国的早期的建筑,那种在铁腕高压下的一板一眼的规矩与刻板,恰恰能体现出一个虚拟的国度。
非常的不现实,但用不现实来表现超现实却就是独到好处。
2. 我到现在也感觉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苏联人或者德国人,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的人,历来人性被严重压抑,没有这种感受的人不能表现出带有浓重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的电影或者思想吧。
其实就苏联或者德国的文学,我相信读过的人,也能浓烈的感受到他们那与众不同的思想。
绝对和其他国度的文学风格不一样!
如:铁皮鼓、日瓦戈医生等等。
3. 这电影应该是我在两个月之前看的,看了一遍,盘是在地安门淘的。
看的时候玩了会游戏,但是基本上我都表达出来了。
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悟性。
一定是有些糙,欢迎看过的人继续和我讨论。
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我一直没有去查阅知料,绝对是懒人!
但就这部电影的赏析和理解,我想绝对没有人能超过我。
4. 影片结尾后还有段默片,我认为我基本看懂了一点,但是因为游戏没有看完,后来就被朋友借走未还。
但是感觉片尾的默片也非常的前卫!
5. 这是看时认为第二难看懂的电影,现在认为全懂了。
第一部是原著卡夫卡的《大审判》,我就晕!
真的真的晦涩啊!
谁读过,看过?
给我讲讲,谢谢了。
6. 这个文章早就动笔了,但几经折腾就是写不出来,一直想等着再看一遍,今天没看,也出来了!
工作太忙,也是我这人向来懒惰!!!!
7. 有什么问题大家多探讨吧,我也是尝试着写的。
写这个东西太累了!!
立意晦涩、立题大,本身又是虚无缥缈的定义。
疯了!
2003年9月14日星期日凌晨六点二十九分完稿大风歌(风舍鱼)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62103/69025.htm
很像是印象中最古早的恐怖童话故事,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能让你看的欲罢不能。
Greedy.Guts.2000.MULTi.1080p.BluRay.x264-presa 10.16GB
# GFFF 4th【D+】倍感拖沓的奇观陈列,或许杨更适合拍短片,大量特写镜头效果卓越但也成功把我隔应到了。
诡异、病态、荒诞、童话、超现实、欲望、失控、圣母、吃货、黑萝莉……看完就厌食了!
3.5 短的比长的精巧
光觉得恶心
多年前在网吧看的,时至今日仍然觉得惊悚。儿童和童话,真是恐怖的源头。
杨·史云梅耶的经典之作,怪诞的恐怖寓言。只可惜片子太长了:从前有个树根叫Otik,他太饿了,有一天他就把他爸妈吃掉了。
2B小女孩没死,让我很遗憾。
歇斯底里的母亲,早熟的女孩,食人的树婴。“母性”在这里令人毛骨悚然。史云梅耶果然患过饮食障碍,所有关于食物、“吃”的元素都那么面目狰狞。史云梅耶就是一个流血的童话。
“懦弱的善良”与“自私的爱”是滋生邪恶的温床。
那个小女孩要是不多事,就不会再多死三人了,但她一多事,死的那三个人似乎又都该死。最终还是按照书里的结局,由种菜老太太去干掉怪物,只是书里明确说已经干掉怪物了,影片里则留了个悬念
领养一个孩子很难吗?网友:导演不让说实在的这部怪诞电影确实不咋地
难看
其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让谁选都很难 发展到那阶段根本不只欲望和怜悯这点事了
虽然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恶心,但是睡了一觉回想起来还是挺喜欢的。特别是树婴后来吃饭前会很开心的洗手,他爹被吃前的那句son。。还有那个神奇的又老成又幼稚的小女孩。。很strong干练的种菜大妈,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坏人。
女猪很sb 小萝莉很邪恶 童话很可爱
我们在食物链顶端,我们的欲望也有顶部吗?
导演杨史云梅耶太大牌,片子名气太大,不好意思说片子不好,虽然不是很喜欢。整个片子一股浓浓的奇幻恐怖B级片的感觉,太糙了,太恶趣味了。动不动大特写,看着不舒服。各种粗糙,不推荐。
贪婪的XX主义怪胎,所有的笃信者都难免一面包庇一面牺牲自我……孩子不吃饭,请用三晶健胃消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