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题材一向很多,电视剧为了收视率以手撕鬼子,裤裆藏炮弹之类的剧情赢取观众,而电影这个有点节操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雷人情节但是消费抗战题材这个例子也多不胜数。
而这又分为广电亲批不看票房的红色电影比如《开国大典》,和名导为了展现自己情怀而拍的抗战片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抗战的电影,而偶然发现的电影《老兵》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没有出名的导演,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甚至片长1个小时也不到。
总之没有任何吸引现今年轻人的噱头,这部片子大量充斥着黑白和灰暗的镜头,基调沉闷。
然而以打发时间看这电影,没有任何期待,却带着满满的感动看完。
片子刚开头就有长达数秒的黑屏,只有逐渐响起的哀乐。
镜头逐渐拉远,离世之人的画像在屏幕中央,伏哭在地的年轻人声音夸张而不带感情,左边是面无表情的奏乐之人,右边是低头抽着烟的老头,给初看此片的人唯一观感就是又像是一个消费战争消费抗战老人的片子。
出于点开了就看完的心态,耐着心再看了两分钟,镜头转至老人哆哆嗦嗦的从包里掏出钱,穿着丧服的人脱下丧服随丧乐队离开,才恍然大悟,夸张而没有感情的哭声不是因为演员演技不行,而是演员他演的本就是一个职业哭丧员,哭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人。
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老头卫国。
片头就是他帮他的战友操办了一场“体面”的丧礼,虽然参加的人员只有他,还有一只叫家福的狗。
卫国已经90多岁了,居住在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里,每天依靠和参观的人合影的钱过生活。
参观的人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带着一时的感叹又转眼间忘记。
有人问老头子你以前是哪个部队的啊,老头沉默以对,为何不回答呢?
因为他的身份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奉献生命,现在却不被承认拥有同样的抗战老兵的待遇,就像片里老人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剩下的话藏在海碗的酒里,藏在低哑暗沉的二胡里。
片中反复出现了新闻联播,从最开始老人听到日本不承认侵华行为而关掉电视,到听到习大大说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值得尊敬而哭的像个孩子。
老人想将喜讯分享,却又得知战友逝世,一个通讯录里,都是被划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都是已经离世的人。
大悲后的老人,带着刻有回忆的木板穿着曾经的军装离开家,小女孩问爷爷你去哪啊?
爷爷去看看老朋友,当时就让人泪流满面,是的我只是去看看老朋友,整理他们的坟冢,给他们坟钱放一碗烈酒。
这是一个让人用笔写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老戏骨,一个年轻导演用他们的诚意带给我们呢的观影感受,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到位,无法一一列举,真心值得一看自己感受。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老兵》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影片聚焦于一群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多重交织。
首先,影片在主题上深入挖掘了老兵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
他们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回到社会后却面临着种种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成为了影片中最动人的力量。
在演员阵容方面,《老兵》同样堪称出色。
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老兵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与他们产生共鸣。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颇具特色。
导演巧妙地运用回忆、闪回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战争与和平、家庭与国家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
此外,《老兵》在视觉呈现上也颇具匠心。
影片的色调、构图和摄影都充分展现了导演的审美追求。
特别是在展现战争场面时,影片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节奏感,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视觉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冲击力,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当然,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或许可以更加细腻、深入一些。
但总体来说,《老兵》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老兵》是一部主题深刻、演员出色、叙事独特且视觉呈现精良的影片。
它通过老兵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历史与时代的波澜壮阔。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相信,《老兵》将会在未来的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一. 演员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丝丝入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印象最深的是老兵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听一边流泪的场景。
自己曾经的浴血付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喜悦与感动兼有,夹杂着一个国民党老兵半生的心酸,顿时涕泗横流,不能自已。
那感情太厚重太诚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共情的人,但也不免被扯入场景中,看得揪心。
二. 人物 看到前半段想起了刘亮程的一段话——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活在村子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粗糙的颗粒感,以及惘然、无人见证的孤独内心,大概是我对他的印象。
看着他为过世的战友操办葬礼,温柔地带走被遗弃的小狗,木呆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沉默得像是一棵树。
而后虽偶有兴起,夹在大片的沉郁中,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更别说后面老爷子兴冲冲地打了电话,到头来却只余沉默,抽烟,回家,在一条条横杠中找到未标记的那行电话,重重地画上横线。
可是似乎又不止于此。
老爷子跟老友下棋时急头白脸地表明自己从不是为了那一点钱,随后闷闷地干了一大口酒。
那他是为了什么?
他精心装扮,带上大包东西,走过人群,越过山丘,来到一方青碑旁。
短暂相聚而后起身离开,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烽烟、军歌、冲锋,现实与回忆交替,年过九旬的佝偻老人一身军装笔挺,一腔热血仍不止息,茕茕孑立,孤身前行,却仿佛携带着千军万马——充分诠释了“老兵”两字。
为的不就是那仍存的一腔热血,英雄义气么?
三. 总结 这部电影的质感正如其名《老兵》,质朴纯实,和“波澜壮阔”这种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同时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中国的英雄,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抔魂”。
今天是外公的祭日,外公也是一名老兵。
晚上鬼使神差的看了这部片子,融合对外公的想念一起,哭的稀里哗啦比片中老兵幸运的是,外公外婆都是解放军,48年在老家结婚后才参加的革命,二野文工团,算文艺兵,干部身份,所以离休后待遇也很好。
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清晰的记得,在外公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次跟他的老战友打电话,总是不可避免的说“谁谁谁又走了,谁谁谁也走了。。。
” 妈妈他们说过他很多回,不要每次跟战友打电话都报丧,但那可能就是他们战友间无可奈何的悲伤,其中的含义可能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外公参军时年级比较小,算部队里的小鬼,曾经看过他刚刚穿上军装时跟外婆的照片,青春中透着一股子机灵。
外公到老都很活跃,70多岁的时候张罗着祖国各地战友们出了本回忆录,当时上小学的我认认真真的看过,里面的故事精彩绝伦。
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虽然口述的历史可能融合了种种夸大和模糊,虽然很多故事我都听过很多遍,但我还是不断的要求他讲给我听,至今还记得他说故事时神采奕奕和得意的样子。
外公永远都不服老,90岁的时候还爬高上低地修电灯,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去公园走一圈,天气不好打车都要去。
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全,他总是淡定的说,放心,我有小兄弟保护着我,他口中的小兄弟,当年已经83了。。。
外公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思想很跟得上潮流,离休以后一直是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骨干队员,有国家门球二级裁判的证书,四处参加比赛。
80多岁也还让妈妈给他配置了台电脑,并学会了开关机、看照片和上网。
我送他的90岁生日礼物是一架风琴,他也特别喜欢,每天都弹。
外公一辈子古灵精怪,只要有他的地方绝对能有快乐,每天在家里走模特步逗外婆开心,每天打麻将时忘记摸牌还能趁人不注意偷牌,没人发现他,他还事后洋洋得意地介绍经验,那时外公已经快90了。。。
外公有一点不好,脾气不好,特别对一些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总要插上一嘴,所以每天大家都很担心他去外面惹祸。
在家里他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有一次把小姨惹哭了,之后还主动写了检讨书念给她听,赔礼道歉,让人哭笑不得。
外公和外婆结婚60多年,孕育了5个子女,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在拌嘴,但感情十分好。
银婚时两个人去补拍了结婚照,外公还在地下道的地摊上给外婆买了串项链戴上,外婆很高兴,带着拍了照。
外公每天睡得早,但他会给还在看电视的外婆打好洗脚水,热好牛奶,嘱咐她吃药,才自己去睡。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婆的关心直到他走的那天。
我大学的时候,妈妈陪着80多岁的外公来厦门玩儿,外公很开心,印象最深有两件事。
一天早上我在梳头,外公在背后看着我说,你外婆年轻时也是一头长发,很漂亮。
我当时逗他说,那是我漂亮还是外婆漂亮?
外公想了想,说,还是你外婆漂亮,你外婆年轻的时候真是很美。。。
说完,就陷入了回忆中,那样的表情我永生难忘。
还有一天,我们在鼓浪屿的小洋楼住着,外公突然看着窗外说,要是你外婆身体好也能来就好了,什么时候一定要带她来看看。。。
记得当时在旁边的我差点哭出来外公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比如去台湾看看,比如回河南老家再看看,比如去西安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干弟弟,比如出国去看看,但都没来得及实现,成了有一辈子的遗憾。。。
两年前的今天,我记得很清楚,看完变形金刚的晚场电影回家,睡到半夜电话响了,我心里想着不妙,果然电话里传来了噩耗,平时看起来非常健硕的外公,在睡梦中离世了,没有麻烦任何人。。。
我买了早上第一班飞机飞回家,虽然一路上都在哭,但我应该是直到他被推进火化炉才意识到什么叫离去,我那么那么慈祥可爱的外公,就这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甚至没来得及参加我3个月后的婚礼。。。
两年里,我梦见过外公好几次,有时他过来跟我说会儿话,有时他过来跟我一起去听音乐会,但每次梦见他,他都很开心,还像以前一样。
有时我也会对着天上跟他说说话,说我很想他,或者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他在注视着我,给我加油。
两年整,我不知道今天看这部老兵,是不是外公安排好的任务,影片里的老兵让人心酸和感动,我生命中的这位老兵,您带给我的坚强与乐观,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外公,放心,一切安好,外婆也很好,我们都很想你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影片内容 其他延伸 我就不说了 看看影评 说的都很详细 但是如题 真的让我看到了很多让我心酸的事 现状 比例 时间点 如果单就这方面来评价我要说的主体 真的是想骂娘要一百四十个字 可我只想说上面这么多 可以延伸 到时够呛让发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看了老兵,有很多感慨,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要说什么,随便写感慨一下吧。
真的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制片人等,一寸山河一寸金,十万青年十万兵。
很庆幸我是90后,一是老兵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是这段历史不算太遥远,我还能和老兵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而感到幸运,能相对的更了解这段历史。
也很遗憾没能早出生几十年,保家卫国。
老兵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一将功成万骨枯,元帅将军们万古流芳,然而有些活下来的老兵被遗忘,听说过他们也不奢求什么,因为相对他们牺牲的战友来说他们很幸运。
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老兵,他们都是伟大的,都应该得到认可,得到尊重,都应该去铭记,享受什么都不为过,因为这片江山是他们打下的!
看了老兵才真真正正明白近代历史去屈辱的历史,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然而想起现在的社会,不知道他们看到是怎样的想法,现在流行毒害小学生的“王者农药”,感到可耻。
看了老兵后注册的豆瓣,我也不知道我写了些什么,好几年没有动过笔了。
文笔不怎么样,写的不知道好赖。
但全是有感而发,心中所想。
虽然是个文艺片,故事性也比较弱,共情点可能不是强,但意思我大概看懂了。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姜文之前上节目说过的,他说他们拍电影很想拍出真正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世界是不会有那么多矛盾错杂此起彼伏的事,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琐事,但是在这些平淡普通中,却有着很不普通,此起彼伏的感受。
这个电影我想就达到了这个效果,通篇有什么不得了的矛盾冲突么?
可以说基本是没有的。
都是平淡的叙事,他普通日常生活,接触普通的人下着普通的棋,但俩老头对话给人的感受,却一点都不普通,直击我们内心,这或许就是真实带来的冲击感受吧,这和无数刻意安排的矛盾冲突,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当然导演编剧也是有主要的几个感情点的,不是给我们搞流水账在哪瞎扯淡,他要表达最重要的几个意思,我是看出来了。
一个是对国民党老兵逐渐凋零,却很久没被认同的感伤。
他们的身份很特别,都是抗日的国民党老兵,共产党人坐天下了,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遗忘了这些国民党的老兵。
最后镜头那个纪念士兵的石碑都坏了,上面字很明显看到是民国的,老人在哪个石碑下万千情绪,却对导游介绍的各种纪念碑毫不理睬,这很明显,里面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我们不得不承认遗忘了这些老兵很久,直到13年才给他们各种福利。
但就像老人说的,我要的不是钱!!!!!
他要的是尊重和承认!
尊重那些在战场上死亡的300多万国民党将士!
不过好在今天政府也记起来了,五年前的阅兵,不知道是多少国民党老兵的愿望。
可惜他们无数在等待中逝去的兄弟,当生命抵达终点都没看到这一幕。
不过等老人们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应该会最先告诉他们吧。
第二是对民族同胞手足相残的悲悯。
这个我也很不爽,因为一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发动数百万同胞厮杀,里面有无数曾经的抗日英雄,互相有组织残杀,他们没有死在日本鬼子手上,却死在了曾经托付后背的兄弟手上!
这简直是可笑的!
这场战争应该永远定在民族耻辱柱上的!
我小老百姓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很清楚,国共共同执政最受威胁的,就是国民党资本家利益,从这一点,我就有理由相信他们更渴望发动手足相残!
在哪个特殊年代,老蒋最后发动了战争,,必将被后世万人辱骂。
老人片中的情节也让我感慨,他说我打完日本鬼子就回来了!
打日本鬼子是真的痛快!
打完鬼子,后面就没意思了。。。
他没接着往下说,我们都明白他什么意思。
第三个是老人把手中获得的胜利糖果给到我们,也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胜利,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最后他缓缓退出了历史舞台,和我们说“去看看老朋友”,叫我们“回去吧回去吧。。。
”直到下台的最后一刻,老人用最后的力气,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的样子,让我们感受一次他们当年引以为傲的气质。
即便对面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即便最终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虽败犹荣!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曾经的魂!
舞台谢幕了,老人也跟着曾经的兄弟,缓缓离开了我们。
我曾经看到一个摇着扇子的人,说我们中国自古不尚武也不善战。。
我承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尚武的,自古都讲究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说我们国家不善战,今天的中国它就不姓中,姓日了!
如果我们不善战,朝鲜现在已经姓美了,甚至中国到底现在姓什么都不知道。
在那么落后的战术武器和装备的环境下,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还是能大声说,中国赢了!
我们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犯我中华者,虽然必诛。
我们是不尚武,但我们善战,而且敢战!
那些精美精日甚至精印度的人,哦不,它们不能叫人,我想前一辈要知道后辈会出这样的畜生,他们一定会先把这些畜生踢到战场的第一线,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国家,什么叫做他妈的战场!
《老兵》这部电影是我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也是这点吸引了我去看。。
与其他的爱国类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去描述我们熟知的抗战故事,反而将镜头对准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部慢电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空镜头和固定镜头。。
主演何卫国(金士杰饰)的台词比较少,主要是使用身体表现去表演这一电影。。
总体来说,前面20多分钟是他的一些日常生活,后一部分是他去以前抗战的地方。。
以他去送战友最后一程为电影开头,办完事情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朋友,说“麻子走了”。。
在他(金士杰饰)的邻居(陈强华饰)邀请晚上一起喝酒聊天下棋,何卫国(金士杰饰)说的一句话“我不要钱”体现一个老兵不屈的精神。。
也从这一对话,可推理出何卫国(金士杰饰)是国民革命军,邻居老王(陈强华饰)是共产党革命军。。
后面引用了一条新闻,是一个画外音,镜头主要是描述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一开始的不以为然,一听到国家对抗战老兵的尊重,以及国家对他们的肯定,然后泪流满面。。
第二天,何卫国(金士杰饰)满脸笑容的出去,打算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去世了。。
影评并没有直接的说明二虎的去世,而是用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来体现出来。。
后一部分,何卫国(金士杰饰)脱下平时的衣服,换上正装去见战友。。
用倒叙的手法,使何卫国(金士杰饰)回到抗战的时候。。
在影片的最后,老兵敬礼的图片,以及用数据来说明抗日对中国的伤害。。
提高影片的影响。。
使影片更加震撼。。
为什么说是良心电影。。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是在“消费历史”,也就是商业化。。
可以认真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并没有拉赞助,而且在微博等的公众平台上没有预热,没有想告诉所有人,影片要上映了。。
而是默默的在视频网站上映。。
这样的做法,我想也是何一铮导演想通过影片,诚意十足的对老兵致谢。。
告诉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
”。。
我们也应在观看过后,去想想有多少向何卫国(金士杰饰)那样的老兵,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我们的和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1937年的抗战,1945年的解放,离我们00后真的很远很远。。
我们只不过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8年抗战期间的大事情,我们只是在“神剧”中看到一些家喻户晓的战士的故事。。
至于很多的人,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国家在9.3号给大家放假,在9月3号举行阅兵仪式;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反反复复的提到8年抗战,抗战胜利,雷锋精神……的话题,在学校广播中讲抗战题材的故事。。
社会对我们不断灌输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00后,永远的记住这一段历史。。
就是我爱看日剧,我喜欢日本的风景、食物,我也会不会忘历史。。。。
希望不单单因为影片带来的震撼所忽然的去帮助他们,而是一个对老兵长时间的关注。。
更做不要一手拿着摄影机,一手拿着钱的事。。
影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老人为主角,他是一位曾经经历过战争的老兵。通过老人的回忆,我们得以了解他过去所经历的战争场景,以及战友间的情谊。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老兵不死,国还于民!
从电影的故事性、摄影、剪辑来说实在太业余,给分完全是看在老戏骨的演技和题材上
最后部分很精彩。
一寸山河一寸血。都是中国好儿郎,
一寸山河一寸血
我活了下来 满脑子都是当年死亡的情景
刚看完。且不谈历史,也不说政治。就说一点,金士杰真是好演员,听肯定抗战胜利大阅兵老兵的广播那段独角戏,太精彩了。
致敬
太突兀了,没有共鸣。
本应表现很出色的题材,非要用这么多花里胡哨意义不明的意识流镜头,很有凑时长的嫌疑且违和感强烈。
可以
这是个好题材,然而影片并没有呈现好。节奏太慢,一直快进。情节设定,镜头运用,太俗套没新意了。全片看下来还没有片尾的文字部分感人。演员的口音,也让我没代入感。
7.5
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为祖国流血牺牲,为什么要被区别对待?我们要求日本正视历史,我们做到客观了吗?日本的战争罪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接受参拜,反观我们的抗战英雄是怎样的境遇?影片对老兵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很隐晦,可观众是很能代入的,老兵这么多年的孤寂落寞悲凉酸楚溢出屏幕,难以想象他怎么度过如此长久的年岁。抗战胜利后他们只想回到家乡,他们为祖国同胞守住了家园,可他们却没有家了……国民党老兵连普通中国公民的权利待遇都不享有,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是鲜少人敢于触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遑论摆上台面谈论?这个题材也是在官方承认后才搬上荧幕的,能等到政府认可的那一天的老兵是幸运的,可惜幸运的个体实在太少了。虽然这部电影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致意,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
美中不足,妆画得不好。不贴近现实,也不符合人物背景需要,不够细致。完全是靠老爷子的演技在支撑90岁高龄的老兵,确实有些累。
网发行、何一铮执导、金士杰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
片尾的照片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