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最近在看《传播学史》第一章是讲达尔文先生对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之前对物种起源也有些肤浅的了解,但是在看完达尔文先生的简介后便对此人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网上搜出了此片《造物弄人》1、是不是思想的巨人都要经历与自己的搏斗?
本月初又看了一遍《黑天鹅》对其中女主角与自己心灵斗争以及在斗争时产生的种种臆想印象深刻,本片也有类似的情节。
达尔文总是幻想到他已经死去的女儿,从而回忆到当年他们在一起时与女儿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而他想象到的女儿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的化身。
他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次的对话,他在挣扎要不要告诉世界:本没有god to be or not to be他在这边缘2、婚姻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书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达尔文探究了幸福婚姻给不受干扰地从事某种革命性理论研究带来的那种一成一变的安全感(米勒和范卢,1982)。
但是显然,婚姻带给这位思想家的并非安全感。
在他的物种起源已经基本成型时他那信仰上帝的妻子却成为了阻碍他发表自己观点的最大阻力。
或许中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像马克思先生的玛丽一样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才会带来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吧影片中冷漠的妻子以及那些不解的眼神,让人徒生一种悲哀。
我为达尔文先生过早的陷入一段婚姻而悲哀。
3、伟人身后都有支撑着自己的朋友赖尔,那个戴着眼镜的帅叔叔,把"生病"达尔文从床上拖起,也将他从犹豫中托起。
“是的 你是有无数的敌人,但是你要知道,你还有朋友!
”如果没有那些更加勇敢的朋友作为达尔文的后盾,他的思想或许还要过上很久才能从之于众,当然影片中也提到了,华莱士先生用20页纸简单的叙述了物种起源的精髓,这也是促使达尔文重新站起来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因素。
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很多站在达尔文背后的人与他通信,与他交流,甚至争吵才有了那本厚厚的《物种起源》。
志同道合,多么美丽而又遥远的词语。
ok·啰啰嗦嗦就是这些from:Eve
尼采曾说过上帝死了。
真正让上帝完蛋的其实达尔文。
至少他让上帝的全能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现在上帝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意义上。
他让基督徒从绝对地迷信中解脱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深爱,看到了达尔文精神上的分裂,看到了他在物竟天择和上帝之间的迷茫,也看到了达尔文那个时代的蒙昧。
电影总体感觉不是很好,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头脑中闪过了一句话:“仿佛是在怀念过去的荣光。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或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在怀念过去的科学刚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显示它的威力时的荣光,还是在怀念过去的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所显示的荣光。
或许都有。
这样的一部片子,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来说或许仍是难以有过多的理解的,可能就仅只是在显示一个灵魂挣扎者,一个追求真理者。
然而也难以说这样的理解有什么错。
在这个世界上,有大半的思想者、追求真理者,或许都是灵魂的挣扎者。
若是家人没有基督徒,或者准确的来说,若是自己是位基督徒,而家中仍有人还没有得救,是不大可能会理解艾玛对于达尔文的灵魂的关心和怜悯的。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是没有什么别的群体像基督徒那样对人的灵魂那样关心和怜悯的了。
对基督徒来说,灵魂的得救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头等的大事。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曾努力地试图使自己谦卑在上帝的面前,试图以最大的努力,即是代入法,把自己当成是一位基督徒来聆听上帝的福音,努力抛除自己所经历的、所拥有的一切成见;可是最终仍是发觉没用。
或许自己确乎是不适合于信仰的,至少是暂时还不合适。
我并不是觉得上帝的福音有什么荒谬的、或错误的地方,而是我认为其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对的。
可是仍然没有。
这根本就是不关对错的问题。
而是我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属灵的人;或者说,我根本就不是上帝所拣选了的那样的一个人。
其实在我的一大部分的思想中,我的世界有一大部分并不是以对错来构成的。
在家庭教会里聚会的时候,有人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有一个人来到聚会,每次来都是辩难,指斥基督信仰的荒谬,每次舌战群雄几乎都是得胜而归。
教会里的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对他放弃了,觉得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得救的了。
可是最后,用基督徒的话来说就是:“很奇妙,他最后却竟然自己选择相信了。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因为真理并不是来自辩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信仰其实与俗世逻辑的对错无关,而是一件关乎属灵、关乎人心的事。
事实上是,在这个世界上,人实在是可以分为多方面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体:一样东西对于真理的探索来说,或许是并不大靠谱的,可是对于世道人心来说,却可能是必须,譬如宗教。
或者又可以说,一样东西,对于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譬如经济学来说可能是谬误,可是对于另一方面譬如道德来说,却可能就正正是真理。
我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而并不是一个宗教徒。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三日)
上帝给人们以启示:天下皆兄弟,人人平等。
(但不包括其他物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是慢慢进化而来的,包裹人类,遵循着自然的规则,无一例外。
我的个人理解是:人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不应该凌驾于任何一切。
人也只是一种哺乳动物,并不高等。
他们不能和谐与自然,只懂得不断与之抗争。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这是一部关于《物种起源》诞生过程的电影,在看之前心里觉得这一定是一部晦涩沉闷的片子,但看的过程我很投入,甚至纠结。
达尔文这样一个超越时代很远的伟人必定是痛苦的,因为太超前,所以不被接受。
在那样一个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简直就是挑战上帝,藐视宗教,有谁能接受我们跟猩猩是亲戚这样的事情?!
这其中最纠结的还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精神依托,如果没有了上帝,那么人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天堂,思念便没了根据。
于是达尔文迟迟不敢完成进化论,不是他害怕下地狱,而是怕失去。
他妻子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
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这样的话太纠结太心痛,人们一向赖以慰及的死后依然还能相见的天堂之说,现在自己要亲手去证明,一切都是假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科学与宗教的对战,更是精神寄托的抽离。
但我依然震惊,震惊那些老外居然这么相信上帝,即使是那个时代!
袁腾飞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我们国家有佛教有道教,我们的信仰是一种手段,不管是达到政治目标,还是精神目的,我们始终不会对此深信不疑,但我们敬重诸神。
可我发现外国人不是,他们是真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不像我们都知道女娲造人,但没人会当这是真的,而他们真的相信,神啊!
直到现在美国居然不引进此片,只因大众不信进化论!!!
OMG!
外国人的脑子一定是方的!
(想起在另外一部电影里看到的,方脑袋居然说中国人什么都吃,这里暗指无宗教无信仰,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信任,擦,因为我们的脑袋不是方的!
)由此可见,达尔文能在这样的方脑袋国家里写出《物种起源》是有多么不容易啊,俺真是要老泪纵横了。
因此在结尾时,他妻子终于没有毁了这本伟大著作时,我竟然感动到流泪爱的力量啊,小达子,好在你娶了个好老婆此片拍的不错,虽然是伟人的传记片,但一点都没有要歌功颂德的意思,让我完全感受到达尔文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痛苦的纠结
造物弄人,开始,本片充斥的是一种灰色恐惧感,传达给我的是孤独、无助,也许达尔文要受到谴责,也许上帝真的惩罚他,但信仰救了他,家庭救了他,超越才是创造,的确如此。
明贤法师说:在我们的心里空间除了有理性和感性这两大板块之外,还应该有一种神圣性的板块。
有太多的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强有力而权威的声音来赋予内心以力量。
科学和宗教,像是山峰的两面,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着世界,但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二者会碰面,共同到达山峰的顶端,共通有无,共同来解释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科学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
也需要宗教,来呵护柔软脆弱的心灵,毕竟我们总归要面对温热的生命。
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思想著作,这其中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使每一个开始读书的中国小孩相信了我们是猿猴变来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有40%的人不知道达尔文先生的这一学说。
这一理论在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我们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时,又将我们的精神、心灵、爱和恩典置于何地呢?
达尔文本人也曾陷入这样的纠葛之中。
安妮:什么使你如此害怕?
它只是个理论。
达尔文:不,他们说的对,它会改变一切的。
或许整个世界都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一切。
没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了,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信仰,没有诚实,只剩下兽性。
除了这些,它还会伤了你母亲的心。
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自酝酿之日起,就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与精神信仰和上帝的斗争,也是与他自己的斗争。
达尔文先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四处求医,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找出病因来,尝试了很多疗法也没有好转,病魔伴随着他的思想一直折磨着他,加上九岁的女儿安妮早夭,使他经常在实验室里臆想出安妮,和她对话。
达尔文先生内疚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安妮,是上帝的惩罚,因此也曾谦卑的臣服于上帝面前,希望上帝能解救安妮,但上帝仍然带走了安妮。
这也许让本就不相信上帝在七日内创造了万物的达尔文,在心里更加排斥全知全能的上帝。
饱受折磨后,在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斗争后,终于还是交出了《物种起源》的手稿。
进化论的出现,让上帝处于尴尬的位置,人们再不能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类。
但对于那些爱和恩典,信任和诚实,又无法抹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在追溯着人的由来,一方面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我想达尔文先生提出进化论并不是为了要和上帝抗争,进化论用科学的方式演绎出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这可能也更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
但当人们饱受苦难折磨之时,进化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慰藉。
尽管上帝不再是主宰人类一切的造物之主,但至少还统领者人们内心里的一片小小空间,在无助痛苦的时候能得到力量。
尽管我们是猿猴进化而来,但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这已经足以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只有兽性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承担这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有分工合作,也有信任、爱和诚实。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人类终于还是迎来了我们的文明,我们有我们的科学、艺术,甚至宗教和信仰,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来压制残暴邪恶的一面,以此来找回我们身为人类的尊严!
造物弄人啊!
近亲结婚导致他们的女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因为心爱的女儿的逝去,一心要否定上帝和灵魂的达尔文,倍受病痛和幻觉的困扰。
一方面,他极力痛恨上帝的存在,不相信上帝造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自己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在女儿的幻觉里不能自拔。
他在否定上帝的同时有深信不疑的认为上帝在折磨他。
伟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达尔文几乎被击溃了。
他们用一种叫做水疗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但效果欠佳。
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为了女儿,他跪在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放过他的女儿。
但这并没有用,上帝依然带走了她。
达尔文这无依无靠的灵魂还要寻找慰籍,但是科学只能让他越来越疯狂,心里你越来越无依无靠。
医生在治疗时问他,他是否有信仰。
精神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药物来治疗。
没有信仰就无法痊愈。
这又是一个悖论,造物弄人。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灵问题的问题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解开。
科学在这方面最终是无能为力的。
科学的问题靠科学来解决,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精神的问题还要靠精神来解决。
女儿的死让科学显得虚弱无力,科学不能挽救人的生命,只能稍微延长而已。
人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无论那信仰是人还是上帝。
于是我没看完——!!!Paul对不起啦!!!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为神马此二人不来电!
感情太多,科学太少,女主角无论是和丈夫还是孩子感觉都很疏离~
最后15分钟还行,包括最后字幕和音乐的15分钟....
Jennifer弹肖邦了!
确实太弄人了
好吧,对我来说有点闷
那么多美国人居然不知道进化论,物种起源和达尔文
英国拍的传记老这么搞,前半段极度无聊,后半段煽情到不行。
原来达尔文和约翰纳什一样都有精神分裂症,而且还都有个长相酷似詹妮弗-康纳利的老婆
故事讲得很好,尤其是开头。前一阵在教会里,一个同工强硬地提到了我们应该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当时就一阵反感,但我不能抗拒宗教。我需要的不是新约旧约的宗教,是宗教带来的秩序美。
整部电影过于沉闷了,重心都在拍达尔文的家庭情感,故事稀烂
对以前的医生治疗方法真的不敢苟同。bbc配乐真的一流啊~
2010.2.10 于襄樊。我喜欢朴素的爱情故事,对彼此淡淡的执着的信念般的爱。这是生活的支撑,也是幸福的根基。我会站在你身边,即使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我知道这份爱没有错。
因为真理的诞生都充满了革命性,世人都无法理解生命的残酷在探索者身上应验是多么的无奈,成就伟大背后是难以逾越和释怀的自我。将传记拍得颇有故事性和文学性已很难得/欧那个年代微微的光好梦幻温馨~男女主是夫妻耶~1.如此优雅,如此细腻2.科学与宗教3.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他谋杀了上帝
“自然界适者生存,社会里以貌取人 。”很文艺,不传记。
悲摧 但又好像挺治愈 [何?]
好象加了特别滤光的镜头 开头对生命自然的记录酷弊了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