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看完此片还是对西方宗教信仰感到敬佩。
此片是冲着安东尼去看的,虽然剧情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导演的人物、视觉的处理和音效方面还是很到位的。
前段是主角充满辩证情绪的宗教怀疑,于心有戚戚焉。
后段生硬地拉来demon各种客串,还搭上主角他爹,强势地让主角相信了evil和god的存在。
卢卡斯说,我们不断找证据证明,辩证地怀疑一切,可是就算找到了又怎样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装殓师的儿子迈克为了逃避成为装殓师的命运,去了神学院。
但赋予天赋的迈克并不相信神的存在。
迈克的导师于是将迈克派往梵蒂冈参加梵蒂冈重开的驱魔师培训班。
在梵蒂冈迈克见到老驱魔师卢卡斯,并目睹卢卡斯为人驱魔的景象。
对于没有信仰的迈克来说,卢克斯所谓的魔鬼上身的人,都是具有精神疾病的人。
迈克甚至见到卢卡斯为人驱魔时的作弊行为。
但之后一系列的不可解释的现象,让迈克以为自己精神即将错乱。
直到看到卢卡斯也被魔鬼控制而道出许多迈克从未对人说出的内心事时,迈克才真正相信了魔鬼的存在,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选择信奉上帝。
靠着这种强烈真诚的信奉,迈克最终打败了附身于卢克斯身体中的魔鬼。
并成为美国14个驱魔师之一。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变。
关于本片,有两点要说的:1.不能不说某些角色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制的。
卢克斯就是要霍普金斯来演绎。
在《沉默的羔羊》《汉尼拔》中,霍普金斯将变态食人恶魔演绎的入木三分,而在此片中,霍普金斯演绎的驱魔师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眼睛,深邃,且带有极度的吸引,仿佛能投射你的内心。
看霍普金斯的表演,非常过瘾。
2.关于梵蒂冈重开驱魔师课程,这事早在几年前就听信奉天主教的朋友说过。
当时只当笑谈。
最近,还是听着朋友讲,一个熟识的道士朋友为人作法驱魔的事情。
再看到这部号称由真实人和事改编的电影,不禁困惑不已。
我终于搞懂我的信仰是什么了。
我信仰的是道法自然。
坚信的是共产主义,尊敬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太阳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和补钙,我与太阳一起和光同尘。
太阳在我的心中一下子变得又红又大又温暖了起来。
月亮的阴晴圆缺也不再是悲伤怀秋的意象,而是温柔,又无比的清净。
风也不再是吹倒我的怪力,而是让我神清气爽毛孔抒发的药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希望你们这些已经去世的伟人善人保佑我。
就当做善事了ε(*・ω・)_/゚:・☆耶,我爱大自然。
希望大自然也爱我哟
提起驱魔题材电影,以黑马姿态在奥斯卡大放光彩的《驱魔人》,以及它一系列水准参差不齐的续集和2004那部遭众人唾骂的前传最为观众耳熟能详。
虽然在创作理念和拍片技巧上存在巨大差异,但《驱魔人》系列的世界观和主旨几十年来一脉相承:上帝,魔鬼与人类世界截然三分,前两者客观存在且藏头露面,他们之间的搏斗借助人类的躯体和灵魂来展开,传教士的胜利为上帝加分,附体者的恶行为魔鬼欢呼。
一言以蔽之,这是上帝和魔鬼的一场博弈游戏,人类看来是主角,其实只是他们棋盘上的棋子。
而《仪式》意不在此。
它叙述的是人类与自身信仰的战斗,与上帝和魔鬼无关。
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上帝和魔鬼的存在,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观众自行思考。
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那层面纱,它骨子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精神分析片,又加了些惊悚和若有若无的正邪调调。
驱魔电影往往令大部分宗教的门外汉观众心生疑惑:为什么上帝和魔鬼这样力量惊人的生物体,要选择以人类作为宿主进行附体和驱魔这种简单繁复的攻防手段来互博?
他们不能像魔幻大片里的神一样各施绝技打个昏天黑地吗?
或者,这些高级生命们影响人类的方式,居然是心怀崇高,勇于牺牲和道德沦丧,色情暴力这样的人类普通的道德正负指标?
他们不应该有一套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思想和行为法则吗?
难道天上的众神,也不过和人类最伟大的伟人一样?
而地狱的众魔,也不过类似人间最恶的恶人一般?
这也未免太荒唐滑稽了。
在此之前的上帝/魔鬼电影都未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它们或是以高深莫测的宗教术语闪烁其词(《驱魔人》,《恶兆》),或者以壮观的特效掩盖问题的实质(《魔鬼末日》,《地狱神探》),而《仪式》丝毫不闪不避,直面问题的理论根基,极富勇气的提出自己的创见。
《仪式》的开篇展示了一个怀疑论者不情愿的走进宗教世界的过程,以及他的知识观与虔诚的信仰者之间的碰撞。
与神学院教授的辩论很能说明问题,既然一个孩子一夜之间神秘穿梭四百英里可以被归入科学领域的神秘范畴,为什么一个性情大变口吐从未学过语言的人就一定属于魔鬼附体的宗教领域呢?
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本质的差别?
主角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难道不可能是魔鬼附体,搬运了这个孩子四百英里吗?
对此教授没有直接反驳,或者说他无法反驳,原因我们后面很快就会知道。
他只是叫主角去找卢卡斯神父,“自己看看”。
“看看”的结果就是目睹了第一场驱魔,霍普金斯饰演的老神父气定神闲,轻描淡写的化解了一场魔鬼附体,但这一段的描述却完全出乎观众甚至主角的意料,不仅因为它太简单了,更因为神父随后说“彻底驱除魔鬼最起码需要几个月,只是暂时遏制罢了”。
又给人一种无厘头感觉:莫非魔鬼上身跟中了剧毒一样,还不能一次成功,得长期施药?
看似荒谬的设定,是编导对影片主题的第二个暗示。
老神父被魔鬼附体,是影片对于主题的最终揭示。
按理说,老神父驱魔无数,经验丰富,应该具有百毒不侵之体,对于他的附体,影片给出前因后果的铺垫。
老神父曾经面露虚弱的感叹,他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科学家一样,当他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未知世界的庞大,从而反过来怀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同样的理论在宗教信仰上一样适用,尼采说,在和魔鬼搏斗的时候,要小心自己也变成魔鬼。
这里模糊了神学家和科学家的界限。
老神父因未能拯救被附体的孕妇而仰天长啸痛苦不堪,多次高呼“上帝拯救我”,显示他内心的脆弱。
有时候,越是久经考验的老战士,越经不起失败的挫折。
当对善的信念遭遇冰冷的现实,便极易转化为对恶的渴求,投入黑暗面的怀抱。
这样逻辑和情理上看似通顺的解释,却自然而然引出更深的疑惑:如果对善的信仰的缺失,就是导致魔鬼附体的原因,那么魔鬼岂不是成了游荡在空中的病毒,而信仰则成了人体的免疫抵抗力——魔鬼附体竟和感染病毒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而驱魔师与医生的角色,驱魔和治病的过程,亦十分吻合。
片中一再强调驱魔的重点是要“魔鬼说出他的名字”,更是对驱魔/治病论的另一论证,得到名字就像是对病症有了确诊,两者都是各自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于是影片的观点不言自明,所谓上帝,所谓魔鬼,都是人类内心创造出来的精神图腾,有人崇尚伟大,于是有了上帝,有人甘于堕落,于是有了魔鬼。
大部分人平庸忙碌,既达不到自我牺牲的伟大,也不甘于奢侈糜烂,所以他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魔鬼代言人。
上帝与魔鬼的搏斗,其实是我们内心间善恶天平的摆动。
人生来皆有善恶两重因子,被魔鬼附体的人,实则是被心中的邪念占据,他们暴力,淫乱,做出种种超越道德和社会禁忌的举动,是受到心中极恶一面的操纵。
而驱魔仪式,也不是将魔鬼从身体内驱逐的过程,而是以崇高的、博大的、充满爱的宗教精神,以上帝的名义进行感召,将被附体者从邪恶的边缘拉回善途。
通俗来说,更像是心理医生或者戒毒所对病人所做的工作,一个让附体对象“矫正心理、重新做人”的机会。
而信仰上帝就能得拯救的说辞,本质上也和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以降低社会犯罪率这样的政府政策没有多大区别。
如此一来,前面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可迎刃而解,比如上帝和魔鬼的行为表现为什么不脱人类想象力,比如科学神秘和宗教神秘的界限为何无法以常识来划清。
虽然不是盖棺定论,但《仪式》至少提出了一种在逻辑上十分自圆其说的论点。
把它当做宗教片看的观众,一定会为其语焉不详和反高潮处理大失所望,但换一个角度,开动大脑积极思索一番,所有对宗教有好奇心的观众有所收获。
文/方聿南
观看这部电影 源于一个印象 情节不算起伏跌宕 却也环环相扣 暗自将这理解为一部反论证的电影 在证明魔鬼存在的同时,更深层次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
十字架是贯穿于这部电影始终的图像。
有了魔鬼信仰上帝的驱魔师才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是印证。
它第二层意义,在于说明人的信仰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空洞的躯壳。
任凭心魔的征服,无力反抗。
信仰,是征服自己最有力的工具。
殡葬师的儿子麦克幼年丧母,长大后他离家在神学院就读,但是他却是持对上帝的怀疑论者。
他的老师把他送到梵蒂冈一个驱魔者培训班,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位不走常规道路的年长驱魔者。
但是伴随着一次驱魔失败,年长的驱魔者也被魔鬼附身,为了挽救他麦克扮演起驱魔者的角色,他战胜内心的怀疑驱走他人身体内恶魔也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魔鬼。
本片改编自马特•巴格洛的报告文学《仪式:今日之驱魔》,马特•巴格洛是一个意大利的记者,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专门参加了梵蒂冈教廷在罗马组织的短期驱魔学习班。
故事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驱魔经验。
原本我是不愿意看这种自己吓唬自己的电影的,但是看在安东尼•霍普金斯的份上还是买了回来看。
驱走心魔之前,影片整体阴冷灰暗,再加上沉重、惊悚的音效,越发突出内心的恐惧;驱魔之后,拨云见日,我们看到了难得的阳光。
本片整体更像是一部宗教宣传片,唯一的亮点就是年届七旬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老辣的表演,动作、台词、眼神完全延续当年的风采。
至于其他的部分—剧情、节奏、其他演员则完全被掩盖在老戏骨的光芒之下,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驱魔电影看得不少,影史上经典的那些基本都看过了,各个国家的都有,但在驱魔文化中普遍集中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域,是否已经形成某种不成文的社会精神契约在该区域人群的精神生活里慢慢滋养出一种伦理辨证法的思维模式,这个是社会心理学值得探讨的内容。
影片从一具女尸开始,以前的电影中,没有看到过如此细节的尸体整容过程。
将硬塑料片垫入眼球以撑起坍陷的眼窝,将口中塞入细棉以维持腮部的轮廓,用针线将嘴从内部缝合以保持嘴部的闭合,清洗吹干头发,并帮助死者穿戴整齐...当然也少不了贯穿影片的象征魔鬼信物的手链特写。
“we keep dead people in the house, how much worse could it get?”影片从一开始,就借助年轻入殓师Michael之口,引起观众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兴趣,究竟影片中的事情能发展到多糟糕呢?
年轻的入殓师Michael为了逃避父亲和这个职业,不得已进入了神学院进修,无意成为神父并提出放弃学习的他,却目睹了一次意外车祸并为车祸中即将丧生的女子做了临终祷告。
神学院的导师不同意他提出的退学申请,并把他推荐到梵蒂冈学习驱魔仪式,并最终用一句“Two months in Rome, how bad could that be?”结束了谈话。
事情究竟能发展到多糟糕呢?
影片在巧合与宿命中,不断推动情节向最后的糟糕之处发展。
鬼魂灵异类型的影片,通常需要一个持无神论或对此颇具怀疑态度的人,通过亲身遭遇逐步体验并最终相信鬼或恶魔的存在。
因为这个过程就正好是观影者从一开始观看影片,到被影片情节带入气氛,乃至最后深陷其中产生恐惧的心理历程。
此片正是开始于驱魔师学习中的Michael, 带领观众提出疑问,拒绝相信魔鬼附身的存在。
接下来,他被安排到Lucas神父驱魔现场,去感受和体会魔鬼附身的真实证据。
作为此种类型片,在引导观众相信影片提出的理论或虚构的现实过程中,必然有着瓦解理性观众心理防线的段落。
安东尼-霍普金斯身为前邪恶心理医师,自然有着操纵羔羊群众潜意识心理的历史优势。
他在身为Lucas神父驱魔结束后,对着仍半信半疑的Michael,说了这番话:”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总是在寻找证据,确定性。
问题是就算我们找到了,又能做什么呢?
......“ 这一大段对白,是说给Michael的,自然也是说给观众的,可以视为导演发给无神论或怀疑论的部分观众之劝降书。
但是导演也知道,观众是没那么容易接受并相信影片中描述的恶魔故事的,于是Michael继续带着观众的疑问和好奇,进行了第二次驱魔助手的工作,并见证了更加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罗马女子竟然知道他作为入殓师工作的细节和前女友吧妹所说的私房话,还有口吐三枚铁钉。
当然,Michael还是要对这些现象不断的提出疑问,Lucas神父继续负责答疑解惑.....在被魔鬼附身的罗马女子不幸身亡后,一系列诡异的事情开始接连发生在Michael身上。
梦中被魔鬼锁喉,醒来得知父亲刚刚中风住院;宿舍中爬满了象征魔鬼的青蛙,被迫外住旅馆;旅馆中打电话给医院,竟然是已经身亡6小时的父亲先和他通话;恍惚中看见了预言其父亲死讯的孩子提到的恶魔骡子现身虚假的雪地;恐惧中想到求助Lucas神父,结果神父先已被魔鬼附身变得精神异常。
当恶魔附身于Lucas神父后,似乎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对圣物和祷词不再敏感,更加的邪恶与目的明确。
在求救他人未果后,Michael不得已开始为Lucas神父驱魔。
当然,结尾就是Michael战胜了自己虚弱的灵魂,信服于主并凭借上帝的力量驱赶了魔鬼,拯救了Lucas神父和自己的灵魂。
影片总体说来算是精心制作,主演员表演也中规中矩,主要情节依靠Michael对上帝摇摆不定的信仰步步演进。
在同类型影片中,也只能算是正常水平,没有什么特别出彩之处,却也拍的有板有眼,该恐怖的时候恐怖,该有条理的地方就有条理。
喜欢这类恐怖片的,当然值得看看。
刘强爱电影第119集之《仪式》:只见邪魔,不见心魔Q:你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非常期待。
L:驱魔,不是我最期待的电影题材,也起码是之一。
Q:缘起是?
L:世间确实有许多事情无法解释,我对这类事总是充满了兴趣。
而且,《驱魔人》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一直期待着再度经历一次头回观看《驱魔人》时兴奋、刺激与恐惧交织的情绪体验。
Q:后来又有过那种体验吗?
L:那么强烈的是再没有过,《驱魔》和《临界限》勾起过类似的情绪,但绝对无法超越《驱魔人》。
至于近期的《最后一次驱魔》和这部《仪式》,只有失望而已。
Q:拿《仪式》来说,最令你失望的是?
L:《仪式》里的宗教思想,咱们就不要聊了,这属于私人信仰的领域。
单从电影本体出发,用艺术的角度来衡量,它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导致它想宣扬的宗教思想,也没能很好地深入人心。
《仪式》全片通过一根主线,两根副线,n个小支线,想要说明的其实就一句话:不信上帝,魔鬼就会趁虚而入。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表现的是麦克不信上帝,后四分之一,表现的是麦克从不信到信的过程。
看这个比例,问题就很突出,结构明显失衡。
事实也的确如此,前四分之三,麦克就是不信不信不信,后四分之一,几个证据一落实,一下子就信了,前面太冗长单调,后边太快太简单,感觉就像草草收尾。
Q:解决办法?
L:一开始就表明麦克是恨上帝的,折弯十字架的事情不要遮遮掩掩,可以作为开头,早早明确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这样,如此的一个人迫于家庭压力成了牧师和驱魔人,如何胜任,就很吸引人了;然后着重表现麦克的矛盾与无助,矛盾的是,认为上帝不存在,那魔鬼也就不存在,可那些中魔症状的人怎么解释,无助的是,不信上帝,一个凡人,借谁的力量赶走邪魔(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可惜的是,影片几乎没有表现,或者说表现得过于隐晦,只是重复强调麦克“不信”的那一面);最后表现麦克信仰上帝的过程。
如此一来,影片的情节就更加曲折,麦克最终皈依上帝也就更加可贵和令人震撼。
这只是技术上的死马当活马医,就算这么整,依旧是一部平庸的片子。
Q:为何?
L: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机制,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太着重于“信”和“不信”,仅此而已,整个一宗教宣传片水平,太浅,而且类似麦克的母亲、孕妇的母亲,这样无根无源、简单片面的人物充斥,不像《驱魔人》、《驱魔》、《临界限》,有着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直指人心的力量。
毕竟,电影不是拍给上帝和魔鬼看的,对吧。
扯淡!
很无聊
剧情一般,但有很多熟脸
就是给霍普斯金的
首先感谢风行字幕组,你们都是大好人;其次,玩过暗黑的都知道巴尔是什么东西,主角的瞬间绝发的能力实在惊人;最后,信仰实在是件麻烦事,看完了我还是没相信,如果哪天被附身了怎么办?
魔鬼闲的蛋疼 神棍拯救世界 在老霍普金斯脸上化特效妆这件事怎么都感觉不靠谱
好一部迷信大片。
信仰和信念很重要。
没什么新意,好像以前看过,因为吐钉子那个桥段好像在哪见过。。科林全程一副死脸看得烦死了
...................
装神弄鬼然后最后改变的原因那么弱智,完全没有反映出所谓灵魂深处的革命。导演始终努力想要做的有深度,说明这不只是装神弄鬼,可是最后真的只有装神弄鬼。
失望啊,能给我点惊喜吗?
有信仰不可怕,什么都没有才可怕
hopkins大叔老带劲儿了!!不愧是大boss的最佳人选啊!!妹子长得也够中邪的~~喜欢喜欢!
不怎么样
前半部很好,一度有点像影子写手,后半部又是好莱坞烂俗片的模式。
其实就是“只要口里承认,心里相信就必得救”
什吗玩意
节奏太慢,也不恐怖,看的差点睡着
又是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