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
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
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
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
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
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
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
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
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
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
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
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
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
(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
但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啊。
中国不是多种族国家,实在是没什么共鸣,导演的功力也有限,只觉得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
倒是导演戏外的各种八卦,对我来说比电影有意思。
在导演的黑历史被翻出来以前,这位兄弟被黑人同胞们诟病的地方是:娶了个白人妻子,后来丑闻愈演愈烈,更是割裂了本来支持他的人群。
长剧Law and order的前三季,曾经有一位黑人检察官,后面偶尔出现转换了阵营,变成了辩方律师。
他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Are you a black lawyer, or a lawyer who is black? 对导演又爱又恨的黑人女性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吧:Are you a black women, or a women who is black? 一面是种族主义的切肤之痛,一面是身为女性的无力与无奈。
在我看来,真正锤死导演的他那篇毫无忏悔的facebook道歉信,广受批评,他本人也又重新道歉。
在好莱坞年轻黑人演员和导演奇缺的背景下,Nate Parker本能一展宏图,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只能草草收场,刚摸到了名利的门就被踢出去了,对此,本道德婊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导演活该。
他应该庆幸,这些事儿在Me Too之前被翻出来,要是现在,真的点一首“凉凉”给他了。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
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
识别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
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
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去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
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
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电光幻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篆刻过所有的痛苦,但历史等待光明的洗礼。
以美国历史及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多数都不太让人看得舒服。
大抵这类影片本身排出来也不是为了让人感到美好和舒服的。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之一。
决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查阅太多相关资料,也并不是出于喜欢,只是整体感兴趣,时间安排也合理。
真的把影片看下来了,加上时间背景的介绍与分析,几乎这是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类型的影片。
其实故事情节本身来说,没什么硬伤。
痛苦的时代之下,痛苦的人们。
不能平等的世界里,残忍的伤害,成为主线的都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主创那种带着低压气温的恨感几乎蔓延了整部影片。
很难找出什么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除了若隐若现的性,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黝黑的,不让人呼吸的压抑。
人的一生有时候所有的遇见都不是正面的,有时候就这么现实。
也许一辈子不曾看见正义,也许一生得不到怜悯,也许一世不能感受幸福的意义,也许一往情深就代表了万劫不复。
不要质疑,有的人就是这么面对生命的,并且,别无选择。
并不喜欢这部影片的节奏。
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与主人家算是一生的纠葛。
年少时也曾有过读书写字的机会,女主人曾经带给他希望,但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种机会并不一定长久,并且稍纵即逝。
因为懂得的多了,心就大了。
成年后那个跟自己玩耍在一起的白人少年成了主人的威严,趾高气昂的对待着,虽然是最优厚的一切了,透着相对算是不错的教养,可是依旧,黑白是有别的。
到了后面受到的苦难多了,看见的冤屈多了,黑色皮肤的苦楚长在了主人公的心里。
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和诸多黑人的命运,还要继续着这样的节奏,一天天的生活下去。
他看见白人小孩在黑人小女孩脖子上的套的枷锁,牵着黑人小女孩玩耍的镜头挥之不去。
他终于选择了怒目以对的反抗。
但是杀害他年少玩伴,后来对他尚算客气的男主人,这点我也是不太能接受。
如果想扮演好人,请扮演到底。
杀戮是为了复仇,但是复仇去选择最弱的那一个,不是源于不自信,而是本身就应该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
你善良过么,你的反抗是否为了保持善良呢。
我是不信任的。
影片看过整体感觉一般。
事后查了很多资料,据说影片篡改了很多事实,主创导演也就是影片的主演,还有诸多负面信息,包括对白人女子的不轨行为等等。
抛开这一切来讲,影片也没有太打动我。
如果煽情是为了煽情,我也会不为所动的。
普通的感受,但是对历史充满敬仰的,看看也可以释怀一下。
作者:小佛搞特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
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
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
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
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
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There’s not a single “bad guy” in this movie. There’s only people doing their jobs, making their livings the way they know how to in the slave economy. So regardless of how alike a slave owner is of you and I,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slave economy, the system corrupts them. It’s not the people that’s the problem, it’s the system. A corrupt system cannot be fixed by “good apples” ie educated slave owners who treat their slaves kindly and humanely. This movie makes this important point very clear. P.S. I hate how slave owners are portrayed in 12 Years A Slave. As if all the slave owners are sadistic psychopath, and oh the lives of black americans would be so great if only all the slave owners treat their properties nicely. No! The slave owners’ human beings just like you and I! But the point is no matter how nice of a person they might be, they live in a fucked up system that requires them to act injusticely in the name of the southern law.
‘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转一篇靠谱的影评。
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
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
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
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
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
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暴力血腥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不过求婚的场景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很温馨,其他暴力内容看的真的有点累,剧能看是能看的,我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不想再看关于黑人种族类的电影了~杀主人的那个场景不太喜欢,他的主人是剧里白人里面感觉还不错的了~其他就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对了结局是失败的,按照我朋友说的,没有灵魂,正解
影片画质不佳,由于没有对白而比较枯燥,加上3个多小时的片长,影片不愿细看,用翻页浏览了一下。
根据影片在影史上的重大意义,感觉应该适合那些电影专业人士作为电影资料研究。
他所创造的电影拍摄技巧,早已经被后来的许多作品超越,所以仅是意义不凡而已。
如果从纯粹娱乐的角度欣赏,没有必要浪费精力。
过度的政治正确很让反感。
影片也没讨论出黑人的出路。
This is dangerous!
不能说烂,但是这个价值观输出不敢苟同啊,导演真是初学者。
全片富有激情且艺术性很强,可惜电影的情感太外放了,表现得过于极端和激进了,尤其是有一些暴力的镜头虽然让它显得格外的震撼,但始终有点流于表象,还过于的夸张,和《为奴十二载》那种深沉凝重比起来本片还是不够成熟,那种真正直击人心的力度还是不足,总让人感觉内特·派克个人泄愤的情绪太重了。
1/22/2017 震撼
一部佳作为什么打分这么低?打低分的人究竟有没有看懂?
黑人被物化奴役的年代,黑人族群中成长起来的一名牧师,一本圣经打天下,先是被主人四处传经布道作为教化工具,觉醒之时,则被当作革命的导向书,血腥弑主,终被绞杀。主角编导演,完成度不错,但剧情跟实际有出入,更多张扬了阶级对立,与红色革命差不多,缺乏人性深度。★★★☆
从观众的角度看,毕竟当下已经不是《根》的年代,反应黑人抗争的故事也不用「仇恨教育」而且人物、节奏、对白等都一如菜鸟导演般幼稚;尽管Nate Parker将电影中的同名牧师事迹等同于耶稣,但是以基督教隐忍到最后爆发来暗示伊斯兰暴徒对基督社会的威胁与基督教的反抗,似乎也有道理。
还行啊。我就是白左小清新容易被感动怎样了啦。
001/2017
对这种黑人政治正确片真的审美疲劳,对,全世界都欠你们的。
电影很不错 圣丹斯揽大奖名至实归 典型的因为导演丑闻 被人遗弃的 好作品
看了一部分,真的不咋样。抗日神剧差不多。
制作挺好的 剧本档次太低
2.5 装且做作。
不论导演的丑闻,这部作品很成熟。再看热评说黑人政治正确的,就好比在侵华战争电影下留言“中国人就爱意淫”是一样的。作为南北战争的前史,奴役即是侵略,杀戮即是反抗。
我看了大概二十分钟。
圣丹斯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
仅从电影上说,技法很成熟但是对立太刻意了,小孩子演技撑不起来,整个前部分剪辑全是乱的,中间还好,高潮又有些过了。Ps:对于整部作品的争议,我只想说,导演自作自受。
(6.0)“奴隶牧师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为虎作伥用天国麻痹同胞最后幡然醒悟”的故事本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但执行起来变成了老婆受气导致的疯狂杀戮。之前的经历给不出残暴结尾的合理依据,自认救世主的渲染也略显可笑。如果不考虑导演自黑的可能,当做一个犯罪故事更可信。
就正常水平而已,前面花了一个半小时铺垫,真正暴动也就最后20多分钟。。此类片子看太多了,什么《勇敢的心》《赛德克·巴莱》《阿凡达》之类的,套路都差不多,过于苦大仇深,除开导演黑历史的个人因素,没进奥斯卡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