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样女王

I,冰之骄女(港),老娘叫谭雅(台),我,冰上女王,我,塔尼娅,我,托尼亚,我是坦雅,我是托尼娅

主演:玛格特·罗比,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莉森·珍妮,凯特琳·卡弗,麦肯娜·格瑞丝,鲍比·坎纳瓦尔,博亚娜·诺瓦科维奇,朱丽安妮·尼科尔森,凯萨琳·戴尔,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卡塔尔语言:英语年份:2017

《我,花样女王》剧照

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7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8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9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0

《我,花样女王》剧情介绍

我,花样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尼亚(玛歌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之中,和母亲(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托尼亚的母亲是一个冷若冰霜而又独断专行的女人,她在年仅3岁的托尼亚身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花滑运动员的潜力,就这样,小小的女孩被送往了由戴安(朱丽安妮·尼科尔森 Julianne Nicholson 饰)执教的花滑队里,开始了训练。 托尼亚的全部童年几乎都是在冰上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在溜冰场遇见了名为杰夫(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的男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杰夫改变了托尼亚的人生,却也成为了她的灾难,从此托尼亚要面对的,除了日益艰巨的训练外,还有来自杰夫的拳脚。在一场比赛中,托尼亚完成了冰上三圈半的跳跃动作,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托尼亚因此名声大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冰冰淇淋君我人生的甘雨哭泣的艺术皇后进宫咒怨新娘谜案阿尔巴特直到黎明夺魄勾魂该死的亚瑟爱的面包魂折磨黑蚂蚁猎天使魔女:血色命运军统枪口下的女人303林荫大道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二季双面繁花食为奴回声八号美声佔有姜西疯狂思想铁色高原弱鸡三兄弟女孩不哭想星的大天使MythofEmotions死亡夜线喀布尔的燕子

《我,花样女王》长篇影评

 1 )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花样女王》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谢谢以下只是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的观后感,不了解花样滑冰,也不懂背后的规则,可能有些地方想法不成熟,毕竟是真实事件,你没有办法去真正了解真相,或许每个人都有他的困境,电影发出的是一种声音,试着让人了解真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电影,那就一定会有不喜欢的电影,比如这一部我就没什么感觉,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有8分这么高?

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美国的导演很幸福,因为很多真实事件都可以改编成电影,这些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其中不乏经典,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很多都是改编的范本!

我来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吧,首先是表演,好像玛格特·罗比还因此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可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电影在表现角色个性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抽烟,不管在干什么都要抽烟,而且抽的那叫一个装×,我不是针对这部电影,是针对所有这种类型的电影,真是看吐了,你就不能少抽点?

换个雪茄也行啊?

或者拿个小酒杯嘬一口?

隔着屏幕我都觉得呛,可能导演觉得女性抽烟给人的感觉很不羁,所以他妈要抽烟,女王也要抽,而且姿态,方式,口气完全一样,说实话,我觉得很尴尬!

可以但没必要。

表演唯一的亮点是电影最后,玛格特·罗比对着法官的判决说出的那段台词是痛苦的,一个错误的决定葬送了一个人半辈子的努力,除了叹息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其实在那样的法治社会里,这种事儿是没有真相的,即使是电影也拍不出真相,你说她知道吗?

就像Tonya自己说的,去tmd真相,她知道说不清楚的,即使是真相别人会信吗?

人们通常只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别做坏事,而且电影是Tonya的故事,所以我们的视角是从她那里出发,做判断的时候自然会有同理心,可换一个视角呢,放在那位被袭击的南茜身上,我想除了活该,无f**k可说,即使判的很重,最后字幕出来,告诉你南茜在受伤以后,袭击他的主谋Tonya的丈夫杰夫以及谁谁谁被如何如何,你还会站在Tonya的角度想吗?

你会觉得过分吗?

电影里还有一个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它的节奏,是不是轻松愉快?

即使是他的丈夫在打Tonya的时候,也觉得应该不会很严重吧,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因为电影的节奏让你以为你在看超级英雄片呢,那里面的打斗都是假的,太可笑了,不知道怎么形容,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的,这样处理没问题,暴力美学嘛,都看过,可这是个真实事件,即使男女主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也不能这么表现吧?

黑人问号脸???

Tonya的妈妈,我觉得是一位好母亲,她刀子嘴豆腐心,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给女儿学滑冰,即使她抽烟,暴力,还很固执,小时候不能理解,但长大以后,我一定会很感激,而片中母女间的情感很微妙,似有非有,好像很淡薄,真的看的一头雾水,我的理解是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位都太坚强了,也确实,Tonya很坚强,如果她真的不知道袭击事件,这个结局对她来说不公平,又或许,她妈妈早已看透了一切,婚礼的时候就说了"你可以跟傻瓜上床,但是没必要跟傻瓜结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2 ) 反向谷爱凌,女版羽生结弦?都不足以概括她的一生

文:摸鱼(煮观本主) 公众号:抛开书本

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从不会因为出身贫穷或者因为自己是个粗人而感到抱歉。

谷爱凌、羽生结弦,伴随冬奥会如火如荼的是运动员们指数级爆发的流量。

从全球各个社交平台搜索榜单、文章到各类APP开屏广告,他们的名字几乎布满了主流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这时候我倒是想到一部电影,片中主角也像谷爱凌年少成名,也像羽生结弦天赋异禀,而这些却无法改变她艹蛋的一生。

这部电影就是《我,花样女王》。

我更喜欢它霸气外露的台湾译名《老娘叫谭雅》。

01「抱歉,很久没人问过我这些事了」 3岁开始滑冰,3岁半碾压同龄人,16岁杀入美国花滑锦标赛,被教练称为拥有“万中无一的天赋”。

谭雅人生的最高光出现在1991年,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举行的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上。

全美直播,万众瞩目。

谭雅依然穿着廉价的滑冰服,蓝得像一团幽幽磷火。

而她的同门、闺蜜、对手南希·科里根,身穿Vera Wang定制的蕾丝战衣。

但谭雅,不是来夺冠的,她是来创造历史的。

她游移、腾空、怒放,飞刃落地,脚不沾冰。

掌声欢呼如雷鸣四野,赛场光璨若天外寒川。

谭雅成为史上第一个完成花样滑冰最高难度动作——阿克塞尔三周半跳(Axel Jump)的女性。

这个“阿克谢尔三周半跳”的动作有多难?

它是花滑六种跳跃中唯一向前起跳的一种。

向前起跳、向后落地。

空中转体三周半,比其他种类的跳跃要多出半周。

由于动作难度系数极高,在女子单人滑冰历史上,完成过这一动作的选手,十个指头都可以数得过来。

剧组在摄制电影时,导演需要替身能做出当年哈丁的三周半动作,却找不出一个人能做到,最后只能借助特效,这也侧面说明了谭雅的竞技水准之高。

玛格特·罗比称,“在体育馆训练得再久,也赶不上谭雅·哈丁的水平。

”那年,她21岁,全美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

很牛逼吧?

但是比她的成绩更出名的,却是那桩长期占据各大报刊头条的丑闻——买凶伤人。

1994年1月6日,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美国花样滑冰女子决赛前夕,在底特律进行赛前训练的上届冠军、“冰公主”南茜·克里根一身素裹,冷冽夺目,她和粉丝挥手,转身离开训练场。

有顷,一声惨叫从更衣室传来。

“为什么是我?!

如果棍棒击打膝盖的部位再低几厘米的话,那么南茜的膝盖就要报废,并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大赛之前突发此等丑事,舆论哗然。

FBI介入,案情很快明晰——与南茜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谭雅存在重大嫌疑,是她的前夫杰夫·吉卢利雇凶袭击克里根,证据确凿。

最终审判结果是:她的前夫及参与袭击的两个帮凶获刑入狱,谭雅本人因包庇罪被判三年缓刑、公益劳动200小时、罚款16万美元,剥夺所有头衔(包括南希不在时赢得的锦标),终身禁止参加滑冰比赛。

当时,她还不满24岁。

其实在这桩丑闻发生之前,她早就是个被取笑的靶子了。

著名体育杂志《体育画报》是这样形容她的:一个贫瘠的无依无靠的孩子,闯入了一个全都是王子和公主的地盘。

她在冰场上表演阿拉贝斯克芭蕾舞姿后,回到家抹着机油修汽车。

也就是说,在高贵优雅的花滑世界里,她不入流。

或者用电影里队友的话来说,她很低级。

乡村气质浓厚的谭雅(左)与白雪公主般的南茜看看世界上那些知名的女性花滑运动员吧,全都是娇柔、优雅、甜美的,被精心呵护的公主。

但是谭雅呢?

她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服务员,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熬走五任丈夫后,她把毕生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谭雅身上,而她唯一知道的教育方法就是骂,骂得越难听越好。

骂没用,那就打,打得越狠越好。

在母亲的“暴力”阴影下长大的谭雅,不可避免地,存在性格上的缺陷。

按照传统,每个花滑运动员都应该拥有一件皮草外套,她也有一件,只不过别人的精美华贵价值上千美刀,她的是由老爸打猎抓到的兔子毛自己缝成的。

按照传统,花滑惯用古典乐作为比赛音乐,别人用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她选了《侏罗纪公园》的主题曲。

当年的一位影评人说看谭雅的比赛,使他第一次意识到“阶级”的存在。

虽然谭雅的动作总是很有力、很标准、完成得很到位,但她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到第一的。

那些标志着她出身的粗俗口音、廉价服装、浮夸妆发、虎背熊腰,像是大山,将她阻隔在主流之外。

更糟糕的是,她还有一个糟糕透顶的老公——和她的母亲一样,动不动对她拳脚相加。

谭雅不是傻子,只是18岁的她无法抵抗男人递过来的一句“你真漂亮”,这或许是从父亲离家后,就再没有人说给她听的。

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谭雅从未得到应有的爱,而当作为运动员的她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时,她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值得这样的爱。

滑冰已经从谋生手段变成了她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渠道,也是她获取爱的唯一方式。

只是这唯一的方式,也被妈妈、老公和一众狐朋狗友给彻底断送了。

电影讲述了谭雅从幼儿到中年的故事。

你会发现,谭雅的前半生,几乎被不停的抗争,不停的失败和不断的操蛋经历给塞得满满当当,电影通过伪纪录片和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被嫌弃的“低俗”角色,撕扯出世态万千。

真实又荒谬,可悲又可笑。

虽然她走了一条典型的美国梦之路:从底层靠努力爬到顶端,但她却成不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因为一旦爬上去了,你就要改头换面,成为大众喜爱的样子。

但她做不到,此乃死罪。

事业被毁、被耻笑、被嫌弃了半辈子的谭雅始终坚称自己从未参与谋划伤害南希。

但她也晓得,大众已经对真相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当这个真相的主角,是一个被嫌弃的“低俗”角色。

02我不是公主在欢天喜地的冬奥会期间看这部电影有点儿格格不入的意味,不过影片看似荒唐,实际现实国内外是怎样的环境,大家心照不宣。

如果谭雅驾驶时光机穿越到二十多年后的现在,你认为她能在这个充满了少女骑士、王子公主的名利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吗?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花样滑冰仍是一项非常烧钱的运动。

顶级选手和普通选手之间的差距还是跟那会儿一样悬殊。

前者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更有甚者直接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

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更换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

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和社会名流谈笑风生。

就像谭雅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后者不仅要去公共的冰场训练,有的还常常需要在业余时间打点零工比如教小朋友之类的,来支撑不菲的装备费用。

许多选手不得不依靠家庭资助甚至募捐才能继续职业生涯。

《我,花样女王》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

谈论了爱与被爱。

而作为一个体育迷,比起上述这些,我对有关运动员的形象和宣传更感兴趣。

这又很难不聊到谷爱凌。

其实谭雅和她一样都极有天赋,年少成名,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两人的截然不同?

因为谷爱凌拥有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庭。

她本人也继承了长辈的优秀,以SAT1580分(满分1600分)申请进入斯坦福大学。

同时,谷爱凌还在越野、田径、篮球、攀岩、蹦极、骑马、射箭等多个运动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除此以外,谷爱凌还先后被近30家知名品牌押注,其中不乏有蒂芙尼、路易威登、凯迪拉克、IWC 万国表等国际知名品牌。

而她也曾作为封面模特登上《VOGUE》、《ELLE》、《智族GQ》、《时尚芭莎》等多本知名时尚杂志。

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

目前谷爱凌的代言费已经飙升至 250 万美元(约合 1500 万人民币)左右令我有些担忧的是,媒体的大做文章,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似乎已经让谷爱凌这一形象的意义超过了她本人。

当然绝不否认谷爱凌自身的优秀,但被神化(或日后将被神化)后的谷爱凌作为一个符号,会给其它所谓“普通”的中国青年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究竟是激励,还是认清差距后的自卑和对平庸的妥协?

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很正常,也无可厚非。

但当给它被赋予了太多的附加色彩时,就变成了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从神坛跌落。

当下的舆论场中,谷爱凌已经逐渐被人推着朝爱国代言人进发了。

我在想,如果她今后在某一次比赛中失误了,她会重蹈刘翔的覆辙吗?

如果她退役后,选择在美国生活,她会被网民群嘲吗?

鉴于我的眼界、水平都有限,这个很有深度的话题也只好止此搁笔了。

最后,还是回到谭雅身上来吧。

被禁赛后的谭雅为了生计,转行当了一名拳击手。

从冰场到擂台,即使是运动员,她也毫无招架之力,经常被打得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此后数年,谭雅做过焊工、油漆工、伐木工,现在的哈丁做着普通的工作,重组了家庭,生了小孩,一切回到了原点。

只是,每周她都会趁着夜色去溜冰场滑一次冰,直到清场。

没人认出这位大妈曾是创造过历史的人,也无从得知她会否忆起1991年的那夜,游移、腾空、怒放,飞刃落地,脚不沾冰。

掌声欢呼如雷鸣四野,赛场光璨若天外寒川。

※参考:25岁花滑公主直播中被打爆膝盖,第二天凶手的老婆却拿了冠军…,InsDaily,搜狐谷爱凌的风口何时吹向影视圈?

,钛媒体APP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3 ) 不符合社会预期 天才也要被抹杀

今年的几大奥斯卡热门影片各有好处。

可是私底下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只拿了最佳女配奖的《我,花样女王》 I, Tonya。

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恰恰是反美国梦的,讲述了一个出生底层的,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说话,却被潜规则打压,终于进入奥运赛场,却被卷入袭击另一花滑选手Nancy的丑闻,最终被美国奥体中心官僚、司法、媒体、甚至普通人民所共同埋葬的天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故事。

与欧洲比起来,美国人太在意“成功”,所谓的名利双收,最常见的路径有金融经济类,或是体育、娱乐造星类。

可是无论在哪个领域追求美国梦,你总要符合这一个领域的特定心理期待。

人们口口声声说着要有一个包容型社会,却总给每一个领域设定一个特定的期待样板。

Tonya,一个出身贫穷的正宗美国“红脖子”(南部低教育劣种白人),凭借自己天才般的运动技巧,闯进了一个新天地。

可是人们对花样滑冰的传统心理预期是冰上芭蕾,这里的运动员常在古典音乐下优雅地完成动作,这不是一项纯粹的体育运动,除了运动技巧,还要竞赛“表现力”,甚至是考斯腾(服装)的视觉效果。

于是与大量经费砸出来的其他选手比起来,连服装都要亲手用缝纫机做的Tonya自然处于劣势。

Tonya太单纯了,她冲到评委团前质问,自己滑冰滑得最好为什么却得不到相应的分数,被评委以一种阴阳怪气的语调回答我们还要看表现,也许你没你自己想得那么好。

假如Tonya是一个更圆滑和聪明的人,也许她可以乖乖听教练的,好好包装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一个符合大众预期的高高在上优雅美丽的花滑选手形象,就像她的竞争对手Nancy那样。

可Tonya就是这个直性子、不肯矫揉造作的Tonya,她这样一个卑微的人,是如此不适合花滑社会的准则,最终总要被人为淘汰出去的。

片尾出现Tonya真人当年的比赛影像,与我们这代人习以为常的金妍儿的性感优美或是浅田真央的娇弱柔美的舞姿不同,Tonya更像一个开心的孩子在冰上手舞足蹈,完成三周跳直接开心到蹦跳呐喊,带着发自内心的欢快,隔着年代与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真诚的快乐。

毕竟对她来说,滑冰是她人生中唯一一项能够真正掌控的事情,因此她在冰上是自信的开心的乐观的热情的。

这种快乐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表现力”吗?

可惜那些给Tonya低分的评委对表现力的真正预期是不会出现在明文规则上的,他们不喜欢这个粗糙的形象代表美国形象。

虽然Tonya是再真实不过了的美国底层形象,她的实力也足以成为当时花滑世界第一,却刺激到了潜规则下那群精英的神经。

为了夸大戏剧冲突,电影中,玛格特·罗比所扮演的Tonya更粗野,但Tonya真人从相貌到嗓音都更柔和,冰上动作也不像玛格特·罗比所表现得那么生硬,笑起来还憨憨的。

不过与事实相同,Tonya一直不受官方待见。

左为演员,右为真人。

Tonya太可怜了,她从来没有被世界温柔对待过。

对比一下,媒体把Nancy塑造成公主,把她当狗屎。

Nancy被袭击,全美哗然,挨打是Tonya的家常便饭,却没人当回事。

美国民众毕竟还是非常买账体育明星的,尤其是Tonya是第一个三周跳的美国运动员,拿到奖牌,终于开始被人民爱戴,可惜这全国性的爱却也不过昙花一现。

那桩袭击丑闻是个罗生门,当事人各执一词,Tonya非常可能是无辜的,被猪队友拖累,这可是精英们把她打回原形的好机会,于是她被终身禁赛了,她才23岁啊,一个刚刚23岁的天才运动员的闪光的机会本来还有很多。

却可惜社会的秩序制定者,并不允许这样的另类存在。

在庭审上,Tonya绝望到语无伦次,她说,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受到过教育,她可以接受一切惩罚,只是不能终身禁赛啊,难道自己再也不能滑冰了?

法官根本不耐烦,与当初那些嘲笑她的服装的评委的嘴脸如出一辙,律师也冷静(冷酷)劝她接受(真希望有个古美门律师来帮她),她在法庭上孤立无援地痛苦着。

对Tonya来说,她的人生的全部快乐都在花样滑冰,除了花样滑冰她什么都没有。

就像另一部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大提琴家杜普雷一样,杜普雷最后变得歇斯底里怀疑人生,因为如果没有了大提琴,她就不再是她了。

这些天才离开了自己的天才的领域,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因此美国官方、司法、奥体中心官僚全都欠Tonya一个道歉,他们毁了一个以花滑为唯一目的的运动员的一生。

追究这个姑娘悲剧的一生是怎么来的,大概要从出身讲起。

近年国内有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让人恶心的概念叫做“原生家庭”,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不幸的所有原罪,就来自于原生家庭。

这个概念本身不敢苟同,当一个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时,家庭绝对不是一切罪孽和痛苦的来源,可惜Tonya从小没有机会接受到爱,因为母亲的冷酷,所以丈夫的一点点温暖就成了她全部的光芒,因此被母亲嘲笑居然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人。

母亲也不能说是根本不爱她,至少在贫困的状态下还供她学了滑冰,也警告过她不要跟打自己的人在一起。

可是,人生与性格都很扭曲的母亲只会带给她伤害。

而丈夫这个人呢,他当然爱Tonya,把Tonya从最初的家庭中救出,最后却也摧毁了她的运动员生涯。

Tonya和前夫Jeff电影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像开玩笑一样讲出来,有种老娘过去就是那么惨,又如何的感觉。

就像日本电影《讨人嫌的松子的一生》一样,那位一生缺爱的女主角松子的悲惨的一生用一种滑稽的方式被回放。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艰难的生活总是以丧和黑色幽默为基调,回首看过去的生活,过不去的坎儿都显得很可笑,制造无数幸福假象和掩藏在假象下的悲剧的人类社会本身也很可笑。

Tonya太可怜了,出生不幸,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quality(高级)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最终还是不行,这个社会不同情弱者。

有人指出印度的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讲的都是有天赋的人的成功。

那么I,Tonya的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重新披露了花样滑冰体坛史上的那桩丑闻,更坦白地承认,只要没能符合社会圈子的预期,连天才也是会失败的。

在普通人在职场上遭遇差别忿忿不平时,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最终落空时而失望时,你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的运作规则。

每个国家都有形形色色的不公正,当少数族裔可以靠play the victim card的方式维护自己时,阶层问题反倒无人问津,导演勇于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指出人们不堪的预期,redneck继续当white trash才对。

大量励志鸡汤骗人说不幸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可是底层人被牢牢踩在底层,甚至加上踹几脚,你要他们如何成功?

一定要重新包装,讨好那个想挤入的圈子才行,每个圈子都不需要另类。

电影播出后,对当年的袭击事件缄默的主角Nancy重新接受采访发话,她说自己当年只是受害者,这是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唯一身份。

的确她是受害者,过去同情着她的媒体民众对Tonya拼命发难,现在的民众就反过来认为她是心机婊。

可Tonya也好Nancy也好,她们都不过是社会制度下渺小的一员罢了,造成贫穷的是社会,制造痛苦和仇恨的也是社会,人们却总津津乐道当事人的恩怨纠葛。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叹息的电影。

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引人深思。

Tonya离开冰坛,走上了拳坛,满足人们看戏的欲望,即使再艰难也靠自己一次次站起来。

她再婚并当上了母亲,并特别强调,她是个好母亲(She wants everyone to know she is a good mother)。

Tonya的前夫也再婚了,特别有意思的是,新的妻子的名字跟Tonya当年的对手一样,也叫Nancy。

Tonya的母亲跟女儿没有多少联系,据Tonya最后的消息,她现在生活在色情商店后。

Nancy也当了母亲,离开冰坛后参加过舞蹈比赛,后来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4那一届挪威奥运会,Tonya曾中途退场重新调整鞋子(电影中有还原),与奖牌无缘。

Nancy以微弱差距败给了乌克兰选手奥克萨娜·巴尤尔,屈居亚军。

各种比赛中,虽然Tonya技术一流,但Nancy的印象分数永远高一大截。

1994奥运会影像 Nancy印象分影像资料,1991 U.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美国滑冰赛,Tonya首次挑战三周跳成功,这是她最开心的一场比赛(电影中有还原)。

Tonya 1991 U.S. Figure Skating_腾讯视频

公众号:穆尔登格

 4 ) 是谁毁了Tonya? 关于家庭教育、早婚和家暴的反思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

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

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

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

为何呢?

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

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

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

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

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

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

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

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

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

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

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

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

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

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

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

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

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

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5 ) 冰面上的优雅,台下的粗俗

花样滑冰可能是观赏性最强的运动。

冰面上起舞的选手如精灵一般迷人,聚光灯下各种华丽动作也屡屡获满堂彩。

但是少有人知道聚光灯背后的故事。

托尼娅·哈丁,如果不关注花滑,可能根本不熟悉她。

她是首个做出转体3周半(Triple axel)的美国选手,却在冬奥会舞台上表现草草;更多人记住她,还不是因为技术,而是恶性暴力事件:她和前夫涉嫌雇佣打手袭击队友,“小公主”克里根。

最后,23岁的天才终身禁赛,改行拳击。

真实故事透过层层叙述已经蒙上重重迷雾,难说“真正”发生了什么,因此电影的叙述方法值得玩味:以伪纪录片或者伪电视专题报道的形式,事发多年后重新采访几位当事人,重构整个事件。

有些材料改编自真实报道,而采访又是虚构,重构事件经过更是如玩闹一般,比如让罗比恶搞她的另一角色哈利奎因,场景重现中,当事人不时对着屏幕辩解;策划恐吓过程几乎出自科恩兄弟手笔,透着一种蠢与黑色幽默的乐趣。

全篇的黑色幽默味道神似科恩兄弟作品。

罗比是否成功模仿了哈丁?

外形可能更美,动作,似乎也不能奢望她做出高难度的三周半(经过几个月训练,高难度动作有专业运动员替身)。

哈丁本人为罗比演绎吸引,之后才意识到是她本人的故事。

“美国。

他们需要爱的人,也需要恨的人。

恨我的人会说,‘托尼娅,说实话。

’没什么实话。

我是说,都是鬼扯。

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生活,爱怎么样就怎样。

”这句旁白就是整个故事。

托尼娅,生于美国俄勒冈乡下,家庭贫困,却又滑冰天赋;在恶魔般的母亲鞭打下,一步步斩获大奖,招牌式3周半扬名,而实际生活却粗暴而残酷:贫困,阶级差异,不幸福的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一夜成名后缺乏自律,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袭击克里根似乎是偶然,那么美梦破灭则是必然。

某种程度上,电影与《社交网络》是硬币的两面(芬奇和索金将一个成功学故事拍出一种悲剧意思,多年后几乎是种讽刺寓言),精英阶层尚且能稍微做点表面的君子协议,而平民只能接受社会的鞭打。

正如评委直言,托尼娅实在不符合“美式美好家庭”的标准。

她辛苦训练——还是在滑冰场而不是训练馆——亲手缝制表演戏服,努力用妆容打扮营造一个美好形象,只为有机会能在大舞台上滑行,在聚光灯下起舞,以追求一个摆脱阶级枷锁的机会,而社会给她的,是黑色幽默意味的重拳,她能回应什么?

只能吐掉鲜血,继续搏斗,片尾的拳击是真实经历,也是个比喻。

她和前夫行事草率,目光短浅,会为名利迷昏头,是否社会也有其责任?

是否这是美国梦圆和梦碎的一部分?

片尾尘埃落定,媒体也如鸟兽散,不再纠缠这明日黄花;电视上有意无意地放出OJ辛普森案的报——有些事情,不曾改变。

 6 ) 导演手法高超的悲悯之心

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7 ) 生而为人,我没有优雅的权利

I, Tonya看得太让人难过了。

整个Tonya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家庭暴力、阶级分化、性别歧视、行业潜规则到大众传媒的消费文化全方位的,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可以遭受到的所有不友善和伤害的标本。

这个社会信奉“相信自己”、“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实只是个骗局,这些信条只对类似Nancy那样外型符合主流价值观、出生优渥、有私人溜冰场和上千美元比赛服的甜心适用。

在这么多条件辅助之下所取得的成功,究竟才华其中占据了多大决定性的因素?

而Tonya的经历却证明,才华算什么,就算有天赋异禀的才华,如果没有友善而平等的社会支持,在社会的教条和禁锢之下,根本脆弱渺小得不值一提。

片末历史性三周半回旋跳和拳击赛慢镜头的穿插闪回处理得非常巧妙。

同样都是凌空旋转,一个是创造历史的辉煌一刻,一个是狼狈得被打飞在地,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莫不相似,在场观众的起身欢呼,亦是历史的重叠。

其实,看客从来都只是为好戏连台欢呼,根本不在乎台上的人与背后的真相。

三周半的跳跃对Tonya来说,是自我肯定的重大突破,尽管人人认为她做不到,但她向全世界证明,别人不敢尝试也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

但这些,其实旁人并不在乎。

有人说电影似乎是在“洗白”Tonya,我并不认同。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Tonya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所谓洗白了又有何意义?

更何况,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还原袭击Nancy事件的真相,或者还谁一个公道。

只不过是,一个承受了那么多伤害、攻击和失败的人,一个被社会捧上天空,肆意围观揣测,随意攻击标签,又无情抛弃的女性,当她的声音被大众和传媒盖过那么多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失公允,她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时至今日,谈起Tonya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提起Nancy,好像Tonya职业生涯的巅峰和坠落都不过是两个劲敌之间的角力。

在俗套的叙事中,Tonya的生命中不能没有Nancy,而Nancy也不能少了Tonya的存在,就好像每个故事中,总要有一个人人喜爱的正派角色,一个人人憎恶的反派角色,这样才有嚼头。

所以,人们不断回顾品味袭击事件,采访当事人,找爆料,不过是一再咀嚼,究竟这出戏的反派是谁?

究竟Nancy是无辜的小白兔?

还是装模作样的白莲花?

Tonya究竟是心狠手辣的大boss?

还是无辜受牵扯的牺牲品?

电影处理得最佳之处,就是摆脱了这种八卦式的视角,彻底淡化了Nancy在故事中的角色。

因为,Tonya的故事,Tonya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不是供看客消费的狗血剧情。

女性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彼此中伤一向是大众最受落最热衷的,但导演直接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女子拳击比赛,围观女性之间互殴,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Tonya的人生,不正如拳击台一样?

从出生开始,母亲、前夫、花样溜冰协会、媒体、舆论、整个社会都一次又一次地给出重击,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停反击。

生于此世,身为Tonya,别无选择,挨了拳头,就要揍回去,被打趴下了,也要站起来,鲜血溅了一地,不要哭,勇敢地走下去。

 8 ) 同桌的妳

【本文和影片可以說是無關】認識妳的時候,才十二歲,一開始並不是同桌,也不相熟。

對妳有深刻印象時,已經十五歲,沒錯,大概十四五歲,我們才成了比較親密的,閨蜜加同桌。

很長時間以來我不知道怎麼去寫關於妳的故事,一些很典型的場景浮現在腦海里,妳是倔強又挫敗的女生,和我之間隔著許多不一樣的東西。

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妳除了與我共享一個班集體,還有另外一個集體,那裡面不盡然是同齡人,甚至成人世界的規則早早進入妳的生活,那使妳早熟,早熟又魯鈍。

對,妳還有一部分的青春期,在妳的武術隊里度過。

我沒有體會,只是妳間接零散說給我的二手經驗,但對十幾歲的我也是觸目驚心。

比如妳說隊里那些小姐姐(也不過十六七歲的那些)已經有些練習到受傷,“那種”受傷,妳壓低聲音,以一種剛剛經歷月經初潮的少女極度羞澀而幾不可聞的氣息說,她們的處女膜,會因為一些運動的過分激烈,而破。

O型嘴,那對我亦是衝擊,妳說看過她們因為訓練受傷在休息室痛苦哭泣,我想那些哭泣里可能有很多層次,多到我們那樣的小女生,都無法理解。

很久之後我會在面對“騎自行車騎破處女膜”的笑話面前感到齒冷,笑不出聲,我想起妳說的那些事情,它們就在妳的生命里發生,那怎麼會是,可以拿來調笑的事。

以及我還記得,妳跟我說起武術隊里教練的苛責,訓練的艱苦,還有部分男隊員的粗野荒蠻,妳說起來是趣事一般輕輕巧巧,但妳要抵住那些耳濡目染,還得把人格分裂一半做一個乖學生,其實好難。

而發生在妳自己青春里比較重大的一件,還是妳得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那場比賽。

那該死的失修的落地玻璃門,妳都已經比完離場了,它卻就在妳推的那一刻碎裂,妳的肌腱被劃開,血流了一臉盆,妳的隊友驚叫,教練失色,妳即刻被送去手術,接著是漫長的住院休養,我近乎以為妳再也不會來學校了。

受傷的是要命的右手,妳寫字的右手,萬幸是妳其實幼年是用左手,被大人矯正才用了右手,可其實還是不方便,至少妳重新出現在教室里時,還纏著繃帶。

我承認,在這件事之前,我在和同學一起輕微霸凌你的事情上,也有罪責。

那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對成績落後孩子有目的且無意識的殘酷的惡,儘管那只是日常的輕蔑或嘲弄,如今想來也是殘忍。

直到妳受傷,直到我需要幫妳抄寫課堂筆記,內心的善意與保護慾好像被激發出來,我拼命地為妳做能代勞的一切,這好像也是某種贖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同步清洗自己?

我當然知道那種青春期的小集體里瀰漫的詭異氛圍,教師與我們共謀著“成績好的孩子就是一切都好”的扭曲三觀,譬如我在小測試里抄襲妳,老師卻只會點醒妳的名字,全班也都看向妳而非我,那種自然而然并不以為然的懷疑,天知道曾多少次傷害過妳。

後來我有朦朧意識到這其中的可怕,如果我犯錯,我還是會盡可能地主動罰站或自己道歉。

但集體里依舊不可能因為小小的個體的自覺而產生變化。

妳的少數民族身份是集體的妒恨與獵奇,妳的家事也會被大家談論和演繹,妳主要為大家接納的,是相貌可愛,但這可愛,竟又成為個別男生騷擾你的理由。

我一直記得那個胖子,他在妳的桌子前,用他小小年紀積攢的所有下流話調戲妳的樣子。

如今說來應當也不算過分,其實那一幕可能就是發生在我眼前,最早的性騷擾。

一個女生,生命里可以有多少種難,對我這樣沒心沒肺諸事順遂的人來說,其實非常羞愧于說懂得,但認識過妳,特別是,我們成年後相約逛街,妳自由隨性地穿了一身卡哇伊的水手服上街,那閃閃發光的自信樣子會令我想到此前數年妳在各種推撞擠壓中過來的日子。

終於有點長舒一口氣,但永遠留著,那一陣鼻酸。

 9 ) 成功塑造充滿力量的非典型女性形象的電影都要打满分

Tonya粗鄙臭屁蠻橫有嚴重性格缺陷異常單純善良,雖然脾氣火爆卻沒傷害過任何人,一切的悲劇都跟有操蛋的的成長經歷有關(暴力會遺傳的,曾經受害的一方很可能變成施暴者,所以看到Tonya強調說她現在是個好媽媽時替她高興),但不管境況多慘她從不以受害者面孔示人,骂骂咧咧完了繼續生活。

所以看她懟法官判決時(終身禁賽不許滑冰)真讓人心碎,结尾那個第一次做出三圈半的騰空和拳擊台上被打趴倒的落地對比太強烈,看得我眼淚嘩嘩得,最後一次打破第四堵墻看着鼻青臉肿的Tonya从地上爬起来絕對是對圍觀者的最狠的諷刺。

Margot Robbie超強爆發力的表演感染力十足,她笑你跟她一起笑,她哭你就陪她一起哭。

 10 ) 父母皆祸害男人毁一生

想起豆瓣那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这个剧情前半段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了。

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性格,按照犯罪心理的逻辑,言语虐待也算是家庭暴力的一种,Tonya没反社会人格很不容易了,再长成花样滑冰冠军可以说是很励志了。

前提是没有遇到智障家暴男Jeff的话。

她妈说了那么多,她啥都记得了就是没记住You fxxk dumb, you don't marry dumb(七字真言,各位裱起来挂心中)。

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她妈是真朋克,当然如果是要当家人的话,还是要比她妈更朋克才能消受得起。

总之这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男人毁一生老天太傻X(尽给我安排猪队友),而我要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的故事。

《我,花样女王》短评

ice bitch

3分钟前
  • 🏳️‍🌈⃤
  • 较差

就这样的表演也能提名最佳女主?

6分钟前
  • 梵 φαν
  • 较差

看得难受。美国官方、司法、奥体中心官僚全都欠Tonya一个道歉,他们毁了一个以花滑为唯一目的的运动员的一生。Tonya太可怜了,出生不幸福,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正面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最终还是不行,这个社会不同情弱者。

9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伪纪录片、剪辑、打破第四面墙、饱和的配乐,这些形式和制作都很有意思;但是故事本身实在像是个大杂烩,想说的太多。另外,所有的人物都好蠢。。。

11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结尾收的特别好,暴力式成长,暴力式结局。中间一段大事件虽然跳脱,但充满了荒诞感,黑色幽默与罪行相得益彰。塔尼亚与母亲内心深入不够,心理挖掘深度更像个纪录片

12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三星半吧,完全因为罗比看的。母亲的角色也很不错。

14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无力吐槽的伪纪录片,这剧情简直垃j。看的头疼。

19分钟前
  • 随便看看
  • 较差

形式上还不错,然而本片玛格罗比和导演塑造的tonya的形象是失败的。罗比和导演都想突出她的无辜和无奈,矫枉过正把她拍成了一个柔弱傻白甜。罗比和导演洗白的用力过猛,竟然拿走了角色本身的主动性对自己遭遇应负的责任。遇人不淑和不幸的童年本是可以用来丰富她扭曲性格的因,却被直接拿来诠释她的无辜。失败的传记电影

24分钟前
  • Desperado
  • 较差

餐刀入臂流出的血,让人明白亲情的冷酷;子弹擦枪弹出的血,让人懂得爱情的残忍;拳台痛殴咳出的血,让人饱受命运的玩弄。在这个只相信鲜血不在意眼泪的舞台,流着泪向评委或法官哭诉,都毫无用处。冰面旋转三周半,却永远活不出模范人生。在血与泪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被命运踢碎膝盖的小女孩。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把一段归罪于快餐消费时代的个人悲剧包装成一部高级的快餐消费电影,多有趣!在不崩前提下保持形式>事迹>表演>人物,以促成娱乐性>传记性>题材定位的效果。作为非典型但也非首创的新潮电影拓展和进步空间很广,不归冲奥片当爆米花看完全没问题(不比看漫威爽啊?)怕什么,老白男风传记又不会没人拍。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无聊

35分钟前
  • 秦山风
  • 很差

缺乏力量

36分钟前
  • 卖矿的
  • 较差

@Ritz 为了学生价六刀 也就看了...这片子实在是传达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不应该判刑吗 所有只要是红脖子打人就有理了 现在还在各种接受采访各种跳脚 还不如再看一遍广告牌了

38分钟前
  • 乌拉尼亚
  • 较差

恶心的洗白电影

41分钟前
  • 张佳乐(已温润
  • 较差

太惨了,是哪个龟儿子在广播里刷这个电影好笑的,我他妈看完抑郁症都快犯了

42分钟前
  • 濛大板儿
  • 力荐

5.28。一种充满讨好意味的人物传记片,摄影机一会对准人,一会又对准了事件。当年那场事件的前因后果真的很重要么?我可能更关注的是谭雅作为一个无辜受害者与满心抱负的竞技者之间的相互折磨,这一点恰恰被几个憨子的装疯卖傻掩盖住了。在花滑的世界里,用摇滚替代古典,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男性凝视”的审美颠覆,却又被刻板化的呈现方式寥寥带过。再加上对家暴问题的浪漫化处理,以及欢快的叙事节奏,这似乎只是一个一味讨好观众而不敢挑战观众的娱乐大众的食之无味的人物传记电影。

47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较差

一个卓越的故事,但导演执行的一般

49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还行

算是抓住了人生即秀场的主题和竞技的激动人心,然而既要摆出同情角色的姿态又想拿Freak Show一般的群像做卖点也未免…

53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还行

某种意义上有点当代《羊脂球》,粗野有力,喜欢!

56分钟前
  • 推荐

3.5。拍得还行,就是有点腻歪这套了。

1小时前
  • Jeannel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