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十四站

Kreuzweg,赴难之路(台),受难之路,十字车站,Stations of the Cross,少女的歧祷

主演:莱亚·凡·艾肯,弗朗西斯卡·薇兹,弗洛里安·斯泰特,露西·阿伦,安娜·布鲁格曼,Michael Kamp,Moritz Knapp,Birge Schade,斯文·泰迪肯,汉斯·齐施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年份:2014

《苦路十四站》剧照

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7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8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9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0

《苦路十四站》剧情介绍

苦路十四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從開始上天主教慕道課以來,恪守教義的少女瑪麗亞便遠離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種種誘惑。長大之後,嚴厲的母親仍以絕對威權的方式,約束她的生活起居與交友狀況。虔誠的瑪麗亞不但努力達到要求,為了讓罹患自閉症的弟弟能開口說話,她暗自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少女的歧禱》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應片中角色的極端行徑。全片十四則標題,借典自耶穌赴難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長鏡頭,築架出儀式般的嚴謹結構,再再讓人聯想起一九五○年羅塞里尼執導的《聖法蘭西斯之花》。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单身万岁第一季鬼玩人第一季我变美的那夏天第二季被解雇的暗黑士兵慢生活的第二人生在名建筑里吃午餐大阪篇杨光的夏天20.0级大地震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朝我心脏开枪致不灭的你第二季火之丸相扑Hi,高考君格林第五季嫁我吧,哥们亡国的阿基德第3章:辉芒陨落别哭,我的爱人厄普肖一家第五季虚构推理鬼使神差末日货物高个夜魔宿敌第一季永不独行牵牛花与加濑同学。大内密探王二狗误色迷案寻凶野良神怪谈书店的骸骨店员本田君

《苦路十四站》长篇影评

 1 ) 愚信应该被尊重吗

对天主教不是很了解,对原教旨天主教更是不明白了。

其实我觉得神父对几个少年和玛利亚告解时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作为对信仰的解读和忠实,没有到愚信的地步吧。

玛利亚会产生那么极端的献祭的想法多数还是出自家庭,那个强势的母亲,有没有一点利用宗教教条来达到自己时刻控制别人的目的呢。

电影展现了很多现代社会理念和原教主义的冲突,比如玛利亚认为流行音乐是撒旦的音乐,她拒绝跟着跑圈,老师为了尊重她的信仰,停止了音乐,其他人就说了:为什么要宽容玛利亚一个人的信仰,别人的选择就不加考虑了吗。

玛利亚绝食以至于得了厌食症,却要求接受圣餐,也就是这小小的一块面包吧让严重厌食的玛利亚气绝,这强烈的冲突真的很凉飕飕。

我想想我们崇尚多元化,那自愿选择这样的信仰和生命存在方式也应该得到尊重的吧,但我现在真的很难接受啊,愚信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2 ) 蒙难之路,荒诞之陲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苦路十四站》精心构建了一位年轻而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角色——德国少女玛利亚,当她遭遇霸道的母亲,教条的神父和神迹的上帝,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中身份的撕扯,让她筋疲力尽,压抑禁欲的小女孩最终只得为荒诞和罪恶作出让路。

玛利亚成长于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霸道冷酷的专制者。

这位面色苍白身形纤弱的姑娘和大多数离经叛道的孩子不同,只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教义。

玛利亚接受的世界观极其简朴,侍奉上帝遏制欲望。

她觉得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生活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

在四处漫溢的诱惑面前,玛利亚单纯虔诚,如同圣人一般,以纯洁不受玷污的肉体殉道换取上帝奇迹的显灵,以让弟弟能够开口说话。

影片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清心寡欲。

全片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串联起少女玛利亚生活中的十四个片段。

电影的标题直接取材于此,“苦路十四站”的膜拜也对应着少女十四岁的年纪。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得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紧凑。

编剧精妙地设计了一场文字游戏,将历史传统和当代议题巧妙地玩转于股掌之间,最佳编剧银熊奖的授予名副其实。

这部电影相对宗教传统而言显得特立独行,它见证了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家庭教义以外的典型特征,甚至稍带伊斯兰教的信念烙印。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前作多以轻喜剧为主,尽管他对玛利亚的悲剧和信仰抱有坚定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但是影片也不是断然只有沉重压抑,在质问声中,导演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只是这更显出极端宗教态度的幼稚可笑。

节食殉道心意已决的少女最终被病榻上的一块圣餐饼呛住了喉咙窒息而死,她的旁边是惊惶失措的母亲和神父。

这一场死亡发生得如此反讽,以至于观众用笑声伴随着她走完了最后历程,当代玛利亚的蒙难之路看起来也好似一场荒谬的闹剧。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将自己怀疑主义的精神一贯到底,用非正常故事的手法拍出了严丝合缝的道义。

纵观整部影片,会让人联想到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讲述德国民族信仰狂欢的纪录电影。

个人的信仰对比集体的信仰,宗教的意义被放大甚至变得更为极端。

电影兴许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未必能掀起如此狂澜,但是撒旦精神始终忠守每个人内心。

人都不愿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信仰活着终老,也不愿废掉数年时间达到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就,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同,现在终将过去,改变习惯思维打破固守信条,让自己看到不同于过去的经历,这或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示。

发表于《电影世界》2015年,禁止转载。

 3 ) 所以宗教只是对人类无知的辩解

最后一幕女主下葬,画外音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现实中葬礼的宁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仔细想一想,可能还是德国人工费太贵,不如用机器来的划算。

经历过多次宗教战争,大部分欧洲人早已从原教旨主义中脱离出来,再加上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巨大繁荣,思维的多元化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片中女主那样的家庭,在现实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虽然纯粹的天主教成为了异类,纯粹的宗教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比如Al Qaeda或是ISIS。

纯粹带来狂热,狂热必然盲目,盲目导致灾难。

Nazismus如此,Maxismus如此,Islamismus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主因为吃了固体圣餐而死去,稍后一幕中女主的母亲却对宗教的正确性慷慨陈词,和第四幕中学校里的Toleranz再次形成反差,男主的父亲起身而去,留下宗教正确的母亲嚎啕大哭,或许在这一刻,信仰开始崩塌,神迹堕落为巧合。

宗教的教义中,往往都写着宽厚体谅,但“纯粹”的教众似乎从来没有习得这一点,这不得不算是对宗教最完美的嘲讽。

虽然说信仰唯物主义会让人对自然失去敬畏,但总还是要好过只会敬畏而不会改变世界的信仰的。

就这样吧。

 4 ) 苦

用14个长镜头讲述了一个少女彷徨、迷失在宗教信仰与现实之间。

可能每个人(尤其是有和无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看完此片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最强烈感受如片名的第一个字,那便是“苦”,如果宗教信仰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精神支持而是负担,那这是为了哪般呢?

在对这位母亲产生厌恶之情的同时,也不仅对她产生了一种无知的怜悯。

 5 ) 德国少女玛利亚的苦路14站

受难之路/苦路14站这片子的压抑程度不低于在国际电影节看的上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也是固定长镜头,总共14个长镜头,是那种真心闷、真心慢的片子。

看电影的当天也因为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困得要死,不过我也真是扛得住,一点没睡,完完整整看完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出生在信奉教义家庭的14岁的德国少女玛利亚把自己作为祭品去拯救不能开口讲话的弟弟。

因为虔诚恪守教义,14岁的她远离一切会得让人堕落走向罪恶的事物,包括流行文化(影片中甚至听到体育课上的背景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罪恶)、穿衣打扮、男女交往等。

她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宗教家庭,母亲更是一个集权、控制欲极强的教徒。

所有的一切造成了她对教条主义极端地信奉与狂热。

少女忍受母亲集权强势的严格管教,学校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听从主的召唤,认定了只有牺牲殉道才能解救弟弟。

影片的14幕正好呼应了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也是少女受难的全过程。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她开始和男同学聊天、约定去唱诗班的的篇章,对应的标题竟是耶稣陨落。

而男同学的邀请她加入的唱诗班唱巴赫、唱灵歌竟让母亲勃然大怒,而少女也因为撒谎隐瞒母亲而感到良心不安,因此她即刻告解,她需要对上帝毫无隐瞒。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矛盾制造感觉过于平淡,主要集中在正常人生活与传统教徒生活之间的矛盾,少女与强势母亲的矛盾,一个个矛盾最终在最后走向了高潮,少女的死亡,母亲的崩溃大哭,少女虔诚的信仰在此刻得到实现,而也真正的讽刺了极端宗教信仰是如何让人殉道,主动牺牲奉献而丝毫未有退缩畏惧,甚至不自知自己的行径让人实在不寒而栗。

很喜欢最后墓地的场景,挖掘机轰轰的声音与墓地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男孩的花束以及永远消失的少女玛利亚。。。

比起《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的功力还是差点,影片的长镜头缺乏深度、宽度,不像前面那部一幕一个场景就像一出舞台剧,形形色色的人,观众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部片子的长镜头深度不够,想表达的东西全部集中在演员之间的对话,真正表演不够。

 6 ) 苦路无尽头

场景单调,镜头一动不动,只有对白没有配乐,而且还是听不懂的德语。

让看惯了好莱坞式商业片的我纳闷,“这样的电影怎么评分还那么高?

”第一节还没看完就想关掉播放器,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在射手关闭了还找到字幕,出于对射手的致敬也应该看完吧。

看完后发现整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挺严谨的,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十四个片段跟耶稣受难时经历的十四个过程相对应,虽然对应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耶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牺牲了自己,玛利亚则为了赎弟弟的罪将自己祭献给上帝。

该片的宗教批判意味不言而喻,以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传统宗教(教义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那些教义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最后玛利亚的事迹或许可以被作为一个“奇迹”宣传,像她妈妈说的要不停向人宣讲,直到教会将其封圣为止...爸爸却站到窗前一言不发,妈妈最终也放声痛哭,没有什么能弥补失去女孩的伤痛。

看本片很开心的一点是,里面有一句话刚好纠正了我对Son of God(2014)字幕的翻译,“耶稣以彼得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最后不免要吐槽一下,难道德国人都不看ACIM吗,都2014年了怎么还拍出这种主题的电影。

人家不早说了,罪不存在。

如果罪是真的,那么苦路就不是十四站,而是没有尽头的无限循环了...

 7 ) 为什么玛利亚必须死

《苦路十四站》看上去是一部表现天主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危机和矛盾的电影。

这个故事更触目惊心的,是平庸的,甚至微小的恶。

它们平时以爱的名义兴风作浪,直到摧毁你之前还跟会跟你细声耳语,“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它是玛利亚母亲没完没了的抱怨和训话,让周围人不得不顺从她的强大意志,屈服于这个女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它是神父的圣餐,这口吞咽耗尽了病危的玛利亚最后的力气。

玛利亚在家庭中受到冷落,而信仰也没有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爱。

死几乎是她能主动选择做的唯一的事。

活着就是受难,成全神迹不如说是一个意外。

玛利亚的弟弟终于开口说话了,也许该为玛利亚愿望成真高兴,但我更为她感到难过。

挑棺材的时候,玛利亚的母亲终于忍不住掩面痛哭,谁都明白,强权专制的母亲正在为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她咆哮着让自己的女儿拒绝福音音乐,拒绝初恋,拒绝当下的快乐,只是为了信仰的纯洁,为了自己心安。

无论她想要如何弥补都已经来不及了。

对上帝的爱没有让这些人去爱更多的人。

他们活得敏感狭窄,拒绝这个世界,也被这个世界拒绝。

最后的镜头里,挖土机在给玛利亚的坟坑填土,与玛利亚之前想象中光荣美好的成圣场景相差太大。

只有暗恋她的少年默默在一旁,放下一支白玫瑰。

玛利亚,到底有什么值得放弃生命?

你在世上真的有过快乐吗?

 8 ) 苦路

整个电影的过程让我想到了《苏菲的世界》里的一句话,凭什么有些东西就可以说它为神圣的信仰,有些去说他是封建迷信。

经过了这十四站,女主真的被耶稣选中了么?

正常人和基督徒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有着天壤之别的回答。

这个电影真的是既想给他5分,又想给他负5分。

看完真心觉得出生在一个无宗教信仰的家庭、身边的人们多数都是唯物主义论者是多么的幸福。

最让我无语的是在女主刚死不久,她那个不会说话的弟弟竟然如所有看着她死去的人所愿,开口说话了。

也许整部电影都传达了一种讽刺的意味,和宗教对现代社会矛盾的反思,但是这个镜头让我感觉这一段是完全偏向伪人性的宗教“信仰”的,让我等理智的人好不舒服,这个镜头是我们多不想看到的结局。

 9 ) 宗教狂热,扭曲的信仰认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以马丁·路德为首等人引领了反对罗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结果便是新教的诞生。

新教即当今大众普遍认知里的“基督教”,但准确而言,基督教应指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三大教派。

天主教有一种朝圣性质的宗教活动称为“拜苦路”,苦路位于耶路撒冷,是耶稣基督被诬告后扛着十字架走向刑场期间所走的路,途中耶稣停留了十四次,因此名为“苦路十四站”。

本片以“苦路十四站”为名,目的并不是传播宗教意识,而是以此作为女主人公和耶稣基督之间象征性指向关系的基础,也是本片叙事发展的线索。

影片通过写实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天主教家庭中的长女是如何被压抑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逐步推向宗教狂热中的灭亡。

无论是电影语言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悲剧性的故事情节都明确地表现出创作者对天主教(特别是其抹杀人性的教条)强烈反对的主观意向。

一.写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影片的表达是主观的,氛围却是客观的。

依据耶稣“苦路十四站”的经历,导演用了14个标题、14个片段、14个长镜头,组成了110分钟的电影。

在这14个长镜头中有12个镜头都采用固定机位,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所有细节的变化都展现在观众眼前。

全片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配乐,除了对白语言以及第7个片段中为了叙事而通过录音机出现的音乐,其余声响都是客观环境下的天然语言。

长镜头和零配乐的手法构成了影片叙事缓慢精细的特点,也强化了影片压抑肃穆的氛围基调,更尽可能地避免了过多的镜头加工组接所形成的人为艺术美,也避免了配乐对观众人为的情绪感染。

对于一部探讨宗教命题的的影片来说,采取这种写实主义的电影手法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较为真实客观的叙事视角。

二.极端主义的母亲形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天主教十诫中的第四诫,若脱离于影片,这句话并无任何不妥。

然而,影片中玛利亚与其母亲的亲子关系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缺乏亲情而仅仅依附在宗教教条上的病态关系,而影片中的神父不仅间接引起了玛利亚的献祭之计,更是直接导致玛利亚因最后的圣餐而死亡。

作为天主教徒,玛利亚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情绪脾气阴晴不定、事事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尽善尽美的一个具有完美主义、极端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

她对玛利亚一举一动的严格要求、对其交友和爱好的全盘掌控还有时不时的严厉指责等言行让玛利亚的内心对母亲的情感是抗拒和恐惧的,然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她又为自己心中对母亲这种“不敬不孝”的情感而感到罪恶,因此只能恪守教条地继续对母亲千依百顺。

这种长期缺乏情绪宣泄渠道的生活让宗教信仰成为玛利亚唯一的依靠。

而玛利亚的父亲,沉默寡言,宛若没有任何一点个性的木偶,永远只是平淡附和着玛利亚的母亲,这种在家庭里的错位的男女关系其实暗喻的是天主教高压强权统治下对个体个性的抹杀。

三.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1.否定个体对自我的捍卫慕道课上神父关于献祭的教导引起了玛利亚心中希望通过生命的献祭换取弟弟健康的念头,于是她向神父提出了“假如以我的全部生命献祭上帝,会是如何”的疑问。

可以说,在“耶稣被判死刑”标题下的第一个叙事情节就预示了玛利亚必将走向死亡。

玛利亚通过牺牲自己的健康达到献祭的目的否定了个体对自我生命的捍卫;通过强迫自己不去在意外表并且为自己对外表的在意而感到悲伤罪恶否定了个体对自我愉悦的捍卫;母亲对玛利亚各方面的严格控制否定了个体对言行自由的捍卫……在这种状态下,玛利亚不仅无法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也因此在集体中表现出明显的格格不入甚至遭受到了他人讪笑的目光。

在现实碰壁的玛利亚只能更加依靠信仰,直至这份狂热让她彻底迷失在这恶性循环中。

2.博爱思想与性别偏见的矛盾神父不断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信仰和生命的哲理性与宗教性思考。

他将天主教徒个体类比为士兵,提出士兵为国土、为君王、为家庭而战,而教徒为教会(国土)、为耶稣(君王)、为所有人(家庭)而战。

通过这个观点,他强调天主教的博爱大爱精神。

然而,在影片中这些出于天主教徒口中信誓旦旦的“博爱”精神却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的,其中最为明显的矛盾便是性别偏见。

这份偏见不仅体现在玛利亚社交的限制上,更体现在天主教辅祭的性别选择上。

他们潜意识里对女性的认知有着强烈的偏见,认为女性有不贞的本质,既容易沉沦欲望又容易使男性堕落,因此永远以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杜绝一切可能性的发生。

本片节奏由慢到快,矛盾渐显,但情感并不激烈。

通过玛利亚寻求献祭的历程张扬地抨击了保守、传统、苛刻的天主教教条对个人主义的完全抹杀,与其博爱大爱精神形成鲜明且讽刺的对比,由此衍生出来的还有对信仰选择和追求的思考。

 10 ) 一个缺爱的小女孩是怎么被逼死的

在我这种无信仰者看来,玛丽亚的死大概是强势的母亲一直在精神虐待她,严厉地否定和精神限制,而其他的家庭成员却并未做出任何态度上的回应,使一个无法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对错观的小女孩一直活在自责和罪恶当中,没人理解,没人关心,冷漠、视而不见、或有心无力,她精神上一直受到束缚,即使是做正常的事,她信教,因此生来便有罪,一直活在负罪感中。

她没有宣泄的渠道,母亲从未给过她正常的爱,未给过宽恕,一直否定和恐吓。

向神父告解,也是一次次在告诉自己,自己是有罪的,自己犯下了好多错。

玛丽亚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宣泄方式,和真正的沟通,所谓让她献生的上帝,更是虚无缥缈。

她孤独,自责,满负罪恶感,自我否定,严重缺爱,她被迫束缚自己,自己的思想、正常欲望,她最终没有勇气再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她逃避,以为到了天堂就能解脱了吧。

不知道最后她母亲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有意识到自己这种极端的宗教信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吗?

她会悔悟吗?

她意识到哭之前的那些以虔诚的宗教论述为借口,企图摆脱自己的罪过是多荒诞吗?

她哭是因为伤心吗?

她如果真的伤心了,是不是内心万分挣扎,用一个宗教徒的信仰告诫自己不准悲伤呢?

玛丽亚的父亲也是个懦夫,直到最后挑棺木的时候才用沉默和远离表示对母亲的无声抗诉。

所有的极端宗教徒都是可悲的,他们觉得世界对他们充满恶意,却不知道是他们有多排斥和抵触异教徒和无信仰者。

大概这个道理可以用在很多人身上吧。

我以为基督教都是宽容且宽恕的,以为他们是温和的。

原来他们都是可悲的。

看到短评有人说最后的摇臂镜头破坏了整体的定机位的和谐,但我觉得最后的动很合理,很明显是玛丽亚的灵魂的主观镜头啊,站在远远的地方,像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一切,然后她的灵魂慢慢地去了她想去的天堂,伴随一束白光,化为乌有。

最后,想说,终于相信那些电影老前辈说的,作为导演一定要有自己看待事物独特的角度和观点,要深入,要发现不同,这样,才是大师。

《苦路十四站》短评

逼格太高,欣赏不来。

6分钟前
  • 方枪枪
  • 较差

母权的极度扩张及宗教的束缚。但在宗教中,女孩找到了逃离母亲控制的另一种方式,乃至精神的升华。女孩以自身纯洁羔羊的献祭换来人子的重生,在精神世界中,她已经成功逃离了极度母权的控制,得到了超脱。疑惑和悲伤留给了男孩,重叠的树木和阴云后是一片赤白的天堂。

9分钟前
  • cllee&Kalinda
  • 力荐

我心知,在这里讨论信仰的我是太肤浅了,但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退一万步说,信仰应该有着美好的正能量生活不是吗?而不是让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虔诚地想要牺牲自己,成为祭品去挽救他人。

13分钟前
  • 宝珞
  • 推荐

竟然是一部政治电影,一场新教徒对极端天主教徒的讨伐,耶稣受难的14个章节用14个长镜头表现,记录一个受家庭压迫而盲目坚持信仰的少女被献祭的过程,突出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其实到最后已经不是主动献祭,而是迫切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愿望

15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十四站的痛苦路途,映射出一个基督徒的悲剧人生,隐喻现实的不公,谴责宗教的理念,影像里的反基督者。圣经里的字句写满了自我欺骗的话语,被教义定格的固执思想是来自家庭里的精神束缚,就像那个被禁锢在十字架上耶稣圣象,是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无法洗脱的原罪所在。洗礼不能换来健康,信仰不能拯救生命,在不受约束的上帝面前臣服,在奄奄一息的耶稣旗帜下呐喊,是内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也是独属于基督徒的战争。生活里满是数不胜数的谎言,崇拜撒旦的音乐,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敢言说的爱意,与生俱来的个性,在圣餐和弥撒的面前都成为了过往。为耶稣献上腐烂的祭品,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虔诚,全都逃不过死亡的代价,犯错者不知错,受罪者不知罪,高贵的是虚无的神明,悲哀的是懦弱的人类,因为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上帝从未降临,也永远都不会降临。

16分钟前
  • 三色堇紫
  • 推荐

年度top10之一;最大的感受是宗教是妄图压抑人天性的东西,所以会使人痛苦;最悲伤的镜头是最后男孩站在填土的坟墓旁扔下那只白玫瑰...

17分钟前
  • Tracy🐕‍🦺
  • 力荐

虐。。。也许上帝真的看不下去了

22分钟前
  • Véra知彼不知己
  • 推荐

形式上做到了对宗教极端崇拜的讽刺。看似是少女将其献祭给了神自身成为耶稣圣体,但实际上的结果观众都是心知肚明,本质上就是一个人的悲剧,被信仰反噬而自己浑然不知。片子整体的基调在塑造邪教感的方面还是很强烈的,但是前半部分展示信仰的部分稍微有些平,后面高潮部分的直白讽刺倒是不错,形式在本片所起到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24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平庸之作,拍得非常一般,尤其宗教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宗教部分似乎更是为了衬托家庭的伤害而存在,有这样一位强横专制,敌视一切,对自己的女儿不断言语打压进行伤害的母亲,在母亲面前完全气短,连一句话都不会为孩子辩驳的,懦弱的父亲,宗教确实已经成了孤苦无助女孩儿的避难所,信仰的虔诚是为了治疗心理创伤。

29分钟前
  • 我略知她一二
  • 还行

看过~

34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真是想冲过去把那姑娘摇醒,然后抽她妈两巴掌。#EIFF2014#

36分钟前
  • Lessie W
  • 力荐

太病态了。霸道独裁顽固的母亲是祸害,顽固教条排他的宗教同样是祸害。

38分钟前
  • 黑色七月半
  • 还行

8.4 宗教原教旨主义对信徒的误导与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造成的悲剧,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影片使用耶稣受难的故事章节来组织结构,让影片的主旨更加明确,即对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批判与嘲讽,同时固定机位长镜头设计也一直让其中的人物困在景框之中,由此产生了具有强烈的压抑感的戏剧张力。

4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①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讽喻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影片目标唯一的指向,家庭中母亲的强势、父亲的缺位、弟弟的生理缺陷,共同造就了这位少女的极端选择;②正常宗教和邪教的界限在哪里?威权和宗教的区别在哪里?信徒和顺民的区别是什么?③整部电影由十四个片段,即十四个镜头组成,甚至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基本可以省下摄影师费),情节发展主要靠人物对话推动,电影语言极为单调节制,这样的观影体验,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接受无能的,就算推崇备至的影迷,我想天天给他们看这样风格的电影,他们能不能受得了?结论是这样的风格只能算是剑走偏锋的异类或奇葩;③豆瓣对此导演的基本介绍字数为零。

44分钟前
  • 小蚪
  • 推荐

有一个女孩她信上帝,后来她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圣母心是要不得的……全片只有14个镜头,大量对话,圣母与恶魔母亲,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角落,这才是天国地狱的反转。

48分钟前
  • 渡边Azalea
  • 推荐

零星。

51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结尾的天是圣母的脸

53分钟前
  • hibernate
  • 还行

说真的,任何宗教都让我感到恐怖。

57分钟前
  • Cian Luo
  • 还行

好整齐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工整克制,生活封闭在遇到极大悲痛苦难时只能盲目寻求上帝,

1小时前
  • 囍弗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