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威尔法瑞尔的名字,我以为《奇幻人生》会是一部喜剧片,可事实证明我们永远不能仅靠习惯下结论,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很灵。
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精算师是个十足的强迫症患者,生活精确到连刷牙都会数据化,“一共刷76下,来回38下,上下38下”。
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生活突然在某个星期三结束了,他听见一个在精确描述他生活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预测了他的死亡。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作家感到灵感枯竭,她苦恼于笔下角色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死亡?
直到灵感找上门来,但此时威尔法瑞尔也找上门来,他终于知道了那个声音是谁。
威尔希望艾玛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可最后改变他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电影的结局非常俗。
一如我们想的一样,威尔最后没有按预定的那样死掉,而是“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俗”放在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对,剧情上对,感觉上也对,那么为什么不能俗呢?
真诚地俗比虚伪的雅更接近内心。
看到威尔的角色,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强迫行为,比如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胡思乱想;会一整天在脑子里重复一首歌的一段旋律;明明锁门却怀疑自己忘记锁门;走在路上一定要踩进方砖里面,而不能踩到边线.......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轻微的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可是当这种正常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能会和片中的威尔一样,生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枯燥无比,没有爱情,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有时候连意外都没有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尽管你会觉得“Why?
”但面对更美好、更精彩的生活,“why not?
”一位网友说的好,“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As Harold took a bite of Bavarian sugar cookie 哈罗德咬了一口巴伐利亚糖曲奇 he finally felt as if everything was going to OK 他最终感到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 Sometimes, when we lose ourselves in fear and despair 有时,当我们在恐惧,在绝望 in routine and constancy 在日常琐事,在一成不变 in hopelessness and tragedy 在无望,在悲剧面前迷失自我时 We can thank God for Bavarian sugar cookies. 我们可以感谢上帝的巴伐利亚糖曲奇 And fortunately, when there aren't any cookies 很幸运,当没有曲奇的时候 we can still find reassurance in a familiar hand on our skin 我们仍能在我们身上那只熟悉的手上 or a kind of loving gesture 或是一种爱的手势上 or a subtle encouragement 或是细心的鼓励上 or a loving embrace 或是一个爱的拥抱上 or an offer of comfort 或是温暖的安慰上安下心来 Not to mention hospital gurneys 更别提医院的担架 and nose plugs 还有鼻贴 and uneaten Danish 还有吃不饱的丹麦人 and soft-spoken secrets 还有窃窃私语 and Fender Stratocasters 还有芬达崔特卡斯特吉他 and maybe the occasional piece of fiction 也许还有偶尔一篇小说 A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se things 我们必须记住所有这一切 the nuances, the anomalies, the subtleties 这些我们认为仅仅是平时生活中点缀的 which we assume only accessorize our days are, 微妙、奇异、算计 in fact, here for a much larger and nobler cause: 它们的存在有着伟大高尚的原因: They are here to save our lives. 它们是来救我们的命的 I know the idea seems strange, 我知道这想法看上去很古怪 But I also know that it just so happens to be true. 但我也知道这恰好就是真实的 And so it was: 这就是: A wristwatch saved Harold Crick 一只手表救了哈罗德·克里克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先说点题外话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电影总要有卖点才有人关注。
特效,史诗场面或者片场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也使得相对波澜不惊的生活浪漫类影片越来越难生存。
这类电影往往投资中等,会有买明星面子来看的观众,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来维持票房。
尽管被无数人诟病,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好莱坞爱情片剧情套路依旧格外的保守。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必然法则。
然而我们又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要不断看到新鲜的噱头。
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换女友,Click的万能遥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断失忆,当然还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笔下求生。
编剧们渴望出奇制胜,于是让主人公们遇到种种怪事,哪怕它们异常荒唐或者超自然。
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爱情电影靠一个构思撑起整个故事,然后一切的情节建立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前提或背景之上。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故事照旧发展。
编剧笔下求生的核心创意一出。
Crick就开始外他的命运四处奔波。
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编剧们“无尽的想象力”。
然而,这种模式开始出问题了。
当核心创意等于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电影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
“一个人的生活正成为一部小说的情节,当主人公发现作者要将自己写死的时候他抛弃刻板的生活来努力改变小说,也是他人生的结局。
”虽然这句话很罗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节在简介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完全可以凭借相当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盘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
当创意从吸引人看电影的工具变成电影的全部时,荧幕前的两个小时极有可能变得相当无趣。
你会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电影吗?
这就是我再无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些创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
可眼前一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看演员把这个过场走一遍吗?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遵循着大致了解剧情再决定是否观看的择片模式,仅靠一个构思为框架摆出来的影片,往往很难真的有观众。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创意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的往往还是老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换个背景直接上……在夜宴结束之后,一度认为冯小刚下一部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喜剧《贵族》。
这貌似是个类似《王孙梦》的中国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话说清的。
后来冯导接拍雅虎搜星的广告短片,结果使用了这个创意,于是前者的拍摄计划就自然地被取消了。
几十分钟的短片,两个小时的电影,骨子里都是一个意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编剧们在偷懒……关于stranger than fiction收一收,收一收S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给人非常完整的感觉。
导演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现实与小说自认地融合,交叉,浑然一体又界限分明。
如果说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比较兼得的创意拉成两个小时总会有点点冗长。
影片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Crick机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去追求爱情和快乐,而生死的威胁使他重新认识生活。
我是人定胜天的坚定拥趸,所以从影片开始就再努力寻找这种趋势。
姑且算它有吧。
人可以控制人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四处寻找奇怪声音的来源,拯救自己。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Crick读了Karen的小说,被文艺的力量所感染,甚至愿意为不朽的作品而牺牲。
撞车是心甘情愿,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让他活着,这无可厚非,可他选择了顺着剧情,成就经典。
不说这个情节怎么找都有些别扭,Crick从一开始就在控制着他的生活。
我始终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决定他刷几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巧合……结尾的众生相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记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给教授看的时候,面对后者的可惜,她说她改结局的原因是Crick是个好人,而好人应该活下去。
这是很真诚的,却是被我们忽视的。
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善报,他们利他,他们是高尚的灵魂,他们高贵,应该被保护,被尊重。
我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影片中Crick选择了用生命换伟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选择了牺牲作品换Crick的命。
文艺与生命,究竟谁轻谁重?
这个,真的很难说……关于演员的表现忍不住加几句。
喜剧往往对演员要求比较低,大牌们也多是露一下脸罢了,不用真刀真枪飚演技。
法瑞尔的木讷总觉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亚鹏演郭靖(其实比那个好很多)。
女主角么一开始拽得很后来就柔情似水了……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来很到位(文艺片看太少),人物整个也比较合理。
达斯丁霍夫曼就有点倚老卖老了,大量文学知识和游泳教练这些细节沦为标签,人物印象不深刻。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的感受是,我极喜欢影片前四分之一的部分,从影片妙趣横生充满漫画感的开头到Emma Thompson 站在桌上想象自己从高楼坠落为止。
不是说我不喜欢电影之后呈现的版本,而是那不是我最喜欢的而已。
而前四分之一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
开头从超高空直拉到一个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数字的税务员房间,围绕着主角Harold Crick数字、标注和节奏刚刚好的音乐都完美无缺。
到音乐戛然而止,主角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他的人生。
他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之后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这位小说家Emma Thompson 把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想象成剧情的发生地点,构思怎么样让主角死亡的部分,导演拍摄方法很巧妙,让人的思绪很自然的在想象与现实中切换。
而之后之所以说不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因为如果我是一个编剧,我还是希望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意思是最后虚拟与现实重叠的时候,会让人不喜欢这种非逻辑,同时也失去了虚拟之所以虚拟的美感。
让观众失去了自己可能是某位伟大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幻想。
忽然一下泼你冷水,告诉你你只是正好和主人公一样罢了。
这样你失去了成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期待,失去了成为村上村树的直子的幻想,你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你唯一能做的奇迹就是为了这个巨作牺牲。
而我满心期待Harold Crick最开始会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说他会死而开始完成多么巨大宏伟的梦想和改变,而电影的平淡诉述让我失望了,但是这何尝不是避免了狗血和廉价的励志,只是想要告诉人们任何小梦想都值得你停下脚步实现它,从而温暖你的人生。
像男主人公,他只是想学吉他,学成了他抱得美人归,而不是说他想拯救地球,他想改变世界这么英雄主义的论调。
或许编剧导演就是想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你想要的版本,你想要的一切都不平凡。
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值得你为它努力一次。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有多久没有这样子的感觉了?
一气呵成的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套用前两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题:爽,就一个字!
导演的风格很熟悉,查了一下,是《寻找梦幻岛》,也是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分钟的片头,我就已经毫不犹豫的给了5星;现在看完了,我想给个六星,太久没有对生活有这样的激情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活着就要面对!
里面的歌也很好听,最近总在听HIT FM,好久没有听这一类的歌了。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Harold Crick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沉闷的中年单身男人的生活。
从某天开始,他发现自己在按部就班做事情的时候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自己的一举一动,英国口音,且用词考究。
最初他猜想是有人在跟踪他,颇受其困扰却不知道怎么避免。
在一次等公交车时,他忽然听到那个声音说自己将要死去!
原来,Harold是一位英籍作家正在书写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Harold的所见所感所遇都是作家一字一字写出来的,自然,他的命运也就决定于作家的笔下。
这个作家给这部作品设定的结局是主角Harold将会死去,而出版商已经开始向作家催稿,要求作家尽快交待Harold的最后结局......我在不知那一期的《看电影》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以为Harold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脱离的,谁知一看才知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
作家在那边每打出一行字,Harold的命运就向前推进一点点。
但Harold又是有知觉有思想的,他不想死,至少不想这么早就死去,他还没有接过婚,他刚刚遇到了心仪的女子,他刚刚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两眼虽小却光芒四射......本片看似喜剧,但除了剧情设计上的荒诞并没有多少喜剧因子。
相反地,Harold是那种你最开始觉得无所谓但越来越讨人喜爱的一个角色,他虽然木讷迟钝,但对待自己的生活仍有热情仍有憧憬。
他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诚恳,他不想死的时候泪流满面,他想死的时候义无反顾。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死亡方式将被人绞尽脑汁的设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Harold不得不立即面对这样的遭遇,这也迫使观影者要么站在他的角度要么干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其实回过头来想,Harold的选择和做法中规中矩,是一个老实人会做的一切。
这似乎不像是一部以夸张情节为噱头的电影应该有的设置,但作为唯一可以拿出来的电影结局,这样已经足够,我看得聚精会神,迎接他的死亡。
说到这里,我觉得不妨拍摄一系列这样的电影,作家都可以不变,但书中的人物可以变成各式各样其它类型的人,因为这样极端的情况很难够看出人生百态,帮助大家更深入的审视自己。
热爱生命和不热爱生命,结局一定是截然相反的,哪怕都是一死。
司马迁不还说过“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么?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31017
结局欠缺力度,所谓的无可比拟的“最诗意最美好的死亡”不过是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个伟大的当代英文小说的必然性。更别说最后峰回路转地逃过死亡。但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笔生花,遑论很多打动人的真挚——爱情线。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为了这个剧本而死去吗。
不知所云,不能追问,没法深想。
3.5星。创意佳,造势足,意识动人,只可惜结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没能压住阵仗。
严重怀疑导演是作者粉丝,想像不出除了粉丝还有谁会觉得这么无聊的书值得拍出来
it could have been a master but the melodramafication destroyed it. i am sorry.
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天堂在你心里,地狱亦是。
他为什么知道了结局不能提前半分钟到那拦住那小孩?非要自己冲上去才能救他??反正从头看到尾这个死法完全没有说服力,也不会让我觉得是伟大的作品,整个电影前期很有意思,后面有很多问题了
威尔法瑞尔难得的正经片子 还是不错的 剧情有那么点儿新意 而且喜欢女主
一句话总结:奇怪的好电影。从开篇一直到中间三十多分钟的时候我才隐约发现他可能是艾玛笔下的一个人物,也就是说我也跟着他一样被那个奇怪的女人声音困扰着。而这个声音只有自己听得到,多么苦逼的一件事儿。让我想起了村上的小说《电视人》:人对自身存在总要有参照物才能认知。
某一天当你发现你只是某个怪异作家笔下的人物时,是不是很杯具
没看出是部多伟大的巨著,非让人家死不可。狗血来形容
电影有很独特的叙述方式。live your life, do what you like. Don't wait until you're gonna die. you CAN change yr life
很无聊,但是我居然有耐心看完。也许是演技在支撑。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完全是疯癫女作家的臆想,当全心投入自己的作品时总会不由得“活化”主角吧。创意不算新颖,而电影中所谓“masterpiece ”感觉也不过是部庸作,缺乏震撼。让人觉得电影很长,几度想快进。
其实所谓的美好结局也没有那么完美 不过活下来 总是好的
好故事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并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好作品的感觉 特别是那个在极高期望下“像诗歌一样赴死的结局”也不过是苍白无力的强行巨作而已 通篇看下来再想想 除了想象力之外 节奏和煽情也做得不过尔尔。玛姬吉伦哈尔很美 男主像快船的格里芬 最后的最后 还有熊孩子始终不能忍!
非常有创意的片子 两个次元共存的奇幻故事 梦境成真类电影的升级版 如果故事闭合度再高一点就好了
难道是我没看明白?觉得最后结尾原定的死法并配不上老教授所说的最伟大的作品。因为昨天看到结尾之前就睡了,梦里梦到这个作品的结尾是主角被谋杀了然后作者塑造了一个如同波洛或者马普尔小姐一样的名侦探,因为这个侦探的初次出场所以主角必须得死,还觉得合理一些。不过这样就没有结尾的逆袭了
其實假設還是荒唐了些。如果殺死虛構人物能成就終極經典,劇中人又願意從容就義時,這算不算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行為?可惜作者就壞在寧可毀了英雄也要讓自己感到有點憐憫慈悲。這或許也是隱喻了所有自以為善心人的是情吧。
继续神笔马良,比《恋恋书中人》少了意淫,多了人生思辨,魔幻现实主义也更多落脚在“现实”上。人生本来就有许多旁白君干涉者,有许多无意中主宰我们命运的人,我们知晓一个必将到来的死亡结局,努力活着,不过想成就人生这本长书的伟大和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