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一个悲惨之极的科幻故事:一个宇航员流落到一个陌生的星球,等待救援,类似于矿难压在地下了,没有食物。
他身边有一部机器,可以很快制造克隆人出来,于是他打算用自己的克隆人作食物。
然而有个问题,就是他的克隆人一出生就拥有他的全部记忆,包括吃人这个记忆,因此出来就是一番厮杀,活着的吃掉死去的。
就这样过了很多天,救援队来了,这个时候,这个宇航员已经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了。
看《月球》这部影片时我就担心会不会有这样悲惨的情节。
不过显然不是每个作者都这么悲观,这部影片里更多的是希望,是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比如平等意识、比如自我牺牲。
当然这些美好品质都表现在克隆人的身上,甚至是机器人身上。
而人类的代表,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自私和贪婪。
探讨人性,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影片还探索了克隆人的权利问题,如果未来克隆人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他们的权利问题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能认同他们是我们的一份子吗?
还是仅仅是工具或别的什么。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表演。
静谧的月球,封闭的基地,孤独的环境完全被烘托出来了,娓娓道来的叙事让影片的上半部分不亚于《荒岛余生》和《我是传奇》,而逻辑缜密的剧本又把下半部分推向高潮。
有场景,有科学,有阴谋,有人性,对于一部小成本科幻片,我们还能够奢望什么?
这个片,只要一句话说的不小心,就整个剧透完。
所以,如果你还没被其他没有“公德心”的影评剧透过,请不要再看下去了。
一场精彩的独角戏。
Sam Rockwell自己跟自己演戏。
带着浓重的《2001》气质。
但不像《2001》那样发散。
《月球》有典型的戏剧冲突。
一个特定情境,一段规定的时间,几个角色的互动,产生动人的戏剧。
人虽然很少,少到几乎没有,各自的性格还是很鲜明。
一台亲切的电脑,不像HAL那样吓人。
笑容图案很可爱。
甚至还有流泪的图案。
特技回返前电脑时代。
月球表面的外景是模型拍摄,在看片的时候就觉察出来了。
月球基地内部设计也朴实无华。
《阿凡达》时代的《月球》,就象有私家车却每日心安理得搭巴士上班,让人觉得自信踏实无比。
有人诟病说重力不应该是那样正常的。
我认为基地内部设有人工地球重力。
Sam到基地外面时表现的仍是月球重力。
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毛巾、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针头。。。
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也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
那么,一次性人类,到底有何利弊?
看了《月球》,自己去想。
导演Duncan Jones是David Bowie的儿子。
David Bowie的儿子居然这么正经,真是“不肖”。
幸亏不肖。
结尾最后一句话其实不必要。
公司被揭发与否,受到惩罚与否,其实跟片子的重点没有大关联。
公司其实代表整个人类。
幸好只是一句话,瑕不掩瑜。
好喜欢这部片子。
的确是好片子。
——————————————————————第二天补记:刚刚看了看花絮,发现有些影迷讨论个不休的“三年期限”问题,导演早就给出过官方答案。
影迷们争论的焦点是:克隆人的三年合约为什么是三年?
接近三年的时候,克隆人基本上都出现落发、咳嗽、体弱等现象,是他们的寿命只有三年,还是月球上这份工作有核辐射危害,导致他们只能活三年?
仔细看电影,会发现核辐射这种猜想不成立。
因为真正的Sam后来回去地球,好好地活着呢。
如果有核辐射,那么Sam本尊也会受到危害,回去的小日子就不能过得丁丁当当了。
那么,是不是因为克隆人的身体(基因)有缺陷,使他们只能健康存活三年呢?
有可能。
片中没有给出答案。
然后,哲学出身的导演在NASA的试片会上回答问题时,明确说了:三年合约,是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定的。
只定三年,可以让员工觉得这是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应该尽力完成工作。
于是可以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换言之,可以最大限度地压榨出劳动力的价值。
于是在三年的孤独幽闭辛勤工作的岁月里,一个好好的人就弄坏了。
然后就被处理掉了。
Evil!
我认为,这首先是一部宗教片,然后才是一部科幻片它解决了宗教教育中的一些常见论述比如,为什么说,神(或空性或其他超验表述)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因为矿业公司既是Sam Bell生命的给于者,也是其生命的剥夺者,以及其幻象的提供者。
矿业公司的存在就是Sam Bell的一切,但Sam Bell的存在却不是矿业公司的一切。。。。。。
比如,什么是轮回?
就是用同一种的物质造出拥有同样感情的个体,但个体间仍然坚持认为/并且觉得对方不是自己。。。。。。
比如,什么是寿命?
就是把三年分成一百二十份。
比如,什么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参见克隆人制造手册。
比如,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人看人 N和人 N+m之间的差别,就和Sam N看自己和Sam N+m 之间的差别一样巨大;超验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和我们看Sam N和Sam N+m之间的差别一样微小。
以前还有一个片子是说宇航员没有粮食只能制造自己的克隆人来吃,但克隆人被克隆出来时又和自己一样知道面临生存危机,在无数次搏斗之后,当救援人到达时宇航员已经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
和这个片互相补充。
基本上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米牛曾经问,如果爱邻如己是超验教导我们的,那大自然为什么被设计成狼吃羊,老虎吃梅花鹿等等充满零和的生存竞争?
这不是矛盾吗?
的确,自然主义和神学的争夺有史以来就非常激烈。
正如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我们早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而不要去投身终极问题,并把自利和繁殖当做是自然安排的。
但通过这些科幻片,答案已经非常明了。
狼吃羊和狼吃狼以及狼吃自己没有任何区别。
他杀就和自杀一样(无罪),正如自杀和他杀一样(有罪)。
如果在To时刻存在一个特定物质组成的,具有特定记忆的个体,在To+t时刻仍然存在一个特定物质组成的具有特定记忆的个体,那么不管中间发生了多少残杀,我们是否可以说,没有任何罪行曾被犯下呢?
当然,在观影过程中米牛仍然不停地发表具有米牛特色的雷人影评。
“哎呀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等一下我再去拿1把白瓜子”“所以说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复杂!
反正你听我的就行了。
”“哎呀那个榨汁机太吓人了!
轰地1下就变成沫沫了、怎么回事嘛?!
”“我们要好好学习啊,不然糊里糊涂过了一辈子就变榨汁机了”“佛陀可能就是那个看到真相的人、后来他就连忙把这个告诉啦别人”“哎呀、我发现我们真的惨了!!
快、赶紧打电话告诉河马!
”
昨晚,看了电影《MOON》,很受震动。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地球上某个公司,在月球上开发了一个能源公司,专门开采“氦3”。
而那个月球基地中有一个专门的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克隆人为这个基地工作。
克隆人的寿命只设定了3年,因为给克隆人注入的记忆和情感,告诉他家人和孩子在地球等着他回去,他与公司签订了3年的合同,因此要服务满三年才能回去。
所谓的回去,其实就是被装进“棺材”回收而已。
而新一个克隆人再度被激活。
故事之所以开场,是因为一个新的克隆人被激活时,发现管理的机器人在与地球即时聊天,听说有一个员工“死了”。
于是他想方设法出去,并找到了那个受伤的(尚未死)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拥有同一个名字的员工。
于是他们共同揭开了这个秘密。
前几天学到一个词语“NPC”。
老公说这个词的含义是如同《黑客帝国》中的那些虚拟的人。
百度搜索的答案是游戏用语——“非游戏玩家控制的角色”。
其实,我想说这个词,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影片中的唯一的人物——一个个的克隆人,正是这样一个个的“NPC”。
他们只是被设定的程序而已。
尽管也有情感,但是情感是虚假的,是被植入的感情,而整个生存的环境是被创造的,和故意遮蔽的。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开始相信“神”了,他说他相信自己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是“神”在控制。
原始人类都信神,信鬼怪。
后来大家逐步开始相信“无神论”,但是当今社会信神的人还是很多。
当人自己无法解释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开始相信神了。
中国人其实很少真的相信神主宰自己的命运。
其实在看完《黑客帝国》的时候,我就在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也是一个大骗局?
大多数的人生来就要被某些少数的人奴役的?
至于为何某些人是奴隶?
某些人不是奴隶?
只是偶然的选择而已,就如同女娲造人的故事中所讲的,某些人用黄土捏的,而另外一些人只是用绳子甩出的泥浆而成。
当克隆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造人的人玩弄于手掌之时,很显然,也就是只是一个“NPC”。
当人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造人的人玩弄于手掌之时,很显然,也就是只是一个“NPC”。
简单地说来,这个克隆人只是这个公司的某个基地的一个NPC。
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是地球上某个国家某个具体地点的一个NPC。
从小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其实和被植入的感情和记忆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就是让你长大之后能够在某段时间内胜任某个工作,而当你完成工作的时候,你的寿命也就快结束了。
人生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记得上个月在电视上看了一个电影《携手人生》,讲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老年却记忆减退,甚至是全无记忆。
我记得里面谈到语言和思想,我对影片中传达的东西是这样理解的:人生的价值在于用你的语言创造出你的思想。
当然,影片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记忆也会消磨,思想也会全无,但是人类的情感却是如此的真挚。
我在此不谈人类的情感问题,我只是想说,其实一个人才华横溢也罢,曾经高高在上也罢,都只不过是来这个世界走一遭,完成一个不断改写的程序,当然人类的这个程序的设定是由小到大,慢慢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程序的设定,或许是在随着自己的努力而不断被自己改变的。
——这也就是事在人为的观念。
但是,有时候,回想自己的走过的路,和与这段路一起走过的年月,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既定的。
前两天,看了老公在初一那年写的日记,感觉和别的小孩当年在初一写的日记可能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某些人很显然从小就在被输入一些雷同的东西,自然产生的是雷同的想法,自然在做雷同的事情。
既然我们这些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当然长大后也只是为了“某种使命”而完成自己的任务。
你可以说你选择新闻行业是你的理想,你可以说做建筑师是你的梦想,你也可以说当学者是自己的期望,但是或许等你临终前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人和蚂蚁的差别并不大。
蚂蚁是不是一个NPC的群体?
我不知道,我知道蚂蚁会有分工,这种分工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也会分工,这种分工即便不全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是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俱来”的。
昨天看《这里是北京》的节目,里面谈到“国子监”的学生,有一部分就专门是三品以上大官的子女,另有一部分就是有钱人的孩子,还有一部分是真才实学的选拔出来的人。
前面两种人的命运可以说是生出来的。
至于后一部分人的命运,你可以说是自己争取到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才华,除了看书和学习之外而得到,其实还有一些真的是“天生”或者说“灵性”的成分。
其实举个很简单的我自己的例子,我和我妹妹从小学习成绩差别就很大,我的性格好静,所以学习很努力,她好动,不怎么爱学习。
——请问这真的是自己的选择?
还是说天生如此呢?
回到我的疑问来:“芸芸众生是被奴役和欺骗的?
”你所拥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植入”。
你对周遭的判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基于这种“植入”之后的一个判断而已。
我时常展望自己的人生,还很漫长,别人都慨叹人生苦短,而我为何这么说呢?
当你发现不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你只是发现自己在不断地被奴役,做着苦工的时候,人为何不觉得自己的人生漫长呢?
记得中学课本中的“包身工”,我个人认为这和《MOON》中的克隆人并没有人差别。
你发现自己只能是被迫做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的确没什么意义。
而一旦你找到了你所谓的意义的时候,或许这个意义只是一种欺骗。
就如同《Moon》中的克隆人知道自己的意义就是管理这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氦3,并将其送到地球去。
这的确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在创造价值。
可惜的是,你根本不明白这对自己来说,有没有价值?
人生其实并不长,人自己要追求什么,往往他自己并不清楚。
清楚自己要追求什么的人,往往都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功者,或者是掌控者。
而恰恰是哪些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的人,便成为了被灌输入“目标”的人,并以为自己的目标真是这样的。
如果我足够了解科幻电影,就可以从科幻电影的种种特点全方面立体声学院派的分析这部电影的优劣程度;或者我充分了解这部电影的获奖背景,也可以怀抱着一颗肃然起敬的心态去观看。
可惜本人都没有,只是搜《源代码》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的大名,顺便找来看看。
但道路可以坎坷,前途是一定要光明的。
所以尽管我也不是慕名而看的,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看剧透说这部电影是“两个人的独角戏”,所以已经做好了电影基调平缓而昏暗的准备。
这电影比《源代码》可要昏暗不少,习惯了好莱坞的大场面再来看这片子,确实有平淡的感觉,不过还好剧情紧凑,不会冗长拖沓的感觉。
这对我这种睡点很低的人很重要,因为这种基调的片子,我已经睡过去N部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的月球能源开发公司的高层,有着全天下老板供有的毛病——“抠逼嘬手指头”。
他们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花费过多的资源培训新的员工,就想出了使用克隆人的主意。
他们用了估计男主角本尊的DNA,制作了一批使用期三年的克隆人,然后将他们植入男主角的记忆,让他们相信自己是男主角本人,而在月球上采集能源。
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只能依靠妻子的影像视频来慰藉相思之苦,因为通向地球的信号已经被截断了。
而三年期满,他们进入自己的“棺材”,以为就要回到地球,殊不知是被电脑销毁(?
),然后新的一个克隆人再被唤醒,周而复始。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裤子,计划再周密早晚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搅屎棍似的事件。
影片中这个事件无疑就是前一个sam发生了意外。
电脑提前启动了下一个克隆人,而那个克隆人不是一个听话的主,又发现了上一个sam。
结果两代sam一接头,才发现原来两个人都是苦命的克隆人,而真正的sam,早已经回到地球了。
新sam决定再唤醒一个克隆人,让新的克隆人代替老sam被地球上派来的负责维修的人员发现,而老的sam就可以回到地球上,去看看“他们”的妻女。
但老sam显然已经快要报废了,他的身体不足以支撑他完成这趟旅程。
最后,老sam依旧回到了他出事的机器里,被人类发现;被唤醒的第三个sam作为新sam在月球上继续服务。
而真正的新sam逃回了地球,控告了无良的资本主义头目……这里要说的是那台控制月球太空站的电脑Gerty。
尽管是台电脑,但绝对是以人性的一方高贵的存在着得。
它帮着sam完成了整个的月球逃离计划,还告诉新sam要重置自己的系统以便帮他隐瞒逃离的事实。
这样一台人性电脑,估计奔100都是浮云。
大概这个设计是为了反衬出公司高层的冷漠和无情吧。
看看这资本主义的丑恶,连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电脑都看不下去了。
尽管影片的基调有些暗淡,但还是宣扬出了人性的光辉。
这电影应该让所有以贪小便宜为己任的老板引以为戒。
该省的地方省,该花钱的地方就应该痛痛快快的花出去。
不要妄图欺骗善良的老百姓,即使对方只是个克隆人。
现在信息通讯那么发达,连言论极其不自由的某天朝,尚有微博这种让领导闹心,让走狗挠墙的东西,更何况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即使你抠到月球上,也照样有方法让你曝光的。
当Gerty告诉Sam-5真相后露出哭脸时,当Sam-5知道Tess已故、镜头摇向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地球时,当Sam-5奄奄一息看着Sam-6的飞船划过天际时。
我热泪盈眶。
Sam-5宁愿裹挟着真相,一个人静静地死去。
把这一切带进尘埃,消失不见。
也不愿让即将醒来的Sam-7知道任何蛛丝马迹。
因为他知道,和他拥有同样情感与记忆的Sam-7若知道了真相,将会和他一样的悲痛。
我愿孤独死去,换你无知者无痛。
基地的名字是韩文,叫做사랑=爱(而且还写在墙壁上!
)。
而且当克隆人躺进焚化炉的时候,那段放给他的视频的结尾,画中人还用韩语跟他道别(안냥히계세요)。
难道韩国人出了钱了,让剧中出现了一点韩语?
如果说,《第九区》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法则下,人类社会体系构造的族群隔阂和冲突的话,那么《月球》则反映的是人类科技进步下,失去道德和人性束缚的一种“变态”,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制造“他们”,更能凭空制造生来不平等的“他们”,我们以一种叫做“克隆”的技术,制造相同的个体,给了他们鲜活的记忆,又可以随时将其夺去。
《第九区》节奏快速,讽刺辛辣,矛盾激烈;而《月球》则节奏舒缓,情感内敛,矛盾暗含。
如果说《第九区》是激荡的金属乐,那么《月球》就是哀婉的悲情诗,但是不同的节奏下,表现的是相同的精神内核,只是《月球》表现的更伤感,更惆怅,更让人心痛,也更让人为“他们”面对的创伤而心生同情。
《月球》的剧情在开始阶段带着一层浅浅的悬念,山姆独自在月球为月能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时间即将到期,心怀回到地球与妻女见面的憧憬。
一日,山姆驾车出外勤时,遭遇意外,昏厥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基地。
影片一直到这里,都是很生活化的感觉,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讲述一个月球蓝领的生活,包括他和智能机器人戈蒂的交流。
但是从山姆在车祸后,发现一些怪异的迹象,对戈蒂连蒙带骗得以外出后,在一辆遇险的车内救出一人,回到基地却发现,这人竟然跟他一摸一样,从外形到记忆,都是山姆。
故事到了这里,开始有些波澜,这是平行宇宙?
还是濒死体验?
或是克隆人?
我因这浅浅的悬念,被进一步代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节奏感很好,成梯级的逐步深入,从开始的平淡生活铺垫,到后面的悬念丛生,最后,终于揭开,两个山姆不过是克隆人山姆5和山姆6时,才引发了后面的情感高潮和内敛的思考。
影片在已经揭示这是个克隆人问题,又尚未揭开两人身份时,两人处于一种有趣的身份争辩局面,即两人起初都争辩说自己是本体,对方是克隆,表现的还是一种“我们”和“他们”的问题。
双方都认为自己是人类,是批量创造对方的人类的“我们”,没谁愿意自认是被制造而成的“他们”,人类给了克隆人记忆,其中也包含了对人类本体的高度认同和对克隆人的工具化理解,所以,两人的争辩和后来真相的揭示是充满讽刺效果的。
而当两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时,当两人在基地地下室发现与自己相同的大批量的等待被激活的同类时,那种冲击也带来了爆发性的情感升华,尤其在其中引入儿女情长之后。
作为观众来讲,一开始是带着对山姆的人类认知开始的,看着他对自己妻子的想念,对女儿的爱,而伴随着两位山姆身份的揭示,观众的认知也迅速转到对克隆人的认识上,于是,我们发现了,这些“产品”也有着那么真实的感情,但是残酷的是,这感情,这家庭的记忆也不过是被利用来让他们更高效工作的工具,这种赤裸裸的,残忍的感情欺骗显然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而山姆5号与本体的女儿实时通话的场面更加深了这种痛苦的共鸣,一个克隆人,即使发现自己的身份后,仍然表现出了对那份记忆的珍视,一种发自内心对“家人”的爱,然而,“家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注定孤独,这份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正是本片最震撼我的场面,山姆5号最后寂寞的死在月球上,永远的无法回到地球,回到“家人”身边,那一幕,伴随凄楚的钢琴曲,感人肺腑,诱发了我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悲伤。
可以说,山姆5号越真情,他的孤独和悲剧性就越深刻,越沉重,而同时对以月能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抨击就越强烈。
克隆人是这些工业集团造出的孽债,从物质到精神,他们与人类本无特别大的区别,也是活生生的生命,然而,连农场饲养的牲畜们这些大自然的产物都可以被随意处置,何况完全被“生产”出来的克隆人了。
克隆人们有个尴尬的身份,本质上他们与人更接近,但产生方式上,他们与人又很遥远,是与汽车、飞船一样的生产线产物,而那时的“我们”显得对此好像认为理所当然,对效率、成本、收益的迷恋,可以让我们对活生生的肉体无视,将其工具化,然后对其的肉体杀戮和情感折磨也就显得充满了合法性,这样的逻辑和《第九区》对待外星人的逻辑是一致的,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逻辑也是趋同的。
甚至,在《第九区》中,外星人还有自己的社会体系、真情实感,而《月球》中,山姆们的情感和记忆竟然也可以被剥夺,这部电影中,没有《第九区》那么激烈的矛盾、快节奏的追杀和逃亡,但是,其悲其痛却更加深刻,而片中唯一对山姆们这样的“贱民”充满同情的竟然是机器人戈蒂,两相对比,可见号称充满情感的“人类”中的一些人已经变得冷血到如何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而本作为克隆人监管者的戈蒂的“反水”也可以看作一种希望,面对这种不公与歧视、虐待与杀戮,连机器人都心生同情和支持,何况“人类”中还有那么多具有情感和人性的公民们,山姆6号回归地球后对月能公司的控诉,影片巧妙的用新闻播报的声音,寥寥术语,却又很有深意的带过,留给我五味杂陈的感觉。
常常,“我们”会忽视“他们”正在承受的不公,“我们”认为“他们”本该如此,本该处于如此境地,本该做这些事儿,本该承受种种悲哀。
而常常,这一切,又是因为生活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我们有时候是不知道,有时候知道的是偏颇的“真相”,而长期下来最大的悲哀在于,我们慢慢的不愿去知道真相,不愿去质疑,我们甚至无法承受真相,无法承受目睹“他们”真正的处境,直到有一天,山姆5的牺牲,山姆6的勇气,部分敢言媒体引发的舆论潮流才可能让我们有安全感的顺着潮流,去了解真相,又可能走向新的认知歧路。
山姆5的悲鸣常常不是在离月球那么远的地方,它可能离我们很近,需要的只是,我们真正以人的情感,超越社会舆论大流制造的屏障,去感受那份孤独,去感受“你”、“我”和“他”的平等和共鸣。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4e7b10e215155ec37d122c4.html
最近看了两部很好的科幻电影:"Avatar" and "Moon"Avatar 铺天盖地的在吵,我就不废话了。
在三维影院体验之后,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惊远远多于思考。
Moon 也是科幻,如果你喜欢2001 Space Odyssey, 那么Moon 是又一个风格相通的科幻。
而且科大于幻。
因为一切在理论上都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在月球开采He3 作为地球的能源来源;克隆人的技术;甚至月球基地的水能源供应。。。
抛开电影的优雅古典的色调,恰到好处的配乐,巧妙完美的逻辑,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思索是:什么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
如果克隆人有着同样的肉体,虽然不是母亲十月怀胎的期盼,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像真正的人一样真实的生活? 如果有着清晰的移植的记忆,纵然没有真正经历过体验过,这样的记忆到底有何等的分量?
如果有着同样的感情同样的牵挂,虽然没有真正的拥有过面对过,这样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独自守侯的苦果?
到底是我们触碰心弦的感受以及藏于心底的记忆更为重要?
还是现实触手可及的面庞或者踏踏实实的拥抱更为重要?
往往人类,拥有的是后者,却往往忽略前者。
而克隆人Sami沉浸在前者带来的愉悦,期待,孤单,坚守中,却永远无法得到现实的任何回报。
然而,我觉得Sami活的很真实,纵然他的生命只有三年的时间,孤独一生,但是他有真挚的感情和坚韧的期待。
这比任何麻木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斤斤计较忙碌空虚的无味人生都要真实。
这便是电影的感人之处了。
至此,电影已无关科幻,而是有关人生了。
只是想贴一段歌词---月球上的人 詞/林若寧 無須要快樂 反正你一早枯死 如果有眼淚 只不過生理分泌 就算淚水多得 可灌溉整片濕地 蒲公英不會飛 陵墓裡伴你於一起 如果有再會 恐怕已經一世紀 回憶哄騙我但凡失去也是美 用你一分鐘 都足夠我生醉夢死 如懷念也是有它限期 明日我便記不起 從未來再見 遺憾舊時不太會戀愛 願我永遠記不得我正身處現在 從月球觀看 難辨地球相愛跟錯愛 三世書不會記載 情繫我這半生的最愛 三世書不會記載 誰為某某歎息感慨 時空太過大 超脫我的喜與悲 人戀愛過後 自然參透到命理 就算一雙手 只擁抱你的紀念碑 流離在某日某天某地 仍自覺共你一起 再見 仍舊未能跟你再戀愛 但你與我有過的過去 牽涉後代 從未來觀看 潛伏萬年的野史記載 不理它小愛與大愛 人類太過渺小的最愛
枯燥壓迫死
人性,和是不是人,无关吧。【2013.07.16】
就创意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部,虽然故事跟《源代码》挺像的。超喜欢山姆和机器人柯里的友情(基情?),柯里不断用头像卖萌的行为实在让我不忍直视啊。喜欢邓肯·琼斯的悲悯,他总是把主人公逼入一个超级绝望的境地后又给予一个光明的尾巴,看好他在好莱坞的前程O(∩_∩)O~
很不错
狂哭……,Gerty,we are not programmed,we are people,understand?
要我说啥好。。
制造工具让我们成了人,嘿,可是哪天如果人也成了工具,人又会变成什么呢?----魔鬼!? 看吧,肉体和灵魂一分开,哲学就来了,世界也破碎了。
小制作出了大意境。
让我想到了黑客帝国里的agent smith,Me,me,me, me again
山姆·洛克威尔演得太好了,好喜欢好心疼。不过,由于根基上无法成立,所以对故事基本完全不能共情。用复制人这种高级技术(魔法),如果仅是为了降低人员成本,或出于环境恶劣不用真人,那么让他们成为机械的、可以控制的傻瓜无疑是最方便且价值最大化的;但加入情感记忆,则无谓地增加了超多不可控因素。而且既然都有了可对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居然只用复制人去操纵机械(摁按钮,收满了的罐子),ai只是照顾他生活,其逻辑完全不可思议。如果说是测验人性的实验我都信,但还想整点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显得非常幼稚,老想着带货了。而且全片最有看点的地方,甚至是故事最爆点的戏剧性,难道不应该是两个复制人见面的尖峰时刻吗?但那段镜头语言的匮乏黯淡、以及两人接受对方的平淡,冲突至多只是斗斗嘴这样,实在……不可思议。白瞎了我们山姆。
故弄玄虚!
由帝国主义的抠门引出的人性礼赞
孤独人生
超级大闷片。闷片中的战斗片。
2.5 純粹是題材很喜歡。月球與雙生。
真讽刺,sam逃离了月球,我却打不开<月球>的IMDB.
没感觉……
引人入胜的剧情太精彩了!
OST相当好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