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棒球并不熟悉,更喜欢足球,在足球界,远些有切尔西一掷千金搅乱国际足球秩序,今有曼城金元足球在英超势如破竹,更别说持续大投入的皇家马德里,甚至偏安一隅的法甲也是巴黎圣日耳曼这样的新一代金元足球代表势头渐猛,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德国俱乐部,人们津津乐道,却也不得不承认其成绩愈加乏善可陈。
这点上,在《点球成金》中的棒球界,情况似乎与足球界一致,洋基队的1.1445亿美元对奥克兰勇士队的0.3972亿美元,这就是现实,洋基队是赢家,而奥克兰勇士队不但输在赛场,还将面临经营层面,明星球员被挖的窘境。
《点球成金》背景是棒球,但是并无需你多么熟悉棒球,因为,其表达的关键,更是奥克兰勇士队经理,比利•比恩的经营哲学和人生态度。
奥克兰勇士队缺钱,比利•比恩又很难从投资人那里搞到更多的钱,明星球员被挖,教练班子费劲的寻找着新的球员重组球队,球队现状让比利焦头烂额。
面对热衷讨论棒球本身的教练们,比利显得对牛弹琴般的直指棒球联盟体制本身的问题,一个充满马太效应的让小球队无力突破的残酷现实。
于是,比利出招了,如同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又如试图挑战现行制度的棒球界的切•格瓦拉。
影片的焦点是比利•比恩,因而他的性格塑造至关重要,而幸运的是这又是本片做的非常扎实的地方。
比利•比恩强势,决断,又显得无情,他绝不与球员一同出赛,与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他随时会做出交换或者开除球员的抉择,他要割舍私人感情可能产生的恻隐之心;他对自己的观点强行推进,挑战其权威的教练请走人,固执的教练则会被其“剪除”该教练心爱的球员而只能俯首称臣。
然而,作为经理,比利•比恩又足够精明,灵活,在球员交换和资金争取的生意中,他保持耐心,保持激情,保持妥协的空间,在现行体制内逐步推进他的理想。
强势的他并不莽撞和无脑,相反,他善于思考,重视人才,同时敢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球员选拔和管理方式,让他看到了一丝挑战现行制度的突破口。
比利与彼得的故事,或许更能体现他的勇气与精明,作为麻省理工经济专业毕业的彼得,天然带着数字化分析的素养,也形成了自己通过数字统计,发现潜在超能力球员的方法论。
而比利偶见彼得,便发现了其闪光点,最终形成了充满争议的搭档,开始了向现行制度的挑战。
比利和彼得的战略,说白了就是并不看重(准确的说是没钱看重)现在已经名声大振的证明自己实力的巨星,也不是寻找具有明星潜力的年轻新星,而是寻找最高性价比的有一技之长的潜在实力型球员,用足球经理游戏FM爱好者的话说,就是找“妖人”。
显然,这种思路有些特异,数字化的选拔方式在传统的经验主义主导的棒球界更是具有爆炸性效果。
而也正是如此,比利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才分外鲜明,他慎重思考,果断决策,强势推行,在初期的一系列惨败后,又坚持到底,终于,破记录的连胜让其经营哲学眼看迈向成功之门,令人欣喜,令人激昂,仿佛又一出励志传奇即将上演。
然而,《点球成金》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励志电影,整部影片节奏实际上很慢,甚至有些压抑,这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交织比利现状的主线外,还有比利年轻时代的一条并行的支线。
那是面临人生抉择的比利,是拿下斯坦福大学奖学金读书,还是面对职业教练的说服去当一个职业棒球选手。
老教练们富于经验主义的传统选材眼光下,比利将是明日巨星,也点燃了一个年轻人的激情,他投身棒球界,却引来身心俱疲的经历。
他并没有成为巨星,仿佛如体育界常见的伤仲永故事般,逐渐滑落,离梦想愈加遥远。
或许,他本身就不是仲永那样的年少明星,或许,他选错了人生重要的一步。
正是这职业球员成长失败与挫折的回忆,与比利在经理之路的艰难探索交织,让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悲壮沁入影片整体的情绪,让人感到一丝伤感,又同时让比利的性格显得更有“逻辑”,正是年少的经历,让他的性格显得有些暴躁,有些孤独;正是年少的经历,让他又对现行的棒球界传统精英和人才选拔体制产生怀疑、批判直到自己试图改变。
比利的年轻人生,是一条绝妙的支线剧情,它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了主线,与整个故事融为整体。
如果说,《点球成金》介绍的是比利的“逆向投资”经营哲学,那么《点球成金》本身就是一种“逆向励志”。
是的,影片的后续走向太不励志了,他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后,最终还是在淘汰赛阶段输掉了赛季,他在很励志片的拒绝了高薪挖角后,最终看着挖角他的球队获得冠军,自己至今仍在为梦想进行着看起来成功概率依然不大的打拼。
然而,这又正是这部影片的闪光之处,真正富于现实的励志之处。
影片坦率的表明,他最初的踏入棒球界的抉择并不成功,但是又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要纠结过去,勇敢的走好新的下一段路;影片告诉我们,新的方法和思路,注定阻力重重,甚至众叛亲离,但是又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成功就是一种坚持;影片告诉我们,挑战现行制度,常常注定就是一场失败,但是又告诉我们,这又是一种有意义的失败,它启发着更多人的思路,以一种不那么激进的变通方式,去渐渐的促成改变;影片告诉我们,努力和坚持并不意味成功,现实的成功常常需要更复杂的因素支撑,但是又告诉我们,努力却能让你的人生富于积极的意义,离成功更近一步,既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先把自己可以把握的“谋事”做好吧。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有些励志,又有些压抑,充满激情又回归现实,也更贴近人生的现实。
片子选了很贴切的一首音乐,Lenka的《The Show》,歌曲本身就是一个女孩五彩幻想的音乐呈现,一如比利•比恩一段曲折又戏剧化的人生,所以,比利并未失败,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尽情享受人生这出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f79c411dc87b30eb8127b67.html
当电影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员在棒球场上相拥,庆祝打破美国棒球联赛连胜纪录的第二十场胜利时,电视机屏幕里正好闪过林书豪在麦迪逊广场扣球灌篮的身影。
我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为的是那份因改变而创造的奇迹。
各行各业都有自已的一套不成文的规定。
这些规则延续得久了,就会变成行业内的“金科玉律”,一片江湖上的行动指南。
而自从棒球联赛诞生起,钱、球星和球探制度就是维持比赛运转的三大要素。
几十年来,各个球队的球探凭着个人经验和喜好,从高中、大学联赛中挑选新人,经理用金钱在不同的球队之间交易球星。
因此当奥克兰运动家队,这支成绩垫底且穷得叮当响的球队的三个主力球员被高薪挖角后,队内球探依然延续一贯思路——用钱买出色的球手顶替。
没有钱,哪里找好球员?
在球队总经理比利•毕恩愁眉不展之时,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皮特•布兰特向他重提了“魔球”理论——用数学建模的方式经营球队,挑选便宜而且实力被严重低估的球员组队参赛,一样有胜算。
比利采纳了这个套被棒球界认为纸上谈兵的理论,挑选了一批“老弱病残”的队员。
球探们纷纷反对,“他的外貌太奇特”,“他个人私生活混乱”,“他击球的姿势太古怪”……比利力排众议,坚持让这些球员上场。
球探制度真的完美无缺?
球探的经验真的万无一失?
听着会议室里元老们异口同声的反对,我感到有点滑稽。
一个球员的实力,难道得由他的相貌、发型、嗜好甚至个人生活来断定?
这些荒唐的标准之所以一直沿用,仅仅因为它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变成了球探的一种甩不掉也不愿摆脱的惯性思维。
而比利正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
当年在球探的赞美之词下毅然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投身职业联赛,虚耗多年光阴才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做职业棒球手。
哪怕是抽象的观念,与之相伴久了,人就会对其产生依赖。
一旦它消失,我们便如丢失了拐杖的盲人,行动失去方向,精神失去寄托。
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就把这些可能很不合理的想法视为不得改变的规则。
但是当环境改变,那些曾经的黄金定律的不合理性就逐渐显露出来,反而成为妨碍我们进步的偏见,正如买球员的惯例对于捉襟见肘的奥克兰运动家队不切实际一样。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比利变革的勇气,因为改变是一次抛弃过去,迎接未知将来的华丽冒险。
当所有人都为球队创纪录的20连胜欢呼时,只有比利心事重重地对皮特说:“我们必须赢得决赛。
只有夺冠,评论家才会承认我们的成果,我们才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
”改变,是比利脑里挥之不去的词。
从改变球队的命运,到改变棒球界的运作方式,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追求革新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尽管最后奥克兰运动家队没有夺冠,但是波士顿红袜队凭借比利的理念夺得世界冠军,“魔球”理论终于成功推广。
林书豪的表现被认为疯狂,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次改变破除偏见的例子。
因为在球探对球员评价的主要指标跑、跳和投上做得并不出色,他实力一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直到尼克斯教练起用这位“板凳球员”,林书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舞台,展示出自己出众的篮球智慧,成为球队的领军人物。
电影圈内从不缺乏体育类的励志题材,但是能把焦点从运动员本身转移到竞技运动幕后的管理层,将体育电影的主题从顽强拼搏升华到对于无论人生还是赛场上有关改变的种种思考,就只有《点球成金》了。
无独有偶,电影里比利在经营球队的方式上一直寻求改变,而电影外导演和编剧也在讲述故事的方式力图创新。
最后两者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脱颖而出,真可谓,狭路相逢“变”者胜。
片子以“缺钱”做开头,Oakland Athletics棒球队因为财务困难,不得不放弃三个明星队员,职业经理人Billy去跟大老板要钱,大老板说自己无能为力,要Billy用现有的钱做能做的事。
Billy为了补缺,到处奔走。
在一次谈判上,Billy本来信心十足的要买走一个队员,却因为一个一脸稚气的小胖对老板的一个提示而失败。
事后,气愤的Billy跑去找小胖当面对峙,“Who are you? What do you do?” 小胖被Billy强大的气场彻底打败,吓的连连道歉。
小胖是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憨憨的面容,胖胖的身材,外加一个绝顶聪明的脑袋瓜(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
最后,Billy没能买走球员,却买走了小胖。
小胖用自己创造的公式,挖掘出一些被严重低估价值的球员(这些人或者年龄很大,或者身体有恙,或者打球姿势诡异,或者个人生活混乱)。
小胖的方法,就是组建一支理论上能赢且Billy负担得起的球队。
队员都买好了,教练却不相信这些“老弱病残怪”能成事,于是弃之不用。
结果Oakland连连溃败,比分垫底,惊动了大老板。
Billy和小胖坐在大老板面前,Billy气定神闲,告诉大老板他相信小胖的算法。
小胖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布置的球员上场,Oakland会7连胜。
面对教练的阻挠,Billy和小胖联手摆局,瞒天过海,把教练御用的队员卖给其他球队。
教练哑巴吃黄连,只能硬着头皮派剩下的队员上场,没想到从此Oakland如有神助,先是实现了小胖预测的7连胜,继而打破了扬基队的记录,实现了20连胜。
这时电影院里群情激昂,似乎大家都准备好了Oakland在淘汰赛上创造奇迹,取得冠军。
如果真的这么演,那么就太落俗套了。
还好导演没让我失望,Oakland在第一场淘汰赛上就输了。
落败淘汰赛,Billy情绪低落,却在这时收到了Boston Red Sox老板的邀请,以天价$12,500,000聘请其做经理人。
接受了这个邀请,Billy就不会再为钱发愁,而可以彻底摆脱中年危机。
片中对Billy中年危机的描述,润物细无声,笔墨不重,却勾画得有血有肉的,44岁,高中学历,婚姻失败,老婆改嫁,事业低迷,连12岁的女儿都担心他会不会失业。
一个有趣的细节,Billy去前妻家里接女儿,前妻住的是豪宅,新的男人身材很瘦,连Billy球队的金牌球员的名字都叫错,估计是IT业的富豪。
Billy坐在沙发上等女儿,跟新的男人和前妻进行了几句简短的对话,面对这两个人,自己是失败的,气氛自然尴尬无比,可以想象,每次接女儿,这种场景都会重演。
如果Billy接受这笔钱,就可以一洗之前的“屈辱”,不但个人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在新的球队自由发挥,不再被金钱束手束脚。
但是Billy没有接受,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
离开自己带了几十年的球队不容易,离开自己一直居住的加州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离开自己可爱懂事的女儿不容易。
当钱的问题终于解决,才发现事情的关键并不是钱,说白了,一个人的成就感并不能用钱来衡量。
如果真要把这部电影当成励志片,它告诉我的并不是“努力就能创造奇迹”,而是人要有勇气作出改变。
Billy一直拒绝跟球员亲近,理由是如果投入太多情感,想炒人的时候会下不了手,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放下了这些防御,主动跟球员沟通,为他们加油打气。
在遇到小胖之前,Billy一辈子都在听老一辈人的经验之谈,十八九岁的时候,听了这帮人的游说,放弃了全奖的斯坦福,直接加盟了职业联赛,结果十年也没出成绩,到后来当上经理人,也要听这帮人的建议来买卖队员经营球队,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选择力排众议,听一个25岁年轻人的建议。
如果相信,就要拿出勇气改变。
这就是我所学到的。
同名小说改编。
本片自2004年哥伦比亚(索尼)买下电影改编权以来就多灾多难,导演和编剧都三易其手,甚至有过花掉一千万刀后、在开拍前三天被叫停的尴尬。
但真金不怕火炼,凭借Pitt的坚持、导演Bennett Miller的敬业(光后期剪辑就花了9个月)、金牌编剧的合作,终于成就了这部叫好又叫座的体育传记片。
本片的成功得益于商业外衣下含蓄而感人的励志主题。
故事取材于美国职棒联盟中的球队运作。
棒球本来就是美国国球,拥有粉丝无数,而片中涉及的重量对决、惊天逆转、连胜记录、交易计策等更是扣人心弦高潮迭起。
但这些都只是浮云,而非重点,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这是一部讲述人的选择和奋斗的电影。
Billy Beane在高中毕业时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放弃斯坦福的奖学金而打职棒。
从此,失败的球员生涯、短暂的球探工作、直到当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总经理、每年用4千万薪金的队伍对抗1亿多薪金的巨头,都郁郁不得志。
一天他看到了Bill James的“魔球”理论——一个用客观的数据分析代替传统的主观判断来选择球员的方法;联想到当年自己成为球探错误发掘的牺牲品,遂决定当即试行。
这是与现行体制相悖的做法,阻力可想而知,从队内元老的愤而辞职到舆论媒体的口诛笔伐,他顶住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问助手,“你相信这一套吗?
”“相信”“那就行了,我们没必要向别人解释”。
是的,有时候面对责难和否定、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的正是多一点的勇气和信心、坚持和执着。
勇气,不是为了金钱(Billy拒绝了红袜队史上第一高薪的聘用),而是为了实现理想、证明价值;坚持,可能带来失败(运动家队最终没能闯过季后赛首轮),但亦会有出人意料的成功(就像那个打了本垒打后却不自知的球员一样,两年后红袜队炮制Billy的做法赢得了世界冠军)。
Billy选择留下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宁愿相信他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
本片在奥斯卡和金球奖都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最佳男配的多项提名,但最终全军覆没空手而归。
Pitt真是越长越像Robert Redford了,导演还狂拍侧脸,唯恐人家看不出来。。。
小萝莉的歌声是她在选角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果然名不虚传。
题外话:运动家队的20连胜让我想起了火箭当年的22连胜。
同样是不被看好的球队,同样是破纪录的连胜(不过后者是破第二名的纪录),同样是之后没闯过季后赛首轮。
遥想当年,姚麦多么雄姿英发,如今一个退役一个拿底薪混迹江湖,不胜唏嘘。
这首先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
影片中穿插着比利比恩挥之不去的人生开始时的选择错误的记忆。
几个老家伙、所谓的感觉和经验、一张数额不大但足以诱惑年少比利的支票、以及最重要的关于比利天赋极尽溢美,这些改变了年轻的比利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看法,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棒球手。
事实上,“老家伙们”对比利的判断仅仅是站在球场外面匆匆的几瞥,所谓的经验也不过是:球杆挥得自如、长相好等等毫无逻辑与根据地判断。
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混饭吃的差事,但最起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听从了一帮混饭吃的人/或者以提建议为职业而获得报酬的人的建议,而作出人生中的重大选择,结果往往是很惨痛的。
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如果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慧,而事实上并没有十足的根据和证据,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地提出建议。
因为与你倾诉的对象往往内心柔软,需要你的诚恳与智慧,你的建议也许真的会对别人的人生产生影响。
于是10年青春化为蹉跎,换来的是一个在球场上始终迷失的职业球员。
当发现一切都化为泡影时,比利最终选择了放弃,从星探开始做起,最终成为一名小球队的职业经理人。
中年危机也在这样的回忆中缓缓拉开。
按照比利比恩的说法:40多岁的人,高中文凭;按照现实的情况:妻子改嫁、女儿住在别人的家中,一切那么明显,比利的人生失败了,虽然他精明能干、虽然他努力拼搏,但似乎从18岁的那次选择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他是失败的。
他表面上潇洒自如地对付着生活、事业、女儿,内心却充满了悲凉与落寞。
那可能是一种只有中年人——走过人生半程的人才能体会到的落寞,而任何能够带来希望的改变似乎都那么遥不可及。
就连尽在掌握的一次球员交易,也因为一个满脸稚嫩的毛头小辈的一个建议而无功而返。
但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在寻求突破和改变的比利终于被上帝垂青了一次,带来改变的那个毛头小子被他招致麾下,而他决心就此以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联盟的游戏规则。
于是,在接连的失败和挫折、下属的反叛、教练的不配合、外界的嘲讽、老板的压力、甚至是女儿的担忧之后,转机终于如雨后的阳光那样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照耀出来。
他们的球队不断地获得胜利,最终取得了20连胜、打破联赛连胜纪录的成绩。
虽然最终在淘汰赛中再一次被豪门淘汰,但比利却获得了另一家豪门的青睐,有希望成为历史上薪酬最高的球队经理人这不是结局哦,不是另一个rags to riches的故事。
因为此时主人公要面对人生中的另一次重大的选择。
最终,萦绕在头脑中的女儿那首“我只是一个小女孩,我好害怕……”让比利做出了最后的选择:留在奥克兰,留在供职多年的球队,留在这里继续尝试着以一个小球队的身份不断向冠军发起冲击,最重要的是留在女儿身边陪伴着她长大……如果说第一次选择中,比利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错过了能带来无限美好的航程;这一次,比利选对了,作为观众的我们真心地为他感到开心和感动。
这样的结局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回味与感悟。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说的就是现实的残酷性。
赢了你就有发言和改变规则的权利,输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会被历史遗忘甚至抹去。
成功和失败两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点球成金》讲述的是一个棒球球员出身的球队经理比利比恩是如何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重组球队取得美国大联盟比赛20连胜纪录并向着冠军迈进的故事。
对于这种体育题材的人物传记电影,想拍出足够的娱乐性和深度是不难的。
但是这部电影很特别,它大大削弱了观众原本期待的精彩比赛现场的呈现,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短的历史比赛录像,而把重点放在球场之外的球队管理和经营上,以比利比恩为主线,兼顾几个核心球员叙事,在现实和各自处境压力下的抗争中拍出了独特的风格和张力,实为难得。
整个电影的观影感受如同电影的配乐一般,平静又紧张。
在失落和激昂处体验人生的智慧。
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通过一个球员的之前比赛表现的数据统计,而得出这些球员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激发其不为人知的、前所未有的潜力。
在电影当中的棒球界,这套理论代表着学院派的新思潮,并且被billy用以对抗整个棒球界的旧秩序。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你对这一套将会感到完全没有任何新鲜感,甚至会惊讶,在竞技体育这么发达的美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才出现这种思潮。
喜欢足球的同学相信大多玩过FM,这个游戏其实是这种思路的最佳体现:所有球员的能力被细化到一组组满分二十的数字,不同的球员就是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
因此,这个游戏当中的博弈,就在于寻找到每个位置上数据能力组合最好的球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后卫最核心的技术属性,在于抢断,盯人,头球,而射门,传中,盘带就没有意义。
所以在你选择球员的时候,只要重点的几项属性达到高标准,即使总评分并不高,依然可以比总评似乎很高但是数据分配并不合理的球员打得出色。
所谓的“FM妖人”正是那些看起来数字平平,但是组合起来却能力惊人的球员。
这套理论并不仅仅存在于游戏当中,事实上,这个游戏体系的建立,正是参考了足球界已有的做法。
我们常常惊叹穆里尼奥总是可以将能力并不是顶尖的球队带到远超过其水平的成绩(比如波尔图,国际米兰)。
其实,穆里尼奥本人就是这种“数字足球”的执行者之一,其当年的副手,同样在波尔图取得惊人战绩并且创下足球教练转会记录的博阿斯,正是曾经为他收集和分析球员情报的负责人。
尽管现实生活中,穆里尼奥的成功同样有其球队精神建设的功劳,但是在技战术领域,其科学方法保证了其对于平庸球队的提升。
有趣的是,穆里尼奥本人对于球队搭建也要求极强的控制,非常反感上层对于其转会策略的干预。
众所周知,穆里尼奥出道于巴塞罗那。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其实正是其执教理念的来源。
事实上,根据统计数字评估球员,最大的影响不是赛场,正是青年球员培养因为青年球员的能力发展拥有更大的人为引导和主观组合数据的可能性。
拉玛西亚青训体系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从克鲁伊夫时代就搭建起来的完整战术体系和青年队培养方向。
那么克鲁伊夫的体系从何而来?
阿贾克斯---另一个天才青年球员的摇篮。
在阿贾克斯的官方网站上,就清楚地介绍了其青年队搭建思路:“阿贾克斯建立了TIPS模型,也就是技术(Technique)、洞察力(Insight)、个性(Personality)与速度(Speed),每个方面对应的有十个标准。
个性与速度通常是球员天生所固有的,但是技术与洞察力却是可以开拓的。
阿贾克斯的球员们都拥有一本特殊的“护照”,上面记录着他们所获得的所有成就。
”http://ajax.titan24.com/youthinfo.html根据这样一个球员评估量表,每一个场上的小球员将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奔跑的数据,与此同时,阿贾克斯青年各个梯队的战术风格和体系(以433为基本构架,强调进攻性和观赏性)、训练方式完全一样,保证了小球员从一进入足校,就开始了其能力数据的合理组合与发展。
除了阿贾克斯-巴塞罗那体系,科学化的球员能力管理在足球界已经非常普及。
比如AC米兰著名的米兰实验室,就是根据对于球员能力的精准评估,给予最适合的训练安排和膳食搭配,保证其运动状态的保持以及运动寿命的延续。
浴火重生的克雷斯波,减肥的罗纳尔多,不老的马尔蒂尼西多夫因扎吉等等,都是米兰实验室科学管理下的杰作。
毕业于mit的火箭队总经理形象和片中毕业于耶鲁大学的那位助理有点像,在他的身后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能够发现那些真正被低估的球员,找到取胜的钥匙。
火箭这么多年来从第一轮末和第二轮挖到很多宝贝,最大化话价值后交易掉,比如landry,brooks都给火箭交易来了优质的球员和更低的薪金和未来的选秀权,这造成了NBA的经理都不愿意和莫雷打交道了,丫的又来肯爹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把匹克球星巴蒂尔从灰熊挖来后,去年姚明还被嫂子带队4比0打爆,今年就能轻松灭熊,最后导致枷锁远赴天使城。
也只有莫雷这种依靠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利用per值分析的espn那些脑残(火林格说的就是你),差距就是你只能做个球评写个专栏老死也想不到湖人会被小牛4:0,而只有莫雷才能发现巴蒂尔的潜在价值,没有耀眼的数据,没有夸张的砸到15排球迷的爆米花的盖帽,却能给球队稳稳的带来50+的胜利。
10年3年900没有续约allen是安吉的最大失误,allen加盟灰熊第一年就让灰熊杀入西部半决赛,甚至差点掀翻迅雷队,kobe曾说过allen是最强悍的对手。
缺乏二,三号的防守在丹尼尔斯受伤后显现无疑这也直接导致了安吉不得不进行一次现在还后悔不已的交易,把perk送走换来green,好吧如果续约allen,总冠军不是妥妥的,东区半决赛韦德还有那个撒镁粉能有那么嚣张么。
东区决赛再守个世上最水MVP。
有些球员的价值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发现,否则当年皇马也不会把makelele卖掉痛倒现在,体育界里太多的情绪脑,是该大量引进科学的统计理论了。
可以预见今年勒布朗将会举起人生的第一座奖杯,记得感谢你身后的未来美利坚王国的总统。
我本来是不喜欢写影评只贴一段歌词,然后留给观者“所谓”想象空间的,太偷懒了。
但是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
有时候对一个电影有千头万绪的感想却不留只言片语,并不是因为笔头倦怠,而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
最后能想到的,往往只有一句话,一首歌而已。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我被这首歌打动了,不光是因为十二岁女孩子纯真的声音,不光是因为这是她略羞涩地胆怯地清唱给爸爸听,不光是因为这首歌在电影最后改变了主角的重要决定,也不光是歌词中星星点点闪现的字句点亮了心里的某个角落,它就是这样,从充实复杂的背景中走了出来,走到了前面。
Youtube有原声的链接,http://youtu.be/YHKDCqnH_7M(但是最后一句的词改掉了,我不知道为什么)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I don’t know where to go, can’t do it aloneI’ve tried and I don’t know whySlow it down, make it stop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 to be something I’m notI’m a fool out of love ‘cause I just can’t get enough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The sun is hot in the sky just like a giant spotlightThe people follow the signs and synchronize in timeIt’s a joke nobody knows, they’ve got a ticket to the showI’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I’m so scared but I don’t show itI can’t figure it out, it’s bringing me downI know I’ve got to let it go and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just enjoy the show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you are such a loser dad,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just enjoy the show这貌似一个励志片。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励志片。
但是对于过程过于苦逼的励志片我会有兴趣去尝试。
如果发现最后所谓励志是大梦一场: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命运,就deserve什么样的生活。
特别是在看似辉煌之后再失去,或者回归,就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片。
但,什么才是“最后”呢?
我在电影临近末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给它四星还是五星,因为似乎每一刻情节都在转折,最终它还是没有让我失望。
Billy在这个电影的故事开始前一直在做错误的决定:放弃Stanford的full scholarship成为职业棒球运动员;成为了职业运动员又不好好打球;放弃了不好好打球的职业生涯成为球探 (或者球队manager GM);当GM也是当烂队的GM;家庭解体,离开女儿。。。。
等等等等直到电影开始。
他突然间有了些牛逼的想法,做出了些惊人的决定,创造了些炫目的奇迹。
哦他凭一己之力振兴了一个球队,好厉害哇。
但是,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他后来在真实的自我和世俗的牛逼形象之间挣扎了很久。
我以为他几乎要因为一个全垒打的metaphor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还是因为女儿为他唱的那首“Dad is a loser”的“动人”歌曲回归了自我。
这明明白白是错误的决定,像他之前一贯的做法一样。
可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人,一个human,孰对孰错?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找不到出口,猜不出谜底,孰是孰非?
——————————————————————————————最后无关提一句演员。
Brad Pitt老了,我依稀记得他和 Jennifer Aniston相爱至深时客串Friends,一脸坏笑瞅着老婆恶狠狠说“I hate her”的时候,满眼溢出来的深情,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但是看到一个帅哥花瓶成长为演技派依旧不是一件坏事情。
Ryan Gosling也是一样,若不是今天在AMC的一点意外,差点看了今年他的第三部电影,马上还会有第四部。
从04年的言情小notebook到现在,7年了。
他们在改变,我们呢?
平凡人呢。
本来打算先看小说的,但实在没有那个美国时间了。
怕这片像real steel一样从日程表中间挤溜出去——有丁丁,有暮四(这片儿居然在les halles的ugc里占了两个厅放vo啊!
有没有再夸张一点!
我表示理解不能啊!
),然后马上就是欢乐的儿童圣诞档了,穿靴子的猫,happyfeet2……像Moneyball这种一副小成本寒酸相的片,时不其待。
匆匆忙忙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视剧本出身的缘故,Aaron Sorkin的剧本总是非常重视节奏效率,完全focus在故事线和人物身上,一般不使用直线叙事,而在主线故事中穿插相关的“往事细节”以求吸住观众的注意力。
但是没有自以为是的卖弄,没有故弄玄虚的trick。
如果把看电影当成邂逅的话,有着Sorkin剧本作背景的那位,是非常令人愉悦的交谈对象——说故事的高手: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描述细节,在什么时候略掉繁琐;情商一流的伴当:不会过分的情绪化,恰到好处的幽默感。
不容易引发“一见钟情”的激荡,因为缺乏那一种渲泄式的热情,话里话外也不见需要关心的暗示,只是很自在很在行的说一个故事而已,但是一定不惹人讨厌。
不管是不是美国第一受欢迎的运动吧,棒球那相比于其他球类来说略显复杂的规则,及相应而生的超复杂战略技,那肯定不是人人皆知的——在法国可以说是鲜少有人知的。
即使从小被安达充熏陶大,姐至多也就知道三好四坏,安打跑垒这些基本而已,偶尔在espn上看职业大联盟的比赛还是时不时看到一头雾水。
完全不向观众做任何背景知识的介绍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因为20连胜的那场关键之战是本片的高潮所在,而若是想这潮起得够高,必需让现场观众,至少在这一部电影的时间内,成为“奥克兰运动家”的fans,只有我们成为fans才会在这十几分钟内全情投入地揪心。
而这一场甚至不是什么决定生死的战役,只是一场“成则打破纪录”这样性质的比赛而已——话说回来,不用最后一役,而使用这场“纪录之战”作为高潮点,本身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决定。
当屏幕中的计分牌变成平分的时候,尽管我怀疑现场电影大部分观众根本不懂刚才的比赛过程中究竟是有了什么转折,但确实有一位女士咕哝了一声oh merde,准fans的口气。
这是Bennett Miller出色工作的成果。
如果要把观众变成粉丝,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叫伊拉暂时被队上的某个人迷惑——在这部电影中,此“迷人”的重任落到了男主角Billy Beans的身上。
虽然由Brad Pitt出演这一角色好似在外形上先占住了优势,但是咱考虑一下小皮的年纪,前段时间好莱坞对其“不注意保养”的批评,及这几年时兴嫩牛五方的审美趋向性,这个优势并不是那么牢靠的。
不仅要让观众认识,且要让我们认可并认同这个角色,直到能实现自我投射,甚至不能过份着意在其外表上,而需要创造moments,姐称为之“萌ments”,使之与观众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
这些联系,很妙的是,建立在影片不经意沉默的时候。
Bonnett任由,甚至故意,在某个点上放空,没有动作,没有声音,没有plot在进行中,就这样,像Billy和他的小胖助理打电话交换球员的那场戏中,他接起电话报一个名字,向小胖审核,接另一个电话报另一个名字,你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在干嘛,只晓得这件事成不成很重要。
直到电话都打完,下一个来电将决定事情成败时,突然停下来,Billy和小胖面面相觑。
这个空窗给了刚刚发生的事情沉淀的时间,给了观众反应的机会,当观众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紧张了,就在我们紧张起来的时候,Billy突然爆出一句“tmd怎么还没人打电话来”,他反正变成我们紧张的代言人。
噹,角色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就架起来了。
能如此控制节奏的指挥家,我们遇到的时候要叫mastero影片让观众和Billy Beans保持这个距离。
他手上戴着婚戒——虽然没有故事给特写,但是那个镜头的角度是决意要让你注意这个存在的,家里却不见妻子,与其他经理人的谈话中亦没有提及家人,似乎是个“局外人”一个淡漠的不喜欢在工作中搅和私事的人,就像他说的“不喜欢和球员有私人的交情”。
然后不经意间,我们见到了他的女儿。
他和前妻见面的时候又是个沉默的萌ment,双方的客套话讲完了,难以为继,一轮尴尬。
这种情况大约人人都经历过。
很难不对Billy生出同情与同理心。
又一个不经意间,我们窥见了他与棒球之间的纠葛。
曾经前途无量的新秀,各项指标超一流,放弃了斯坦福的奖学金而成为职业球手。
却因为无法适应职业赛场而渐渐陨没。
就像Sorkin的剧本一样,这是个成熟,目标明确,情绪不轻易外露,又有良好幽默感的人。
不屑用什么甜言蜜语或者狗血淋头求关注求同情——唯一一次看到他哭,镜头强行把观众留在小胖这里,只许用黑白监视器间接再间接地观看这一幕,他不在乎那些棒球fans,在说到丢饭碗的时候一脸云淡风清,只有不经意中言语之间泄露那么一点,只是一点点,内里的激情。
擦,这是针对熟女市场的言情小说里的标准配置啊(最近正在读Evening)。
无论喜欢与否,当他在BM的镜头下这样被呈现出来的时候,绝不会惹人讨厌。
所以当他的女儿专程打电话催他回赛场,而他终于在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后第一次观看自己的队伍比赛时,你绝不想看到他失望伤心。
这一刻,你必需站在奥克兰这一边为之加油,因为他们的经理人如此的风趣,直率,真实,而他热爱这项运动,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改变这项运动,希望借此弥补少年时做过的错误决定。
你可以把任何一个时期的自己投射到这个人物身上。
最后那一首“dady you are a loser, just enjoy the show”拨动了不知多少人的记忆——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前程似锦,继而被现实吞没,余那一点光,一点梦想,寄望仍能改变些什么……没有人要在屏幕上看到梦幻的破碎。
能如此掌握人性的导演,我们见到时亦要叫maestro听起来这真是强强的组合,看上去也真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是就像Billy一样,身为制片人的小皮没有遵循好莱坞“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的模式。
全片除了他自己之外(姐极度怀疑他自己出演根本也是为了省钱),没有一个星光闪瞎人眼的名字,但是这些演员全都完好的诠释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或许不是超一流/一流的演员(P.S Hoffman是超一流的演员,问题他这演谁像谁就是不像他自己的百变神功,对于一部娱乐片来讲明星效应不足),但是够用了,就像棒球比赛一样——你花钱买的不是球员/演员,而是胜利/出色的电影。
明智地选择蓝本,编剧和导演,就像Billy选择了James的理论,小胖助理还有……呃,教练也算吧(不管Billy怎么在后方运筹帷幄,前场主阵的毕竟还是Art,战术水平太差还是不来塞的)。
在非常enjoy这部电影的同时,姐自窃喜少女时代相人的眼光。
C仍然坚持“迷恋Pitt是三俗的代表”,但是一人一世有几次机会在因为一头飘扬的金发一见钟情之后,十几年后,发现证实那个远在大洋另一边的人和自己真的有同样的审美,真的在看一部电影时会用同样的眼光,不仅仅体现在做为演员挑剧本的时候,还有作为制作人选题材与建班底的时候。
真是何其有幸……PS:其实小皮年轻的时候真没觉得他长得像Redford啊,到了这个年纪上还真特么的像!
对于看不懂棒球的人,真是又臭又长···
不喜欢棒球也不爱看管理层老白男故事
看过补脚印~
just enjoy the show~很喜欢最后用到的这首lenka的歌哈,一开始担心不懂棒球会不会看不懂,但是真正看下来发现这个以小博大的故事其实无关你是否懂得棒球哈。对于结局觉得很真实,很多时候输赢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享受人生就好。
用数学模型分析,NBA早就开始做啦。皮特演技也就那样,小胖子挺萌的。
原以为会是有着结局惊天逆转的励志型体育片 没想到是这么剑走偏锋 但我实在摸不到点在哪
对棒球不怎么感冒,所以...
电影不错
真的對棒球無感
三星半;应该又会被列入新一批的"统计学学生必看电影"吧,从管理层面探讨的体育励志片,布拉德皮特的人物塑造饱满,职场和生活头头是道,而这应该也有编剧的功劳。只是,事实再一次证明我对任何球类都不感兴趣,即使和球有关的电影!
最有感触的其实是令人唏嘘的结局,当真与《社交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比利·比恩最后的选择,正如我们无法用单纯的是与非去评价马克·扎克伯格,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的所失与所得。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生活手中的牵线木偶,所能做的也仅仅是enjoy the show。
体育类励志片里面极其难得的冷静与克制,完全无背景音乐的开头非常有腔调。看了那么多所谓的“商学院学生必看电影”,那这一部是不是统计与精算专业学生的必看呢?阿兰索尔金的剧本异常强大,中间的某个长镜头可以再长一点,Wanted里面被打掉牙的哥们很好玩,布拉德皮特尼玛越长越像盖皮尔斯。。
对于非棒球迷来说很可能是一部闷片。
也许是我们不太懂棒球。胖子表现不错
非常励志和热血,情节紧凑,比赛也拍摄得很精彩。
拖沓沉闷乏味。我都睡了两回还没结束。果然没得奖。给好评的装B哈接滚。
“如果相信,就要拿出勇气改变。”
我昨晚看完以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想立刻再看一遍。建议不要带着对一般的热血体育电影的期待去看,因为这其实是一部讲述成长的⋯⋯青春片。
不懂 棒球
原来是《卡波特》的导演,我说风格怎么这么冷峻呢;不过这种风格用在政治题材还好,但在体育类电影中就有点另类,显得不够激烈亢奋~大量纪实的电视比赛画面镜头,丰富地还原了历史事件本身,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之更加身临其境。ps:我想到了休斯顿火箭队的22连胜,多么美妙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