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相对不满的反而是最后感觉故事讲不下去了,就开始使用欧洲导演惯常的电音+意义不明的疯批画面营造氛围,更蠢的是画面中的隐喻在出现不久前就被主角用语言剧透并揭露了。在此之前影片在密集的嘴炮和壮美的海岛风光下展露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对位又命运共同的独特美感,极度客观的镜头语言带来了一种冷冽的审视感,仿佛是自然在凝视着因为自我毁灭而煎熬着的人类。
一个冗长的寓言故事……一切都是混沌焦灼与潮湿无望的。一步步螺旋式向黑暗中下沉。可能导演想传递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状态的感受?也可能他本身可能并不是这么想的,只是无意中表现出这样的感觉。我这么想他这么想。
岛民煎熬,zz煎熬,都不如我煎熬
电影院的煎熬 恐海了🌊🙏
#12thBJIFF#
我在煎熬
的确相当煎熬
怪异,骚动,情色,无所事事与百无聊赖,却与政治舞台背景暗合。非常散乱,明争暗斗,几无冲突,却又在突兀的电子音乐中滑向危险边缘。看的真是如坐针毡,但不失为一场另类电影赏析,打破观影边界。政治黑色电影。三星半
整个最后部分有点纯愚蠢。但前面的许多场景中机械的机位切换(卡萨维蒂惯于用一个摇动着的长焦摄像机在远处拍摄,这里相当于其反面)展现出的疏松的即兴风格对话令人着迷,那种崭新的空气让人想起杜蒙(虽然和他完全不一样),带着奇异的亲密和幽默,几乎带着幸福;这与相当电子游戏式的景观(有时基本是表面好看的陷阱)形成了一种清脆的纵深透视,而冲浪的场景大概是两者交汇的梦之脐。
A porn for intellectuals. The opium for cinephiles.
陈旧老套无聊,唯一能夸的就是摄影,睡了两觉,给个两星吧。导演写剧本的时候飞大了???
(12thBJIFF8.20万达)看似以流言(海军与核试验)和譬喻为刀的母狮子(trans)指向当今地缘政治与殖民语境,实质用身为蓝眼镜的鬼影的黄眼镜和葡萄牙人(英文段落与隔着玻璃的对视解释其中缘由)与叙事段落锁扣里的无调性音乐(神秘主意倾向)纯粹昭示一种身处岛屿(美丽却暗流涌动)的情绪“沉沦”。
塞拉的文本其实是抓人的,如果观影前够精神的话是很容易陷进去的。与其说是煎熬,不如说是梦魇。穿着在🇫🇷里象征平等的一尘不染的白色西装,迂回在原住民和政府之间,在没有地缘的小岛,夜总会即是政治。海与天是蓝色的,岛民的衣着是蓝色的,海军在蓝色空间舞蹈。放纵以后,海天尽染一片红,汽艇在血红的海面划出涟漪,那本应是“博爱”的红被强制兑换成了“伟大的牺牲”。
我盯着荧幕旁边的出口指示灯看了半个多小时,发现和电影吸引程度都差不多。但是荧光绿的指示灯有更深的层次:我的救赎。
横向比比还算可以 纵向比远不如Zama
+++似乎回到了唐吉诃德,但又丰富得多,像是融入了这十多年来看到的,感受到的。
美,这当然是属于电影的美学享受,海盗的氤氲气息让人向往。三小时不算煎熬,但这种散漫的,不在乎叙述的叙事,最后在人心里留下的可能也只是一个个粉色的好看的画面。
就为了说一句“政治就像夜总会”而且还真的就用嘴说出来了。
塞拉的新作虽然并不“好看”(或许对大部分观者来说都是字面意义上的观影煎熬),但确乎是一部有意思的异色电影。首先是导演在访谈中说的特殊工作方法——以3台数字摄影机拍摄海量素材,再花两三个月借助计算机剪辑技术观看和选取,虽免不了主观与操控,但却更倾向于从中发现意外、异质/混乱、有趣的瞬间,并不惜删除主流标准中的关键段落,拍摄中的即兴与偶然更偏向纪录片性质,由此形成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张力。其次,导演通过长焦小景别镜头、光色环境、沉缓节奏及对话中&人物身上的断裂诡秘等手法生成了在疏离倦怠空虚颓靡与危机四伏焦躁不安间摆荡的气息。最后,影片虽有反叙事尝试但并非激进无情节,只是以原因不明的事件(结果)或无果而终的求索(似安东尼奥尼)为主;亦有明显三幕式结构,以巨浪与废弃别墅(很老塔)对峙为节点。(8.0/10)
它也不会比现实更加煎熬,不论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还是日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