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因为政治原因被关,母亲独自照顾着两个女儿,伴随着与亲戚、邻里、友人的各种微妙关系。
影片在小女儿的画外音中展开,没有太多欧美此类影片的冲突性极强的戏剧张力,也没有刻意去表现主人公如何坚强、如何伟大、如何感动,而是平实的讲述整个家庭的故事,从容而真挚。
此外影片涉及不同以往的政治侧重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掠过,只能算是一个背景而已,没有特别的意图。
吉永小百合在充分展现民族隽永美的同时,很好的表达出母亲平静似水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灵魂。
2008-08-18
听说都是吉永小百合演的,刚巧我正在读《细雪》,电影版还没看过,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揣测,年轻的吉永小百合如何演绎谷崎润一郎笔下的雪子。
雪子的体态、性格如何展现,她穿和服,穿现代装,应该也是这部电影中也采取了的凸显人物特色的一种处理方式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海边穿连衣裙的母亲奔向水中去救山先生,充分展现出了她的现代女性一面;对应地,在丈夫被抓进监狱后首次参加邻里集会,那个温顺地不发一言,变换坐姿跪拜天皇的女性又是多么传统。
影片一开始,母亲一直都穿着暗色的和服,对她的工作也没多做交代,直到时间往后推,她开始担当起男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要养家糊口,要像男人一样去外面挣钱,才能满足战争时期家中的各项开支。
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每日工作包括安抚好两个孩子上学,还要为丈夫的出狱做各种努力,最后才是脱去传统女性的衣帽,化妆上班,成为一个现代女性的自己,实在是很美很高大的一个形象。
母亲骨子里是有主见的,不顾父亲反对嫁给一个政治犯,甚至在家境拮据的情况下,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丈夫,没有接受父亲的提议甚至无视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
插句题外话,这部电影和《远山的呼唤》在女性角色塑造上果然是异曲同工,不必多说了,只是断绝父母关系这个梗能否不运用呢?
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的浸润者,日本的亲情关系相对来说非常淡漠,这点让我很难接受。
为了丈夫,在警察厅又要低三下四看别人脸色,不惜打自己的女儿,这种种行为丰满了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形象。
作为战争中的女性,她也有无助和害怕,所以诚实地说,有奈良的奇怪舅公在比较安心;可作为母亲为了女儿也选择了赶他回老家。
作为妻子,坚定地站在丈夫这一边,先是反抗父亲,之后还有老师,当她听到丈夫昔日的老师不信任,甚至怀疑丈夫的政治犯身份时,毅然选择离开……一方面不得不向旧社会服软、低头,另一方面从容应对新挑战,这是一个母亲战时的性格。
战争使得日本女性从幕后走向了舞台中央,战争使得普通民众成为受害者,没有例外,导演试图将反战视角和女性视角结合,不知达到最佳效果没有?
年轻的吉永小百合应该很漂亮吧,从评论里才知道,此片中的她已经六十多岁了,真心没看出来,还是很美的啦!
比起《在这世界的角落》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的具体体现来说还是层次薄了,主要还是文字狱的部分。
有一点一直很纠结,照美第一次见到爸爸,监狱管理人员言语侮辱父亲她不顾母亲阻挠直接顶撞,像个成熟的大人。
然而后来其他人侮辱父亲,说她父亲活该,她都没有任何反应,基本停留在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要吃要喝的层面。
我终于注意到战争期间,女性都没有穿和服,而是穿了裤子,方便逃生躲避。
日德发动的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伤痛。
我们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见识过中华大地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而对当时日本本土的状况似乎知之甚少。
本片改编自电影人野上照代的自传体小说《给父亲的安魂曲》,以上小学的照美(即作者本人)的视角来聚焦(回忆)二战时的东京一家人,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疯狂年代那片疯狂土地上的普通人生活。
我们看到了天皇崇拜、统一思想、食品短缺、强制征兵、战时动员、警惕攻击(晚上关灯)等似曾相识的景象,当然也有捷报传来后的短暂欢庆。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升级(德苏开战、日本偷袭珍珠港),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死于狱中的父亲、死于原子弹辐射的姑姑、死于战场的叔叔、死因不明的舅公。
据说其中一些人物的归宿是导演对原著做了修改,以便能更典型的表现当时人的境遇(比如观众一听到广岛就预感到人物结局了)。
说白了,什么白色恐怖、红色革命、纳粹当权、军国主义、政教合一、民族仇恨,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对“思想罪”的迫害),只不过对国家和世界造成的浩劫程度不同罢了。
导演并没有通过人物对话直抒反战思想,而是通过表现他们的悲惨命运,佐以一些幽默和讽刺(居委会遥拜天皇时的朝向之争;邻居大叔大谈日本称霸世界之道;父亲狱中写的反思材料被自己的学生判作不合格),来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与反战主题同等重要的,是对母亲的歌颂(看片名就知道了)。
片中的母亲有很多优点:明理(坚信丈夫是对的)、隐忍(在警局一边给人端茶一边忍受闲言碎语)、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打工)、宽容(允许不拘小节的舅公住下)、勇敢(奋不顾身救山崎)、慈爱(向女儿道歉打了她)、甚至多才多艺(长得漂亮、做得好饭、能文能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坚强。
父亲被捕后第二天她仍然为女儿们准备了便当,她自己累到晕倒却还写信鼓励狱中的父亲,父亲死后她来不及悲痛就第一时间料理后事。
在那个缺少理性和鸡蛋的年代,母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妥协趋附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家的体面和生计(屋内的温暖和屋外的严峻形成对比)。
伴随片尾字幕响起的那段父亲独白正是对母亲品质最好的总结和褒扬。
如果你质疑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那你不妨把她理解为天下母亲优点的集大成者,所以本片就是山田洋次献给她们的赞歌。
我不禁想起导演几年前的《黄昏的清兵卫》,也是由小女孩的追忆展开故事。
父亲清兵卫和母亲佳代都是在动乱年代含辛茹苦独自养育两个女儿,遇到过心动的人(一个成了一个没成),同时保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两人都不附权贵明辨是非)。
他们是子女永远可以依靠的长辈;他们是为身边人发光发热的亲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普通人。
说到亲朋,本片的若干配角也颇值得一提:懂事的初子,馋嘴的小照,将感情深埋于心的山崎,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梦想的姑姑,话糙理不糙真性情的舅公,以及几位帮助过母女三人的人(帮母亲找工作的居委主任、不收医药费的老医生、塞给小照蛋糕的教授夫人)。
即使像教授、祖父这样呵斥母亲的人,也并非大奸大恶或思想狂热,他们只是在乱世中求自保罢了(祖父也有怜惜母亲的用意)。
导演山田洋次终究还是倾向于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而非阴暗面。
况且也正是周围人的不完美,才衬托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话说吉永小百合这神采容貌哪像是年过花甲的人啊。
我历来是很钦佩日本女性的,她们有地母一样的胸怀,包纳爱,也容忍恨,外带生命力极其旺盛。
日本电影《母亲》中的女主角佳代因丈夫政治思想不合大流,而被请去坐牢,自己独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操劳一个家庭,还要抚养一双千金,盼了两年,以为丈夫能出狱团圆,结果得到的却是死亡电报。
哭都来不及,就操办丧事,打起精神继续过日子。
影片的开头就把男主上滋人定调,写的书因思想问题出版不了,家里房租也欠了三个月。
上滋只能负气的说卖书换钱,佳代则心平气和的安慰丈夫说只要想办法,总能解决问题。
影片虽然没有交代这个插曲的结果,但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佳代处理好了这个家庭危机。
过了不久,某天半夜犬吠四起,佳代警觉的起来叫醒上滋做好应对,自己则整理好衣服出去开门,原来是抓上滋的警察,临走还细语对佳代说:“太太,恐怕这次坐牢的时间要长一些了。
”由此可见,丈夫上滋被请进去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难怪佳代反应慌而不乱,早就应对有度。
丈夫上滋在狱中因为带了些娇气,很是吃了些苦头的。
片头有交代他出身广岛,习惯清爽的夏季,不适应东京湿润闷热的夏天,但假如搬来生活十几年都没习惯,难免就说不过去了。
也可能因为读书人本来就受不得多少苦,监狱里吃不饱穿不暖,再加上精神上的折磨,很是煎熬,寻常人说不定撑撑就过去了,但他终究难逃一死。
不过,死才成全了佳代的伟大,虽然这个伟大并不是佳代想要的。
丈夫上滋在影片中如同只鳞片爪一般,是轻飘飘的,是灰色的影。
危难时候出现的学生山崎悄悄的替代了他在家庭的影响,山崎带来的是光,是热,是福音,是这个濒临破碎家庭的粘合剂。
佳代暗地对小姑子说家里还是有男人好,就是对山崎的肯定。
他给了一个丈夫(男人)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安稳、支撑、欢乐和爱。
所以山崎去当兵来和佳代告别,临行前,佳代在玄关哭泣着,把脸贴在了山崎的手上,她觉得天地又崩溃了,旁边站着的是一脸不知真相略带疑惑的女儿。
佳代的后半生被淡化了,但有证据,一个女儿成了医生,一个则成了教画画的老师。
这就是女人的成就,把一双女儿抚养成人,而且出人头地。
她自己呢?
我们谁也不知道,只依稀从病床前看出,她至少是没有再婚的,她把爱情给了自己的丈夫上滋,把另一把火给了山崎,可惜熄灭了。
女人一辈子的期盼都在几十年前就失去了,而且是两次。
女人可悲的地方就是太依赖爱情、男人而活。
佳代临死前的一番话也证明了此点,她说:“不想在来世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
”来生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
还不如现世的欢愉来的痛快。
女人在结婚后,先奉献给丈夫,然后奉献给儿女,中国传统家庭还要给孙子一辈。
但她们又把这些当做自己的功德来做,以为是上辈子欠他们的,所以幸福着而又疲惫的过完一生。
看见片名,便吸引了我,无论如何,关于母亲的电影,始终都会触动我的内心,漾起我悠悠的思绪和感恩之情。
山田洋次以二战为背景,用影像细腻的描绘了一个纯朴的东方女性形象,有血有肉,有棱有角,宛若观看着自己母亲的表演,心生共鸣。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这部电影的细节部分,面对丈夫的不公平迫害,佳代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她依然乐观的面对人生,在山崎的帮助下,历经险阻,终于取得了对丈夫的探视权。
然后,探监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丈夫遭受的非人摧残以及警察们冷嘲热讽都预示了接下去的悲苦日子。
佳代为了继续维持开支,找到了一份在小学担任临时教师的工作,不满45公斤的身体还要和学生们一起又蹦又跳。
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儿女的重担硬生生的落在了她的双肩上,而她却一如既往的扬起灿烂的面容,给自己和孩子以坚定的信心。
传统的东方女性(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身上都隐藏着坚韧的性格,她们往往将家庭放在第一,一生为止操劳,无怨无悔。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从侧面说明了东方女性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以男性之上的社会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依附于传统的性格特征。
她们甘做阶梯,隐身于丈夫和孩子的身后,一边给予巨大的物质帮助(持家)和精神鼓励(育儿),一边却默默的牺牲着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不过,或许她们也正享受着这种幸福吧。
但是,随着女性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清醒,一系列的女性独立运动也随之风起云涌,现代社会的日本女性,由于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思潮的熏陶,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了女性的传统特征,她们张扬的个性,不羁的生活态度和愈发开放的非主流思想,将她们打扮的犹如藏身于黄色皮肤之下的西方嘻哈女性。
她们钟情于表现自我,对待爱情、婚姻和性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她们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也再没有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尽情的享受生活带给她们的快乐,至于所要承担的某种责任,她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加以思考。
导演在赞美以佳代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同时,也对日本过去的那段历史做了反思,并鲜明的表露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影片中看见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带给人们心灵的巨大伤害,就不难看出导演持有的立场。
看本片的感觉心如刀割,好比目睹一个完好无缺的人被推上外科手术台强行截去四肢和五官,以至于坐在我左手边的女观众在影片的后半段开始大量消耗纸巾。
衡山在片尾出字幕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亮灯,后来又识相地灭灯,最后许多观众都是红着泪眼走出电影院的。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下午看到思源cinema版的唐冬冬博客里提到山田洋次的《弟弟》,看了很有感触,关于日本家庭伦理影片,看的不太多,但也略知道几部。
去年和今年初,最关注的莫过是枝裕和。
去年的《步履不停》,最近的《幻之光》,都是我喜欢的电影格调。
因没有看过小津的作品,不好将几部拿来比较,但对于日本家庭和伦常关系,总还是有话可讲。
《母亲》看过已有几日,当下是曾想过说几句,后因杂事耽搁,不能成笔。
从《弟弟》到《步履不停》到是枝裕和的《母亲》,日本家庭的典型特征是静和忍。
之前看《幻之光》,近似默片,对白清减,情绪内敛,镜头简洁,是塔可夫斯基式的美学风格。
转而这部《母亲》,在剧情上丰满很多,很多细节撑起了这部片子。
我总觉得以前看多的许多电影煽情煽的太狠,像肥肉吃的太多腻到自己了,所以在日本家庭剧上总是特别偏爱。
一是上个原因,再则是因为文化共通所致。
日本文化源自我们,因而家庭成员的关系、日常生活的形式、情感表达的方式、伦理纲常的羁绊都非常接近。
大主题是反战,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母爱的伟大。
《弟弟》里不成器的弟弟,经常惹乱子,一辈子演个戏还只有一张海报,贪杯又常忘乎所以,姐姐女儿结婚的大事上,他不请自到,把好好的婚礼搅的乌烟瘴气。
按常理这样一个亲戚,姐姐应该是唯恐不及了(《弟弟》里演弟弟的骏河学在《母亲》里成了母亲的哥哥,两部戏的女主角都是吉永小百合),但亲情的羁绊让她最后还是去终老所去看望弥留的弟弟。
一般人拍来,一定是在此处煽情,配乐和故事剧情一波三折,但山田洋次不会如此,越来越喜欢这种反传统、反高潮的手法。
其实,无论家里亲戚有再多不是,根植于血脉中的羁绊是无法割舍的。
家庭成员间,是无法用恩怨情仇来简单解释的,其实弟弟无论是怎样一个人,无论成功,失败,经历了现实的跌跌撞撞之后,依然能够化解、原谅、包容、理解的都是那份亲情。
日本人,甚至现代社会的我们,人和人之间都存着一层隔膜。
我们学不了欧美式的亲密,几千年的文化里已经熔铸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高下、话语权的分割、等级的分野等等。
普通人之间尚不能交心,而本因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间因为价值观的差别、时代造就的区分、环境的不同和天然的伦常观念,同样形成了一层隔膜。
我不太习惯浓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而日本独特的文化特质,更清淡、更疏离,用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突破那层隔膜。
《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隐忍、坚韧、执着、温柔、坚强,典型的大和民族母亲形象。
她和我们中国人的母亲形象特别重合,接近,因而容易使我产生共鸣。
另外,是枝裕和的电影语言很冲淡,日本文化里的仪式感有特别让人产生宗教性的共鸣。
双重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美和受难者的形象,为善的延续塑造了善与美的雕塑。
每一次琐碎日常生活的展示,都是一次对母亲这个形象的加码。
阿照出言不逊时的慌张,看到丈夫落魄样子时的不忍,对山崎君的感激与依恋(是对一个男人撑起家庭的那种依恋),对父亲试图拆散自己的坚持,每一次的积蓄都是为了最后情绪的爆发。
而这种爆发,恰恰不是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展现,而是以一句“没把你们照顾好,抱歉”,轻轻送出,但那种震撼,无与伦比。
母亲在战时,坚强的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这种人性人情之美,与战争的残酷、无情、动荡和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善与恶的对垒,用母亲柔软的肩膀和绵延不绝的母性力量战胜贫穷、残缺和苦难。
宛如工笔画一般,100多分钟的时间,巨细靡遗的表现一个母亲在战争中支持起一个家庭时的左支右绌,每一个细节都是爱的赞歌。
静默是最伟大的力量,而《母亲》里的吉永小百合恰恰用静默的爱呐喊出对战争之恶的宣言。
《上帝创造母亲》里讲: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片子最后,临死前,当女儿说她可以闭眼了,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天上团聚时,她则说出了全片最震撼人心的话:不想在来世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
这时刻,是爱的升华,是爱的礼赞。
同此,我想到《弟弟》里弥留之际,弟弟还念着给姐姐的女儿起名字这件事儿;想起《入殓师》里在殡仪馆工作的爷爷,最后一眼看躺在棺材里微笑着的奶奶,轻轻一句:多谢。
这一刻,泪流满面。
娶妻当如佳代,做人当如山崎,你们呢?
在去年看《多罗罗》的那同一个厅看的《母べえ》, 影片结束的时候也有掌声, 但不如去年热烈, 过了一会又响起第二轮掌声, 因为第一轮掌声响起的时候, 很多人还在抹眼泪鼻涕, 空不出手来. 去之前有看过影评, 对这电影的印象便是那「温馨家庭剧」, 也有听说这电影乃是导演山田洋次向所有无私伟大的母亲们致敬的作品. 然则, 在完整看过影片之后, 却觉得有理由怀疑那些写娱乐新闻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影片本身. 确实,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温柔而坚强的母亲, 但影片的意图决非单纯如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 以此为窗, 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或是「刻画母爱的伟大」. 同时, 我也认为, 那些批评影片焦点涣散的人, 你们并不曾真正看懂它. 在同是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横向比较,《母べえ》在气势上不如《硫磺岛家书》恢弘, 在剧情上不如《战俘快车》跌宕, 但不应当以此为指摘的依据. 若以文体来譬喻电影, 我认为《母べえ》只是一本陈旧的日记, 松散地记录着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 请勿要求它磅礴大气或是情节曲折, 那是对史诗或者小说的要求. 日记是用来记录生活轨迹的, 即便是在非常的年代里, 家庭生活也是淡如水, 但不乏趣致点滴,《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泪中有笑的生活记录. 「母べえ」, 读作「ka-be-」, 英文片名中的「Kabei」便来自于此, 是野上家的女儿们对母亲的昵称. 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母べえ》是: 在父亲野上滋因发表反战言论, 被定为「思想犯罪」而被捕后, 母亲如何身兼父职撑起这个家的故事. 然则, 可以浓缩至一句的只有剧情梗概, 我无法将母亲的辛苦提炼概括, 用一句话说清. 一方面, 母亲要四处奔走, 为探视解救丈夫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 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养育,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需要操持, 还要兼职赚钱以筹措家用..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艰难, 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无论面临多大的逆境都不卑不躬. 警察的讥笑挖苦, 父亲的不理解, 孩子缺衣少食, 乃至丈夫病死狱中, 作为精神支柱的亲友相继离世.. 这一切的压力都没能压垮她的脊梁, 这就是《母べえ》所描写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当然,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叔叔返乡之后, 孩子们在广岛的祖母病了, 狱中的父亲无法前往陪伺, 久子姑姑只能孤身回到家乡尽孝, 战后次年痛苦地死于辐射病. 在狱中的父亲日渐憔悴虚弱, 虽然熬过了难耐的暑热, 但未能熬过寒冬.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父亲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然而未能给家人以丝毫安慰, 因为妻女们面对的, 是父亲冰冷的尸体. 而母亲仅存的依靠, 山崎, 也因为战事的步步深入, 最终未能免除被征召上战场的厄运,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 因船舰触雷沉没而溺死. 母亲在失去了所有精神支柱后, 仍然坚强地独自抚育女儿, 孤独地走完余生. 母亲临终时, 小女儿照美哭泣着安慰母亲: 母亲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重担, 去天堂和父亲、久子姑姑还有山崎相会了. 然而母亲尽最后一丝力说出的遗言却是: 她不求来生, 只求今生与父亲相守. 这让女儿们难忍悲恸的遗言让人不由得想起胡兰成那「但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的婚书, 我想母亲的遗言和那婚书是一个意思. 这一刻的安宁, 即便无可能永远都在, 俗世的厮守, 也比在天堂的永远更加美好. 母亲的临终是这部影片的终幕戏, 但我觉得, 在片末放映字幕时所回放的那些回忆母亲生前如何操劳的镜头与旁白, 才是真正的结尾, 亦是影片的主旨: 是谁将这些责任与辛劳加诸在如此柔弱的母亲身上? 是谁生生分离了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 又是谁剥夺了父亲、久子姑姑和山崎的生命? 那些说《母べえ》是人情戏亲情戏温情戏的, 请回答影片末尾的那些提问.《母べえ》压根就是对挑起战争的那个疯狂时代的质问.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 但战争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 在战后六十年这个坎上, 日本国内泛起的对战争反思的浪潮, 是促成《母べえ》出世的温床吧? 透过影片中对那个年代视为必然的那些荒谬事的揶揄, 在令人发笑之余, 也渗着一丝苦涩. 譬如居民开会前向天皇朝拜 (勿发笑, 这就好比某个时代和谐国凡会必先朝拜始皇帝), 主任让大家集体面朝天皇宫跪拜, 但一个顶真的婆婆纠正大家说, 她在报上看见天皇正在行宫, 应朝行宫跪拜. 但行宫在哪呢? 到底该面朝何方呢? 又有人觉得向天皇跪拜是对皇权的致敬, 不管天皇在不在宫中, 都应向天皇宫跪拜. 大家喋喋不休地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人能做得了主, 就连居委主任也不敢定夺, 表示要向地区主任请示.. 又如母亲病倒, 山崎生气女儿们为何不去延请医生诊治, 大女儿初子回答说, 自从地区内唯一的医生被强征入伍后, 就只剩下医生年迈的老父为大家看病了, 老人家忙不过来.. 再如姑姑在街上被所谓的「爱国妇人」们指责, 说擦口红是违反国家禁奢令的可耻举动, 叔叔也被要求捐出金戒指支持「圣战」. 最好笑的应属居委主任, 煞有介事地向母亲转述他听来的「日本强大之路」:「日本将称霸亚洲, 德国将称霸欧洲, 然后日本再与德国决战, 最终称霸世界! 所以, 我们现在要和德国暂时做朋友.. 」 其实居委主任是个好人, 都是仰仗他的帮忙, 为母亲找来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 母亲才有了一份虽然微薄但勉强可以维生的收入. 在战事日趋紧张, 燃料即将配给之前, 他还悄悄赊给母亲许多煤炭储备过冬. 还有别的邻居把自家女儿的旧衣送给母亲. 但在那样荒谬的时局下, 母亲虽然接受好心邻居的帮助, 却绝不敢向邻居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偶有一次, 带着小女儿和丈夫开出的书单去丈夫的老师家为丈夫借书的时候, 忍不住悲戚向教授诉说了丈夫被抓走时的状况, 教授的回答却是:「你把自己说得像受害者一样, 但你丈夫难道不是因为犯罪了才被捕的吗?! 」母亲不堪忍受「丈夫是罪犯」这样的侮辱, 当即放下所借的书籍, 拖起女儿便离开. 只有仙吉叔叔来到的时候, 母亲的精神才终于得以放松, 小姑久子和大女儿初子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和如此粗鄙恶俗的叔叔谈笑甚欢, 那是因为, 只有和仙吉叔叔在一起的时候, 母亲才终于可以畅所欲言, 无所顾虑. 正是依赖着这些率真而可贵的人情与亲情, 依赖着这些精神上的支柱, 母亲才得以在那样一个风雨飘零的乱世一路顶着困难走过逆境. 影片中值得再三体味的细节有许多. 其实我并不觉得教授对父亲的指责是真心, 从教授夫人热心地用战时极难得到的珍贵的咖啡招待母亲; 从教授夫人追上不打招呼便离去的母亲, 让母亲把野上先生想借的书带回去, 并把女儿照美来不及吃的蛋糕包好塞给照美这种种细节, 都可以看出教授家对野上一家的怜悯与关切. 只是, 在那样的时世中, 教授也怕被定性为「叛国贼」的学生会为自己引来祸事吧? 就像老医生所感叹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世啊! 一个不敢大声说出真理的荒谬时代. 从教授家离开的时候, 照美不情愿地被母亲拖走, 边走边不住惋惜她还没来得及吃的那块蛋糕. 似乎照美在剧中的台词一直都是在叫唤着「我饿」. 在另一场戏中, 母亲带着一双女儿去赴外公的寿喜烧宴席时, 面对老父要求的, 脱离父女关系与离婚归家的两个抉择, 母亲毅然选择了与老父脱离关系, 并且当即离去. 被母亲拖走的照美又是很不情愿, 惋惜她尚未到口的牛肉. 或许大家都会感叹母亲的高洁风骨, 也会原谅照美的年幼不懂事, 但我觉得这两场戏里照美的哭闹, 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吧:「面包」的力量不能无视. 就如同教授有他的无奈, 外公对母亲的苛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身为公务员的他, 因为女婿的「叛国」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 不堪重负, 乃至不得不辞去公职. 脱离父女关系只是一种威胁吧, 他坚持要女儿离婚肯定不完全是自私的理由, 更多的应当是想要从凄苦境地拯救女儿的赤诚父爱吧. 还比如山崎对母亲深藏不露的微妙感情, 这种无私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操不免使人感动落泪. 《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生活日记, 没有起伏, 更无高潮, 平淡却仍不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剧情
真赚人热泪,或者只是想被带着走。
战争只会带来痛苦!
热评第一的“不要恨本子人”真恶心,等什么时候本子形成参拜神厕是丑闻的共识,你再扯这种鬼东西吧,我拿刀剁了你全家,手又酸又痛,我好可怜,快来同情我吧。至于地上你全家的尸体,毫无意义,对吧?女主年龄太大了,真不适合角色。只反战败不反战,只一遍遍重复侵略者的所谓苦难,对被侵略者的苦难毫不在乎,还不断地、堂而皇之地、全民性地给军国主义招魂,这种德行本子一天不改,不配重新得到作为人的资格
未来酱✓
在电影院里很么面子的哭了一塌糊涂
挺不错,又认识了山田洋次这个优秀的导演
64岁的吉永小百合演两个8、9岁孩子的母亲,有点儿过了;全片演的最好的是那个小姑娘,因为最自然,不装
山田洋次真的不是我的菜,2009/02/12
师母恋
画面干净,小百合优美,可是打动不了我...比这困难的多得多,导演和故事都欠缺火候
所以,世界小姐们都要说愿世界和平。
一段真实的残酷昭和。小百合像她的名字一样美。
一般,看了没啥感觉
浅野忠信原来没那么二啊
淡淡的忧伤,淡出鸟来。
战争 为之受伤的不止战场上的士兵
廢物丈夫 就不能為家人作一點妥協讓步么!
HK Summer IFF 2010每次看到為了生活下去而咬緊牙筋熬過去的,都會想到...我也能做到麼?
吉永小百合六十三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