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来讲觉得并没有特别好,叙事的描写从一而终,也许是电影时间限制的原因,有些时候故事进展太快反而缺了很多感觉。
但让我很感动的一个小细节是Laurel自始至终目标都非常明确,为了平等,在录视频的最后也没有说支持同性恋结婚来博眼球。
真正的平等和没有偏见,不是少数群体的胜利,而是不再有人打着少数群体的标签,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影片里的Steven作为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自然有义务利用这次事件来推动同性恋结婚的进程,但Laurel没有被大家帮助的激情冲昏头脑,而是坚守自己对于正义的认知来抗争,不是为了同性恋,而是为了平等。
LGTB群体的抗争就像是女权主义乃至很多对于社会偏见的抗争一样。
不要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和弱势群体的局限里去看待问题,真正的胜利在于我们不再去强调运动的名字,也能有能力承受平等之下的正常的不幸与幸运。
一本片子哭了大半场。
故事发生的时候我是觉得人生不fair的。
是觉得Laural 4期癌症是没有希望的。
这片子难过的地方太多了。
末期肺癌,一个女人要奋斗努力更多才能得到她deserve的,而同样的东西男人白人就相对容易很多,还有LGBT的权利,因为是同性伴侣所以享受不到公平的权益。
她当时只是想为她的partner争取那份平等的权利。
正因为每一个平凡普通人的维权,努力,奋斗,才有美国2015年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
我经常很negative的想事情,最近开始读一些禅学相关的书,觉得还是要一直怀有希望,要心存善念,要相信好的结果终将会来的。
最后去google,这片子还有真实纪录片,我心理建设还不够强大的去看纪录片。
艾伦·佩吉是真·天才,本人语速快个性酷聪明有风采,采访和公开讲话都很有感染力,但在《被拒人生》里面演讨厌当众发言,不习惯被关注的男仔头能让人错觉她真的就是那样,从来只要有朱莉安·摩尔的片子,我都会啧啧啧摩尔阿姨的演技,但艾伦·佩吉的演技竟然让摩尔都暗下来了(在我眼里)。
还有《爱在罗马》里她演一个不惊艳但撩汉套路一溜溜的小妖精,她本人反差也巨大,也演得让人服气。
觉得艾伦·佩吉可以驾驭任何角色。
《被拒人生》里一个挺触动的情节是警察同事们从顾忌到支持同志女主的转变,只是个小片段,没花笔墨也谈不上戏剧性,但能让人从被省略的画面里想象到实际生活和私人感受,才是同性题材影视作品最能影响到观众的地方,口号、理念、戏剧冲突反而不是。
同事们不是每个都有支持同性婚姻、同性平权的觉悟和相关知识储备,不会拽大词,这些普通人对于“蕾丝”主角的支持更多出于她是他们的同事,他们能看到摩尔扮演的女主工作多努力,有多爱这份工作,做得多棒,为人正直,有原则有义气,还有温度,他们知道她踏实努力地生活着,就像他们一样,她工作之余尽心装修房子,养狗,就像他们一样,她有家人有爱人,就像他们一样,她用尽最后的时间和力气保护自己深爱的人,这也是他们会做的事。
这些普通人支持的是另一个普通人。
我想(可能还是naive, 但是)很多对同性恋有偏见甚至敌视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里呈现的相处细节、爱意、珍惜之后,都会有所改观的吧。
都这样了还不是真爱那尼玛什么是!
被我大佩姬攻一脸 155丝毫不影响两米八的气场 可是 最后 却被咩姨圈了粉 阿姨演讲那段泪目“I'm only asking for the equality. " (想起了平常心里的孔雀绿巨巨谢耳朵(呀 忘了打卡。
我们争取同性恋合法婚姻和平等权益不是为了一纸之书 仅仅是为了得到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权益啊 可以在医院理直气壮的喊出“She's my partner or wife whatever it is...I know something wrong." 摩尔阿姨演技满分 (转身去微博刷我姨和佩姬。
假期的第一部电影,在去哈尔滨旅行的火车上看完的。
虽然里面群演的表演有些夸张,不过电影里罗拉说“我并不是要得到什么特殊待遇,我只要求平等”让我印象深刻。
有不了解的人会疑惑为什么要用游行,平权运动这些在他们看来“大张旗鼓"的方式争取同性婚姻,不嫌麻烦吗?
也碰到反感谈论同性平权的题的人,他们认为同性的平权游行过头。
甚至有人偏颇的认为同性平权只会让社会的秩序混乱,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们口中的“不正常的人”。
之前的自己也曾经觉得只要2个人相爱就够了,婚姻也只是一纸关系协议。
其实现在想来,这样想的自己其实很缺乏对于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
目前同性恋人的现状是,在许多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只因为是同性伴侣,就没有办法享有那些异性伴侣拥有的基本权利。
当你在遭遇变故,无法放心自己的伴侣,希望给自己深爱的伴侣更稳定的保障时。
却发现,只因为是同性伴侣,你们的关系不被承认,哪怕你们相爱了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哪怕你们之间经历了多少生活的点滴。
当本该合法的权利无法被保障,爱情也无法保证彼此的合法权益,无法给你牵挂惦念舍不得的伴侣任何保障时,你会变得无比希望得到平等的对待。
1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21个全境同意同性婚姻的国家,同性平权,还在路上。
同性平权,从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同,争取的只是异性伴侣早就拥有的权利,争取的只是平等。
同性平权just for equality.
"你们唾手可得的权利我需要拼命去争取"一句话我眼泪掉下来。
都是爱,为什么要被歧视?
看了《拉字至上》、《假亦真》以为LGBT的生存环境很宽容,那么多国家和地区承认了同性婚姻,怎么还会有这么悲情的故事。
突然理解了同志骄傲日游行悲怆,不是刻意高调我们只是想要平等!
最后,为罗拉搭档戴恩点赞。
这位宽容正直的钢铁直男,感谢你对朋友的忠诚与友爱。
LGBTQ人群在社会普遍存在,而lgbtq这个称呼就像汉族称呼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存在是普遍的,就像社会的发展让民族走向团结。
有人说现在的LGBTQ人群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行为会同化其他人,他们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趋势,让他们勇敢地面对自己,让自己让他们走了出来。
性取向本来就是天生的,而性取向这个概念本就应该是理想化的,就像你自己的为自己设的理想型一样,它只是一个参考数据,你想要什么,你可能是对哪种类型感兴趣,但这些所谓规划都是想象的,你永远不知道你会爱上谁,标签永远是容易过期。
喜欢一个人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碰撞和相处过后的心心相印。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交朋友,没有偏见没有过多的想法,而长大了反而更难去和人相处了。
根深蒂固的思想和社会传统的观念是LGBTQ道路上最顽固的对手,大势之驱下,欧美发达国家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而在这条漫长的斗争路上,舆论导向和压力给予了很大的动力。
电影是真实故事,而她们对于lgbtq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历历在目。
舆论的推动力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是在传统内敛的东方国家,游行?
显然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就算是如今21世纪,在发达国家都先后通过同性婚姻法的情况下,中国仍然面临着绝口不提同性恋,对影视同性情节封杀等等的,让我觉得十分无语的行为。
作为00年代的中国学生,学校里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都是习以为常,爱情侃侃而谈,总结不过是荷尔蒙的战争,两个人相爱,又何必考虑你是男是女,又或者应不应该。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十几年摧残下,在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下,我也曾无数次想过,至今也在努力着,梦想出国离开。
这部电影让我改变了想法,就像电影里那个警察朋友说的,她们不是只有这样才能拿到钱,她们在乎的也不是钱,是公平!
或者lgbtq人群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躲起来生活,隐藏自己,但是这样的不公的对待,应该有人出来对抗,而lgbtq人群越来越多的发声,是社会的进步,是更多的勇敢和支持鼓励这他们。
很喜欢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是谁,我喜欢谁,这是不定性的因素,而这些我们努力探索着奋斗这的,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我可能是直人,也可能是gay,love is love ,但是如今的法律只给予了,直人婚姻保护的权利,这样的法律本来就是不平等的,法律面对的应该是所有人,而不是所有直人。
”而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个台湾的游行,同性恋与宗教之间的对立,而其中有一个女生是这样说的:“从前让男人决定女人怎么生活,如今让直人决定gay怎么生活。
”人们总是有这样的观念,少数服从多数,人多的欺负人少的,一成不变就是等待灾难的强制改变,坐视不理相当于纵容重复犯罪。
很多直男癌的人总是说同性恋恶心,而老一辈的人则觉得同性恋?
不能生孩子又或者丢了面子。
我们生活在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焚书坑儒,战胜了侵略战争,熬过了文化大革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如今,思想品德创新却让我感觉到可悲。
我不过是一个生活在这个大疆域的某个角落里的中学生,喜欢同性也喜欢异性,又或者说我喜欢的不过是我所喜欢的。
我很开心我能够在这个年纪想到那么多,可是这这又令我难过,因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在这个无能为力的年龄,想太多却什么也无法做,就好像所有的食材都才在了桌子上,却发现你拥有的只有食材,而工具你一无所有。
很感激有这样一部电影,带给我意味深长的思考。
也希望为了LGBTQ而战斗的人不只是他们自己,还有爱他们的每一个人,还有追求公平的每一个人。
中国请你好好对待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人,没有标签只有爱。
电影的功能除了展示电影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
无论是悲观的还是积极的,它能够让人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共鸣和触动,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许多烂片,并不仅仅是烂在技术处理上,而是连情感上都无法说服观影者啊!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片子是佳片。
一个拉拉刑警,在换了不治之症以后,为自己的伴侣争取抚恤金的权益,她说,我不是在争取同性婚姻,也不想讨论政治,我只想要公平。
这看得我眼眶一热。
你们知道吗?
我居然联想到了最近艺人补税的事件,除了对于艺人平时收入的不满还有对某些艺人的偏见,难道我们不是更应该关注这个过程里的规则合理性吗?
毕竟这种合理性以及对于权利使用的监督在未来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我们都站在深渊边缘,没有一个能够例外。
电影到尾声,劳拉的异性恋同事们终于站出来一起为她争取权益,其实他们即使不争取也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可是我想他们懂得,维护公平凌驾于所有其他信仰和生活方式之上。
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为它由人在管理。
我们必须承认,人本身也是不完美的,有很多很多偏见和缺点,所以我们更需要合理的规则在监督权力,来争取公平和正义,愿你我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
开头一段简直看不下去,比起《卡罗尔》来,被甩几条街,人物情感处理的不够细腻,感觉Laurel和Stacie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
想来前部分导演只想体现Laurel的工作态度以及她23年来为政府的付出。
之后倒是慢慢紧凑了,也耐看了。
但总体剧情还是平庸,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改编自真实故事”拯救了这部电影,姑且以一部纪律片看还是可以的。
不想对具体内容评价,单从电影来讲,《阿黛尔的生活》、《freeheld》、《卡罗尔》三部片子中,还是《卡罗尔》演员深得我心,摩尔阿姨和女王比起来逊色得多。
原谅我是女王的裙下走狗。
2007年的纪录片Freeheld很短,只有40分钟,但基本完整记录了整件事情始末,并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七年多之后电影版Freeheld终于上映。
对事件结局的处理是纪录片和电影最大的不同。
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最终促成议员投赞成票的,其实是来自州长的压力,而在电影里州长的电话仅仅只是一个一扫而过的镜头,故事被改写成了一次完整的成功的同志平权斗争。
记得看纪录片时看到州长出马形势立刻扭转时,不由得轻轻一呵,弹幕上也同时弹出网友的吐槽,大意是民主国家关键时候也得靠强权啊。
是的,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一条从现实到理想的平凡之路。
故事从Laurel开始,两条线清晰明了,一条是公,一个优秀的女警探,一条是私,一个谨慎的从没考虑过出柜的Les。
直到癌症到来,将这两条线强行扭到一起。
除非她们的婚姻关系被承认,否则Stacie无法拿到Laurel的退休金,无法留住她们共同经营的家。
要想关系被承认,她们就要走到议员和大众面前,接受所有的目光和看法。
没错,这个故事和《骄傲》《平常的心》《米尔克》都不同,这是一场被迫的反抗。
无论在何种艰难的情境下,Laurel所寻求的始终都只是Justice(公正)和Equal(平等),因此她没有选择最简单的”骗”婚(瓦解制度),也没有被运动所”吞噬”(对抗制度),她相信能在她所相信的制度中寻得正义。
她是那样优雅的一个女人。
电影补全了Laurel的爱情故事。
为了安全,一个人悄悄开车几个小时去另一个地方跟”姐妹们”打球,Stacie看她不会打悄悄让球,由此搭讪,认识,相爱,磨合。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故事,但这就是爱的全部,简单而平凡。
而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所有的事情也变得简单起来。
假结婚,获得退休金,私下转给Stacie,可以;直接把退休金给Stacie,不可以:为了坚持程序正义而投反对票的议员实质上不过还是恐(厌恶)同。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之后,知乎上发起了大讨论,关于整个同性婚姻合法化应该坚持程序正义的话题值得讨论,但这个case里议员的回避和否认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异类真的那么可怕那么难以接受吗?
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群体难免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恐惧,《骄傲》里LGSM(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打电话去捐钱,一报上姓名对方就毫不犹豫地挂断了电话,钱也不要了。
潜台词是,咦,同性恋诶。
后来南威尔士的村民结识了这些怪咖,彼此的生活从此都发生了改变,问完了一圈问题之后发现,哦,原来他们也是普通人呀。
如果不是因为Laurel,搭档丹不会真正了解这个群体和他们的情感,如果不是因为Laurel,同志同事不会正视自己,终于出柜站在Laurel身边,如果不是因为Laurel,很多人不会了解这是怎样一群普通人。
所以,如何去接受异类呢?
真的不用特别去接受,因为你接受不接受,他们就在那里,不多不少。
按照同性恋占人口百分比来看,如果认为金赛报告中的10%太高了的话,可以折算成5%,或者再折一半3%。
百分之三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个班超过三十个人,那么这个班至少有一个同性恋。
没有?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啦。
当然,这除了是一部”政治正确”的同志平权电影,也是一个典型的宣扬美国精神的励志片。
可是想一想,人家的主旋律都讲成这样了,我们还在为要不要女权主义而打嘴仗,也是挺尴尬的。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Stacie坐在海边,翻看Laurel的遗物,看着大海回想着她们曾经在这里的呼吸,镜头转给Laurel,手持跟拍,摄影机变成了Stacie的眼睛。
回忆里没有她们共同的画面,换成了一个特别的”正反打”。
很喜欢。
当你特别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很难回想你们一起做什么,你想念的只是”那一个人”。
纪录片里有更多关于抗争的细节和Laurel在病中的痛苦,这种痛苦即使演技如摩尔也难以传达。
建议没有看过的,看完电影之后补一下。
Ellen的身高太矮,确实影响这对Couple的观感,不过全程看下来没有很出戏,说明演技还是压过身高啦。
最后那次发言,呼应了她自己的出柜宣言。
同时那场戏真正的Stacie也出现了,而且留起了长发。
不知道此刻她是什么心情,也不想去知道。
最后,珍爱生命,少抽烟。
不一样的人生
公式化的美國獨立片,不好不大壞
两主角毫无cp感 只有后半段维权才真的好看 那个gay同事好帅啊 拿起西装要去法院的那一刻看的我泪目
「20180409」三星半。故事是好故事,拍的很一般。結構怪怪的。
结尾太仓促但是结尾曲好听
时代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感谢历史上的那些战士们
阿姨已經演什麼病是什麼病了。以及 依然脫眶而出。
看过
剧本相对单薄,缺乏这类题材所需要的跌宕起伏,即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有人物命运的兜转,但依旧乏力空洞,演员表演不俗,继《克洛伊》里的暧昧、《孩子们都很好》里的波澜,朱丽安·摩尔再次扮演了一位女同,片中第一次公开发言时,摩尔用极简的表演表达出了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和期盼……
ellen page不搭阿
单从电影讲,不好,真的不好。心里仅存摩尔的好感又快没了。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还行吧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情节很感人,追求正义,首先应该放开偏见。
摩尔和page接吻我真的反胃…毫无CP感觉
摩尔阿姨很厉害,但是和艾伦佩吉的火花不够啊……看到片尾的照片感觉原型比演员还帅气!
影片剧情发展太快了,总感觉摩尔阿姨和艾伦佩吉差些火花,主角的演技弥补了剧情的不足,几个男性角色也有些光彩。为同性恋争取权利的桥段让影片进入高潮,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欣慰。让我更加相信一句话“我们坚持一些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低俗
就是个平淡无奇的维权故事……
除了最后还能稍稍高潮一下,前面真是太平庸了,主线剧情发展就像是一个腰围70公分的大胖子,所以幸亏是真人真事。
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所以需要弱势群体去争取抗争,而不是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