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造梦VS我们要面对现实”成为影片的主题,虽然看似嬉笑怒骂,实际上确是别有深意。
而且在影片的最后,“向环境道歉”的主题从无所不能的白日梦拉回了现实,包括雾霾、污水、砍伐等诸多问题都被展现出来。
这部电影分几个片段分别讽刺了当今的几种社会现状,本来以为这是个渣片,看了之后发现至少跟现在男欢女爱的渣片不是一个档次的。
该片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结尾时还发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反省。
就冲这如今电影市场上少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得起国家。
大导演导出的电影果然精神境界提升了好多。
觉得之所以差评多是因为观众对大导演的期望过大了吧。
看来差评好评两极分化的一步之遥我是不是也得看看了。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那些年,冯氏贺岁喜剧具有超强的文化渗透性,既能把全国男女老少们逗的前俯后合,乐不可支,又能供少数派的文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纷纷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冯氏由此扬名立万,成为雅俗合一的光辉典型。
之后多年不碰喜剧,俨然等同饥饿营销,对回归的期待年年看涨,虽然大伙儿口口声声表示能笑出来就够了,但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冯氏作品能鹤立大俗喜剧片之群。
冯小刚和王朔的联袂,令作品充满艺术的灵气和现实的伤痛。
冯氏喜剧,确实能提炼出各种反思、嘲讽、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来,也绝非过度解读,但不能忘记的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商业片,始终要面向最大观众群。
甭管里头有没有雅,既然在天寒地冻的贺岁档上,外头必须包裹上一层俗的军大衣,才算任务达标。
《私人订制》既然是典型的冯氏贺岁喜剧,要是观众不够乐呵,那深度就算深如马里亚纳海沟,片子都算不得成功。
影片主体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整体犹如小品堆砌,支离破碎,这是大多数观众的感受。
分段不是肢解完整性的罪魁祸首,恐怖片《鬼作秀》,爱情片《保持爱你》,喜剧片《骗财骗色》,悬疑片《世界奇妙物语》,都是分段片,但无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故事不是随便选的,有内在的递进,多个故事围绕的立意、阐明的主旨、激发的情绪,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
按说《私人订制》三个故事的主角是同一批,应该比上述几个片更容易构建连贯性,却让冯小刚搞砸了,三个故事趣味各有千秋,组接起来却互相掣肘,形如春晚的预演。
这三个故事,并非天南海北,其实相当有内在逻辑联系。
发挥想象力,可以这么串联,某穷人突然当上了领导(别深究什么原因,就当是爆发吧),经不住诱惑受了贿,有了金山银山后,买房买车买珠宝买商业街,直到物质富裕,精神空虚,便追求高雅,遍寻雅方不得,期间更差点中毒死,最后求助高人,与雅士交换血液,终成为知名艺术家。
当然,电影不能这么拍,但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来,前因后果一气贯通,观众的情绪涨落有了支点,小品感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影片打乱了这个顺序,段与段之间便大起大落。
分段来看,前两故事各有绝招,也都能紧扣流行的脉搏,惟第三段最缺时代感。
一夕成为富贵人的白日梦,并无鲜明的2013年特征,放到十年二十年前拍一样成立。
内容更可期,无非是改换妆容,礼仪培训,疯狂购物,以及各种对富豪生活荒唐过火的幻想,旧港片里演过,网络笑话里写过,平时朋友YY吹牛时都讲过。
拿这段压轴,头重脚轻,唯一能压住的只有华谊的股价。
即便有审视富豪生存状态的点睛一笔,也只是隔靴搔痒。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将这么不够分量的一段安排在最后呢。
因为这是个“土豪片”,是一场植入广告高达8000万的盛大炫富秀,故事的排序,遵循场面的升级。
第一段,领导还比较简朴,只享受了一回包场泳池,第二段大导就坐拥豪宅、游起天上人间来,到了第三段,金碧辉煌的大厅,世外桃源似的房产,琳琅满目的珠宝店,鸟瞰夜景下的全城熄灯盛况……与穷奢极欲的意象构成对比的,却是故事创意的陈腐干瘪。
看冯氏喜剧,首要追求当然是新颖和笑料,谁也不会冲着视觉效果去,冯小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观众只想跟土豪做朋友,不想看土豪炫富却没有我们的份。
更失当的是片末“道歉”一节,假意作千篇一律又索然无味的公益宣传片,正当观众对风格的裂变摸不着头脑时,笔锋一转,指明道歉是给地球“私球订制”的逢场作戏。
颠覆是颠覆了,嘲弄的力度也有,但从娱乐性考量,绝对是反高潮的,放在映前热身还差不多。
观众带着兴奋进场,带着新鲜感开场,带着陶醉看到一半,之后每况愈下,在无所适从中离场,怎么可能有心思玩味背后的深意,俗都不好好俗,怎么雅的起来。
范伟扮演的司机说,都知道是演戏,又不能真的把贿赂拿走,还不如扔了解气。
说出了我当时的心里话。
客户都没法融入,整个“抵抗诱惑”就构不成挑战。
对咱们来说,一出角色时时刻刻换着装束、变着口音,提醒你这是在演戏的戏中戏,如果造梦只造到这个程度,是叫人出戏的,私人订制的服务是要退款的,好在他们安排了一个弄假成真的色诱,瓦解了范伟的防备,冲破了观众的预期。
所以我认为第二个故事最优质,打破了真实和演戏的界限,主动设计完全失控,最后一干人都被被命运牵着走,再订制也华丽不过上帝的安排,是现实比梦境更荒诞的高明写照。
这段围绕的大导,明白无误调侃的就是冯小刚自己。
名也有了,利更不缺,奖杯一堆,红毯走腻,躺在大房子唉声叹气,生命少了深刻的滋润,少了意义的升华,直到把荣华富贵都叹成粪土。
这并非异想天开,文化界不乏先例,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名满天下,但严肃文学界不拿他当回事,连亲戚都嘲笑他没文化,最后抱憾而终。
冯小刚也许不在乎自己不够雅,但粉丝给他莫大的压力,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势,盼着他片片超越自己。
冯氏的表态是,别逼我,我爱拍什么就是什么,否则我一狠心跟民间艺术家换血去,拍个比费里尼还蔡明亮的片,您还捧场吗。
(文/方聿南)
原本给了个三星,因为对中国电影向来要求低,底线在画皮画x那种不忍直视的电影面前才会给到一星二星。
另外也是对冯大爷的辉煌时代毫不知情,从我知道他就是拍夜宴吓死人不偿命的阶段了。
所以短评写的是,这不就是这位导演一贯的水准吗?
从夜宴、唐山、到1942、私人定制;这沦丧的“艺术观”已经令人目瞪口呆了。
当然,冯导自己肯定不乐意我这么说。
按他的说法,唐山和1942是情怀之作;私人定制和夜宴,一个挣钱一个争气。
看新闻说冯导困惑;用心拍的电影不挣钱,随便拍能卖钱的时候,我整个人真的就不好了。
只想说你的困惑完全因为你搞不明白俗雅雅俗啊。
烂电影不值得费心神去多说无益。
比方说就像一夜惊喜这样的电影,商业电影就是用于娱乐,博君一笑。
年纪再大都要公主梦,通俗网络小说况且滥觞于网络;通俗爆米花电影又何值得多费笔墨批评呢。
但是冯导太太太太让人目瞪口呆了。
因为他自己跳出来大骂影评人了。
关键是他骂的让人真,形容词已匮乏。
反正骂战不过就是语辞的几个小花招,从姿态到语言实在太叫人不快活了。
宋丹丹又跑出来说社会大众有责任保护他。
我真的仰天要骂脏话了。
冯导对自己拍的喜剧说法就是随随便便拍的,制作大约精良,但多少不上心。
多么矛盾的人。
他也自感自己拍的喜剧不够雅吧。
私人定制第二段大概讽刺自己呢。
就像第二段故事的拧巴劲儿,我看冯导也拧巴了。
冯氏贺岁笑过开开心心,好了。
我对他的喜剧并没有老人们的期待和爱。
但是冯氏的认真出品,比如唐山和1942,就真是看完撞墙跳楼的心都有。
每次发现这样的电影人俨然中国大导之列,就不得不脑补一根烟。
问题出在哪里?
就像我已提过,雅俗不分,情怀不是一切。
商业电影赚钱卖笑,看票房,更主要看导演诚意。
比如侮辱智商的电影,表达的是对导演不用功的批评。
大制作大手笔不一定就有诚意,请看画皮画x,烂到了一个让人手足无措的地步。
冯导想要转型拍严肃电影,拿专业的、艺术性的导演标准去评判他就更正常了。
但是往往那个时候,冯导就跳出来说,你们群众不懂我的情怀…… 你以为好电影你有情怀就够了?
你故事讲好了吗?
你演员调教好了吗?
你艺术形式表达好了吗?
你剪辑的好吗?
你有情怀怎么了啊?
哪个大导演没情怀啊???
所以说冯导误解了好导演的标准;以为拍严肃电影只要真诚就够了…殊不知,拍商业电影的底线才是真诚。
拍了一部片,自己只给五分;冯小刚你真是滑稽够了。
唉,自己的电影拍出来没有及格,冯大爷你还算是个导演吗?
不爱惜羽毛了,估计也就快覆灭了。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
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
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
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
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
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这事儿应该得从《渴望》说起。
1990年首播的这部电视剧风靡大江南北,可谓万人空巷。
全国人民争先恐后观看,为挨千刀的主人公刘慧芳女士流了不知多少眼泪,收视率达到空前的90.78%。
作为当年大众文化滥觞之一,《渴望》的热播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部电视剧的主要创作者中,有几个人后来声名赫赫,其中之一是王朔,任策划;另外一个就是冯小刚,当时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和郑晓龙、赵宝刚是同事。
《渴望》的热播,头次让王朔他们“领教了大众文化的可怕煽动性和对其他艺术审美能力的吞噬性”,当然也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康庄大道。
更为恐怖的是,类似电视剧《渴望》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产品也叫通俗文艺作品”,其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化的,完全不必讲究什么艺术抱负或者文化立场。
其编剧过程“像做数学题,求等式,有一个好人,就要设置一个不那么好的人;一个住胡同里的,一个住楼的;一个热烈的,一个默默的;这个人要是太好了,那一定要早天平另一头把所有倒霉事扣她头上,才能让她一直好下去”。
也就是说,“所有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预先分配好的,像一盘棋上的车马炮,你只能直行,你只能斜着走,她必须隔一个打一个,这样才能把一盘棋下好下完,我们叫类型化,各司其职。
”与之同时大众文化另外一个响当当、铁的规律是:永远不要同情有钱人!
但在当时王朔、冯小刚他们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俗。
“艺术不是为大众的,这个观念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还是想当一位脱俗的艺术家,“我想写的还是能够自我满足的小说”,他们的骨子里,怎么说——其实就是雅。
即使在当时,王朔已经被定位为一名大众文化的干将,并且早成公论。
市场经济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普罗大众对大众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那个时代流行“下海”捞钱。
无论是俗是雅,在钱面前一律平等。
更何况是聪明成了人精的冯小刚,义无反顾一头扎进大众文化的汪洋大海里,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从《甲方乙方》开始,《手机》、《非诚勿扰》票房纪录一个接着一个,无论好坏,打上冯小刚、葛优的名字,电影就能卖钱。
说了这么多,回到《私人订制》。
明眼人都能看出,第二部分里那个拿奖无数、功成名就的国际大导,自嘲的就是冯小刚本人。
敢于在电影里拿自己这样开涮,联系到影片上画前“广告收入8000万已经盈利”的新闻和冯小刚说要用这部电影给华谊还钱的言论,冯小刚这一次是彻底撕下脸皮,赤裸裸打着鲜明的旗号地来捞钱。
间接说明,在群众面前,冯小刚本人还挺把自个儿当艺术家的。
之所以捞钱有这么个自信,除了冯小刚、葛优、王朔这三块金字招牌外,他自认为还算把住了大众文化的脉搏。
这个脉搏就是渴望里总结的那两条:类型化和绝不同情有钱人。
自认掐准了群众命根子的冯小刚,当然敢随便炒几下隔夜剩饭端出来卖,而且还信心满满地夸下海口能卖好。
别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卖得还真好。
从相当数量的豆瓣影评人看来,《私人订制》的粗糙程度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恶评如潮理所应当。
三段式的故事令人难以忍受,笑话都是在隔靴搔痒。
镜头语言支离破碎,常常一个吊臂上去一个大景,情绪刚刚上来本以为会接着推进,但转眼就硬切过去。
连郭敬明都懂得用个稍显流畅的长镜头,冯小刚堂堂国际大导,竟然从头到尾都是正反打和硬接。
绝对负分滚粗,不如《小时代》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同十几年前的《甲方乙方》比,《私人订制》更是应该堕下十八层地狱之中。
但我为什么还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呢?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之中提出了一个审美学的概念:“坎普(camp)”。
作为一种现代的、复杂性的变体,坎普难以谈论,无法用语言清晰定义。
为此,苏珊•桑塔格不得不写下58则关于坎普的札记,以对坎普这个概念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说明和形容。
类如:1、先就一般而论:坎普是唯美主义的某种形式。
它是把世界看作审美现象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即坎普的方式,不是就美感而言,而是就运用技巧、风格化的程度而言。
8、坎普是一种以风格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不过,这是一种特别的风格。
25、坎普的标志是那种铺张的精神。
坎普是一个身穿由三百万片羽毛织成的上装四处游荡的女人。
26、坎普是一种严肃规划自身的艺术,但它不能被全然严肃地对待,因为它“太过了”。
27、一件作品可以接近于坎普,但无意成为坎普,因为它已经达到了效果。
……电影审美上的坎普非常好辨认,例如加拿大天才少年泽维尔•多兰的戛纳获奖电影《双面劳伦斯》,以一种极致的、边缘的、野心勃勃的、史诗性的“多兰美学”,构建了一个变性人和他女友纷繁的世界。
这部电影达到了令人昏昏欲睡的168分钟的长度,充斥着各种花哨的关于浪漫和信仰的想象。
多兰对于他的美学的道路上发足狂奔,超越了王尔德,一头扎进了染坊。
《私人订制》属于坎普之列,但它是属于另外一种不那么容易辨认的坎普,喜剧审美上的坎普。
这大概就是坎普定义之人云亦云、仁者见仁之处。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被制作出来是试图博得大众的喜爱,但是因为主要制作者(冯小刚、王朔)对于大众的轻蔑态度和长期在喜剧制作过程中积累的技巧,令本部电影在审美上产生了便宜。
它不再是一部喜剧电影,而是一部“坎普”的喜剧电影。
首先,制作者导演冯小刚也好,编剧王朔也好,甚至主演葛优,从主观上完全放弃了任何艺术抱负和文化立场。
尤其是写完《我的千岁寒》之后,在《非诚勿扰2》里大发人生感慨的王朔,几乎是随意拿出了这样一个东拼西凑的本子。
他不再夹杂私货,而是彻底放弃抵抗,将过时的笑话装进“顽主”这个类型化里的模式里搅了搅,就交了差。
冯小刚也同样放弃了任何视觉语言上的努力,只有葛优用习惯性精准的演技演得煞有介事。
其次,制作者拼命回到制作《渴望》的那种媚俗状态,连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对观众的讨好和笑脸。
不管是高大的“私人订制”户外广告的设计,还是每一段字幕上艳俗的字体及其蕾丝花边,以苗圃为首的夸张的咯胳肢窝式表演,对一千亿无穷尽不厌其烦的阐释、对富人和高官漫画般想象,都好像在把观众像姑奶奶老佛爷一样供着:求求你求求你快笑吧,一定要笑出来!
第三,就是对社会民众心态的准确把握,确保不惹恼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
比起春晚小品,《私人订制》至少出现了讽刺这一技能,但每一讽刺都适可而止,以不生气为界。
如范伟演的像蛤蛤哥的官员,李诚儒那个国际大导,作践得都能让人接受。
关键时刻还抒发一下高尚情感,如同小学作文里作个思想升华。
尤其是宋丹丹那段儿响起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插入得及时到位估计许多观众都要掉眼泪,煽情手法比倪萍姐姐熟练多了。
尤其是最后“道歉”一段,用过时公益广告的方式向全党、全国人民和人民的后代一起献媚,给群众舔屁沟之认真,连上帝都要发笑。
群众里面有坏人,说得就是这群在豆瓣给《私人订制》打一星、在微博上编段子的影迷们。
面对这部难得的“坎普”喜剧电影,多数人入宝山而空回不说,反而极尽嘲笑之能事,殊不知你们就像葛优早就用电影最后那个老段子说的那样:捐自己东西的人是傻逼!
四个人“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故事。
《甲方乙方》。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腐败。
大领导的司机范伟想要体验当领导的感觉,说自己要是在这个位置绝对不会受贿腐败,私人订制的四个人从不行贿、老乡送土产一直演到真·行贿、性行贿。
范伟虽然一直拒绝还说了大道理但最后还是认为其实自己也有点难以控制,领导这位置也不容易。
第二个故事估计暗指冯小刚自己。
一个只会拍大俗片的、非常成功的导演李成儒想变高雅,破坏掉自己觉得挺好所以是俗的事物、去住民工房,最后还跟有着“大雅之血”的王宝强换血。
后来王宝强成了新的大俗导演,李成儒只会“行为艺术”,人毁了。
第三个故事,清洁工宋丹丹的富人一日游。
从学富人的生活到乱花钱,再到“半个北京城都是我的地方”,结束的时候放一首煽情的歌,一个落寞的背影。
其间夹杂各种小故事,想体验宁死不屈对抗纳粹的,仇富的,想见初恋情人的,想要一个盛大成人礼的,还有各种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
最后的心灵鸡汤,世界道歉日,四人要从自己开始,向别人道歉,带动大家互相道歉。
白百何去跟北京的阳光道歉,李小璐去跟被砍伐的树木道歉,郑恺去跟因为挖煤被破坏的草原道歉,葛优去跟被污染的河流道歉。
四个人都还真的开嘴talk。
最后以葛优一个很不好笑的网络老梗结束。
无趣乏味,坏掉的心灵鸡汤。
想抖包袱,想说大道理。
夹私货。
12月18号晚上10点的场,85人的小厅人全满,影院还跟着开了10点20跟10点40两场。
票房应该会不错。
看的时候我后面的一哥们一直在哈哈哈哈的笑觉得巨好玩,可是散场的时候我只听到人在说江郎才尽。
我以为最坏不过《非诚勿扰》那样了。
其实最坏的是破坏掉过去自己曾经有过的好。
私人定制可能我笑点太高了,全场不超过五次。
作为甲方乙方的续集,私人定制远不如前作,甚至不如非诚勿扰。
就如第二段里的大俗导被换血之后只会弹棉花一般,白百合一句这人不是废了么倒是冯导对自己正确的认识。
自打冯导开始追求艺术造诣之后,拍的片子就开始不接地气了,正宛如被换血一般。
开始走公知范,明显的误会了市场的需求,可能是年纪大了都这样爱说教,可去电影院的都是图个乐去的,想看公知我就上微博了。
这就宛如一个年轻时候的花花公子突然顿悟跑去mix教育迷途少女,当他只想来一发的时候,配合自己的幽默风趣会在姻缘大寺里如鱼得水,但是一旦开始和姑娘们用调侃的方式教育人家而且越来越正式的时候,在那个环境下就显得有些突兀,姑娘们都着急了,你丫到底去不去开房啊!
上了年纪多了思想少了那种单纯的为了博人一乐的计量,缺少了那种最原始的感觉。
不由得让我想起廉颇。。。
我觉得吧,家有干将莫邪也不要让他再出鞘了,现在都是用手枪了,就把它挂起来享受瞻仰吧。
他不需要证明自己毕竟威名在外,若非要下场比试,我也只能呵呵。
从片子的质量上来评价,文艺度不如今年赵薇的致青春,娱乐性不如泰囧。
从上座来看,华谊是成功的,这个片子是能挣钱的。
最后我想说参演的演员都很棒,尤其是最后一段的宋丹丹,虽然我想不起那段有什么笑点,但是她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吸引人。
关于结尾,如果在时间去哪了那首歌中车渐行渐远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结局,后边那段环保的结局让我怀疑冯导刚刚交了入党申请书。
结尾那个臭大街的笑话,只能再度呵呵。
一部炒剩饭式的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贪腐、信仰缺失、贫富悬殊还有糟糕的环境配上老套的情节架构,故事情节突兀、头重尾轻不知所云,冯导这次真是的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引来万众期待,没想到是一部十足的大烂片,看完把我气得不行、、、看完烂片后的心情是极度不爽的
大可认为我是水军,来帮刷分的。
大可认为我是求眼球关注的。
统统无所谓。
这片我看着还行,其实是挺严肃一片,各位非要把它当喜剧看,挖空心思找笑料,“咋不逗呢?
”“这包袱都过时了。。
”“这梗有点硬。。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这喜剧太不搞笑了。。
”这TM根本不是喜剧。
有什么好笑的?
您吃着地沟油喝着三聚奶吸着PM每天辛辛苦苦朝九晚五,您也抬头看看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好笑的事吗?
苗圃的故事不过是个过场,其实重点是范伟和宋丹丹的故事,高雅的故事其实是王朔对电影行业对导演的自嘲,其实电影和相声一个道理,都说郭德纲低俗,但其实相声就是俗的艺术,谁高雅谁就是装,就算你说你换了大雅之士的十八代子孙的血,站在舞台上云山雾罩,观众看了只会说:“这TM不就是弹棉花吗?
”当下的市场,最俗的烂片却能换来真金白银,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市场,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观。
范伟和宋丹丹的故事很好,一个是官,一个是民。
范伟是个民,他看着好几届领导腐败,他想当官,他觉得如果他站在那个位置,他一定不贪,结果他错了。
中国的反腐自打改革开放到现在,喊了不少年头,抓进去的官员也不少,可是一届更比一届贪的多,作为老百姓都觉得是人的问题,没错,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性贪婪的缺陷是天性,谁站在那个位置都经不起诱惑容易犯错误,那为什么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接受教训?
因为权力和体制,但是有几个导演和编剧把这些赤裸裸的事实摆在观众眼前了?
身为官,不是不贪污就是好官,不作为其实也是一种贪污。
点赞。
宋丹丹扮演的是民,几乎代表天朝所有老百姓,因为几乎所有中国人的价值观都是一样的,就是钱。
但那只不过就是个数字而已。
而不应该是梦想。
影片通过一个老人的视角来看待荣华富贵,意为当人老去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再多的财富都是浮云,即便拥有千亿身家,其实日子过得还不如平民老百姓舒服,倒是应该珍惜当下,好好享受生活。
道歉这篇其实挺真诚挺严肃的,当下的中国环境之恶劣已经不容忽视了,空气污浊河流污染资源开采过度,当人们抱怨的同时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必将受到惩罚,这事真没什么好笑的。
葛优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源自微博上一个有点老的桥段,说是CCAV访问老百姓的那段,放在这里挺不错的,其实角色也好导演也好编剧也罢,都是老百姓,影片的角度也是站在群众方向,当你抬起头看看周边,再思考一下,或许对事情就有另外的看法,这片我觉得不算搞笑,但够务实。
恶评如潮的电影我一般都觉得还行,笑得时候挺开心,针砭时政的时候也听到位,节操底线够了,还行~
时间都去哪儿了。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当小品看了,挺有意思的,最后来了下环保公益,
一般
如果和”甲方乙方“比,或许使我们的眼光有所提升,或许片子没有那么纯粹的娱乐,或许更多是为了讽刺和提升高度,不过,总体而言是不错的,本意是好的
其实是想讽刺很多吧
这电影哪里不好了?对白话赶话,表演都是大拿。各种讽刺,各种会心一笑。脑子都有病吧你们。
有些台词是真够呛的,搁现在,怕是没办法过审。
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不好笑。但是有思考。
幸好是一毛钱没花
私人定制没传说中那么难看啊 凑合能看至少比年度最烂大片中国合伙人要强上五百个小时代吧但还是比泰囧难看了一千个致青春啊
一坨高雅,呵呵;这片子里有句台词怎么说的来着:&#34;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34;,打包原封不动就可以送给冯小刚,换俩字就能转送给王朔。
片子没恶心到我,倒是评论区的恶言评论恶心到我了。人云亦云,人渣也。
感觉就像看了三个春晚小品加一段学生环保微电影。
葛大爷还是那个葛大爷,但冯导已经不是冯导了,对,他是春晚导演。
我觉得还挺逗的水军绝对是风向标没做到位啊。。 肯定没顽主好看但是我觉得是这批演员的问题 过去葛优张国立梁天可不是跟那儿一站就全是包袱么。。时代不同了好像能贫的已经不吃香了
哈哈哈重拍甲方乙方么
是我手贱... 串烧网络段子。
冯小刚本来如此,王朔本来如此。哪有什么退化。他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把你带到影院里来,当着你的面儿说:你这个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