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梅尔
Saint Omer,圣奥梅尔杀婴案(台),母罪假定(港)
导演:爱丽丝·迪欧普
主演:凯伊洁·卡戈梅,古斯拉姬·马兰达,瓦莱丽·德维尔,奥拉利亚·佩蒂特,泽维尔·玛利,罗伯特·坎塔雷拉,萨丽马特·卡马特,托马斯·德·普奎里,Adama Diallo Tamba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圣奥马尔法院,年轻的小说家拉玛出席了对劳伦斯·科利的审判。劳伦斯被指控谋杀自己15个月大的女儿,把她遗弃在法国北部海滩上任由潮水上涨而死亡。随着审判的进行,被告的自白和证人的证词动摇了拉玛最初的判断,与此同时,屏幕前的观者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评断。详细 >
同时交错穿插的两个故事,单一无聊的反应镜头对切,举重若轻的描述着一个很可怕但也很常见的女性状态,基于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妈妈会亲手杀了自己15个月的孩子”,如辩护律师陈述,罪是板上钉钉的,就是来讨论动机,其实也没讨论明白,人设也翻了一车又一车,就是呈现出一个爱情不幸福也并不可能拥有婚姻的母亲在意外怀孕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神经质的矛盾状态,并用一种什么乱七八糟的灵异方式来解读,我相信状态是真实的,只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实在有点无聊。我感觉影片的核心主题是母女之情。我也会说我们努力过好一生并常提醒自己不要活成妈妈的样子,尤其是“破碎的”妈妈,即便如此,女作家自己怀孕要当妈妈的时候和妈妈紧握的手还是释怀和解了一切。应了那句“有一天等你当妈妈你就懂了”。
无法共情。
【8】蛮厉害的。这种厉害不是镜头,调度,剧本,而是戏文互映和台词奠定的。像是对帕索里尼的《美狄亚》的一次现代改写。镜头扫射和情感推进得当的结果,就是使得冗沉的法庭的审问变得舒缓和人物情感转变的层次感。放弃叙事和陈辩的机会,从“人之死”反扣到“人之生”的问题来。立足对了点“我觉得我没错,希望庭审能给我答案。”而展道德伦理审判,而最终归缪于哲学和精神状况的信仰和空白。因为什么不知道,所以才会有信仰,因为相信神,神才会指引这场审判。
Alice Diop放弃了摄影机的灵活性而收获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人们的注意力终于通过影像凝聚在真实的人身上:以固定机位拍摄庭审的方式不仅摆脱了戏剧性故事对表意的影像(即听故事的人仿佛在进行某种八卦),而且细致入微地捕捉着Laurence脸部的情感(Laurence的衣服色彩与背景一致,仿佛她被环境死死的掐着;随着庭审进行到杀害孩子的部分,Diop采用了大特写来更有表现力地呈现女主角),表明着我们该关心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任何吸引眼球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庭审角度,故事真正地被主人公诉说与解释。Rama角色与私人影像的加入使得情感不再集中于Laurence这一个体,而化身为共享的情感体验(巫术般的启发),因此结尾处许多女性的哭泣镜头完全是多余的(Cliché,就像那个刻薄的男律师一样)。
建议下次拍政法片,剧本都可以不用写,直接拿庭审记录。
爱丽丝·迪欧普显然在剧作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她利用法庭这一具有特殊意味的场景,配合上多条线索交织并进以及“侵入者最终被侵入”的反客为主手法对“母性”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尾处女律师的总结更是把主题拔高了一个层次,比前作《我们》给人的感触深了不少。但显然本片还是“不够友好的”,大量情节推陈过于死板导致整体观感较差还都是其次,关键在于导演对于想采用的手法理解不透彻,出现了各条线索关联度不高以及“侵入者被侵入”得不够彻底的问题,很多地方只是主观上让观众跟上了,但客观上做到的依旧不够。
#Festival de Cine Europeo de Sevilla 立意不错,但是并不是所有长镜头就能显得高级。第一次庭审我睡得特别香。挺好的故事拍得太无趣了。
其实最后的空镜头有点没必要,但我还是和所有电影里的女性一起流泪了,被如潮水声般的絮语和喘息声裹挟的劳伦斯,被白人世界politically abandoned的黑人们……当拉玛从court里流着泪走出去时,法国人正在为自己的belief和parade欢呼;没有人能共情这份独属于women of color的痛苦,它们只会从母亲的身体里慢慢流出来,然后女人们拥抱着彼此的身体死去
#4th HIIFF# 金椰奖竞赛-最佳导演。前获2022威尼斯评审团大奖+最佳首作。7分,虽然其实还真挺不错的但是略过誉了。跟Alice Diop前作《我们》一样用到了家庭录像。用庭审案件来解决女作家和母亲之间关系的扭结,同时放置进了大量关于移民问题的讨论,这个结构构思是相当好的,写出了结构上的不平等之外同时也写出了极为深刻的甚至无法解决的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层面(本片表现为法律思想和学院系统)对非洲移民的歧视,最妙的就是那个对文化背景的调查和学校老师认为应该选个“跟她有文化关联的题目”(要求被告“不带文化自卑地说明”,而被告又声称自己是“信仰笛卡尔”并且在做“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庭审拍得不错,律师那段“女性都是奇美拉”的发言很亮。女作家那部分实在拍得不算特别吸引人,而且有些两张皮了……
好神清气爽的观影体验,完全被打动:像是一座慢慢喷发的火山,缓慢炙热,简洁有力
不同以往惊心动魄的庭审戏,这部电影更像是将庭审化作一个舞台,通过许多固定的长镜头去凝望一个女性的独白,而她又被作为庭审下旁观者的侧写与投射,将她与旁观者形成嵌合的关联组,在旁观者的记忆穿插之下填补情感的空缺,由这场联结透影出女性共同的生命体验,在女性觉察的双目湿润里得以明见那被忽视的隐秘在细微深处的痛,将社会构建出来的永远无私的母亲的形象打破,去讲述构建之下的真正的女性
#4th HIIFF# 用一顶抽象的“种族共性痛苦”帽子,把女性说的又疯又苦又惨。告诉你即便是好不容易走上正轨的人生,也会被半路不知道哪里出来的男人和男人的孩子给扯脱轨偏航,我不听哈(但有一说一,配乐做的相当不错,加你一星)
左边姑娘看哭了,前面小伙全程刷手机。
北影节第二场 | 很喜欢几处的间离和宛如宗教般神圣的音乐间的游离,以及几次随着主人公的出神。但是前面的铺垫太长了,我隔壁的大哥梦里应该也很香,他的呼吸声和影片清晰的呼吸声一起在我耳边回响。
好无聊
非常规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 无法不让人动容
最近看的电影里,属于有点冲天灵盖的一部,母女和母女,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决定了所有的有关女性的关系质量,不论情人还是夫妻,不论血脉亲情还是自己独处。情夫、老师、母亲,还有科莉自己的几段陈述,完全就是黑泽明式的表达,把一个让人虚弱且无法言表的故事极大地表达出了本质,连带着忧伤无助和女性的情感力量,最终女律师陈述那段简直绝了,值得背诵,文学功底扎实到深入地下三十米啊。
不为指涉阵营,而是从审判的困境出发,走入种族的困境,最终以最直白的对视,向所有人抛出道德的困境。
做可怕的是 有观众会认为自己在审判当代的苏格拉底 她只是个 Monster 你审判的是一个 Monster 一部 Monster 电影 导演是不是自以为自己是比利怀尔德 是洪常秀啊?恶心
约么是2022最好的女性电影,且是非常专注的女性电影。比起平面《女人们的谈话》更切实的关注女人的本质,比起《所有的美丽与血泪》更加还原女人自身的存在。之前说觉得《所有的美丽与血泪》难免有片面的点就在于,女人的问题总是被归纳到反叛的问题,被收纳进一个大圈子里进行捆绑仿佛大家形成了一种力量,但历史证明了许多次反叛成功了女人的问题就被忽略了,所以很不爱看拿女人讲反叛的东西,觉得算是一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