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如果一定要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爱情片”,而非什么强调性别特征的“同性题材”,虽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
这个平缓、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在短暂的夏天里,经历了刻骨铭心,转瞬长大,爱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临又旋即离开的猝不及防,更多的还有某种醒悟和拔节生长。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岁的Elio遇到了来自美国的Oliver——一位年长自己7岁的交换生,六周的时间,他经历了初恋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时刻洞悉了期许和失落,甜蜜与哀愁。
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这部电影。
那些古老的遗迹,散乱的书籍,游泳池中飞溅的水花,午后阳光下的缱绻和懒倦,成熟多汁的杏,飘散的香烟,汗水淋漓的party,试探碰触的指尖,笨拙的拥吻以及第一场欢爱,所有这一切都镶嵌阳光金边,时间像是暂时停顿,似乎一切会永久驻留在这夏日时刻。
这一切外部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都成为了那些懵懂爱情悄悄萌动的外显与象征,那些爱情形态不定,轮廓不清,像是少年们身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旋即蒸腾。
之所以这个故事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如此出众,首先因为它被呈现成一种普通的、普遍的爱情形态,而没有刻意强调性别。
它的柔和、美感、烂漫和失落都是在爱情中普遍可以探寻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间。
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目的,没有那一类电影中叫嚷平权的政治正确,也没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没有任何猎奇视角。
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着女友,甚至Elio在这同性爱情萌发的时刻还和女友尝试拥有了第一次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主角其实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义和法理意义上的超越性别,而是艺术处理意义上的超越,他们被抽离了众多限定,然后变成了更纯粹的“爱的概念”的呈现。
人们为什么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不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结果,超越一切琐碎,经验,世俗,牵绊的,一种纯粹想彼此靠近的爱欲。
这种超越和纯粹彻底得无以复加,已经近乎于神话与传说,但却又切实地生发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之中。
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谜底。
它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其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隐藏着众多有趣的细节,那些关于词根的讨论,那些对于古典音乐的变奏与篡改,那些从大海中打捞起的锈蚀斑驳但意义非凡的铜像,一战纪念碑下的几句对白,Elio的母亲念诵的几句旧时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与意象,历史被浓缩被复活,与现实独特的并置、缠绕,曾经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种形式达成永恒,就像爱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艳阳下聊天,Elio说,他们只是在这里等待夏天结束。
Oliver问道,那么冬天做什么?
等待夏天来临吗?
男孩终于等来了冬天,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默默落泪,然后独自微微翘起嘴角。
那长久的镜头中复杂的表情是他成长的证据。
无论是否认同这样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会被Elio 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打动,那是朴素的生活真理,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
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
别让你的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80年代意大利北部一个小镇,夏日蝉鸣,阳光灿烂,纯蓝的天空就如17岁少年埃利奥的初恋。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同志片,但却是一段拥有羞涩、试探、热烈、忧伤的爱情。
132分钟的长度,却让我们看到最美的少年和少年时代……看到了池塘边纵身一跃的喜悦,看到了田野中崎岖小路上的秘密,看到了蝉鸣下辗转反侧单相思时的苦闷,看到了“我喜欢你,而你却恰好喜欢我”的狂喜……这些让我想到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理想国”里那种一直崇尚的,追求的爱情。
电影看完之后,沉迷在Elio和Oliver的那个夏天无法自拔。
电影太美好,重温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温习里面的细节吧。
因为17岁的男主角埃利奥喜欢谱曲,在这部电影里,小主角弹奏了很多次钢琴,导演也说他将来很可能成为钢琴家。
钢琴在这部剧中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埃利奥的扮演者为了拍摄本片,还提前一个月到意大利小城Crema,练习意大利语、练习吉他。
所以整部电影的节奏,我们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划分段落(不包含所有的曲子):片头 Hallelujah Junction - 1st movement像往常一样的暑假,却因为美国人奥利弗的来访而变得那么不同。
奥利弗自由豪放、博学多识,他浑身散发着雄性的荷尔蒙。
17岁少年埃利奥一下子被奥利弗吸引了。
片头出现的黄色手写字,就如夏日的柠檬。
据说是导演在意大利小镇一家小店的匾额上看到的,立即就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需要的字。
他走进小店,找到了写字的人,于是 就有片头字幕。
遇见时的小心翼翼 曲子:M.A.Y. in the BackyardM.A.Y. in the Backyard是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的音乐。
M.A.Y据说是他家后院三只夜猫的名字。
音乐的旋律轻盈,但不时又有紧张和冲突。
放在埃利奥与奥利弗的相识这段,再合适不过了。
这一个阶段的镜头一直跟着他的内心,时而敏感,时而小心翼翼。
他们闲散坐在古老的城中看书、闲聊。
成熟的奥利弗一直发问,羞涩的少年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那个不小心的触碰,不知道观众有没有发现,埃利奥笑了。
这时候音乐响起。
这段小心翼翼的暗恋开始了——在奥利弗和教授在一起讨论“杏”的词根流变的时候,镜头一直跟着少年的眼睛,仿佛那个奥利弗只是在跟自己一个人讲话一样。
打球的时候,奥利弗的活力被少年身边的朋友暗暗称赞,他吸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时候,有些瘦弱的埃利奥拿着瓶子递给别人喝水,却被奥利弗一下子抢过来了。
并且他大胆触碰了少年的肩膀。
埃利奥站在那里,僵硬得站着,他假装抗拒,但内心已经翻江倒海。
他不知所措,这样的触碰,就像是融化了一样。
(原著如是说:在他掌下黄油般的融化了!
)暗恋的波涛汹涌 曲子:Sonatine bureaucratique球场上触碰之后,埃利奥假装抗拒地走开了。
晚餐的时候,他左右等待着奥利弗,迟迟不见他来,他的内心开始煎熬,甚至在父母前面无礼的责备心里念念的人。
晚餐后,无心做任何事情,父亲请他弹奏曲子,他弹奏了《Sonatine bureaucratique》。
这首曲子将这份暗恋更加推进了一步。
埃利奥几乎彻夜失眠,辗转反侧,没有想到奥利弗早已经进入了心底。
看这个细节,埃利奥躺在床上思念着那个遥不可及的人。
这时候,此人恰好出现,埃利奥立即拿出书,不知所措。
同一种过敏,或许奥利弗早就暗示了埃利奥,他和他一样在饱受煎熬。
下一段精彩的就是这段即兴弹奏了:
你不能弹原来的版本吗?
为什么要改?
你不断即兴修改,是要要遮掩原本的自己?
就是不说出你也爱我?
这段埃利奥用音乐调戏着奥利弗,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从画面和表演来看,这段甜死了。
反复无常的小情绪1、曲子:Zion hört die Wächter singen (From “Cantata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BWV 140) – Alessio Bax
调戏完之后,埃利奥又觉得自己或许有些过分了,记下了这句话。
总觉得自己在他面前表现得不够好。
2、曲子“lady lady lady”看到他和别人这么亲密跳舞,埃利奥或许觉得这样也好,至少不再抱有希望了。
不小心闯进去的那个禁区,也可以轻松出来了。
之后,他带着小女友去“伊甸园”偷吃禁果,结果他却放弃了。
或许在那一瞬,他觉得还可以再等等。
但是第二天他却要告诉父亲和奥利弗,自己除夜未成功,还需再接再厉。
这是暗示他已经回归正常了吗?
哈哈,太可爱了。
见到与奥利弗共舞的女孩,埃利奥不知道如何是好。
他那瞬间决定撮合爱人和女孩了,他不敢再去靠近。
但是下面这段话,奥利弗看上去很生气:
当打捞其雕塑的时候,就像是打捞出了理想国里的纯粹爱情。
奥利弗摸了雕塑嘴唇,仿佛在摸elio,后来,他第一次触碰埃利奥的时候,就像抚摸着雕塑那样触碰着奥利弗。
打捞起了古罗马的雕塑,惊鸿一蹩,像极了埃利奥
奥利弗抚摸着这个铜像的嘴巴,他肯定在想这个像谁爱情像舞步,我试探一步,你退后一步 1、Une barque sur l’océan from Miroirs – Andre Laplante
穿着奥利弗的短裤,趴在奥利弗的床上,少年埃利奥的欲望在体内蔓延。
他们借着骑士与公主的故事,在试探对方。
可是埃利奥依然不敢说,他的内心已经波涛汹涌,却表现得那么平静。
在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址前面,埃利奥终于告白了。
奥利弗面对告白言语上无动于衷,可是心却跟着埃利奥走着。
他跟着埃利奥来到了他的“秘密基地”。
下面是最爱的一段,奥利弗虽然不断拒绝,可是内心已经甜的不行了吧。
抚摸他的嘴巴,就像是触碰先古时间的理想国的爱情
奥利弗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爱情。
2、Futile Devices (Doveman Remix) – Sufjan Stevens这段是在两个人感情正要开始的时候,奥利弗却消失了,避而不见。
埃利奥日夜失眠,辗转反侧,埃利奥一个人在树荫下,从天亮等到天黑,就像是等着父母回家的孩子,画面很美。
他写道:“I cant stand the silence”。
配上这首歌,虽然这首歌却是奥利弗的心声:I do love you.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Since I've memorized your faceIt's been four hours nowSince I've wandered through your placeAnd when I sleep on your couchI feel very safeAnd when you bring the blanketsI cover up my faceI doLove youI doLove you爱像一阵风1、Germination – Ryuichi SakamotoGermination的意思是“萌芽”,很多人发现坂本龙一1983年主演的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也有这段音乐。
电影里讲他他对英国俘虏的爱慕。
恰好和这部电影一样,讲述1983年的故事,也要开始一段爱情梦芽。
埃利奥在房间内,试图打破这样的沉默。
他反反复复写着小纸条,少年细腻的心思,就在地上那一团团纸上体现。
“我同样无法忍受沉默,而与你交谈则是良药”2、China Gates 燃烧的爱情再次看过打捞其的古罗马雕像,奥利弗的眼睛盯着,就好像看到埃利奥的身体一样。
埃利奥开心的转圈,漫长的一天结束后,与女友约会,给父亲的友人弹琴……等着一切结束之后,终于他等到了奥利弗的归来。
弹琴的这里,前景虚化,唯一清晰的则是景深处的奥利弗却清晰可见!
这个镜头是以埃利奥的视角拍摄的,在他眼里爱人出现了,周围的世界就消失了。
他只看到远处那个人。
为下面两个人感情的进一步突破做了铺垫:
不要让痛苦消失 Radio Varsavia站台上,无声的分别,没有问归期,就像是永别。
这一刻,安静看着火车离开,内心早已经千疮百孔。
埃利奥情难自禁,在车站打电话给母亲。
车子里终于放声痛哭。
甜茶演的真好回到家里,父亲对他谈的这番话,升华了整部剧。
青春,对我们来讲是如此的珍贵。
用真实的感情去感悟它,不要害怕痛苦,拥有痛苦的感受才能证明你的活跃的生命力。
不要麻木,去爱,去感受。
父亲这些话,或许给很多人都有启示吧。
之前没有写结尾的哭戏,是因为我一直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结尾,我不相信埃利奥就这么走了,我不相信他就这样轻易的洒脱的结婚了。
我疯狂的找原著小说,就像失恋的是我一样。
看完了整个故事,是原著小说的整个故事故事。
奥利弗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再一次到这里度假,埃利奥不在家。
他们没有见面。
又隔了很多年,埃利奥去了奥利弗的城市,当时奥利弗还在上课,埃利奥就静静坐在那里,等着他上完课,埃利奥出现了。
他们见面了,还是那样,爱从未消失。
奥利弗邀请他回家,埃利奥拒绝了。
他知道自己在奥利弗的妻子面前无法伪装,他怕自己被揭穿。
后来他们已经老了,奥利弗再一次去意大利这个小镇过暑假,埃利奥接待的他。
那时候埃利奥的父亲已经去世,他把父亲埋在了院子里,让他安详着美好的时光。
埃利奥一直把家保存的和以前一样,就等着他的奥利弗的到来。
他们走过了以前的每一条路,二十年后就如那个夏天一样美好。
那个夏天,伴随他一生,是最美好的记忆。
看过很多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拍的如此美好的恐怕不多。
《阿黛尔的生活》有一些咖啡的苦涩,《断背山》有一丝白酒的辛辣,而这部电影,就像清澈的泉水,像夏日里的青苹果,纯净,甘甜。
撰写:大土豆编辑:猴头菇本文属于原创,禁止转载,如需合作请联系【星期五文艺】
看了遍小说,更有助于理解一些我想还是从头说起比较好,说说二人从头到尾的心理变化吧。
以下是我个人理解。
首先我想说一下Oliver Oliver在之前都是尽可能的回避Elio的(小说中Oliver承认从最初见到Elio的时候就喜欢他,只是他隐藏的比较好),在电影中广场告白之前的Oliver除了按摩那次试探,之后都是尽量避免正面'交锋'的,而因为骑士公主的'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让Oliver开始动摇,所以在广场告白的时候二人终于有了正面的对峙。
Oliver终于想要面对,所以才问了那句'what things that matter?',他如果想继续逃避就不会这么问出来。
但是Oliver在告白后仍然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他又躲了更久的几天,因为既然窗户纸已经捅破了,二人互相喜欢,那么接下来就是二人要不要在一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Oliver显然挣扎的更加激烈。
我们站在Oliver的角度来看下,他的生活本来都是按照计划安排好的,他有美国的生活,有断断续续的女友,他只是来到意大利呆6周而已,但是没有想到爱上了寄主家的儿子,这是他预料之外的,理智告诉他这段感情并不会有结果,绝对不应该开始。
但是双方的爱意都太强烈,如果开始,他是要反复确认Elio会不会因此受到困扰,受到伤害的。
所以小说中在二人啪啪啪之前,Oliver是想要谈谈的,他在反复跟Elio确认这就是你想要的吗,我们真的要动真格的了吗?
但没那么多顾虑的Elio表示谈啥谈,赶紧的!
所以在第一夜之后的Oliver表现的非常小心翼翼,他怕Elio后悔,怕Elio责怪。
Oliver是真心的,他比Elio年长,他更担心的Elio还是个孩子并不会那么认真的对待感情,只是一时兴起。
(小说中也提到,Oliver担心Elio会对待此事为一个game。
)现在再说下Elio小说中Elio有大段的心理独白,我们可以窥探一下Elio的内心在之前都是对Oliver充满欲望的,这种欲望是非常直接的,肉欲的。
可以说在第一夜之后,这种一直以来的肉欲终于得到了兑现(我不知道要不要说得到了满足),Elio第一很痛,第二他开始对爱情有所怀疑,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爱情,因为到目前为止,他对Oliver还是欲大于爱的。
(小说中写到,他甚至有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对Oliver连欲望都不曾有过。
)他跟Oliver上床远远没有Oliver想的多,在此之前他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肃认真性。
他现在有些担心随着欲望的消逝爱情消逝,也担心现在这个人已经完全的进入到他的身体,他的心,在强烈的爱前,他会有些胆怯,因为之前的暗恋,假想的爱情仿佛更美好,不会真正触碰到你,现在是动真格的了,不是儿戏是真的了。
Elio开始迟疑。
(想顺便说下,Elio和法国小女友上床是纯肉体的,他反而喜欢那样没有压力的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那种触及灵魂的爱,就没有那种跟Oliver在一起时患得患失的焦虑。
)而桃戏带来了转折,Elio第一次意识到,他的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可以如此接纳他,是真心的无条件的爱他并爱他的全部,他哭的原因小说中给了很多,他发现现在真的是动真格的了,不是儿戏了,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欲望,他妈妈说的没错,Oliver是更爱他的。
桃戏之后二人应该说从灵魂上真正的相连,不再有芥蒂,从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因此,电影推向了更甜的段落— '罗马蜜月'。
我是一个异性恋者,但我觉得父亲结尾的那段话对同性双性异性恋人士都是适用的。
英文原文中的bankrupt太传神了,谈过几次恋爱后,尤其是认真谈过一段或几段恋爱后,人的心不可避免会躲避痛苦,无法全身心地恣意投入,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感情破产。
有时失恋后的我们还会建立起麻痹自我的堡垒,拒绝去感受,拒绝去承认,直到心里变得麻木,不再受痛苦侵袭。
看完父亲的那段话后,我突然觉得没有那么难受了,结尾的长镜头可能会让很多人掉眼泪,但我突然觉得很勇敢,不再惧怕痛苦。
柴火劈劈啪啪的声音好温柔,好像在对我说,你看,即使痛苦着,一切也是好的。
如果说是细节的话,我想来说说为什么Elio就这么幸运能得到父母的包容—因为他父亲也是!
而且他母亲知道!
影片中有一对客人不可不注意,就是那对Gay couple。
这两个人可不是摆设!
镜头1:Elio在家几乎是散养的,但母亲却在让儿子穿那件本就不合身的衣服上循循善诱、软磨硬泡,父亲在听到“桑尼和雪儿”的评价之后气的直接离席了。
镜头2:Elio自作聪明阳奉阴违觉得自己没有穿那件衬衫就可以不用穿了,但父亲却大为关火!
问他是不是对同性恋有偏见,又说“如果你懂经济学,就会知道莫尼尔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并且,并且,呃,并且是我的老朋友了。
”这里父亲对他和莫尼尔的关系措辞谨慎犹豫再三!
镜头3:二人来到之后,妈妈的行为也很值得琢磨,夸张的表情和大笑,这不就是见老公前任的姿势吗!!!
镜头4:结尾处直接划重点了:“…and i will say one more thing,it'll clean the air. I may come close,but i never have what you two have. Something always hold me back,or stood in the way…”啥叫“clean the air”?
我看的翻译版本里把它译为“消除芥蒂”,我觉得译得相当直白了!
所以,从这4个镜头很容易看出,Elio的父亲其实是跟莫尼尔有故事的!
而且妈妈也知道这事!!
我认为书中的对白更深刻一点: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你怎么过日子是你的事。
可是切记,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是绝无仅有的。
许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两个人生可活,一个是模型,一个是成品,甚至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版本。
但你只有一个人生,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 ,你的心已经疲倦了。
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要再看它,更没有人愿意接近。
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
我不羡慕痛苦本身。
但我羡慕你会痛。
它指向了生活的两个版本,我认为它更像在劝诫我们要“活在当下”。
有人为了尽快让自己不感受痛苦选择了用不合适的塞子堵住内心的缺口,而不让它慢慢自己结痂,反而让伤口永远都没办法愈合。
可是他们的感受欺骗不了自己,再也无法让自己用完整的心去感受去接纳另一个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个版本,所以不去珍惜那唯一的当下经历的版本。
与版本一词类似,博尔赫斯对时间有一个更深刻也更诗意的比喻:小径分岔的花园。
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
虽然与线性时间不同,但在每一个节点上仍然是一样地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了你要走的路,你仍然无法回头走出这个无限的时间花园。
原来的路已经消失,或许有无数个版本的你在花园里的其它路上。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个将来。
我们仍然不知道时间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它是独立于空间的另一个维度吗?
还是像博尔赫斯的观点,时间只是作为一个用来标明身份的属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当下就只有当下。
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是目前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但它们感知不了时间,只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它的流逝。
我们如何确定现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或许我们都是在玩感官游戏的蜉蝣,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水晶瓶里的童话世界,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如果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们要如何对待它呢?
借用《SKAM》里的话来回答: 这些话也许是陈词滥调,但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谁会死,无论你相信真主阿拉,或者是上帝又或者是进化论或平行宇宙。
只有一件事我们是确定的,生活就在眼前。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真实人生的展开方式。
你只有当下的一个状态,只能Live with it,没有别的选择。
你以为你可以选择过怎么样的生活,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游戏,甚至可以去静静呆着,但当你考虑这些选择的时候它们还不属于你,当你完成一段活动时它又已经远离了你。
除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或许时间规律里蕴藏更深的奥妙,但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线性的,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
它穿过一个瞬间便永远不会再回头。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我们可以从当前这条线一下跳跃到另一条平行线上,变得睿智变得丰富,把原来的版本甩在一旁再没有交集。
殊不知人生如何不是线的位置决定的,也不是它的方向决定的。
没有一个位置比另一个位置好,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好。
它们只是人生的不同形态,决定它们好坏的只有当下的那个瞬间的感受。
没有失却感受痛苦的能力是值得嫉妒的,因为痛苦足够真实。
但并不非得让痛苦来提醒真实存在,任何感觉都可以,只要能被感受到,这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内心感到非常自如,非常流畅,这是验证于任何人的。
这是好的瞬间,是存在“心流”的瞬间。
你对自己没有刻意去感知,但却能得到异常的平静和舒服。
能感觉到这种平和的瞬间,说明你的心是干净的,是单纯的。
只有足够清透的湖底才能形成如镜的湖面,而只有足够平静的水面才能感受到微拂的清风。
你要尽量让身心往这个瞬间的感觉靠近,涟漪会很快散开,清风也留不下痕迹。
在寒冷的阴郁的英国的冬天,真的很感激有这样一部设定在意大利南部夏天的电影。
就凭这一点,电影开始的时候,你就像影片中的Elio跳进河中一样,迫不及待自己周围的现实消失了。
我买了票走进影厅的时候,其实有点惊讶一位衣着得体的教授模样的老人已经坐了我的座位。
我自己找了别的座位坐,我相信我应该也是占了别人的座位。
不过,其实看电影,不就是为了在意识上跟人短暂地交换身份吗?
片头是活泼的钢琴曲,画面是各种希腊青铜雕塑的照片、打字机、香烟、乐谱等等东西。
这些东西对电影的设定给予了提示。
钢琴曲辄然而止的时候,作为观众,你突然被丢到了意大利的夏天。
男孩Elio光着上身,从楼上的窗口探出头来。
24岁的美国学生Oliver来了,来帮助Elio的父亲,做考古研究。
身材瘦小喜欢阅读的音乐神童Elio,乍看之下和高大的Oliver毫无共通点。
Elio领着Oliver上了楼,带着淡淡的怨气对Oliver说:“My room is now your room.” (我的房间现在是你的房间了。
” 我想这句近似神谕般的句子,是对整个电影的一种预言吧。
在肢体接触司空见惯,互相亲吻脸颊作为问候的意大利南部,Elio和Oliver无意是有意避免亲密的。
一进Elio的房间,Oliver就马上趴在Elio的床上,有意无意地带着某种seduction(诱惑)。
而到了晚餐时间,Elio发现Oliver还在睡的时候,没有直接叫他,更没有用手拍醒他,而是选择了假装不小心弄掉了一本书,吵醒了Oliver。
电影看完的时候,你会某种程度上觉得Oliver当时在装睡。
你能够感觉的他们好像是两个在围绕着对方旋转的物体,互相吸引,却因为旋转互相脱离。
Elio有一个“女友”Marzia,而Oliver也有很快地和当地的一个女孩十分热络。
但是这种复杂的关系去又让你觉得这一切异常简单。
Elio发现自己越来越被Oliver吸引了,虽然带着某种怨气。
他对父母说,“我觉得Oliver有点高傲。
” 他偷偷地观察Oliver,偷偷地溜到Oliver的房间里自慰。
他们越来越亲近,一次在邮局门口的广场上,Elio对Oliver表白了。
Oliver暗示Elio不要这样发展下去,他对Elio说”I want to be good.” (我想做个行为端正的人)。
总之这句让我觉得异常感动。
这一个句子总结出了两人感情的困境。
感情本身毫无错误,但却一开始就带着世俗道德的枷锁。
就这样,影片中暗示Oliver开始故意疏远Elio了,因为Elio一直到处在问”Where is Oliver?”。
真的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年。
终于有一天Elio,忍耐不住从门缝中塞了一个纸条给Oliver。
而Oliver回信的方式只是把写了回复的纸条留在了自己桌上,可见他洞悉一切,知道Elio经常到他的房间。
Oliver让Elio半夜到他的房间来。
Elio虽然白天跟Marzia在一起,甚至和Marzia做爱,但是都一直在想着Oliver。
就在那天半夜,Elio和Oliver做爱了。
Oliver对Elio说“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d.” (用你的名字叫我,我用你的名字叫你)。
作为观众,你几乎能够用自己的手背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感情的温度,甚至为自己的偷窥感到羞耻。
他们之间这样美的感情是属于他们的。
我在看什么?
我想影片最美的地方在于它在让异性恋也试图去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的本质和困境,让人觉得他们偷偷摸摸在做的事情其实反而并没有什么值得羞愧。
在接下来,他们开始难舍难分,几乎都黏在一起。
在感情和身体上都更加依赖对方。
终于,到了Oliver要要离开的时候。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Oliver只是来暂时帮忙的。
影片一开始就告诉观众,一切是不可维持的。
Elio应该也是一开始就也向观众一样不敢对这一切有永恒的期待。
庆幸的是其实已经知道Elio和Oliver关系的Elio的父亲故意安排在Oliver回美国之前让他们一起去Bergamo旅行。
回来之后父亲找Elio谈话了。
这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片段。
他父亲说他知道他们之间的感情,其实很为他们高兴。
他坦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段感情,但可惜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他希望Elio能够在现在的痛苦中找到幸福,因为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是非常珍贵而稀有的。
我没法精确复述出电影中父亲说的话,不过小说中是这样的:“Look,' he interrupted. 'You had a beautiful friendship. Maybe more than a friendship. And I envy you. In my place, most parents would hope the whole thing goes away, or pray that their sons land on their feet soon enough. But I am not such a parent.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a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I may have come close, but I never had what you had. Something always held me back or stood in the way.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 夏天结束了,冬天开始了。
犹太的光明节到了。
Oliver打来了电话。
Elio说很想他,却得到了Oliver订婚了的消息。
在家里在热闹地准备光明节丰盛晚餐的时候,Elio对着壁炉的火焰开始流泪。
就这样过了很久。
有人叫”Elio”。
Elio回过头去。
在影片结束了。
我们和Elio一样希望来叫Elio的不是Elio的妈妈,而是Oliver.从头到尾你都感觉不到这两个男孩的恋爱和异性恋的初恋有任何不同。
当然在观影的时候我一直感叹这个意大利南部,父亲是考古学家的设定。
希腊罗马对于男性同性爱的宽容甚至是推崇,还有对男性裸体的崇拜,可以让观众在一开始就把影片带到了某种精神高度。
健壮高大睿智的男性和美少年之间的感情很简单,却又不像《断背山》和《月光》中的同性关系那样世俗和悲哀。
像希腊神话,像被颂扬的那些肉体和美,某种程度上远离尘嚣的设定,更让人性中最真挚的部分抽离出来,悲伤却又带着一种温暖,就像影片最后做在壁炉前的Elio.“Elio?”*这篇影评同时发布在腾讯必看app的新片研究所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影片结束全场起立致敬,鼓掌三次,当大幕出现Call Me By Your Name几个字时,当大幕完全彻底变黑进入字幕时,当主创羞涩地走上舞台所有人(起立)鼓掌时。
我从前排的一个人ins录下的现场视频里,看到了那个在角落里闪烁着泪光使劲鼓掌的我自己。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同志电影。
他汇集了一切这个80年代最美好的元素。
舞蹈,游泳,雕塑,湖水;乡村,怀旧,惬意,夏日;肉体,亲密,禁忌,荷尔蒙。
所有的纯爱与禁忌的碰撞,克制与放纵的交融,光,音,景,人浑然一体。
让这部长达132分钟但又讲了一个无比简单无比普通无比套路甚至和现代无脑玛丽苏BL文有撞戏的电影脱颖而出,他真正是脱离了平庸之辈,成为影史上绝对配得上留名的酷儿电影。
为什么说酷儿电影,而不说同志电影,酷儿电影这个新概念,一是为了统称更全面的LGBT电影,二是当今的LGBT电影最后的影片价值输送,越来越倾向于,无界(boundless)无边,无限,无判定。
Call Me by Your Name影毕,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心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
(以下内容不具有剧透)我们一般看到好的同志电影,TA们就像病毒像藤蔓看毕后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对这对恋人最后的厮守终生/天各一方感同身受无限回味,我们怀念电影里TA们从开始暧昧的每一个瞬间到TA们突破桎梏,突破隔阂的每一次吻,每一次肌肤相亲。
TA们讲的情话,立下的誓言,乃至于影射的社会现实,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影毕的时候可以带走关于同志群体的新领悟。
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同在,它不是单纯的这样一部电影。
他其实也包含上文中提到的所有元素,只多不少,甚至更情欲四溅,更欲求不满。
但影毕留给观众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首先弱化处理了时代桎梏,1983年是个禁忌的年代,但是影片的少年父母形象设立异常开明,而环境也极度随性,骑着车去镇上拿稿中途找意大利妇人借水喝,无数次停在湖边放下心里手里的一切,只肖跳入湖中即可浑身轻盈。
在这样慵懒惬意的环境下,我们似乎暂时忘掉了社会环境的压力(虽然影片其实有隐忍地用区区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却更加强力地表达了当时的环境残酷,少年用桃子撸完扑向旅人怀里的时候压力感,以及最后Oliver打电话过来的心酸一句,“You are so lucky,我的父母是完全死板的父母”,区区几字,已然残酷)。
其次影片也隐去了多余的二人的人物桎梏,比如在少年的冬天就戛然而止,不再多叙述他之后失眠与日夜憔悴,也不再过多赘述那个已经远去的旅人。
(在小说里一直延伸到20年后,可真比电影悲多了。
这一切就像乌托邦一样不真实,来得快,去得快,留下的都快已经不是离别的惨痛本身,而是少年的成长,是父亲的一番真心话语,是只肖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就会用我的叫你的一份回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而无界感就来自于这些人尽皆知的“同志电影元素”都被弱化后的最后影片呈现效果-仅在二人内大做文章,大大刻画情感碰撞与内心纠结。
大大从Elio的视角去放大去扩写每一个内心躁动的小情绪。
少年爱上的是一座杰出完美的艺术品雕塑,旅人。
少年起初根本不敢甚至有些故意排挤这一位完美旅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性启蒙,更可能是一种融合了自卑,胆怯,害怕,纠结的复杂情绪让他难以启齿。
这个旅人,从长相到身高到才华到为人大概只能用完美二字概括,而少年这一个精妙的情绪流露,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吗?
我们想做一次少年,做回这个少年,去爱上一座雕塑,就算TA根本不会爱回来。
想真正经历内心翻江倒海般纠结的情绪,想真正奋不顾身,真正欲火焚身。
而现在的你我,在纷繁的小宇宙里,劳累的内心早已疲惫,自以为看得清天,瞧得着地,活的自我明白,却已没了这么爱一次,动一次心的能力。
我们渐渐地变得只会欣赏美丽的雕塑,与雕塑觥筹交错,表里不一,而不敢去爱上它。
我心里那个少年,因为这部电影,被彻底唤醒。
但唤醒的同时,我心里的另一个我,知道,在这个快餐浮躁的世界里爱上完美雕塑,太痛了。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哪里可能会有敢爱敢放手的能力,不过是苟且且安逸中寻求的自我平衡去不那么单纯的找上一个恋人。
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幸运地出现,但是我看到的是越来越浓的迷雾,是越来越渺茫的天空,我发现我无法做回这个少年,我只能在电影里这两小时,默默地,自卑地,纠结地,为他高兴,为他有这段并不圆满却独一无二的回忆而欢喜。
我们又想回到那个时代,我私以为8090年代是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黄金年代,我们想骑着车拿着稿,滚入水凼,跳入湖中,大吼:水好冰啊,居然这里能读书。
少年答道:这里是能读书,我都不记得我在这里读过多少本书了。
这是一个多么踏实美好,多么生活味浓厚的年代,平凡得如那位给水的妇人,如舞厅上去就蹦的旅人,如古堡旁跳舞的意大利情侣,如那对老gay老克勒。
一切都那么回归原本,没有一点滤镜,没有一点枷锁,是真正的做自己。
可我心里的另一个我,亦知道,在这个车轮永不停止的时代,我只能向前奔跑,我只能做一回回到美国订婚的旅人。
我懦弱,我没法奋不顾身,我只能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向前前进,而前进太快的代价,便是看不见旁边消逝得没影的风景。
我只能在两小时的电影里,为那个黄金年代默默地怀念,默默地唏嘘一去不复返,和自身早已深陷泥淖的无奈。
虽然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现代社会,说不定都成了,毕竟合法化了,时代进步了,车马邮件都快了,长岛与意大利托斯卡纳也就是8小时飞行的时空距离,但相比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和多层滤镜下所展现的美好,我更宁愿这个故事就终止在流光溢彩的1983年,保留它的真实,原本,与梦幻,最终即便是个悲剧,那也是无比凄美的,因为过程与回忆实在是太求之不得,太美好,太纯净,没有一点污浊,20年后我们再相遇,你我什么都记得。
这也是结尾这个离别遗憾没让我过度伤心,反让我觉得精彩绝伦的地方。
影片最后的父亲对话,尤其锦上添花。
父亲所说的真挚话语,没有一句涉及到,真正的LGBT术语,没有一句像我们振臂高呼的传统LGBT电影一样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去身份认同,给自己贴上标签,有一句maybe more than friendship,如此隐忍的表达不仅是时代背景的再次反射,然而更多的,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的总结(结合父亲的所说的话):你所遇到的人与故事,都别样精彩,这里面没有那些明显的对错之分,高下之分,黑白之分,磨砺与成长,旧爱与新欢,睡了男人又睡女人,这最后都将是你人生的千万个碎片中的一片,这千万碎片最终成就的是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回,所以遇之安之体验之,You are you。
你无需去主观选择你的性取向,你无需去站队,去认同,你无需做判定,你无需做价值判断,你无需成为任何标杆或旗帜,你可以直接逾越每一步,去单纯地,痴情地,简简单单地爱上一座完美的艺术品,I KNOW IT HURTS SO MUCH,可最终你都是你自己是主人,你要做的是无界,无疆,无限。
写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光打转了。
这就是一个8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美国旅人和一个意大利少年的普通故事,一个无比碎片化的汇集了一切流光溢彩心驰神往的元素甚至有些冗长的故事,不因为性别有什么不同,也不因为最后的结局而有什么不同,是一部没什么不同的电影。
但他就是好,就是真,就是光芒万丈,就是电影结束全场起立致敬。
---------------------少年曾说,夏季里就是等着冬季的到来,旅人曾反问,那冬天呢,冬天又期盼着夏天的降临嘛?
旅人走后的冬天真的残酷地来了。
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常去的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寒冰。
少年对着壁炉,火光下闪烁着的脸庞是停不下的泪水,他刚接到旅人的电话,一遍一遍地用自己的名字呼唤着旅人,所有情绪混杂的宣泄。
旅人已走远,少年的未来没有一点定数。
好了,多么深情,多么凄美,多么无奈,他都将存于我心,存于某年某日我来到意大利的每一个夏夜梦里。
合上这个故事,我也希望,我心里的少年能一直存留下去,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唤醒那么一次爱恋,which is pretty much unlikely, 那我是上天宠儿,如果不会,我也会带着少年的感动,少年的成长,少年的“回忆”,在世间里走啊走啊走啊走啊。
谢谢《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个故事。
9 / 7 / 2017 多伦多首映除了炸天的OST,最后分享你们一首特别应景的歌,Madonna 的 Masterpiece,讲的就是爱上完美,去听吧,不后悔。
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you woul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you would be impossible to move.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And I am right by your side,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And I cannot tell you why,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Cuz after all, nothing is indestructible.送给所有想让初爱的美好永存于心的Adults with a young heart.--------------------------------------------思绪混乱,会慢慢修改与补充,文笔请见谅,关于一些打到我的细节(这里有些剧透,没看过书的伙伴就别往下划了)。
(影片用非常多的元素来包裹了一个简单的旅人和意大利男孩的夏季故事,让一部本身纯爱片的模式增添了无数的切入点和思考的地方。
也使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无聊,帧帧都绝美。
镜头无数次特写两人的胴体,包括二人胴体的距离,来表示两人的彼此欲拒还迎,彼此与自身性格的冲突,与旅人来研究的雕塑课题,湖里打捞出来的美丽铜像,遥相呼应。
影片不少次给到的宗教信仰,旅人带着Stars of David项链在胸前,少年喜欢上了他,也开始带,旅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少年说,我妈妈说我们是Jews of Discretion.(独立自我的犹太人)Princess与Knight的妈妈故事会,speak or die与旅人和少年的契合。
二刷再补充,二刷时间:12月21日,三刷时间是12月28日。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台北市映演熱門期間大多滿座。
我在台北市以外的地區,那一場電影,整間放映廳只有我一個觀眾。
開演沒多久,覺得似曾相識。
腦中的電影資料庫開始快速翻動,於是《Carol》不斷浮現出來。
青春成長與初識愛情本是共通經驗,這兩部唯美派電影有些類似的情境,採用相近的電影語言。
兩部唯美電影視覺比較。
注意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在愛情故事的描述方式。
一、故事開頭一之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介紹重要角色進場,先是艾里歐趴在窗邊。
此處的窗子就像故事的門戶,吸引觀眾好奇,期待有什麼樣的事情在窗外發生。
《卡蘿》稍微不太一樣,因為電影一開始是卡蘿和特芮絲相會,後來倒敍特芮絲的過去。
窗子的作用也是開啟故事的門戶。
一之二艾里歐由上往下看,帶有看輕的意味。
別忘記他一開始並不喜歡佔去房間的陌生人。
特芮絲其實也是看輕理查,但她是不自覺。
對照後來特芮絲屢屢由下往上看著卡蘿,區分出兩人在特芮絲內心的輕重。
一之三艾里歐看到的場景,奧利佛並沒有抬頭而看。
但是理查卻是抬頭望著特芮絲。
所以兩人交往期間,理查對特芮絲較為粘膩不捨。
二、觸覺試探,碰肩膀是合情合理的範圍但是奧利佛知道按肩做得過火一點,硬是抓了旁人來修正掩飾。
卡蘿以長輩關愛之姿,意圖模糊撫肩的訊息
三、聽覺的吸引力彈琴者放在銀幕的近處,對方放在遠處,表現艾里歐強大的吸引力。
卡蘿不但受到吸引,而且是起身越過房間界線,走近特芮絲的身邊。
四、嗅覺的吸引力艾里歐鑽進奧利佛的褲子裡。
這真是⋯⋯非常強烈的表現。
通常聞著對方的衣服是比較含蓄的情愫。
五、味覺的吸引力大部份電影裡的吃吃喝喝常有情欲的暗示。
奧利佛愛吃雞蛋已讓我暗自偷笑。
當艾里歐把杏桃蜜汁弄到滿身,我覺得性暗示已相當明顯,沒想到還有延伸的自慰。
特芮絲常常會看著卡蘿吃著食物,導演大多處理得很節制。
唯一狂放的一次是在車上大口咬著蘋果。
六、神魂顛倒《卡蘿》將鏡頭上下倒轉的床戲很明顯是用來形容神魂顛倒的感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多一項涵義是顛倒稱呼,我變成你,你變成我。
七、纏綿交錯的擁抱凱特布蘭琪曾說她喜歡《卡蘿》兩人擁抱這一幕,分不清是誰的手臂。
其實還是分得出啦,這只是形容纏綿交錯。
《卡蘿》使用手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使用腿部。
八、隱喻離別的窗景為什麼會有一種好夢由來最易醒的感覺?
應該是注視的距離感,讓人覺得即將結束。
九、接人與收心兩部電影都有位開車把傷心人接回家的角色。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由母親表示關愛,《卡蘿》則由前女友傳授領悟。
十、思念只能電話託付兩人都在電話裡傾訴我想你。
這是個美好的舊時代,卡蘿用一封信交待分手,奧利佛用電話說明結婚和告別。
現代人大概只用微信搞定一切。
十一、我的心比冰雪更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情事都在夏天發生,冰天雪地的鏡頭讓失戀更為苦寒。
《卡蘿》雖然都發生在冬季,但是導演硬是能用理查的搖頭和背影,以及風吹殘葉,讓心寒比冰雪更冷。
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情一无所知:17岁男孩的生命体认文中提及的相关影片:《当我们十七岁》(法国,导演安德烈·泰希内)《十七岁的单车》(中国大陆,导演王小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17岁对于一个男孩意味着什么呢。
法国影片《当我们十七岁》里生活在比利牛斯山的两个男孩:汤姆与达米安正生逢其时,情窦初开的达米安不由自主地被带着野性与早熟轮廓的汤姆吸引着,而汤姆心中则有一份长大成人的担当,一旦情欲的觉醒与这份身为男人的社会担当形成抵触,这个其实还是男孩的汤姆便要奋力与之抗争。
比利牛斯山的大雪、冰雹、暴雨、浓雾,为两个男孩之间及自我的博弈酿造了一种近乎神话般的感觉,从冬季到夏季,自然的顺时变化与男孩心灵的成长紧密贴合。
17岁是做梦的年华,泰西内导演以近乎悲悯的情怀馈赠给两个男孩一份最珍贵的礼物:身心结合所带来的成长与蜕变。
《当我们17岁》剧照:达米安(左)与汤姆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单车》同样关注了两个做梦的少年,一辆单车成为少年们放飞青春之梦的寄托:农村男孩小桂需要借此证明自己可以自力更生;北京男生小坚呢,泡妞也好,抽烟打架飙车也好,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已然成熟的男人。
17岁是一个男孩走向男人最艰难的关口,即使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两个男孩也是痛并骄傲着。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小桂(左)与小坚也因此,当我听到Elio说“我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多么无知”之际,不由地被这个少年迥异于同龄人的聪慧所吸引:在17岁这个年纪,在同龄男孩为不自知的年少轻狂躁动不安之际,Elio已然认识到有一些事情可能并不存在于我们常见的知识领域,或者说,少年已然发现不可知才是我们自身的存在(elio的这种认识与其成长的家庭教育氛围密切相关,影片中特意设置了一个elio与父母探讨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细节)。
而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呢,答案其实是不可言传的,——只因一旦触及于此,人类现有的语言文字就会变得极其贫乏无力。
Elio无法言说的道白击中了Oliver,两个心有灵犀的人一点即通。
然而Oliver的性情更类似《当我们十七岁》中的汤姆,同性伴侣中有着坚定男性认同的一方通常更忠于恪守异性恋主流文化意义上的男性规范。
Oliver虽情不自禁地与elio有了肌肤之亲,但一路走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elio,Oliver显然更缺乏信心,这也使得Oliver的行为及最后婚姻的抉择让许多观众为之扼腕。
而作为一部讲述同性恋情的影片,对于大多数并未有过真实的同性之爱或同性性体验的观影人群而言,如何使其理解一个男人对一个男生萌生的情愫,如何由此探索同性情感与身体性爱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认识同性之爱心路历程上的自我矛盾与碰撞,以上种种认知与发现,对于异性恋的观众,尤其对于那些有着高度的异性恋男性角色认同的男性观众而言,必然也是一个艰难的自我挑战的心理历程。
导演肯定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因之,上述台词种种,应该是导演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异性恋观影人群设置的一个善意提醒,即:不强求能否喜欢,但请对你不理解的未知领域抱持一份敬畏之心。
oliver and elioOliver虽对同性身份认同有着更多的迷惘,但能与elio这样的聪颖少年取得心灵共鸣,不能不说明他同样有着一种敏锐的悟性。
随口道来的口头禅“later(回头再说)”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个男人对生命的独特体认:一些看似棘手的事情,不如随手一放,人生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对于历史上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时间其实是最好的答案。
赫拉克利特《宇宙的碎片》有这么一句也被Oliver娓娓道来:河水的流逝并不意味着万物因变幻无穷而难以重现,而是隐喻着有些事情在变化中却能保持永恒。
我想,这也是Oliver能得到elio父亲认可的最重要原因。
父亲不仅观察到了elio对Oliver异样的情愫,甚至还放手给两个男生之间的接触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我们一起来温习父亲抚慰elio的这段说辞吧:站在我的角度,多数父母会希望整件事赶快过去,祈祷他们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但..……我不是那样的家长。
为了让我们更快地愈合,我们被迫从自身剥去太多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给予对方的就越少。
很多人甚至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哀莫大于心死,这将是一种怎样可悲的人生。
我想,elio父亲的宽容并不来自于他的历史学家身份,而在于父亲能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洞察到人类存在的局限性,并因之能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倾注深切的同情,也正是这份悲悯给了父亲通达生命的智慧。
最后要提及的是影片中营造的一种老照片般的历史感与浮生若梦的气息。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影片中的怀旧情调并非仅仅呼应一段前尘若梦的往事,事实上,作者及导演都非常聪明地从古希腊的艺术典故中寻求创作的灵感。
河水中那一具载沉载浮的希腊人体雕像是对一个群星璀璨时代的缅怀,也是对希腊时代人体艺术观的致敬。
复旦大学黄洋老师的《天国之爱在人间的绽放:古希腊的男子同性恋》论文中论及了希腊时代所兴盛的身体健美风尚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对男性同性恋美学意义上的尊崇。
影片中也借历史学家父亲之口提及了古典男体雕刻家代表之一普拉克希特列斯。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中写到了哈德良皇帝对不幸溺水身亡的同性爱侣安提诺乌斯沉痛的思念,为了让思念得以永恒,哈德良皇帝邀请普拉克西特列斯为心爱的安提诺乌斯建起一座传神之像,美少年安提诺乌斯因之被雕刻,被凝视,被描写,被回忆。
对于Oliver与elio来说,虽然oliver离去了,但在其生命最丰沛的年华,他的形象及气息被少年elio获取,并被后者在后来的生命中反复书写使之定格,以自己的名字为对方命名,并通过呼唤对方的名字来予以自我确认,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千百遍地复制,让两个人结合的美获得永生。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elio
看了clip看了十几遍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哈哈哈 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傻白甜Elio的泪与成长全记录。几年前周末时光是一个小巅峰,自此丰富细节成了标配,不管是以前的断背山还是夏威夷等,这些片子有一个共性:短暂的相逢就把一见钟情孕育延续成了一辈子。他们只要不太苦大仇深,就会讨人喜欢。如果还能有更多交流的对白,能把小爱叙述成所有人的情感,那就是爆款了。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 🙏🙏🙏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get不到,而且一言难尽。不是对同性恋,而是对这俩主角。不就是性吸引吗,真没感觉这俩多有爱,期间还骗妹子,哪个都不落下。父母简直不真实,很梦幻了。分这么高评价这么好(居然比断背山还高- -),看了挺失望。
1,意大利乡村小镇风景如画确实小清新,可导演你别老把苍蝇拍进镜头啊!2,文学音乐历史考古一股脑堆砌一起太刻意啦!3,一言不合脱衣服可肉体不够美啊。4,女伴是幌子妈妈是同妻,心疼这些女人一秒钟;5,以后都不能好好吃桃子了!6,比不上类似题材的莫里斯、单身男子和故园风雨后。
包容感,父親告白令全片昇華。
那个桃子的归宿很sensual, i envy that peach
齁!我还以为是带脆弱的人物关系啊,要不就是狂飙的也行,这么甜腻腻的肤浅有啥意思,和配色氛围一样样的,复古马卡龙。贵爹那段话很做作了,视听语言也很普通了,看完毫无想法,除了男主表演出彩。二星往下压压分
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挥之不去。那是想让你知道却说不出口的秘密,是怕你推开门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胆怯,是故意为你弹错的乐章,是偷偷占有你的气味。它们美的像水池中的倒影,明亮清澈,却又转瞬即逝。
故事本身简单到没啥可说的,可是导演能用如此少的剧情波澜把夏天与少年之恋拍得如此活色生香,多一分则狗血,少一分则平淡,实在是太厉害了。不过更厉害是文本的转化能力。以书改编的电影,没有借助任何旁白就能把文本的文学性移植到电影里,国内的青春题材导演们可以集体下跪了。
“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至于我们在三十岁的时候感情就已破产,每开始一段新感情,能给予的东西就越少。但是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是多么浪费。上天赐予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只有一次,总有一天没有人不愿再看它一眼,更不愿意接近。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这是什么神仙父亲。
没有身份认同的迟疑,没有社会家庭的压力,本片终于跳出了传统LGBT影片惯有的主题。少年的情窦初开和青年的炽热魅力完完全全的被影像所捕捉,同时成功的营造出慵懒而唯美的整体氛围。Chalamet完全超越年龄的演技自不必说,斯图巴最后一场戏完全够的上最佳男配
蛮奇怪的,演员很适合演的也好,但就是没火花,也许是我期望太高了,所以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打动人。相对原著,还是改得蛮多的,两人的感情进度很快,毕竟是电影没办法做到文字上的细致,觉得有点可惜,书结尾部分最喜欢的的独白无法拍出来。当然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意大利的夏日真是无以伦比
8.7 02012018 真他妈小布尔乔亚 羡慕男主有这么渊博的家学 避暑的大房子 挂满水果的果园 投怀送抱的妹子 腿长及胸的青年爱侣 温柔坚定理解他的父母 羡慕的想哭 17岁能有这样一场干柴烈火又无疾而终的热恋真好 电影院里好多人在感动抹泪 我却因为知道自己永远也当不了一个gay boy 嫉妒哭了
emmmmmm这年头也不是只要沾上LGBT就可以免费给评分加100了。当作一般的爱情片来看的话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太流水帐,以至于完全无法对他俩感情和关系的变化产生任何共鸣,不要说共鸣了,都无法理解。
对不起,零共情。
什么鬼,评5星的都是gay吧。。幻想有这样一个gay对象、这样一个闲暇时光、这样一个约会地点、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父母
soooooo boring...
想起了一些不想回忆的事情,那天我们并排躺着,他突然我说,我订婚了。
细腻、唯美、慵懒,带着浮生若梦的气息。我们大多数要等到青年时才能将蒙昧的性觉醒付诸实践,而CMBYN呈现了同志电影绝无仅有的“少年时代”。这个叫Timothée Chalamet的男孩是世间最美的珍宝,他的一颦一笑、从脚趾到发梢都让人疯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在这一刻You're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