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反映现实黑暗面的电影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看评论一直在呼唤本土也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作品,我想一定不是因为韩国的黑暗现实太多,而我们缺乏这样的素材可供挖掘。
夸完了,接下来该抑了现实的惨痛,不代表电影过火的表达就是合适的。
感觉很多观众都因为改编自现实案例就对电影全盘接受,并且还会拿电影细节作为寻找凶手的观点支撑,如果它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作品倒是能经得起解读,并且怎么解读都可以。
或者这部分观众确实是把电影独立于现实了,那便无可非议。
对于这类电影也有点审美疲劳了,豆瓣词条下面的推荐电影海报就像连连看一样。
我总结了一下公式,①好像很多凶手都是那副半死不活你奈我何的样子。
②主角一开始热血沸腾,最后苦大仇深,对现实无可奈何,BE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③要出现金句,比如“(前面忘了)不是为了让世界改变我,后面忘了”。
④凶手反社会带点恶趣味,比如片中嫌疑人威胁男主,怎么威胁的呢,他给男主女儿摁摁腿。
⑤拿探案片的逻辑拍现实,再说一遍,如果是虚构的故事那只要逻辑圆得上就行,没有人会扣证据。
教授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教授,你一定是福尔摩斯的拥趸吧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方君崇拜多年的编剧、导演徐浩峰,在《刀与星辰》(强烈推荐这本书,我看过不下20遍,写文章经常抄它)里说过一句:一流的侦探片都是不结案的。
说到不结案的优质侦探片,在我印象中首当其冲的,是“韩国三大未解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
长于现实批判题材的韩国电影人,先后将三大悬案改编成电影。
驰名影坛的《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分别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
而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深远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也在2011年被搬上银幕,完成了三部曲的终极一击。
▲《孩子们》1991年3月26日, 5名大邱少年上山抓火蜥蜴(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从此杳无音信。
家长报警后,官方动员超过30万人,对邻近山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最终全无结果。
4年后的一天,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被放逐至大邱。
他发现轰动一时的青蛙少年失踪案,在当地仍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姜志胜在事业上野心勃勃。
他被放逐,正是因为搏收视率而不惜在节目中造假。
如今,他期望借助调查悬案,扬名立万,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一个大学心理教授黄祐赫引起了他的注意。
关于少年的离奇失踪,黄教授有着一套独特的构想,让姜志胜看到了事业的转机。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活脱脱是一个东方的神探夏洛克,气质有型,风度不凡,一言一行都像是荧幕上穿越过来的高智商破案天才。
他又是引经据典,又是逻辑推演,又是分析心理,不断指出案情中的疑点:失踪孩子之一的钟浩才外出几个小时,母亲为什么慌忙报警?
两个月后接到自称儿子打来的电话,母亲为何如此淡定?
而录音中长达17秒的沉默,又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最后,他得出结论,钟浩的父母存在重大嫌疑。
而在两人登门探访之际,更多诡异离奇的线索出现了:钟浩奶奶对着儿子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恐怖手势,其中有什么含义?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为什么紧张跟随并撒下弥天大谎?
对此,黄教授一一作出天衣无缝的推断,进一步确认:钟浩的父母一定就是杀害五个孩子的凶手。
被黄教授有理有据的分析彻底说服,同时也渴望借此重回事业巅峰的姜志胜,对此如获至宝。
两人一拍即合,制作一部揭秘真相、曝光真凶的纪录片。
他们找来大批警方和媒体,在钟浩家敲墙掘地,抽干厕所,高调寻找着孩子的尸体。
然而,新砌的墙下,并无预想中的骸骨,厕所中抽出的童鞋,属于一名女孩,钟浩的父母泣不成声几近崩溃,警方已经没有再挖的意愿,媒体也开始失去耐心……随着疑点不断排除,胸有成竹的黄教授,逐渐现出了暴躁抓狂的一面。
原来他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刻意隐瞒了许多线索,他的理论,本就千疮百孔,不堪一驳。
最后愿望落空的他,失控呼喊着:这不可能,凶手就是孩子父母,他们转移了尸体……媒体的镜头下,他原形毕露,宛如一个小丑。
时光荏苒十年,一次偶然,让孩子们深埋山下的遗骨重见天日。
闻讯赶回的姜志胜,见证了这一时刻,也发现了新的线索。
随着证据不断指向一个男人,他的女儿也陷入了危险。
影片的最后一幕,摇身变成紧张刺激的悬疑惊悚剧:姜志胜只身闯入屠宰场,跟疑凶正面对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是主创脱离现实,完全原创虚构的。
按照商业片走向,这里完全可以处理成姜志胜拼命制服了凶犯,给现实中未结的悬案,画上一个英雄主义的句号。
然而姜志胜与宰牛男的搏斗,却以鼻青脸肿的失败告终。
对方恶狠狠地丢下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
然后扬长离去。
那一刻,姜志胜突然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中,并不是因为他没能制服凶手,而是他恍然发觉,此刻的他跟当年的黄教授一样,已经被一厢情愿冲昏了头脑。
他自认为证据确凿,判断理智,但其实这个宰牛男人,也跟钟浩的父母一样,只是他脑中的执念。
仅仅凭几个疑点就咬定凶手的他,俨然成了又一个黄教授。
最讽刺的是,影片中黄教授登场时,正在向学生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
他引用了一个案例:美国的一个邪教预言了世界末日,但到期并没有实现,信徒不但没有幡然醒悟,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帝。
信徒绞尽脑汁证明自己信仰的合理性,不惜扭曲现实和常识,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正是学识渊博、对人类心理有着深刻洞悉的教授,却无法避免成为了失调的牺牲品。
可见这一人性的弱点有多么强大和可怖。
看《孩子们》给人一种复杂的体验:三番五次地,每当案情展现出一丝曙光,情节就会急转直下,把我们的情绪再度拉回一望无际的黑暗中。
命运如此强大而残忍,似乎它才是那个凶手,紧紧攥着孩子们被害的真相,稍微摊摊手诱惑一下我们,就藏了回去。
它戏弄着主角和观众,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狞笑:愚蠢的人类,你们不配知道真相!
不像很多悬疑电影,《孩子们》并没有故布疑阵、巧立误导,试图给出一个碾压观众智商的结果。
它做的更出色,不动声色地,把原本置身事外的观众,也拖了下水。
我们无法否定,前半段大家都对钟浩的父母疑窦丛生,后半段又对宰牛男满含恨意,在那么一刻,我们都确信过他们就是罪犯。
这何尝不是主观判断。
在嘲笑黄教授、姜志胜偏执的同时,我们也难逃他们的同类。
宰牛男究竟是不是真凶,电影并没有下结论。
但看社交网站上的评论,很多网友认定他就是,并咬牙切齿地表示法律制裁不了凶手,只能靠蝙蝠侠、惩罚者来法外行刑……
片中的制片人、教授和警官,分别代表了传统侦探电影中的三种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媒体人,高智商的学者型侦探,以及嫉恶如仇的执法人员。
而在影片反商业的叙述中,他们无一例外的惨痛失败,让人倍感无奈和无力。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于是,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罪魁祸首仍逍遥在法外,并且将永远逍遥法外。
真凶伏法的侦探片,固然让人精神振奋,但将真凶留空、让谜底扑朔,确实能唤起更悠长的回味,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每次谈到韩国现实题材电影,总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国家明明不缺素材,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作品?
放在本文的例子中,这不难解释:通过银幕直面一桩未结的真实凶案,并不是一件商业前景乐观的事。
毕竟大部分观众是去找乐子的,不想被提醒着沉甸甸的阴暗现实。
扫一眼那些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它们大部分都是喜剧。
其实,我们不缺此类电影,近两年就有2015年的《东北偏北》,2016年的《黑处有什么》(这个案件跟《孩子们》一样都发生在91年)。
但它们的票房都卑弱到不值一提,除了在小众圈子收获好评,没有激起一丝话题波澜。
在这样一个电影市场中,只有那些最“傻”的人,才会去做更多类似的尝试吧。
▲《东北偏北》而作为对比,无论是《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还是《孩子们》,在韩国都横扫了票房。
很多影迷羡慕韩国,他们的电影可以改变国家。
但我更希望,那些缺少戏剧性的现实故事,那些浓墨重彩的社会底色,那些潜逃的凶手和不明的真相,也能被广大的中国观众喜闻乐见;那些不结案的华语侦探片,也能成为票房和话题的宠儿。
到了那时候,我们的电影,一定也有了改变国家的力量吧。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有关此案的线索 :1.两个报案人 韩国文化日报称,在2002年9月25日下午6时许,有一名听起来年约40岁左右的男性打电话至报社,称青蛙少年埋在大邱卧龙山。
而在同一天(可能早于下午6点),一名姓吴的先生已经发现尸体,并向警方报案,尸体发现地为卧龙山山腰城山高校的校区施工现场。
但吴先生并非此报案男性,因此警方开始追查这名男性。
2.死因 早期警方公布的死因为“低温致死”,至当年11月,经过庆北大学法医小组鉴定,在其中3名死者的头骨上发现了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并因此断定死者为他杀。
同时据发现尸体的吴先生称,尸体在发现时就以叠罗汉的状态相互压在一起,在最高层之上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有很明显的他杀痕迹。
3.子弹 尸体附近发现十多颗不同种类的弹头及弹壳,而卧龙山附近有军队的射击场,警方当时怀疑有可能为附近军人子弹误杀,军队极力反驳。
其中四具尸体的头骨之上有类似弹孔的洞,这一点有法医不认同,同时弹头及弹壳距离不远,有近距离开枪的可能。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在抓火蜥蜴的过程中在地上无意中发现弹头及弹壳,于是由抓火蜥蜴转为了拣弹壳。
(第三条的弹孔伤最终是否被定性为第二条所说的钝器伤暂时还不明确) 4.第一案发现场 现场没有头发,因此许多人对于遗体发现处是否为第一案发现场表示怀疑;同时尸体的牙齿大量缺失,更令怀疑加深。
(法医调查并未提到面部遭受重击导致牙齿脱落,而众所周知肌肉脂肪等组织会腐烂,但是牙齿头发及骨头则很难被氧化,牙齿和头发这两个疑点增加了很大的移尸可能) 5.衣服缠绕 五个少年的衣服以一种独特的形态系住,专家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法。
(具体系法未知,可以试想如果是系成圈状,可能是被凶手集体捆绑为一堆,随后进行虐待。
) 在本片中,导演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将第三和第四疑点丝毫未提,这样和影片中那位教授不是就一样了吗。。。
很好的片。
教授很扯,故意挑貌似适合自己理论的材料,拼凑出耸人听闻的“真相”。
这种方法太眼熟了。
拿诡异理论用诡异方式分析诡异文本得出诡异结论,是太多学批评理论的二货干的事。
制片人开始还挺买账,似乎是真相信教授,但其中也有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动机,因为本来就迫不及待回首尔去,借机搞个大新闻,方便回城。
而且本来就对真实叙述事情不感兴趣,就像拍纪录片的时候故意有选择地剪接,误导观众一样。
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制片人在大拍教授和自己那不靠谱的指控。
我在想,这片子目的是神马?
就是为了justify这个不靠谱的指控么?
后来看看还不是。
片子里,成熟一点之后的制片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有责任感,然后满怀正义地揍了教授一顿,后来又独自追凶,是为其redemption。
最后,家长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遗骨,虽然心情非常痛苦,但也不得不接受。
这让人想起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说的doomsday cult例子,说即使世界结束的预言显然没有实现,但是信徒宁可找理由,也不相信预言本身是谎言。
geuligo,Gyosunim, your theory is totally busted seumnida。
只有教授自己像cult的信徒一样,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反面,也会坚持自己荒诞的信念。
结尾处,钟浩妈妈告诉了制片人,她为什么接到电话,情绪并不紧张。
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接到了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打来的电话。
非理性的合理性,可以挫败一切自以为是的诠释学吧思密达。
如果最后主人公没有和杀人犯有正面接触,这将是一部悬疑营造上接近《杀人回忆》的经典。
导演最后的这一步棋下得意图过于明显,一下子断了棋路。
电影中大学教授怀疑是孩子家长自己杀了孩子时,电影剧情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悚然而来。
孩子家长突然要和大学教授一起去厕所的行动确实引人怀疑,教授分析时也颇有道理。
导演错就错在展现了家长的视角,这让整部电影视角开始趋于混乱。
本来是男主人公视角,再加上家长视角(男主人公无法体验),让电影的感观上开始不客观起来。
作为韩国的三大谜案之一,这个一群孩子在选举日突然失踪的案件太让人激动了,它天生就应该成为一部电影。
导演为凶手塑造的形象明显受到《杀人回忆》影响,凶手不强壮反而肤白貌美,颇有书生气。
这的确能够造成反差,但电影最后凶手的视角又插进了本已经混乱的故事里,彻底把这么一锅好食糟蹋了。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之前都看过了,知道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一直都在期待第三悬案的影视作品。
终于看到了。
不过很遗憾,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这次导演给所有观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凶手就在你眼前,这是真的吗?
前两部电影感觉更客观,给出了很多证据和猜想,导演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答案,尽量的还原事实,甚至那家伙的声音中还给出了罪犯的真实电话录音,这一次,导演你从哪里得到的证据说明那个屠夫就是凶手,还明确的暗示出来了,钟浩父亲与案件有明显关联,点解?
难道这真的是你从警方手中拿到的真实资料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电影拍成这样还可以,如果没有证据你这么拍摄出来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样的话你可以里面的那个黄教授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报道资料中的,案发现场不是第一现场,附近有弹夹这些信息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果加入太多自己主观的臆想,不好,那就是真的狗血悬疑剧了,对死者对死者家人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啊。
拍的还可以,不过对内容表示质疑,百度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很少,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有看到有关屠夫以及钟浩父母被嫌疑的相关报道。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根据韩国著名三大未解谜案之一改编。
1991年,韩国大邱的五名小学生结伴上山抓火蜥蜴,一去不回。
政府出动三十几万人进行搜索,无果。
直至11年后尸骨被发现,死亡原因为他杀,犯人并未抓到。
2011年,电影上映,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真实的案件。
影片由一个涉嫌新闻作假被下放至大邱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贯穿起来,啊,那是事件发生四年后。
孩子们的父母一直不愿放弃寻找,村民们也仍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持续关注事件的人还有一位,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黄祐赫教授。
一个犯过错误的制作人和一个专攻心理学的教授携起手来会怎样呢?
至少开始时,疑雾重重,节奏紧张。
姜志胜与黄教授经过层层猜测,认为五个孩子已经死了,而受害者钟浩的父亲很有嫌疑。
人呐,就是这样,当你有一个想法萌芽时,便会鬼迷心窍的越来越坚定这个想法。
姜志胜与黄教授以负全责为担保对钟浩家展开了搜索,抽干了钟浩家的厕所,撅了一人高的地。
所有的猜测在被证实之前,怎么看怎么可疑。
然而,挖了钟浩的家也一无所获,钟浩父亲解除了嫌疑。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自然被人唾弃。
说来奇怪,电影中确实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孩子们曾经玩过的玩具还在地上,不正常的电话录音,钟浩父亲透过厕所门缝的监视……很多人觉得电影沉重压抑,固然离不开电影的色调、配乐,还有人物的表情,阴冷。
眼神里的诡异。
剧情到这里,线索又断了。
2002年,青蛙少年的尸骨于卧龙山被发现。
姜志胜内心愧疚,又重新关注案件。
受害少年遗骨中被钝器伤害的痕迹,独特的打结手法,影片中多次对同一双鞋子的特写,让姜志胜把目光放在了宰牛人朱奂身上……此时的姜志胜像是那年的黄教授,仅凭几个疑点就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
太想抓住犯人了,谁都想,孩子的父母,主管案件的刑警甚至全国公民。
没有证据,怕的是,又是一场无谓的猜测,让他们再死一次。
真实事件的时间跨度太长,影片自然也不只聚焦于案件进行时。
孩子们的失踪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悲伤、压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确认尸骨时孩子父母眼神里的绝望、无助刺激着我们的泪腺,他们走投无路,不甘愿放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不是一部让人害怕的尖叫的恐怖电影,看完只有压抑、胸闷、混沌。
它也让人害怕,害怕的是人心,是这种震撼。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却意有所指。
很多人开始推理,有人说是与孩子们熟识的外乡人,有人说是卧龙山附近军队的军人,还有人说是孩子们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被囚禁蹂躏……谁知道呢,也许,凶手和我们一样,也看过这部电影……—END—
看完心里塞了好大一团东西 喘不上气来 在剧中 制作人最后发现了凶手 也有很多方面吻合 但是为什么不报警?
就算没有直接证据 警方 国家总能做点什么吧?
导演为什么这样不符合常规逻辑得进行故事叙述 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不能理解。
难道就为了让观者的心头沉重?
就为了让观者议论 猜测?
这是可以为之这样做的理由吗?
现实中 韩国当时的这个事件 最终没有办法找到凶手 和电影里已经发现了凶手 是完全不同的 那这里故意叙述得让人不能够理解 是为什么?
难道就因为你个人找不到证据 就可以不向警方 不向国家反映这个情况吗?
还是 在当时的国情下 即使反映 抗争 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就这样让凶手逍遥法外 继续迫害其他无辜的孩子?
实在不能理解 感性上 理性上 都不能理解。
亦或是 害怕再次让父母们陷入锥心之痛 因为凶手就在那里却不能将其绳之于法?
可是 是可以有其他哪怕一点点尝试的吧?
明明 凶手就在那里啊!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扯蛋,情感表现的可以,但是从剧情上来讲,屎···!】
煽情过度,除了无力还想说明什么?
3.9
看完挺郁闷的,但震撼谈不上。凶手被发现得容易了些,片尾的无可奈何渲染得不错,但欠缺触目惊心的力度,稍显冗长。
莫名其妙多出一个假嫌疑人实在是有点过于模仿杀人回忆的调调且东施效颦
大韩民国。
拍的不好
对孩子们被找到的那种渴望支撑我看完此片
虽然影片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最终结论,但这不重要。韩国人探讨人性的深度越来越接近日欧了,我喜欢。
煽起来没完没了,要真拍成个控诉片貌似也挺好,但这野心也明显是不要太小,也就别悬念不悬念的了,根本就兜不住...
中规中矩。
所以嘛,我宣扬以暴制暴。
監製和教授去失蹤孩子家探究竟。教授從廁所走回來的那段路是我見過懸疑片里拍得最棒的片段! 監製向善之後女兒就被變態殺手盯上了 跑去救女兒的路上我就在想千萬別爛尾啊! 千萬別學《殺人回憶》給我把兇手弄丟了啊! 結果還眞弄丟了...
重点在孩子死后的过程,还是沉重。
之所以把韩国三大未解谜案看完是这么考虑的,万一有一天这逼跳出来说这事儿就是我干的啊但是诉讼期已经过了你们拿我没辙吧我来说说当时是怎么个情况的时候,我能够第一时间hold住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更加沉重了
没意思
看的昏昏欲睡
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