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舅舅带孩子的故事。
舅舅是一个儿童纪录片导演,他的工作就是去采访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非常意外的他需要帮久未联系的姐姐照看孩子,于是他来到了洛杉矶开始和有点奇怪的外甥共同生活。
他们一起收集声音,扮演孤儿,讲故事。
因为工作外甥又陪他到了纽约和新奥尔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了解,磨合,学习相处,打开心扉。
最后他们建立了感情,舅舅本人也从外甥身上学习到很多,缓和了和姐姐的关系。
【我被这些孩子的发言狠狠治愈了】从故事的开始,听到很多孩子的声音的时候,我就深受触动,那些略显稚气的声音说出了很多天真又过于真诚的看法和想法。
他们的观点并不幼稚,甚至带有哲理,很多关于平等,未来,城市建设的想法不可谓是没有道理的。
“希望家长不要总觉得自己是领导”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台词之一。
家长大多会以经验者去自居而想当然的控制,但很显然这是很没有理由和逻辑的。
整个电影除了在展示他们之间的相处外,也引用了很多书籍中的话,其中就包括了关于母亲的牺牲和正确的向孩子道歉等等。
那段道歉让我觉得无比真诚,也见证了沟通的真正意义。
还有就是“外星小孩”那本书的引用提到的,我们慢慢成为大人,却忘记了最开始是如何学习成为人类的。
就像是我们都从孩子的过程长大,好像就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是能够了解也有资格去替代孩子做决定的,而忘记了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有多需要自由和发言权。
这个部分真的是狠狠敲了警钟。
当我看到母子相互理解和舅舅学会了沟通外甥学会了关心的时候,我第一次有像小孩子学习的冲动。
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真诚,天真,和想象力。
那些被成年世界忽略的真诚,放下面子的表达,一点点的任性和勇敢,对未来的期待和未知的评价,正是成年人应该学习却渐渐遗忘的,这些宝贵的原始的品质恰恰会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好的改变。
电影因为文本的部分太优秀了,是需要大家去仔细听每一句话的,所以是黑白电影也就不意外了,不然城市变化所带来的颜色氛围的冲击很可能转移了大家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感谢来自孩子的生动一课,让我有勇气面对更残酷的生活。
叔侄、兄妹、母子、母女、夫妻、朋友……他们都需要做一件事——沟通。
沟通谁都会,毕竟连植物都能互相传递信息;但想做好却谈何容易。
它不是藏起来或说出来那么简单,也不是包容或理性就一定成功。
它因人而异,它强调试错,它呼唤真心和耐心,它需要时机和时间。
大叔能让陌生年轻人敞开心扉,却处理不好跟家人的关系;男孩看起来伶牙俐齿少年老成,却不愿跟人吐露心声。
他们最后能以留言的方式隔空交心,已经难能可贵,应该算大团圆结局了。
顺便问一句,这位横空出世的童星是本色出演吗?
也太自如了吧!
本片的另一条主线是对美国几大城市年轻人的采访。
谈人生谈未来啥的,无疑增加了影片深度,但不得不承(鄙)认(视)手段简单粗暴了点。
片中所有受访者都是真实出镜即兴发挥(包括一个后来被枪杀的叫布莱恩特的黑人小男孩),这倒挺适合方法派的华金·菲尼克斯。
不知道这种亦幻亦真的骚操作是不是受了去年《无依之地》的启发。
虽然没有旁白,但片中读的那些书、做的那些访谈、录的那些环境音(所谓“使不朽”)、日记性质的自述、平添忧郁的黑白画面,都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式的(故作)深沉。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拍电影,这会是我想呈现的镜头风格和观感。
人是孤岛,耐心的观察,倾听,沟通是链接孤岛间的桥,不管倾听还是诉说,双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闷片。
却通过黑白影像,将沟通的意义带入到了某种禅意般的深度。
电影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男人为了拍纪录片去纽约,他不得不带上自己的小侄子。
男人因沟通和亲情带来的变化,并没有被镜头大书特书,而是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
起初,男主被侄子问到“既然爱,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既然是姐弟,为什么断了联系?
”时,舅舅是回避的,他会说,“我的答案真的重要吗?
压根没人愿意了解我怎么想吧。
”这世上一旦多出一份倾听的力量,无论是大人或孩子,都会有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吧。
那些被采访的孩子们,在给出答案,并被采访倾听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尊重。
就如前天日记里提到的问题,我到底要怎么应对粘人的孩子?
尊重很重要。
通过耐心,平等不遮掩的倾听与回答。
侄子年龄很小,却有颗成熟的老灵魂。
他的成熟在于,他总能问一些舅舅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怎么疏导;他也知道怎么真诚的认识自己和对待亲密关系。
某种程度上,他的成熟来自于那种至纯的真诚,以至于当他忧郁,或撒娇起来,会让人想到b612的小王子。
可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的成熟背后是一颗敏感,安全感缺失的心。
他的母亲总忙于生活惯性,忽视他的感受。
他的父亲有躁郁症,这导致他总处于一种过度自我保护之中。
他幻想自己是个孤儿,他总是独立又不可控。
就像其中令人崩溃的一幕,舅舅订好了机票要带着他离开那个城市,可他不愿意,骗舅舅自己躲进了厕所,逼着舅舅不得不退票。
现实就是这样,无论大人或孩子,都要面临随时发生的意外,孤独,不可测,不可控的事情,而你能做的就如同片名那样《comeon comeon》,加油,加油!
或面对每次脱线意外,人都会跳出属于自己的安全岛,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伤心,悲伤,害怕等,再正常不过,要允许存在。
退票的意外怎么了,和妹妹关系搞僵怎么了,离别怎么了,分手怎么了,隔离怎么了,粘人的孩子又怎么了,崩溃了,难过了,抑郁了,烦躁了又能怎样呢?
这一切都太正常了,毕竟意外是常态,脱离安全岛的不安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必修课啊。
接受它,拥抱他,不用自责,就算自责,就算逃避了,也无所谓的。
就像小时候那些奇怪的念头一样,每个人都渴望找到答案,渴望另一个执着于此的伙伴……这部电影不需要依赖色彩,因为它的重点更多是展现在话语上,当你跟随着男主呼吸起伏时,灰白竟然显得如此轻松惬意。
思维活跃的年纪,有多少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看似稚嫩的外表,有着无数眼睛里的观察。
当设备开启,你会发现他们关心的绝不仅是自己。
对未来的假想,不管是充满期待还是满怀悲伤,都是现实经历下的一种映射。
当你走进他们身边,试着聆听他们的声音,也许彼此都能释放,因为已经开始影响现状。
足够的话语权就能让一个孤寂的心灵吐露新芳,这看起来简单,但是站在权威制高点上的大人,总会太过自我,只想着按自己的方式灌输,却不曾怀疑交流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就只能成为孩子躲避的对象。
我想导演应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献给大人一封信,信上有着他们的回应。
这是一部黑白纪录片。
关于小孩与大人之间的记录片式电影。
其实没有太多的剧情,整部电影讲述了小孩的妈妈因为要去照顾“生病”的爸爸,舅舅来照顾小孩短暂生活的故事。
电影以男主为叙述视角,但主心骨确实“小孩子们”。
男主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恰逢在做一个采访小孩子们的项目,在照顾外甥期间,他一边做着项目一边顾着孩子,在这过程中,他越发站在小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与沟通解决问题,最后,与拧巴的自己与世俗生活逐步和解。
舅舅的人生一直独身的纪录片导演。
与自己的妹妹很长一段时间疏离,也许是因为曾经干预妹妹情感生活,也许是因为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上不同的做法与偏见,又或许自己的情感丢失之后的郁郁寡欢。
他深陷在自己的世界不得其中,戴上耳机听着自己录下世界上所有的声音,以为可以留住所有美好的声音,不被时间冲蚀或遗忘。
男主与外甥的相处中,越来越柔软与温柔(发胖了的华金依然冲蚀着那股阴郁的气质 哈哈哈)。
华金的演技真的很赞啊!
我很喜欢几段场景。
外甥枕着舅舅的肩膀不断提问,问为什么跟妈妈少有联系,为什么不结婚等问题;舅舅要把外甥送回,在去机场的路上假装肚子疼躲在厕所不愿出来时舅舅的不舍与无奈;因生妈妈的气而引导外甥放肆大喊出来发泄情绪的样子。
舅舅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融化了。
孩子们的言语无论是外甥,还是那些受访的孩子们。
他或她们,以自己为视角去看待自己的父母、看待这个世界。
那些言语甚至比成年人说得还通透。
好想把这些问题及回复整理出来。
细细阅读,很击人心。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观看,毕竟是很多人不太接受的黑白电影。
舅舅和外甥一起待过的三座城市,也对应了两个人关系的三个阶段。
洛杉矶是外甥的主场,是外甥的生活所在。
舅舅要接送他上下学,但是舅舅并没有自己的生活。
在洛杉矶的时候,舅舅以为自己只是带两天孩子,处处都迁就着他。
带他去海边玩,让他用自己的设备,甚至是周六一大早外甥大声放音乐,舅舅也只能请他把声音调低一点。
纽约是舅舅工作与生活的地方。
到了纽约,舅舅自己的生活与外甥的生活就开始有了碰撞。
舅舅要一边处理工作上的事,一边照顾外甥的起居,而外甥依然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所以纽约也是两个人起冲突的地方。
外甥第二次走丢的桥段正是表现了这一点:舅舅在打工作电话,没空听外甥讲话;而外甥因此不高兴,自己一个人跑掉了,事后还责怪说是舅舅搞丢了自己。
而当舅舅发现自己无法与外甥相处的时候,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外甥送回洛杉矶,送回外甥的地盘。
新奥尔良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地方。
在新奥尔良,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外甥开始关心舅舅,甚至主动参与了舅舅的采访(在洛杉矶与纽约他都拒绝了)。
舅舅也开始耐下性子教外甥如何面对、表达自己的感情。
jonny选择采访别人是因为可以跳脱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一个全新他全然不知的世界,其实小侄子和他拥有一样的性格,一个活在自己世界,关闭自己的人。
截然不同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甚至可以说原生家庭的原因,会用自己稚嫩的方式,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去宣泄。
但不知道发泄口在哪儿,却在小小年纪学会了深呼吸 ,扔沙子一系列大人都不会懂的解压方式。
这个世界很喧嚣,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和两位主角一样都像是小孩也像是大人,都喜欢关闭自己。
在寻找凤凰叔的影片时,无意间就被这并不多见的黑白封面所吸引,看完预告后则更是对其画面以及那静谧而安详的氛围感所着迷。
也许人类永远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自身的情感无时无刻都受周围的环境影响而变化,情感的变化又会影响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看法。
当你感到莫名的失落、低沉时观看这部影片,大概会和我一样对这由黑白两色勾勒出的苍白却有种难以言喻的温暖的世界而孤独着幸福。
因个人原因,这部影片也是断断续续的才看完,想来近日也无太多时间二刷,因此就不过多的对影片进行分析与揣测,以免误导了各位朋友。
总的来说,影片内容算是比较单调,又因为是黑白电影,于当今这个时代,我相信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耐心看完吧。
而促使我观看这部影片的动力,恰恰是我那颗整日浮躁不堪,被各种琐事组成的冰冷铁链所囚禁的内心,它们麻痹了我的思想,使我活的肤浅不堪。
正因如此,我才更加迫切渴求这种看似枯燥乏味实则却饱含生活情趣的影片,是它们抚平我的烦躁,让我得以再次宁静的看待生活,我同样相信如今的人们也需要这样影片。
黑白真是这世上最深沉且浪漫的色彩。
原发表于《陀螺电影》迈克·米尔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有关于自己的家庭。
《初学者》讲的是他晚年出柜的老爸,《二十世纪女人》讲的是他单身独立抚养自己的老妈。
今年的新作《呼朋引伴》(看过电影就知道这个翻译并不准确,C’ mon, C’ mon应该直译《来吧,来吧》)则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篇章——讲儿子。
在《呼朋引伴》里,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录音师强尼因为其妹妹的家庭原因,不得不照顾自己的小侄子杰西。
尽管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自米尔斯给儿子讲故事的一次经历,但他很聪明地并没有直接塑造一个父子情的故事,而是虚构了一个和孩子并不熟但又因为机缘巧合不得不照顾自己侄子但舅舅形象。
通过这样的处理,在这两个”熟悉的陌生“角色相互了解,相互熟识的过程中,观众也得以跟着了解角色,精巧而自然。
作为一个编导一体的创作者,迈克·米尔斯最大的才能是他能把极度私人的记忆和体验转化成非常学术性的论文电影(essay film),但与此同时不丧失其真挚的情感内核。
在《二十世纪女人》里,小男主试图通过阅读女性主义论文来了解母亲,在这部电影里,米尔斯也没有固步自封在私人的家庭生活上,而是安排了强尼去采访美国各个城市的小朋友的桥段。
因此,一时之间,这个电影突然变成了一部伪纪录片,记录着真实的平凡小朋友们认真而天马行空地谈论各种话题,从环保到未来,从家庭到社会,从种族歧视到城市兴衰...这些情节虽然和主线剧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给这部极度私人化的电影更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社会性以及学术性的探讨,米尔斯才没有想其他人私人化的作者导演一样,落入被诟病“自我重复”的窠臼。
除此之外,黑白摄影让《呼朋引伴》在视觉上也多了一份新意。
尽管这是一部很多台词但没有什么情节的论文电影,但是由于强尼的职业,观众会跟着主角一起游走于美国东西两岸,南北之间。
迈尔斯的镜头很精确地捕捉了各个城市的特色,让城市们也成了影片中的额角色。
毕竟,看着华金·菲尼克斯带着小孩穿梭在曼哈顿中国城,聊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整个电影都保持着这般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节奏。
只有到了结尾,两人注定要分开,孩子注定要回到父母身边时,观众才会猛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如此深陷在两人的亲情和友谊之中了。
闪回Paul那里非常美
有些电影像一锅煮着煮着就软烂了的小红莓酱,酸甜黏糊,天天只吃它肯定要被酸倒牙,但吃烤火鸡这种硬菜的时候,却少不了要伴着吃一点解解腻。
太舒服的片子了 / come on, come on
看完有一点难过 不顺意的人 在人生任一阶段都可能重新体验“当小孩”的过程失去母亲 失去恋人 等于失去依恋大人小孩在面对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都会有情绪障碍 这时候只对自己说加油是不够的 你需要找到一个“朋友”然后你会长大 会变得坚强 会爱上这个美丽又怪异的世界
很微妙也很感人;卡司演的都很🉑️;这算是凤凰的预育儿电影?
文艺不是无趣,好伐?
cute yes,但是你真的要蜻蜓点水cross generation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那就是a white man and a white man to be do stuff together, 挺无聊的。
可能是丁克的原故吧,真没觉得这部作品哪好……
絮絮叨叨的心灵鸡汤,很容易看无聊...华金的演技自不必说。小演员演的也很好,两人的互动太可爱!
22/1/7:黑白是多余
看得我心酸。哎,这个温柔敏感奇怪又酷的小孩啊。亲人之间奇特的爱与联结。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联结,无数的问题,小孩子的视野和想法。人文中带着一点失落和伤心。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3.5 这两年描述这种真实的parenting故事好多,先谢谢不再浪漫化做父母这件事,但拿这部来比较,有点不痛不痒无伤大雅,最后就只想用一个cute来形容。 不过发现我真的很喜欢1.66 : 1画幅比.
伐大欢喜10后的黑白电影,太炫技~看完感受要伐是长得一头可爱小卷发小正太,老早请伊喫生活了,看她妈她娘舅被折磨得都神经衰弱了。
迈克·米尔斯真是太懂怎么戳我泪腺了。
无法在浮躁的心态下 看完这么慢 这么静 的影片 我们根本无法像男主那样 这么有耐心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
将对于精神健康的探索从常见的家庭细碎之中拉开,转身成为一部古怪中培养默契的公路喜剧;着上更温柔与亲密的风格,来处理其实亟待爆炸的生活危机与摩擦。不停地说话,不断地倾听;开心是大哭,还是大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实是声效与原声的出色使用这种技术层次上带来的惊喜,去年的这时候,还是《金属之声》。Woody Norman和《贝尔法斯特》的Jude Hill共同用他们的天赋与魅力,照亮了整个颁奖季;这些新鲜面貌与诠释,是持续渴望在年末饱览佳片的根本动力。
闲暇时间分了数不清几次才看完的,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闷了,而且黑白的画面加剧了我的困感。一条稀疏的主线外游离着东打一枪西打一枪的剧情。有几段我觉得还挺治愈的,但是混在片段式的剧情里,只让我觉得像金句一样无用。
选角太好(Don’t come to New Orleans if you just want to see something different
真的好温柔,每个人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能努力聆听表达沟通也不错。访谈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点触动。“-What’s the one thing you want to change about yourself? - My anger.” Me too.
一部虽然有非常多的对话采访,但是真正的信息通过画面就能理解的作品。虽然是双线,感觉似乎两者并没有特别的联系。特别是采访部分,在前面,更像是想要体现一下纪实性,真正的录音在字幕部分才放出来。这二种没有太多加工的录音,让人听得很迷糊,不知道想要讲什么,这也许是纪录片的手法。但是并不适合另一条线索,因为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很清晰的,有目的的讲述。在这条线索里,我感受更多的是,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相互磨合中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在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才慢慢发酵成为两人的不可割舍的思念。这样刻骨铭心的体验也许有一个人,有一次,就够了。太心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