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与其去关注电影,不如去关注电影背后的故事。
包含隐喻的表现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电影像是科学实验的的日记,用尽量平稳,克制的语言。
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却没有人愿承认的人性。
从电击实验、到仰望天空和邮件试验。
电影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你怕什么,你就想成为什么。
从这句话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电击实验。
服从亦是人类的一部分,服从于权利、权威、金钱等等。
甚至可以说它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而最有效的服从或许是服从于你自己的恐惧。
可以理解因为畏惧、无知而服从,但人不能因为服从抹杀自身的良知。
因为当服从成为一种可以抛弃自身良知和责任的习惯,造成的后果是血腥、暴力的。
因为恐惧,多数人站在“恐惧”这边以保护自己。
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让自己处于强者的地位。
从被害者变成施暴者或是旁观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上才有如此多的屠杀。
能理解恐惧,但并不原谅服从。
但扪心自问当面对重演的历史时,我又真的能够有勇气反抗吗?
我想影片揭示的是人性,我们的世界并没有道德沦丧。
当遇到威胁时保护自己是正常的,并不是弱点。
但我们要理性的思考是否要服从于恐惧,有时恐惧、服从、逃避也许可以让你的肉体得以保存,但有时勇敢的反抗却让你的精神永存。
而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第一个是因为他们是“大多数人”,而世界的前进往往是少数人先意识到的。
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实验者》很沉闷;作为著名的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回顾以及米尔格拉姆教授研究人性的纪录片,《实验者》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
通过实验来证明人性,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来看都是一种相当大胆和新颖的方式,因为我们习惯了把实验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而心理学总是介于传统科学定义的边缘。
人类了解世界也许远比了解自己多得多,所以我们永远在重复着历史,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作出同样的选择,正如米尔格拉姆教授自己说的,理解了人性的原理不意味着你可以改变它,他也要受到自身人性的局限而在相应的情境下产生相对的感觉和情绪。
人,说到底,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情感的动物。
在他实验的前面,已经有了《乌合之众》的精彩论述,有了希特勒的灭绝种族大屠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做历史证明;但是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数据结果,直白地宣布人性的懦弱和邪恶。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监狱狱警和犯人角色扮演的实验,还有电影《朗读者》,它们都在反复地印证着同样的事实,我们人类的确是如此的不堪。
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米尔格拉姆教授对实验对象做回访的时候,有个女人说他的老公知道了这个实验内容,坚信自己如果参加绝不可能按下电击按钮。
对我而言,这就是人性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处于事外时,会倾向于用理性去判断事物,而当我们亲身体会的情况下,便陷入了感情驱使的泥沼:恐惧、虚荣、贪婪…… 而最终出乎意料地表现出我们自己所不齿的一面。
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
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只是受到本能和情感支配的动物。
康德所宣扬的绝对的善恐怕永远也不属于人类,而属于神明,或者某个星球的外星人。
严肃的传记电影,讲述了服从实验的创始者米格拉姆一生。
严谨、平实的叙事风格,穿插生活片段、试验挫折、旁人评价。
实验很有意思,招募志愿者,对被试者提问,错了电击,按照错误次数逐渐加大电量,最后达到人体无法承受的450伏。
志愿者都是良善公民,被试者是安排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并无电击,只是大喊大叫或装昏厥。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都犹疑、提出停止、痛苦、出汗,但最终都在未胁迫的情况下执行了指令,对被试者用了最大电量,哪怕是已经知道了被试者已经发不出声音,无法答题。
只有一个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勃然大怒,断然拒绝继续进行电击。
(这百分之0.1的比例我认为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进而得出结论:人类的天性中有服从的本能,哪怕没有暴力威胁,人们在从事工作中,会把我和我的工作分开来,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参与其中,他们在私德方面没有问题(《朗读者》中有也有涉及),那个把成千上万无辜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刽子手艾希曼,他在被审判时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指令。
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认为自己不会伤害别人,可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片子当中有另外一则实验。
六个人,其中五个是工作人员,只有一名是志愿者。
给出线条图,只需要指出两条一样长度的线条。
那五个人给出错误答案,志愿者也跟着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从众心理。
服从心理加上从众心理,导致集体无意识状态,著名的《乌合之众》、《1984》阐述的也是类似问题。
然而实验广受争议,在实验中的欺骗(如果这实验不欺骗,直接告诉被试者人家不会被电击的,那还怎么进行啊)和得出的结论(人类无法接受自己丑陋面目是导致愈加丑陋的根源)让实验者以及广大民众备受伤害,米格拉姆因此未能获得哈佛的终身席位。
(原来热爱正能量并非我们独有)由此我想到一件小事,今年夏天去德国之前,闺蜜问我带不带阳伞,我说带啊,不然要晒黑啊!
闺蜜说,可是外国人都不撑伞的,他们不在乎晒不晒黑。
我说: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系统深以为傲的准军事化管理,服从和统一就是精髓,可是在非战时期,我们有没有质疑和反思过,牺牲独立意志和自我判断,究竟是幸是哀?
人性中的黑暗和懦弱很难探究,男主角在片中一直都眉头紧锁,难展笑容,以他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愿我自己能在新的一年靠自由更近一点,勇敢多一点。
#人间是剧场#
影评《实验者》文/梅飞朔舞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冷血的暴力事件,其背后的发生机理时什么,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
一个人类学服从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65%以上的人愿意服从指令、游戏规则、权威人士或是自己周边人的意见,继续做看是不合理、不道德、不愉快等等的事情,在那一刻,人们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选择服从!
身边这样的人越多,构成的环境形成一种气场,不自觉地引导人们从众,尽管看似荒谬,这种事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这个结论令人吃惊!
不得不接受,的确即便文明发展到信息智能时代,人类没有摆脱这种潜在和隐蔽的人性!
这部影片抛出的问题深刻和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思维缺陷,人类所标榜的道德观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类自诩自己是这个地球上做聪明的生物,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这部影片警醒观众,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失去了自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我们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名字的代理状态,思想和行为都被规训而不自知,成为这个世界的看客、任何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他们都茫然不知所云,浑浑噩噩,丧失自我是极其可怕的!
愿这部电影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智慧,走出自我欺骗的迷雾,拥有不受控的人生!
感觉和《黄金时代》的手法类似,《黄金时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叙述。
常说中国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权利的屈服。
但这个实验是以角色扮演为基础。
很多情况下我们潜意识里知道那是错的,但容易被赶着继续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是乱了心智、失去理智的。
关于大众心理,我们主要是受环境的压迫。
当你的行为异于常人时,你很容易被隔离。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抛弃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认为大众是对的。
就像皇帝的新衣。
又想到了思想统治的威力,洗脑的强大功效。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
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1.逼真。
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
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
”非常危险!
“3.大笑。
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
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
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
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
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电影里面伦理委员会争论的那些,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博士应该算是欺骗了被实验者。
他告诉“老师”,这些电击完全不会对“学生”的肌体造成任何损害。
那么如果“老师”信以为真,认为即使450伏的电压也电不死人,认为即使“学生”痛苦地喊叫,电击也不会实质上对他造成什么伤害的话,“老师”的罪名,可否洗脱一些?
“我按下这个按钮,只是让他痛一下而已,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他是安全的,实验结束他仍将健康地生活着。
”“老师”如果始终相信博士的无害保证,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是否就与真正意义上执行伤害命令的屠杀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为什么电气工程师会站起来拒绝,因为他知道450伏绝对会电死人,所以他不相信博士说的无害论,他不想伤害别人,他很坚决的走了,离开了这个实验。
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个专业知识,再加上博士的保证,即使听到撕心裂肺的喊声他们也在犹豫,犹豫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相信,一定有坚信着电击无害,因而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里博士搞了个玩笑。
他的电击因为没有实际执行,所以的确是对“学生”没有任何伤害。
因此你没法说他欺骗。
但这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左右实验结果的很重要的点。
当时的情形现在已无从知晓,电影当然也是选择性呈现,我只是觉得,结论是人下的,用结论去检验过程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在没下结论之前。
难得平心静气的看完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电影,在写这个影评之前先手贱点了一下已有评价,发现一个分析到位列举1、2、3、4的影评,当时就吓跪了:难道是我太肤浅了,为什么他说的我神马都不懂<笑cry>后来翻到后面才知道是专业的= =首先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最开始选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电击,内心的小人在大叫:这么独特的情节哎╮(╯▽╰)╭小蠢萌(然而并不萌)然后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这下好的片子为什么挂的是英文字幕,这对于战五渣来讲简直瞬间清空血条啊呃呃回归正题,这个电影却确实确实没有人受电击的恐怖画面,想看不敢看的朋友放心吧。
整个影片讲了一个服从的主题,在讨论人的服从的问题,如果要是有研究的人看起来会挺舒服的。。。
太晚了不继续写了ヾ( ̄▽ ̄)ByeBye
在看电影之前,已对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耳熟能详,本以为是个类似《死亡实验》一般的加工剧情片,未曾想一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一台一模一样的电击发生器,之后连主试的同伙都和当年实验中的那位长得如出一辙,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
而当导演用超级还原的笔触在前半个小时讲完了服从实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其实是一部传记电影。
《实验者》,重要的不是实验,而是人。
永远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衷于钻研人心,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致力于破除似是而非的假象,不遗余力地揭开掩蔽在隐匿真相上的重重屏障,他们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人们叫他们疯狂的科学家。
他们承受着质疑和压力,对抗着圣母小清新,还要照顾人们不想直面人性阴暗面的玻璃心,着实辛苦。
然而,真理和科学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在于对习惯、常识和各种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挑战,一如房间里的大象,沉默并不会让它消失,而提醒它的存在一定会遭人非议,所以多数人噤若寒蝉,但总有些人勇于坚守使命,一如这些可敬的学者。
米尔格拉姆的同胞及同行,另一位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每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的,而他们本身也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和改变,这使得他们的人生对普通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的关注,使得他们本人的行为看起来尤为浓墨重彩、特立独行。
”《实验者》是对这段话的最好阐释。
你参与了一项实验,掌握得有电击其他人的权力,而且电击量会越来越大。
你会去电击吗?
如果实验者告诉你,这种电击很安全,不会发生危险,那么即使对方已经痛苦不堪,连连求饶,希望你停止,你会继续进行实验吗?
这是美国最新影片《实验者》所表述的内容,而此项实验真实地发生过。
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这项非常有名的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引起轩然大波,围绕它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平息。
耶鲁大学募集了七百多名志愿者参与这项实验,令人遗憾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在这么多实验者中,只有一人坚决地中止了实验。
他是个电气工程师,他说他非常清楚这种电压的电击,被电击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而其他七百多人尽管有着犹豫,尽管不时地希望实验方停下来,但在实验方的不容商量的要求之下,还都将实验进行了下去。
尽管他们的良心饱受折磨,尽管他们形体上也表现出挣扎,尽管他们中许多人眼里满是痛苦的泪水。
其实,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能够看清楚实验中的一切。
他们的心情很是放松,最初是把此剧当作喜剧来看待。
看着电影中实验电击之人的各种表情与动作,确实让观众颇为兴奋,并且乐不可支。
并非因为观众残忍,而是观众知道被电击的实验者根本不存在,只是实验方的一个人在隔壁房间放着痛苦哀求的录音。
观众与实验方一样,都只是在观察着电击者的表现。
而这,恰恰就是此项实验的目的。
耶鲁大学的实验者们,即是想通过此实验来观察,看看有多少人会在制度的要求之下,因为执行命令而无视他人的痛苦,做出明显违反人性也违反本心的残忍之事。
实验得出的数据恐怕颇为符合实验者的预设,当然也让旁观的观众感觉失望。
数据公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进而不断地受到质疑。
质疑者针对的是其实验的程序,最大的问题即是向参与实验的人做了隐瞒,没有事先告知让其痛苦的对面实验者,其实并不存在。
虽然在每次实验做完之后,实验方皆会向参与实验的人说明真相,大多数人亦给予了谅解,但在电影之中,仍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是啊,让别人来观看自己在逼迫之下的残忍,换谁都会愤怒。
不过主持实验的米尔格拉姆博士,尽管谋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但却因实验的争议太大,而未获终身教席,只得去了纽约城市大学做了系主任,一生中还做过很多心理实验,但仍郁郁不得志而早逝。
此片就是关于他的传记片。
其实,大家都已明白,此项实验所探究的,就是人类的服从心理。
表面上看,这种心理并无大碍,服从亦是人性的一个趋向,在一个社会之内也得有此一项。
但像电影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超高比例服从,面对残忍却依然执行命令的服从,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米尔格拉姆博士做此实验的目的,就在于在十几二十年前,所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就与这样的服从心理密切相关。
那就是发生于纳粹德国的大屠杀,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而执行这让人发指极其残忍命令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德国人。
为何向来理性的德国人,却能做出如此兽性的事来?
这确实引起了战后人们的思索,德国的浩劫,不仅是制度层面上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素,甚至与普通人的心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耶鲁大学的此项实验,也是众多反思的一部分。
巧合的是,与时同时,大屠杀的刽子手艾希曼落网,并在耶路撒冷受审。
这个如机器一般执行着杀人命令的艾希曼,无可避免地与这个实验联系到了一起。
艾希曼案件曾经轰动一时,这个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人,在个人道德方面却并非一个邪恶之人。
他并不憎恨犹太人,他也并非屠杀犹太人的决策者。
他喜欢古典音乐,有着良好的品味。
他有着一个堪称标准的家庭,他爱他的太太爱他的孩子。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经过他的手,将数百万的犹太人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毒气室,送进了焚尸炉。
没有一丝的犹豫,也没有一点的同情。
直到他坐在审判席上,他仍无忏悔之意,认为自己只是服从着来自纳粹党的命令,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著名的犹太裔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此写下了两篇文章,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这个概念与这场审判,永远地留存于历史之中。
但阿伦特却并不同意米尔格拉姆博士的此项实验,她虽然认为艾希曼之流的罪恶并非个人之恶,但他们也得承担着责任。
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其行为也有违于自己的良知,这是一种平庸之恶,这种恶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危害远远大于真正的邪恶。
而实验本身却以人性的普遍缺陷也即服从的天性,将这种恶一带而过,从而让艾希曼之流得以逃脱。
不过,无论如何,这种服从的心理,确实要对大屠杀负起责任,这种深藏于许多人内心的服从心态,正是极权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
阿伦特从哲学的角度予以剖析这种平庸之恶,米尔格拉姆则从心理实验的角度,证实了这种平庸之恶的存在。
服从并无大错,但当我们所有的人面对着强权,既无独立的思考,也无反抗之心时,则就会纵容着罪恶的滋生与疯长,就会让平庸之恶演变成滔天大恶。
米尔格拉姆尽管活得并不长,却做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实验,更加深入地探究着人类的社会心理。
电影中都有体现,很多的实验其实现在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他批评了一位教授的实验,认为他未有深究这个实验后面的原因。
但这个实验本身,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人个共同参与一项实验,其实五个人都属于实验方,只有一人是自愿的参与者,而他却并不知道。
当前面五个人故意说出错误答案之时,这个自愿者虽然对于问题都有自己良好的判断,却放弃了自己的答案,而选择了与其他五人保持一致。
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不愿跟从良知的指引,坚持自己的看法。
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这也是一种服从心理。
他面对着权威选择了服从,在这里,大众的行为及社会的舆论,充当了权威的角色。
之所以如此,在于对于自己缺少自信,同时恐惧着如不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很多极权的社会中,不就是如此吗?
不是不存在着反对者,而是在强大的大众压力之下,异见者为了自身安全,只能选择收声或者从众。
因此,万马齐喑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我曾在看完此部影片之后,用一句话评论了影片:“人性其实无法深究,也经不起任何的试探:黑暗无边,让人失望。
”人类的心理,犹如深藏于海水之下的冰山。
然而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正视,才需要去思考。
人性之黑暗,是人性中兽性的一面,也许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人毕竟不是野兽,人类文明的过程,正是唤醒人性并放弃兽性的过程。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能让我们见识到人类中的黑暗,也能让我们心生怵惕。
你为什么要听他的话,而不是遭受痛苦的人的话?谁应该为这个被电击的学生负责呢?这种检验人性的都没一个靠谱的。选长短那个甚至不如偶像剧。。。
这片要是discovery能上9.5。心理学家中的挂中之挂米尔格兰姆
我会是中止实验的那一个吗????
做学问
关于实验的部分,在一些心理学的书里看过了,关于人物生平的部分,拍的又不是很出彩。两次提及汉纳阿伦特及其《平庸的恶》,一次提及《1984》。最后一句台词“Awareness(of that we are puppet)is the first step to liberation&#34;
不是很感兴趣,男主有点像scott和脸叔
很好看的传记类电影。简单明了,引人深思。对社会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觉得教授做的实验都具有现实意义,很棒。从原本的五星改为四星,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专业性太强,很多心理学方面的表述看不懂。
我不解的是大家为什么只有两种选择450和拒绝实验,不想实验但被逼迫可以用45伏啊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中规中矩、无功无过,导演很聪明的用打破第四道墙的拍摄手段,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给观众讲清楚了,但也令电影变得索然无味。精彩的还是实验本身吧,朋友圈每天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可见独立思考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规则的界限在哪?
是我喜欢的题材,涉及到不少经典社会实验,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实验经济学」,也算是入过门。主角多次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对话,意不在讨论实验本身背后社会哲学,作为传记电影,足够。
就这样吧
用偏舞台剧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结果却让角色“扁平化”了许多。过目即忘。#BJIFF#
突然觉得我的人性好强大 我在第一个demonstration结束之前就说“你要中断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服从与被服从,被权威施压,到被权威控制。这时人已经变成了可操控的傀儡。人性的平庸之恶在这场实验中暴露无遗。战争中制造屠杀的人,恰恰是看起来最无辜的人。他们也是最没有方向的人,他们也是执行者。被权威控制的执行者。人一定要独立思考,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隐秘罪恶的帮凶。
我觉得还是直接看实验结论比较方便
看了一半看得快睡着了不能怪我。。。
人性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