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你美丽伟大那么慷慨人类在至自己于死地上是非常精通的 同样精通的是隐瞒 撒谎 和推卸责任潘多拉是宙斯送给普罗米修斯胞弟的礼物-一位美丽好奇的人类女性 宙斯对普罗米修斯是怀着恨意的 因为他把火种带给了人类 宙斯想借此惩罚普罗米修斯和人类 就送了一个魔盒给潘多拉 好奇的潘多拉最后还是打开了盒子 从盒子里面飞出了瘟疫、贪婪、嫉妒、痛苦等人间的一切邪恶 潘多拉害怕地盖上了盒子 没等到盒子底部的希望飞出来韩国人以此命名这部电影 可见一斑 最近灾难片看的蛮多的 这部倒挺贴近现实的 看完赶紧查了一下 中国有多少核电站 紧张的一批本片男主是以废柴的形象出现的 爸爸和大哥在上一次核电站事故中死亡了 妈妈开了一家平价韩国料理店 大哥的遗孀在店里帮忙 还有一个上小学的侄子 女朋友是个孤儿 也许亲人也在核电站事故中死了 整个村子靠海 原本以打渔为生 可是自从造了核电站之后 鱼就死光了 全村劳动力都去了核电站 成了核电站运转的螺丝钉 一代又一代男主还是个外包的 不是核电站的正式员工 会一门维修的技术活 有一群发小 都在核电站打工 平日里烧烤吃吃 老酒喝喝 偶尔迷茫一下未来 醒来还是核电站的牛马女朋友也在核电站工作 主要负责前台接待 为参观人员讲解核电站的历史 这座核电站已经建造了40余年 有着非常坚固的结构 安全性为99.99% 此处埋下一个讽刺的伏笔影片采用的是三线叙事 另一条线是在青瓦台 年轻的总统宛如一个傀儡 1号核电站发生了事故 事故调查报告却送不到总统手上 最后是不走正常流程 直接送给总统秘书 才得见天日 总理一手遮天 显然是不想核电站发生的事故被总统知道且问责 秘书也被总理给撤职了 核电站原本精通技术的站长也被调职了 精心布置想隐瞒一切 没想到随后而来的地震 将事态扩大化 控制不住了 核电站被地震震得裂了一条小缝 为什么这么脆弱呢 原来本来停止检修2年的工程 被缩短到1个月 导致都没好好整修 就直接启用了 很多地方都没有检查到位 40多年了 就算是家里买来非常精密顽固的管道 过了那么多年 也会老化 而更换核电站零件的费用 将会是天文数字 国家为了省钱 将可能引发的灾难抛之脑后一笔糊涂账 政府的决策失误 让底层人民买单 总要有人来收拾烂摊子 裂缝引发了冷却水的泄漏 而核反应堆是需要冷却水进行冷却 如果冷却水不足 则会引起爆炸 那么核辐射爆发 就会祸及周围二三十公里的居民 要在短短1小时之内疏散几百万民众 鸡飞狗跳的场景呈现在我眼前 乌泱泱的人群从各个街头涌入 大巴 私家车 挤满了高速道路离谱的是 总理下令要隔离村子里的人 怕他们把消息传出去 影响了舆论 安排了士兵队伍武装看守 把人们关在一个体育馆里 里面的人们以为官兵是来帮助他们的 真相真的是呵呵了男主为什么是男主 那一定有他的高光时刻 给他安排了维修工的技术 那么拯救大韩民国的任务 就在他身上了 男主和他的一帮发小 从拒绝到犹豫 再到坚定 一边痛斥为什么要这么对他们 他们也会害怕 也想和家人在一起 一边为了家人的生存 只能埋头向前男主死亡前的独白令人痛心这是一部反核电影 涉及了诸多原因 迟迟未能上映
看完之后我想了解我们国家新闻了,想了解中国哪些地区修建了核电站、哪些又是已经老龄化、人民是否能够信任我们的政府,面对灾难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预防啊……人们多长点心吧。
首先还是要膜拜一下韩国电影人。
这部电影延续了韩国灾难片的高水准,特效非常不错,故事感人震撼,剧情紧张跌宕,讽刺当局政府也很有力。
男主最后的告白非常真实,我认为这才是正常人的想法。
点赞。
电影中间部分无力感太强烈,“核电站爆炸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念头深入人心,很成功,但是好残酷。
很真实又很沉重的一部电影,不像某国一直高光颂扬政府,而是很勇敢地抨击无能政府,同时从各角度刻画人性,政客的丑陋和懦弱,小人物的怕死却又必须向前冲,核灾难的恐怖和人们在灾难面前的众生相......结尾有点过于煽情不切实际,剧情稍微有点拖沓,其他都还好。
忽然回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小日子核污水排海,真的很讽刺,所谓的大和民族,知小礼而无大义,世界的毒瘤。
我们可以没有一个小岛,但不能失去海洋。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灾难片作为韩国本土具有较强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影片类型,一直受到韩国导演的追捧,近几年也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同类作品,从较早的《恐怖直播》与《流感》,到去年大火的《釜山行》和《隧道》,都是演员演技和剧本剧情同时在线的佳作,韩国导演也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灾难片拍摄模式。
但不同导演对类似题材的深挖解读却渐渐趋于相同,电影主题无非是批判政府在对待社会问题时的不作为,和处理重大事故上的无能,而表现手段则是通过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来反衬政府的黑暗。
《潘多拉》虽然论影响力不及《釜山行》,在格局上也没有脱离讽刺政府的老路子,却大胆地采用了反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塑造人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灾难片的固有模式,为同质化严重的此类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
故事发生在韩国南部一个以核电站为产业的小村里,居民们大多在电站做着枯燥乏味的工作。
主角在赫并不愿过这种生活,梦想着有天能逃离小镇,但是经商失败后他又只能回来,混吃等死地在电站上班。
这样一副颓废的模样不禁让人怀疑,他如何才能成为灾难片里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
果然在事故刚发生时,在赫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跑,他的父亲和大哥正是因为核电站事故死去,所以他深知辐射危险程度,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然而公司高层将电站大门关闭,逼迫工人们回去处理事故,在众人乱作一团时,反应炉发生爆炸。
废墟中醒过来的在赫为了救出受伤的工友,自己也遭受了辐射,之后本来已经逃出生天的他们,得知需要有人冒死进入核电站内部修理漏洞,否则全韩国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作为电站的工作人员,众人自愿进入抢修,而突发险情要让一个人必须留下,在赫为了拯救家人选择了牺牲自己,和炸药一同引爆保住了电站。
作为典型的英雄主义剧情,本片却刻意弱化了主角身上的英雄气质,反之放大了他身上懦弱胆小的一面。
从一开始在赫就对核电站本身十分厌恶,亲人的死因加上生活的无望,导致事故发生时他本能地想要逃跑。
而在总统发表国民演说,恳请志愿者进入电站时,在赫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不愿给这些官员卖命,如果不是他们的无能,灾难本来可以避免。
最终让在赫改变主意的,不是国家利益至上的信仰,也不是成为英雄被人铭记的光荣,只是为了不让亲人们再遭受危险。
就如同他一次次拼命从废墟中救回工友一样,身后的核电站有多大价值他不知道,但是对他来说都不如朋友价值更大,韩国五千万人的性命也不是不重要,但在他心里都没有亲人的安危重要。
在赫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不是无所不能坚不可摧的英雄形象。
有多少次观众已经习惯了接受主角带着光环改变故事结局,然后安然无恙地生还,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剧情,将有些跑偏的灾难电影拉回了正确的轨道,观众也并不是一味地从英雄主义中才能获得刺激。
反之,韩国电影的老毛病在《潘多拉》中也体现了出来。
近几年韩国黑帮片似乎走上了一条“与政府作对到底”的路子,《新世界》《阿修罗》《王者》,一个比一个血腥暴力,在揭露政府的黑暗面上早已不满足于旁敲侧击,而是赤裸裸的展现出肮脏。
连灾难片也受到此类模式的影响,在讽刺政府无能上不遗余力,这次更是将矛头直指总统。
且不说韩国政界是否真如电影所表现的一般,首先编剧在刻意追求戏剧张力的同时,就往往显得用力过猛,将官员刻画成了眼里只有个人利益的愚蠢形象。
在《潘多拉》中,年轻的总统被老谋深算的总理架空了权利还浑然不知,总理事前隐瞒核电站漏洞,事后又再三阻挠总统了解实情,恐怕是觊觎总统的宝座。
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还打着自己的算盘,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国总理的做法。
而在核电站废料即将泄露时,居然有高层阻止消防队救援,理由是浇了水核电站就会报废,损失谁来负责。
真不知道他们是打算留着已经爆炸过的电站继续使用,还是等着看韩国人全部玩完。
这种缺乏基本合理性的弱智剧情很难为影片增加亮点,反倒让人觉得有些可笑。
韩国电影在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后,已经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圈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沉淀的,似乎只剩下对政府没有止境的抨击和频率越来越高的釜山骂人方言,这种表面上的形式主义。
而在已有框架内寻求立意上的突破,可能才是韩国电影的当务之急。
韩国电影的麻烦在于好演员就那么几个,看谁演的就能猜出人物好坏
无论事由,无论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罪责都要民众来承担。
韩国电影胜就胜在敢拍,敢拍政府的过错,敢拍体制内的腐烂,敢拍领导的官官相护,敢拍上级的草菅人命,敢拍底层百姓的用命拼出路,敢拍民间的抱怨苦楚和愤怒,敢拍称赞背后的逃避和退后,敢拍人类的人性幽微处。
中国电影在上个世纪末曾绽放出百花齐放的幻光,短暂地热烈了好一阵,但喧嚣总会散去,我时常在想,我国电影的特色在哪里,特点是什么?
美国电影宏阔,英国电影节制,法国电影唯美,日本电影平淡,韩国电影浓烈,泰国电影出其不意,中国电影是什么呢?
重重限制下的创作欲犹如带着枷锁的狼,生病有点,没精打采有点,愤怒有点,倦怠有点,认栽有点,自抛自弃有点,自娱自乐有点。
这个题材不让拍,那个问题不许说,这块领域不准讲,那里弊病不让指。
讲了就得欲盖弥彰,就得欲语还羞,就得欲拒还迎,观众被吊着,可怜的观众和可怜的创作者。
主旋律落在亲情和奉献上,有时过于自我感动的亲情,总是太过泯灭人性的奉献。
影片最后男主角自白那段我流了很多泪,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得我去死呢,我就是个自私自利的普通人,为何这样残忍又可怕的命运最后是落在我头上啊?
炸弹被引爆的那一刻,他心里是怨愤多一点,还是释然多一点?
电影能拍出这个『怨』很了不起了,中国和西方都不拍这个。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又没有理由的,男主一路混着,从没想过奉献自己的,一路阴差阳错的竟然救了一国的人。
如果这一幕是像中国电影里一样笑着眼中含泪的告别,我不会这样难过,难过在普通人为上层人擦屁股的一生,难过在就算心有怨怼但还是被自己说服的抉择。
不是强制征用,不是强制调配,工人们先是为政府的耽搁付出代价,却又再次为了家人安危自愿走回死亡。
不是宏大叙事下磨灭个人情感以达到滥情的切入点,每个人都可以退缩,可以自私,可以害怕,可以动摇,可以质疑,讲出来,比捂着嘴歌颂牺牲更让我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那渺小的一颗钉而活。
人很复杂,不会有全然圣洁的好,也没有纯粹绝对的黑。
一场电影的长度或许是现代社会讲人性最好的媒介,希望这片土地上在主旋律以外有更多探索人性善恶因子的作品。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核泄漏题材的电影,不得不佩服韩国的电影人,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煽情煽的催人尿下,但拍摄灾难片已相当成熟,海云台,铁线虫入侵,流感,釜山行等等,皆是特效优,场面赞,加之创作环境宽松自由,更是让电影人可以无限施展拳脚,黑政治,揭人性。
电影用潘多拉作为名字,确是贴切。
传说宙斯憎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于是创造出了潘多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并把她馈赠给人类。
但是越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吃了就越可能拉肚子。
宙斯同时附赠了一个盒子,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于是灾难、瘟疫等都飞出盒子,从此便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作为战争的产物,核能源在和平年代被投入民用。
在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的时代,核能源确是给人类文明保持持续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等不及研究如何预防辐射,便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前也只是封闭反应堆防泄漏,但是一旦泄漏则生灵涂炭,方圆几十里将在未来的上千年将成为无人区,比如切尔诺贝利。
当然,和其他观影者的感受一样,电影的剧情过于平庸,经不起对敲。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开始先交代人物关系、政治立场等相关背景,然后交代后来事故的原因,半个小时后核电站出现危机,剧情瞬间紧张起来,一环扣一环,救灾、逃难、高层博弈三条线并行交织,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导演的叙事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后半段就开始大量煽情了,最后男主牺牲自我炸毁底仓,让我想起了头几年摩天楼的结尾,简直一个模子。
电影的优点就是特效和场面,核电站的外观以及爆炸的场面都极为逼真,人们蜂拥逃难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导演对核电站的专业知识也做足了功课。
缺点是煽情有余,悲壮不足,讽刺有余,细腻不足。
电影长达2个小时10分钟,后半段煽情过多,大大消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壮烈感,对人性的复杂多面未作过多探讨,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釜山行了。
男主角后来救工友,以及慷慨赴难这种平民英雄精神,电影交代的缘由是友情和亲情,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友情和亲情的铺垫并不饱满,对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交代了,基础不稳,注定最后感情的宣泄就比较尴尬,最后放炸药的桥段也过于牵强,远不如釜山行里的流畅自然温馨。
总统与总理的内斗也只停留在事件处理表面,没有交代深层次的原因,两人脸谱化明显,为了黑政治而黑政治。
好的电影就是要把观众带到黑暗中去感受丑恶、痛苦、绝望,但在最后总要泻下一缕阳光,比如釜山行。
可是潘多拉却没有表达盒子里最后有希望的意思,也没有对核能源作更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一大败笔。
这片的开头就是母亲,女友,大嫂,侄子都反对男主,母亲是权利和威望镇压儿子,对比总理对年轻总统的控制,女友大嫂侄子对比总统处境就是各种掣肘,下属。
男主看到危险就想离开,但是周围全是阻碍,甚至拖后腿,危险一步步加重,从一开始远离这个地方,这是最好的脱离危险的机会,但是被阻止镇压了,第二次机会男主已经脱衣服准备逃跑了,但是为了朋友还是返回。
第三次机会,男主没有受伤,不管朋友,就能脱离危险,但是他留下了,第四次机会,已经是最后几个月的生命,第五次,最后的几个月生命时间都没有了。
本片,只看到了聪明的人,有远见的人,被身边人拖累致死。
至于说核辐射这些,说实话,这已经存在了,潘多拉早就在了,从开始有核武器,这个潘多拉标题就没什么意思,显而易见的万一泄露就是这类后果。
所以本片拍的不怎么样,唯一令人有点解气的是,母亲最后痛哭流涕,应该很后悔对男主的镇压了吧,所以愚笨者众,都是随大流者泛滥,当大家的看法和认知都是一致的时候,往往都是资本想灌输的思想。
《潘多拉》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令最高统治神宙斯十分恼火为了抵消火带来的好处,他决定要让灾难降临人间他让火神用黏土制造出大地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再令众神赐予潘多拉美丽、聪明、好奇心等天赋最后,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的弟弟埃庇米修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赠礼可他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最终被好奇心驱使,打开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人类从此饱受灾难、瘟疫和祸害的折磨……
不得不说,这个片名取得非常贴切这整部电影仿佛就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故事的现实版本与火种伴随而来的灾难盒子和与取之不竭的能源伴随而来的辐射威胁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代价人类所享受到的所有更富裕与更便利都伴随着更可怕与更危险而核能,就是其中最极致而典型的范例“如果好好利用,它当然是最好的礼物”
如果不呢那么它便“不再是礼物,而会成为祭品”
因为触及到太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痛处这部电影的拍摄、上映过程都十分艰辛长达4年的过程中经历了金主突然撤资的事件换了三次投资方准备上映时,又因庆州发生了5.8级地震(韩国1978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地震)情况与影片中某些内容暗合在多方压力之下,只能一再推迟上映时间2016年12月7日当这部有6280名演员、504名工作人员参与拍摄集结了电影《老手》的摄影指导《釜山行》的视觉特效指导《辩护人》的音乐指导等一流制作班底总投资达120亿韩币总制作经费达155亿韩元的罕见超大型投资电影终于公映时距离它摄影完成,已有1年6个月之久
曾经执导《铁线虫入侵》的朴正宇导演在201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又向观众交出了一份韩式灾难片的标准答卷虽然在票房上,450万人次的成绩只是勉强过了那条超高的损益线故事前面大半主线基本套用福岛事件在人物塑造等方面上也存在着各种不甚完美的症结但这些丝毫不妨碍它成为2016年韩国最好的灾难片甚至比起《釜山行》里上蹿下跳的僵尸《潘多拉》里那个也许一样也在你我身边存在着的核电站那些和辐射一样随时可能悄无声息杀死你的对核灾害的无知、麻木与贪婪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正如你们所知最开头的那个神话故事有一个遗憾而悲伤的结尾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它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惊慌万分的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
而这一次,被我们捧在手心的潘多拉魔盒当它再次因为贪婪与欲望被打开的时候那存在于最深处的“希望”它和灾难,究竟哪一个会先降临「你猜」
From小玩剧字幕组翻译君:大半年来翻译得最辛苦的一部片两小时十多分钟通篇不是釜山方言就是专业术语台词量也几乎是其他片子的两倍翻烂核电站相关资料已经尽全力做到了准确、通顺、易懂如果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多多包涵吧XD-----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小玩剧字幕组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DE1OTYwNA==&mid=2652019908&idx=1&sn=1e22b4db40bbb0b6a6591a26f8ca4202&chksm=f18bdddfc6fc54c9fbbb22b6a631ac610997cf81b51c790dd54d98ac22772454f68653e8e379#rd转载请告知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日本福岛地震核泄漏事件。
韩国和日本情况较为类似,都是靠海的岛国(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并且,由于国土面积较小,核能发电一直是该国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核泄漏,韩国人是心有余悸,于是便有了这部《潘多拉》。
核电站无疑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跳出来的将是无尽的灾难。
影片以虚构的韩星核电站为核心,一场地震引发核泄漏,在生死存亡关头,韩国政府不率先疏散附近居民,反而拼命掩盖事件真相,而总统和总理之间的博弈也针对此事展开。
事件救援工作极度不顺利,核电站内留有很多受难者,可救援人员却惧怕核辐射不敢进入;反应堆需要继续冷却,消防人员却接到命令不能使用海水,因为海水会腐蚀设备。
灾难一触即发,总统终于在妻子的激励下挺身而出,可却选不出设备修复人员,因为在如此高浓度核辐射下工作乃是九死一生,让谁去送死,都是侵犯人权。
在危急时刻,被罢免的核电站站长和一群从核电站逃出去的受伤工人义无反顾地再度走进这死亡之域。
《潘多拉》是一个精彩的灾难故事,故事紧凑,一波三折,情节感人,爱情、亲情、兄弟情、战友情和家国情都有所展现,并能做到并行不悖,收放自如,的确极为难得。
而朴正宇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潘多拉》带着极强的政治拷问,政府的无能,官员的可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众的恐慌和混乱无疑是更大的灾难,蝴蝶翅膀的每次震动,都能掀起一场飓风。
影片展现的,还有韩国人的危机感。
作为韩半岛的一部分,韩国北边临近虎视眈眈的兄弟之邦朝鲜,东边有屡屡入侵其国土的日本,同时又被美国压制多年,更是在中美俄这三个世界大国的较量夹缝中生存,韩国人的危机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如此,韩国人才能把灾难片拍得如此震撼真实。
不过,如果因为《潘多拉》的上映导致韩国所有的核电站都关闭,对于目前已经多灾多难的韩国来说,便是更大的打击。
无论如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艺术不能超越现实,而现实也不完全是艺术,如果让愤怒战胜理智,那也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转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看多了韩国电影,其实大部分观众都清楚了他们的套路。
但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特别擅长拍灾难片,韩国人民也真是多灾多难。
既汉江怪物、釜山丧尸、隧道塌方、致命流感海云台海啸、铁线虫入侵、摩天楼着火之后,这次核电站又爆炸了——《潘多拉》
影片名《潘多拉》即为潘多拉的魔盒,喻指灾祸之源,许多人用它指代不幸的礼物。
该片由金南佶、文正熙、金英爱、郑进永等人主演。
围绕核电泄漏话题展开,讲述强震导致核电站出现裂缝,在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危机下,核电站工作人员、居民和消防人员协力克服危机的故事。
说起这部影片,咱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事实,韩国是全世界核电站密集度第一的国家。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许多国家都决定反核,但韩国目前依然增设了6座核电站,并拟定了建设4座的计划。
影片一开始,是五个小孩之间的对话。
胖男孩儿问其他小伙伴,“你们知道发电站里面有什么吗?
”他自己说那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机器人。
另一个小男孩反对他说,“不对,是饭锅,因为那里有饭锅,我们才能享福。
”“多亏他,我们国家将来才能成为富国。
”而坐在他们身边的另一个小女孩反对了他们,“老师说,核电站就像个箱子,一旦打开就会出大事!
”小孩们都不相信,他们始终认为核电站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好的东西,不信就等着瞧吧!
十几年后,这些小孩都长大了。
他们之中有一个叫姜在赫(金南佶 饰)刚好在核电站工作,他是技术人员。
可他迫切地希望离开这里,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因为核电站事故失去了生命。
而他却遭到了母亲、女朋友以及其他朋友的反对。
他们从始至终都相信政府说的话,认为核电站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只有好处。
“核电站的工作这么好,你怎么总想离开这里啊?
”
住在核电站附近的村民也不喜欢核电站的存在。
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搬家和逃离,而是找到政府部门逼着他们中断运行,封闭核电站。
“若不赶紧封闭我们都要没命了!
”韩国政府,从总统到总理,再到他们手底下的其他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村民的话当回事儿。
谁知,突然发生了一场6.1级的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大规模强震引发的爆炸导致核电站出现裂缝,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发生。
核电站突然陷入了危机!
傻了吧唧、没有话语权的总统,不把人命当回事儿的总理,什么也不懂的外行核电站领导,敷衍了事的下属。
又因为一部分人的瞒报、故意拖延时间,反正就是从上到下都没把核安全当回事儿。
以至于这场毫无预警的灾难,使所有人被混乱恐慌笼罩。
所有人都想逃离这里,甚至是逃出韩国,城市都陷入了瘫痪。
然而韩国政府依然不作为,还试图掩盖真相,断掉了互联网,又把人们困在核电站附近。
原本姜在赫已经从核电站里成功逃了出去。
可是核电站爆炸后,他又看到了那些受重伤的工友们被抬出来的场景。
再加上已经有不少消防员为了保命不愿进去,以及领导们停止救援的要求,他再也不能视之不理,决定重新返回核电站进去救人!
紧接着,姜在赫发现事情变得越发不可控制,除非牺牲自己,才能保住所有人的性命,包括远在外面的家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谁又会不怕死呢?
就连动物看见人类要杀自己都会跪下求饶,更何况是人呢……姜在赫痛苦地哭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的父亲和哥哥就是核事故丧生的,轮到自己也是这样的结局吗?
影片的结局解释到,姜在赫不是讨厌核电站工作,而是害怕这份工作。
可最后挽救国家于危难的竟是一开始就被牺牲的底层工人,每一次牺牲的都是底层人物。
可又有谁想做平民英雄呢?
无助又英勇、被逼无奈,不过都是为了家人罢了。
苦难永远压在老百姓身上,政治是灾难的制造者,普通人是权利的牺牲品。
总的来说,这是部剧情刺激、故事走向毫无意外的灾难片。
戳中人心、贴近人性、感染力和煽情程度也很强,还有就是他们把大规模人群恐慌 、骚乱拍得很到位。
愿以此为警戒,远离灾难,永远不要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都说韩国电影只敢批判政府的不作为,却从不改变现状。
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在不遗余力的过度抹黑韩国政府的形象。
可事实上,韩国政府及总统的所作所为,的确没有获得韩国人民的认可。
前几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就因为一句话引发了众怒。
他在纪念“三一抗日独立运动”104周年仪式上称日本是韩国的“合作伙伴”。
由于尹锡悦在抗日纪念日认敌为友,因此有不少韩国民众在他的雕像前边打边骂,用鞋底抽脸,是他活该吗?
好题材拍烂的代表作。除了拖沓、煽情、情节太套路化等韩国灾难片的一贯问题,人物刻画也不成功,细节问题太多。最后一段煽情极其尴尬,想嘲讽政府请先把故事编好~
距离福岛那次核事故已经九年了。用人肉去堵裂缝太惨了,有救援/维修机器人就好了…
摁在地上摩擦
很没意思,故事很不合理。男主先是吊儿郎当,然后核电站爆炸后把门锁住不让同事出去,爆炸后他又能抵抗辐射救出几个同事,最后故事严重失真的情况下还要尴尬的强行煽情一把。
小人物的拯救,韩国人处理最后的情感爆发很牛
韩国电影很优秀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一点,能不能不要老是喊了。。为什么韩国人总是喜欢带着犟嘴的姿态喊来喊去的呢喊的我好心累。。。
演员一摸车上因核爆攒的灰我就出戏到北京的雾霾里去了
核辐射真的很恐怖,自从看完切尔诺贝利以后就在心底默默地把核污染列为最强最难跑离得太近跑了也没啥卵躺平吧的第一灾难。人类...这就是最强物种生存的代价啊拍肩!
第二次看了,高清版,韩国导演用电影的形式再现了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感觉比日本的同题材影片拍的都好,题材一星,演员一星,剧情两星,特效一星,值得一看!
地震前夜,老鼠疯狂逃窜,核泄漏后,人们也如老鼠般鼠窜。灾难发生时,所有车辆都想着逃命,但总有一些车辆逆向而行。野兽总是独行,牲畜才会成群结队。顺流的方向总是拥挤,逆行的车道永远通畅。可是总得有人逆着人流前行,自杀性进入辐射的电站,合上潘多拉的盒子。路过破败的街道,想起孩提的样子。
8.15晚.男主就能死前直播?!真的是无了个大语
剧情太套路。最严重的事故总是人祸。几个细节挺好,像护童,关人。
核辐射那么严重还能电子摄影吗~
可能因为是讲的日本地震真事,所以也没有觉得感动啥的,霓虹政府太渣了
粗糙刻板的灾难片模式...不过再糙还是催吾泪...
看完久久不能成言 很多人看的时候肯定和我反应一样 恨官僚体制 恨政府不作为 感觉韩国是个可怕的地方 但我很羡慕他们 我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导演 有这样的一群人 用一块荧幕来警醒大家 有一句话说得好 不是为了国家 是为了家人 何时我们才可以停止麻木
韩国人真是太会拍这种电影了,特别真实,光大群众演员也特别给力,这部直接批判无能政府,给全世界打了一针防御针。如果真的核辐射,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怎么防范呢?
4.0/结尾的告别直播属于核弹级别的催泪程度,人真是复杂又简单的生物,我们不愿为大我捐躯,但是为小我,义无反顾。
戏剧性的夸张没能完美贴合文本,比如女主开大巴撞护栏逆行,只会让人感到任性,纵使百姓被政府抛弃只能自寻生路,也不能这么胡来,毕竟逆行撞到的那些也是救援车辆。还有总统从懦弱到勇敢站出来承担,转折也很套路很生硬。几处回忆段落是没什么必要的。整个灾难和救援流程基本按照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拍的,本来现实主义加一些煽情就很好了,非要来些戏剧性夸张桥段,折损了文本,最终落入直白而低级的批判状态。
人类打开了利用核能的魔盒,就得承担其后果。将这片与曰本三一一,世越号的沉没与打捞相比较,会有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