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作为热火的贺岁片,《大腕》自有独到之处吸引高票房:1、大腕云集《大腕》冯小刚:大腕导演执导《大腕》自然离不开大腕级演员。
葛优:冯的老搭档。
在国际影坛捧得了法国嘎纳影帝头衔。
关之琳:香港演艺圈的“大腕”。
英达:导演兼演员的“双重量级”大腕。
唐纳德•萨瑟兰:这位出生于加拿大的外籍演员,绝对是国际影坛一“腕”。
更多的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大腕”,在片中仅露一面,却效果颇佳,如因《没完没了》走红的傅彪、因《我这一辈子》大起的李成儒等。
2、《大腕》挖苦大腕影片《大腕》故事极为奇特。
编导以其狡黠睿智的情节设置和细节展现,让观众在爆笑中品尝人间辛酸,在淋漓快感中感悟人生百味。
3、《大腕》影射大腕?
《大腕》主要情节是把一个名人的葬礼办成一个“广告发布会”。
故事虽然荒诞,但片中所指的广告客商却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如“笑哈哈”、“可笑可乐”饮料、“搜狗”网站、“硕士伦”眼镜等。
观众大笑的原因自然是从中联想到十分相近的对应产品及其广告,且都是些国内品牌商品中的“大腕”。
而影片中相当的情节和语言又是对虚假广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的。
4、幽默喜剧其实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的。
如果是讽刺社会,针砭时弊,那就要在一个独特的情境中尽情地使用各种夸张幽默的手段。
冯在《大腕》中比较到位地创造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境——大腕葬礼广告发布会,然后再极尽其讽刺挖苦之能事。
尤其是最后疯人院的片段,那些一个个想钱想疯了的曾经的大腕们,即使在那样的地方还忘不了疯狂赚钱的大话。
夸张的很适度。
喜剧首先要借助喜剧的艺术效果来讲述一个看似热闹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则需要更深层的东西。
消费文化的困局,解构与重建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喜剧片不同,《大腕》中蕴涵了与其形式几不相称的大命题。
即对所存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部分的反动。
在其中蕴涵的独特思考使该片有了卓然的气质。
泰勒无疑是导演本人理想化的自况(现实中却以尤优的面目出现,借用一句话,冯小刚对泰勒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对尤优是“个人层面上的认同”)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
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
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而存在。
开头所表现的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从事者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
面对“陈腐的过去”,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找不到颠覆的武器。
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在片中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
(其实尤优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代表。
集下岗,没钱,离婚,惟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普遍特征于一身。
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
)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
”自然,无法指望处于基本匮乏中的“大多数”给予在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
然而他所面临的外界现状逼迫他必须作出超越,否则就会被更加无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
“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随即导演在泰勒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导演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
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至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负面一并发挥到极至,以取得一种无比荒诞的效果,从而换取变革的出路。
(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无比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
)但是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话语痕迹。
说明导演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
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的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三无(无聊,无趣,无望)闹剧。
有一个细节成为本片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
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
随后泰勒/精神人开始好转,发现,或者正可以说是导演了接下来的变化。
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
因此,“葬礼”更象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
由于没有知识分子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现实意义下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底线状态的道义为标准。
泰勒对此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象做实验一样,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开展疗治。
由此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无处不在的广告品牌,被改编的严肃文化符号....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
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当然,这样拍本身是为了抖包袱)。
尤优在不停地为自己与社会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精神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在叙事上实在突兀,所以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象征(尽管这象征也太明显了一点),即世界的疯狂底色。
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论,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恰恰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成为直接的现实观照。
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副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
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但它出现在了疯子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
”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然而,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他反抗的目的即为能让这种消费主义创作继续下去。
同时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一些本质的东西。
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颠覆性的革命。
所以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尤优对精神病院医生---主流的代表的调侃,和他为电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结尾。
因为救赎已经完成,所以心甘情愿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皇帝在继续喝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被恢复,一切还是那个“三无”的老样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为此感到烦恼。
这结尾无形中流露出导演的悲观情绪。
相对于片中表现的文化整体上的浮躁和肤浅,里面的小人物有时会流露出和他们身份不相称的严肃态度和真诚的使命感。
王小柱的“会见国际人士”的正式,尤优维护泰勒尊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导演对这些“小人物”能拥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礼是场喜剧,而生活是场悲剧,这就是冯小刚要告诉我们的。
http://blog.163.com/lt2591@126/blog/static/2485758320071172552387/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当市场上信息过多时,各种弊病尽显,但你能据此不认可或哀叹时代的前进么?
1.广告效应:广告做大了,假的也成真的了。
【某保健品广告】2.重组上市:抽一块钱版税乘以巨大的量,然后再买个壳,重新包装上市,原来的价格蹭蹭的上涨。
【韭菜成长之路漫漫】3.网站:骂人的和被骂的,点击的和被点击的,都是一个老板。
【赌场里,赢家和输家,全被庄家吃】4.故事讲好了,局做大了,有了五形资产效应了,立马变现,给股票都免谈。
【实业金融化,创业】5.业主的心理:面子、里子,外国的车子、保姆、诊所,还有游泳池,喜欢什么,就放什么。
【是文化先没落的,还是人类自己先忘记最初的、最简单的需求的。
】当时这片上映时,从票房来看,确实是引起了轰动。
当十八年后的今天,一个平头老百姓都看得懂,自认为错过机会时,无论是反面教育意义还是反面指导意义,这片都卖出了看时呵呵一笑,不同人有不同的共鸣的商业价值点。
如果我真的是有一部分钱,我又没跟上大家的节奏,我会不会对现在别人手中大把的钱而眼红?
当把这些内容,拍成笑话讲出来时,讲笑话的人,也获得了另外形式的成功。
有人说,疯子和天才的智商是一样的。
而如今只能安慰自己,风水轮流转。
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得到的,只有那些嚼烂的,没有营养的残汁药渣。
一边眼红,一边继续卖弄所谓的情怀和知识分子自视的清高和体面罢了。
几句电影《大腕儿》经典台词儿:一定要用最铺张的架构,照搬全套的他妈的爸(TMDBA)的系统设计,要整就整最高规格,战场先搬到云端,网络节点至少也得400个服务器,神马spark啊、hadoop啊、storm啊,能用的全都给它用上。
业务层自带搜索引擎,后台附带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业务逻辑全都虚拟容器化,都是一线公司用的,有事儿没事儿先起一层虚拟环境,你都不知道运行的东西在哪儿,显得倍儿专业。
受盗梦空间启发,要是程序没运行在5层嵌套虚拟化环境中,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在做互联网架构。
代码风格,要是能让工作5年程序猿一眼就看明白在干什么,那就太low了。
创建对象,必须自动注入;赋值动作,得通过反射实现;至于说做个累加统计啥的,肯定不能用for循环,那太初级,用SQL语句也太浅薄,那得引入Scala并行计算框架才够范儿;模块之间都不能直接调用,直接调用那太不专业了,得把所有的类部署到Dubbo集群里,用远程RPC调用才不辜负云端这么多的资源。
看贺岁片,选择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我这十年来的惯例,春节晚会可以不看,冯导的电影却不能不看。
《大腕》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工作,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幽默和南方的幽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广东人更偏爱的是星爷的那种无厘头,而《大腕》展示的这种讽刺机智的黑色幽默,却是我很喜欢的。
一个电影厂的下岗职工,为了给一个大导演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喜剧葬礼”,不得不与其老同学联手,进行了形式多样、遍地开花、匪夷所思的各种商业运作。
从一开始的他们到处找赞助商,到最后赞助商追着他们一定要安排个广告位置,可以说事情的发展是不受控制地逐渐偏离了这个葬礼的初衷。
这部影片不仅仅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笑过之后还能发人深省,影片表现的是广告和金钱对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种讥讽,却没曾想,这样的讥讽对象,在10年之后换成了冯导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终结了冯氏电影的十年神话,至少是终结了在我心目中的十年神话,如今重看《大腕》,我才知道,那是冯导为自己的电影作品所设计的葬礼,终于在10年后,在非2中成为现实。
《大腕》中,在葬礼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美名其曰,是葬礼需要,其实,是根据广告的需要而去设计的内容。
而在《非诚勿扰2》中,整部电影也同样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冯导解释,现代生活片出现广告植入很正常,这都是影片的需要,不可能让角色都不开车,不用手机吧?
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每年那么多的时装片,也不见导演们都把镜头对准各种品牌的商标吧?
大家还记得《大腕》葬礼迎宾小姐那个镜头吧,一大排的美女,向来宾鞠躬致意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做女人挺好”,当时我们看着是觉得很搞笑的,但是现在我们在《非诚勿扰2》中看到工作人员敲开秦奋的家门,说“这是秦先生在淘宝网上订购的轮椅”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当初是如何讽刺别人,而现在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两部电影的对比,真是最大的笑话。
说实话,我们并非不能够接受广告植入,但是需要的是适度,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还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导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植入广告,争议的声音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其至少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可是这非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它更象是海南某度假地产广告片+奔驰汽车广告片+剑南春酒广告片+朵唯手机广告片+中国人寿广告片+艾美酒店广告片+海南航空广告片,整个就是一个广告片集锦而已。
这些个品牌用这部电影镜头随意剪辑一下,都能剪出来很不错的广告片,还是大牌来主演的。
想起了《大腕》那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送给冯导: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荒诞虽然具有讽刺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失控的危险,适合的文体应当是二十字的段子到两千字的微型小说,适合的影像也至多是影片的某一片段到微电影之间。
行为的结果可以荒唐,故事的形式可以荒诞,设定可以荒诞,但是推动情节的动机总归需要合理,《动物庄园》也不失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一旦缺失合理动机,滑向纯粹的闹剧,一部作品也就就此失败。
即便是星爷,无厘头能够贯穿的始终也就是段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还归于角色的诉求,再好笑你也不能忍受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仅仅由如花挖鼻子和四大才子走T台构成。
因为荒诞而失败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味追求而导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很难不让人愤慨。
香港的烂片除恐怖片外一大半可以归结于此。
在荒诞的过程中,作者能够表达价值观或者塑造人物情感的空间都很有限(本片中我一直就没明白优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针对盗版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导演抛弃影片的直接暴力表述),在星爷的电影中,该煽情的地方一定不荒诞,荒诞的地方从来也不曾试图去煽情。
在这种意义上说,荒诞本身是一种更需要高级叙事技巧和作者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要收一定要守得住。
纵使余华这样的高手,《兄弟》下部也是失控到一塌糊涂。
如前所述,由于荒诞本身挤压了作者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导致荒诞的最终成品虽然有时讨巧,却终难以成为经典,加上荒诞情节本身的高设计难度,可谓吃力不讨好。
文青们推崇备至的两杆大烟枪,在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上,终究也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影片,更悲伤的是,除了故事,这部电影还什么都没剩下。
回到《大腕》,本片一路失控,基本啥都没剩下,最后十来分钟的段子合辑碾压前面的八十分钟,多年过去,段子合辑终成经典。
本片故事本身被遗忘在角落。
这也是它可以预见的命运。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部电影拍完九年之后,王小柱是真疯了。。。
《大腕》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使人娱乐的贺岁片,为那些文人雅士不屑的平民电影,它通过小人物尤优为著名导演泰勒跟拍记录片的故事,传递着中国当下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和时代虚症:广告的无孔不入和泛滥、电视剧名导的幕后卑劣行径、圈内为了成名的不知廉耻、盗版现象猖獗、版税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传媒的八卦化。
冯小刚在一如既往的京味幽默中透露出导演的良知和正义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种种忧患。
这些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面对的现世中 。
啊,什么逼玩意
想要拍出世纪之交的时代里那种混乱的躁动感——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在亢奋与困惑中急急忙忙,碰得头破血流后终于静下来好好想想,混乱的精神终于落地,回归实在,拥抱生活本身——但是拍得太端着了,比较僵硬,不够自然,不如《有话好好说》。
冯氏喜剧~但总觉得缺点啥~
什么叫成功人士,就是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哈哈哈 。冯氏幽默。
20220417重看,说是第一次看也行,因为剧情完全没印象了。看完觉得它就是现今流行的小品电影的鼻祖啊,主要靠一个又一个段子和包袱攒起来的,根本不想用心编故事。说说冯小刚,搁中国是很独特的一个导演:他拍的电影从来没有杰作(所谓masterpiece,或者9分以上),也从来没有烂片(低于6分),努点力用点心就可以拍出佳作(8分)。特别是从来没有烂片这一点,中国绝大多数大导演都做不到,就真的很难得。我觉得把握自己的作品不发展成烂片应该是一个导演的基本能力。冯小刚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大部分都给了三星,选三部推荐的话应该是:《集结号》《芳华》《不见不散》。
太刻意,动机刻意,刻意荒诞…看的我一阵尴尬。红色的墙和金色的瓦,红色代表血,黄色代表金钱。血和钱,东方人的权利观点。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葬礼是靠出卖自己赚钱,盗版是出卖别人赚钱。一个葬礼成了千万人的利益消费。即便冯小刚如此嘲讽他人广告植入,日后他不也加入并妥协,他总能自圆其说。
冯小刚以前的喜剧电影不是挺好看的吗,当初的冯氏喜剧诙谐幽默轻松自在又讽刺颇多,情节连贯引人入胜,真是贺岁档必备。不过最近几年怎么越来越抽抽了呢,拍的越来越烂还一直抄自己以前的作品,时间真是让人改变颇多。一个冯小刚一个张艺谋,当初的大师,现在的平凡导演,惋惜。
终于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没看完这片,95%的内容都是一坨翔。也就李成儒那段,还算值得拍。
故事以小人物视角聚焦到大腕导演展开,围绕丧礼事件出发再用带着强烈北京地道儿的语言调侃来包裹推进,大量轻松活泼的台词对话不断抖出极具荒诞色彩的黑色幽默包袱,而背后藏着的却是对时下社会里一些歪风邪气的辛辣讽刺,无论是对盗版、广告、知识产权还是对潜规则、商业化、消费主义等等的嘲讽都是一针见血,甚至还揶揄了一把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以及提出对《末代皇帝》的不同见解。电影不仅戏谑解构了国人对传统丧文化的庄严,也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预言了未来,疯人院“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段堪称神来之笔,而“你就是三楼楼长”的戏中戏设定更增加了荒唐与无常之感。
http://movie.douban.com/pics/sth.gif
二十年前的电影,有梗,有料,有声色;对于社会问题,不避重就轻,极尽讽刺,拳拳到肉。有些事回头看才知道,二十年原来可以改变这么多,现在的喜剧电影玩的梗,不疼不痒,实在逊色太多。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呢?
无才无德无气量,奈何天朝有土壤,投机倒把捞票房,国师巨导美名扬。七条微博喷粪汤,誓为婊子争牌坊,丧心病狂缝小肛,送君一星做狗粮。
没有葛优就是个烂片
就记得 葛优那个疯人院楼长的笑话 最重要的是:里面关之琳的形象和性格,那举止,那表情,那眼神,天啊,简直是我最终极版的梦中情人啊!!
早期冯氏喜剧的特点,有佳句无佳章,傅彪的哭丧、结尾精神病院这些片段都挺有记忆点的,然后除此之外看完一遍就记不住啥了。主线故事挺莫名其妙的,怎么会想一个贝托鲁奇寻找自我的故事,无论摆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离社会现实或者说离冯小刚本人挺远的,而且完成度也不高。好在当中的核心内容讽刺商品经济的部分还算接地气,勉强能看完,虽然对这些广告的讽刺其实春晚小品早就做了好几遍了。另外是无论如何我也理解不了关之琳为啥会爱上葛优,只能说是出于商业片或者贺岁档的考虑了。
这个算不算中式黑色幽默呢?无从得知。不过有一点肯定的是,它确实很好玩。
20100510 @ office : 利用國產創意幽默一番 (3.5)
过3⭐。这片子拍的相当圆熟通透,丝毫不造作,而且分外黑色,能这么仗着意气拍片,算是翘楚,尤其是最后对于电影语言自觉的运用,把整部片子的格调抬高了不少,冯小刚压根不需要如今怀旧的文艺片来证明自己,他早期的电影足够代表自己,将之看做cult片,会得到更大的乐趣。
标题很有意思。谁是大腕?是因为自己的名号而招来投资的大导演,是因为一出奇思妙想而震动广告界的摄影师,还是精神病院里一个个“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片子拍得很荒诞,正如那个刚刚起步还不知道方向的时代。
主要看葛优给模特化妆穿衣服那里和最后精神病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