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資料舘看的這片。
場内人聲洶洶,是因爲已經過了放映時間卻沒有任何動靜而焦躁。
後來在一中年男人一聲怒吼“還放不放了給個説法啊”之後,燈滅了。
爾後銀幕亮起。
說的是一個警察拆除炸彈在最後負了重傷的故事。
至於之間夾雜的世間百態,就不算在大綱之内吧。
老魚完全不是拆彈專家,他有的是軍人的責任感和膽識以及從軍的經驗和意志。
不過當時別人都更不能上——有的是實在對炸彈一竅不通,有的是爲了多活個幾年而不是去冒這種無謂的險。
作爲一個市民型英雄,把自己生命押上去时的臺詞也就是簡單的一句“那我試試”。
然後就是長久的在土炸彈與土炸彈之間奔走拆卸。
唯一的喘息時間裏他會去洗一個通徹的搓澡,然後回家整理鑿開冰鈎上來的魚,然後在八成又是叫他去現場排彈的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草草擦一把手,裹著厚夾克出門發動機車。
下一刻他就出現在那個曲折淩亂的大院。
那裏所有的房梁都因爲沉澱了生活的無奈而吃力的歪斜,讓人不敢去責備而只是期望他們能安然挺立過自己的租期。
這個場景多麽熟悉,讓我總是糾緊了心。
雜亂和貧窮吞噬了多少人論和夢想,現在還有大大小小四處藏匿真假難辨的自製炸彈在暗中偷笑。
哪怕它只是一個普通的三角黃銅鬧鐘加上了雷管,倒計時總是讓人心跳加速。
這個主角實在是有夠單純,他跟上司頂嘴,他率直得魯莽,他爲了兒子的工作用自家制的醬菜去討好上頭,他總是不知退縮。
他有著我們所擁有的弱點和毛病,可是他那麽強大,強大得“除了不會生孩子別的什麽都能做”,強大得端著地雷就往荒僻処飛奔還不小心摔地上了,強大得有了尼龍繩和自製鉄鈎就算備齊了所有裝備。
看著這樣一個人,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心裏有隱隱的回音。
他是個真實的人,這算不算是讚譽?
想象一個在高樓閒走鋼絲的人出行前向你告別,他手裏擧著的平衡木就是他的生命和家人的未來,你便不會覺得那些囑咐同事關照家裏的話是無謂的煽情,你便不會覺得,那張被風吹落的遺書只是個增強戲劇性的濫情橋段。
也沒有風蕭蕭兮的悲壯和夕陽如血的淒涼。
他的背影只是辛酸,隱藏在熱忱和勇敢之後的。
那並不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只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哪怕,拆彈也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爲一部電影,它不是沒有詬病,它遠不及完美。
我完全的把它的結局想複雜了,於是有了一種空虛的失落感。
旁邊的大姐姐通宵趕畫稿於是在警笛的轟鳴中淺淺睡了一覺,也小小的説明了它有缺陷。
可把它當作紀錄片看,不得不承認導演輕描淡寫的跳躍鏡頭還是很有力度和感覺的,特寫的表現力也是足到頭頂。
雖然結局疲軟,但紀錄片不苛求劇情啦。
敍事的調門對頭就行。
放映結束后介紹了演員們,老魚的原型身上挂滿了明晃晃的徽章。
觀衆們鼓掌良久,向真實致敬。
看了电影,在网上找到了故事原型如果英雄片早这么拍,身边已经有一大群和春哥齐名的平民英雄了不服的请参照当年描写董存瑞、黄继光的战地通讯关于真实事件的采访报道不输给电影当然,是另一种滋味。
晚上吃多了,从饭桌上下来直接窝到沙发上,打开电视,《千钧一发》刚刚开始最先吸引我的是东北话,听着亲切,时不时的能让我会心的一笑,所以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投入,但是看完以后可笑不出来了,心里就两字---憋屈整个影片真人真事,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演出,从骨子里就透着真实,临危受命老鱼的推脱,中途几次撂挑子不干,领导随意的承诺,同事之间的争吵等等,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也是感同身受,英雄也是人,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谓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说“我上!
我上!
”可是现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老鱼这样的,也会害怕,也想不干,硬着头皮上那是被逼的,怎么不找专业的来?
怎么就非得老鱼上?
各种理由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老鱼最近,老鱼最好使唤,领导让去他不能不去,专业的?
人家来那叫配合,不来你就得等着,老鱼不一样,领导的话就是命令得服从,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排弹,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还是又一次被叫到现场,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
再克服一下!
”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影片里没交代,原型老于身负重伤,眼睛几乎瞎了,耳朵也半聋了,手指少了两根,住院期间为了省医药费提前回家了,而这一切也要他自己克服有人说老鱼矫情,几次撂挑子不干的反复令人生厌,可我觉得这才恰恰说明老鱼是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他走是因为人正常的情绪,他回来是因为他的良心还有最后为什么不直接引爆炸弹,还要强拆,我觉得是电影没交代清楚,现实的情况是那枚炸弹已经发现是不可拆的了,而且之前被人动过了,所以也极其不稳定,要引爆得像之前那样挂上钩子,在远处拉绳子,老于就是在挂钩子的时候触动了炸弹,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没有人会想要强拆那个炸弹,在立功和生命之间,这个选择不难做吧找到了之前的新闻报道,过程说得很详细,但是那些套话真是,唉http://news.sina.com.cn/c/2005-04-07/11326316533.shtml
千钧重担,于一发!
于尚清英雄的真实事迹改编,2014年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拍得好,导演和编剧都充分尊重事实,人物是充满情感的。
唉...不写了!
好的是,老于家最后拥有了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是老于最后数年的最爱。
单位上也遵守了承诺于尚清儿子于嘉2009年2月入警营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截止2023年8月1日,工作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
建华分局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2014年获得三等功。
挺好的!
祝人民的英雄,永远安息,祝人民的卫士,永远安康!
两天直面11次生死考验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正值第三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萨拉伯尔酒店的报案,称该店员工在三楼洗碗间的煤气管道上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
该酒店地处齐齐哈尔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区,许多参加博览会的宾客下榻此地,一旦引爆大楼内煤气,整幢大楼都将坍塌,而且还会殃及附近的建筑物及人民群众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会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严重的影响。
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即封闭现场,疏散现场附近居民和群众,同时,迅速调集刑侦技术人员展开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和现场搜索等工作。
但是,由于这类案件在齐齐哈尔是首次发生,市局没有专门的排爆力量和相应的排爆防护设备,排爆工作遇到了困难。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动,定时炸弹的定时指针也在向临炸点一点一点地移动。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市公安局建华分局副局长王春才想到了对排爆有一定研究和能力的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于尚清。
此时的于尚清正在家里休班,但他接到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
在现场,局长问他有没有能力和把握排除这颗炸弹。
于尚清虽然具备一定的排爆能力,但对这种危险性极高的定时爆炸装置却从来没有接触过。
只要如实地说明没有把握排除这个炸弹,他就可以平安无事。
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又不可能选择到更合适的排爆人员,而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于是,于尚清对局长说:“我还算具备一点排爆的经验,就让我上吧!
排爆有一定危险,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我们不能眼看着这栋大楼被炸,要伤就伤我一个人吧!
”。
他毅然走进了楼内,到了现场,经过仔细勘查,发现首枚爆炸装置被绑在不锈钢水池与墙壁之间的煤气管道上。
犯罪分子是想通过定时爆炸装置引爆煤气管道,造成连环爆炸。
这一时刻,用于定时引爆的机械闹钟在“嚓嚓”作响,作为引爆电开关触点的闹铃击锤与振铃触点间只剩下不到1厘米的间隙,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必须立即拆除。
他立即让和他一同进来的同志全部撤退,然后开始排爆。
他挪开水池,爆炸装置显露出来。
他一把捏住了表锤果断地剪断了引线,又用壁纸刀小心翼翼地割开捆绑和固定爆炸装置的多层胶带,将定时装置和爆炸装置与煤气管道分离开来。
但危险并没有过去,爆炸装置上的引线必须在现场拆除。
于尚清又独自拆除爆炸装置。
他轻轻剪断白线,爆炸装置没有反应,接着又剪断红线……。
全部引线终于与爆炸装置完全分离了,于尚清立即将爆炸装置浸泡在事先准备的水盆中。
11时13分,在领导和同志们焦虑的期待中,于尚清成功地拆除了炸弹。
当于尚清排除险情出现在战友和群众面前时,大家从内心深处向于尚清表示深深的敬意。
几个同事特意把他请到饭店,准备为他庆贺。
可是,饭菜刚刚摆好,局领导又给他打来电话,称又在萨拉伯尔酒店的四楼缓台处发现了第二枚绑在煤气管道上的定时炸弹。
于尚清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直奔现场。
此时的于尚清清楚地知道:第一次排爆成功后,第二次遇险的概率将增加一倍。
这一时刻,他已经根本不想自己生命如何了,但他想到了妻子、孩子。
妻子没有工作,自己一旦去了,他们将怎么办?
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只说了一句:“今后我不论怎样你都要好好地活着。
”然后便和几个助手进入了现场。
这无疑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几个战友不忍心再让老于独自承担危险了,纷纷要求上去排爆。
但老于感到他们排爆技术不如自己,坚决不同意,只让他们站在离他较远的地方,给自己当助手。
他开始第二次排爆。
他紧张、但却沉稳地将引线与起爆装置进行一点点地分离。
终于,引线与起爆装置被他分离开来。
然而,就在爆炸装置即将被取下的瞬间,于尚清又忽然发现还有一个用BP机做成的引爆装置隐藏在捆绑物间,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电话遥控随时起爆。
那一时刻,他感到死亡就在眼前了,因为正常情况下犯罪分子肯定就在附近控制着这枚炸弹呢,只要犯罪分子一拨通电话,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这一时刻,他对身边的同志高喊:“快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同志们迅速撤退,他自己则捧着爆炸装置离开煤气管道,快速跑到二楼无人处,蹲下身,开始小心翼翼拆除引爆装置,只用五分钟时间,便成功地将引爆装置拆除。
排除了第二枚炸弹后,于尚清坐在地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不久,搜爆人员又在该酒店发现了第三枚爆炸装置。
于尚清甚至没有擦干身上的汗水,便又开始了第三枚炸弹的排除工作。
该爆炸装置利用数字计时器为引爆器,于尚清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将其成功分离和拆除。
三枚爆炸装置相继成功排除并安全销毁,于尚清这才露出了笑容。
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一天当中排除三枚定时炸弹而庆贺的时候,第二天晚7时,建华分局民警在对现场进行全面深入勘查的过程中,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
案情迅速报告到了市局领导那里,迅速排除爆炸装置的任务又摆在了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的面前。
而且,自然而然地,他们又想到了于尚清。
但是,经过研究,他们决定不再让于尚清来冒险排除定时炸弹了,因为,谁也不忍心把这第四次、第五次······的危险全部放在老于的身上了。
领导开始务色新的人选。
但这个时候,又发现爆炸装置的事情被于尚清知道了。
他甚至没来得及告诉一下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
局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于尚清排爆了。
但于尚清耐心地说服领导,称自己已经成功地排除了三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
其实,于尚清心里明白:这一次,自己面临的危险更大了。
因为,如果说排爆过程中存在侥幸的话,那么却不可能次次都存在侥幸。
犯罪分子一次性地在同一酒店里安装了11枚定时炸弹,就是为了防止被全部拆除。
这一次,于尚清做好了献身的准备。
在进入现场前,他匆匆忙忙地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然后,于尚清便进入了排爆现场。
一枚、二枚、三枚……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地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移离酒店现场。
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
这是一枚伪装在一个韩国饮料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的爆炸装置。
由于结构极为复杂,于尚清和市局治安支队的李迎祥同志轻轻地把爆炸装置放在了一个水泥柱子后面。
这枚炸弹需要引爆,而这个过程中,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
于尚清将近30多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把礼品箱撬开一点缝隙,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但突然,“嘭”的一声巨响,不幸发生了,炸弹爆炸了,销爆现场立时浓烟滚滚,于尚清同志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停车场外的领导和同志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迅速冲进浓烟中。
大家在浓烟中发现于尚清的时候,浑身是血的他正在地上艰难地挣扎着,试图站立起来,这情景使现场的所有人心如刀铰。
大家将于尚清抱起,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经查验,于尚清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钳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
之后,组织上两次派人护送于尚清去北京医治,但他的伤情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现在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被炸入身体深处的近百块碎片已难以取出。
经过参战民警五昼夜的连续奋战,公安机关终于将此案侦破,犯罪嫌疑人谷树坤、贺景新落入法网。
二人均精通电器常识,且具备一定的制爆、排爆技术。
这是他们是为了报复、勒索该酒店老板而精心策划的一次爆炸行动。
在于尚清住院期间,各级领导和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去看望,许多人看到于尚清就呜呜直哭。
有一个工人,听说于尚清受伤,骑自行车赶60多里地去看他,有一个下岗职工,借了钱为于尚清买来鲜花。
当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于尚清所住的病房,一下子变成了花房。
受伤后,于尚清的眼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睁开,而且怕光。
伤口一疼就一身冷汗,整夜都睡不着觉。
在于尚清住院一周后,他的脸上、双腿和下身开始流脓。
崩入肉里的碎玻璃,一点点向皮肤外排出。
于尚清简直就像一个玻璃人,浑身都露出了密麻麻的碎玻璃尖。
妻子杜长君一边哭,一边用牙签给他往外挑,他的左腿骨上有一块大玻璃,用牙签怎么也挑不出来,儿子就用指甲刀往外夹。
碎玻璃被夹出来了,可是上面却沾了一大块肉。
那天,从于尚清身上挑出的碎玻璃,用报纸包了整整一大包。
12月30日,为了节省医疗费,于尚清在没拆线的情况下,打着石膏就出院了。
到目前为止,于尚清的左眼眼底里还有3块碎玻璃,右眼眼底里有1块,眼睑里有1块,脸上、腿上还不知有多少块。
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大幅下降,右耳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20% 于尚清负伤后,身体各个器官损害都很大,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
分局领导给陪同他一起治疗的办公室主任下令,于尚清是功臣,对于他的要求,一切必须满足。
但于尚清却从来没有向分局提出任何要求。
他们多次到北京治疗,本来分局特批他们可以乘坐飞机,但于尚清坚决不同意。
于尚清身体稍稍恢复一些后,分局党委特意立会研究,决定让于尚清妻子、孩子陪同他坐飞机到外地旅游一次,散散心,这样对于尚清的身体有好处,但于尚清听说后,感到分局开支都比较困难,自己哪能舍得花这份钱呢?
所以,他谢绝了分局的安排,依然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次排爆中,于尚清的食指被当即炸飞,大手指被炸断。
在京住院时,医生明确地告诉他,他的大手指可以进行再造,但至少需要花12万元钱。
单位听说后,想集资给于尚清再造这根手指,但于尚清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把危险留给自己 于尚清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建华公安分局工作。
分局领导考虑到他是个副团职干部,尽可能地满足他的工作选择,征求他的意见。
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却提出,自己在部队期间是八级工程师,十分精通电器和各种机械修理方面的技术,而这一技术很适合治安部门管理和预防危险品工作。
分局领导便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项工作十分危险,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原来是侵华日军的主要集结地,当年逃跑时遗留、埋藏下了许多炸弹、毒气弹等爆炸物品,而且建华辖区当年又是占领齐齐哈尔的日本军队的大本营,埋藏的各种爆炸物品又比其他辖区多,这些年,发现和排除日本人留下的爆炸物品已经成为分局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出现危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让他再考虑考虑自己的选择。
而于尚清当即就说,自己原来就在齐齐哈尔市境内服役,这一情况他早就知道。
如果怕危险,就不选择警察这一职业了。
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治安大队,专门负责管理危险品工作。
而一工作起来,他才感到分局领导和他说的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
从警5年的时间里,辖区涉爆案件频发,一方面来自于他所管理的经营危险品的管户,更多的则来自于当年日本军队留下的爆炸物品。
5年当中,他曾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2001年10月,管区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
接到报案后,于尚清马上奔赴现场,到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人只要一闻到这个毒气就得死亡。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他挺身而出,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3个泄漏的氯气罐的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更大事故的发生。
事后,一位懂得氯气泄露的专家称:如果不是老于及时赶到,冒死关闭了氯气的阀门,半个齐齐哈尔市的群众都得中毒。
2002年4月22日,于尚清同志在深入黎明地区治安整顿时,在黎明2委9组的外来人口吴满家里发现其藏匿有28发日伪时期的炸弹、毒气弹。
他立即疏散群众,带领同事们进入现场,将炸弹进行安全处理,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2002年5月14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永盛委居民在动迁中,在一处院墙下发现了一排裸露在外的炮弹壳。
赶到现场的于尚清一面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亲自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排查,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
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导致毒气泄露,使于尚清面部受伤。
同年6月9日,齐市新江路地区一基建工地在清运残土时,发现9颗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类型炮弹,炮弹弹长50公分,直径12公分,底部有圆盘底座。
于尚清立即赶到工地,冒着危险将炮弹运往安全地带。
经检查,炮弹在晃动中有液体流动的声音,是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的生化武器。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和较完备的排毒设施,于尚清同志让其他同志不要靠前,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带,结果树叶上的“芥子气”液体溅落到他的左手腕上一滴,将其烧伤,他立即用剪刀剪掉水泡并用清水冲洗,才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建华区有个高头村,地势较高,当年属于日军军事制高点。
日军撤退时,曾在那里遗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
2003年6月的一天,高头村村民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炮弹。
于尚清等赶到现场后,发现沙坑内有积水,寻找炮弹需要用双手伸到水下一点点摸索。
于尚清担心同事碰到引信引起爆炸,坚决不让其他人进去,自己一个人捞炸弹,共捞出140发旧炮弹。
2003年8月9日 ,建华区双河村发现29枚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弹,被农民砌在院墙之中,于尚清同志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将群众疏散到安全地方后,只身用2个小时的时间将炮弹全部拆除。
同日,建华区高头村一水塘中又发现两桶TNT炸药,于尚清亲自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炸药从水塘中取出,又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现在,于尚清已经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成了残疾人,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同意,继续战斗在岗位上。
而且,遇到一些险情发生时,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挺身而出,冲在前面。
2004年8月,有个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
他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
他发现那是一个松发地雷,即如果人踩到了它,它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开脚,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而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还好奇地围着这枚地雷观赏。
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然后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准备转移。
为了防止爆炸,他不能将这地雷放在摩托的挎斗里,怕震动引起爆炸,便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进了江中。
地雷一被投进江中,便发生了爆炸。
理解小米加步枪如何取得胜利的啦。
对比全副武装的“拆弹专家”,我们公安技术科老鱼可一点也不差,并且4天内,仅凭业余知识和土办法,排出11枚炸弹(有一枚是真的),这在任何国家和平时期“排爆史都是值得载入史册吧。
而且这是真人真事。
“老鱼”没想当英雄,他就是个底层小民警,部队学些技术,老婆没工作,儿子退伍工作也着落,由于懂得电气技术,总爱鼓捣东西,为此还被老婆数落,在授命排爆过程中,还有点小性子,说话直,脾气大,但危险逼近,他就是自己往上冲。
就是真个人物,极具崇高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关键,他可信!
没有煽情的生硬灌输,没有歌功颂德的刻意美化,阴阴的雾霾天,乱糟糟的市井,粗糙的画质,背景音乐的缺失,地道的东北方言,烟火气的台词,每一条都为了让这个故事,这些人物,更加有可信度,因为这本来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当年,排爆这件事,对于基层民警来说,可能就是挺草率的,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事,都可以出一部“土法技术大全”了。
排爆人员也是瘸子里拔将军,“排制式炸弹的排不了土质爆炸物”,那咋办?
都排了一个了,就凭这经验值,也得由老鱼来排剩下的。
四周居住环境复杂,对爆炸当量未知,都是导致不能远距离引爆的原因。
但用包扎布搓绳子的桥段,不是很理解,绳子应该更容易买到吧。
老鱼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消亡,他在公安战友的安排下,在富丽堂皇的洗浴中心,心安理得的享受了一次,在“二人转”喧闹的乐曲声中,他竟笑的有些忘我。
在没看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看完电影。
因为是漫不经心的观影且因为观影数量上升导致的感观下降以及电影本身质量的问题。
我全程没紧张没什么感动。
情绪没有起伏。
而且我原本想着做最坏的打算老鱼可能是死了,没想到没死是躺在医院了。
堆满花篮的病房看起来还蛮有前途已经比我预想的好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表演的真实源于非职业演员演自己职业和环境的本身,而环境的真实才最亮眼。
完全没有国产电影里上了N层滤境和光环的不真实虚幻感。
那些比白人还白的皮肤,光鲜亮丽的服装和极度高大上的房间一个都没有。
这很好,完全还原了一个普通城市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城市背景是怎样的。
还有主角住的“露天”筒子楼 。
都是极度还原,家里的布置也是十足还原,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都充满烟火气。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奇怪不真实,怎么就跑来十一个炸弹的?
拆弹时一次比一次更大的阵势,来的更多的更高级的领导,才显示的有些真实感。
我隐隐觉得这个电影可能有些背景。
万万没想到竟真的是一个真实事件,而真实的主人公远比电影中悲壮。
是一个真正的人,好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上阵,坚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几近瘫痪的英雄。
而没想到在我隔了这么多看的时候,2003年发生的事情的主人公已于2014年去世了尚不满60岁。
所以我的感观就变了,因为这是真事啊!
这世界的魔幻性就在于往往许多真事看起来比虚构的更离奇不可信。
这十一个炸弹布置的犯罪人员本来也是底层被欺凌的人士,可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反倒牢狱一生还害一位敬业的好警察!
那位惟一的职业演员出演的热心肠的女民警胡小林的确很出戏,和周围格格不入。
更要命的是她老是出现在第一线那么热心让我不由得总是想难不成这位是爱上了主角老鱼。
可是不应该呀!
他又老又不帅又没钱又没权的。
这个胡小林完全完全是极其多余的角色,为了加角色加进来的啊。
可没想到这位演员2009年也去世了。
我想讨厌想气愤也气不起来了呀。
(原来是金粉世家里那位三姨太,一点没认出来)
2003年齐齐哈尔连环爆炸案中,警察于尚清用两天时间拆除11枚炸弹,却在最后一刻被炸至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全身百余处伤残。
这起震惊全国的“非典型英雄故事”,在2008年被高群书导演搬上银幕时,却意外撕开了主旋律叙事的光鲜外衣,用粗粝的镜头语言将“平民英雄”的悲壮与体制的荒诞赤裸裸地摊在冰天雪地里。
影片开场便透着黑色幽默:派出所副长老鱼举着冰钎在松花江上凿冰捕鱼,这个日后被冠以“排爆英雄”称号的中年男人,彼时的专业经验仅限于处理邻里纠纷与查抄土制鞭炮。
当连环炸弹惊现酒店,整个公安系统竟找不出一位专业排爆人员,领导们围坐抽烟的镜头里,烟雾缭绕间飘出一句“老鱼你去”。
没有防爆服、没有电子干扰仪,只有从渔民生涯里借来的鱼钩、冰镐,以及菜市场讨价还价练就的胆量——这座工业城市的安全防线,竟要靠一个民警的生存智慧来维系。
高群书刻意淡化了英雄主义的光环:老鱼颤抖的手反复在炸弹外壳上打滑,汗水浸透的警服紧贴着脊背,给妻子打电话时支支吾吾的“遗言”里藏着对死亡的恐惧。
当他在防空洞里用晾衣杆远距离勾动炸弹引线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拆弹部队》式的精密操作,而是底层警察在专业缺失下的无奈自救。
这种“土法排爆”越惊险,越反衬出公共安全体系的结构性脆弱——正如原型于尚清在现实中哀叹:“但凡有个正经排爆组,哪轮得到我这半吊子拼命?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撕开了英雄叙事的温情面纱。
老鱼反复念叨“解决了炸弹儿子就能进公安局”,在遗书里工整写下“抚恤金别让媳妇乱花”,这些市井算计让英雄回归凡人本色。
当他浑身是血地被抬出废墟时,镜头没有停留在鲜花掌声中,而是对准了病床上缠满绷带的躯体——那只被炸飞手指的右手,再也不能握紧冰钎;近乎失明的双眼,倒映着单位承诺的“英模待遇”终于兑现时的苦笑。
这种“奖励前置”的潜规则,让壮举沾染了交易色彩:用肉身伤残换后代编制,究竟是制度的慈悲,还是系统的赎罪券?
真实案件中的于尚清,余生都活在止痛药的阴影里。
当媒体散去后,他需要自己联系假肢厂,为儿子工作指标跑断腿,这些未被拍进电影的后传,恰与片中老鱼在颁奖典礼上僵硬的笑容形成互文。
导演用洗浴中心欢腾场面与爆炸现场的交叉剪辑,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祛魅:所谓“挺身而出”,不过是小人物在生存压力与责任枷锁间的被迫选择。
《千钧一发》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英雄供奉在神坛。
当老鱼佝偻着腰,拎着鱼竿走向第11枚炸弹时,松花江的冰层在镜头下裂开细纹——这何尝不是世纪初中国基层治理困境的隐喻?
专业设备的缺席、官僚系统的颟顸、个体命运的悲怆,都被封印在这部“非典型主旋律”电影里。
当我们为老鱼的勇气落泪时,更该听见冰层下的叩问:一个需要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填补制度漏洞的时代,真的配得上这样的英雄吗?
附注: 2014年7月,于尚清旧伤复发,被送进齐齐哈尔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到8月13日,因病情危急,组织上经过商量后,决定将于尚清送到北京治疗。
可惜的是,虽然医生们拼尽全力,但仍然没能挽救于尚清的生命。
2014年11月6日,于尚清因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8岁。
《千钧一发》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科幻佳作。
一、主题深度影片以基因决定论为背景,探讨了先天与后天、梦想与歧视的深刻主题。
主角文森特尽管基因不佳,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向那个基因至上的社会发起挑战。
这让我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否也常被外界的先天因素定义,而忽略了自身努力的无限可能。
二、视觉风格整体视觉风格冷峻而充满未来感。
色调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科幻氛围,从高科技的基因检测设备到未来感的建筑,每一处细节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基因决定命运的世界。
三、表演精湛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主角将文森特那种对命运不甘、对梦想坚定的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深刻共情他在这个充满偏见的社会中的挣扎与奋斗。
距离不是什么男的站在女的身边,一个却不知道另一个爱着自己之类的扯淡。
这两位之间的距离算得出来,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勃起的长度,中国男性距离女性的平均距离是11.2厘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个存钱的口袋和另一个存钱的口袋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这两个口袋一个属于打工的,另一个属于无良老板。
9分。欺负老实人,逮着一个人往死里薅,憋屈。一开始老鱼徒手排雷,放摩托车兜里颠啊颠,吓死个人!老鱼真的是除了不会生孩子啥都会的全才~拆第一颗炸弹因为来不及了,略懂一二的老鱼硬上可以理解,后面这么多颗居然还不向上级请示增派专业排雷人员来,我是真的不懂,是老鱼的命不是命吗!?局长对打退堂鼓的老鱼说了两遍“你不上我上”,典型的官大一级压死人,不过这种生死局,不在我的专业职责范围内我肯定不上。电视报道里全是领导的讲话,真正的英雄没有画面。老鱼身受重伤得到了什么?二等功,光荣,有锤子用,能吃吗?领导许诺解决的老婆孩子的工作还是没解决。拆弹拆到后面,一群人跟着,就像玩一样,只有老鱼不断强调,前面没爆纯属侥幸。听到老鱼跟老婆打电话匆匆交代一下,眼泪止不住地流…最敬佩当好警察好医生好老师的人们,向你们致敬!
以平凡警察遭遇的爆炸案入手,反映了东北的社会百态,写实冷峻又略带黑色幽默。可惜作为一部电影缺乏节奏感,犯了此类影片的大忌。P.S.真实案例中炸弹安置在举办经贸会的大厦中,社会舆论压力更大;犯人中有退役武警,“志向”和技能比起片中敲诈报复黑心老板的打工仔要强得多。
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回头去看那时的电影,反而觉得更真实。虽然粗糙,却更质朴,剧情直接明了,叙述完整。现在肯定不会再去这样拍这样的电影去了,偶尔回味还是挺有趣的。
公映
还行,很少有小人物终究是小人物的电影,有用就架着你推着你往前走,用使命感用茅台用洗浴二人转招待你,没用就搓麻绳,没有什么英雄,只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这个角度非常好
很优秀的一部剧。轻轻拨动心弦,却随时让人紧绷心情……
是个冷门好片,有一些本土的又愚笨又团结的感觉,但拿有用的人往死里用就有点过分了。
高手在民间,故事在世间
电影院
绝对是好电影,可惜看过的人太少,最后4分10秒的长镜头,用的太TM好了!
终究要炸的,不是这个就是下一个,最难挨的就在于此,永远面临死亡
很生活化的场景,就显得剧情有些刻意了
男主本身就是一名警察,自然不做作。
多一星给情怀
画质问题吧,好多地方看不太清楚,挺好的题材和人物,但是处理得有点像纪录片还有点业余那种
中国式悲剧 —— 被欺负的工人成为罪犯,排爆警察重伤,黑心老板全身而退。如果像西部片《正午》那样把时间感拍出来,会更震撼。
改编电影不好拍啊,想要还原结果就让故事像嚼来嚼去的口香糖了。也许是先看过拆弹部队再回过头来看这片子就嫌弃他不够精细了。但不可否认场景氛围处理的很好,机位也很独特,这些都带到了他后来的电影中,造就了风声的成功
平淡。
师兄回母校讲座上放映,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好电影,更喜欢他的神探亨特张!春秋笔法
三星半吧.正统写实.等西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