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辉》和《天上的菊美》影片落幕了,兰辉和菊美的音容笑貌却久久回绕在我的脑海。
忽然想到“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一直探索的母题。
祖国的彼岸,伟大的高更就曾经发出了震惊世界、发人深思的三个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叔本华说:“生命本无意义。
”,孟浩然也吟诗唱到:“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快而立之年,踏入公职行列不久的我,抱怨过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实的灰色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价值观和人生观彷徨在十字路口。
我想,兰辉和菊美的一生就给了这个命题很好的阐释。
家里是喜气洋洋庆祝春节的鞭炮之声,外面是寒风凛凛漆黑的高山深处,为了工作,兰辉选择了后者;自己的孩子锦衣玉食,供他人的孩子上大学,兰辉选择了后者;在泥石流濒临之际,快速逃生还是耐心劝导花甲老太太跟着一起离开,兰辉选择了后者;在自己病情急需卧床休息时,是安心的静养还是心系民众焦急的前往灾情第一线,兰辉选择了后者。
菊美亦是如此。
家里是娇妻和幼童,菊美选择了孤身住在村委会,只是因为早出要为民众工作;父母住的房子破旧不堪,菊美选择了为藏区放牧人盖固定聚集点,让他们住上舒适、安逸的新房子,虽然对父母抱有深深地内疚;自己患有严重高血压,继续留在高原工作还是听妻子的话,到成都坝子里找份工作,菊美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回报,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离天上最近的地方。
同样是因公殉职。
因为他们的选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眼噙泪水为他们送别。
昔日的言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经久回忆。
老百姓自发前往哀悼的场面, 忽然想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句,懂得了其中的深意,那里面所包含的情怀是那时朗诵的我所不能体会的。
看完影片,并没有曲终人散的悲凉之感,相反,内心激情澎湃,感动至极。
这是一场正能量的洗礼,也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以往的质疑一扫而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兰辉和菊美告诉我的,我将加工保尔的一句话来表达:“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公职人员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
”
都说当自己置身于高原上看到那里的风景时,仿佛自己都被洗礼了一番。
高原上的灵魂是圣洁的,像菊美多吉的一样。
正因为有他这样的灵魂存在,才为高原更添圣洁之感。
他圣洁的灵魂犹如蒲公英,飘飘扬扬,散落在这块土地上,看上去那么温暖美丽;也像是高原上有着顽强生命的格桑花,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吉祥的美好希望。
菊美多吉,这位最美基层干部,最平凡也最顽强,为老百姓送去温暖、送去幸福吉祥。
他虽然走了,但他圣洁的灵魂却永远存在那里,那是最美的!
《天上的菊美》用简洁、唯美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菊美多吉与妻子昂旺巴姆的爱情以及他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故事。
菊美多吉一心为藏区民众服务的梦想,促使他不畏艰难、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抵抗着对亲人的思念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每村每户每个人。
由于每天奔波劳累,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健的康巴汉子毕竟是血肉之躯,过度疲劳致使年轻的生命停止了跳动。
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在我眼中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能给人以行云流水的一气呵成之感,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电影主旨在最后得以升华,给人以真正触及心灵的感悟。
《天上的菊美》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由著名演员阿旺仁青、江疏影、陈瑾的倾情演绎,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怎样带领藏区人民改变藏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主人公菊美多吉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给我们以忧伤而又热血澎湃之感;妻子巴姆对丈夫多吉的爱与支持,体现了一个唯美而坚毅的爱情故事;姐姐英措觉姆与弟弟多吉的亲情,犹如香雾侵润了金殿里祈福的真言。
同群众一起修公路、修牧民定居房、筑水渠,刻画了菊美作为藏区基层干部帮助农牧民的奉献情怀。
在巴姆临产的当天,菊美还在龙灯乡为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而忙碌着。
当菊美决定回去看望巴姆和儿子,但在路上却遇到了患重病的村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掉头把村民送到了医院。
对菊美来说回家成了奢望,不按时吃饭成了一种习惯,身体的疼痛却是家常便饭。
他用年仅33岁的年轻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我本身就对主旋律的电影不是很感兴趣,是被单位逼着看的这部电影的,虽然不太想看,但也不是特别排斥。
开篇还是很正常的,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四川的藏区当村干部了,上来就要解决修路的问题,修路过程中占了藏民的地被阻挠,再被老干部教育要耐心对待藏民,我觉得可能这个剧情会跌宕起伏搞出很多大事,但我错了。
这大学生干部去劝说藏民,藏民还刚好因为家里烧煤油灯被熏的得了肺结核,这大学生保证说路修好后会修电站,就不用烧煤油了,然后藏民就同意修路了,同意了。
这个故事前后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
然后是修桥,请了几个大领导,看了一下危桥,然后桥就修好了,然后大家各种开心庆祝,加一起估计也就只有10分钟,而且其中还有5分钟是庆祝的描写。。。。
男主衷心为藏民服务,但一个老干部要他赶紧找老婆,然后他就发春了,让他去接一个藏区小学的女老师(这女老师年龄、照片他都没见过),就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
春风满面骑个摩托去接人,到地方后在街上看到一个美女,然后就一边盯着别人看,一边骑着摩托绕着人转圈。
这哪是普通人,完全是流氓!!!!
这女的遇到这种情况还完全不害怕,在这女的告知男的自己不是他要接的人之后,还要这个男流氓骑车载她(这女的也不是一般人),这男的竟然要求载她一辈子。。。。。
这种偶像剧的剧情都能硬塞到这里。。。。
其他都是这种背景还没有交代清楚就匆匆结束的小故事,剧情也越来月夸张,越来越不靠谱,而且男主的表演特别容易激动,表情极为夸张,台词呢,基本可以参照党中央各种文件以及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内容,看的实在让人受不了。
这种政治任务的电影真实委屈了陈瑾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2012年5月18日开始,天堂里多了一个圣洁的灵魂,名叫菊美多吉。
两年后的同一天,关于他的影片《天上的菊美》在峨眉电影集团举行了盛大的首映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齐聚在此,共同体验菊美多吉短暂又璀璨的人生。
电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写意诗,刻画了他在20岁到33岁的这段时间里的欢笑、泪水、汗水、爱情、亲情。
影片平实、生动、感人至深,菊美的青春岁月在一幅幅绝美的高原风景中,在一段段朴素却拥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实场景中喷薄而出,又不期然地戛然而止。
《天上的菊美》正如“悲怆”奏鸣曲,隐藏生命的磨难,弥漫着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藏区高原的干部真心不容易,他们在以透支生命为代价的情况下,既要对家庭负责,又要对工作负责,努力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平衡点,健康早早的被透支。
很多人不了解高原的工作情况,那里的干部少、辖区广,在海拔3000左右的高原上,你能想象去村里一次来回要走4到5个小时以上的情况么?
你能想象,沿途无人区的荒凉吗?
你能够在这样枯燥的地方,离开繁华、离开时髦、离开一切你在大城市里能享受的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捷吗?
就这样的情况,切切实实的发生在高原藏区。
虽然片子叙事的手法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这是一部还原的基本事实的片子,这也就是这些干部的真实写照:平淡、艰苦、责任、矛盾。
单位因七一组织了《天上的菊美》一片的观影活动。
片子还是不错的,藏区风景实在太美。
菊美的事迹也很感人,最后我都落泪了。
可是请问,基层干部们只懂得解决问题,以舍弃小我的精神用生命为百姓付出,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片子有几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一是,菊美准备回家看望刚刚生产完毕的妻儿时,一位老大爷求作为乡长的菊美帮忙解决问题。
菊美之前刚刚帮这位大爷找回了十头丢失的耗牛,不一会儿,这位大爷又上门要求菊美讨要工资并且劝说儿子搬入新房。
菊美暂时放弃了回家,而是帮助了大爷。
这样当然没有不对,可是乡民一有问题就找乡长并不应该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这一方面说明了村民受教育水平之低(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他乡干部的不作为和乡政府部门的不完善。
其二是,巴姆要求菊美去成都看病,在成都的小旅店里,菊美安慰巴姆的话,等房子都建好了,路都修好了,人民都好了,我就有时间了。
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值得大家敬佩和赞赏。
不过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对自己家人的不负责和不尊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
难道我们需要的是让基层干部用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惋惜来服务群众吗?
难道“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这一天是永远不可能到来的道理他不懂吗?
最后是,影片的结尾的字幕显示菊美多吉在死后被追授“四川省优秀党员”等称号,并且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向菊美同志学习的活动。
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到死后才发现这位同志的好,为什么不能在生前就及时表彰?
为什么要开展向菊美学习的活动,不权衡好身体和工作,家庭和群众也值得学习?
客观地宣传菊美的事迹,就算人民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心也是通透的。
《天上的菊美》讲述了藏族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短暂但感人的一生。
他是川內藏区的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在他心里,像牧民家的牛丢了,为当地修桥补路等都是头等大事。
正是由于过分操劳,他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但也没有能够耽误他为当地百姓服务,直至他在一次深入牧区的走访后,因突发疾病,在睡梦中去世。
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电影中没有刻意制造催人泪下的故事,没有做作的台词与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真实的一件件小事:工作,学习,家人,生活,爱情……让我们看到一个血肉丰满的菊美。
电影中,藏区的风景很美,蓝净的填,皑皑的雪山,无边的高原牧场,雪白的哈达……然而那只是看上去很美,主人公工作的地点,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生存环境恶劣。
高原,让人距离太阳了近了,但距离死亡也近了。
菊美多吉的的无私付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他时刻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
在观影之前,我先从网上了解到此片是讲述菊美多吉先生的一生。
他身为基层干部,非常热爱藏区工作,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的许多平凡事迹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让我几度潸然泪下。
影片以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为基础,真实的记录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012年5月18日,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深夜返回宿舍时,因劳累过度于次日凌晨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3岁。
菊美多吉生长在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是一名很淳朴的藏族人。
影片中,原乡书记退休回家在离别时,叮嘱菊美要找老婆,他便铭记在心。
后来接到任务去县城接巴姆老师,没想到第一次见到巴姆就一见钟情,菊美当场毫不掩埋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我记得有一幕是这样的,菊美跑到巴姆的学校求婚,突然外面开始打雷,菊美意识到马上就要下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于是毫不犹豫准备投身“战斗”中,就在那一刻,巴姆答应了求婚。
我想巴姆也是为菊美的爱民奉献精神所感动吧!
有一天,菊美接到电话说巴姆给他生了个男娃,菊美高兴的像个孩子,激动的不知所措,正准备驱车回家看儿子时,牧民上门求助,他立马答应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因为在他心中,群众事永远排第一。
工作空隙间,他跑到一个山谷边,对着家乡的方向用他沙哑的声音喊着:巴姆……巴姆……自己家里老婆生孩子,都希望老公在身边陪伴。
可菊美工作太多脱不开身,在撕心裂肺的呐喊中,现场的观众都能深深体会到他心中对老婆孩子的那份愧疚。
2008年,菊美从扎拖乡纪委书记调任龙灯乡乡长,其间被检查出患有高血压。
医生告诉他,一定不要在高海拔的地方工作,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他却当作“耳边风”。
在这1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顾自己身体,一生恪尽职守,为他的工作,为他的牧民们无私奉献着。
社会需要更多像菊美多吉一样的好干部弘扬“正能量”。
观影之前我不认识他,但现在他已不是荧幕上的菊美,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菊美。
不可否认,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忘我的奉献,不顾及家人,不顾及自己,所以那些人往往都成了圣人,天上的菊美也是如此。
可是,这样的故事,给人感觉就是惋惜和可悲,有病不看,老婆孩子不管,父母也不顾,33岁就死了,留给家人巨大的悲痛,还有一堆明明可以亲自做完的事情,也就这么做不了了。
圣人难做,也希望以后这样子的圣人少一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原来大家都是被单位拉去的啊~
我渴望爱情 能在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来到我身边。
剧情毫无起伏,主旋律都拍不来
先进性教育片,臧组官迷的花样作死实录。这个汉子魅力不要太大,每一句谎话都有人相信到愿意为他生孩子 @2014-07-10 08:44:43
单位集体看
单位包场……因为看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种男主角画眼线刷睫毛膏的大烂片,有几个笑点和很多美景的《天上的菊美》反倒有种“哎呀还不错耶”的感觉,差点都想打三星了……可是多少年了,从焦裕禄到菊美多吉,“我为人人、让我去死”的狗屎观念还在被歌颂,呵呵,人民的好干部你能不这么作死吗?
藏族人示爱可太直接了:“你能载我一程嘛?”“我想载你一生”。苗月除《无蝉的夏天》之后就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拍各种主旋律,哎,浪费了。
很纯粹的一部作品,不管是生活还是爱情,都足以触动人内心,也许这种感觉只有当你真正去过藏区才能体会,亲情,爱情,工作,愿望,是如此简单,如此干净。。。
好人,典型……希望结局不要都是这样。
一开始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乡干部,需要这么拼命吗?但是越往后看,越往后看,他对工作执着认真的态度,为百姓做的实实在在的那些事情,舍小家为大家的这种精神着实令人佩服,而立之年脑淤血去世也非常让人惋惜,怎么说呢,值得一看的片子。
我的心,永远在这等着你。
导演编剧就是个坑。
——“哦呀哦呀”。
看过都是阿妈焦黄的玉米饼的味道,破旧的金幡的颜色阑珊,巴姆的美丽,一个人朴素高贵的一生如高原上风的独白
藏族基层干部菊美多吉是好干部,事迹很感人,值得大家学习
风景美如画,剧情抑至渣。虽然免不了高大全形象的塑造,但是作为真正走群众路线,不被懒惰打扮,物欲腐蚀的干部真的不容易。
虽然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去赞扬,可是光说这片子,真的拍的一般
这是一部神奇的片子!!
对菊美巴姆的爱情描写太生硬了,从表演上看不到纯真质朴,只有一个荷尔蒙分泌旺盛,简单粗暴的傻小子
为这么个中国优秀党员致敬,平凡的人,平凡的爱情,平凡的工作,却是一位不平凡的党员,有着不平凡的灵魂,为人民服务!就看电影为我们叙述这名党员的故事,能感动到很多人,就够了!西藏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