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堆都没了气死我了。
科学会堂观影纪念一下,我觉得这部片儿特适合在学校的礼堂放映,超有教育意义啊。
个人觉得陈坤演的不错,换个演员来未必会更好。
1、其实每个人都一样。
你所看到的成功的人背后总经历过许多失败和挫折,不要总是看到他们光鲜的一面。
2、即使你是个粗人,没有高端知识储备,只要决心去做,总会有点儿收获。
3、如果你有个好脑袋并去他乡学了很多金光闪闪的知识,可以选择当一个外国人享受生活,也可以选择回自己的地盘儿报效祖国,尽管现在的祖国不容易报效,但总不会比那时候还难吧?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4、满脑袋是公式数学的科学家也懂浪漫爱情,但最好不要找科学家当老公吧,尤其是涉及机密工作的,即使他能跟你生死契阔与子偕老,但还是聚少离多,到老能出来散散步压压马路,辛酸啊。
5、真心觉得最后不该放映钱老离世的真实影像,太难过了思密达。
最后表达我对大家们及其家属们的深深敬佩。
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可以说真的非常详细,完整记录下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国外辛勤钻研,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再到艰难回到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接着到回归后为我国成功研制出导弹的这一路故事。
钱学森是共和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人物事迹值得一代代国人学习并发扬光大。
另外片中陈坤所饰演的钱学森也和钱学森本身的体质和外貌极度相似,称得上完美还原。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凭借清华大学的庚款公费留学项目前往美国留学。
1936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航空工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
1939年:获加州理工博士学位,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早期核心成员之一,是美国火箭和导弹研究的先驱。
1947年:被授予美国空军上校军衔,并被称为“火箭之王”“美国航天之父候选人”。
1950年:因受到麦卡锡主义影响,被指控为共产党同情者,美国政府限制其自由,软禁在家。
1955年:在中美外交交涉下被允许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仿制苏联P-2导弹)。
1964年:在钱学森等人指导下,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中程导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钱学森是技术总负责人之一。
1970年代-1980年代:提出系统工程、工程控制论、思维科学等理论,推动自动化与战略武器系统发展。
1980年代:倡导知识统一论、军事战略学发展,支持载人航天计划。
1991年: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9年:与世长辞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忍不住感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可以这么丰富?!
怎么可以做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
怎么可以改写一整个国家的命运?!
这部影片拍的很生活化,让钱学森这个名字一下子鲜活起来,不再局限于只是一个书本上所写的“两弹一勋”的光荣人物的代号。
从开篇的场景,钱学森执着的跟蒋英说:“跟我走吧。
”就让我喜欢不已,这样一个优秀的男人执着的爱着这个女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为了这个男人放弃了国内的大好前程。
这部影片有很多感动我的地方,他们俩的感情,他们那种蓬勃的爱国情怀,以及那个年代人们所具有的一种特性,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内心里有一种萌动。
原本就觉得陈坤长得帅,但是这部片子之后,陈坤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又上升了一个级别!
还有张雨绮,一下子也好喜欢了!
作为我国“两弹一勋”的元勋,钱学森必然是伟大的,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他能够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一无所有的中国,积极投身国家的建设事业,让中国在国际站稳了脚跟,真是,恩,让我想到鲁迅曾经的一个形容,是一个“大写的人”。
可能有人会说他的归国是因为美国当局的不信任令他失望,他才回到了祖国。
但是,就我看来,美国当局当时所做的一系列只能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是更加坚定了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信念与决心。
我觉得中国的火箭事业能有如此成就,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当年无数钱学森们的中国心,还记得片中钱学森一家归国时,在码头,有一个中国记者采访钱学森,问道:“你是中国的公民,为什么不回台湾而要去大陆?
”对此,钱学森直接采取无视的办法,因为他认为,当一个中国人在与另一个中国人对话,他所应该采用的语言是中文,而不是英语。
这样一个小的片段表达出了他对祖国崇高的敬意。
还有钱学森在东二发射失败后对聂帅说的“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我们真的有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
” 以及片中另一个片段,在钱学森讲解完后询问时,在座的人说都没有听懂时,镜头回放到了1947的场景,在加州理工大学,钱学森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不理解他写的公式,钱学森对另一个学生说:“回答他是浪费我的时间。
”然而,在同样的场景中,钱学森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他说的是:“好,来,咱们再讲一次,重新来一次。
”以及后面场景中,他对张工农说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直接来问我。
”在别人表达不懂后,他那错愕的停顿之后挤出的笑容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个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方面有着如此杰出成就的人,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傲气是多么的正常。
但钱学森在归国后,他的习性在一点点的改变,他将自己的傲气都低到了尘埃里,不再公之于众人,只是一心一意的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奉献着自己那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我觉得一个人的信念很重要,就在他在美国漫长的软禁期间,他不甘堕落,开始了对全新科学的研究,竟写出了《工程控制论》这本著作。
以及在他和友来的对话中,有这样几句话“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了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这是对抗侵略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这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以及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还有片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那些士兵的身影,那个发射前2小时的场景以及发射成功后的欢呼场景,真是,看得我有种莫名的激动,这么多士兵在这边防恶劣的坏境中,为祖国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么多士兵整齐一致的动作与声音,真的是,很感动,我想这可能就是每个中国人在特定时刻会喷发出来的中国心吧。
记得回国前,加州理工学院的院长杜布里奇先生问钱学森:“一个杰出的航天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些什么么?
”他给出的答案是:“在我的国家,我可以任何我想做的事,甚至,我可以去种苹果。
”如今,他的苹果树已开花结果。
头发花白的钱学森对蒋英说“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有聪明,在你心里,还是会有遗憾吧。
”然而蒋英却做出了这样的答复“丘吉尔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牧师问她:‘你有什么遗憾的么?
’她说:‘我这一辈都没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我为大英帝国,生了一个丘吉尔。
’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
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以及最后影像中,钱学森逝世后,蒋英把脸贴着的时候,,,无不,体现出爱。。。
(嘿嘿 这也是我的思修作业。。。
)
印象较深的:一,在美国大学执教的钱学森,黑板满满的公式,下面的同学完全不明白他讲的什么,钱说,这种问题没有必要向你们再解释,潜台词的意思是,来上我的课应该对这些公式问题应了然于胸,要研究我研究的领域这些公式问题必然是要懂的,即使我们不是站在同一个秤上对话,怎么你那也不能缺太多两。
下面的另一位中国学生记住了这个场景。
回国作为院长为大家引领讲解导弹装置图,钱看出同事们并非真懂但为面子及对钱院长的尊重崇拜却依然说懂,钱意图讲解大家未解的问题,每次想到大家却说所有的都不懂。
看着又是满满的图和公式,时间的两条平行线在此交织,回想到了在美国的那堂课。
钱放下天才般的傲气和自尊,不怕费事重新讲解,当年的中国学生现在的中国同事会心一笑。
二,钱为祖国和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罗布泊默默耕耘时,吸引来了新来一批的年轻工作人员,他们带着仰慕好奇的心情来看望钱,只要看一眼就对他们是莫大的鼓舞,钱走出小泥房,鼓舞大家,几句轻声的鼓舞和恳亲的眼神,对仰望自己的人就是巨大动力和鼓舞,时间再一次倒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美国求学在自己仰慕的世界级科学家手下读书,回国前,只说老师对我的鼓励就是我最大的财富和动力。
(谁不是啊?
自己喜欢尊敬的老师如果对自己轻轻鼓励那都是巨大财富和动力啊!
所以好老师的影响非常重要)三,结尾处钱问妻子会不会后悔嫁给自己,辛苦一生,蒋英说,记者问丘吉尔的母亲一生有没有什么遗憾,其母答,我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我为英国生了丘吉尔,也许这个比喻不是那么恰当,但是中国可以没有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钱学森你这个科学家。
感动...四,现实纪录蒋英教授走到钱老的灵柩前,脸贴着脸,动情。
什么事是相濡以沫什么是执子之手,谁能不动容。
五,在讨论会上,那位原来的院长虚心学习不断努力在会上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钱没有因为从前他的顶撞和不服气就忽略或埋没他的想法,而是鼓励发现别人的进步,不计前嫌。
作为爱国片还是很全面的,坤儿的演技进一步提升。
演聂帅的一出场就有点笑感,但是人家是四川人,没办法。
配乐有时让我有好莱坞战争大片或阿凡达的感觉,还是很贴切。
感慨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如此高寿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艺术细胞及妻子的音乐熏陶分不开,才子还不偏科。
因地制宜,不钻牛角尖,回国在国内没有相应的技术和工厂条件下,因地制宜而不是直只拍桌子喊没有基础相应材料怎么可能做出来,利用现有的条件不等待美国的数据也不仅仅依赖俄罗斯老大哥,自己自力更生创新。
时时保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在如此的压力下,能够把它转化成动力,调节能力是多么的厉害,这和之前经历过大风大浪分不开,善于积累经验,把过往的失利不利化成以后前进的动力和家底。
值得学习!!!!!!
感动!!!!
第一次在豆瓣参加抽奖,中了。
于是有了这次提前观看钱学森的好运。
先谢谢一下那些人。
写在前面的废话以下正文看了太多有关电影表白和求婚的情节。
但是我想说,钱学森里的简单一句:跟我走吧!
是给人震撼的一句。
这句话后面的内涵和承诺,怕是只有当事人自己体会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钱与蒋就是这样的。
钱被捕,探监结束时,钱缓缓转身后的深情回眸,加上一句别有意味的“我爱你”,听来让人动容。
明明有那么多的话语想要彼此倾诉,但形势所迫,只有彼此深埋心底的牵挂。
这样的情节体现了人的温情,没有所谓的“假 大 空”吧。
前半部分的美国片段,大学授课的情节,搞科研的场景,在美国生活的后面,被捕入狱的时刻,归国遭阻挠的种种,家庭宴会的欢乐……太过需要自己细细品味的画面。
坤少的演出让我相信他心中的钱学森就是这样真实地生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回国后的一切,好像感觉有点喜剧感。
包括张和林的表演,观众都有点笑场白手起家总是让人尊重的。
一直认为在介绍中国牛批的科学家的电影中,普遍存在刻画地太过完美,太过片面,没有深入挖掘的现象。
战狼,中国医生,中国机长等热血片,都没有很深入地了解过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用眼泪、呼喊、沉重烘托的气氛只能带来一时的感动,电影看完只能感叹一句“牛批”,掉几颗眼泪就完事儿了。
相比之下,外国同类的介绍计算机之父图灵的《模仿游戏》(主角是个怪胎)、霍金的《万物理论》(跟护士出轨了)、提出博弈论的纳什的《美丽心灵》(主角是个精神病)、提出物种起源的达尔文的《造物弄人》(众叛亲离)等等等等,都是比较客观地描述了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和挫折(尽管有艺术的渲染),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人物的成长历史。
看完这些电影,你会觉得这样的伟人是发人深省的,是有启迪作用,是能在脑海里面徘徊许久不绝的一盏明灯。
看完钱学森,我第一感觉“他很天才,是为中华民族奉献的伟人,我要加油,今天一定学完这本书!”,第二感觉会有许多疑问“他是一直都这么天才吗,小学中学大学怎么样,怎样面对挫折的”,“他到底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怎么样(本人是预备党员,我很爱党(・ω・))”,“他回国后是怎样一步步从无到有‘种苹果’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的缺点是什么”。
人无完人,有缺点的人让人更亲切,毛主席也有过错误,但是我还是最敬佩毛主席了,毛爷爷真的一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伟大的科学家不需要过多的夸赞,只是看到他们的成果,享受到这些可敬的先人为我们人民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到他们始终坚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我们就已经直呼yyds了。
今天是12月13日,我为我们民族国家我们党有钱学森这样的伟人骄傲,自豪。
我希望之后有更多的电影能介绍一下中国的伟大的科学家,譬如屠呦呦这样的,从实际,细节出发,让其他国家也看看,咱不搞虚的!(第一次影评,见谅,别喷我 ̄へ ̄)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还是短板,我也在加油,大家加油!
(一) 留学海外,他第一次回国探亲,因名声在外,追求者甚众。
两家世交,自小相识,自然有人求了她帮忙说亲。
席间,他的眼神没在那两 个富家女身上,却一直停留在她身上。
一来二去,他虽未言明,她也知道了他的心意。
在爱情面前,他不善言语,但却早将她的眉目刻在心上。
加之两家父母撮合,他父亲又极为上心,每逢周末就代他送水果,她看在眼 里,心里也起了波澜。
转眼探亲时限已到,他自然要回返美国。
一句“你跟我去美国吧”,唐突的将心思挑明。
姑娘虽知他情意,却也觉得 毫无准备太过意外,以继续通信为由婉拒。
谁知他却认定了她,只重复着:“不行,现在就走。
”(二)她家中五姊妹,而他却是独子。
小时候行三的她原本要过继到他们家,摆几桌宴酒,奶娘的缎袍子也都缝好,然而她到了他家却哭闹不 停。
源于家中有姊妹相陪玩伴,到了这儿,这个家中的大哥哥却不愿同四岁的小妹妹玩。
加上她母亲思女反悔,便不了了之。
然而他父母却 不依不饶的要她做干女儿,还定了长大给他做媳妇的合同。
不过是幼时的玩笑话,即使当真,两个孩子一个游学美国,一个远在欧洲,亲事渐渐也被淡忘。
(三)新婚伊始,晚饭后他却独自泡壶茶躲进书房。
只留下句回见给一脸错愕的她。
然后岁月流转,半百年里,晚饭后他每每如此,她早习以 为常。
他们相伴六十二年,经历过太多风雨。
被软禁监视,被逮捕关押,他被折磨地消瘦下去,而她却不言不弃,守在他身边。
在那段日子 里,莫扎特贝多芬和她的歌声是他最大的慰藉。
之后辗转归国,沧桑变迁。
他成了受人敬仰的两弹一星功勋,她是蜚声海外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
她是站在他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他 也是她台下永恒微笑的听众。
就好像许多年以前,在宴席上的他还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她仍是那个奶声奶气的丫头,他们站在一起唱过的那首《燕双飞》。
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
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
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
雕梁尘冷春如梦,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
栖香 稳,软语呢喃话夕晖。
差池双剪,掠水穿帘去复回,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
他,是钱学森。
她,是蒋英。
看今天的晚间新闻,才知道蒋英先生逝世的消息。
以前看过凤凰卫视做她的采访,觉得那一代人真像活在戏里一样。
说是她年轻时候长 得像赵雅芝,在德国瑞士学过声乐,表弟金庸写的那段关于她歌声的文字更是常被人拿来引用。
祖谱里随便一查,便拽出了几个名人。
而钱 家当时在杭州也绝对算是大户,书香门第,再加上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物理力学和火箭专家这些标签,怎么都是个让人仰望的高度。
爱国伉俪革命家都是别人贴上的,这故事和日子却是他们一天天走过来的。
没什么波折悬念,这一辈子说见白头也就白头了。
父母之 命,两情相悦,事业和爱情都完满的人,怎么不让人心生羡慕和嫉妒呢。
上初中的时候看过痞子蔡的小说叫《亦恕与珂雪》,借以为题,他们才是真的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吧。
真好。
也许是我想的多了,可是看过影片之后,我思考了好多好多……今天周六,本打算出去溜溜弯儿,逛逛书店神马的,但北京的风也忒大了,用室友的话说“吹得我快找不着北了”…… 十点多的时候出去吃了个饭,果断打消了出去玩儿的念头,怕风把自己吹跑了(不过按照体重来讲,想跑都跑不了…悲剧…),就立马决定回寝室写入党的总结性思想报告(差距有点儿大哦…我的人生一直存在起起伏伏…)。
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正事儿就被我抛到脑后去了。
因为今儿早上起来后,刚把坤哥的《突然走到了西藏》看完,挺有感触的,对坤哥的印象又提升了一个档儿,所以就想起了坤哥刚刚上映的一部电影《钱学森》,看到崔老师(坤哥在北影时的班导)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蛮好的,就决定看看,于是乎,上网找到了这部《钱学森》(话说,我去电影院只看3D和IMAX的,2D神马的都在网上解决了,学生一族么有钱撒)就开始看了,看完又查了查钱学森先生与蒋英先生的资料… 结果,各种感慨扑面而来,挡也挡不住…下面就先来说说对钱学森先生本尊的思考吧…“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好像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是作文的素材了,以前还真是不太了解,作为一个教授一个专家的他为什么会提出这种疑问,但了解了他的一生之后,还是有些理解了他的疑问。
在我鄙薄浅显的认识里,55年先生回国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便全权交给了先生,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没有设备,甚至连资料的来源(例如苏联“老大哥”)都不大靠谱儿,中国有的只是先生这个人,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先生头脑里存在的东西以及即将存在的东西……这种条件,要是搁我身上,即使我再厉害再有才,都极有可能会选择逃跑诶 可先生却承诺8年实现两弹合一 这种魄力,这种胆识,真的让我佩服至极。
再者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一腔爱国热血。
以前总觉得老一辈儿的那种忠贞爱国的热血是某些媒体行业为了某些利益而夸张夸大编造出来的,即使有爱国之心,也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强烈,毕竟中国的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是存在的,但了解了钱老先生后,觉得,也许,这些是真的,即使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张,但我也选择相信。
先生是射手座,当我知道我和他同为一个星座时,就开始想更深一步了解他的人生。
我喜欢先生的主张,“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这样的人是全才。
”通俗的来说,现代的人才需要在理工、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些造诣,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渗透,就像钱先生说到自己的妻子时“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引号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我想,这就是大家吧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严肃的话题?
回归!!!!
以前一直认为科学家就是很古板,很严肃的,都不敢把科学家往文艺方面想,可是,钱先生是一个如此浪漫的人啊 这样,便说到了蒋英先生,我无比的羡慕两个人之间的那种伉俪情深啊!!!!!!
当一个人可以为了另一个人牺牲自己的梦想…… 这种爱情或者说这种亲情,不能不让人动容 想到这些,就让我想到了如今的现在(这个词… 有些奇怪哈 就这样吧)迷茫,是上大学之后听到的最多也是触动最大的词,因为,没有动力…… 我很羡慕钱先生时期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事业,有让自己就算牺牲也要奋斗的事儿… 我呢?
或者说,我们(一部分大学生)呢?
有目标吗?
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生存?
即使有目标,也没有值得自己为之而死的目标。
实际,我也想,或者说,我们也想去寻找一个这样的目标,可是,如果我们说,我可以为国家而死,有人会信吗?
也许,自己都不会信。
年代不同了,人啊,也不同了……实际看到片子的末尾,大概在纪录片出现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下来两滴,当时以为是看到了钱先生去世蒋英先生痛苦的神情时被感动了,现在想想,是被这个人,那个时代的精神感动了。
看过之后,最突出的感情变化就是,爱国。
我突然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的感情,很强烈,突然觉得我也想为祖国做点儿什么……真的,发自肺腑的……可是,我也怎么做呢?
不知道……慢慢地向前走吧向前走就好……. 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吧 ————————视角分割线————————来说说我对影片的看法吧看过厂花的精湛表演之后,我对坤哥真是佩服 我觉得“男版东方不败”这个称号,他能够承担得起。
但是,在得知坤哥来出演钱学森先生时,还是有点儿不太确定,“妖娆”的厂花能够突破自己去演一个科学家吗?
很是怀疑…… 不过,看过之后觉得,坤哥的演技确实很高。
没看过任何钱学森先生的视频资料,但是,了解了他的人生之后,我会产生一个想法,钱先生是一个很爱笑,很开朗的人,不是个沉郁的人。
但是,坤哥版的钱学森我觉得是一个有些沉郁的人吧 但,这并不影响我赞许坤哥的演技。
因为我觉得,他演的不是钱学森这个人,他演的是一个科学家,一个“中国航天之父”,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坤哥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他将这个科学家年轻时的轻狂、受辱时的坚强以及工作时的担当演绎的淋漓尽致,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读出每个阶段这个科学家的心理动态,这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好的一个地方。
毕竟,它不是一个纪录片。
而张雨绮版的蒋英呢,形象确实非常好,与蒋英先生的一张照片确实有神似之处,但是,张雨绮的演技,在我看来,有些生硬,嗯 生硬……与在《长江七号》里的感觉差不多… 我不认为蒋英先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会端着花腔女高音的范儿…还有一点,个人癖好哈 我不太喜欢张雨绮的声音……嗯…再来说说影片的音乐吧 说实话,欠火候。
在高潮的时候没有达到那个激动的点,让人有些憋着气儿的感觉,总觉得想抒发或想发泄的时候,发泄不出来,憋在那儿了……特别是在影片最后的时候,应该达到那个情绪的最高点,可就是没上去……唉……可惜了……张铁林演的毛主席…… 我为嘛想笑嘞 实际我觉得最应该笑的是林永健演的聂帅啊 不过,个人觉得演的很好 没笑出来……范儿很足,嗯!
吴樾等人的演技也还是不错的……整个影片逃出了纪录片的圈子,处理的蛮好的 蛮欣赏的 就说到这儿吧 一查字数,2500字了,要是写论文也这么快,该有多好啊 总之,还是蛮喜欢这个片子的,10分的话,8分吧 去写思想报告啦!
吼吼!!
还算客观吧。
貌似钱教授是受了美帝国主义的迫害后赌气回国的,如果当时美国政府没那么SB,没有迫害钱学森呢?
如果钱学森不回国,在美国拿两三个诺奖,最多回国搞几次讲座当当客座教授,就像现在某某人一样,可能收到的鲜花和掌声会更多。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不会有假设。
那时候的人做事就凭一种信念,无坚不摧的信念,愣是几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制造出导弹。
如果放在今天,金钱至上的时代,除了抄袭和山寨我们还能做出什么东西。
钱学森是个天才,但是如果他不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如果美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参与火箭导弹的科研,可能他也只是个论文发的比较多的大学教授而已。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还是间接的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持才造出两弹一星。
说“完全凭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底气不是很足吧。
在中国钱学森是个现象级的人物,可能几十年也遇不上一个,而在美国钱学森只是个比较优秀的科学家,不多见但也还是经常有。
一个人才的成长不光要有自身的天分,更要有合适和宽松的成长环境。
天才常有,难得的是良好的环境。
土壤好,天才必然会一个接一个的发芽。
钱学森这辈子可以说是圆满的,有坚定的信念,有和自己兴趣相符的事业。
最重要的,他有一个他深爱的同时也深爱着他的女人陪伴,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没有之一。
再说说这部电影,张铁林演毛主席是个败笔,绝对的败笔。
真不知哪个脑残选的演员。
古月挂了之后,毛主席这个角色的垄断被打破,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敢梳个背头点根烟就敢演毛主席。
形象不形象的我们也就不挑了,说话那个别扭劲我们也忍了,可你好歹找个中国人来演毛主席吧?
你找个外国人,来演中国的革命领袖,你让那些还在唱红歌的人情何以堪那
拍得一点儿也不严肃 选角有问题
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不过一看监制,我就明白了,又一个献礼片
感觉向从长篇电视连续剧里截出几个片段而成的。陈坤总喜欢斜侧脑袋,微微上翘,一股文艺青年的桀骜之气蓬勃而出,哪有理工男厚重的感觉。张雨绮就更不用说了,声音听着我都发抖!
撸完了。厂花你非要拍这种主流片子么丫的你哪里像个科学家了还是好好演中性角色吧。其次就是,特效啊情节啊真的很烂,真不怪我逆反心理这么重。加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谁敢说呢,被美化被虚构的东西太多了,审美审丑都疲劳而无意义了。
平心而论拍得不是太好,叙事比较鸡零狗碎不够完整。厂花同志表演各种帅气,张铁林的chairman造型各种槽点。
适合学校组织观看
算值得一看⋯⋯毛爷爷总让我想起皇阿玛。
昨晚提前在我们学校放映了,真心觉得不错。陈坤气质虽然不合适,但演得真没话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净化自己的理想和人格
最后几分钟真是大败笔。张雨绮真不适合这个角色。
我只知道国外的日子不好过
一部充满偶像气息的教育片,希望以后爱国教育片都能拍成这样,大家也都愿意看了。陈坤的表现让人惊喜,英语进步不少,和当年的再见温哥华不可同日而语。最后蒋英与钱老告别的画面触动人心。
坤哥,坤哥!!!
真心觉得,陈坤演不出科学家的气质,督主的形象从龙门飞甲后难有突破了
为啥不干脆给钱老拍个纪录片呢•••钱老这五星级的人物,不兴用这么粗糙的一部电影给传记了的•••请学习下美帝国拍的传记片吧•••传记是传记,主旋律是主旋律,是不是咱记人的片都这么又红又专的•••还有每次看这种片我都在想被略去的某十年他们过得可好
开头很不错,一早就知道要标注爱国主义四个字,预料之中。
它起码是一部认认真真拍的片子,现在骗钱没自尊的太多了,冲这个给个三星鼓励下。另,厂花的英语还可以,虽说有点口音。张雨绮就不说了,还是闭嘴微笑吧!林永健是个惊喜~!
开头感觉交代的很仓促,后面越来越好~~两弹一星不是盖的~~
“手里没剑与手里有剑不用,这是有区别的。”看到这会,渐入佳境,有那么点小震动。现在脑子里全是陈坤与林永健的影子,还有导弹升空爆炸的情形。值的一看。
技术宅碉堡了。。。。。
不烂。。。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