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都在新加坡,所以找来当地的片子了解历史文化。
看到1977年时,组屋配置包括电梯已经可以达到国内05年左右的水平,就能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二三十年的差距。
从吃喝住行来看,看过一篇介绍新加坡组屋的文章说新加坡买房价格基本为一个月工资,对比澳洲也有用居民工作两三年工资买一套房子的说法。
我家在国内是二线城市的二线区县,算下来相当于四五线城市,房价差不多6k一平方,基本工资4k左右,我家乡房价整体给人感觉完全由需求控制,满足市场供需定价原则,之后只要高铁、地铁、人口、物价上去了,房价就水涨船高。
从饮食来看,新加坡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国家。
去超市看到菜价一般在一两刀一份食材,做一顿饭一般至少需要四五种食材,所以算下来一顿饭应该在五六刀左右,一个人吃比较贵,两个以上就会经济不少。
由于物价高等因素,据说这边70%的人习惯在外面吃饭,去的最多的是遍布于各种商圈附近的小贩中心(类似于美食广场)和组屋下面的食阁(类似小餐馆),这些地方一顿饭的价格一般在2到8刀,以本地杂菜饭(比如两菜一饭)、港式烧腊、潮汕米粉、海南鸡饭、叻沙、咖喱、印度烤米饭、泰餐为主。
对比国内工资水平和物价,比如同样一小包餐巾纸或一瓶矿泉水一元当地货币,这些地方一顿饭价格真是亲民到不可思议。
但餐厅价格差距又非常大,比如韩餐厅,半份炸鸡18刀。
先去吃饭,未完待续…
连着看了两部,平平淡淡的苦日子,中间有哈哈大笑、惊心动魄 、也有咬牙切齿、更有让我鼻子发酸眼泪流下的。
胖胖的奥斯曼真的好有喜感啊,后面的稽查员也很可爱,还有顺发在厕所唱歌也很是搞笑啊。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大女儿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被当作一个看护弟弟的保姆,一个父母的出气筒,招弟打素婷时说,你这个大女儿怎么没有看好弟弟,招弟也是大女儿啊,但是阿坤被养的好吗,素婷问妈妈,我是你亲身的吗,招弟背过身去哭了,虽然我自己不是那种处境,但是却看出了在那个时代,一个个大女儿们,戴上了重男轻女的枷锁痛苦的生活。
这部电影与小孩不笨都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其中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当年听着咖喱味的英文,重口音的华语,还有时不时冒出的自带喜感的福建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新加坡是会说方言的。
是啊,你说哪个国家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官方的语言呢?
方言可能无法登入大雅之堂,但这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没有了它,那一份归属感又能从哪里来呢?
本部片子由始至终都在说着福建话,总有一种错觉这是在讲中国的故事。
但是人物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个人讲述了国家从诞生到繁荣(还好新加坡的历史不是很长)再看如今的新加坡,有种离东亚文化圈越来越远的感觉。
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在建国后将中华文明沉入记忆深处,我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一下当年的华人世界。
作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之作,梁智强导演的《我们的故事》系列(2016)以极具野心的双片结构,在近四小时的叙事跨度中,将个体命运与国族成长编织成一部饱含历史质感的民间史诗。
影片以1965年新马分治为起点,借寡妇招弟(陈丽贞饰)携女归乡的漂泊轨迹,串联起从甘榜田园到组屋森林的社会转型图景,在闽南语的市井喧哗与多族裔的碰撞共生中,完成对新加坡集体记忆的深情重构。
一、双重叙事轴:家庭伦理剧中的国族寓言 《我们的故事》的叙事张力源自“家”与“国”的镜像互文。
招弟被迫离开夫家、寄居娘家的生存困境,恰与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的“孤儿”身份形成隐喻。
导演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露天市集的地痞盘剥对应殖民末期的无序(第一部),政府组屋的兴建与外资工厂的轰鸣(第二部)则成为经济腾飞的具象符号。
招弟从豆浆摊贩到食堂承包者的职业跃迁,暗合新加坡从农业社会向外向型工业国家的转型轨迹,而阿坤(李国煌饰)从“啃老巨婴”到货车司机的觉醒,则折射出国民身份认同的艰难重塑。
家庭内部的重男轻女传统,被升华为对封建文化的病理切片。
招弟被迫称父为“四叔”、素婷因“散家痣”险遭遗弃等情节,直指华人社群中性别压迫的集体无意识;而四叔临终前对女儿的忏悔——“原来最孝顺的是女儿”,则构成对传统宗法制度的终极解构。
这种代际观念的碰撞,与新加坡从方言社会(闽南语主导)向英语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形成复调,展现文化根脉与全球化浪潮的角力。
二、方言诗学与多元族裔的空间政治 影片的语言策略堪称文化考古的典范。
闽南语不仅是叙事的载体,更是身份认同的密码:市集骂战的俚俗俚语、潮州话与闽南语的谐音误会,皆成为解封历史记忆的密钥。
当稽查员拉贾姆(印度裔)用混杂口音的英语执法,奥斯曼(马来裔)以生硬华语帮扶招弟时,多语言交叠的市井空间,恰是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微缩模型。
导演刻意弱化英语的霸权地位,让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在镜头前平等呼吸,暗合李光耀时代“多元一体”的治国理念。
甘榜木屋与组屋公寓的物理空间转换,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隐喻。
甘榜时期宗族聚居的丧葬仪式,在组屋楼道中被简化为香炉青烟,传统社群纽带在混凝土森林中悄然瓦解;而稽查员从暴力驱赶到文明劝导的角色转变,暗示威权治理向法治文明的过渡。
这种空间政治的嬗变,呼应着新加坡从“甘榜精神”到“新加坡梦”的价值重塑。
三、悲喜剧美学:民间叙事的双重面孔 梁智强延续其擅长的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创作范式。
阿坤“理不直气又壮”的巨婴行径(如用卖侄女的钱买车、污蔑姐姐通奸),在夸张表演中透出荒诞的刺痛感;印度稽查员拉贾姆的塑料英语、潮州媒婆的谐音误会,则在跨文化笑料中消解种族隔阂。
但影片真正的力量来自对苦难的诗意转化:招弟身患绝症仍为子女筹谋的“计深远”,暴雨夜救弟的母性光辉,以及阿龙(前地痞)因她感化的救赎,共同编织出底层生命的韧性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历史影像的嵌入颇具匠心。
黑白纪录片中李光耀的演讲与虚构剧情无缝对接,使个体命运获得史诗级的重量。
当招弟在组屋阳台上眺望新生坡的天际线时,个人奋斗史与国族发展史终于达成终极和解。
民间史诗的现代性启示 《我们的故事》系列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新加坡留存了一份动态的“社会标本”,更在于其揭示的普世命题: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本土性的今天,如何让传统伦理与现代性共融共生?
招弟的豆浆摊从甘榜迁入外资工厂食堂的轨迹,暗示着答案——唯有将文化根脉化作前行养分,方能在时代巨变中守住精神的故乡。
当片尾字幕升起,银幕上飘荡的不仅是闽南语童谣,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来路的温柔凝视。
这或许正是梁智强留给华语影坛的启示:真正的国族叙事,永远生长在带着泥土味的方言里,在母亲凌晨磨豆浆的汗水中,在每一块甘榜砖瓦承载的记忆里。
勤奋做工,总会有出路,不会饿死。
中印联姻。
人类都上太空了,为何还这么迷信。
乡下人第一次坐电梯,哈哈。
组屋看起来也挺压抑的。
老奶奶说:组屋的房子比乡下的房子小,走两步就碰到墙,还不如乡下房子的厨房大。
自私好赌的阿坤三句不离屎尿屁。
谁欺负你,你跟我讲,我让他倒。
谁能想到黑社会跟女主角彼此有好感。
阿龙留长发后颜值下降了。
路怒症的后果是躺医院。
新加坡生育政策:生女或生男,两个就够了。
邓丽君的歌是全球华人最爱。
浪子披着卷发回家。
新加坡做到了不分种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是一家人。
片尾歌词不错:门前的黄泥路……清清幽幽的天空,为什么会越来越朦胧,那种感觉何时才相逢……这句歌词深得我心。
1971年,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流民务农,为移民尤其是甘榜地区移民颁发包括农、林和畜牧养殖证书,鼓励民众创业。
同时以社会保障制度吸收大量劳动力,到国家建设各个部门。
招娣卖掉工厂食堂档口,接过被阿坤认为是苦差的猪圈养殖证书,在出狱后重新做人的阿龙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种猪和鸡鸭的养殖。
在阿龙的介绍下,兼职一份水泥灰厂的苦工。
没文化的招娣能吃苦、懂人情、明事理,深得阿龙佩服。
阿喜得到公交公司职位,和印度女孩到了奉子成婚的地步。
原来印度女孩的父亲,是当年被阿喜胖揍的城管队长,这门亲事最终还是依靠招娣和艾斯曼的联合斡旋才得以成亲。
民族融合在新加坡民主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像润滑剂一样,保证国家机器的齿轮正常恒远地运转。
一年初一,阿坤打了招娣的儿子和女儿,要不是阿龙揭穿阿坤三个儿子的谎言,招娣可能都没办法原谅子女。
作为大姐,面对弟弟的无理取闹,只能忍气吞声。
女儿和母亲背负着同样的命运,却有着不同的抗争意识。
女儿体恤阿妈,因为自己也将成为阿妈一样的女人。
1975年,新加坡政府投建组屋,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和香港的廉租房,但入住是强制性的。
在甘榜有祖屋的,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偿,有农副产业的补偿更多。
政府收回乡下的土地,让新加坡向现代化社会更进一步的同时,打破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依族建村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民族融合。
第一批获得组屋的阿喜和艾斯曼一家,宴请家人做客。
阿坤听说拆迁有补助,便打起了招娣猪圈继承权的主意。
在污蔑招娣和阿龙通奸意欲侵吞家产被当面驳斥后,开着车一头撞向拉粪车,整天把吃屎当作口头禅的阿坤,最终还是要吃过屎才明白什么是回头是岸。
就在所有人欢聚一堂,感觉大结局字幕快要弹出屏幕时,招娣因癌症晚期不治。
一家人坐在搬迁的卡车上,回首与祖屋相望,突然发现一生做牛做马的招娣,早就为全家人做了最好的安排…… 有些幸福,全因有人默默的付出。
除了要感恩,最重要的是珍惜。
因为这种幸福来之不易!
一位朴实的华裔妇人,集勤劳、宽容、和善、坚强等诸多品质于一身。
养活四个子女还带着一个家族从时代的洪水里生存下来。
她身上有些旧思想,也有些隐忍的品质。
但是弹幕里有太多声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知为啥人们总喜欢自我代入受害者身份,比如《奇葩说》里面一提到“老大应该让着老二”就判定老二以后吃定老大。
这样戾气的人也许受过委屈,但是不会享受付出,对他们最要紧的是及时回报。
坏人变好远不如现世报。
不巧是《我们的故事》刚好是以德报怨的故事。
因为招娣的善所以他的孩子才会从小那么懂事,所以姐姐才会钻到茅房里救出弟弟,所以一个家族命运得到改变,所以观众希望她和阿龙可以幸福滴生活在一起。
以德报怨的故事同样出现在《玩具总动员4》胡迪在被洋娃娃算计之后依然选择帮她完成梦想。
这本来就是孩子间不计前嫌纯净,评论区依然一片声讨。
和“打回去”一样,包容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故事》能打动人,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个年代人们特有的质朴,每一个人都敞开自己,就连阿坤的“愚坏”也是写在脸上的,所以那个年代有人情味有安全感。
如果这样的故事让你不爽,还是转台看爽文吧。
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所有的一切,极尽生活。
你会慢慢沉入到电影中,随着娓娓道来的歌声,随着人情越来越暖的发展而沉醉。
剧情很细腻,演绎很完美。
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很踏实的享受。
精致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是我除中国外为数不多涉足过的国度之一,7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过是北京朝阳加海淀的面积,甚至不比我家乡的小镇辽阔…却高低称得上是个宝藏国家。
那一年,我们顶着焦灼烈日,在鱼尾狮公园的鱼尾下定格过标准游客照;到过梦幻环球,抬头看见独一无二的双轨云霄飞车,落座过全球最多座位的未来水世界剧场;到过东南亚橡胶植培地新加坡植物园,漂亮的热带植物和凉爽的温室是那个夏天最沁人的记忆;跋涉到偏僻美丽的圣淘沙岛屿;到过乌节路逛便宜的化妆品;住在牛车水闹市的酒店里,跟温柔的会讲华语的小姐姐讨价还价;到过夜晚的滨海湾金沙和克拉码头,在摇曳灯光下看快乐的人群穿梭往来,满街的美珍香肉脯和一些奇奇怪怪的特色美食。
那里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更多的是华人,所以有种天然亲切感。
这个国家是从马来西亚半路脱离出来的,没什么历史文化,跟我大中国比难免缺少点厚重感,纯纯靠卓越领袖的政治智慧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光速跻身亚洲四小龙。
她像彼时即将毕业、自认为拥有最为理想的预备未来的我,一样年轻美好。
这部主旋律电影是对新加坡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用一家人的生活故事映射了这个弹丸小国“被迫”独立后一步步走向繁荣的50年发展变迁:从民众战忐忑入籍到人民行动党当选执政,从懵懂青年应征入伍到大批外资工厂入驻拉动就业,从靠做无证商贩谋生到去餐饮中心经营小吃店,从甘榜村落到“居者有其屋”,从种族冲突事件频发到一起品尝豆浆椰浆饭套餐和讲蹩脚的英文、共同面对艰难困苦与洪水猛兽、彼此见证跨民族联姻和同至亲和解,多民族和谐共生下骨肉亲情、手足同胞的温热渗透在每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里。
善良勇敢的招弟没能等到命运的回馈,她和她的家人朋友度过了艰苦、坚韧、平凡、进步的一生。
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眼泪,“小家”的幸福更是“大家”的繁荣。
历史是什么呢?
历史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
人生又是什么呢?
人生是历史存在过的证据。
愿有朝一日,你我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慷慨作证。
《我们的故事2》是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剧情片,由梁智强执导,陈丽贞、李国煌、王雷、陈俊铭、萨米·优素夫等主演。
影片是2015年电影《我们的故事》的续集,讲述了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温暖感人的电影,它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新加坡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华丽的特效,但它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三个家庭展开,分别是林德福一家、李亚坤一家和陈金发一家。
三个家庭来自不同的种族和背景,但他们都经历了新加坡的变迁,并在其中成长和收获。
林德福一家是典型的华裔家庭,父亲林德福是一位勤劳的工人,母亲招弟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拥有了不同的生活。
影片通过林德福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华人移民的奋斗历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亚坤一家是典型的马来裔家庭,父亲李亚坤是一位皮革匠,母亲阿芝莎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马来生活方式。
影片通过李亚坤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马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陈金发一家是典型的印度裔家庭,父亲陈金发是一位商人,母亲玛丽亚姆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事业有成,但他们仍然不忘自己的印度根源。
影片通过陈金发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印度裔群体的融入和发展。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充满新加坡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也展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
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真实可信,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新加坡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也是一部了解新加坡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文/几何乡
新加坡的官方三观电影,总体还行。有些剧情设置、台词、政府政策要是国内拍出来,估计要被喷死。
不太满意结局,招弟病逝也就算了,二舅因为一场车祸就改邪归正了?太低估人性了吧。而且送人的女儿好像也没有交代现状
看到她说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感觉非常讽刺,这所谓的开心都是建立在女性压抑自己的痛苦,让男性感到开心上来的
相较第一部,逐渐掉入重男轻女的刻板故事中。虽然这是时代的现实,但故事的写法也该有更迭。最终的结局走向更是“儿子继承家产,女儿继承癌症”,让人愤懑。
移民血泪,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新加坡建国史的悲歌。
我感觉这个片子真的是拍出了华人社会的精髓,很多习俗的东西被我们无情的抛弃了,然后还要说一句那些东西没意义。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出门在外才知道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谢谢讲诉新加坡建国史,招娣的一生治愈了身边人却没能治愈自己。这集泪点偏多,笑着笑着就哭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诸多无奈和心酸,有的人一生就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不知道修行在内心还是前世,总之生活不易,及时行乐
舅舅真的要把人气死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
新加坡宣传片,不错。
第二部可惜了,过多的煽情,有些僵硬的转变,强行的主旋律。每每看到重男轻女的片子,都庆幸我的母亲生在国营工厂,我和上一代的女性都没经历过父母的区别对待
看了这一部结尾以为大舅舅能就此做个人,结果到了第二部还印证了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我知道这是真实的生活,但为了正义,你也就值个两星了!
大哥作的有点过了,最后角色刚完成转变阿妈就死掉,让人觉得差一口气,感觉是故意在为后面续集做铺垫。
第二部就有点洒狗血了
1是新加坡版大地之歌,2是新加坡版娘道,没有1的话,2一星都多
且看华人社会怎么吃女人的,不拍出来还真看不出这么赤裸
民族融合缩影。
很可惜第二部分的整个后半程都成了狗血的圣母家庭戏,这种血缘胜过所有,一家人这句话原谅一切的戏码,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
No.2038 每一个国家的建国之初都是一个大时代
生在重男轻女地方的底层大姐苦难坚强而短暂的一生——大女儿会开启痛苦的轮回吗——races harmony真美好也真难。退可家长里短,进可家国情怀,拍得温情好笑又令人心痛。几处泪点,阿末最后的惊艳,搬家车上的照片,主题曲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