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迈尔斯“我想试试F1赛车,不是为了拿大奖,而是想看看它到底什么样,一定很好玩!
”当肯·迈尔斯说出这句玩世不恭的话时,或许没有料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F1赛车世界的无冕之王。
1966年,在迈尔斯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前,已经获得同年“赛百灵12小时耐力賽”和“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冠军。
如果他能够在勒芒赛中,击败连续五年卫冕冠军的法拉利车队,就会成为赛车史上唯一一个同年斩获三大世界级耐力赛的超级冠军。
事实上,他的确赢了,两次打破勒芒最快圈速纪录,将无数顶尖赛车手远远甩在后面,第三名甚至落后他整整12圈。
然而,他也的确输了,不是输给速度,也不是输给车技,而是输给黑幕和丑闻。
将在本周五上映的电影《极速车王》,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传奇车手肯·迈尔斯,将这段功败垂成的著名往事搬上大银幕。
影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奖,如此出色的音画效果,唯有在电影院才能身临其境——当耳边炸开F1赛车发动机的轰鸣时,我们将在急速飙升的肾上腺素中,感受时速320的狂野与浪漫。
谢尔比与迈尔斯惺惺相惜的赛车双雄如果说,一个人的才华决定了他获得成功的下限,那么,他的性格也许就决定了他取得成就的上限。
在电影开始时,肯·迈尔斯已经45岁,靠着自己组装的名爵赛车,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赛事,也算小有名气。
然而,由于他愤世嫉俗的个性,往往在为人处世中率性而为,得罪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幸,有一个人深知迈尔斯的赛车才能,并且尽心推动他走向自己的巅峰,这就是电影的另一位主角卡罗尔·谢尔比。
讽刺的是,当谢尔比向保时捷车队的负责人竭力推荐迈尔斯、为他和善的性格打包票时,迈尔斯正跟美国赛车俱乐部比赛的检测员大吵大闹,合作的事也不了了之。
谢尔比身为迈尔斯的好友,压着火气,诚恳规劝迈尔斯别再犯浑。
回应他的,却是迈尔斯扔来的一把扳手。
事实上,比迈尔斯小5岁的谢尔比,早已是声名远扬的“美国英雄”,他在1959年为阿斯顿 · 马丁车队夺得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的全场冠军。
然而,先天性心脏病让他无法继续高强度的赛车手生涯,年仅37岁便不得不退役,创办了著名的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可谓名利双收。
此时,迈尔斯经营的车行入不敷出,倒闭以后难以养家糊口。
谢尔比再次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让迈尔斯作为工程师和极限试车手,参与开发福特公司即将参加勒芒赛的新型赛车。
迈尔斯和谢尔比同样身为顶尖F1赛车手,他们对赛车性能和车技的理解,往往充满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迈尔斯疾驰于赛道、准备在弯道超过对手时,谢尔比光是看着直播电视,就能精准预测到迈尔斯超车的最佳时机。
在这方面,他们二人始终处在同一个高度的思考领域,是势均力敌的伙伴,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谢尔比没有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早退役,而是在世界级赛道上与迈尔斯狭路相逢,那这两位赛车天才之间,不知又会产生如何惊心动魄的火花。
然而,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也往往带来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有一个场景印象很深,谢尔比受邀参加福特野马的发布会,在台上演讲时,他一直注视着人群中的迈尔斯,说了一段极为动人的话:“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因为他们做起事来不会感觉在工作,那些事让他们着迷,如果他们不去做那些事,他们会觉得脑子被掏空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知道还有一个人跟我一样。
”迈尔斯听到这里,慢慢摘下了墨镜,也静静注视着台上的谢尔比。
这一刻,无论是迈尔斯还是银幕前的观众,都明白谢尔比口中的这个人,就是跟他一样视赛车为生命的迈尔斯。
因此,当谢尔比接着说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时,迈尔斯大失所望,立刻转身离开。
他失望的原因,并不是谢尔比没有当众提到他,而是因为,他认为谢尔比成了拍着福特总裁的马屁、用阿谀奉承来换得一点好处的那种人。
像迈尔斯这样眼里揉不得沙的人,当然对此不屑一顾。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谢尔比收敛心性、种种不得已的妥协和圆滑,是为了让这个团队、让迈尔斯在赛车之路上走得更远。
梦想与利益的鸿沟毫不意外,迈尔斯再次得罪福特高层以后,失去了代表福特车队参加勒芒赛的资格。
这款将来赫赫有名的福特GT40赛车,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得意之作,每一个零件、每一处改进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
可想而知,当迈尔斯得知自己没有资格驾驶它驰骋在勒芒赛道时,会有多么失落。
谢尔比当然能够明白他的心情,亲自与亨利·福特交涉,力荐迈尔斯代表福特参加“代托纳24小时耐力赛”,如果他夺冠,就必须让他参加勒芒赛;如果他输了,福特公司将获得谢尔比美国汽车公司的所有权。
这注定是一场豪赌,如果谢尔比不是对迈尔斯的才华有绝对的信心,又怎么会将自己半生的创业成果孤注一掷?
讽刺的是,能够带领福特击败法拉利的天才车手,要靠心机和手腕才能取得参赛资格;口口声声不惜一切代价夺冠的福特总裁,看了一会儿比赛就跟美女坐直升机去享用晚餐;大权在握的高级执行副总裁,算计着如何让比赛结果帮助自己的升迁……如此种种征兆,或许早就预示着1966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不仅是顶尖车手代表各大汽车厂商之间的对决,也是单纯追逐赛车梦想的车手与精于市侩的商人之间的对决,酝酿着黑幕与丑闻的气息。
在这个时候,谢尔比已经做了能够做的一切,他把选择的机会完全交到迈尔斯手中。
电影中的这一幕非常动人,迈尔斯坐在疾驰的GT40中,看着空无一人的赛道,开心地大声唱歌,他已经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这个时代。
随后,他悄无声息地流泪,以往总是谢尔比在为他兜底,为他承受了太多压力,这一次,该换过来了。
迈尔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比艰难的选择。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比赛之后,仅仅过了两个月,迈尔斯在加州的赛道上试驾福特新车时,不幸失事意外身亡,享年47岁。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宁愿死在赛车上也不愿意得癌症”,没想到一语成谶。
正如谢尔比在演讲中提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真正幸运的人。
从这方面来说,迈尔斯是幸运的,他始终用一种饱满的激情,心无旁骛地追求赛车梦想。
更幸运的是,在他追逐速度的巅峰之旅,能够遇到谢尔比这样互相扶持的知己。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曾经如何活过, 肯·迈尔斯已经证明了这点。
欣赏一部好电影的收获不亚于看完一部好书!
尤其是传记类电影,翻过一段历史,了解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看不同的解读及现实思考,额外还可能收获一些洗涤心灵的人生感悟!
本片肯定拉不到福特的赞助,虽然复原了福特在竞速领域的一时胜利,可惜这也是法拉利式的胜利,歌颂了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也批判了福特高层的官僚主义,因为它是明显反体育精神,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才是对肯.迈尔斯的最大认可,不管这世界多么污浊,理想主义者总有一席之地!
影片从结构、节奏、剪辑、人物塑造等等都严丝合缝、异常工整,工整得缺乏惊喜,就像一篇高分的命题作文,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但欠缺的就是惊艳!
最出彩的还是贝尔的人物塑造,传说中的橡皮人又重出江湖了,他的整个演艺生涯追求极致的励志色彩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传奇,奥斯卡小金人都配不上对他的尊重!
简单介绍下克里斯蒂安.贝尔胖瘦“自如”的演艺轨迹!
04年的《机械师》,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到脱相的长期失眠患者,那清晰可见的脊椎骨触目惊心;05年诺兰的《蝙蝠侠》,短时间又把体重从110变成了170,并操练了一身的肌肉块;06年的《重见天日》,又是虚弱不堪的美国战俘;08年的《蝙蝠侠2》,又成就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部蝙蝠侠;10年的《斗士》,为了还原瘾君子,又瘦到皮包骨头,本片也为他收获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最佳男配角;12年的《蝙蝠侠3》,又变回了那个健硕的黑暗骑士;14年的《美国骗局》,又成了大腹便便的秃头胖子;15年的《大空头》,又火速恢复正常;18年的《副总统》,又成了200斤的政客;19年的《极速车王》,清瘦的迈尔斯又看得令人心疼……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演员,影史上最能摧残自己的苦行憎,每演绎一个角色,除了灵魂上的无限接近,也一直都在挑战生理上的极限,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强][强]
在美国有太多像Ken这样的pure man。
他们看轻世俗,甚至看轻生命,只醉心于把自己喜欢事情做到极致。
像shelby说的,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能致力一生的人是幸运的。
如果不能从自己每天做的事情中体会到快乐是很悲哀的。
一直走在别人画好的路线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当然像大多数人一样活在当下也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过如此老派如此古典的电影?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在如此老套的故事中燃到不行?
将一个速度与激情的赛车故事拍出热情在金钱下举步维艰的况味,又让一个卑鄙的真实商业运作洋溢着赛车7000转下飞扬的荷尔蒙,励志又反励志,胜利又反胜利,这些皆得益于扎实的剧作、优异的技术,更得益于两位优秀的演员。
看着戴着大金链子满脸肥肉的达蒙吃着汉堡与形容枯槁爱车爱到发疯的古怪贝尔同框,真是一种乐不可支的享受。
贝尔与达蒙,像极了“真探”中的麦康纳与哈德森,耀眼的前者在前台吸引聚光灯,低调的后者在背景恰到好处地衬托。
互相成就,互为补充。
贝尔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方式演绎着这个骨子里挚爱着赛车的狂人,世界上只有少数的演员可以将自己完全隐匿于每一个角色之中,贝尔就是这样的演员。
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若没有达蒙,就像影片中若没有了谢尔比,迈尔斯这匹千里马也不过是一匹愤青马而已。
一个是孤僻却纯粹的天才车手,一个是灵活却有情有义的汽车商人,许是二人在一起太过完美,于是,上天将他们放置在福特的层层官僚主义与办公室算计下,考验他们对赛车的爱是否纯粹是否执着。
哪里有理想主义,哪里就有官僚政治,而单纯的理想主义是永远也敌不过阴谋的官僚政治的,这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不变规律了。
当只认奖杯的人潮涌向暗箱操作的冠军时,只有真正热爱赛车的法拉利对手向真正的福特冠军点头致敬。
这一刻,虽商业运作在比赛的结果上打败了体育精神,但伟大的比赛伟大的车手却在时间中成为永恒,而勾心斗角的官僚与人事都只成为铸就传奇的背景板。
不世出的千里马虽最终也未捧起奖杯,远没有得到与其能力与技艺相称的荣誉与功名,但谁说胜利的奖杯就能对天才妄下断语?
谁说俗世的功名就能与天才的能力等身?
他们热爱的是比赛,不是奖杯;他们热爱的是车,不是卖车。
没有看到过引擎7000转下四周慢下来的风景,又怎能听到源自内心的声音?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自己热爱着什么,想要着什么,并为之坚守一生。
虽逃不过着火的命定,但找到此生的挚爱,是何其的幸运,而将人生也终结在挚爱中,又是何其的幸福!
恩佐·法拉利的紫色墨水笔到底圈画了什么?
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2019 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非《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莫属。
当然,《极速车王》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
截止到目前,该影片的国内上档日期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没关系,在它与中国观众见面之前,我们本着还原历史的初衷,探究这场跨越大陆的战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福特为什么要收购法拉利?
福特和法拉利,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车企。
一家是推进汽车生产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不能自拔的亚平宁枭雄。
二者身处不同大陆,也不是相同领域里的竞争对手,它们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
1960-1970 年,对于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来说都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
那十年里,福特主品牌下的单款车型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对于面向普遍受众的福特来说,它们有足够的资本干些出圈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着随时揭不开锅的处境。
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要有大老板注资,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
当时的法拉利就像个单打独斗的「铁憨憨」,无论何时何年,跑车都只被少数群体拥有。
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就福特而言,它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进军欧洲汽车市场。
当时的欧洲对美国车企来说是增量市场,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摆在面前:即便美国车企再怎么强大,欧洲才是汽车的发祥地,起码在汽车领域,美国人在欧洲土地上没有任何优越感。
福特早就在欧洲设立了相关部门,不过在它们看来,从一到二要比从零到一难得多。
于是它们希望搞个大新闻,而收购法拉利在当时看来是一举两得的好买卖。
福特可以借此收获法拉利在欧洲积攒下的声量基础,同时进军赛车领域。
交易为何在最后一秒被终止?
福特想收购法拉利,法拉利也需要找一个「金主爸爸」当靠山,这看似你情我愿的交易,应该会一帆风顺才对,究竟是什么使得交易崩盘?
当然,并不是因为有「内鬼」。
关于这次交易终止的原因,坊间流传最广的是因为恩佐不希望出让法拉利的控制权,这么说虽然没有错,但太模糊了。
收购协议中有很多条款,恩佐究竟接受了哪些条款,又是哪项条款让他愤然离场,留下面面相觑的十四名福特高层?
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讲明白最后一场谈判究竟发生了什么。
法拉利的私人秘书 Franco Gozzi 曾在一家意大利的汽车杂志上撰文提及福特收购法拉利一事。
他提到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
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
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
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
(谈判桌上的恩佐·法拉利)根据福特部门经理费雷的描述,在双方近一个月的交涉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不和因素。
比如,恩佐曾忌讳谢尔比与福特的关系,而其希望进入印地 500 赛事的想法也受到了福特方面的阻挠。
90 天超越法拉利?
忽悠?
接着忽悠?
《极速车王》电影中的谢尔比声称九十天超过法拉利。
不能否认卡罗尔·谢尔比对美国汽车运动的深远影响,但他真的功高盖世?
能在 90 天之内「反杀」法拉利?
是的,他做到了。
1963 年的谢尔比只作为车手参加过勒芒比赛,但他从来没有造过勒芒赛车。
当满心怨火的福特二世寻找合作伙伴时,他的首选目标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
(1959 年参加勒芒比赛的谢尔比)1963 年 7 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
他们最先任命了 Roy Lunn 作为项目的主负责人。
Lunn 是英国人,曾为阿斯顿马丁的赛事部门工作过。
项目运作至 12 月,面对新的一年里即将到来的比赛,为了缩短研发时间,福特决定购入成熟的技术来打造它们的初代勒芒赛车。
福特最初的合作对象有 Lotus、Lola 和 Cooper。
经过多方面考量,Lola 最合适不过。
1963 年的勒芒比赛上,Lola 就凭借搭载福特 V8 发动机的 MK6 赛车取得不俗的成绩。
经过谈判,Lola 方面愿意为福特的 GT 赛车提供底盘,并提供位于英国的场地给福特进行研发工作。
1963 年底,福特的团队就已经抵达英国,全身心投入于全新赛车的建造工作。
转过年来的 3 月 16 日,第一部底盘移交至福特。
随后,编号 GT/101 的全新福特 GT40 于 4 月 1 日在英国首次亮相,以 GT40 命名是因为其车高 40 英寸。
自此拉开了福特在 1964 年的赛事征程。
然而好景不长,在 1964 年的各项赛事中,GT40 非但没有出色的表现,反而暴露了诸多问题。
比如空气动力学的欠缺使其在勒芒的慕尚直道上很难有较大的极速突破;悬挂和变速箱很难承受整场耐力赛的高强度运转。
1964 年 11 月 29 日,Nassau Race 的比赛中有四台 GT40 参加比赛,最好成绩只不过是第三名,之后整个 GT40 的项目就被全权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
从这个时间开始计算,谢尔比启动了「90 天计划」,此时距离转过年来的第一场戴通纳 2000 公里耐力赛正好 90 天的时间。
1965 年 2 月 28 日,谢尔比车队中由迈尔斯和队友罗比驾驶 73 号赛车在戴通纳比赛中获得冠军,而谢尔比超越法拉利正好用了 90 天时间。
拿下戴通纳冠军后肯·迈尔斯(左),卡罗尔·谢尔比(右)究竟是谁夺走了那个男人的「大满贯」?
肯·迈尔斯,一个让年近八十的谢尔比老爷子仍闻之落泪的名字。
如果不是因为《极速车王》这部电影的话,这个名字也许只会留在少数人的记忆中。
他曾是退伍的英国坦克兵、谢尔比手下的车手、GT40 的功勋试车员,除此之外,他也是最接近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男人。
大满贯的故事要从谢尔比与迈尔斯一同调试 GT40 说起。
在谢尔比升级 GT40 MKI 的过程中,迈尔斯功不可没,他一圈又一圈地测试新的 GT40,不断向谢尔比反馈着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卡罗尔将 GT40 升级为 MKII 版本,他改用福特的 7.0 升 V8 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底盘在 MKI 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改造。
在 1966 年谢尔比车队在勒芒夺冠之前,他们在除了勒芒的耐力赛场也与法拉利有过正面交锋。
1965 年戴通纳 2000 公里耐力赛上迈尔斯和队友取得冠军,但在同年的勒芒比赛中,他与队友布鲁斯·迈凯伦的赛车因变速箱故障退赛。
1966 年初的戴通纳 24 小时耐力赛和赛百灵 12 小时耐力赛中,冠军的高台上都有迈尔斯的身影,不过他身边的队友并不是同一个人。
如果他拿下勒芒的冠军,会成为一年内拿下戴通纳、赛百灵和勒芒三大赛事冠军的车手,这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做到。
1966 年的夏天对于亨利·福特二世来说极为重要,福特将会迎来与法拉利在勒芒赛场上的第三次交手,这场比赛不但要赢,还要赢得彻底,在法拉利的主场灭掉他的威风。
在比赛的筹备阶段,福特二世调配了他能控制的所有资源,其中包括 8 台赛车、7 台备用发动机和 21 吨备用零件(GT40 MKII 的车重为 1.2 吨)。
1966 年 6 月 19 日凌晨,迈尔斯从队友丹尼·休姆手中接过战车,他不顾谢尔比的建议——夜晚降速以避免发生事故,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 330P3。
在太阳升起之前,法拉利的 3 台 P3 因为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
黎明时刻,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 GT40,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
这时候,勒芒组委会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们找到了在 P 房里的福特主管里奥·比比,因为当时赛场上的前三名都是福特 GT,所以勒芒组委会希望福特方面安排三台赛车在最后时刻同时冲线。
勒芒历史上从来没有相同车队的赛车并列第一的时刻,成全福特的同时,勒芒官方也希望借此扩大赛事的知名度。
里奥·比比站在福特的角度考虑后觉得这个想法非常不错,自己的车手同时冲线既能创造历史,也可以避免内斗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于是比比将这件事告诉了谢尔比。
谢尔比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知道迈尔斯的努力值得一个独立的冠军头衔,但福特高层的强硬态度使他妥协,在迈尔斯最后一次进入 P 房时,谢尔比告诉他要放慢速度等待后面的布鲁斯·迈凯伦,并让两人同时冲线。
这对迈尔斯来讲极其不公平,他在得知这件事后心中也纠结了很长时间,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福特高层的决定。
赛车是迈尔斯视为生命的事,也是他二战时为英国坦克部队服役的原因,包容与奉献精神让他决定成全福特的愿望。
「I am a mechanic. That has been the direction of my entire vocational life. Driving is a hobby, a relaxation for me, like golfing is to others. I should like to drive a Formula One machine, not for the grand prize, but just to see what it is like. I should think it would be jolly good fun!」「我是机械师。
这一直是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
开车是一种爱好,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就像打高尔夫球对别人一样。
我想开一级方程式赛车,不是为了大奖,而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
我想一定会很好玩的!
」——肯·迈尔斯
(勒芒赛场上的谢尔比与迈尔斯)得知此事的谢尔比失望透了,他无法将这件事告诉迈尔斯,因为当时的赛车里没有对讲装置,所以迈尔斯不知道发生在 P 房里的事,他只知道要等迈凯伦一起冲线。
赛场上的最后一张照片记录下了同时冲线的两台 GT40,但领奖台上并没有迈尔斯。
不幸的是,在勒芒结束不久后,迈尔斯就在测试 GT40 MKII 的继任者——内部编号 J-car 的原型车时,发生事故当场身亡。
正因如此,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大满贯的遗憾让迈尔斯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法拉利的回击整个故事起始于法拉利与福特的高层,但也是法拉利 330P3/4 与 GT40 系列之间的斗争。
福特的确连续四年包揽了勒芒的桂冠,不过双方的角逐不止发生在勒芒。
法拉利 330P3 之所以在 1966 年的勒芒败下阵来,一部分原因是「赶鸭子上架」所导致的。
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瞩目的顶尖赛事,正是因为它的残酷性,不光考验车手的耐力,更加考验赛车的可靠性。
除了发动机要连续工作 24 小时外,变速箱也要承受近万次的齿轮切换。
没有经过充足赛道实验的 330P3 在勒芒赛场上因机械故障而全军覆没。
1967 年,法拉利卷土重来,他们将 330P3 进行升级后打造出了 330P4 赛车。
除了 330P3/4,法拉利阵中还有 412P 赛车。
1967 年初,法拉利在福特的主场——戴通纳耐力赛上,以三台赛车成队列式的方式通过终点线,包揽了前三名,同时回敬了福特。
1967 年的勒芒,虽然冠军还是福特的,但二三名都被法拉利收入囊中。
大战的尾声福特与法拉利的战争促成了 1968 年菲亚特对法拉利的收购,因为法拉利真的没钱再跟福特斗下去了。
而福特能够四连冠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勒芒改制,1968 年勒芒取消了原型车参赛的规定,要求必须将赛车量产超过 50 台才能够参加勒芒最高组别的比赛。
这项新规使得法拉利的原型车没能参加 1968 年的勒芒比赛。
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
福特呢?
它们没能以 1600 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 3.6 亿英镑打败它。
《极速车王》是部很好的电影 但我经历了:电脑上看 – 电影院看 – 中文互联网搜真实事件 – 产生了“为什么视频和照片里都是迈凯伦先冲线 他不知廉耻吗?
”的想法 – 去油管搜纪录片 – 在评论区遇到科普大神 跟随科普足迹慢慢了解 – 终于略略窥见事件全貌。
震惊之余 决定在此总结一番 因为真实情况 尤其是66年勒芒赛 和影片出入实在较多。
1.迈尔斯对GT40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随队摄影师 相关传记作者 还是迈尔斯小队的负责人都认可 做出了高度评价。
2.影片中迈尔斯的1号车因为车门关不上 导致刚开赛一圈就要进站维修耽误了时间 其实迈凯伦的2号车出的问题更大 他们的胎太烂了。
开几圈就出问题 换新之后也没用。
最终换了另外一个品牌的胎之后才正常起来 也耽误了大把时间。
3.因为1、2号车都出了插曲 福特最快的车其实是谢尔比美国车队的第三辆车 由丹格尼驾驶 他在随后比赛中一直是福特车队的领头羊 直到车辆故障退出比赛。
4.最快圈速先由迈尔斯跑出 随后被格尼打破 格尼是最快的 迈尔斯队的负责人确认了这一点。
5.福特二世不像电影里除了开幕 坐直升机来回一趟之外啥也没干 开赛前他给所有相关重要人物都递了一张小纸条:“You better win.”让大家都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6.电影基于A.J. Baime的
A.J.Baime在纪录片中说迈尔斯是“Way up front”(大大领先)。
但我却在其他很多地方读到了不同的说法。
7.比如说第4条里 迈尔斯的领队(chief)说格尼退赛前最快一直领先。
最主要的 是当年迈凯伦的co-driver(合作车手)克里斯阿蒙亲口的叙述。
在他口中 格尼退赛后 他和迈凯伦的2号车是一直领先的。
在法拉利所有车辆都因故障退赛后 福特高层 其实就是里奥毕比下达了降速的命令 保证完赛 确保冠军。
他们降速了 但迈尔斯没有听从指令 于是之后的一次进站之后 他们被迈尔斯超过。
福特公司官网的历史记录文章和阿蒙的说法一致 我还找到了一个视频 画面和解说都佐证了“2号车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的说法。
8.为什么福特高层要求降速?
不光是在勒芒 之前在戴通纳也出现过 真是为了恶心迈尔斯不让他拿好成绩吗?
事实是 1966年之前 福特几乎没能完整跑完过一次耐力赛 降速更多的是为了求稳。
甚至1966年的赛百灵 在福特已经锁定前二的情况下 排名第一的车在距终点线前区区100码处爆缸退赛。
你猜这个倒霉催的车手是谁?
丹格尼。
本来排名第二 借此机会跃升第一的是谁呢?
正是肯迈尔斯。
比赛末段 迈尔斯无视福特高层降速的指令 为了拿冠军和丹格尼展开了私人竞速 在谢尔比的“威胁”之下才罢休(Carroll Shelby climbed on a block and waved a hammer at Ken Miles, who finally obeyed the signal to slow down to spare the cars and ensure they finished. ) 。
不管丹格尼的退赛和他是不是绝对相关 但这次抗命给后来他在勒芒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9.并排冲线(注意不是三辆并排 只是迈尔斯和迈凯伦并排)这个提议究竟是谁先提出来的?
目前已经很难考证了 但勒芒组委会绝对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他们希望借此扩大全球影响力。
但答应了并列冠军之后却又反悔 让里奥毕比和卡罗尔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10.最后一次车手更换轮次 迈尔斯开始驾驶 此时勒芒组委会还尚未反悔。
这时候迈尔斯被指示 降慢速度 等待麦克拉伦。
迈尔斯三冠在望 听到如此指令必然是很不开心的 但最终还是服从了。
接下来 就是残酷的时刻。
11.关于并排冲线。
一开始我看到的很多视频和图片都显示麦克拉伦的2号车先行撞线 就很疑惑。
但在搜到了一个视角偏移角度更小的现场视频 并有当时的赛后现场广播播报内容“Two cars cross the line side bye side.” 作为佐证。
电影原著作者A.J.B和另一本书作者P.L也都说是deadheat(并排撞线)。
福特官网的记录文章也是这么说:“最后一圈时三辆福特以迈尔斯和麦克拉伦同时撞线 哈切森紧随其后获得第三的排位结束。
照片上看起来麦克拉伦在最后时刻急加速超前了但方格旗实际上在终点前一段距离就已经摇起并由IBM最新的电子计时器监控着。
”之后 我觉得这一点的争议基本可以消除了 麦克拉伦和阿蒙都是令人尊敬。
国内还好 油管上辱骂这两位的评论真的很多。
12.关于最终实现了的并排冲线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众说纷纭。
我总结出了两种说法。
13.第一种:令人震惊的是 福特官网的历史记录文章给出了完全不利于自己形象的解释。
:“里奥毕比和卡罗尔谢尔比讨论了通知车手赛事组委会重置规则的决定。
两个人商量认为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肯迈尔斯1965年2月起在GT40马克二代上做了许多为比赛做准备的赛车预备工作 但麦克拉伦从1963年项目刚起步时就加入了 并一直按标作业 是一个真正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两个车手都觉得他们有机会赢得比赛 完赛时哪个人都没法在第二阶段有超过一两圈的优势。
里奥毕比最终决定不通知车手让同时到达终点的情况出现就意味着麦克拉伦所在车组将夺冠。
毕比事后提到‘让肯赢是更成人之美/变通和受欢迎的做法 但麦克拉伦和阿芒完全按我们的要求行事的程度减轻了我们面对迈尔斯的愧疚。
结果不是我所乐于见到的。
’最终毕比觉得在赛百灵肯迈尔斯尝试鞭策/刺激丹格尼的行为对他来说是一次足够大的逆反来做出倾向于麦克拉伦/阿芒队的决定。
”这种行为是什么性质 见仁见智。
13.第二种 是两位传记作者及其他一些当事人所说的:那时候车内没有对讲系统 通知不到车手规则的再次更改。
14.完赛后 迈尔斯得知自己不是冠军后是震惊和伤心的 但他最终还是平静下来 上台祝贺 有照片为证。
迈尔斯和迈凯伦曾经在65年的赛百灵和勒芒赛里都是合作车手 同开一辆车 关系想必不会太差。
15.现实中的迈尔斯并没有电影里那么桀骜不驯。
他的领队夸他是个真正的team player 迈尔斯也曾经说过:“我为福特汽车公司工作 如果他们要求我赢下比赛 ok 如果他们要求我跳进湖里啊 我大概也会去做吧。
”大概就是这些了 我的英语只有6级水平 花了4、5天的下班时间 简单拼凑了一下事件全貌。
文中每一句话都有来源出处 有疑问的朋友可以提出来 我会贴给你来源。
感谢《极速车王》 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没有你 这段精彩的历史我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解!
这竟然是我第223篇原创了如果不是马特·达蒙,我肯定不会打开这部以车为题材的电影,毕竟我是个体育盲和车盲,除了甲壳虫,IMPALA外我认识的车型屈指可数。
更别提另一个男主角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了,这部电影同样是疫情期间在小屏幕看过,但依然选择了再去电影院看一遍,事实再度证明好的电影就是属于电影院的。
从类型上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工业线作品,类型明晰,结构完整,看完之后发现导演上一部知名作品是《金刚狼3》,难怪这部会合我胃口。
我非常讨厌大陆对于片名的翻译,把原片名"Ford v Ferrari"翻译成《极速车王》听起来像极了一部三流豪车撒钱把妹的烂片。
反而港台翻译的《极速传奇:褔特决战法拉利》和《赛道狂人》点出了电影的两个核心主题:两大汽车厂牌的角力和车手对于赛道体验的终极追求。
美国梦VS美国精神#">#美国梦VS美国精神#和通常传记以一人为核心主角不同,《极速》这次选择了双男主的叙述视角,因此马特·达蒙和贝尔的戏份几乎是平分的,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比以单人为故事讲述核心的传记片多了一重视角。
更重要的是,平衡了故事与人的重量,使得这部电影潜在的核心主题被凸显了出来,不是追求胜利的快感,不是追求速度的激情,而是重识孤独,找寻“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疑问的答案,因此你会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听到谢尔比下面的这段旁白。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奥斯卡欠这部电影一个奖,也欠马特·达蒙一个提名,在影院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有点明白奥斯卡为何不待见这部电影了。
作为一个美国的商业奖项,这部说美国汽车巨头通过雇佣英国车手才拿下勒芒大赛的故事,简直是美国梦的对立面,怎么可能被标榜美国领先的奖项所待见呢。
故事中除了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以外,几乎所有美国人的角色形象都是以欧洲人眼里美国人的样子来塑造的,傲慢无理、道貌岸然,脑满肥肠,俗称:暴发户。
《极速》的片长长达152分钟,即两个半小时,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在电影院里遇到了有趣的一幕——中场休息。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唤醒了我遗失良久的记忆,突然想起来最早在电视机里看译制片的时候都是要分上下两幕的,长大后知道那是由于放映机和胶片长度的限制。
而如今因为疫情的关系,“失传”已久的传统又再度回归,有那么一点点历史轮回的况味。
自从漫威票房称王之后,不知怎么的掀起了一股超长电影风潮,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不到2小时的电影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大片。
我一直对此很反感,在我看来不能控制时长是导演能力不足的体现。
但《极速》的152分钟却完全值回票价,每一分钟都没有浪费,从片头制片厂LOGO露出开始就没让视听语言停下来过。
先从声道上把引擎的轰鸣声铺垫进来,这种听觉冲击唯有在电影院才能瞬间把人带入情境之中,难怪不少公号把这部电影称之为“爽片”。
在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式人物传记片中,我们可以读到或者看到的都是关于成功者的故事,哪怕是《幸福来敲门》这样几乎90%都在抑的故事最后,主人公也获得了他梦寐已久的工作机会。
但《极速》却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核心是关于失败的故事,它歌颂的是失败者,虽然赛人老师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说“这部影片沦入到最为泛滥的美国梦的制造上。
但必须承认,观看本身,还是令人愉悦的。
”
而我认为该片不是在老生常谈或是一味吹捧美国梦的原因有两个:1、虽然片名叫做"Ford v Ferrari",电影最终看起来名利双收的也是Ford,但事实上暗捧的却是Ferrari的精神,从形象到情节的设计都充满了对Ford这家代表着美国精神企业的讽刺和嘲笑;2、虽然最后活下来成功的是双男主之一的谢尔比,开着他的豪车一骑绝尘而去,放下了心中“害死”好友的郁结,但事实上核心人物是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他的死反而成为了他的高光时刻,甚至用帽子来暗示他才是真正的美国精神的代言人。
美国梦的本质是不懈的努力、公平的回报、更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在《美国工厂》里中年失业的黑人工人就曾经简单的阐述过:有一座大房子,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在《极速》中无论是Ferrari的破产还是迈尔斯的死亡显然都不符合以上这些“美国梦”的条件,因为看完此片,你会发现观众一边倒的都开始为Ferrari喝彩,为不羁的迈尔斯所折服。
与其说它是在制造美国梦,不如说它是在吹捧一种美国精神,即属于拓荒者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式的、由《独立宣言》一脉相承习得的内核,但这和美国梦的以结果论英雄的田园气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甚至稍加留意你便会发现很多”嘲讽“美国梦的小细节,譬如谢尔比开着它的豪车用速度来表达自己不能再赛车的不满时,镜头的左边还特意让标志性的"HOLLYWOOD"立牌入境,暗示着电影只是电影。
#独立宣言#导演和编剧显然从片名开始就是以一组对照组的方式来探讨美国梦是如何一步步毁掉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精神的:贝尔饰演的迈尔斯和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是一组对照,法拉利的老板恩佐和福特的老板小福特是一组对照,谢尔比车行的员工和福特旗下的员工又是一组对照,同时迈尔斯和其他所有人又是一组对照。
贝尔饰演的迈尔斯基本是按照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异类”想象来描摹的,他就像是赛车界的夏洛克或是谢尔顿,才华横溢却不谙社交,为车而疯魔,即某些人眼里的恃才傲物,但和后两个童话式人物不同的是,从头到尾他都没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而迈尔斯的伯乐和知音,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退役车手兼车行老板谢尔比则是以标准的美国梦形象来描摹的,他懂得通变、识大体、人情世故滴水不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借用一部美剧梗叫做“人人都爱谢尔比”。
但有两个关键细节却透露出了故事叙述者的态度,首先电影是从谢尔比的退役开始说起,到迈尔斯的死结束,并且用谢尔比的那番关于速度与人生的哲言作为旁白,在我看来这是在暗示迈尔斯的人生正是谢尔比无法达成的梦想。
其次在勒芒大赛里程的最后阶段,迈尔斯被要求减速而让福特的三辆车同时经过终点,从而拍下让老板满意的营销照片,谢尔比甚至挂了福特总裁的电话,让迈尔斯自己选择要不要这么做。
迈尔斯在体会过极速巅峰之后,有一个镜头特意安排他从后视镜里看身后空无一人的道路,阳光温暖而和煦,照耀着王者孤独前行的大道,也正是这份孤独感让他做出了看似不符合角色设定的行为,减速满足老板的“无理”要求。
影片刻意通过一组剪辑来进一步拉长另两辆车跟上迈尔斯的时间感,并且有意地从前景和后景进入画面,伴随着镜头里迈尔斯向左和右示意致敬露出笑容,来让迈尔斯完成最终入世的行为。
当然这一情节本身和人物脉络并不冲突,这就是这部电影工整而精妙的地方,从电影第一个关于迈尔斯人生大转折的设置开始,就通过一场夫妻争吵来构建了迈尔斯的完美家庭关系及为他性格里的“妥协”埋下了种子。
整部电影对于迈尔斯的描摹非常完整,不论是故事线还是角色本身的完成度都异常高,人物的维度是丰富的,人物的脉络是辐射的,包括他和妻子、孩子、伙伴、老板的关系。
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事实上能完成这一点的人物传记片并不多。
更可贵的是,除了迈尔斯以外,影片中对于各个配角的塑造也并不单薄甚至可圈可点。
此处的配角当然不包括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在我看来他就是主角之一,导演还用帽子这一道具巧妙地将两人勾连在了一起,功力可见一斑。
而经由勒芒赛最后迈尔斯因为”计分“原因错失冠军后,法拉利老板恩佐摘下帽子轻轻致敬,又巧妙地通过一顶帽子和一个动作将两人勾连在了一起,从情感和价值上完成了双方的认可。
尤其是之前一轮情节里,还特意呈现了福特老板坐飞机离开赛场就为了吃一顿豪华餐,根本对比赛过程毫无兴趣,来和法拉利老板恩佐即使自己所有的车手都退出了比赛依然坚持看完比赛的态度做鲜明对比。
迈尔斯、谢尔比、老恩佐,三人之间的回旋和承接又是具有文化和政治意向的,通过和福特公司的一系列对抗来展现个人对体制的反抗,美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的三重身份又进一步加深了内涵。
最初迈尔斯与高层之间的冲突,谢尔比多次的斡旋,老恩佐”反“收购的商业游戏,对福特完成了从形象到价值观全面多角度的不遗余力的嘲讽,可以说是一部高潮迭起的赛车版独立宣言。
速度与激情#">#速度与激情#除了故事好看、台词精彩之外,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十分出色,就是奔着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目的去的。
作为一个体育盲,此前我从未对赛车这项运动感兴趣,甚至有点反感,而看完这部电影后尽管我深刻明白了它是一场几乎是用生命在换取胜利的赌博,但我不再排斥赛车,并且开始有点喜欢上它了。
低机位的运动跟拍镜头自然是最大的功臣,也是赛车题材必备的摄影配方之一,《极速》毫无疑问会在所有赛道中使用这一拍摄手法,甚至在好几个场景中,我看出了《星球大战之魅影危机》的味道。
但《极速》不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娱乐,他是带有叙事性和视角的,譬如它在选择呈现迈尔斯那几场比赛的时候,对于赛道的选择显然经过考虑,无论是形态还是质感,在它的镜头里都没有重复。
它甚至还刻意呈现了黑夜赛道和白天赛道的不同感觉,坡度赛带和平地赛道的不同视野,你可以在其中体会至少4种以上赛道飙车的快感,甚至还有一场戏是通过迈尔斯老婆在乡村公路上飙车来让你体会这份速度与激情。
车内和车外的不同视角有节奏的切换,空镜头和人物镜头根据情绪需要交替呈现,包括轮子因为高速旋转呈现出火红色的细节都没有放过,声道上恰到好处的烘托,绝对会让你拥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不同景别的流畅运用,让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现场直播“的高速情绪运转之中,但同时又恰如其分的将情绪和态度暗含其中。
譬如电影中有两场迈尔斯遭遇意外的戏,第一次他险象环生了,第二次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在两个场景中迈尔斯的儿子都在场,第一次是全景呈现,第二次却是大远景,只看到镜头最远处升起一股白烟。
除了因为是从儿子的视角来叙述外,还因为第二次没必要去直接呈现如此残酷的场面,同时也从镜头情绪上犹如淡出效果一般把观众带出迈尔斯的故事线,这种疏离感,反而让情绪上的唏嘘感更好的爆发了出来。
这样的镜头运用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极速》绝不是一部单纯为了满足荷尔蒙需求而拍摄的低级趣味的赛车电影,而是一部由赛车切入去讨论人与世界关系的严肃电影。
快感只是其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而已,就像人生固然结局都是死亡之悲剧,但谁又能否认中途喜剧的存在呢。
▲真实的肯·迈尔斯和谢尔比- END -这部电影不是他们口中的“炫技”,而是对电影本质的探索和回归这部年度最佳或是千禧一代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花非花电影大师们的科幻“恶”趣味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伟大的儿童剧EP1/2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HAIL HITLER,我不是你的刻奇人生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上篇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下篇SKAM之后的北欧制造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女版“真探”?
不!
是难以置信的事实
从选材到平淡的叙事方式,再到简单直接的题目,起初觉得这是一部平淡乏味的片子,但没想到自己竟然深受触动。
再看看豆瓣8.6的评分,我才明白,原来电影不一定要有特别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也不必有十分夸张的噱头,精神和情怀在当今观众心中仍占一席之地。
何辛老师说:“赛车手充满悲剧色彩的骑士精神是赛车精神的核心。
” 那个年代的赛车精神更加纯粹,相比现在的不断复杂的赛车结构和规则条例,那时的赛车充满了简单暴力,却也不失优雅。
也正是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赛车手的角色才更加重要,赛车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谢尔比无疑是幸运的,他为赛车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与心脏病斗争还是后来创立谢尔比厂牌和蝰蛇汽车——他成功塑造了人们对美国风格的理解,也留下了传世车型;在1966年开着福特夺冠的迈凯伦更是幸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后来成为了赛车运动的顶尖厂商,在一级方程式赛场叱咤风云,直至今日。
而肯·迈尔斯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他是福特GT40的研发者之一,是开着GT40干掉当年勒芒班霸法拉利的传奇车手,但他只能将自己牺牲在福特高层的政治计谋中,功亏一篑。
而时光却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机会,勒芒过后的两个月,他就在一次赛车事故中身亡。
但迈尔斯仍然是耐力赛史上的明珠,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接近同年拿到赛百灵、戴通纳和勒芒三场传奇耐力赛满贯的荣誉了。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厌恶板着脸的意大利人,那些红色赛车和跃马纹章无不传达出法拉利的高傲和冷漠。
但最后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绝不是在贬低法拉利,相反,导演在用法拉利的执着映射着福特高管们对赛车运动的浅薄理解和愚昧。
福特二世在比赛中乘飞机离去,在场外享乐,直到比赛结束才回来领奖,而在影片结尾,高傲的恩佐先生却在看完整整24小时的比赛后向迈尔斯脱帽致敬,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尔比和迈尔斯有着美国人的大方与随和,也有着面对极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当美国元素遇到意大利人对赛车的执着和傲骨,福特和法拉利的对决才变得精彩。
这就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
它不仅仅在赞扬谢尔比和迈尔斯的英雄主义,它更在讲述赛车这一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坚定向前,永不放弃。
明知危险却毅然奔赴,这是赛车精神所蕴含的悲剧色彩,也是赛车手不惜生命以获得荣誉的真实写照。
赛车精神,英文讲Need for speed,在当今的人们心中仍不过时。
1960s:保时捷时代开启前的疯狂岁月
极速车王 (2019)8.5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詹姆斯·曼高德 / 马特·达蒙 克里斯蒂安·贝尔
一把大提琴好不好,造琴师说了不算,杜普蕾、马友友说好才是真的好;《洛丽塔》问世之初,评论界一片尴尬的沉默,英美文学重镇格林一锤定音:年度最佳;赛车同样如此,好不好、如何改进,赛车高手最有发言权。
1959年传奇车手、赛车设计大师卡罗尔·谢尔比勒芒夺冠,福特想要组队战胜法拉利,非他领衔不可。
谢尔比的团队集合了英、德、意、法等国的天才工程师,尤其是情商为负、车商爆表的好友迈尔斯,不仅是顶尖车手,赛车设计也独步江湖。
只有谢尔比才懂得起,愤世嫉俗、穷困潦倒、才高八斗的迈尔斯的价值,二人珠联璧合。
1966年6月18日勒芒决战,法拉利赛车看上去比谢尔比的银河舰队还要漂亮,迈尔斯感叹:幸亏不是选美比赛,不然我们已经输了。
鉴于以往的血泪教训,福特二世下令:“谨慎驾驶,不要鲁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迈尔斯已经46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无数殚精竭虑、技术攻坚的不眠之夜,福特公司不计代价的亿万投入,毕生的经验和热血,都需要在勒芒绽放光芒。
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福特强劲的马力,迈尔斯一骑绝尘。
福特二世希望看到三辆福特同时冲线的震撼场面,领先一圈的迈尔斯减速等待队友。
6月19日下午,福特的银河舰队同时冲过终点,包揽前三名,影片再现了这一令福特人扬眉吐气的瞬间。
《极速车王》表现的雨战非常精彩,然而,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或许看过纪录片《永远的车神》(2010)才会真正理解,塞纳、迈尔斯这样的顶尖车手有多么伟大:你永远无法想象,在雨中比赛有多么恐怖和困难,车手在雨中什么也看不见,尤其是跟在别的车后面,硕大的轮胎卷起的层层水雾,给你的感觉就像在大雾中开车。
换句话说,在雨战中,顶尖车手几乎是在盲目的情况下狂飙突进,简直是神一样的人。
可能对谢尔比来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传达让迈尔斯减速的指令。
不可否认,布鲁斯·迈凯轮也的确很强,久负盛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迈凯伦现实其实也是死于赛车测试(1970/6/2),但公平竞争中,肮脏的政治很恶心(其实现实有点出入)。
希望这部好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他和谢尔比的贡献深渊得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
福特也在2016年重回勒芒正逢自己夺冠50周年拿下GTPro冠军。
68号夺冠https://b23.tv/av77438099(福特重返勒芒50周年夺冠纪录片)而法拉利重新夺得勒芒冠军其实是2012/14/19,也是GTPro组别冠军,并非全场冠军。
从那后来几十年,法拉利都把精力投向F1了,而后来勒芒战场(GT40后时代就是917时代)上的冠军基本被保时捷奥迪(截止2017年,保时捷19,奥迪13),中间零零碎碎的有宾利标致宝马马自达丰田捷豹雷诺MATRA,值得一提的是迈凯轮F1 GTR 用的宝马的V12,95年碾压法拉利F40 LM,那一场原型车组全军覆没
1995年,黑色59号是冠军,右边是F40LM
某人不知道F40 LM参加过勒芒,那就给他涨涨见识影评区一大堆不懂赛车的在乱评论,首先这是赛车不是飙车,完全不同,我懒得给外行解释。
很多人会觉得赛车就是跑圈跑圈很无聊,没事,只是你欣赏不了,太多人主观得认为赛车和你日常开的家用车没啥关系,那就太错了,很多很多现代汽车技术都是人类上百年汽车运动中进步积累下来的,燃油喷射,刹车盘,进气系统,涡轮等等各种技术进步都源自于赛车及航空等行业,才有了现在你在路上能看到的各种各样靠谱的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所以要好好珍惜内燃机时代,几十年后的电动时代太蠢了,连换挡都没有,也没声音,怕跑长途,电池损耗的特性意味着,贬值快,电动超跑也无收藏价值,像勒芒根本没法跑,难道进站换电池吗,为了长续航,就需要带更多的电池,意味着更重,现在LMP1一吨不到,要是只带电池,至少得1.5吨,而且,电动赛车发生碰撞后,只要电池形变,就会喷火。
轻量化和长续航不可兼得,高功率工况,勒芒跑三圈进一次站,换电池,勒芒24小时大概跑300多圈,难道进100次站?
而且哪来那么多电池,完全不现实,所以电动耐力赛车基本不可能,赛车的未来是新燃料,电动赛车有未来,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FE一场顶多跑小几十公里,续航不解决,只能停留在小比赛。
当然,作为一名狂热的赛车爱好者,我可以很客观得讲,这部电影和极速风流(Rush)是最好的赛车电影(Rush其实更胜一筹),速度与激情也就一般,3除外,我不像专业影评会从什么角度分析,但单从赛车迷角度来讲,我能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和赛车的激情,极速风流我已经看了5遍了,这部过也会再看。
极速风流 (2013)8.72013 / 英国 德国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朗·霍华德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丹尼尔·布鲁赫(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216006?dt_dapp=1这部影评我也写了)剧情没什么好分析的,只是有些剧情需要与事实有些出入,再补充些细节:福特失败收购法拉利被羞辱的过程也没那么夸张,Daytona24不是在戴通纳拍的,迈尔斯在戴通纳也不是最后一刻超过队友,他早套别人圈了,勒芒24也不是勒芒赛道拍的,60年代的勒芒比现在的勒芒短,而且慕尚大直到以前是没现在那俩弯的,所以以前有车跑到390KM/H,车队经理和迈尔斯的对手戏也是假的,老板是亨利福特二世,一世是他爷爷不是他爸。
虽然福特66-69四连冠,但两家博弈还是有来有回的,其实早在64年福特就参赛了,阿斯顿马丁负责运营,然而64、65依旧被法拉利吊打,而66年,当福特把车队交给谢尔运营才夺冠。
67年戴通纳24H就是法拉利330垄断前三,也是并排冲线的。
硬顶330P4,敞篷330P3若干年后,SCG那老板找宾尼法利纳把自己的ENZO改了,加了330的元素,于是有了这辆1of1P4/5
James Glickenhaus
个人还是觉得很好看,后来还造了GT3版本跑纽伯格林24H,反正没拿冠军,纽伯格林冠军这10年都是BBAP垄断的。
其实电影名字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但这名字出去没人认识,赛车毕竟小众,只能叫福特V法拉利。
别小看路上那么多便宜的福特,他发明了流水线。
还有,看到有评论喷亨利福特啥啥,这都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动动脑子,当年没有他的决策,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
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
贝尓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喜欢💕BTW,影片开始是谢尔比在1959年开马丁DBR1拿的勒芒冠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补充)
赛车竞速背后的是资本裹挟之下的名利场,真正的车手追逐的永远是速度的纯粹和人机合一的状态。反高潮结尾,现实也就是如此诡谲。
太生硬了!这么好的演员➕题材…那破结尾是个什么鬼
以为是在讲赛车,其实在讲职场PUA。搞业务的玩不过搞行政的,肯在前线生死时速,领导想的是三车同框FCU。肯从未向权贵低头,但生而为人,他依旧挣脱不了两样束缚,一是金钱,一是人情世故,他躲得开官僚躲不开为官僚做事的朋友。而这位所谓的朋友,当展览会上肯含情脉脉地摘掉眼镜以为对方要夸自己时,对方夸得是自己的老板。面对领导的无理要求嘴上说不对,但也没忘了悉数转达,还模棱两可地说由你决定,表面上给予自由,其实不过是摘清自己。肯失去冠时军还是要故作愤怒,自己是前冠军出身,仿佛不知道比赛规则。
7.5分。这奏是个奥斯卡陪跑片,因为各方面都还不错所以拱进了最佳影片提名,又因为各方面都没到极致所以一个奖都拿不着。整个剧作太老派甚至过时了,作为爽片没必要铺垫那么久,反派角色的设计也太套路(倒是最后的比赛结果还真没料到)。贝尔老师太敬业,上一年刚演了发福的副总统,下一年又瘦成了闪电赛车猴,而且贝尔老师真是演啥像啥,可惜贝尔跟马达俩人之间毫无化学反应。
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近几年相当优质的赛车商业片。国内票房可期!一定要看IMAX!
贝尔毕竟是开过蝙蝠车的人👌结尾把我看伤了呜呜呜呜呜……
赛车戏很帅,就是剧情除了结尾都太老套,居然还整了两个半小时。ps:字幕组能不能别高强度整🔥,我接不住。
不好看,很平庸。
太过瘾啦!赶紧引进吧,谁引进谁发财!
扳手镶框,雪糕肉搏,七千转得道瞬间;心理战偷表抛螺帽,敌手英雄识英雄;匠人精神对抗体制压榨,突破自我,学会妥协;Sometimes they don't get out of the car. 有实无名美式英雄,挺好看
为什么法拉利至今仍然是最好的跑车品牌之一?这和创始人恩佐•法拉利醉心赛车有关。福特虽赢得一时,却不可能在赛车史上登堂入室,因为它骨子里就是个卖车的。影片的吊诡之处在于,它看似是个励志片,但肯•迈尔斯的“失败”丑闻完成了对励志的终极反讽——福特划时代的胜利其实恰好把福特钉在了赛车史的耻辱柱上。
标题党电影,应该是“福特之美国梦的覆灭”之类。关键拍得太平,冲奥标配传记片,各种演员的奥斯卡时刻
作为集体运动,赛车和拍电影其实还挺多相似之处的,这片子里职位换一下不就是投资人制片人导演还有性格明星演员以及他们的优秀制作团队的故事吗,无非是增加了一个竞技要素而已。虽然我并不喜欢车…但和赛车还是有些缘分…毕竟是能在60迈过S弯连续漂移时坐在改装车副驾驶位手持拍摄,以及第一天摸风火轮就能拍追车的maybe天才掌机(真正原因是🎮摸得多…),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件事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然后我觉得做摄影心态就应该和车队首席技师一样,你的工作不就是为了让别人发光吗
是龙你给我盘着,是虎你给我卧着
优缺点很明显,赛车场景一级棒,秒杀前几年看的某华语片…
无耻的美国人
昨晚看完一觉醒来已经忘差不多了。
通篇充满着流畅感,前百分之九十九主创都没打算让观众有任何复杂的感觉,就是用传统叙事+赛车场面打动观众,当我以为这终究只是一部英雄惺惺相惜的励志电影时,结局把我脸都打肿了,这个世界果然容不下太纯粹的人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我更习惯贝尔说美音…最后还算是燃,前面节奏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