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的观影体验是奇特的,很久的辰光,都沉静在杭州一片茶林的诗情与人情里。
先是看茶林俊秀的绿,而后看种茶、收茶的人怎样闻味辨茶,接着看他们怎样以青花瓷盖碗慢悠悠沏茶给贵客。
导演好像一点不急着说故事,只是先将民国间杭州茶农的生活在银幕上显影出来给观众。
接近末尾,日本人到来,电影的诗意戛然而止,温柔的情绪便将在这茶林间结束了,剧情于此陡转,好似清泉长流,必有坠崖而成为瀑布的一刻,惊心动魄,久不宁息。
影片行至中段,一段小而细腻的情感在风景里升脱起来,好像在遥远地捕捉费穆导演《小城之春》的意境。
虽不及,也不差。
清明时节,茶场主人之女阿敏喜欢上前来购茶的茶行老板之孙,一个孱弱而爱读书的公子尹逸白。
阿敏带逸白走山路,看茶林,这书生走不出几步,气喘吁吁,阿敏却还欢蹦乱跳,俩人假意斗着少年的小脾气。
夜间,逸白、阿敏随八叔下溪水捞鱼,被邻居阿翠的老母亲追着打。
这乡村里的野趣,应和着青春气息,在逸白与阿敏这一静、一动的人物刻画里活转起来,而静与动之间,爱情随即发生。
第二回清明,尹逸白却已成亲,带了一位比他更孱弱的妻子来。
阿敏一颗萌动的心即刻冷下来,但知晓逸白这柔弱的太太竟身患重病,至今不能为逸白家生下后代,便要为之献一道茶农间流传的土方:将明前新茶放于自己处女之身的胸口捂一阵,拿出来即刻便下铁锅炒制,炒完便沏了喝下去,病即能好,“还能生下大胖儿子”。
逸白的太太喝下这鲜茶,直赞叹其香气袭人。
然而这茶有大代价:捂过茶的女人,是坏了名声,嫁不出去的。
阿敏的八叔娶的老婆阿翠,便是被人知道曾为人捂茶,找不到好婆家。
八叔娶了阿翠,阿敏的父亲坚决不让八叔在家里住的。
逸白的太太晓得阿敏的爱有多深,便要求逸白娶了阿敏做二房。
逸白直说:“我们是洋学堂出来的新青年。
”太太只轻轻地答:不管新青年、旧青年,我们只“信仰善良”。
类似饱含着历史信息的细节,都在简单的场景里发生,影片的编剧采取了茶场这个封闭的环境,阿敏一家人好像千百年守着自己家业、辛勤耕耘的农民,尹逸白与家人则带来外界的新信息、洋信息,两相汇合,即便故事如淡茶,也冲撞出许多叫人沉思的意味。
影片最后的情节突转极为震撼,一股血腥气将此前的清淡推至远景,直教人惋惜那般风景、那杯清茶的被毁弃。
肖风导演的手段,于此露锋芒。
看完电影后,观众向他提及影片杭州话配音的韵味,作为地道杭州人的肖风导演说:“这影片不仅语言是杭州式的,画面语言亦是杭州式的,好像杭州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这种杭州式的质地,加上丰富的细节,令《岁岁清明》中的“抗战”不必成为大写而空洞的标语,不必浮夸地铺陈为华丽的冠袍。
《岁岁清明》好似一杯清茶最后着了魔力,将大写而空洞的标语变作小写而真实的人,叫我们看到家国这朴素的百衲衣上,仍有补不齐的补丁,仍有缝不牢的暗洞。
它靠小小的局面,牵扯起一个时代的面貌,那些村人的迷信,亦暗暗指向一个大背景,上面有千百年国人命运、观念压在身上的咒。
人们能从影片里看到个体的真实情感。
譬如电影中做茶叶生意的人,并非惯常宣传中的“资本家”,他们性格温润,话语和气,生意者与茶农之友谊,亦是数代传承。
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杭州茶叶生意的良好态势。
在影片中,它被日本的战机毁坏。
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业态,今日也未恢复,与一切生意一样,空余算计。
茶道里那比茶香更浓郁的人情全消失了,《岁岁清明》仿佛提供了一次缅怀的机会。
肖风导演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亦学摄影。
看《岁岁清明》最后那一点刚毅与血的情节,仿佛看见第五代导演尚未成名时那一种理想主义与勃勃生机。
当他与张艺谋、张军钊等人毕业后同被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彼处组建“青年摄制组”,首部影片便为震动世人的《一个和八个》。
张艺谋说:“《一个和八个》就是针对当时那种造作的、娘娘腔式的电影的反抗。
它的思想内涵不见得有多深刻,故事叙述也不那么独到,人物塑造也不那么突出,但就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
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文/满囤儿经过《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海的故事》三部曲,感觉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韵味的叙事体系,这种体系在新的抗战三部曲中,继续被发扬光大。
这种叙事体系的特点就是点明主题和主旨思想的事件往往放得比较靠后,甚至几乎就已经到了结尾。
影片前80%的时间都是在为观众还原一个地域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生活。
直到观众完全了解了这些角色、这一带环境的生活时,才会借一个角色的转变或者一起事件的发生,揭示出这看着平静的生活下面暗藏的激涌。
这与同样坚持文艺片路线的顾长卫的新片《最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肖风和程晓玲已经将其运用得更为纯熟。
发展到《岁岁清明》,肖风和程晓玲将他们的叙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升级。
那就是他们还原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风情。
能够拥有这般魅力之文化的,便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杭州。
由于导演肖风本人便是杭州人,因此他比一般人更加懂什么是杭州文化,什么才是大家如痴如醉的杭州美。
用导演的话说,他的电影语言本身就带有杭州特性。
这真是一点儿都不假,缓慢的叙事节奏、诗意悠扬的景物镜头,这些技法配合上片中采茶姑娘阿敏说话总得现在心里打草稿的行为特点,以及阿敏爸爸等人不急不忙的语气,相得益彰。
尹家爷爷品新茶时的一连串动作,也就只有懂他的肖风(他同时也是本片摄影)才会心平气和地予以捕捉。
如果换个商业片新人,估计还得为老爷子慢吞吞地耗胶片着急呢。
呵呵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茶园渐渐走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通过前几年的岁岁清明,观众已经逐渐地了解到了杭州文化和茶园生活的特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恬静的“世外桃源”,开始迷恋阿敏动小心思时轻轻翘起的嘴角。
直到这种“渗透”目的实现之时,影片才笔锋一转。
一颗炸弹的爆炸让观众惊醒,尹家少爷的不再出现埋下伏笔,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眼看着你刚刚接受的这个宛如世外仙境一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即将在你眼前一点点地被撕裂。
这种心痛是莫可名状的。
这就是文艺片之所以好看的所在,具备一种不可逆的情感触痛。
当然了,影片既然被算作了“抗战”三部曲,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撕裂文化这里。
正如前边所说,肖风和程晓玲习惯性地把全片最核心的主旨放在了影片的最后。
只有看到最后,您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杭铁头”,什么才是隐藏在杭州文化之下的杭州精神。
在首映上看的这个片子,还和肖风对话。
放映时,他坐在我旁边。
我知道他是导演,但没说。
看完之后,被片尾曲惊艳,反复听了几天,直到会唱。
后来不知道忙什么去了,直到最近看了十三钗。
越发觉得岁岁清明的可贵。
最可贵之处有三:如题:简单,坚定,不媚洋人。
杭州人该感谢肖风,同样的题材,塑造出杭州人的风骨和婉约,那立着的姿态如此的倔强,那柔软的日常又是如此的温润。
这就是中国人应该有和本来就有的姿态。
南京人还是找张艺谋拼命去吧,现在南京在他的涂抹下,只剩妓女的风骨了。
那么多殊死抵抗的国军,鱼死网破的百姓,我为你们三哭。
今天下午在精品电影院看了《岁岁清明》。
没有其他观众,我是毫无疑问的超级VIP。
在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豪华放映厅里,吹着习习的凉风,放映员为我提供了一对一的服务:超豪华的感觉,也说明这家电影院还是有点管理规范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适合一个人观看:比较唯美吧,亮眼的茶树绿色,满山遍野的茶林,男角的白色衣服,女角的亮红小伞,都在青山绿水间给人养眼的感觉。
淙淙的流水声,我很喜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次车行在幽深的燕山山脉,下车休息时,潺潺的流水声萦绕耳畔。
还有好听的杭州话,尤以阿敏的父亲这个老南方男人说的最为地道,阿敏却是普通话太过标准,少了点软语轻言的肉感。
还有那个尹少爷的夫人,不但好一口江南软语,形象上更是不胜风吹的娇弱,真让人感觉这确是与世无争的东方美景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一部色彩炫丽的东方民族画卷而已。
好似车行快到终点时,又杀出了日本人的炮弹,家仇国恨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时代感,毕竟世事的变迁谁也躲不开。
而且情节发展到此处一波三折:先是以为尹少爷成了汉奸,顿生失望,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呀,太天真;忽然他又成了爱国志士,计杀三名甚至多名日本军人。
最后他惨死时,彻底粉碎了一直笼在这部电影上的小资、唯美情调,真的很感动。
这也是很惊心动魄的:依然是青山绿水,可是没有了柔情似水的书卷气,而是充满了血气腾腾的杀气。
电影的最后,依旧是清明的西湖边,保俶塔,尹少爷的坟茔早已湮灭,多情的阿敏也已故去了吧,那个发现了这处藏匿在杭州城边美景的小男孩充满了兴奋,让人感慨世事轮回,人生无常……
其实这个故事讲得很轻盈,甚至有些像戏曲,少女阿敏对尹逸白少爷的暗恋如清泉流淌,她生得不算漂亮清秀,却有一股子天真的蛮劲儿,这便够了,一个没念过几年书的茶农女儿就该是这样的品貌和心地。
所以她内里的曲折兜转都是清清爽爽,可爱得很,恰巧贴合南方女孩儿的习性,只可惜生得确有些像北方人了,倘若往十年前的周迅那个款型去寻演员,恐怕还要好一些。
所幸让人倍觉惊艳的却是扮演伊逸白妻子天巧的张雯,也不知哪里觅来的怀旧佳人,那旗袍盘发的妆扮,竟有几分阮玲玉的风骨,也不是天姿国色狠巴巴的美,就是柳眉凤目的古典式;于是演起凄楚纯良的贵妇来便入木三分。
可见这方面电影人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编剧程晓玲,对杭州山水、风土、人情、世故的准确把握,连演员牙上的茶渍都凭添亲切感,入乡随俗随得可算彻底。
阿敏看少爷,一波三折。
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惊心动魄。
事情就应该是这样,说不开、说不得,才有韵味。
或许,肖风的审美观,既然他那一代人的风流,又有着不一般的求索,我就是要淡淡然的拍摄沉重的民国旧事。
那个年代的美好,被撕碎给你看,这才是终极悲剧。
本片摄影不去干扰故事和情绪,从整个作品看,通过一个少女的经历,折射出战争对家园对情感的毁灭,这样的故事基调,仿佛回到当年中国导演都很熟悉的《伊万的童年》、《雁南飞》那种苏联味道。
虽然,如今中国电影的内在已经自成套路,但说起把战争片拍出某种不一样的观赏趣味,应该离导演和编剧的初衷相差不大。
今天,一般人很难再顾及,导演肖风和“第五代”的印记。
这个原本并不标准的习惯性称呼,在中国电影十余年的工业化大潮中已经风流云散,他们有的人升华,有的人改弦更张,有的人不知所终,坚守的,实在寥寥。
如今要再说真正意义上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人们也只记得后来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其实,肖风也是摄影师。
之后还为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等众多80年代重要影片担任摄影。
所以,当今天看到《岁岁清明》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肖风当年惯于写实的画面感觉。
好比对阿敏与尹逸白的许多戏都是不规则构图,而即使很多单独的近景和特写,则善于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
1980年代的第五代作品,很多经常拿中国乡村民俗做文章,在国际上算一道风景线。
但是除了冯小宁在90年代尝试过稍微把地方民俗结合到战争片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风格之作!
但是,冯小宁当时处于90年代的中国电影转轨的大环境,还包括吴子牛。
他是另外一个第五代中坚力量,为中国电影艺术,尤其是战争片电影艺术牺牲很大的人物,以至于到今天近二十年里再没有涉足战争片。
当然,今天看到《岁岁清明》最后十多分钟高潮戏的时候,不禁会再度回想起吴子牛导演。
也就在恍惚之间,能找到一种共通点,当年第五代,很大程度都在画面和韵味上,依靠的是一种既有情怀又带着理性的味道在打动观众。
接下来,随着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温故1942》和肖风的《兰亭》,他们这代人再次求证大历史、民族精神的宏阔之下的微观人生。
写于 2012年10月2日 虽是一部抗日时期的电影,却没有战火连绵的画面,它需要你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和一颗平静的心,如同那一山的好茶,淡雅清新,香气不散,细细品味。
清明时节,山下的卖茶行尹家总会上山买茶,几辈几代都如此,从不间断。
这一年,她15岁,茶园主人的女儿,遇到了茶行的尹大少爷,冥冥之中,她喜欢上了他。
等待是一年的光景,又到了一年的清明。
他来了,带着自己病恹恹的夫人。
她和夫人成了好朋友,这是她做梦都想不到的结局。
他们下山了,仿佛两人的世界只是平行线,买与卖。
第三年,他迟迟地来了,带来了日本朋友,她惊呆了,吓傻了,她让他滚。
几日后,她隐藏在茶园中,全程目睹了他被日本人残害。
原来,他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才将日本人引上山杀死,被发现后,走上绝路。
又一年清明,尹大少爷不会再来了,她守在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中年妇人来到他的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佝偻的背影来到他墓前……一年复一年,岁岁清明。
这是一份怎样的婉约之爱、切肤之痛,从开头就猜不到结局,如同人的一生,待走完这一程,便全懂了。
情节简直是在凑数,不喜欢
写《岁岁清明》对我来说是种挑战。
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虽然此片类型别致,貌似开辟了一种新的写意摄影形式,导演也很和善,但我心里想,如果国内多些这样的片子,做得再极致些,是不是能让整个市场更好些。
我跟我的兄弟云飞扬说,我心里并无恶意,我可否给这个片子提下意见呢。
他负责这个片子一部分的推广,他想了想,笑说,当然,爱之深,责之切嘛。
在这个交口的年代,他的话让我心宽慰。
《岁岁清明》虽说是抗战题材戏,但演员都是小年轻,一水儿的青春面孔。
导演的意思是,这种题材的年轻人只要符合故事情境就可,但阅历的缺失让这些还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故事面前迷失了自己。
镜头前的这帮清秀面孔,跟他们的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跟故事情境也总是会在说台词的时候有些许出入。
尤其我得给导演提下意见的是,咱下次能找点漂亮点的演员嘛。
且,演员,除了那些有才气的天生的演员,还是需要专业的演员的。
大银幕是最能暴露演员实力的,一个医学学生和一个在读的表演系学生,能将抗日日期隐忍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惟妙惟肖吗?
难。
所以,这是这部影片再进一步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说导演手法。
导演对镜头把握没问题,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部抗战题材,竟然跟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一样,美不胜收。
摄影是该片最大的点睛之处。
尤其在最后的故事冲突爆发之时,在男人公身份突然的逆转之后,再想想之前的唯美画面,一种残忍逼近心间。
中国表现抗战题材的影片,大多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以及表现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而《岁岁清明》一反常态,用一种细腻的视角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影像。
但是,电影,还是要用故事说话的。
影片的故事在呈现时,因为表演的不连贯、剪辑的断层、情节的跳跃,使得影像出现了倾斜,观众的心并不会那么一直顺着导演的镜头走下去,会分神。
分神,是一部影片很大的问题,但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导演在有好想法的基调下,再在细节和好的团队上下足功夫。
不过,还是无比期待肖风导演的抗战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
续集电影近年来表现强劲,续集上一两部的多得数不清,续集上三四五六部的也大有片在。
今夏最有名的续集应该是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等一干外片了,国内的续集少了些。
虽然肖风导演的片子是所谓的小片,但怎么着让小片做出大片的范儿来,且又不断有续集性质的几部曲连续出现,那不失为影坛美事。
然而无论怎样美,每部片子做得质量过硬才是最重要的。
跟咱和谐社会强调的一样,不去跟某些客观因素较劲,搞好故事,搞好心态,搞好各类基于电影本身的配置,那是做一部优秀电影所具有的最基本要素。
阿顺。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相信很多观众看罢以后,脑海中会不由自主不由的浮现出另一著名电影的片名《恋恋三季》,当然这是题外话,本片着重展示了杭州茶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讲述抗日战争初期的爱与怕、错失。
透过本片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编剧试图构建的情感机制,一个不以强度情节来叙述的“反战”题材,这样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将一个日本侵华背景下杭州城的故事幻化为情感温润的诗意空间,当然,这这样诗意下所揭示出来的战争的狰狞,显得残酷更有力量,在构思这样题材的初始阶段,这个故事的走向与思路是相当饱满,并且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但是编导分明又不愿意去讨好当前的院线观众,我行我素的创作态度极为明确。
作为第五代导演,肖风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颇为独立,选材上有意回避时下热潮,既不向商业片靠拢,也不向探索片迈进,而是保持相对平和的创作心态,为观众的心灵准备盛宴。
肖风多年来的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时节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
这部《岁岁清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演绎了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国的一出悲歌。
这个片名太直接,无法不让人联想。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去年那叫好不叫座的《我们天上见》被人揶揄为“清明档电影”之后,这部显然更有资格排进子虚乌有的这个所谓“清明档”的电影,似乎依然难以逃脱他那宿命般的悲剧命运,一如这部电影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样。
这部电影的主创如同这部夹杂在各色大片中的电影本身一样低调。
电影票房之难以强求,这也是小成本电影的普遍遭遇。
多多少少又容易与几年前霍建起导演的一部《那山、那人、那狗》做比较,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8万美元引进赚得了数十倍的票房佳绩。
细想之下,《岁岁清明》与《那山、那人、那狗》拥有相似的特性,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故事、都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而相比之下,《岁岁清明》所处的大环境要更加好一些,《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岁岁清明》在很多院线都有放映。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岁岁清明》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岁岁清明》在等待他的观众,编导以淡然之心等待着。
文:云飞扬 杀手蝴蝶梦据说截止今年10月,2011年中国电影已突破了2010年创造的百亿大关,也就是说2011年的电影票房将会再创新高。
从某些方面来说,当前现状应让人感到欣慰,其实不然,票房大捷的背后仍难掩整个电影市场的疲萎,烂片与票房的无规律关系,让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怪现状,就当前来说,国产电影仍无法在形式、层次、类型、内容上有所突破,追求高票房的背后是一片浮躁之气,优秀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肩负现实意义题材的电影作品被打入冷宫,就拿前阵子上映的《岁岁清明》来说吧,尽管该片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在当下这种一味追求高票房而忽略了电影应承载人文情怀的现状来说,该片的出现算是在一片萎靡风气中,树立了标杆,赢得了口碑。
《岁岁清明》是导演肖风与编剧程晓玲合作的第五部电影,时至今日两人合作默契有加,也算是华语电影的一段佳话,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这正是当下华语电影缺少的风骨,肖风与程晓玲这对黄金搭档,一个在“导”一个在“编”,发力的方向虽不尽相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回到了最终所要回归的“作者”本身,创作出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作者电影”。
《岁岁清明》高明的地方在于,为取得高票房,在大格局、大投资、大明星被奉为无上法宝的今天,《岁岁清明》反其道而行,以小格局、传统文明为主,回归文化符号本身,创作出了一片宁静悠远、清心寡欲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小见大,以善良可爱的阿敏姑娘暗恋大户人家尹逸白少爷,甘心为尹家少爷付出一切,最终从误会到知晓真相为主线,营造了深山之中一个清新淡雅的爱情故事,这其实是一个温婉却又清新的暗恋故事,少女内心的爱情强大到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暗藏的流水,满山的茶叶,淳朴的民风,世代相守的约定,构成了一连串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阿敏家茶叶卖给尹家算是一个世代相守的约定,影片这种传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这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但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一方面将这种关系极力淡化,将这种平静藏于风云诡谲的民国中,直至日本人大举入侵,如果舍去最后的结局,整部电影看起来让人仿置身是室外桃园。
直至最后那一刻戏剧性惊心动魄的惨烈,少女的内心营造了一个有着悠远爱意却又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此外,影片的调调营造出的气质却也能契合那股若有若无的民国范,影片探讨了传统、文明、野蛮,这三者的关系,如果说影片在茶文化和淳朴民风中营造了一个传统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属性的话。
那么尹逸白少爷的新青年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濒临倒塌的中国需要的新文明,只是新文明太得实在太晚,太过微弱,微弱到只剩下愤怒的力气,而再无救亡图存的果敢。
当时的中国在坚守自己传统,但却已经走到了末路,而这时正是需要文明来解救,但是不幸的是文明与野蛮同时来到,日本人带来的野蛮摧毁了这种沉淀已久约定成俗的传统,破坏了尹家那种大户人家所散发出来的优越感,甚至家破人亡,尹家和阿敏家世代约定的茶叶买卖也中断,影片以日本人摧毁传统文明的视角来达到控诉战争的目的,从而将反战的主题提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而不仅仅是这场日本人发起的侵华战争。
卖萌,冷表演,像茶一样的电影。在杭州某座山上拍的,男主角像乐嘉,女主角一个婴儿肥,一个像老徐。~得耐着性子才能看完的电影。
给个友情分~
确实比较烂啊
男女主角都难看死了。。
小时候看的
如阿敏泡出来得茶一样清淡。看到她家泡茶的工序想到她,所以多给一颗星。
前面的表演很“演”,但反转的确有力度。有新意。
还可以吧,有点叙事简单,结尾仓促了点~
虽然后面是亮点。但是感觉人物说话的时候僵硬得很~
其实。。。古琴曲真的不太适合做BGM。。。
徐盛翔啊!
印象中最早接触的电影之一,日本人拿刀子划开男主怀孕妻子的肚子的画面终生不会忘
一颗星给取景地杭州,看片尾有西溪湿地,没看出来,可能男主个女主的家,草房是西溪吧,最后,墓地选在了可以鸟瞰西湖的山上,那一座,宝石山、玉皇山还是吴山,杭州西湖附近山太多了,一颗星给主题曲,杭州诗情画意文化有限公司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拍摄技术过得去的中国电影,视听语言也OK!就是剧本在某些段落上有点怪。还是可以安静的看完!
今天偶然在电影频道瞥见,看过太多矫揉造作信誓旦旦要告诉我们什么的电影,这样质朴的茶香一吹,便觉得清丽脱俗。
这个故事足够动人,但明显的经费不足导致画面和表演粗糙,
刚开始看到岁岁清明,那时候刚上高中在电脑上看到的,我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里面没有一个演员我认识,这么多年过去依旧没有一个演员出头,他们放佛拍过这一不电影就消失了,但是今天我依旧在豆瓣上搜出来这部电影,以后也会给我最喜欢的人看
很多年前看的,风景很美,节奏很慢。演员…总体一般。
岁岁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