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

Napszállta,日落红尘(港),Sunset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苏珊娜·伍艾斯特,伊夫林·多布斯,比约恩·弗赖贝格,尤莉·贾卡比,朱迪特·巴多斯,列文特·莫尔纳,乌尔斯·瑞恩,莫妮卡·巴尔赛,马尔桑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法国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18

《日暮》剧照

日暮 剧照 NO.1日暮 剧照 NO.2日暮 剧照 NO.3日暮 剧照 NO.4日暮 剧照 NO.5日暮 剧照 NO.6日暮 剧照 NO.13日暮 剧照 NO.14日暮 剧照 NO.15日暮 剧照 NO.16日暮 剧照 NO.17日暮 剧照 NO.18日暮 剧照 NO.19日暮 剧照 NO.20

《日暮》剧情介绍

日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家女仆有够烦!OVA北区侦缉队本色英雄我破碎的真理子老潘的归途愤怒的蝴蝶迷镇第一季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真实探长薇拉第三季神奇动物学校银河奥特曼尘缘不神山温暖的甜蜜的我想我是基?神探茄哩啡情人眼里高一D消失的劫机客我家的英雄钟馗归来万世妖灵失宠冬蔷薇小屁孩日记3麻辣教师SP漂浮于太空的教室醉后一拳回娘家绝密档案纳粹猎人第一季吸血鬼生活第四季

《日暮》长篇影评

 1 ) 不是很喜欢

延续《索尔之子》的摄影风格,导演在《日暮》也采用以手持方式紧黏角色后颈跟拍的浅焦长镜头,或者锁定着人物细微面部表情的拍摄方法,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带有强烈真实感、宛如置身当地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也透过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背景画面,配合主角爱丽丝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疑惑的心理状态,让我们产生一股对后续未知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世背景的好奇。

这种角色与观众都不断尝试拨开迷雾的过程,就是《日暮》整部电影最迷人之处。

《日暮》电影游荡四处的角色

 2 ) 我们是受害者,也是施害人

今天在电影院看了〈Napszallta〉译为《日暮》,虽然它的评分并不高,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

它追随着女主Irisz·Leiter的视角去追溯Leiter家族制帽店为何被烧,又如何被Brill先生接手,而后自己的哥哥又为何逃亡,他又为何要制造混乱并要杀死Brill先生及他身边的人。

它甚至没有讲明白这个故事,没有告诉你以上问题的任何一个答案。

因为导演可能在讲的并不是这个故事,它是个幌子,它制造出的不安、困惑的情绪是通向另一条路的入口。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导演在讲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立场。

女主lrisz从怀疑Brill先生接手自家制帽店的企图,一定要找哥哥还原真相。

再到找到哥哥,窥见一点他密谋杀死Brill先生,并制造混乱的残酷,就将他打晕/死,又要寻求Brill先生的帮助。

再到发现Brill先生真的如哥哥所说,有把店里的女孩送进王室而企图不明,又去找哥哥,哥哥的随从不在乎也不知道他的生死,只问Irisz是否加入他们的行动,Irisz没有答复,她来来回回地犹豫,来来回回地去证实谁邪谁正。

吊诡的是,在她思考、犹豫的同时,她几乎补充了哥哥领袖的缺位,莫名被推上了这场行动的高楼,Brill先生被杀后,大家高喊Leiter(女主和哥哥共有的姓),不知是在为谁效忠。

So,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在社会变革的立场,我们如何去证明谁邪谁正,貌似除了听人一张嘴说,相信自己相信的,怀疑自己怀疑的,我们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可,说的人却有很实际的目的。

所以说,我不听我不参与就没事了么?

当然也不那么容易地会没事,像片中的女主Irisz虽处在犹豫、思考的状态中,却被历史凝视成领头者的样子,我们被历史凝视成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说了算,它甚至是一个随机事件。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也会成为施害者,我们会成为被骗的人,也会成为骗子会。

但很多时候我们成为某个角色,并不一定是我们做了符合这个角色的事情,有的时候被贴什么标签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3 ) 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不再是禁闭高压下的集中营,而是完全敞开的大街小巷、帽饰店等公众场所,导演试图用同样的摄影手法来制造沉浸感难免有炫技的嫌疑。

其次,剧中女主角一意孤行寻找亲生兄弟的设计也跟《索尔之子》里父亲一心想为儿子体面安葬如出一辙。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出发点是令人生疑的,由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依靠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及制造悬念,令观众逐渐坠入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由此可见,导演一心想延续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这个叙事文本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深层隐喻来看,女主角好比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思想或执念,这种植根于昔日辉煌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心态,在面临权力/荣耀日薄西山之时,难免会像女主角一样深陷焦虑,四处碰壁而无法找到出路方向。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进入被侵占的珠宝店,却始终无法见到自己的兄弟,而当她靠近窗户俯视楼下群情汹涌的暴动民众,听到呼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姓氏。

到了这一幕,导演似乎才向观众揭示这位神秘女主角的真正含义,她是一种抽空了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连同最后一个镜头也再次明确了这种隐喻。

 4 ) 这是导演透过他所摸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结果

之前就有看过导演拉斯洛.奈迈什的《索尔之子》,再回望《日暮》,我们会发现电影中包含着挥之不去的、鲜明的历史意识和政治关系,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贝拉.塔尔教会了我如何思考电影,但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视角。

”可以说,《日暮》正是透过他所摸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结果。

《日暮》的背景设定在一战爆发之前,地点则选择了“真正的多瑙河明珠”布达佩斯。

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影片在悬疑的设定上也恰到好处。

一个困惑于自己家族身世的女子,游荡在充满迷雾的20世纪初古老的布达佩斯城里努力寻找着真相。

为了这个真相,142分钟,我们就这样沉浸在其中。

与此同时,沉浸也成为了观影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手持摄影、跟拍、浅焦镜头以及长镜头的使用,都为沉浸式观影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

这种运镜风格的背后是拉斯洛贯彻一致的哲学理念。

这不尽然是一种全知的上帝视角,也称不上全然的主观视角,而是每一个局限视角下的个体,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和时代是如此的不完整的、受限的视角。

影片的结尾,战争的爆发,奥匈帝国的轰然倒塌,留给我们最大的疑问或许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左右着、牵绊着一个强大帝国的毁灭,一种古老文明的消耗殆尽?

我想,导演想要探究的主题和意义正在于此,就像他采访时所言,“我想拍一部电影,关于一个年轻的女性,她的个人命运也在映射这个世纪的命运,个人故事和更大的历史相互辉映。

 5 ) 好厉害的剧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6 ) 人物命运的挫折VS观众理解的挫败

近身晃动的长镜头,刻意虚焦的后背景,奢靡梦幻的细致感,几近劝退的美学宴;屡次中断的神秘答案,暮光游魂的沉浸黑暗,糅合字幕的淅沥雨滴,跳脱荧幕的历史讯息......继《索尔之子》后的“莱特之子”,借由夜色枪火诡异恐怖中险象环生盘根错节的寻亲之路身世之谜,层层剥开倾倒而来纷繁杂乱咄咄逼人的声音话语,推开摇摇欲坠残暴肮脏虚伪压抑的繁华壁垒,试图,探寻城市的堕落,拼凑文明的残破,目睹人性的落寞......不顾一切,痴狂迷醉,挣脱束缚,持久执念,或许才是手握扣开谜底之门钥匙的唯一途径...... 走出历史迷宫,穿越扑朔迷离,迈入真实境地...... 如同伊丽丝在至暗暴动中,清醒梦靥,脱下男装,盘起发髻,踏上战壕,成为一名医护兵......以上,或许就是导演反对即刻满足而后给予观众的预期挫败。

 7 ) “死神与少女”,文明的濒死体验

唯有这种大量的主观的视听失焦留白配得上濒死体验四个字。

光影斑驳虚幻美到不真实,观感极其晦涩焦灼但是愈品愈竟萌发出一种绝望的狂喜感,熵增也变得可以感知了!!

热评里对瓦格纳的联想的确妙不可言,但想了想这其实更像是影片自己选取的舒伯特。

开头便是死神与少女徐徐融化了日暮下的奥匈帝国画卷,然后极其矛盾地等待着热寂宿命的降临...电气革命的光热与原始的焚烧,时而视角游离于生死时而直接用台词戳破“文明的巅峰”的肮脏面具;错位的暴力,欧洲的神童好奇地目睹母亲被人强奸的同时与女主代表的第二重女性人格默默对视,紧随着演奏舒十四乐队的实体出现后,其肉体层面居然也被“野蛮”所毁。

雌雄同体的文明在内部进行着暗流涌动的对抗,人格化后的男性权力犹如对社会的强奸,王室成员围绕着女主的主观运镜像极了之前上下其手的马车夫流民;疲于抵抗的女性意识在夹杂不协和音的四重奏下觉醒,铺垫全局的暴力大屠杀竟然直接切入战争这个终极的形态,战壕推轨的长镜头足以令人发疯,因为结局即是彻底的解体毁灭,是毫无崇高感的悲剧...好久没看到这么符合我审美与困惑的电影了 后续补充: 搜到一篇《日暮》的影评,太喜欢这段了!!

(尤其是最后一句

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venice-film-week-sunset/ 有人比喻成瓦格纳,我昨天以为是舒伯特,但是竟然从来没往巴托克勋伯格方面去想,甚至还可以回到我曾经完全无感的柏辽兹幻交.... 里面提到的文学部分联想则是一大遗憾所谓执念其实就是对二战前文化的想象,觉得是最符合我审美的年代。

虽然称不上美好但一定是复杂的,并且必须靠音乐(或不曾涉猎的文学)去统领对其总体特征的感知,前提是音乐叫文学的想象站得住脚。

最近4.5个月因为学业繁忙几乎都不怎么听音乐和补片了,但还是经常查阅资料给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私人曲库添砖加瓦。

有关那个年代的电影本来就少之又少,结果昨天那次很偶然的机会居然就遇上一部将自己长期感兴趣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历史艺术影像联系在一起的作品(说成这是一部符合一战前审美的电影也不为过)......实在是很惊喜!

 8 ) 小年夜的“精神按摩”

寻找兄长到成为兄长,是选择对可控牺牲的默认?

还是投身摔进下一次失控的轮回漩涡中?

…对抉择的思索终为一纸空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之间存有差距,有时它就像一根受潮的火柴,在阴冷的大背景下,失去了光与热的效用。

而有时,它如同一颗渺小星火,微风拂过,即可燎原。

时机差异造就了结局的不同,在没有合理的解释下,人们称其为命运。

 9 ) 在《日暮》的《柏林巴比伦》废墟上

《日暮》几乎是国内银幕上能见到的最费解艺术片。

我的观感几乎是厌恶。

又是那种让我烦死了想从银幕里拖出来打的沉默主角(如安哲电影里的哈维凯特),在作者延续性的浅焦镜头下,更如同纸片人一般,挺着揉皱的脖颈,随意穿梭在一战前布达佩斯的精品商店、穷街陋巷和帝国皇宫中,穿梭于对她好奇、警惕、支持又防备的各阶层人群中。

完全不再跟随于形式感的剧情,也就像一张随意揉捏的纸片,让人全程读不出作者究竟要写啥、写了啥。

片名的指涉其实相当明确了,就是一战到来前欧洲大陆的“日暮”,君主制的“日暮”。

但怎么可能通过其含糊甚至放弃讲述愿望的微观叙事,来让观众跟着一道,如1910年代初布达佩斯的市民那样,不知所措的沉浸共情呢?

《索尔之子》那套创新的视听语言,或许适用于残酷到不再能写诗的集中营,勉强服务于同样让人费解的信仰主题,但换到欧陆的“日暮”,就真的形式和内容完全脱勾了。

《柏林巴比伦》,因为紧凑紧张又不至烧脑的剧情,必然深受观众青睐,且能寓教于乐着,让不熟短命魏玛共和国历史、没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绝大部分观众,牢牢跟随着过瘾的故事,简单了解到在国家尊严的外衣下,民主就是一个脆弱的空中巴比伦。

汤姆·提克威提炼出一个1929年将让魏玛走向末日的德国。

相比追求实验性创新的匈牙利人拉斯洛·奈迈施,曾以游戏存档式时间观念拍出《疾走罗拉》确实因为对观众实在友好,而不像挑衅的艺术家了。

而我也渐渐如费恩斯《发掘》的古船般懒惰保守,不再接受先锋艺术了吧。

 10 ) 谁说《索尔之子》导演的新片砸了?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已然进行到后半程,终于如愿以偿得见了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新作《日暮》。

这部从戛纳前夕就被很多人传言“失手”的作品,真的如坊间所言拍砸了吗?

我看并不尽然。

电影《日暮》剧组亮相威尼斯电影节顶着贝拉·塔尔弟子的光环,拉斯洛·奈迈施导演注定备受瞩目,其诞生于三年前的长片处女作《索尔之子》也绝对没有让任何人失望。

处女作《索尔之子》曾横扫颁奖季全片手持浅焦跟拍镜头,阴沉昏暗的色调,提炼普里莫·莱维笔下复杂的道德观,让笔者当时在影院第一排观看的时候差点冲出去大吐特吐,也让拉斯洛·奈迈施从戛纳一直拿奖拿到奥斯卡,可谓一时风光无量。

拉斯洛·奈迈施导演今年上半年,当所有人都期待拉斯洛·奈迈施的新作在戛纳的表现时,却意外传出了因质量问题被拒,随后转战威尼斯。

事后,奈迈施和戛纳双方都没有正面回应,打了太极便“哈哈”过去了(见下文采访部分)。

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引起更多人的好奇,真的有差到要被拒绝么?

也许只是导演出于其他考虑所做的调整。

无论背后纠葛如何,拉斯洛·奈迈施的这部新作《日暮》已经足以说明逐渐形成的大师气象,即便贝拉·塔尔退休,匈牙利电影也还是后继有人。

这一次,奈迈施的目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毕竟祖国奥匈帝国曾经是一战的主角。

对于导演而言,探讨起战争、集体和个人命运也更加得心应手。

从《索尔之子》开始,奈迈斯就显示出掌控宏大主题的能力,从历史镜头前走出来的人物,用生命来讲述时代;而这一次的《日暮》依然没有让我失望。

影片《日暮》始于这样一个故事。

20岁的艾瑞斯阔别家乡多年后,因为父母双亡,第一次回到布达佩斯,等待她回来的只有父母留下的女帽设计作坊,和哥哥刺杀了伯爵后逃逸的谣传。

然而,八月炮火前的一战硝烟即将一触即发,艾瑞斯在寻找哥哥的过程中,面对宏伟帝国摇摇欲坠的坍塌,眼前只有迷失和不安。

和《索尔之子》相似的是,《日暮》的叙事连贯性同样是不重要的。

镜头一直跟随着艾瑞斯深邃的视角,小心翼翼的重遇这个“阔别已久”的城市。

被肢解的伯爵,穿着丧服的夫人,神经质的车夫,光脚的王子,无政府主义者的聚会,堕落的贵族…..全片几乎没有完整连贯的台词让人摸清叙事线索,所有对话都是在低沉的耳语中进行,好像每个说话者都掌握着一个秘密。

在短短几天内,奈迈施以其标志性的长镜头,像在梦游中穿过城市。

褪色的布达佩斯街景,用人物视角的机位打造出一种焦虑不安的主观拟像,充斥折大量的面部镜头特写,而跟拍镜头一直固定在人物头部位置,以水平视角悄然代入艾瑞斯的内心。

影片中,艾瑞斯就像一个时代的游魂,徘徊在日暮下布达佩斯的迷雾中。

这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虚幻感,似乎让人抓住了已逝时光折射回来的一瞥消亡,看似真实存在却又如此触不可及。

三十五毫米摄影机让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着油画质地般的美感。

奈迈施将布达佩斯战争前夜的恐怖,隐藏在这些无限美丽的画面背后。

想必,导演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不安的氛围。

颓废的贵族阶层沉溺于阴谋,城市平民充斥着不满和暴力;而这些笼中困兽式的冲突,在世界大战面前都显得那么可笑。

影片所植入的宏观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拉斯洛·奈迈施的无奈。

到底是什么将我们带到这场时代的硝烟中,直至一切化为灰烬。

影片结尾处,战争的硝烟在模糊中弥漫开来。

所有对战争的恐惧,对旧秩序坍塌的预言,都透过日暮中的烟雾和镜面,折射到布达佩斯那家优雅的帽子商店里。

拉 斯 洛 · 奈 迈 施 导 演 专 访来源于Screen InternationalQ:在《索尔之子》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之后,创作《日暮》有什么样的新挑战吗?

A:对于我来说,下一部作品永远都会是挑战。

拍完《索尔之子》之后,认识的制作人都催我赶紧开始下一部作品拍摄,千万别拖,趁着热度。

因为第一部电影在全球都挺成功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是有特别大的一个压力。

而且我自己真的一直都很想拍一部关于20世纪初的电影。

这个执念一直在引领我继续创作,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因为过于投入反而忘了压力。

Q:《索尔之子》的成功和匈牙利电影基金会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匈牙利电影似乎正在经历一次小小的复兴。

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对安迪·瓦伊纳(基金掌门人)看法如何?

A:我总是把他比作工作室的头儿,20世纪50年代盛行这样具有强执行力的人物,比如像路易斯·梅耶。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吧,但现在基金会的引导下,至少还是有创作自由和拍摄动力。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工作室和工作室负责人制。

《索尔之子》Q:“帽子”这个元素在《日暮》中非常突出,主角是一位女帽设计师。

为什么设置这个重要元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帽子,无论富穷。

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物品有时候会传递出精细微妙的生活信息,包括它们主人的品味、地位、财富、文化等等。

这个由代码和符号组成的分层世界,非常有趣。

Q:《日暮》在威尼斯首映,《索尔之子》是在戛纳。

哪个电影节对你影响更大?

A:几十年来,很多电影人都会从一个电影节转到另一个电影节,没有谁会觉得有多大问题。

能来到威尼斯其实挺高兴的,我曾经在这里拍了第一部短片。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在威尼斯上映是特别合适的;威尼斯这个地方,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世纪之交的年代感。

Q:《日暮》这部电影是不是受了约瑟夫·罗特的小说,或者F·W·茂瑙的影响?

A:约瑟夫·罗特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确实对我影响特别大。

卡夫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响,还有就是阿图尔·施尼茨勒。

这是一个非常梦幻的时期,文学和电影,旧风格的打破,新世界的形成。

茂瑙的《日出》就像一个时代的重音。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我影响也特别大,即使到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很有时代意义,充满创意。

茂瑙《日出》Q:《索尔之子》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提供了一个了解二战和集中营的侧面,《日暮》会不会有类似的效果?

A: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布达佩斯,现在看来似乎是另一个世界。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这些都非常遥远的,但同时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让观众沉浸在一个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世界里。

在《日暮》这部电影中,一直存在一个“在特定的社会中,如何选择自身命运“的疑问。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处在某种文明的十字路口。

Q:《浩劫》的导演克洛德·朗兹曼最近去世了,《索尔之子》拍完之后你跟他联系过吗?

A:有,我和他经常联系。

他的生命这么长,一定有很多特别的经历。

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是电影,而且同是电影人,我们有一种更本质的方式相互理解。

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应该继承他开创的传统。

对我来说,他能看我的电影、并欣赏我的电影,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电影《浩劫》导演克洛德·朗兹曼已于今年7月5日去世Q: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拍摄计划?

A:还不确定,但下一个项目是一部英语电影。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暮》短评

那变焦用得,真销魂

6分钟前
  • 猫猫
  • 推荐

虽然看不懂背后的历史隐喻,不过道具服化还有第三人称视角的沉浸式拍摄方式还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个 沉浸式手法可以廉价实现?

10分钟前
  • 烈烈风中
  • 推荐

恐怖活动的头领说,布里尔利用了这些年轻女孩的天真无知。他们打倒了他,他们为非作歹。这场纷乱里,“ 没有谁是正义,没有谁无辜 ”。帽子店( 繁华的奥匈帝国社会 )华美的背面,有涌动的暗流,有不光彩的原始积累。但,它落幕前的余晖,仍然如此如此地迷人。

14分钟前
  • 冬青树
  • 力荐

全場四個人再加一對情侶,我昏睡過去兩次,後半段走了兩個人。我真的太痛苦了,應該先了解下內容背景再來的,全程在“這女的在幹嘛”“她是瞎子麼”“為什麼一直就懟臉拍她”的忍耐中。就這麼熬完兩個半小時真的太對不起導演了。

17分钟前
  • Janie
  • 较差

镜头确实很棒,一直紧紧跟随主人公,长镜头的运动和旋转很自如。对于光线的运用也很赞,非常有日暮的味道。然后就不知道导演想干什么了。隐喻啥的实在很牵强。

22分钟前
  • 拾陆
  • 较差

看得很辛苦,呜呜呜

25分钟前
  • 堇灿
  • 较差

摄影太美了,女主太美了,但是这个故事,女主角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分散了,每隔20分钟她都会有一个新的行事动机,并且上一个动机并没有得到解决。加上跟随镜头那种迷茫的效果,我理解中,是导演希望通过一个懵懂的视角,展现一战前的狂热迷乱,每个人都不知所以。但确实也是一次困惑不知所以的观影过程

26分钟前
  • 姜不停
  • 较差

【X】灾难,没有了受限的空间,没有了观众可预设的二战集中营的历史支撑,也没有独特的剧本选择,同样的方法论被挪用后便彻底失败。完全不能理解居然能拍两个半小时,浅景深和窄画框的限制让观众对于时代与历史的把握严重受限,后半段甚至直接调用「1917」式的“游戏剧情体验”。

30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觉得画面很美,观影于宜宾。

35分钟前
  • 九月的燃面
  • 力荐

一个被历史遗弃,又在历史中寻觅自己的女性,在局限的视角下,背景中的硝烟尘土和锦衣华服不断流动出现,观众跟随着女主见证时代变迁,昏黄的色调下尽是文明的日暮。

37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3.5,2020.05.07@光點

41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2.5 / 太失望,引用一句短评:“想要拥抱大海,最后却抓得一手泡沫。”

4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变焦给予景深,与女主盲目的行动一起提供了“全知”的视角。最后与观众或者家族幽灵的对望,其力量来自于鬼魅的摄影机灵魂。最大的问题,在于拉斯洛在影片中段,令女主让人生厌,如水形物语。

47分钟前
  • 二湿兄
  • 还行

由于中心主角的缺失(无论是角色行为还是演技),社会环境的构建只能是松散与模糊的,过多的涉指可能性也消解了情绪的漫延。不过片子倒挺适合做摄影教程的,室内暗光怎么拍、室内散光怎么拍、夜景街道怎么拍、白日风沙怎么拍、日暮河流怎么拍...

52分钟前
  • mewllc
  • 较差

奥匈帝国日暮之时,奢华精品帽店背后的龌龊光脚之宴;二世祖失踪大哥漂浮多瑙河上,焚烧的家族之名变成了革命口号,只允许男性进入的阴谋密室必导向无差别暴力屠戮;直到庞大腐朽的体制彻底崩坏,全程瞎溜达的历史看客才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当上了小医护兵……就像《鲸鱼马戏团》的通俗化翻拍,当然比贝拉塔尔的功力要差几个段位;结尾过于直白刻意的问题也跟导演前作《索尔之子》类似

5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导演风格极其强烈,镜头焦距那一米之外的人事景物既像梦境又像油画,晕晕乎乎,大屏幕观看会比较友好非常美,有幸升级到LUXE厅赚到了。剧情隐喻很多还是生涩了些。P.S 加入一战套餐,从辉煌坠落前的一刻,结合《昨日的世界》一战前的部分食用更美味

60分钟前
  • joyoooer
  • 推荐

我真的不该小伟日暮连看,晕上加晕,快吐了,剧情隐约知道你在讲什么,但不是俺喜欢的呈现方式

1小时前
  • 电姜球
  • 较差

令人振奋的作品。延续了前作的视听风格和主体性史观,如迷雾一般层层堆叠的谜团,在沉浸视角的推动下与作为奥匈帝国乃至旧欧洲象征的礼帽店一并瓦解。

1小时前
  • Konec
  • 推荐

没想到如此彻底的延续了《索尔之子》那一套,但并不那么凑效了,尤其是浅焦跟拍和画外声音设计,尽管剧本构思从出发点上来说是没问题的。观影体验更像游戏了,但同时角色和观众之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无法调和的距离和隔阂,与形式完全背道而驰,只剩景观展示式的空壳概念。不认为加入配乐是正确的决定。35mm影像质感特别棒,夜戏摄影尤其突出。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我的天,这个节奏…真的是又臭又长…女主完全就是个NPC一样的存在,专门跟着别的NPC打转,该去哪就不去哪,不该去哪就去哪,该说话就连个屁都不放,不该说话的时候专门挑最没意义的蠢话说,总是板个脸瞪着眼,好像这样就能天下无敌似的,糊弄不过去的时候就搬出大小姐身份,看得让人特想打人(╯‵□′)╯︵┻━┻其他角色也很NPC,性格平板又容易突然转变…可能跟翻译也有关,总觉得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又说回来,服装是真的精致啊,个个都美得像油画,Zelma尤其美丽

1小时前
  • 不知所谓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