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导演:迈克·李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详细 >
木有文化,看不进去。
不好看,但不讨厌。
电影博物馆,近8分这是属于那类吃力又不讨好的作品,故事的讲述风格(接近史实还原)不免让人昏昏欲睡,但美术组的卓越贡献,服道化的兢兢业业,硬是重现了气势磅礴的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起云涌。最后对于广场集会和镇压的场面描摹让人佩服。
无论是从历史演进和哲学思潮变迁纬度还是单纯电影纬度,这个片子的主题和表现方式都是有些过时的,但是从迈克李的个人纬度来说,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来说,说点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和青春,这也很马丁的爱尔兰人一样,是一首挽歌了!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人民要解放,必先砸碎镣铐,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压迫者使用暴力,被压迫者扯什么和平?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题材很好,导演固执
多条叙述线,多方角度,事无巨细地还原历史原貌。厉害的是,这史实越滑稽荒愚,越真实得可怕。历史是闹剧、是喜剧、是惨剧、更是悲剧,能把这五味成杂揉捏,还能料理出原味的,才是大师。待到1900,那女婴已然85岁当上祖母,她的世界会更美好,而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历史剧另一最大要点是借古喻今,迈克·李老爷子 很厉害啊!
画面宛如勃鲁盖尔的画,多线叙事,详实的历史与趣味性并存,不失水准的大师之作。
304|再短半小时就更好了,话还是有点多。最后的场面体现了导演高水准的调度,这片子说不定过几年就被banned了。
大段大段的台词轰炸,最后的大屠杀拍得极为震撼,然而整体上来看还是略显枯燥。
无聊。。
最后那场大场面的戏太惨烈,让人联想到某国。。古时候的欧洲人好讲究,8月还穿那么多,西服什么的一层又一层
浓浓的古典油画质感,能感觉到片子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加上人物众多及脸盲,很多地方看得糊涂,结尾大场面很给劲,给了民众深切的关注,也把统治者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天朝,略感欣慰
現在的麥克李,比起電影導演,他更像是個歷史學家,藉由電影來拼湊一段又一段被遺忘的、或將被遺忘的英國歷史。
书写历史有不同种语法,如果你觉得历史很枯燥,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重塑历史事件始末、并且几乎没有drama的这部电影很枯燥,更何况没有现实世界的语境所照应(脱欧算吗?)。人物从一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聊天、集会、争吵、审判,三线并行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线,迈克李几乎将他在《厚望》中类似的电影制作方式带进了这部历史题材影片当中。集会就是集会,聊天就是聊天,仅有其表面的单层意义,一则则何以命名“Peterloo”的解释和事件重塑,时而暗暗流露淡淡的家庭温暖。然而电影仍然难得地(虽然很琐碎地)立起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寻常人物,让人无法忘却每个镜头下鲜活的角色和单镜头内的群像姿态。迈克李仍然在关心城市空间和身处其中的寻常人关系,不论是熟悉的伦敦街头还是此处100多年前曼城的广场,勾出了导演一如既往的公民自由和生存意义的现实讨论。
只能说是我欣赏不来吧。屠杀后带来了什么变革完全没有展现,感觉前面轰轰烈烈地铺陈了很多,只是引来一场屠杀,这个因果关系不大对吧?
大师毕竟是大师,只能感叹一句,竟不知说些什么~很有质感,稳重的历史片,情绪缓慢推进,直至集会屠杀彻底爆发,终于展现一点大师风范~尸位素餐,不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必然揭竿而起~
一场对颈椎承受能力的沉重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前三分之二可以命名为《曼彻斯特茶话会》,后面的叫做《通往坟头的蹦迪之旅》。不过这片子里演员台词控制能力令人惊叹,说别的都是欺负人就这个口白能力就够学习的了。但是大量的文本台词重复度极高意义不大,肯特虽然是注定失败的演讲但也未免太失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