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简单又讽刺,编剧和导演没有没有故弄玄虚,直截了当地推进和铺陈,这点很好。
而这件狗咬狗的连环凶杀案,相信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当那天来临,白皮肤的种族主义者们应该会跌破眼镜,会被正义和良心啪啪打脸吧,假设正义和良心尚存。
真正的邪恶,往往就住在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对面,他们往往表面光鲜,实则早已烂透了灵魂。
最后,心疼下孩子和大舅。
序言:2018年3月31日,芃芃拉洋片今天开始工作了。
《谜镇凶案》对于孩子来说多少有些残酷,然而能早些看懂人性的残酷并不是坏事,其实越早看透,越是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逾越这个鸿沟。
当然,在粑粑看来,这部片子不仅仅单纯的谈论了人性,所以该片入选日记第一篇。
这是故事的最后一幕,充满阳光和温馨的结局,整齐浩瀚的住宅区,两个不同肤色的孩子愉快的玩着棒球。
谁能想象到,小男孩Nicky刚刚冷漠的离开了他身后阴森的住宅。
一个让一切罪恶都消散的夜晚,所有的亲人都已经陈尸屋内。
死亡,这个话题什么时候才可以和孩子认真的探讨一下呢?
或许人的出生是一种偶然,然而每一个生命时刻面临死亡却是一种必然。
在这个经典的美国式桥段里,尘归尘土归土怕是已经成了一句必须有的台词。
Nicky看着自己的母亲下葬,内心中毫无哀伤,只有莫名的疑惑和恐惧。
事实上,Nicky的父亲加德纳和小姨玛格丽特为了谋杀他的母亲共同策划了很久。
虽然逃过车祸劫难的妈妈坐在轮椅上活着,却一直被两个至亲的催命鬼照顾着。
最终她奔赴黄泉,也可谓脱离苦海。
妈妈的死,不仅仅是Nicky的疑惑,我更是疑惑,小姨和妈妈的相貌一模一样,性情也无差异,地道的卵生双胞胎姐妹,而丈夫却执意多次设计杀害她,只为和一个克隆版的她偷私情,源动力何在呢?
这个隐喻背后一定藏匿着某种奇特的美国文化,留给芃芃去探索吧。
妈妈死后,一切暂时恢复平静,伴随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孩子们入睡了。
Nicky的黑皮肤邻居,这个镇上唯一的一家,刚刚用平等的身份移居过来的黑人家庭,也进入梦乡。
影片的隐喻也渐渐浮出水面。
美国的社会矛盾是什么,真的是种族矛盾么?
影片给出了冰山的一角作为答案,我想已经是足够的了。
父亲加德纳有体面地工作,有老婆和孩子,却依旧不能满足心魔。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杀妻骗保,快速走向奢靡生活笼罩着整个白人族群。
他们彼此之间伪善的慰问和面具般的笑脸告诉社会,钱才是万能的上帝。
而坏事,只要没有被告知天下,就等于没有发生过。
谁也不可以威胁我,我在为计划努力,我在为目标奋斗!
如果不是主旋律的约束,其实这个影片也可以作为一种犯罪立志片解读。
父亲没有想到周密的计划被儿子的好奇心,一个偶然,完全破坏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小姨此时,正露出无比灿烂的笑容。
姐姐不在了,这个男人,他的财富, 他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将属于自己。
仿佛从冷宫里走出的娘娘,这幅画面让我想到了甄寰传的一句台词:再不好过,如今也好过了。
甄寰姑娘领到的角色是一个出于自卫被迫斗争的胜者。
而这位妹妹,也确实是在丛林法则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一时间,种族歧视或者说,是种族不合,或者说只是不同族群和肤色的人,出于一种单纯的不适应而造成的些许恐慌情绪罢了。
他们之间所造成的矛盾,在白人自己凶残的家庭矛盾中,都显得那么安逸和微不足道。
黑人母亲的冷静,矛盾的平淡,仿佛在告诉2018年的美国最高统帅,快醒醒吧。
保险理赔调查员的出现,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这位保险调查员可是太屈才了。
分明是一位绝地战警,美国福尔摩斯,柯南都甘拜下风。
他精通心理学、熟练掌握法律条款,凌厉的口齿,如果二战结束以后,他一定可以在FBI或CIA谋到职位,或者成为出色的律师、法官、或者是谈判专家。
然而,他不过是一只想赚些外快的蛀虫罢了,钱的诱惑太大了,这不能怪某个人,因为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要住更豪华的房子,要有游泳池和豪车,要随时可以搞些海天盛宴般的周末派对,要能与整个世界的塔尖人群社交在一起。
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屋内,疯狂的杀戮开始了,而白人族群也正在愤怒的集会,围攻这孤单的黑人一家三口。
而父亲加德纳的高潮就在此时愈演愈烈,失败的愤怒另人难以控制情绪,杀,杀,杀。
当混乱结束的时候,黑人家庭还是显得平静如初。
就像孩子们过家家一般,撒撒娇,出出气,也就结束了。
或者又像酒馆里无事生非的水手们狂欢了一宿,除了死了几个狂欢的白人(包括倒霉的凶手之一),大家也都洗洗睡了。
这一幕,可谓不寻常了。
虎毒不食子,倘若不是封建王朝的三宫六院,或是百年基业的地主老财,还真是找不到一个源动力,可以让一个辛苦打拼的美国父亲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服从老爹的谎言,爹连你一起杀掉。
我想这是该片的良苦用心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了将此片纳入日记的冲动。
因为早在20年前,20年前,原来已经过去20年了。
1999年到2001年,一部系列青春题材的美国电影《苹果派》或者《美国派》。
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国,一片美好祥和,自由浪漫,安全又疯狂。
那真是做梦都想要的生活,做梦都想感受一下的校园。
然而,20年河东,20年河西了。
(借古论今,美国导演编剧可没有时间真的去批判历史,写的是60年前的故事,表的是当下的事。
)芃芃,粑粑想告诉你的:其实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体制,什么环境下生活。
人类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它不是种族的差异,肤色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它是人们共同的心魔。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心魔不除,难得正果。
财富取之有道,不可贪图速进,愚公移山,世代相传,才有稳固基业。
当然,你也可超越财富对人心的枷锁,一生中做一件或几件有意义的事要比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巅峰有趣多了,轻松多了。
否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在虐心和恐惧中渡过。
看一个人是不是虐心,眉宇之间,发稍之上都画得清清楚楚了。
最迷的是黑人一家给了很多镜头,让我全程以为那一家会参与到凶杀之中,但却没有。
除了“貌似”表现了迷镇人民的愚昧,那种放任罪恶,欺压种族的霸行外,只不过是将善良放置于被欺压的境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高逼格。
说到底,黑人故事跟这个杀人故事分开成为两个故事又有何不可??
里头许多很有张力的意象,像是男孩的小蛇都没有参与叙述。
顺便问一句,舅舅打出的电话为何没有回音?
在妹妹与男主的对话里,说了男主仍然爱着姐姐,却杀了姐姐?
是想表明大人的世界里必须有所选择吗?
那现实部分带给男主人的压迫却没有在影片里很好的描绘出来。
男主最终决定杀人的理由是什么?
在连续杀人中的挣扎和心理变化又如何?
丝毫没有体现。
双胞胎姐妹花的意义又何在?
想证明一下,妹妹是男主对于姐姐爱的替代品?
在人物塑造上并不饱满,所以对于观众而言只能是观者,面无表情的旁观者。
不知导演是否有意识的借用孩子的视角去表现。
说实话,零星的镜头里看不见孩子的单纯和害怕,更像是第三者在讲故事不会有代入感。
从人物到情节,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很迷,总想告诉大家很多道理,却只能皆有男主与孩子的对话教科书式的论教。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传统的东方价值观,也是佛家的教导众生的话。
西方人信奉的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
刚刚看了一部由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的电影,主旨竟然跟我们的佛教因果理论不谋而合,也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甚至于,这部电影的导演特别极端,那些坏人(有人性缺点的人)全部死光光,只有纯真无邪的小孩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电影《迷镇凶案》海报)这部电影集合了当今美国影坛(也是世界影坛)的几个金字招牌: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马特·达蒙主演,朱丽安·摩尔一人分饰两角演女主,这样的组合肯定不满足于仅仅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东方价值观,影片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很多影评人和影迷评为“最被低估的电影”。
下面,就来看看这部最被低估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迷镇(英文名:suburbicon)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镇民礼貌阳光,走在镇子里就像行走在明信片里。
(《迷镇凶案》剧照:迷镇风光)但是,美不过三秒,在这一派风和日丽、祥和美满的背后,暗藏玄机。
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当得知新搬来的那家女主人是个黑人时,脸色立马变了。
有点不知所措,也有点难以置信。
(《迷镇凶案》剧照:邮递员脸色,由笑容转变为诧异)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故事发生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种族主义猖獗的年代。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起,美国黑人连续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运动。
一方面,他们反对奴隶制度、争取人身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反对种族歧视和迫害、争取自由平等权利。
在迷镇这样的小乡镇,种族主义更是猖獗。
电影开场两分钟,短短的一个细节的刻画,已经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故事的发生地:迷镇,一个表面看来阳光明媚、人人都幸福美满、礼貌安宁的小镇,其实深藏着歧视和不平等。
种族歧视是这个镇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下,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加德纳(马特·达蒙饰演)家里半夜闯进来两个劫匪,一家人包括小孩在内,都被从床上叫了起来。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半夜闯入,一家人被叫起来)劫匪不仅要拿东西,还要绑住一家人,用药物把他们迷晕。
不仅抢劫,还对有残疾下半身不能动的女主人指指点点,而且,他们指指点点的过程中,差点道破了女主遭遇车祸的原因(这个设定有点像东野圭吾的小说《假面山庄》,下文详解)。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的意思是这个丈夫就是车祸的制造者)劫匪不仅绑住了这一家人,而且用蘸着药物的毛巾迷晕了他们,连小孩尼基都不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劫匪特意给残疾的女主人用了更多的药水(原因也在下文揭晓)。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用药物弄晕一家人)最终,可怜的女主人因为吸入过多药物,去世了。
(《迷镇凶案》剧照:出车祸后残疾的女主人)
(《迷镇凶案》剧照:女主人不幸去世,留下了儿子尼基和丈夫)案发后,警察开始寻找凶手。
找到犯罪嫌疑人后,让一家人去指认凶手。
但在指认凶手的过程中,发生了咄咄怪事:小孩子明明认出了凶手,但来指认的大人,小孩的爸爸和小姨,都说凶手没在这里边。
(《迷镇凶案》剧照:入室抢劫并杀人的两个凶手)
(《迷镇凶案》剧照:看到凶手后小孩子紧张而惊恐的神情)
(《迷镇凶案》剧照:两个大人却坚称凶手不在其中)咄咄怪事,指认入室抢劫杀人犯,为什么大人集体失忆,只有孩子认出了他们?
故事进一步推进,直到,小孩在家里撞见了父亲跟小姨偷情,反应快的观众就猜出了迷镇的谜底。
小孩子半夜被小姨奇怪的“求救声”吵醒,拿着匕首去查看,然后就看到了父亲跟小姨很不堪的一幕。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拿着匕首查看情况)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的父亲和小姨正在不堪的一幕)迷镇的故事继续,白人们在这家黑人的房子周围围起了一圈木板,以隔离他们。
而那两个劫匪趾高气扬地去孩子爸爸加德纳的公司追债,并把加德纳打得一脸伤。
(《迷镇凶案》剧照:趾高气扬的劫匪)
(《迷镇凶案》剧照:孩子父亲被打得一脸伤,但并没有报警)此时,孩子尼基的舅舅登场了,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很爱尼基的人,也很有童真的人,比如:给尼基几美元零花钱,他会把尼基倒过来,把零花钱倒出来,还要尼基承认,最爱尼基的人是他。
撞见父亲跟小姨的偷情后,尼基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他向舅舅打电话求救,但求救的过程被小姨和爸爸给打断了。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的舅舅正在接尼基的电话,电话被切断)因为这件事情,尼基受到了惩罚,他的父亲开始抛弃他,准备把他送到军校。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将要被父亲送往军校)这个心狠手辣的父亲不仅要送走自己的儿子,还跟小姨子畅想起了美好未来:拿到妻子死亡后的保险赔偿金,就和小姨子去一个叫阿鲁巴的小国,那里没有引渡条例,有全世界的美食,风光更好……
(《迷镇凶案》剧照:加德纳和小姨子畅想美好未来)至此,一起谋杀妻子骗保险,并准备和小姨子私奔的凶案揭开了神秘面纱。
而且,死去的妻子一开始会出车祸残疾,很有可能也是这个男的预谋的。
所谓的最毒妇人心?
为了小姨子,这个男人杀妻弃子比女人狠多了。
而小镇的种族歧视事件继续发生,黑人家庭主妇去超市买东西,都被拒绝了。
(《迷镇凶案》剧照:一卷纸巾要收黑人女人20美金,大概相当于现代600多元人民币)在种族歧视事件进入高潮的夜晚,小镇里的白人居民聚集在黑人家庭附近闹事,不仅用石头砸毁黑人居民家的玻璃,还烧了他们的汽车。
而小镇的所有警察都被调集到这里维持秩序,但依然阻挡不了暴躁而失去理智的白人男性们。
(《迷镇凶案》剧照:种族歧视严重的白人们在聚众闹事)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白人男性和警察们剧集在小镇的黑人家庭门前,而三路人马汇集到了加德纳家。
一方是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
理赔调查员从小姨子口中套出了事件真相,他发现:这就是一桩谋杀妻子骗保并与小姨子合谋私奔的案件,这个丈夫做得太明显了。
而那两个帮加德纳谋杀掉妻子的歹徒,也合谋着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因为保险理赔一直没兑付,加德纳一直没有兑现许诺他们的赃款,他们要给加德纳点颜色瞧瞧。
(《迷镇凶案》剧照:凶狠的劫匪要出动了)
(《迷镇凶案》剧照:贪婪狡黠的保险理赔调查员,他想拿走所有的理赔金,不然加德纳就进监狱了)此时,故事到达了高潮。
一方面,小镇里边在闹种族事件:白人们在黑人家庭门前打砸烧;另一方面,狡黠贪婪的保险理赔员要来敲诈加德纳一笔;同时,两个劫匪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并给这家人点颜色瞧瞧;同时,尼基的舅舅匆匆赶来尼基家救尼基……结果怎么样了?
我就先不剧透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电影,或者把本文的开头多读几遍。
这部电影有科恩兄弟的风格,但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科恩兄弟一以贯之的世界观被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原罪的,贪婪、纵欲、阴险、狡诈……美国中产阶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深深绝望。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风格:暗藏,所有的角色最真实的一面都深藏在心底,作案前都像没事儿人一样。
突然一下子就爆发出来,杀了个人或者被人杀了。
电影的结尾加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教旨,整部电影充满了宿命感。
如果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来做导演,我相信肯定没有这么强的宿命意味,结尾很可能跟《冰血暴》,甚至很可能跟《老无所依》一样。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评价并不高。
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6.1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为一部悬疑片,电影的悬疑早早就被观众猜到了,尤其是观影数量多一点的影迷,看到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依然给这部电影5星评价,为什么?
就凭这种激烈、凶狠,绝望的科恩兄弟风+乔治克鲁尼这种小河静静流淌突然掀起波澜的故事推荐法。
去看这部电影吧,我相信你会喜欢的。
爱奇艺上就可以看这部电影。
↓↓↓↓
故弄玄虚拍成很有时代感的样子,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水平就这样了吗,一次比一次差劲。
讲述的就是一个阴谋杀妻,涉嫌骗保的男主加德纳,为了一己私欲一步步走向了深渊的故事。
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嘴脸,只能一次次铤而走险,不惜亲自上阵杀人,结果搞得只能是满目疮痍,欲盖弥彰。
本片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悬疑雇凶杀人骗保案,而且骗保的男主还跟自己的小姨子滚起了床单。
结果计划的一切还是出了些纰漏,俗话说的好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啊。
坏人之间往往都是由于相互的不信任与猜忌,才使所谓的迷案一点点露出破绽,从而引起更多的连锁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样,甚至结局很可能会有些失控。
纵观本片,为什么非得设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子,难道那时的变态男才够劲道吗!!!
还有就是片中穿插的黑人家庭情节,跟所谓的迷案有半毛钱关系吗?
被称为“有色人种”的黑人一家被种族歧视者团团围住,甚至是受到了袭击,汽车被烧,玻璃被砸。
这一切剧情安排,难道只是为了体现年代感而特意渲染气氛用的吗。
确实有点弄巧成拙的意味!!!
如果非要硬扯点关系,那就只能说隔壁黑尼哥家骚乱,为加德纳杀人提供了间接掩护。
最后谈谈马特达蒙,这回被拯救哥等不及别人救他了,为了自救开始主动杀人啦,呵呵。
但就马特达蒙这种类型演绎变态雇凶杀妻男怎么看怎么别扭啊,就像是让汤姆汉克斯饰演心狠手辣的角色一样,不靠谱到爆点啊!!!
对比是这戏最大的特点之一。
当黑人家庭被整个小镇上的白人围攻之际,其戏剧化的冲突,把所有的矛盾都爆发在了血腥的凶杀案里。
这样我想到动物生存法则,当陌生或不同种类的动物进入自己的安全区之后,通常想到的不是友好的打招呼,而是为了掩盖恐惧而进行的无效攻击,也许只有死去才是最有安全感的状态。
殊不知,人性内心深处的黑暗与扭曲,会像毒药一样,只要被唤醒,那就会无限延伸以及放大到连自己都觉得冷漠。
有一点恐怕是编剧导演都忽略的,有违现实主义色彩的尝试与判断,即小男孩在他父亲死后依然打开电视,并且拿起了棒球手套与黑人小孩玩耍。
这种遭遇家庭重大变故之后的冷静,其实是不寒而栗的。
并且与最终画面赋予的天真美好背道而驰。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味道很正的片子,不以剧情为定论,只是前缀有点落入某种俗套里了,后面好,值得一品。
嗯。。。
马特达蒙(以下简称马达)是小镇一位踏实勤奋的公司高管,一家人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可惜马达的妻子因为丈夫的一次事故驾驶落下了终生残疾,妻子的妹妹与一家人幸福共处。
一天,隔壁搬来了一位黑人邻居,使得这个白人小镇里的白人大为不满,上个世纪50年代,南方的白人歧视黑人,一家人在小镇遭到各种刁难,包括全镇人的示威抗议,而黑人男孩和马达的儿子成为了好朋友。
马达暗地里借高利贷,和妻子的关系已经没了温度,相反和她的妹妹偷偷摸摸的gao,此前还在保险公司捞了一大笔钱,一天晚上,两个放高利贷的反派来到家中故意ji死了马达的老妞,其实马达早就和两个人串通好了,可惜这给小尼基(马达的儿)留下了很深的心里阴影,马达和妹妹去公安局认凶手的时候尼基进去看见了那两个人,但马达却打死不认,这时候就明显看的出来这个马达已经不简单了,后面一段更激情,马达和妹妹在地下室里玩SM,不幸被小尼基撞见了,(woc,这么小的孩子看到这样好吗?
虽然是演员,)小尼基的叔叔米奇是一个胖胖的大叔,把米奇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让尼基在危险的时候叫他,他会一直保护尼基,结尾也是这样的。
尼基准备又在保险公司里狠捞一笔,而此时两个放高利贷的反派又威胁着马达要钱,马达打算将这笔钱和妹妹一起去一个什么荷兰的保护国那里开始新的生活,这天下午保险公司的人来挑刺了,此人开门见山的开始钓鱼执法,钓出了一堆把柄,这天晚上两个放高利贷的人又觉得不妥,老大怂恿老二又去杀妹妹和尼基,而这个时候马达头大的回到家中,开始和保险公司的人周旋,保险公司的人要勒索马达说要把他杀妻的事告诉警察,而隔壁那家黑人的门前聚集了很多的人在示威,要求他们一家滚出小镇,警察来了也只是摆设而已。
妹妹看到事情瞒不下去了,在给保险公司人上的咖啡里放了碱液,然后那人就疯了,到处乱跑,马达看控制不住了,操起一根球杆跑出家一棍敲死了保险公司挑刺员,现在死了第二个。
马达开车出去处理尸体,老大一路尾随他,同时老二来到马达家中准备暗杀,妹妹看到一切似乎都完了,磨了一瓶药(自杀用的吧)撒在切片面包的酱里,撒在牛奶里,最恶心的来了,她上楼叫尼基吃了东西再睡觉,不能饿着肚子睡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尼基看在眼里,他正在给米奇叔叔通话,让他来救尼基不过打到一半电话线被切了,门被尼基反锁,妹妹下楼,老二从黑暗中出来一把又挤死了妹妹,好,第三个死了。
马达将尸体放在车厢里就骑着车回家,结果撞见了老大,老大一脸嚣张的威胁马达给钱,一瞬间,被消防车给撞飞了(隔壁黑人的汽车因为群众的抗议被点燃了),然后老大被撞飞后痛苦的呻吟了几声,汽车爆炸了,额,第四个人死了。
老二上楼逮尼基,门被撞开了,尼基躲在床底下,就在差点被逮出来的时候米奇叔叔及时赶到,不一会功夫就被米奇叔叔两枪崩了 ,米奇叔叔让尼基出来,带他藏到衣柜里,这里最感人的地方来了,他把枪交给尼基,最后一遍问了尼基谁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 ,尼基颤颤巍巍的说了米奇叔叔,米奇叔叔会心的笑了一下,关上衣柜,找了把椅子坐了下来,打了一通电话就静静地走了,他的背上插着一把刀,血染湿了整个背。
第六个人死了。
马达精神恍惚的回到家里,找到了尼基,他也觉得一切都完了,但是他还是对尼基说他们去那个岛,还恐吓尼基让尼基给父亲做证据,证明马达和尼基都是这场事故的受害者,最恶心的一面,最自私的一面出现在主角身上,其实主角才是反派吧。
他杀害了他的妻子,借着高利贷,合伙着其他人干坏事,还和妹妹乱gao;他一面给尼基说话,一面拿起面包开始吃,边吃边喝牛奶,吃完了还认真的考虑着以后的事情。
第二天清晨记者来到小镇采访,最讽刺的是被访的人还在挖苦着那家黑人,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黑人不平等的一面吧,尼基关掉电视出门和黑人小孩一起玩棒球,马达瘫倒在桌上,两眼翻白。
至此,第七个人死了,全都死完,电影结束。
感觉电影好像讽刺了很多东西,看似和平的小镇有许多的不平等,看似完整的一家有许多的破处,看似善良的人性展现出许多丑陋的一面,但是电影本身的评价其实也不高,马特达蒙电影里一直都穿着西装略显矮小,一脸的木讷,永远都撇着嘴,不过尼基的小演员却是演技一流,小演员在奇迹男孩里的演技也是很酷,小小年纪颜值也可以,我觉得长大后也会有一番建树。
三星一般。
既想说好一个曲折离奇的荒诞家庭凶杀故事,又想表现美国的种族歧视,结果就是两头不到岸。
主线凶杀案没有抓细节描写,悬念设置也十分马虎,拍摄手法很成熟但是剧情内容配不上画面的精致;副线种族歧视的故事与主线毫无关系,两条线索强行合并,感觉就是两个单元小故事通过合并剪辑扭曲在一起。
作为一部悬疑荒诞剧,本片有足够的荒诞,但没有对应的悬念,剧情创新不足,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几乎可以从片头推断出结局,并且当观众忍着压抑的情绪看完影片后,结局毫无悬念地让人失望,没有高潮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让人在映后感觉相当不爽。
电影题材虽谈不上精妙但很有意思,黑色幽默下是沉重的话题。
导演对细节的把控相当到位,个人认为豆瓣分数低应该是因为对黑人问题的支线渲染的显然不到位的问题。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基本上一看就懂。
整部电影充满了尖锐的讽刺,Suburbicon是个大熔炉,开头上演的戏剧化的抢劫戏,为远走高飞让儿子上军校以甩掉累赘,得知真相想敲诈保险金的调查员。
最有意思的是结尾当一切平定父亲吃着被下了毒的食物威胁不动声色明白了全部的儿子:要么死,要么一起说谎。
讽刺到位,辛辣至极。
就像整个社区都排黑而儿子却与黑人小孩玩在一起,舅舅一个劲的问孩子谁最你当儿子,最后舍命救下孩子正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承担责任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
马特达蒙演技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看到昔日的Jason Bourne变成中年大叔,不免感到一丝惋惜。
没搞懂为什么被定义为喜剧片?
感觉整部影片充斥着人类丑恶的嘴脸。
故事中,两组矛盾在同时发生,白人厌恶黑人,于是对镇上唯一的黑人家庭百般刁难,从沉默围观,到语言声音骚扰,最后发展到打砸烧。
另一边,男主为了骗取保险,实现和小姨的偷情,不惜雇人在儿子面前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也给后续的调查埋下伏笔,随着案件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发现,杀人者讨要钱财,保险赔付员的调查,最终始作俑者崩溃。
结局还算好,坏人都死了,无辜的黑人家庭也得到一些保护。
但最后一个镜头,似乎依旧预示着种族分歧,就像一道篱笆墙,无法拆除
很有娱乐性,你们给6.1分什么意思!
科恩兄弟的风格还是挺明显的,黑色幽默加惊悚。但是角色有点脸谱化:窝囊老公(马达蒙和Fargo S2那位真要撞型了),神经老婆,变态杀手。主次线分配有点不均衡,主线略拖沓,副线篇幅又太少。克鲁尼在Q&A说主要想讨论种族问题,但电影还是很流于表面。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哪些部分来自科恩兄弟哪些部分来自克鲁尼。不过其实这个剧本本身就一般般(戏剧性很强但内容略陈旧),克鲁尼能导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很好,这很科恩,兄弟!
哈哈,Karma is a bitch。
很是一般 两个故事说的都不够好。不是呆萌就不会去电影院看了。january 12,2018
科恩兄弟类的故事,很简单,但里面的一些内容我还是很喜欢。一个镇子的人在隔壁抗议黑人,却对旁边发生的凶案一无所知,真是讽刺。很喜欢舅舅这个角色,成人世界的傻子,男孩的守护者。
这种片也需要马特戴蒙这种一流明星出演?克鲁尼面子是蛮大的。看到妹妹被杀的时候基本就明白走向了:一个都活不了。黑人的房子在被围攻,热闹非凡;旁边白人的房子静悄悄,却谋杀了一堆人
这本子的程度科恩自己是不会拍的,凶杀线写得过于直白,种族歧视线又难以与主线交融,部分转折甚至冒着傻气。克鲁尼应该是不想照搬科恩的黑色风,所以掺杂进了希区柯克的手法,可惜火候不够复古未遂,另外达蒙太中规中矩,hold不住这样复杂暗黑的渣男角色。
【64分】剧本是可以的,只可惜克鲁尼没表达出来,太多可以深讨的点没用上
典型的科恩故事,演员表现都很出色,角色智商普遍存在问题
黑人剧情线完全意味不明,也许,这是一个Aruba旅游宣传片,毕竟这是一个荷兰王国的自治国,还拥有世界各地的食物。
科恩兄弟如果真自己拍这个剧本,可能能有三星,虽然他们之前的片子我也不太喜欢。但是乔治克鲁尼拍的这个混搭风格,真是喜欢不起来。为什么能拍这么难看呢……也就小Noah是亮点了……
疯狂小镇
再看到摩尔阿姨都要有阴影了。
类似海因斯对瑟克的戏仿,克鲁尼用希区柯克50年代情节剧拍法,在一普通犯罪背景下,去还击当时的种族主义。看似美好的白人中产阶级天堂,白人的罪行(大家看不见)和黑人的正直(公开的歧视),揭露白人众生相的道德沦丧。《堕落的偶像》《猎人之夜》的孩童视角,被赋予年轻一辈的公平纯真。
比预告片差远了,克鲁尼不行。
呆萌为啥这么坏…
非常工整,早期科恩式,如果不是克鲁尼导演,我以为是反政治正确呢,剑指黑人到来揭开盖子了,一切陷入大混乱。。。后来一想怎么可能呢。。。哈哈哈
别惹保险员,和小孩。刚开始小孩家里来了两个凶神恶煞,我还以为是因为小男孩和小黑孩玩了,镇里或者教会派来惩罚他们家的,后来才知道完全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