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壁虎是消失的小琪的爸,他从来没消失过,这样的感情才感人。
而不是讲谈恋爱的东西,因为亲情比别的感情更可靠,更长久然后我又想出去玩了,我想去动物园,然后还有别的。
我咋没闺蜜呢,而且我喜欢有点厉害的闺蜜,但是她们这样的我遇到我就会变乖。
没有她们我就变嚣张。。。。。。。。。。。。。。。。。。
‘’‘’‘’‘’
公车司机阿泰(刘冠廷/饰),是一个动作慢吞吞、连手表的时间、地震的感应都比别人慢的奇葩。
他每天都会去邮局,找柜员杨晓淇(李霈瑜/饰)寄一封不知道给谁的平信。
柜员杨晓淇和阿泰完全相反,是个凡事抢拍的超级急性子,唯独感情生活毫无进展,年近三十还是母胎单身。
情人节前夕,杨晓淇被天菜阳光男刘老师(周群达Duncan/饰)搭讪,终于情窦初开的晓淇和刘老师天雷勾动地火;想不到一觉醒来,刘老师再无音讯、而且情人节居然已经过了?!
每天来寄信的阿泰也再也没出现过...毫无记忆的杨晓淇,开始了一趟寻找真相的奇幻旅程...
“消失的人”+“消失的情节”=消失的情人节 导演很会玩文字游戏,前半部分对应的是消失的人:父亲和骗子男友刘文森,又或者是杨晓淇在情人节消失的自己;后半部分消失的情节:情人节那一天所发生的事件。
前半部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从开场的新闻播报,一系列超现实事件的发生和杨晓淇消失的一天都有关联,影片在前半部分小心地隐藏起所有会暴露事情真相的马脚,那个看起来既像骗子又真诚的区块链男,每天来送一封平信的呆滞男,以及右边甜美可爱的无脑妹和左边平庸无聊的大妈,杨晓淇身边的人既离奇又平凡,就连杨晓淇自身的经历也是如此。
影片中的杨晓淇既有普通人身上的烟火气,又有离奇古怪的自身特色,人设才算是立住了。
所以后面再离谱和超现实的情节也在杨晓淇身上变得合理起来。
“消失的情节”完全是从吴桂泰的视角出发,因为只有他知道消失的情节是什么,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相同的情节,罗生门式的叙述方式,其实很容易变得俗套,但影片即使在相同的情节上依然详细地讲述吴桂泰的经历,比如去电影院那场戏,吴为了保护杨晓淇赶走了公交车上所有的乘客,跟着他们来到电影院,在电影院快一拍和慢一拍的笑点,正好赶上的公交车,公交车上的刹车和亲吻,以及刘文森再次回到公交车。
同一情节,两个人的视角完全对得上,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内容,视角在杨晓淇那边时,观众感受到的是陷入爱情的甜蜜和女主角被骗的紧张,而在刘文森这一边,观众能看到刘文森的痴情和倒霉的人生经历。
如果是文艺片的话,结局是杨晓淇在邮局工作,终日凝视着大海,直到有一天她白发苍苍,从她的视角和孙女讲述着人生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
观影前没有读过影片的任何资料,只是从好友主页看到他标注了“想看”,于是便提议可以一起远程观看,但最终因为登不上Zoom而作罢,想着各自看完了再讨论也成。
也不知道这是一部2020年的片子,电影色调和邮局繁忙的寄信业务让我以为背景是上个世纪,所以看到女主脸书动态时错愕了一下,听到“区块链”时才反应过来这描述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只不过是在TW。
我不了解TW,只在2019年去过一次,那时还能自由行。
在台北的几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处都是“机车”,红灯一过,它们呼啸着从我身边开过。
影片前面30分钟中规中矩,女主从小比人“快”半拍,性格大大咧咧,职业是邮局的柜员,30岁了,从未过过情人节。
但就在情人节前几天,她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位男人,他身材健硕、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是位业余的健身教练,据他本人称,他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区块链相关。
女主很快被这位男生迷得魂不守舍。
看到这里,我不免担心这位有点“恋爱脑”的女主会不会遭遇“杀猪盘”?
影片会不会落于俗套?
就在我有点后悔在大晚上打开了这部电影时,影片恰到好处的转场吸引到了我。
男一号原来不是这位区块链“从业者”。
而是另一位毫不起眼,但每天都到女主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的“怪咖”。
他很少说话,有时会对女主微笑,但更多时候,他默默寄信,寄完就走。
和“区块链”比起来,男主的工作再普通不过,他是一名公车司机。
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是TW导演很擅长的题材:描写普通人的小确幸。
公交司机和邮局柜员,能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呢?
有影评批评,男主的行为更像是跟踪狂、变态狂,甚至是“犯罪分子”,可导演却把他塑造成了单相思的痴心大男生;有人无意挑起男女对立,但却缓缓打出“这也能打拳?
”他们说得都对。
但是影视作品不是教育宣传片,不必片段里加上“危险思想,请勿模仿”的提示。
我之所以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观影,就是因为真实世界中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啊:——我不可能不顾工作,丢下全车人就走——不可能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破旧不堪的小屋时不焦虑——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暗恋一个人那么久,那么久,却从不敢上去表白……所以我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去感受还有人选择不顾一切的纯粹。
那这也不代表我就要学他们,学他们跟踪甚至“绑架”喜欢的人,哪怕他们初心是好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希望大家能像成年人一样,各抒已见,礼貌交流。
看完剧12点了,打开wx发现一个多小时前好友提议既然Zoom打不开,那就一起语音观影吧。
而我因为专注观影,错过了。
2020年行将过去。
不久之前,豆瓣推出了年度电影榜单,《阳光普照》凭借庞大的观影人数和优良的口碑,一举摘得“2020评分最高华语电影”——但其实,它已经是2019年的电影了。
阳光普照 在去年第56届金马奖上,《阳光普照》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堪称最大赢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个月刚刚落幕的新一届金马奖上,同样赢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五项大奖、由陈玉勋执导的《消失的情人节》上线一周后,几乎没有引发任何波澜,口碑也是差强人意。
该片成为继2012年《神探亨特张》以来,评分最低的金马奖最佳电影。
这一尴尬的境遇与横扫11项提名的壮举相比,让影片多少显得“名不副实”。
而且,《消失的情人节》是部不折不扣的爱情轻喜剧——以这样的商业题材荣膺“最佳”,在近几年的金马奖中极为罕见。
大家可以想想《大象席地而坐》和《刺客聂隐娘》。
大象席地而坐
刺客聂隐娘 那么问题来了:一贯标榜艺术至上的金马奖今年为什么会将最佳影片授予这样一部不乏套路的商业类型片?
它铺陈的各种情节都有迹可循,实在难称新鲜:“因信结缘”的桥段让人想起《情书》、《假如爱有天意》甚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不过影片讲的是“陌生男人的来信”)。
假如爱有天意 “青梅竹马”、“感恩有你”的设定又让人想到《两小无猜》、《怦然心动》等一众经典。
怦然心动 尤其是男主角的撞车情节几乎与阿牛、李心洁的《初恋红豆冰》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买豆花,一个是买豆冰,同样的虚惊一场,“致敬”简直不要太明显。
初恋红豆冰 可就是这样一部似曾相识、四处“借鉴”的商业片,居然拿了金马最佳剧情长片,让不少影迷大跌眼镜。
不过请先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愤愤不平,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要知道,它的票房成绩也不怎么样。
我想,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创意较为新颖:它靠一个时间高概念贯穿全片,在“快一步”与“慢半拍”上大做文章,让男女主角的爱情从缘起到交汇的一路本身不落俗套。
而导演在执行这一创意的具体过程中,很多编排技巧都可圈可点,独具匠心的视觉化呈现也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些,都算陈玉勋在商业领域坚持的作者表达。
商业片中的作者性 所谓“商业片中的作者性”,体现在对常规的电影手法融入个性化、风格化的处理。
比如“平行叙事”虽然司空见惯,但整部影片都是平行叙事直到结尾才最终交汇的就不太多见。
影片以隔开男女主角各自故事的小片头分别展开两段叙事:
恰如这一前后呼应的片头:两个章节内的很多内容跟细节,也都对仗工整到了严丝合缝的程度。
比如二人分别在操场、拍照片、看钟表、打蚊子......等场景,导演全都有的放矢的“刻意做反”。
这是为了对比“一快一慢”的二人:他们的性格、生活和命运截然相反。
就像两条平行线,按说永远不会相交。
而这种工整的对仗还体现在开场的画外音对后来“暂停的世界”的互文:
除了编排上一一对应的技巧,影片还有很多不乏创意的镜头令人拍案:比如从地上被放倒的自行车骑手拉开——展示“暂停世界”全貌的航拍镜头,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阿泰载着晓淇一路驶向海边的秘密基地,这一组远景镜头+航怕镜头美轮美奂,充满梦幻色彩,瞬间穿越到《千与千寻》的童话世界。
千与千寻 当然还有对晓淇幻想中的电台DJ和“壁虎爷爷”的极具创意的视觉化呈现:
影片细节:依然跟蚊子过不去...... 总之,充满奇幻色彩的现代爱情片本就极难处理,稍有不慎就会落于流俗乃至让人觉得荒诞,而陈玉勋在《消失的情人节》中展现出的高超纯熟的技巧,让一部旨在抚慰人心的都市童话变得鲜活可信。
对此,我是认的。
因为在2020年的今天,居然还有人要“以信为媒”地打造一部早就“过时”的纯爱复古片,怀念“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简单美好的悠悠岁月,无论如何都不该对这样的情怀嗤之以鼻、全盘否定。
何况它的完成度确实在,你能感受到陈玉勋对人的感情和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但是,除了对导演初衷和影片技术上的肯定,相信很多看过《消失的情人节》的朋友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承认本片趣味十足、叙事流畅的基础上,又隐隐觉得这个故事到最后有点“不对劲”或是“没说清楚”。
这是因为:《消失的情人节》中有关“时间快慢”的核心设定其实是有漏洞的,虽然乍看之下并不明显,但的确对观感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作为一部主打高概念的奇幻片,核心设定非常重要,它必须形成一个可以自洽的逻辑闭环,不能出任何纰漏。
高概念的纰漏 当影片行进到四分之三的时候,通过失踪多年的杨爸之口,终于揭开了先前一系列情节的谜底,让“时间快慢”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我们了解到:“快一步”与“慢半拍”不只是两位主人公的性格设定跟命运轨迹,还是整个奇情故事得以成立的基础。
原来,时间的速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三钟人:正常人、像杨晓淇一样的急性子和像吴桂泰一样慢热型的人。
只有正常人的时间才会完全一致。
急性子的人会提前“透支”属于未来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比常人多那么几秒,经年累月之后,当被用掉的时间刚好“凑够一天”,他们就会以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偿还过去。
当这样的时刻到来:正常人的一天还在继续行进,晓淇的一天就会被直接“跳过”——而消失掉的这天恰好就是情人节。
所以上一秒还在情人节公交车上的她,下一秒一睁眼竟躺在自家床上。
而慢性子的人恰恰相反,相较于常人,他们每天的时间都要短一些,这样一点点的积少成多,在同样的时间节点,就会多出一整天的时间或说创造出对其他人而言不存在的“一天”出来。
在独属于慢热型的人的“一天”之内,其他人的时间是相对“暂停”的。
这一支撑全片情节合理性的“快慢有别”的时间概念乍看下似能自圆其说,但经不起细细推敲。
问题主要出在杨晓淇身上:就像先前说的,上一秒还在车里的晓淇下一秒之所以能在自家苏醒,是因为吴桂泰的介入,但假如没有吴桂泰的话,大伙想想:“跳过一天”的晓淇又该身处何处呢?
问题的关键是:让“快人一天”的晓淇陪正常人一起“暂停”直等到吴桂泰的到来是说不太通的。
不管吴桂泰介入与否,公交车上的晓淇都应该是“凭空消失”的——而她消失的瞬间,按理说每个正常人都能看到。
因为按照影片设定,她接下来的时间“已被用完”,应该直接跳到情人节的下一天才对,而不是和正常人一起“暂停”。
最合理的情形是:假如没有吴桂泰的介入,晓淇下一刻(等于其他人过一天、吴桂泰过两天)应该于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公交班次、同样的座位上出现。
可问题又来了:要如何保证第二天那趟公交车上的座位本没人坐呢?
“凭空消失”后又“凭空出现”,不真成鬼片了?
因此全片的时间高概念在急性子的人身上出了纰漏:慢性子的人只要在“多出的一天”内不改变正常人的所处环境、让一切“保持原样”就好;而正常人的一天其实并没有“暂停”,只是在慢性子的人眼中“停”了——这都可以自圆其说。
但让急性子的人陪正常人“暂停一天”后继续“跳过一天”,等于先是使用了吴桂泰的视角、后又转用了正常人的视角观察晓淇的时间流逝,这一跳跃的“双重视角”造成了剧情梳理上的混乱。
因为陈玉勋并未对这一“快慢有别”的时间概念做出深入阐述,概念的不严谨导致他一手打造的奇幻世界观是不明朗的:就像他不会解释“丢掉一天”与“赚得一天”在时间点上为什么是合拍的,难道说晓淇先前多用的时间与阿泰少用的时间在累积进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吗?
所有急性子的人与慢性子的人都是如此吗?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而这种设定与阐释之间的不清不楚,还体现在影片的主旨跟表达方面。
主旨与表达的错位 电影表面的主题,是关于时间与遗失。
最终指向的,是爱人与爱己的关系。
与片头“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没有人爱你”相呼应,影片结尾的这句话,是《消失的情人节》真正的主旨所在。
“好好爱自己”是说人首先要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将改变的希望寄托于外人外物,就像先前涉世未深的晓淇轻而易举就相信了情感骗子的花言巧语,自幼被父亲抛弃和大龄单身的不如意生活导致她自卑封闭、一叶障目。
也像杨爸因承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导演在具体原因上语焉不详)毅然出走,原本打算就此离世的他因为遭遇了生平第一次的“时间暂停”,于是四处打工旅行,想要“寻找自己”,直到十余年后才顿悟:火车出轨还是火车,变不成飞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接纳脚踏实地的平凡自己,不要期待一个崭新到可以起飞的人生。
因为真正的自己发源于内心而非外界赋予,想通过离奇境遇改变自身境况终究是徒劳——不管是晓淇还是杨爸,不管是在时间里寻寻觅觅还是当时间暂停。
只有当人重新审视现有的生活,好好的爱自己,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人爱着你,艳羡他人与形单影只不过是自设的屏障。
恰如晓淇从未想到:那碗未曾送达的绿豆豆花,被父亲心心念念了十几年;而分别许久的母亲,一直都在关注自己的脸书。
当然晓淇更加不知道,自己口中的“怪咖”和“猪头”,会十几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放在心上。
只要一个人不够爱自己,就会遗忘跟错过。
“学会爱自己,珍惜眼前人”的作者表达虽然“老土”,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当这个主题具体化到男女主角的爱情上时,它的诉求与表达之间就形成了某种错位跟矛盾——这就是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太舒服的原因。
典型如以下这场饱受诟病的“提线木偶戏”:
不客气地说这场旨在突出浪漫的戏甚至有些惊悚:想象一个你还“不认识”的人在你毫无意识跟知觉的情况下,对你的身躯随意地摆布和操弄......即使不考虑对女权主义“时代精神”的冒犯(我相信是陈玉勋的无心之失),这一桥段本身也谈不上是多聪明的设计,它引发的观感令人极为不适。
对二人互动的这一笨拙处理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还是拜影片赖以成功的时间高概念所赐:因为时间速度的差异、因为平行叙事的关系,阿泰与晓淇的感情发展始终是没有交流、没有交集的——除了那把早被遗忘到墙角旮旯的钥匙。
所谓的“爱情”源自童年、停滞在阿泰单方面的付出之上,说的更狠一点:单相思。
可就算“所有的爱情都是自我催眠”,也应该是两个人的互相催眠,而不是一个人趁另一个人被“催眠”后才斗胆表露心迹,这不是爱情,是怯懦。
感情和感恩毕竟不同,爱情是双方的:不要遗忘跟错失青梅竹马的友情没有问题,但要注意“不遗忘”与“不错过”与爱情的生发没有必然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影片在剧情上缺乏对爱情合理化的解释(还不如晓淇与骗子的“感情”合乎逻辑):难道只要一个男孩儿从小对女孩儿念念不忘,女孩儿最后就必定要心甘情愿地爱上他吗?
不管是《情书》还是《假如爱有天意》可没给出这样的答案,“纯爱”也不该如此简单粗暴。
陈玉勋是倚靠理想化的爱情承载“爱人与爱己”的更为宏大的主题,这就势必将“真情”与“爱情”划等号、“勿忘过去”与“携手未来”划等号——但等号其实是不能这么划的,晓淇毕竟不是有恩必报的白娘子,这让最后邮局相认的一场戏变得颇为尴尬:破涕为笑的潸然泪下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跟莫名其妙。
说好的一别两宽,各自欢喜呢?
怎么又写信又寄信?
而且特别无厘头的一个情节是:阿泰居然直接将那一碗豆花双手奉上?
他是怎么知道晓淇在这里的?
影片明明标注了“363天后”:阿泰是将这碗豆花端了一整年从不离身吗?
影片的仓促收尾与对两个人关系的强行升华已到了漠视剧情逻辑的地步,其实不如不要一年之后的戏份,毕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本质上,《消失的情人节》依然是个误入歧途的公主等待白马王子来拯救的童话故事。
它之所以呈现出两极化的口碑,实在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恐怕是“成也高概念、败也高概念”:时间高概念既带来了影片编排、技巧、视觉上的一切优点也造成了剧情、逻辑、主题方面的诸多问题。
重要的是:如果你喜欢“纯爱片”,依然愿意相信这样单纯美好的童话,就会觉得它还不错;可如果你不相信,就会觉得它乏善可陈。
Dear晓淇:我拍下生活中的点滴,想在未来相遇时将你缺席的人生补齐,可再次相遇也只能每天寄给你一封信,在角落里看着你甜蜜,也只能在时间停止时,向你告白情意,床边徘徊整晚,也只敢轻轻向额头吻去。
在时间停止的七夕,有人消失了单车,有人消失了记忆,我与你是有时差的怪人,只能舔邮票将时间储蓄,消失的七夕是我的时间利息,创造了与你恋爱的回忆,原以为能靠肤色相认,你却如常对我说八块平信。
人生是由回忆组成,我的珍贵回忆全是关于你,但却对你毫无意义,从一个人海滩的秘密基地到你心里,是否要用尽从小到大的光阴。
明明知道我们隔着个太空,仍然将爱慕天天写进信封,抬头望星空发梦,等不到远处你回我的那一封。
To阿泰:在消失的情人节里,我消失了豆花,原以为终于降临的爱情还有一整天的回忆,反正我也习惯了,小时候说要去给我买豆花的爸爸也消失在了时间里,也许这就是我比别人快一拍要向时间付出的利息。
只有晒红了的肤色和照相馆里美得不像我的照片提醒着我,消失的那天一定对我很有意义,我开始寻找,从城市到海边,终于在你秘密基地附近的邮局信箱,塞满了你写给我信。
你不知道的是我每天都在孤独的等待爱情的降临,你不知道我每天向午夜电台诉说心事,你不知道我遇到了衣柜里的壁虎先生找到了丢失的好多东西,你不知道我为了再次见到你这个怪人,从城市调到海边的邮局,又快到了一年七夕,我的眼泪只能掉进凉了的米粉里。
在终于收到你的封封密密麻麻的信后,我想和你一起去海边的秘密基地,想在没有停止的时间听你告白,想把我未参与过却一直存在于你的人生补齐。
我们会像瑞丽和马克思一样吗,终将在时间里失之交臂。
不过我现在相信,爱情不是自我催眠,而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旅行。
补充说一下这多出来的一天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不少的豆瓣用户指责这些慢半拍的乌龟🐢们是变态,所以上帝给了乌龟🐢们多出来一天的时间,让他们观察观察世界、观察观察自己,到底是乌龟🐢自己做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乌龟🐢们在静止的世界里慢慢爬行,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但这个世界的人们却特别喜欢成为道德高地的领袖还总是对乌龟🐢们指指点点。
于是上帝为乌龟🐢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可以去远离世界之外的寺庙里过悠闲的生活,从此与道德领袖们老死不相往来;第二种是需要在世界里找到一段足够动人的真情,足以支撑他们直面旁人的非议继续留下来。
很庆幸的是咱们的主人公选择了后者🥳
影片有着经典的AB面叙事,喜剧表面下隐藏着悲伤的情节,想法不错的奇幻设定,只可惜这个故事逻辑漏洞过于明显,形式的精心设计也许是影片唯一的优点。
如果把影片拍成纯粹的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漏洞或许可以部分忽视,但影片后段晓琪父亲的出现表示创作者试图解释世界观,也是影片深挖价值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没有阐明问题,却引出了更多的问题。
单纯的爱情电影可以不讲究逻辑合理性,但如果影片一定要上升到哲学思考,那么逻辑的严谨是最基本的要求。
影片的世界观是,部分的人类由于日常缺少了时间,因此会有“利息”,既在特定的时间中,其他人静止,只有他们可以活动。
另一些人则刚好相反,会比“标准人”多静止一天。
细细想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残酷的设定。
平日里比其他人慢一秒的人在这一天变成了所有“标准人”的上帝,所有“标准人”都变成了待宰羔羊。
这个设定让我最直接想到的就是《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其残酷程度不输于前者,但其实也是一个可以展开精彩故事的设定,只不过需要一个黑暗的故事。
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所谓的“爱情”也经不起推敲。
男主角只不过是一个被女主角遗忘的路人,并且除了自我陶醉的给女主角寄信以外并没有为她付出过什么,充其量算是暗恋。
与渣男的对抗更多的是出于情敌的嫉妒,甚至在时间静止时带着女主角出游严格来讲是强迫性质的,这也是上面提到逻辑漏洞的体现。
所以,影片最后女主角见到伤愈的男主角,为何要感动的?
喜悦的?
还是出于什么感情的哭出声来,讲不通。
披着浪漫爱情故事外皮的只不过是贯穿人类历史的男性凝视,男主角看似痛恨渣男、惩戒咸猪手,但他与这些人的区别只不过是,他拥有一只上帝力量的咸猪手罢了。
第一感觉,女主表情为什么这么夸张??
长得有点像东南亚的 男主长得好可怕啊 好变态啊看着看着 我不会活着活着就是女主的模样了吧?
男主真的好可爱啊~~~导演拍景真的很牛耶最后 男主真的好帅啊,明明长得都不是这一挂的,但是演技真的太好了!
多一分是变态,少一分是煞笔,男主太绝了。
女主的爸爸出现完全是神来之笔,导演真的很会耶。
真的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纯爱电影了,狠狠的哭了,男主真绝了,长得这么变态,居然演出了纯情少男的感情,牛啊。
其实剧情很单薄,但是拍出来效果很丰富了。
对台湾影视剧还停留在《王子变青蛙》的年代,当然那时候我也真香了。
现在实在出乎我意料,我常常嘲讽的台湾腔,觉得难听起鸡皮疙瘩,在这里全释怀了。
我都有点嗲起来了。
不知道是生理期看的原因,还是我真的太渴望爱情,或者是很久没看爱情片,我对这一个电影的观感真的很舒服。
很喜欢。
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下午~~~
最近好像看了好多台湾电影,ins上新关注的里面十个有九个都是台湾艺人。
人都很喜欢,电影还没看够。
目前刘冠廷稳坐我最喜欢的台湾男演员的位子,尤其在我今天查到他是天蝎座之后哈哈哈。
从《阳光普照》到《同学麦娜丝》再到这部《消失的情人节》,本来还觉得他的外表攻击性比较强可能演坏坏的角色才容易出彩,现在不担心了。
不只一次看他演“傻子”了。
希望他火,希望他不要火到内地。
竟然在这部清新奇幻电影里感受到了禅意,很惊喜。
喜欢女主角(一动不动这么久很辛苦吧哈哈哈哈哈哈)喜欢壁虎伯伯(看采访才知道演员其实是这部电影的编导,我是真喜欢他的那一段表演,我就没看过这么自然这么可爱的神仙)其实电影本身没有多么多么优秀,可以说我是看过豆瓣上搬运的导演采访之后才变得更喜欢这部电影了,很多我看电影时没注意过的细节导演在采访里解释的清清楚楚,尤其是时间逻辑,我后来仔细回忆了一下,很严谨,全都是对的。
不敢想象这个片如果是内地团队来拍会给拍成什么样,反正应该很难做到这个程度。
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的导演拍小清新故事,是因为他们想拍,有的导演拍小清新故事,是因为他们只会拍这个。
啊,这也能拿BP和BD,就也蛮错愕的。
小时候种下善因,长大后收获善果。刘冠廷好像刘俊谦。
好看!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女主不好看 可是深入之后这种讨喜的性格让我觉得她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喜欢她!把标题拆开成【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情节】分别讲了杨晓淇和阿泰的故事这个创意超棒!快一点和慢一点的小特点也不会很俗套 看下来除了感叹台湾很漂亮之外也能感受得到男主那深沉卑微的爱。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PS周群达和刘冠廷同框会让我想起李佳薇的《像天堂的悬崖》MV哈哈PPS热评说刘冠廷角色变态那个 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对女主做点什么只是亲了亲额头 这也算变态吗?ww
正反合三板斧,逻辑上是不是过于浪漫抽象了,女性省略性的配合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
《消失的情人节》→“消失的人”+“消失的情节”,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没有人爱你。→ 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有人爱着你。电影开头影院放映的影片是《总铺师》,先后以女男主角的视角叙事→联想到→《怦然心动》,时间静止、人物不动→《超市夜未眠》,杨晓淇与吴桂泰初识于病房→《一起同过窗 第二季》李殊词与毕十三,海滩边的拍照(最后一幕是模仿《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和萝丝吧?)→《热带雨》的海滩玩乐,梦见壁虎伯的段落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构思的故事,…… —— 2020年第5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玉勋、最佳原著剧本-陈玉勋、最佳视觉效果-郭宪聪、最佳剪辑-赖秀雄。对比56届《阳光普照》、55届《大象席地而坐》、54届《血观音》,这样一部剧情存在蛮多无法自洽问题的奇幻爱情喜剧电影得最高奖于我而言还是不够分量。★★★☆
这个主旨不是在一个女孩毫不知情没有知觉的情况下随意摆布她吗?
在我角度看来惊吓多过浪漫……尤其后面时间停止后男的做的那些事,让我想到以前有一部日剧叫《逝爱》。还好是台湾人拍的,换日本人拍,估计就是毛骨悚然撞鬼经了。
奇幻电影的节奏非常好。淹没房子的海边一种能联想到集体无意识的潮水,落点到一句有人来爱你还是糖衣炮弹,毕竟是一个轻松欢愉的轻喜剧。
一个超纯情又老套的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拯救了它的普通,这个故事对看过《白夜行》的人来说,不算什么。的确很怀旧,邮箱,写信。花那么久暗恋一个人。消失,也是失去,讲我们这个快餐时代的人,所失去的一种情怀。其他的小趣味,都只是点缀而已。所以亮点只有扮演假人和对失去的美好情怀了。三星
很轻松愉快的爱情小品,有一些刻意的地方虽略显尴尬,但是也会让人莞尔一笑。女主快半拍,男主慢半拍,两个人就相差一整拍,但是感觉这个设定没有很好地应用上来。刘冠廷这个角色的行为其实纯纯的变态,现实遇到这种大家都会很害怕吧……
很酷的爱情故事~
一个总比别人慢半拍的人,久而久之会不会比别人慢出24小时?快半拍和慢半拍的设定到了两个角色身上,并没有脑洞大开的使用,消失的一天这个设定也还是停留在一个奇幻的概念设定上,本质上还是一部台湾式的爱情喜剧,前半段女主角的性格很讨喜,后半段男主角的行为就很不正确了。女主角看到了那些信,对于“消失的这一天”,一点解释都没给,她就那么奇怪的接受了,并且爱上了那个人,并没有在“失忆”上给出合理的逻辑,电影就急匆匆的奔着happy ending而去。这片子属于创意很不错,编剧执行起来只是技巧在线,整体上还是缺了点更精巧有落实力的想法。三星半
偶尔真诚的表达被淹没在无数廉价的小把戏中,无论喜剧或是悲剧都设计得极为肤浅、做作。作为影片最大悬念的“时间错位”这一概念提出得颇为有趣,但却执行得苍白无力,甚至收场得十分潦草。本片的一些情节编写、叙事结构让我想起《宿醉》,但就完成度而言,本片难以与《宿醉》相提并论。
拥有一个好的概念但情节却非常不入流,我就问这电影是看A片看来的灵感吗?未经同意任意摆弄女性,还擅自闯进她家一整夜要亲不亲的桥段不仅仅是耍流氓,是性骚扰、更是犯罪,这种剧情真TM恶心人。
还挺喜欢这种轻松浪漫爱情喜剧的,阿泰取三张号码牌那里过分可爱了。往同一个信箱寄信很浪漫啊!最后的重逢美好得让人想落泪。等你下班,我有个故事要说给你听。"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有人爱着你"
备胎才不会这么好运呢!
台湾特色,在爱情中夹杂着人生或家族之苦,今年来看过最好的爱情片。壁虎爷爷那段奇幻的疗愈能力无人能敌。也不想仔细推敲了,观影体验特别棒
高概念奇幻电影,整体倒觉得一般
两星半。这样玩结构的奇幻爱情片,走到哪步全看想象力和细腻度的把控,陈玉勋的力道理应归属到消失的情节那part。多个段落的台词写得太生硬,最后还要靠巧合来圆,技法欠佳。李霈瑜的表演状态阴晴不定,扛不住那么吃重的戏份,尤其在刘冠廷的松弛面前更显生涩。
“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情節” 這兩個標題梗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