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没有看到《海神号》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对各路媒体纷纷将其与当年的《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心存怀疑,理由只有一个,《泰坦尼克》的片长将近200分钟,而《海神号》只有不足100分钟。
当然,这样讲绝不等于说短片不能成就优秀的电影,但是对于既要合情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充分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铺排煽情段落,还要张弛有度地安排对观众的视觉冲击的一部灾难片来说,区区100分钟显然是不够的。
最终,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
电影中的灾难来得太快了,影片开始仅仅十几分钟,我们还没来得及融入到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甜蜜、痛苦、愤怒……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们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号。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影片没有塑造杰克与露丝那样的情侣、相拥赴死的老夫妇,也没有刻画视死如归的乐队,海神号上有的只是盲从无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毙的几个人。
在占据了影片大部分时间的逃生段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表现人类智慧的细节,逃生者不掌握海神号的结构图,也从没有想过穿过一道门、爬过一段管道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水来了就要向高处爬,而不可思议的是命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他们。
尽管逃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诸如螺栓在最后时刻被拧开、与母亲即将阴阳两隔的孩子在最后关头得救之类过于老套的桥段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号》是根据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重拍的。
《海神号遇险记》当年获得了仅次于《教父》的票房亚军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仅捧回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原创歌曲两座小金人。
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该片除了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场景设计、当时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之外,在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导演技巧等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
如此看来,三十四年之后的重拍片不仅没有去设法弥补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丰满完整,反而沿着原作的老路走得更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以为,整部《海神号》就是为了那几个惊险的瞬间而拍摄的。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泰坦尼克》——巨大的灾难源于人类的盲目自大;《完美风暴》——主人公们的悲剧中包含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身上的那种精神;《后天》——如果人类继续肆意破坏环境世界末日就离我们不远了……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现的灾难是一次完全的天灾,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还要引发观众们深入地思索。
但是《海神号》却恰恰与之相反,海啸是“纯粹的”,灾难是“纯粹的”,数百名死于海难的人们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而我们却能够分明地体会到影片对于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现人类灾难的迷醉。
电影的编导们显然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内核缺乏张力、以特技取胜的影片都没有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何况今天已被视觉盛宴惯坏了的观众。
他们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知晓了电影特技效果的制造过程,知道了哪些镜头采用了微缩拍摄法,哪些又不过是电脑狂人的指间游戏,所以妄图单纯以特技取悦观众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术和被“刨了活”的相声,毫无魅力可言。
因此,我们真的没理由为《海神号》拍手叫好。
原因很简单,如果灾难片不能让观众们意识到故事中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并反思该如何避免厄运的再次降临的话,影片就是失败的。
还有,特技是吓唬不了人的,我们见识过“9·11”事件,见识过印度洋海啸,也见识过印尼日惹地震,现实生活或许比虚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听这电影的名字,我就猜到跟《铁达尼号》应该是一种类型的故事情节,果然没错。
不过,这部片子跟《铁达尼号》相比实在是不怎么样,尽管后者也不是非常有余味。
首先,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进入了事故状态,几乎整部片子都在讲那几个人逃生的过程,对于人物刻画的笔墨稍欠了一些,因此对几位主人公的性格铺垫不是很到位,人物形象不太丰满。
再者,影片只有90分钟,对于这类片子来讲,时间稍显短了些,结果当然是匆匆收尾,让人觉得少交待了些什么。
其实这种美国灾难片已经拍得很多很滥了,该片完全没有新意,且又没有什么亮点,票房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不怎么精彩的片子当中,也可能会有一点两点的可取之处。
我个人觉得《海神号》中的人物刻画虽然不怎么出色,但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特色,它不像许多电影里面那样把人物刻画得非是即非。
回想一下,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电影里面都会将坏人和好人分得很清楚,刻画得很丰满很有棱角。
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这部影片,许多人物都有两面性,即使是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如此。
带领大家找到出口逃生的迪兰,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带走更多的人,连曾经调过情的少妇他也据实告知自己并不认为能带他们一起走。
这个时候我会直觉地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接着,在电梯口面临两个大男人吊在下面的险境,他大声呼喝老建筑师用力甩掉脚下的服务生小伙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残忍的一幕……但是看到后来,他处处帮助别人逃生,甚至奋不顾身留在后面援救小男孩,我终于能认识到,他之前的行为并不是自私,而是出于实际考虑。
这样说起来,本片对人物性格的处理上面,还是比较写实的,或许导演就是想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情关系。
场面够宏伟,才几分钟的热闹就被浪给打翻了情节也够紧张,虽然只有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但是状况不断人物也够俊美,那个超级主角笑起来真帅可是我看到最后,却有点担心珍妮佛和她爱的人真的可以幸福吗虽然当时的场景,那样的选择,不在她的控制中,但是她毕竟有一个选择的举动当她失去了深爱她的父亲,她和他,真的还可以幸福吗
开场15分钟,船就翻了!
心里嘀咕,这也太快了吧,还没前戏就直接高潮鸟???
还好还好,90分钟,不冷场。
象坐过山车,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
户外俱乐部的哥们姐们都该去看啊,索道滑行,蹦级,潜水,一应俱全!
josh lucas那一蹦,帅啊!
看到老爷爷大伯们都那么能憋气,汗啊连小朋友的肺活量都那么好!
看来每天慢跑半小时不够啊!!
票价十五圆,统一冰红茶三圆,爆米花2圆,自行车前往,省掉公汽费三圆,这银子,花的值得!
比那催眠的什么《密码》值多了!
比几年前的《完美风暴》好看多了。
看过了Poseidon(海神号),感觉一般,保持了好莱坞的一贯水准,套路也是好莱坞式的。
此片是翻拍片,虽然没看过原版的,但很是佩服原版的导演,在当时电脑特技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拍摄灾难片,要克服很大困难的。
新版的Poseidon的导演是Wolfgang Petersen,曾导过 Troy,The Perfect Storm, Air Force One 。
影片简洁的交待了本片的几个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有几个会在逃往之中丧命)。
很快,船长就发现了那股巨浪,这浪可以说是“前无古浪,后无来者”,“遮天掩月无穷大”,不费吹毁之力就把巨轮推了个底朝天。
不过本人一直有个疑问,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这么大的巨浪都不能预测到么,就算船只在出海前没有预测到,那在海上巨浪已经形成了,也还是不能探测到么?
先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是很点背的一船人遇到了它。
然后主角们隆重出场,因为不想被困在船里等死,不顾船长阻拦,找出路去了。
一行人包括一个赌徒,前任纽约市市长,他的女儿及女儿的帅男友,一个服务员,一个老头(没注意是干什么的),一个女偷渡客,一个单身妈妈和她的孩子,一个酒鬼(后来才出现的)。
在找出路过程中,那个服务员先死的,他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他人,自己却掉到电梯井里先摔死,在烧死,最后被飞速坠下的电梯砸死。
然后是那酒鬼,因为讽刺前市长,激怒了老天,被突然掉下的机器砸死,并葬身火海。
第三个死的是那个偷渡客,在潜水游到安全地方时被东西钩住衣服,溺水尔亡,偷渡失败。
最后死的是前市长,为了关掉唯一的出路螺旋桨,在安到停转的按钮后溺水身亡。
最后,剩下的人从螺旋桨口逃了出去,并幸运的找到了一个救生筏。
满满的一船人,活命的才有六个人,惨烈程度远大于Titanic。
Poseidon算是一个中规中举的娱乐片,情节安排紧凑,顺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缺乏新意,步入了灾难片的俗套。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正好是我被抑郁症折磨的那段日子,老爸特地到长沙陪我,某个下午去和他一起看的。
那是第二次在王府井那里看电影,老爸选这部片子的理由是:灾难片会让人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但是看完了我们都觉得……呃……花几十块钱看这么个不是很值……我最投入地看的地方是父亲为了救女儿牺牲掉自己那里,一向对父女感情描写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我,狂感动了一会儿。
然后点点点,点点点。
看完了我们走出电影院。
一直无语。
直到过了很久老爸才说:呃,所以说,看到他们,我们应该很知足了。
你还抑郁什么……我说:呃……我觉得用看电影的钱吃顿饭会更好……
为什么要重拍这部经典灾难片?
情况我没太搞清楚。
之前金哈克曼那部我也看过,印象还不错。
基本上还是在传达典型的美国文化:什么人都靠不住,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这个道理有时候是对的,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几年前在九寨沟,有一中巴行至浅河床处,趴窝了,众游客等了一会儿,有几个性急的不知怎么就闹腾起来,硬要自己趟水到对岸去,导游劝了劝没劝住,他们就下车脱鞋走过去了。
那几天大雨,山上忽然下来山洪,河水陡然暴涨,这些性急的人还没等走远,就眼看着山洪把河中央的中巴瞬间就冲走了,据说,车上的人一个也没活下来。
跟《海神号》很象吧?
你要是听了船长的,就虾米了~~沃尔夫冈大概是中了特效的毒,觉得有必要把那部72年的老片拿出来翻炒一下。
这是多么遗憾的决定啊~~新版《海神号》,烂到了无法相信的程度。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有病的对白,科特罗素扮演的父亲在危机万分的情况下还在和自己24岁的女儿说着肉麻的台词,什么“宝贝儿,今天想不想玩骑马打仗啊?
”,吐啊我就~~哪象父女对话?
简直就是亡命徒的调情。
但比起全片的角色塑造单薄的致命伤来,这也就是个小意思。
国内一堆影迷也一拥而上,骂声不绝,可是其中好多人我怎么看着那么不顺眼啊?
有人说:“ 如果你曾经被《泰坦尼克号》所打动,那么你不要期待再一次被《海神号》所打动,尽管两部影片有着极为相似的题材“海难",但实际上在完美特效包裹下的内核却是全然不同。
这也就是詹姆斯卡麦隆与沃尔夫冈彼得森这两位导演之间的差距,如果说卡麦隆是个驾驭大片的一流天才,那么彼得森这位德国人只能算是匠气颇重的二流导演,卡麦隆懂得如何在一个灾难特效中讲一个完美故事,而彼得森却只会不断重复特效与大场面,他的故事则显得千疮百孔。
”????
我cao这都是哪儿跑出来的垃圾影迷,世界上还有比《泰坦尼克》更烂的电影吗?
只有一个可能,《无极》!
呵呵,詹姆斯卡麦隆是不错,不过那是因为《终结者1,2》和《异形2》,至于《泰坦尼克》之烂,过去那么多年了,我都懒得骂了。
另外关于沃尔夫冈是“二流”导演的言论,只能暴露出这位叫眉间尺的仁兄是个彻头彻尾无知的伪影迷,詹姆斯卡麦隆一辈子都别想拍出象Boot, Das《潜艇/从海底出击》这么杰出的电影来!
我曾经无比尊重的沃尔夫冈,只不过是又一个被好莱坞葬送的欧洲天才而已(另一个马上能想起来的是吕克贝松)。
我们来看看他被好莱坞招安之后的电影历程吧(这一环我是跟超女的导演学的):Outbreak《蔓延/恐怖地带》,Air Force One《空军一号》,The Perfect Storm 《完美风暴》,Troy 《特洛伊》。
基本上,是一部不如一部吧?
德国那么好,你说你非跑美国去干嘛?
你又不是越南人……
记得有个朋友在国外遇上飓风,问状况时说的是这个词生存本能人人都有,可是逃生技能呢也许像这种天灾我们遇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大家只是把它当成了灾难片来看,但是我想其实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逃生意识与技能火灾,煤气中毒,海啸,台风,飓风,包括非典,禽流感,猪流感,口蹄疫。。。。。
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准备好随时迎接了么不能再逃避了,该去学游泳了首先练憋气!
又是一部翻拍片,当然,对于我这种没看过原作的人,能有人将经典再现,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毕竟,不是每年都有“Da Vinci Code”那样畅销的书能用来改编剧本。
只是,翻拍的频率是不是太快了点?
本片的口碑和北美票房皆不甚理想,那是因为相似的情节使人不由的将它与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电影“Titanic”作比较,这点我认为是不公平的。
同样是描写海难的电影,“Titanic”是爱情片,而本片是不折不扣的灾难片。
“Titanic”近乎3小时的片长(传说中甚至有6小时版本),让其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人性刻画和爱情描写上游刃有余。
而本片正片片长仅仅是短短的90分钟不到,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表现人们期望看到的和“Titanic”相同的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仅仅是一部灾难片,出IMAX版本也说明了这一点。
让观众在影院中得到声光影的享受,就是本片的目的了。
作为一部纯粹的灾难片,本片略显单薄。
一流的特效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和人性刻画的浅薄。
由于片长的关系,本片的一开始就是在船上,没有过多的交代人物背景。
一片歌舞升平过后,灾难于顷刻间发生。
职业赌徒、单亲母亲、失意的政客、失恋的玻璃……一帮边缘人类开始自救。
我相信,原著小说安排这些人物逃生,必定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电影不能表现那么多内涵。
这也算了,令人遗憾的是,几个人物的死亡,本来可以展开去描写的,尤其是那个玻璃将年轻的厨子踹下去那段,但影片的紧张气氛使这段情节根本来不及展开。
厨子女友死的时候,赌徒的心理转变也显的突兀,一个自私自利的赌徒,只想自己逃生的人,突然变得悲天悯人,而最后也如好莱坞电影中大部分英雄一样居然奇迹般的没挂掉。
不过,也正是由于没有展开,所以影片还算紧凑。
影片细节处过于敷衍,但整体气势磅礴,不失为一场视听盛宴。
不知又有多少碟友会不断的放大和定格本片的CG画面来寻找BUG,这似乎是每一部CG大片都难逃的厄运,也是一些发烧友看此类影片唯一的乐趣。
突然想起来,本片接下去,会不会变成“Final Destination 4”?
呵……
冲着沃夫冈皮特森去看的,整体上尚可。
不过,大部分在摄影棚内拍摄,场面并不十分惊心动魄。
虽然是灾难片,但整体表现一般。
感动于灾难来临时的各种情感。
结尾虽然略显不足,但是又见帅哥卢卡斯,最近总是想起他,心花怒放。
电影院 浪好大...
小时候总是看到片段,没看过全片,终于在昨晚看了。怎么说呢,作为密室逃脱是非常成功,角色的出场与死亡虽然有点套路,但是至少地图哥的死是出乎意料的,没想到地图哥的存在就是负责在第一关做垫脚石。
记得主角超级牛逼。。。
高考结束的那年初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为数不多的,观影节日之一~
事实告诉我们,求生技能再强,也要有人救,才能活下去。
编剧是个来自东方的女性,主要讲的是如果你老爸和老公一起掉入水里,你会救谁?
有些人不喜欢这个片,说想超越泰坦尼克号,结果不伦不类,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那种绝望状况下自救很打动人,看得的确惊心动魄!
给特效的……
从开篇到灾难的切入时间很短,这点挺不错,但是冒险过程太过老套,毫无悬念的伏笔,一个个的死亡都在意料之中,好在情节紧凑,一口气看完了,特效什么的是好莱坞基本功吧,不然也不会提名小金人了。
好看!!!!从头鸟肌到尾紧张程度堪比马里奥岩浆关 papa的flag从头立到尾啊〒_〒 血族女主一挂整个人清爽多了!跟铁达尼比的傻逼我真是不造说什么好了……切入点不一样有可比性么
灾难片看起来就是虐心,不管情节多么的老套...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但是《海神号》却与之相反,海啸和灾难是“纯粹的”,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
[CCTV 6]被短评骗了,不是全员死亡的死神来了,而是比较标准的老男人可以死但孩子与女性不能死的“happy ending”(没有剧透完)。纯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片,且灾难来得相当早,从这一角度上讲的确像是死神在慢条斯理地钦点人员。
相当的紧张刺激,每个角色都塑造的形象饱满,可以和泰坦尼克比肩的好电影。
电影如此的紧凑,评分低了。误以为是泰坦尼克号。 @2016-09-06 06:53:23
灾难是可以复制的···总是有些好运的人倒霉的人。
比泰坦尼克差太多。
切入主题还挺快,明明白白说了,这就是个海难片。生死关头,容不得恻隐之心,所以那位服务生死得很冤,也没办法。虽然基本从头到尾都是灾难求生,但偏偏没有多少惊险感,甚至让人觉得很套路化的攻关,故事讲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