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文/杨时旸)杰妮奔走在街头,神情焦虑,她去往一个又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线索,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为各种病人治疗的间歇,她几乎成为了一名侦探,只为了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名字。
这是达内兄弟备受争议的新作《无名女孩》的故事。
相较于之前著名的《两天一夜》,两个故事有着某种微妙的共通——有关一个女性不停奔走、呼吁和沟通。
而《无名女孩》中,杰妮的奔走更趋近于为了驱散道德焦虑。
一切起始于无心之举。
杰妮诊所的工作异常繁忙,这个小小的诊所要接待各类病人——从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到没有身份尽力躲避去大医院就诊的难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作为家庭医生经常出诊,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生。
那天夜里,诊所已经下班,有人在楼下按了门铃,实习生要去开门,被杰妮制止,第二天,警方上门寻求帮助,杰妮才知道,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被人杀死在不远的地方。
道德拷问降临得突如其来又尖锐无比。
其实,无论从杰妮本人的理性出发,还是周遭所有人,包括警方的态度,都认为女人的死亡与杰妮拒绝开门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但是良心的关口并非理性所能解释。
她一次次觉得,自己如果应了门铃,一切或许都会改变。
这成为了第一层冲突:作为医生,杰妮的天职是救人性命,但这一次,她却让人丧命。
这成为了对她个人日常生活和一直守护的价值观的巨大反讽。
杰妮是个称职又上进的医生,而那个女孩的死亡成为了对自己的嘲弄。
似乎,之前的所有对于诊治病患时的努力都像是职业化的表演,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内化的道德驱动。
杰妮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治疗——一种对于内心、道德和精神安放可能性的治疗。
她所能做的就是为那个无名女孩寻回身份。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的、有关他人的寻找,都是对于自己内心某种东西找寻的代偿方式。
《无名女孩》其实隐没着众多深藏的细节。
比如说,牺牲。
杰妮已经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医学机构的工作机会,但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接下了这个小诊所的工作,甚至把家搬进了诊所,应付每一次深夜或者凌晨突然响起的门铃。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赎罪的方式。
诊治病患的房间突然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而在这之后,很多故事推进的情节其实都暗合着某些社会议题。
杰妮的日常的工作一直是处理各种疼痛、缝合各种伤口,而她开始追寻那个无名女孩身世的过程,也意外成为了一种见证疼痛和企图缝合伤口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诊治。
她奔走的过程成为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重新进入当代欧洲社会的过程。
温文尔雅的居家男人的嫖娼行为;看似老实的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暴力相向;隐藏在普通小生意背后的性交易和人身囚禁;中产阶级无聊又安稳的生活内部充满孔洞和疮疤的真相……这一切都一点点在杰妮的寻找之旅中慢慢败露。
她没想戳破生活的保护膜,但却意外潜入了生活的内部,某种之前她从未仔细窥探过的内容陈列在她眼前。
而这又达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景观,一种崭新的冷漠,如果说,那一次拒绝在深夜开门是某种完全可以接受的、无意的“冷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除却冷漠又真的毫无办法的深重无力感。
杰妮为难民缝合了伤口,但也无法治愈全部伤病;为男人打了吗啡,也没办法让他的腰椎痊愈;那个男孩儿的消化不良永远不恢复,因为她没办法纾解他压抑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濒死的老人,她出了安慰和处方之外,也毫无办法消解他们的恐惧……所以,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她诊治的只能是表面,她缓解了某些症状,但无法剔除病灶,但面对社会疾病,她连症状都无法消除。
她只能旁观、见证,然后略过。
身份的焦虑与道德的焦虑一直弥散在整部电影之中,那个前来向杰妮坦陈真相的男人在洗手间用皮带自杀未遂的一幕像是对现实的映射——无奈、憋闷,在道德和诱惑之间挣扎,连解脱都半途而废。
《无名女孩》在达内兄弟的作品谱系之中肯定算不上优异,它的叙述节奏以及那个死者的姐姐动情自述的结尾都可以变得更好。
但它像轻盈的一划,还是让人们隐约看到了那些包装下面不堪的内里。
剧本的展开和进展还是挺好的,以一个基层女医生的愧疚感为出发点,结合她周围社区的视野描绘,牵出非裔移民的现状。
但是结尾的两段太过突兀,缺乏足够的人物动机铺垫,一点没有达内兄弟以往的精雕细琢和静水深流。
阿黛尔·哈内尔 Adele Haenel仍旧保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完成度也不错,作为医生对其专业方面的塑形比较认可。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有人说,《无名女孩》延续了达内兄弟的一贯的风格。
我实难同意这种观点,与达内兄弟所有长片比较,很显然《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一次对悬疑故事的大胆尝试。
达内兄弟《电影手记》中强调,所谓风格就是人工的痕迹,并不高明。
他们反对风格就像反对给他们的作品标签一样。
不过,我们要客观接受的是,即便是达内兄弟,他们也有工作方法习惯,有风格趋向,这个风格区别与他人的明显标志,风格从你一开始选取题材,人物,最终成片中都可以看到。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只要看开篇后,就可以判定这是谁的影片,哪类风格的。
并不是所有人有事没事儿的都在影片里放鸽子(吴家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做风格,但只要你做事就要有习惯和原理一说,没办法,大师也是人,他有他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的痕迹,就是个人标签,风格。
《无名女孩》故事有两条线,一个耿直内向的实习医生突然放弃从医,另一个是一个黑人女孩意外死亡,她曾按过医务所的门铃求救,达文医生却没有回应。
这两件事让达文医生倍感困顿不安,为弥补心灵问责她只身寻求事情原委,从而牵出不可告人的复杂真相。
看,如果这样复述一遍故事大概,悬疑情节是一定了。
在影片播放到0109时,实习医生才说出因家庭而学医,但又发觉现实与理性差距放弃从医。
黑人女孩无名无身份,怀疑他杀,追随达文四处奔波调查,发现黑人女孩做外围,她的调查遭到了蛇头的威胁,更是牵扯出令她惊讶不已的是,她的患者竟是,嫖客和女孩去世的目击证人父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名女孩,或明或暗地关联,因为无名女孩的死亡,而关联又销声匿迹,因达文的追查关联再次浮出水面。
对达内兄弟及作品的认知,相较于很多网友我迟了很久,2016的《无名女孩》我如今才看。
在观看中,我脑子中闪现了出另外一部情节架构相似的影片,《冬天的骨头》,因为假释父亲畏罪潜逃,唯一的破房子将被收走,母亲是个废人,弟妹还幼小,为避免无家可归,大女儿不得不只身寻找父亲,寻找事情的真相。
看情节,它们极其相似。
奇怪网络上并没看到有人拿这两部影片做对比分析。
都是文艺片,其实它们都用了悬疑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
如果“套路”不好听,我们说是构架、故事核心。
即,一个关键人物的被害或失踪,主角调查,相逐一发现背后人物和惊人的真相。
这样概括了,发现可以囊括的影片有多出选多,这也便证明了类型的存在。
背后人物一定有害人动机,但不一定是实施者;背后真相,一定要有惊人的发现。
网上评论我大略看了一下,首先,说是达内兄弟叙事风格的延续。
这是错的。
之前的故事均在开篇30分钟当中,已经明示情况,和矛盾冲突,主角在底层生活挣扎,寻求一个道德或生活上的救助,最终的冲突点是:能否得到救赎。
但,《无名女孩》却是一个“发现之旅”,它是典型的悬疑片的结构。
此片的总体构架是成立的,细节也利用的巧妙:通过把脉发现男孩心跳加速,进一步发现与黑人女孩死亡有关,但没想到是男孩父亲才是嫖客,他间接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达文继续追查盲打误撞找到蛇头和女孩姐姐……这些都是精彩的设置。
只是,实习医生的线索冲突不足。
再,黑人女孩按门铃这个开端的铺垫过分不明显,甚至是被其他医患琐事完全埋没掉。
这样弱化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会第一时间跟上作者叙事的步伐。
这类经典悬疑构架,还有是《囚徒》它是通过失踪女孩,一步步追查到多年虐童案的真凶。
网评有另一说,关于达内的道具。
《无名女孩》中的手机被网友拿出来大说特说,其实,《两天一夜》里手机也不少。
手机,在这些片子并无特别含义,更不是符号,猜想属于节外生枝。
很显然,如果手机作为符号,达内兄弟会“指哪打哪”声称它的意义所在。
达内没有声明手机的符号意义,那就是没有,很简单,不必过分解读。
按照达内的习惯,道具在之前的电影是大写特写的。
《儿子》里的折叠尺,宽腰带;《孩子》里的童车……这些是达内兄弟刻意指出的,在剧本创作第二三稿时加进去。
这些道具很起作用,对主题深化对角色诠释。
道具与故事选题,与人物,都是达内兄弟早起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具有哲学功底的结果。
达内兄弟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精准判断,对生活琐事的准确抓取,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便能反应出人性的原理,相对于商业片,尤其中国现在影片,实在是缜密精确的布置,极端缺乏的稀罕物。
达内兄弟的作品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只听说过,却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完之后,到是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事。
我和爸爸妈妈走在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口蛇皮袋子,隐约可见血迹,袋子表面如同臭肉来蝇般的吸引了很多苍蝇。
“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死人阿?
要不要报警。
”我妈随口问道。
只见老爸脸色瞬间有了变化,“少管闲事,到时候一身麻烦。
”对话有些遗忘了,但是当时老爸的脸色却是记得的,像极了影片中被女主挨个盘问的那些人。
回到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达内兄弟的作品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只听说过,却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完之后,到是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事。
我和爸爸妈妈走在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口蛇皮袋子,隐约可见血迹,袋子表面如同臭肉来蝇般的吸引了很多苍蝇。
“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死人阿?
要不要报警。
”我妈随口问道。
只见老爸脸色瞬间有了变化,“少管闲事,到时候一身麻烦。
”对话有些遗忘了,但是当时老爸的脸色却是记得的,像极了影片中被女主挨个盘问的那些人。
回到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无名女孩》是一部干脆利落的电影,摄影机紧紧跟随阿黛拉·哈内尔所扮演的诊所医生Jenny而行动。
某个夜晚,Jenny诊所的门铃被人按响。
实习生朱丽安想去开门,Jenny教育他:“我们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
”朱丽安坚持:“万一是急诊呢?
”Jenny反驳:“如果是急诊,门铃就会响两次。
”门铃并没有响第二声,仿佛是在宣告Jenny的胜利,朱丽安愤怒的离开诊所。
第二天,Jenny被警察告知,河边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孩的尸体,正是昨晚按响她门铃的人。
Jenny的生活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巨大的改变。
改变的原因,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评判。
虽然警察、她熟悉的病人或者同行的前辈,都告诉她并不是她的错,毕竟她不是真正的行凶者,但Jenny依然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审判。
她放弃了原本已经确定的升职机会,决定留守在这个偏僻的高速公路边的小诊所里继续服务社区的居民。
甚至,她将家也搬到了诊所,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病人的任何一次求助。
同时,她将无名女孩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见到有可能的机会就会询问对方是否认识这个女孩。
她希望弄清楚女孩的身份,她为女孩买了一块墓地,等待女孩的家人前来认领。
在寻找无名女孩身份的过程中,Jenny不仅维持着诊所日常的接诊,还主动去接触社区内形形色色的人物。
无论是日常的病人还是因为案件而出现的陌生人,他们仿佛是一个个横切面,组成了达内兄弟试图呈现的当代法国社会现实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并不富裕,有因为害怕被查护照,在烧伤后也不敢去医院的外籍黑工;有因为患有糖尿病,行动不便而无法自己去社保局处理煤气缴费的独居老人;有因为Jenny拒绝配合开虚假的病假单而愤怒地砸东西的年轻人……Jenny无私地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病痛中的人们,默默承受那些充满敌意的攻击者。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她本就如此。
摄影机的移动冷静而客观,但在这种平静之下,我们却总能感受到一些不经意间的温情在陌生人之间流动。
达内兄弟成功捕捉到了这种不经意,人与人之间,摒除利益关系后,原始而单纯的善意。
Jenny的奔走有了结果,无名女孩得到了正名。
Jenny和“凶手”(并非蓄意谋杀)在诊所的那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凶手”因为害怕,而不敢去警局坦白,他大声叫嚷:“我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生活!
”Jenny冷静地劝说:“可是那个女孩希望我们这么做。
”“凶手”大声反驳:“她不在乎!
她已经死了!
”“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论社会、规则、法律是怎样的约束,最终,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个私密而沉重的道德法官。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像Jenny那样去面对。
片尾,Jenny在知道无名女孩真实身份后,没有感伤,没有悲愤,也没有赎罪后的狂欢和如释重负。
她只是默默地走向下一位在候诊室等待的老人,搀扶着她慢慢下楼,走向诊室。
黑场。
影片结束。
生活还要继续,也许Jenny可以不再梦到那个无名女孩了。
讲述了一个辛苦的医生,因为和实习生赌气,在内心背负了一个女孩的生命。
讲述了几个与女孩有关的人各自都有的内心中的罪恶。
这些罪恶也都有值得信服的原因。
凑到一起便酿成了悲剧。
故事整体都很冷静,写实的风格,几乎没有戏剧化的复杂反转,没有编剧和观众的游戏,可能这些事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这样发生,我们可能因为父亲的阴影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可能因为偶然害怕心虚没有叫救护车,我们可能因为男朋友的淫威出卖妹妹,我们也可能因为意外错过救助一个女孩而后悔莫及.......影片的叙事节奏十分冷静,节奏感不强,不愧是纪录片出身的达内兄弟完成的作品。
但全片没什么亮点,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或者设置,这样的作品已经有好多了,虽然这部电影完成度也很高,但却没有给人打高分的冲动。
作为“侦探”的主角,在这部电影中,其女性身份对叙事的影响很大。
影响并不涉及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和朱利安之间有所暗示),而是使侦查过程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侦探片的地方。
首先,侦探作为一名女医生,其职业身份和性别都使其在探案过程中处于极其陌生的境况,有时甚至使其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如在房车里“天真”地问车主,独自一人进“网吧”,以及让百利安的父亲进入诊所等,这种情况通常会给观众以女主可能被强迫的暗示);另一个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份使得主角在侦探过程中极少正面反抗,而是躲避对抗,另找办法。
比如被黑人拦下来,逼着摇下车窗,吓得魂都丢了。
这两方面的影响给观感带来了并不好的体验,观众没有感到“发现”的快感,因为秘密的发现过程总是有人在隐瞒后主动“表白”,而非正面突破。
另一个方面,藏了一整部的秘密,本身并不惊奇,而是一场“什么也没有”的意外事故。
(当然,这可能也是导演要的,因为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是道德感或者是回忆对人,对生活的影响。
影片通过几个人(女主、百利安以及他父亲,朱利安,妓女的姐姐),以及他们面对主角问询的类似的反应,都展现了回忆对于他们的“折磨”。
也正如最后主角说:“她没有死,她在我的脑子里。
”)仅就观感来说,看完之后总会觉得缺一些什么,在讲故事和将故事升华表达主题两方面,似乎都差那么一点。
最后必须称赞女主角的演技,准确又细腻,整体克制,但爆发力又很强。
6/10. 整部电影就像最后的黑大妈哭的一样假。
看下不去系列
无聊的一个半小时,外国人真喜欢多管闲事
阿黛拉
法国人吓唬人好弱智
2.5 简直就是在看央视的《今日说法》
故事结构还是非常好,编剧和剪辑都很棒,摄影也一如既往的出色,缺点在于故事的结局处理有些狗血,我更愿意看到女主lost的状态,还好结尾处的老太太挽救了一点点。
6.5/10 两星 一群神经病。
@百老汇moma。1.女主没有私人生活,主要的空间是对外敞开的诊所,在做的事总是被门铃声和电话打断。她唯一的一次没有及时回应成了整个悲剧的开端。2.因此女主虽然职业是医生,却很类似一位社区牧师。她有着异乎常人的罪感,对被害者名字的关注先于真相(也回应开头呼唤癫痫男孩名字从而将他召回那场戏)。“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脑海里了。”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想起《乡村牧师日记》。3.但社会派推理的叙事结构太陈旧无聊了。日剧每年得拍10部这种东西,深度未必欠奉,还比达内拍得好看。
欧洲片总是极力要拍出与好莱坞不同的味道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哪怕观众昏昏欲睡。
道德医生是让人难堪的一种职业。让女主用iPhone相册照片不断去找人问人,故意跳过了最直接有效的查找手段,实在不妥。如果真只是需要一个你的名字,心存负罪,恐怕默记最好。追问医生职责以外的事情,感情是对整个社会有敌意。其实拍得也没有问题,但真的太不可爱了。举重超重。
避开了天人交战的地震中心不拍,只拍余波,也许是寻求突破,但力度欠前作太多,大家都获得救赎的结局也很不达内。
女主的执著甚至有点圣母了。但我最触动的却是——在片中,即使有冲突可能,女主却可以完全没有任何顾虑地次次都关上门和一个雄性独处,我每一次都心弦一颤,也反映出即使是底层的比利时,也比某个地方好太多了。
对达内兄弟来说真是够平庸的……毫无亮点
爱奇艺106分钟的版本,其实没怎么认真看…剧情也没懂
黯淡现实里有不现实的“圣母”,道德伦理剧情用悬疑侦探的情节来展开至少不会困。
相比“道德”,这部电影更吸引我的是“阶级”。女主的家庭或朋友从来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过,他们的消失反而值得挖掘。她很有可能并不出自一个很好的家庭(和实习生一样),也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足够强大的社会联结,只是很理性很卖力地学习和工作,试图获得一个高社会地位的profession。但她向上爬的过程始终是颤颤巍巍的,她需要在实习生面前反复强化自己的权威(这才是她没去开门最关键的原因);作为一个独自执业的年轻女医生,她也会受到病人的轻蔑和攻击(性别在其中也被表现得很好)。虽然最后的坦白段落确实有点败笔,但还是很喜欢简洁克制的叙述对这个社会的呈现:人与人之间有友爱、有善的行动,但社会联结依然零落,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处境里颤颤巍巍地前行。
很执着的医生。
对于达内兄弟而言,四平八稳差不多就相当于失败,更致命的是气质中已显露出老派,是谓暮气。个人最大的感慨,是从走马灯似的人物更迭里一一辩认出曾经合作过的那个老班底,杰瑞米·雷尼耶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中年大叔了。
人更容易从行为中被了解而非言语//道德可以用来折磨别人但有良心的人恐怕都是自己被道德折磨着 我们总会设想如果 但有时宿命的力量或许会在人生际遇百转千回之后依然落入早已设定好的结局//故事承载了太多社会议题 而有些庞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