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的电影,用很多细节营造了一个有点潮湿、温柔的雨天氛围,这场雨淅淅沥沥地,冲刷着浮躁的尘埃,显露出主人公的性格和魅力。
蒂莫西·柴勒梅德(网上昵称“甜茶”)饰演的男主角盖茨比,精致的五官带着天然的浪漫和忧郁,很适合雨天。
有些人就是上天派来告诉我们,如果雨天没带伞,避雨时如果遇到这样的男生,我们就祁求雨再下大一点,下久一点。
▼
满山遍野的花,你只爱你手中那一朵。
为什么?
因为那是你摘的!
甚至在你摘这朵花的时候,还被周围的荆棘刺到了手指。
如果有人摘好一满捧放在你手上,你可能不会怎么欣赏。
盖茨比不仅长得好看,家境优越,他母亲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从一所名校转到另一所名校;智商很高,常青藤盟校天才班好像是家常便饭;打牌也厉害,一出手就赢了2万块;他还有个很有钱的女朋友艾什莉,银行家的女儿。
因为花不是他摘的,所以他不怎么高兴。
▼
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共度一生,就去跟他旅行。
据说只需要在旅行7天中不分手,以后大概率不会离婚。
盖茨比是那种做什么都在行的人,包括谈恋爱。
只要他觉得应该去爱,他就会认真爱。
刚好利用女朋友外出采访的机会,把打牌赢来的2万块浪漫地花掉。
这个周末的旅行,放大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伍迪·艾伦的电影喜欢玩调性,故事脉络不容易把握。
大概梳理了一下脉络:选美冠军的艾什莉的3个迷失,包子脸陈小妹的5种独特魅力。
▼
欣赏品味不在一个层次欣赏品味决定共同话题。
盖茨比喜欢钢琴演奏、百老汇曲调、绘画、摄影,因为他看得懂,也感兴趣。
艾什莉只对有名气的人感兴趣,她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名人本人,她只需要那些名人给她带来与众不同。
▼
恋爱能力不在一个层次爱人是一种能力,你心中有爱,才能给别人爱。
盖茨比总想把最好的给爱人,在她拿到采访机会时给她鼓励、帮她想采访文案;订中心公园景观最好的酒店;细心地安排了午餐、晚餐;他早就厌倦了亚德里学校,但为了艾什莉,他留了下了。
盖茨比是个浪漫至死的男人,他喜欢雨天漫步在纽约街头,也喜欢雨天跟恋人在中央公园接吻。
艾什莉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其他人放盖茨比鸽子,盖茨比是那种不会发脾气的人,也是她没有办法懂的人。
她富有、美丽,喜欢被需要,却不懂得如何去爱。
▼
品行不在一个层次忠诚度和信任是相恋最重要的前提,如果前面两个可以磨合的话,这个可以说是硬伤了。
盖茨比在试镜的时候都在考虑自己有女朋友了,不能拍吻戏。
而艾什莉为了炫耀,轻易和男明星上,&床(机器人审查很严格)。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些悲哀。
艾什莉这样的懵懂无知的女生不在少数,我也不知道我在这个年纪遇到偶像男明星会不会同样如此,庆幸没有遇到。
女性的低自尊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我在很多文章中有提到过。
大部分女性天生会崇拜权力感强的男性,因为她们的基因需要被保护。
只有较少数的女性在后天的觉醒和历练中提高了自尊感。
▼
看完反面教材,我们来看看邻家小妹是如何赢得爱情的。
看多了锥子脸和网红脸,这种婴儿肥感觉更耐看啊。
她的名字也不怎么顺口,陈·提利尔(我叫她陈小妹)。
▼
共同的成长经历童年回忆是人的底层代码,很难修改,底层代码相似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盖茨比是陈小妹的姐姐艾米的前男友,彼此了解。
他很久没有回纽约,得知老同学乔什在拍电影(期中作业),艾米的妹妹也在,他看似不经意地去了拍摄地。
▼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谁都需要“被需要”的感觉。
但比“被需要”更重要的,是“我需要”。
陈小妹在第二次偶遇时她直接说:“想让我陪你吗?
”,在看画时也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意。
▼
有趣有趣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陈小妹总是让时间变得有趣,她以前就喜欢姐姐的男朋友,总是暗暗地跟着他们,记住了他们谈恋爱的每个细节。
盖茨比随手弹奏的曲子和蓝调的吟唱,她隔着墙不用看表情就已经懂得了。
陈小妹学设计的,对绘画、服装、音乐都有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埃及馆聊到的人生观也非常一致:“找到合适的人,一生就够了。
”▼
懂得欣赏再优秀的人,也需要别人的肯定。
盖茨比的母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盖茨比的一切,他央求母亲说:“我只是想让你看到我。
”他喜欢弹钢琴、小赌怡情,他母亲都看不上的事情,在陈小妹眼中都是优点,她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当盖茨比用现实反驳她时,她不因为自己喜欢他而忍让,而是犀利地反驳他说:“现实生活对那些止步不前的人来说确实是挺好的。
”▼
独立爱情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来了,那就与你恋爱,如果你不来,那就在雨天跟自己的爱情恋爱。
陈小妹去了钟楼,她并不确定盖茨比会去。
即使那天她没有遇到盖茨比,她仍然会欣赏中央公园的雨景。
谢谢坚持阅读的你,回复“电影”,获取下载网盘链接。
最后放一张我最喜欢的侧脸,他的脸跟后面的油画完全合为一体,像是画中走出来的美男子,边看边骂了一句“妖孽”。
▼
好啦,就到这里。
好多时候看别人的故事,好像什么都懂。
放到自己身上,就各种喜怒嗔痴。
这就是为什么人生美好,爱情美好啊。
晚安,我亲爱的朋友。
The best moment is the moment when i know you know me:
6 o'clock at Delacorte clock in central park,New York City, enveloped in-the light mist,Outside it drizzles, Grey.Then we meet, kiss.
雨中的纽约街头骑马,深夜的中央公园漫步……浪漫的气息给这部电影贴上了一层漂亮的包装,打开影评开始一一浏览,满篇的“阶级”高低着实让人厌恶,一番回忆思索过后决定给这部电影画上大大的叉号。
整部电影美丽文艺小清新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傲慢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的刻板印象、阴郁文艺男的自恋以及上层阶级对下层玩味的蔑视。
电影全篇围绕男主和女友的纽约周末之旅展开,明艳动人的女友身为校报编辑接到任务前往纽约采访著名大导演,经历了蹩脚的采访时间,暴露女主平庸的艺术品位;“巧合”的成为大导演前妻小替身,成功蹭到新片试映讨论机会;自告奋勇帮助编剧围堵出轨的妻子一窥好莱坞名流混乱关系,;偶遇当红明星见色起意妄想一睡成名却惨遇正主回归,最终狼狈的逃回男主身边。
一副小镇无脑中产女,妄想窥探上层阶级风流景色并沉迷其中,最终被打回原形的讽刺故事。
男主出身上流,不经意间总是流露自己高级的审美情趣,过人的天赋让他在牌局上轻轻松松赢下大量金钱,一面蔑视金钱厌恶附庸风雅的上流社会,一面又无法放弃富裕家庭的金钱援助。
无所事事的等待中遇见一个又一个“美丽”巧合,一直隐藏在身边默默暗恋的小妹,知你懂你get你的每一个梗;混乱过后与母亲和解,理解家族的不易,顺利完成自我认识找到人身方向,告别无脑女主和迷茫过去,成功牵手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暗恋小妹。
在导演的设定中,整体人物塑造一踩一捧,充满了上层俯视下次的轻佻和傲慢:中产女在遇到上流人物之后只会无脑做作,抓住一切机会窥探上流的一角,成为上层人物派遣烦恼的玩具,狼狈逃走后脑袋还是没有认清自己。
而身为上层阶级的男主早已习惯于纽约繁华的一切,烦恼又玩味的看着女主在迷失于纽约上次的纸醉金迷,不紧不慢的完成自我精神转变,迎接新的开始。
据说导演伍迪喜欢把把自己写作电影男主,本篇男主盖茨比的整体人物设定就像日轻小说男主一样,充满自命不凡和无病呻吟的叛逆,经过一番冲突,最终认清自我,选择继承丰厚的家业完成蜕变;安插其中的暗恋小妹更像是文艺男的油腻幻想,心中向往明艳动人的美女,到手之后却又害怕锋芒太过自己无法控制,开始幻想贬低她会无脑的迷失在纸醉金迷的上层社会中配不上自己,正当此时,空虚寂寞的男主突然发现身旁一直默默暗恋的小妹,她真实不做作理解我每次任性的浪漫,填补我刚刚空缺的内心世界,。
伍迪·艾伦对纽约的爱有多深?
2002年3月24日,从不出席奥斯卡的伍迪·艾伦出现在了彼时还叫柯达剧院的颁奖礼上——哪怕1978年《安妮霍尔》(Annie Hall)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当晚,他也更愿意出现在曼哈顿Cafe Carlyle(是的,就是《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甜茶邂逅escort的地方),吹着自己心爱的爵士单簧管。
而2002年春天的这个夜晚,伍迪·艾伦穿上礼服、系上领结,在全场起立鼓掌迎接的荣耀中走上好莱坞是非之地的聚光灯下,只为在911事件之后向整个北美电影界再次隆重推出纽约这座劫后重生的电影之城。
2002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老头儿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开始了世界名城巡礼,从伦敦到巴塞罗那,从巴黎到罗马,世界名城、地标建筑无一例外被他当成了文艺男女们谈情说爱、扯谎撕逼的背景板。
而拍摄地回到美国之后,他的镜头也只是在旧金山、洛杉矶等西岸城市兜兜转转。
而当2017年他的电影终于重回阔别已久的家乡纽约,即将等待他的,不是满身荣耀,而是性别议题的大清算。
雨天前夜#Me Too运动让伍迪·艾伦重回舆论的风口浪尖:回忆录的出版计划被封杀,《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被亚马逊雪藏,亚马逊同时还宣布中止与伍迪·艾伦已经签约的其他合作,包括甜茶在内诸多参演过艾伦作品的演员纷纷与之划清界限,甚至捐出片酬以示清白——仿佛伍迪·艾伦的丑闻疑案就发生在前天,而不是二十多年前。
沦为闹剧的Woody Allen、Mia Farrow及其一家声援伍迪·艾伦的演员只有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老友黛安·基顿(Diane Keaton)寥寥数人。
最终拯救伍迪·艾伦电影事业的,还是对他最为欣赏、对#Me Too运动的目的和方式也相对理性的欧洲人,他们同意为老头儿的下一部电影投资。
在一片争议声中,没有群星云集的首映礼,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纽约的一个雨天》低调面世,绵绵阴雨,入夜无声。
2011年《午夜巴黎》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让伍迪·艾伦又一次回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央。
但他之后的创作却日显疲乏,除了《蓝色茉莉》让凯特·布兰切特(Kate Blanchet)拿奖拿到手软外,老头儿大部分作品在趣味上乏善可陈:无论是作为其话唠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还是那些卑微、脱线、阴差阳错的小情小爱,他套路依旧,却灵性不在。
尤其是迷你剧《六场危事》,初涉美剧的老爷子完全无法把控这种2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节奏;而《摩天轮》虽不乏亮点,但也只能算勉强及格…
《蓝色茉莉》中的布兰切特伍迪·艾伦的电影挂着四张面孔。
第一种:混杂了拼贴、神经、插科打诨的无厘头闹剧,在不同电影类型、文本实验中自由游走,以其早期电影为主,之后在《西力传》(Zelig)中臻至巅峰。
第二种:风格诙谐、但叙事却更为圆滑、毫无无厘头元素的讽刺剧。
这类影片多半不是探索夫妻关系、男欢女爱(常以纽约知识分子为主角),就是在设定上充满奇思妙想、怪诞不经——前者如《丈夫、太太与情人》《曼哈顿谋杀案》,后者如《子弹飞越百老汇》《开罗紫玫瑰》。
第三种:同样多以纽约为背景,但在风格上却更加沉郁顿挫,相比早年那些天马行空的肆意妄为,这一阶段的伍迪·艾伦完全知识分子化了,虽也不乏幽默,但却是笑中带泪——这一阶段的创作获誉最多,创作时间上也更为集中,大体从1977年的《安妮·霍尔》开始,历经《曼哈顿》《汉娜姐妹》,以1988年的《另一个女人》为终。
Woody Allen沉郁顿挫的时期第四种:2000年之后,伍迪·艾伦创作有些许晦暗,甚至出现了《赛末点》这样充满了黑色电影氛围的剧情片,他既不嬉笑怒骂,也不抖着纽约客的机灵,他神经质的谈吐和脱口秀的人设背后,开始流露出一颗更加悲观、也更加世故的心。
《午夜巴黎》之后,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像是对之前电影的复刻与回顾:《爱在罗马》(2012)是一个搞笑版的《午夜巴黎》;《蓝色茉莉》(2013)是一个落魄旧金山的纽约大公主;《魔力月光》(2014)像是《子弹穿越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的结合体;《无理之人》(2015)是《赛末点》式的黑色电影……彼时年过七旬的老爷子开始不断自我致敬,在他熟极而流的四种叙述类型中穿梭游走、信手拈来,但同时也开始了某种自我重复。
然而,回到纽约这座熟悉的城市,伍迪·艾伦的感觉又回来了。
无疑,他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电影人。
文艺青年的城市漫游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模仿了《奥德赛》的结构设计,他为主人公安排了一场长达18小时的都柏林城市漫游。
自乔伊斯始,在空气质量堪忧、交通状况可怖的现代化城市中的奥德赛漫游,被赋予了丝毫不输于在田园、山水、乡间野游的诗意。
远有《爱在》三部曲,近有伍迪·艾伦一系列以城市地标为背景的小品,男男女女们在薄暮黄昏的魔幻时刻穿行于地方特色浓郁的大街小巷上,不断偶遇,不断怅惘,虽然人来人往,但却要面对着无聊生活里无尽的孤独。
James Joyce《纽约的一个雨天》也不例外。
一对还在校园的情侣,男生(甜茶饰)闷骚文艺、故作孤僻,女生(范宁饰)傻白甜、对光鲜亮丽的明星世界充满向往。
因为女生要采访知名导演,他们约好周末去纽约…结果女生原本计划一小时的采访被无限延长,而男生则莫名其妙遇到了前女友的妹妹,并且还因拍戏的契机与之接吻——原本一同来纽约的这对情侣,只能漫无目的地在纽约各自漫游…《纽约的一个雨天》的城市漫游,有着典型伍迪·艾伦小品的烙印,小机灵、抖包袱、对异性欲拒还迎的男生、被事件推着走的女生,以及一个性格强烈、灵气逼人的女配角让男主人公意乱情迷。
“孤独主人公的寻找”一直是城市漫游的母题:《午夜巴黎》里男主忍受不了乏味的未婚妻,他穿梭在现在与过去的戏梦巴黎,就是想寻找怀旧、浪漫、文艺的“去丽江化”的拉丁区巴黎。
而在《纽约雨天》中,甜茶狼狈但又不失优雅地漫步在纽约街头,愤世嫉俗地同时做着彼此矛盾的三件事——反抗、讨好和逃避。
他拜访了娇妻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哥哥,躲避着母亲酒会的邀约,喝酒解闷时遭遇到了成熟性感的escort,但穿插其间的,是他与前女友妹妹泰瑞尔(Chan Tyrell饰)的两次偶遇……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在漫游纽约中,他一直在寻找与他灵犀相通的人与事,但所有人都让他如此尴尬:女友全程消失、同学粗鄙不堪,哥哥不仅不能倾听他的烦恼,甚至还要向他抱怨,母亲夺命连环call般地让他参加上流社会的高端轰趴,好容易在酒吧跟妙龄女子搭上讪,发现对方感兴趣的也不过是生意……漫游寻找的过程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意识在这座欲望之都蜿蜒流动,还处在叛逆青春期的文艺少年似乎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格格不入,“小王子”造访的每一个星球都只是让他变得更加孤单;只有在泰瑞尔那里,他感受到了真诚、理解和智性、情感的双重挑战,演戏时的接吻是假戏,但之后的投缘却成了真做——甜茶放下了自视清高的假面,不再理会父母眼中理想型的女友,这次“无目的”的城市漫游,最终寻找到了一丝“目的”。
伍迪·艾伦对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嘲讽永远带有脉脉温情。
同样是撕碎知识分子的虚伪面纱,相比于作风犀利的欧洲作者和自甘犬儒的商业电影,伍迪·艾伦总会在撕碎之后再盖上一块充满同情、聊胜于无的遮羞布。
最终让甜茶在城市漫游中寻找到价值与意义的,不是冰雪聪明的泰瑞尔,而是他原本觉得高高在上、看似附庸风雅的母亲。
母亲摘下了自己纽约上东区妇人的面具,面具背后是一个来自玉米地的少女的不堪、虚荣与幸运。
被别人撕下面纱是残酷的,而自己摘下面具却让人同情。
在对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进行批判这件事上,伍迪·艾伦永远不是最锋利的尖刀,相反他总是戏谑调笑地旁观,然后厕身其间与之共舞,最后吁出一丝共情的慨叹。
自我反思,或许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但同时也是最无用的品质。
但正是这种品质,让叛逆文艺少年放下了青春期的自视甚高和自怜自艾,在城市漫游的最后,到达了彼岸。
《午夜巴黎》最后的相遇雨过天晴,甜茶不再彷徨,就跟《午夜巴黎》的最后作家寻找到了唱片店的女店员一样,甜茶也在午后纽约的细雨中与新欢真正的拥吻。
85岁的伍迪·艾伦不再像早年那样恣意妄为,他收起了锋芒与嘲讽,也走出了阴郁与晦暗,无厘头、讽刺戏谑、忧伤与黑色的四种伍氏影调混融一处。
整个纽约都在下雨,雨滴淋湿了大都会博物馆门前的台阶,泥泞着哈勒姆肮脏的每一条小道,流过小意大利、地狱厨房每家门面的室外店招,最后落在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Delacorte Clock)下,飘落到所有灵犀相通的漫游男女身上。
中央公园德拉科特动物音乐钟下的拥吻
看完之后,我无法掩饰失望,在旁人的“也还好”“没那么糟”中喋喋不休地诉说着不满。
影片明明不是缺乏出色的演员,对演员表现的不满大多来自于角色设定本身和诠释角色的角度,其实甜茶不必故作驼背和罗圈腿去展现天才浪荡公子的风采,范宁不必拖着一成不变的甜美笑容去强装毫无底线的傻气追星女孩,赛琳娜也不必顶着这头长度尴尬、颜色平庸的发型和使她美貌大打折扣的妆容以及毫无生动可言的僵硬表情去突显她作为古雅文艺男青年灵魂伴侣的完美人设。
我绝对无法把这部电影当作文艺片来看,它离喜剧片也差了点什么,它对于青年人困境的呈现完全是轻飘飘的,宛如一场闹剧,首先在物质层面是一笔勾销,其次在精神层面也缺乏深度拓展。
我不能想象——哪种乐天派丢失所有个人物品、一事无成、在雨夜街头近乎裸奔过后依然能面不改色地回到男友身边为自己一整天不算太时常的行为狡辩?
哪种孤独寂寞的灵魂总是在意外向的女友是否有意出轨、她旺盛的事业心是否打破了情侣间本来的安排,而自己却四处闲聊闲逛,无动于衷似的和其他女孩调着情?
在我看来,也许来一段尖酸刻薄的激辩,哪怕来一点歇斯底里,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影片非要让角色们如此轻松、随便地把一切烦恼抛开,仿佛这样就没有人受到伤害。
此外,影片中若有若无的男性凝视也屡屡引起我的不适,凭什么女性角色即使外表美丽、睿智、勤勉、自信,本质上也总是离不开愚蠢、虚伪、迂腐和堕落的污名化标签?
盖茨比和艾什莉父辈的出身都不算光彩,凭什么一个典雅到极致,一个却只是附庸风雅,还偏要将他们紧挨着摆在一起来完成一个鲜明的比对?
影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却各有闪光点和吸应力,而女性角色的形象却相对平面和刻板;最终,盖茨比大胆做出抉择留在纽约和新女友相依相伴,而艾什莉被扔回她摸爬滚打的平平无奇的小世界,这仿佛也在传递着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逻辑:先天的要比后天的优越,男性先天拥有的东西远远超过女性依靠后天学习所能弥补的,因此男性比女性更加崇高和接近完美。
当陈毫不在意地索求一个热烈而充满叛逆意味的亲吻,当艾什莉被遗弃在马车上疑惑不解地回头张望,我多么怀疑所谓文艺男青年的魅力只是一种导演的美好幻想而并非真实存在!
影片导致我在半夜依然愤愤不平难以入眠,就像喝了一大杯由分量过少的砂糖、品质低劣的茶叶和奶精调制的常温饮料,“纽约的一个雨天”还不如说是在一对普通年轻情侣相处末尾“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瘟不火到让人瞌睡的叙事,来历不明的情感与欲望的过于淡化的宣泄,还有海报上那个重现时可以击碎所有期待的接吻,导演想尽力给我灌输一点浪漫情调,可惜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和缺乏共情能力的我只看到了罗曼蒂克的消亡。
看到(曾经的)大帅哥Jude Law坐在车里神经兮兮的对自己说深呼吸时,我也有疑问为什么WA可以让所有好的坏的男女演员在他的作品里都演出导演本人的样子。
当然你可以说WA影片里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他自己,只是每个人演出的是他的不同面。
1. 男主角富二代盖茨比,作为WA电影里比较少出现的富二代主角(似乎是唯一一个?
),虽然自由出入上流社会,十足公子哥派头,但看他的打扮穿着——
《纽约一个雨天》剧照再看这几张——
1970年代的WA在自己电影中的扮相
近十年的WA穿越近半世纪,还是那套 T shirt 撞色衬衣+毛呢西装外套+同色系灯芯绒长裤,当然还有紧蹙的八字眉,一代天骄Tomothy居然get到了失意文青AlvySinger同款表情。
2.Elle Fanning饰演的校园女记者 =《独家新闻》中Scarlett Johansson初出茅庐野心勃勃的美国校园女记者遇上英国来的社会名流(此片中是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而《独家新闻》中则是Hugh Jackman)+《无理之人》中的Emma Stone(清纯开朗的大学金发妹甩掉和自己年纪地位相当的男友转投中年男人怀抱,因为老男人在她眼中"is such a surferer",而女文青最吃这一套 ) + 《开罗紫玫瑰》Mia Farrow (这里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电影迷妹先后被男导演、男明星看中几乎要成就追星神话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模版却是一样的)
本片的范宁(注意对比蒂莫西此处的衣着和上图WA本人平日的穿着)
《独家新闻》中斯佳丽约翰逊的真挚期许眼神是否和范宁如出一辙
《无理之人》中艾玛斯通和自己的男友(后因为教授华金菲尼克斯的出现而被甩)3.失意的文艺片导演Liev Schreiber,这个角色原型在WA的以往作品中出现多次,最早可以追溯到WA向费里尼致敬的星尘往事(Stardust Memories,1980),片中WA饰演一个陷入自我怀疑且逐渐对媒体怀有敌意的电影导演,周旋于不同女性之间。
另一部WA饰演电影导演的作品是《好莱坞结局》(Hollywood Ending,2002),片中WA受前妻资助并最终和前妻复合,而《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r饰演的文艺片导演则对自己的前妻Ashley念念不忘。
另外从外型上此片的Liev Schreiber,Jude Law 和《无理之人》中的Joaquin Phoenix 我总觉得有所相像,抛开都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精英男知识分子不谈,光看这三个人的造型——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Liev Schreibe和Jude Law就已经有几分相像了
华金饰演的哲学教授在片中颇负盛名且同样酗酒4. 金发应召女拯救失意文青男本片中应召女和男主角盖茨比只是短暂的萍水相逢,但却是在他情绪最低落时给予了恰到好处的帮助,《非强力春药》(又名《无敌爱美神》Mighty Aphrodite 1995)和《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dark tall stranger 2005)中的金发应召女对于男主角而言都是既像缪斯女神又似敦厚地母,当然她们都比男主高壮,身体上的压迫性如出一辙。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米拉索维诺凭《非强力春药》妓女一角获1996奥斯卡最佳女配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遭遇陌生人》里为了身边的应召女和妻子离婚当然WA的电影永远和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有关,但是他片中的主角却并不是那些真正的上层知识分子而是对知识文艺抱有幻想的青年,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直男导演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并不比男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少。
相反WA很多口碑靠前的电影都是女性角色更为出彩比如前几年的《蓝色茉莉》(Blue Jasmine 2013)和《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但没想到这样的导演人生最后几年的艺术生涯很可能葬送在轰轰烈烈的#metoo手里,也是令人唏嘘。
Part one——background ⚫ 从小就家境殷实的富二代盖茨比,暴富的银行行长的女儿艾什莉,是一对外人看起来十分般配的大学情 侣。
艾什莉是学校报纸的记者,有机会去纽约采访一个名人,男友盖茨比就打算在女友采访之余,好好 在纽约约会。
⚫ 到了纽约,艾什莉舍不得放弃更深入的采访,并且之后卷入一些抓马的事件中,更舍不得脱身,逐渐就 迷失在纽约的雨天里,忘了本来的采访的目的,也逐渐忘了男友。
⚫ 而盖茨比是一个非常文艺的青年,就像纽约的雨天,女友失约,让他变得忧郁。
重逢前女友的妹妹,并 且发生了一些意外。
⚫ 此部分主要是盖茨比、艾什莉两个人从相约到纽约,到各种在纽约的行为轨迹,也让我们了解了两个主 人公 。
3月9日,伍迪艾伦的养女贝谢(Bechet Allen)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则动态照片,分享了自己与伍迪·艾伦以及其他家人一起在中餐厅海底捞就餐,并配文“Oh my god, I ordered the pizza…”并且伍迪艾伦点了海底捞招牌大菜:帝王蟹。
网友评论表示震惊:“伍迪·艾伦也吃海底捞,四舍五入我们吃过饭”。
“老爸终于答应吃海底捞了!
”
帝王蟹火锅披萨
Bechet Allen是1997年伍迪-艾伦韩国养女宋宜-普列文结婚后,领养的两个女儿之一,以爵士音乐家Sidney Bechet命名。
Bechet Allen与父亲合照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和小说中,他把食物当成生命、死亡、爱情、性欲和灵魂的终极象征。
他的电影里有不少美食段落,也写过不少美食相关的专著文章,比如原载三联书店《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的《查拉斯图拉如是吃》,以及美式幽默小说节选《没错,可是蒸汽机能这样吗?
》《法布里西奥餐馆:评论与反响》《过食者手记》《龙虾复仇记》《夺命的味蕾》。
从名字就能看出伍迪艾伦不仅是个好吃者,对美食也颇有研究。
通过美食,在影像和文字中传递人生哲学。
五十多年来,伍迪·艾伦辗转众多城市,在镜头里抒发对巴黎的向往,窥探伦敦的上流社会,捕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浮华,在热烈奔放的巴塞罗那探讨什么是爱情,由此缔造出诸多妙趣横生的都市罗曼史。
终于,他重回纽约,错落有致的城市剪影,红伞背后一对男女的深情凝视。
这个特别的周末,以《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名,看看这个小老头如何在都市罗曼史上再添一抹颜色。
“我拍电影只为了自己” 193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的伍迪·艾伦,由于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一家人经常搬迁。
生活的贫困与动荡使伍迪打小就缺乏安全感,而自从在电影院看过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后,三岁的小伍迪就把那个黑漆漆的屋子当作了第二个家,他更喜欢片中的巫婆。
少年时代,他对读书以外的一切都感兴趣,音乐、拳击、滑稽表演,棒球尤其打得好,“在任何一个校园运动场上我都是第一个被选择的人”,伍迪·艾伦如此评价自己。
高中毕业后,伍迪曾在纽约大学和纽约市立学院念过几天书,但没多久就被退学了,这时候伍迪发现:还得是自学成才啊。
伍迪很擅长写段子,中学时代就开始向报纸的笑话专栏投稿,据说还给鲍勃·霍普当过枪手。
经过了多年的磨练,他凭借娴熟的笔头功夫,进入电视台为节目编写脚本。
又过了几年,他开始释放自己的表演天赋,那会儿你去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小剧场里问:“伍迪·艾伦是谁呀?
”,人们会回答:“你说的是那个喜剧演员吧,艾玛老招笑了!
”
小时候他就喜欢看电影,也看过很多电影,于是在1964年,伍迪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电影圈,为沃伦·比蒂主演的电影《风流绅士》撰写剧本。
可伍迪将大部分精彩台词都留给了自己,导致沃伦愤而离组。
这次经验让他明白,除非自己担任导演,否则自己的东西只会成为向观众谄媚的工具。
1969年,伍迪自导自演了《拿了钱就跑》,这部凭一时兴起而制作的结构松散的电影正式开启了伍迪的导演之路。
1977年,《安妮·霍尔》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大奖,让他在电影界声名大振,也赢得了无数票房。
但他并未出席晚会,而是在一家俱乐部表演单簧管。
《安妮·霍尔》剧照虽然都知道伍迪是少数几个会对奥斯卡说“达咩”的人,但他的奥斯卡战绩可不赖——被提名24次,打破了比利·怀尔德19次的纪录。
而他在奥斯卡唯一一次亮相要追溯到2002年。
那是为纪念因“911”事件遭重创的纽约,颁奖礼上将播放一个以纽约为背景的电影混剪短片,伍迪这位老纽约客自然是不二人选。
2012年,当老搭档戴安·基顿优雅地代替伍迪从主持人手中接过第71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这位仁兄正坐在纽约百老汇的一家剧院里观看歌舞剧《美人》的首映场,据说心情好极了。
尽管被各大电影奖项提名近200次,比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三大喜剧巨匠的总数还要多。
但伍迪依旧会告诉你:“我讨厌获奖。
” 在他眼里,艺术是主观的,无法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好坏。
如果一个电影人掉进这个陷阱,那他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创作,从而丧失自己的原创力。
所以,伍迪的电影都是他自编自导甚至自演,而他的大部分电影故事都发生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纽约。
伍迪看似瘦弱的外表下,住着一个无比强大、自律的灵魂。
他每天雷打不动6:30准时起床,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回来就在跑步机上运动,然后就坐在那台从16岁起就一直陪伴着他的打字机前开始创作。
这样规律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天工作十个八个小时也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
伍迪非常擅于拍成本在18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由于预算不大,很多时候他会兼任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多项职务,也得以保留对影片的完全控制权,而基本上每年一部的出片速度,则让伍迪渐渐拥有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受众。
1977年的《安妮.霍尔》被认为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伍迪也因此走入主流视野。
但在他的影迷眼中,1979年的《曼哈顿》或许才是伍迪的最佳状态,他将喜剧和爱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流动的方式谱写了一首爱之狂想曲。
1985年的《开罗紫玫瑰》是伍迪自己最满意的片子,有人称这部构思精巧的梦中梦影片是电影时代的一则“伊索寓言”。
1987年的《无线电时代》既是伍迪向费里尼的《我记得》的致敬之作,也是伍迪·艾伦的“布鲁克林往事”,是他对记忆的美好润色。
《曼哈顿》剧照伍迪的片子太多,无法逐一进行盘点,但他几乎所有电影都是单耳道声源,非立体声。
拍对话时,伍迪常用中景运动长镜头,而非传统正反打。
平均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超过10秒甚至20秒,在《丈夫、太太与情人》中他甚至用手持摄影机拍夫妻争吵的场面。
“我没有耐心去拍几小时对话的双人特写镜头,然后分别拍单人镜头。
我喜欢一个镜头能拍多少就拍多少。
”
除了情情爱爱,伍迪对谋杀题材也是兴趣浓厚。
《罪与错》、《子弹横飞百老汇》、《赛末点》等片中都有涉及。
对此,伍迪表示:“我一直对谋杀非常感兴趣。
我喜欢思考人性的黑暗面,谋杀事件往往能将人类弱点展现到极致。
” 不像其他导演动不动就整个导剪版让大家买碟,伍迪从不录制任何有关自己作品花絮和评论评论,也没有一分钟的“删减片段”可提供。
另外,当他的电影被重放时,他也从来不允许制片公司或电视台擅自剪辑他的东西,除非他亲自动手。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伍迪保持着他一贯的喜剧风格,但《电影手册》开始质疑他的作品“自我重复”、“老套局限”、“出片速度过快导致缺乏价值”等。
也许是对批评的反击,也许要寻求新的突破,2005年后,70岁的伍迪首次将镜头离开纽约,照向欧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以伦敦展开叙事,《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转战西班牙的成果。
《午夜巴黎》是他欧洲之旅的高峰,该片让他获得了84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当然他肯定是不会去领奖的。
《午夜巴黎》剧照 影片中浪漫得不切实际的巴黎就像伍迪在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而他的文艺之旅,伴随着复古的钢琴声,甜茶用慵懒的声线说:" 我喜欢鸡尾酒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毛毛雨,天色灰蒙。
纽约笼罩在一片薄雾中,一对恋人约在六点钟见面。
"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被誉为"伍迪·艾伦近年来最令人惊喜的爱情作品",熟悉伍迪的观众们都知道,"下雨天"和"愿意陪你淋雨的人"一直是他作品中对爱情最浪漫的诠释。
此次,他回到纽约,动听复古的钢琴、自由舒展的爵士乐、智慧幽默的台词,众多伍迪·艾伦元素汇成别具一格的浪漫。
《纽约的一个雨天》也成为他首部在中国内地公映的作品。
跟对的人一起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感受纽约雨天的爱情,还有比这更浪漫的约会吗?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伍迪的罪与罚“我和成百上千的女演员合作过,她们中没有一个人抱怨过我,连一个都没有。
” 1992年1月,伍迪·艾伦的时任女友米亚·法罗在他家中偶然发现她的养女、21岁宋宜的裸照。
此时,米亚才意识到伍迪和宋宜的地下情,这也导致了米亚和伍迪长期情侣关系的决裂。
宋宜1970年出生在韩国,是米亚与指挥家前夫安德列·普利文领养的女儿。
她的亲生母亲在宋宜出生不久就把她遗弃到首尔的贫民窟街道上,七岁才被米亚领养。
在米亚和伍迪分手后,宋宜就搬去和伍迪一起居住。
由于米亚和伍迪并没有实质的合法婚姻关系,他并不算宋宜的继父。
1997年,老少配结婚了,同时领养了两个女儿。
每当有电影首映,伍迪和宋宜都会成双入对地出席。
据说,《蓝色茉莉》就是根据宋宜向伍迪讲述的一则趣事写成,电影的女主人公是宋宜的熟人。
2020年,宋宜打破沉默,在接受《纽约杂志》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童年,说自己与米亚和她当时的丈夫安德列的生活很不稳定。
她还表示米亚并没有“母性”,第一次给她洗澡时给她造成了精神创伤,当时她大概5-7岁左右,“米亚直接把我扔水里了。
” 宋宜告诉媒体,米亚对她非常严厉。
“米亚以前会把单词写在我胳膊上,这是很羞辱人的,我只能经常穿长袖,她把我倒立着捆着,攥着我的脚,让血液全集中在头部。
因为她不知道从哪儿读来的,认为如果血液都在脑子里,我会变得更聪明。
” 更重要的是,她还谈到了与伍迪·艾伦的恋情。
上大学之前,两人之间的感情是纯柏拉图的,她回忆上大学后,两个人开始交往,“我们两个人就像磁铁互相吸引”,她承认是伍迪追的她,“我感到了自己受到了重视。
”
宋宜也记得裸照被发现的一幕,“米亚回家问了我这件事,我的求生欲让我一开始否认了来着,”,她接着说,“但米亚说她有照片,我就知道我完了,”她说米亚抽了她嘴巴。
“伍迪来的时候,她冲他尖叫,当时迪兰(养女)和罗南(亲生儿子)都在家,一个6岁一个4岁,他们听见自己的母亲深更半夜叫唤了好几个小时。
” 当然,迪兰和罗南依然站在米亚·法罗这边,称宋宜的说法是在诽谤和攻击。
双方各执一词,至今仍水火不容。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或者是会去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答案。
整个事件已经让伍迪受到了惩罚,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他就已经失去了好莱坞的支持和相当一部分的北美市场。
他最近的作品是2020年,再次离开纽约,在西班牙拍的《里夫金的电影节》,卡司名单里再不见任何一位知名演员的踪影,影片也仅仅在西班牙圣巴斯蒂安电影节露了一面后便迅速登陆线上。
随是戏剧,但片中不乏怀旧感伤,也是伍迪透过镜头放出心中的困惑:自己一直追求的电影究竟意义何在?
银幕外,热爱伍迪的影迷,也和喜欢波兰斯基的人一样,陷入人品和作品要不要、能不能分开看的拷问。
不知这会否是今年87岁高龄的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
如果是,仅仅作为影迷来说,难免会感到失落与遗憾。
文:摸鱼(煮观本主)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毒舌观影团#第一次参加毒舌的活动,氛围还不错,有人陪着看不孤独。
巴赫金认为,这种形象被赋予了“成为‘他者’的权力”, “保持懵懂的权力, 胡搅蛮缠的权力” (159, 163) , 从而变成了作者佩戴的面具, 以求能够自由地质疑这个世界, 使这个世界显露怪异的一面。
毕竟, 这正是所有喜剧的本质。
傻瓜,可以追溯到戏剧,他们常被认为是空间的一个过客、一个局外人, 居于“表演”和观众之间。
伍迪艾伦始终是一个定位的形象,乱蓬蓬的头发,拿着烟,爱爵士乐,戴着标志性的眼镜。
——这是连接作者和美学的标志性身体。
傻瓜才成为了作者的面具, 构成了巴赫金所定义的不关痛痒的生活参与者、永远的生活窥探者和反映者的生存方式 。
在巴赫金关于傻瓜的论述中, 这个世界就是公共广场。
巴赫金说道, 骗子、小丑、傻瓜, “在他们周围营造了自己特别的小世界, 他们自己的时空体” (159) 。
因此, 巴赫金认为, 傻瓜把公共广场的戏剧性带入了小说, 而艾伦则认为, 是“栋笃笑”表演侵入了虚构叙事———如我们所知, 其表演方式正是这位导演作为喜剧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的起点。
然而, 尽管在艾伦的影片中, 自反被转译成由情节驱动的叙事, 他所饰演的人物却没有真正成为封闭在叙事中的心理实体, 而依然是一些闯入场景的“栋笃笑”演员, 用笑话来评论这些场景。
艾伦与戈达尔共有的特征, 是对于引经据典的爱好, 这为影片开启了与其他作品和其他作者的对话。
与罗兰·巴特把作者视为既有话语的编排者的描述相一致 (巴特, “作者之死”, 211) , 引经据典的导演不是把自己定位于制作的中心, 而是定位于接受的中心。
自我的耗散部分来自于上文所述的对于引经据典❗️❗️的爱好, 有时这会产生一种拼贴效果。
伍迪艾伦的焦虑来源于60年代美国意识心态的大变动。
快感损抑是国外评论者评价伍迪·艾伦的中心话题之一, (1) 主要是指人对性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饥渴或压抑状态。
性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和支离破碎的当代家庭里的遭遇, 是伍迪·艾伦影片重要的叙事主题之一。
伍迪·艾伦2012年的十佳片单1.《偷自行车的人》 (Bicycle Thieves)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1948年2.《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1957年3.《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导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1941年4.《阿玛柯德》 (Amarcord)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73年5.《八部半》 (8 1/2)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63年6.《四百击》 (The 400 Blows)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cois Truffaut) 1959年7.《罗生门》 (Rashomon) 导演: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1950年8.《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导演:让·雷诺阿 (Jean Renoir) 1937年9.《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The Discr ee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nuel) 1972年10.《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1957年伍迪·艾伦一起被美国媒体称为“纽约三人组”的马丁·斯科西斯和斯派克·李导演的影片堪称“纽约电影”的经典和精华, 可以这样说, 他们三个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观众关于纽约的看法。
这部电影上映真是不容易!
本来是18年拍完的电影,因为MeToo运动被发行商搁置,导演个人品行的锅,再怎么说不该电影来背。
我原先对这部电影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但看完又觉得差点意思。
不过伍迪艾伦依然把城市的美拍的淋漓尽致,真希望各国旅游部门都能好好跟他学习取经。
这次不细评电影,主任带你好好游览一下纽约这座城市吧。
如果说巴黎是风情的美人,纽约该是个现代的绅士,就像下面这位。
甜茶也太适合这落魄贵公子的行头了盖茨比(甜茶 饰)和阿什莉(范宁 饰)是一对情侣,就读于亚德利大学(虚拟)。
电影中的亚德利大学
这实际上是位于新泽西州麦迪逊的“德鲁大学”,校区位于186英亩的森林中,得名“森林大学”。
阿什莉本来是默默无名的学生记者,她偶然得到一个前往纽约采访大导演波兰的机会。
又能见偶像,又能顺带着去纽约玩一趟,盖茨比和阿什莉决定好好规划他们的旅程。
他们预定了豪华酒店。
电影中的酒店内景
Pierre Hotel(皮埃尔泰姬陵酒店),位于著名购物街区第五大道上,视野很好,正对着中央公园。
(最后未能成行的) 美味大餐。
Restaurant Daniel(丹尼尔餐厅),这是一家法国餐厅,米其林,2015年荣获The Daily Meal网站全美最佳餐厅榜第一名。
这家餐厅只有口头提到,没有实际取景。
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
虽然盖茨比已经把行程安排的妥妥当当,但阿什莉满脑子只有她的工作。
为了搞到一个真正的大新闻,牺牲一些和男朋友游玩的时间,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在波兰居住的酒店分别了,各自开始了放飞的一天。
小情侣一块去波兰居住的酒店
Bowery Hotel(柏威里酒店),这家酒店有非常好看的露台(下图),被赫芬顿邮报称赞是“城市中一颗隐藏的宝石”。
超美的露台 “疯狂失控”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阿什莉这边,大新闻没搞出来,大乌龙搞出一堆。
采访到一半,导演人不见了。
阿什莉和特德到这里找波兰
Walker's酒吧 和经纪人一起找人的路上,被卷入一场抓奸。
康妮从这里走出来
The Hotel Albert(阿尔伯特公寓),1887年开业以来,许多艺术家、作家、诗人光顾过这里,2012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名录。
后来误打误撞成了一位大明星的“女朋友”。
阿什莉在这里碰见大明星维加
Kaufman-Astoria Studios(考夫曼·阿斯托里亚电影制片厂) 晚上一身狼狈的回去,还差点走错酒店。
阿什莉在这门口回忆自己酒店的位置
Hotel Plaza Athéne(雅典娜广场酒店)这边呢,被抛下的男友也不省心。
被朋友叫去片场当了一回群演,遇见了自己前女友的妹妹,女主角陈(傻脸娜 饰),刚见面就演吻戏。
拍电影的地方
在Minetta Street的墨西哥餐厅边上 闲的没事,去她家弹琴聊天,一起逛博物馆。
不聊不要紧,一聊发现还特别聊得来。
博物馆内景
The Metropolitan Museu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后来,他阴差阳错带着由应召女郎扮演的“女朋友”,参加了母亲举办的派对。
party散伙后,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酒吧。
盖茨比一个人弹琴
Bemelmans Bar,位于The Carlyle Hotel(卡莱尔酒店)一楼,挂着的壁画为路德威·白蒙著名画作,伍迪艾伦每周一来这里玩爵士,这里的鸡尾酒值得一试,根据背景看,弹钢琴和遇见应召女郎的应该都是这家酒吧。
这个雨天,两个人都经历很多荒诞的事情。
盖茨比和阿什莉这对情侣,是否还能假装若无其事地回到亚德利呢?
他们在这里坐马车
Central Park (中央公园),这里是众多电影取景地,截至2011年有305部电影在这里拍摄过。
钟声响起之前,盖茨比必须做出他的决定了。
Delacorte Clock(德拉科特钟), 位于中央公园动物园,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时钟每半小时至一小时会播放一首童谣曲。
这部电影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有点像,不知道伍迪艾伦有没有从中汲取灵感,不止是主角的名字,绅士爱上肤浅女孩的故事也有些相似。
不过人设有所反转,这个盖茨比是真贵族,而这个“黛西”极有可能是个暴发户(根据剧情推测)。
《纽约》和《巴黎》两者的相似处也很多,男主都是现代社会里的“古代人”,向往浪漫复古,而他们都有肤浅的女友,半路杀出来的红颜知己……(也有可能是巧合,因为他真的很爱拍“正义的出轨”)
但巴黎的文化底蕴毕竟深厚一些,梦幻的时空旅行,群星荟萃的“黄金时代”让人着迷,而纽约的雨天,一半讽刺一半浪漫,前者不如《爱在罗马》,后者不如《午夜巴黎》。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令人想起网上很流行的一个命题,下雨了,给你撑伞的和陪你淋雨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毫无疑问,伍迪艾伦永远都是选择后者。
不得不说,真是个浪漫的疯子。
关注公众号“家里蹲电影”,获取更多电影资源、精彩影评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甜茶,少年油腻。
还能说啥 爱过!我竟然不想买一把茶同款雨伞!
片如其名。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男主赴母亲的聚会,一条是女主采访某导演获取故事灵感,本来应该是个happy date,结果中间因为x因素而不断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每次转场,都会伴有两到三人的对话,并采用了标准的"好莱坞三镜头式"拍摄方法。导演玩了一个小技巧,用两种色调去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理:当有新的角色入画与主角交流时采用朦胧的暖色调;用人物独白来转场,伴着轻快的钢琴曲以及淅沥的雨,一个人路上行走时采用了幽暗的冷色调。在"裘德洛"与他老婆门口对话那场戏尤甚:一位在温暖的橱窗前衣服艳丽,另一位在瓢泼大雨里衣发湿漉;通过环境、灯光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去表现人物内心和处境,这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吧。
別指望八十多歲的陳年老壺還能倒出什麼新鮮的味道來,不同年頭的幾十部陳釀早已擺在桌上,這次即使是一杯白開水,也會有人叫好說甘甜的。
2019300.三星半。女主是个碧池。
甜茶和赛琳娜戈麦斯太像两个未成年了,范宁倒是凭夸张的蠢劲承担了一半以上的笑点
油腻、生硬还莫名其妙
看完会高喊rnm退钱的程度,咱就是说,为什么2022年会看到一个把女性塑造成纯纯傻逼的电影?
我从没看过如此尴尬和局促的电影女主的表演实在是令人不安甜茶的角色适合凤凰河。可惜他早死了。他演的像小老太太。。。
对不起真的无法感受到文艺也无法共鸣。整部电影start out w such a pretentious vibe。哦大家好我们是主角然后我们都很有钱去很有钱又小众的liberal arts school🙄导演又把自己对电影艺术“独特又有深意”的见解一股脑儿地用女主倾诉出来,让人感觉很刻意地想把电影抬高到文艺水平。还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实在是僵硬油腻尴尬,一看就是80岁老人拍出来的“大学生电影”。主要是还故意把主角以外的角色刻画的很肤浅很蠢以此来承托俩主角的文艺清高?我真的🫨 结尾虽然挺有趣的但是真的很潦草。知道想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碰撞后产生出美丽却只能短暂的烟火,但是电影前半部分对这个命题压根不提后面又太直白。不知道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配被称为文艺小清新☺️🫶🏻
男女主都让人厌。
幼稚到一无是处......伍迪艾伦的片子?!
#HKSummerIFF# 经过这么多事儿,老头还是一点没变啊。用《午夜巴黎》式的结构拍了一部《咖啡公社》式的幽默小品,跟昆汀一样,有很明显的复古创作倾向:不再像《咖》《摩》那样探索数字影像的边界,用光、镜头、故事都回归到胶片时代,于是,熟悉的纽约、小雨、话痨、意外,一切都对了!回头看了眼摄影,原来是斯托拉罗!难怪!这种调调,非他莫属啊... 本来是冲着我大范宁来的,结果最佳表演是甜茶,老头捕捉到了他气质上的优点,一再放大。整体节奏是这几年新片里最好的了吧,小的戏剧点全是对行业的各种黑,非常过瘾。还看出了些《曼哈顿》的味道,下一部在这个方向上深挖深挖,可以搞个大的了。
什么玩意儿啊 曾经沧海难为水 跟以前拍的完全没法比 、、那个老妈妈突然跳出来说自己当过妓女的情节没有一点儿铺垫看得我一头雾水 、、纯靠甜茶的颜来欺骗大家进电影院真的好吗…何况我根本不是来看明星的 …跟以前的经典真的没得比
喜形于色的男生女生,抓住一个出口就预定邂逅,享受一段心碎陶醉其中,淋了一个雨天便以为猛醒。中后段自然流淌,Selena Gomez的几次出场特别舒心
真是稀烂的剧情,讲述了一系列浮夸的故事。甜茶完全用脸在拼命演戏,傻脸看着像未成年少女,范宁演得太过了,以及人设又蠢又虚荣。演艺圈那几位老男人也都奇奇怪怪的。里面的几个角色没有一个让人喜欢的,只有结尾妈妈袒露过往那段有点精彩,但又显得非常突兀。以及哥哥未婚妻的笑声一出,倒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忍不住的爆笑...简直是这部片子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孩儿他娘那段,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
Chalamet一开口,就是熟悉的Woody Allen味道,恰好避免了他的僵硬感。尽管这次的主角们非常年轻,纽约却是极为怀旧的纽约、The Great Gatsby式的味道(主角名字就叫Gatsby)。只是这些豪宅派对、酒吧钢琴、导演编剧大明星的艺术挣扎和情感纠葛、知识分子年轻人的骄傲与梦想、讽刺与嘲弄,都已经不算新鲜。找一些年轻人来演绎这种怀旧情节,这一角度反而可能更值得研究。
男主开始弹钢琴我就想不会吧?这么老套吗?………后来更老套,心猿意马的女主就要光着在雨中淋湿,勾引别人的男主就能抱得美人归,男主的朋友自己阳痿怪女友笑声奇怪,男主妈妈非得有个侍睡的过去,这些都有必要吗?没必要。
老头炒冷饭,讽浅薄文青翻来覆去鞭尸。割麦子演技出乎意外可以,可能有范宁作对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