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城市小孩的学校生涯几乎都是一条流水线,从家出来只有一个地方可去,从学校出来也只有一个地方可去,而学校似乎并不知道这一点,即便他们不停地说,“下学后立刻回家,不许在街上逗留”,还给不上学的孩子各种处分,来保证只有这2点一线是被允许的。
然而等到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好像立刻判定每个学生都是大冒险家,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篇《记一件有趣的事》。
完全是想象。
当学生们拿到这个题目时我相信嘴里一定都是骂娘——搜肠刮肚,最有趣的事,也许就是女生在路上碰到个变态,忽然敞开衣服晃动着黑洞洞的地方,或是和男朋友第一次接吻,男孩子能想到的只有什么时候可以搞上女孩子,而这些都不在可写的范围之内。
让我们想想,我们想想。
我们一般都会想一个虚拟的故事,而虚拟的自己置身于其中。
那个世界里没有坏人,只有自己是坏人,因为只有自己不够好,不够格进入这个世界,其他人都希望帮助自己,但那些人也不能为力,因为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小张上学的时候捡到一分钱没有上交沾沾自喜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教育下把钱补给了警察叔叔;小李听到老师布置的回家为父母洗脚的工作非常抵触,但当真的为父母洗脚以后却发现这件工作真的很有趣!
小王知道自从郭敬明、韩寒、蒋方舟之后,老师突然开始鼓吹写“真实”的自己, 于是把“真实”的自己写出来——照着自己看过的日本漫画《海贼王》《火影忍者》的桥段——总有一个好朋友她和我暗地里较劲,我和他同样喜欢上打篮球高大帅气的xx,我暗地里和她比学习、比穿戴,不畏老师的批评和请家长,最后当我们毕业回首的时候,我们发现那才是最美的青春。
就是这样的《记一件有趣的事》在一个虚假故事套着另一个也许是抄来的虚假故事之中呈现出一个虚假的世界,而每一个主人公其实都不是自己。
而真实的自己其实只是一个为了迎合成年人或社会需要的假装自我却没有自我的人。
到最后我们都知道,我们除了迎合社会接受暂时站在高处的人的指挥没有别的选择。
路在自己脚下但线路是他人订的,你可以控制快慢。
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就在写这样的虚假的《记一件有趣的事》,只是“有趣”占了主要,而意义变得模糊,我们先听别人说什么是“有趣”的,市场说什么是“有趣“的,然后我们听投资人说什么是”有趣“的,我们把同一件事——一件自己都不觉得有趣的事,分别按照这些人的诉求装饰成符合他们要求的”有趣“。
这样我们就很高兴,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觉得这样很”有趣“。
这时候我们和过去那个作文里的”他“喝着酒说,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篇作文吗?
我其实觉得自己挺牛逼的,我真的是纯编的……
这是一部看上去羞羞的电影,但是当你看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它不只是一部羞羞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表现的羞羞的电影。
当你认为它是一部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展示的羞羞的电影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还是一部烧脑的尺度大到要用漫画来展示的羞羞的电影。
总之她就是一部羞羞的电影。
虽然他的尺度已经超越了剧情。
我们通常用以判断电影好坏的就是它的剧情,本片的编剧显然脑洞很大。
他用一种近乎回转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目的地》。
但它的剧情架构远没有《前目的地》复杂。
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很简单。
艾玛是一个成人保健品设计师,她的生活非常单调。
每天就是与那些模具打交道。
然而有一天她的生活却被一对意外的来的毒品所打破了。
这使得艾玛很是焦躁,而自己的胸部也成为了困扰自己的诱因。
原本想要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她选择了整形手术,但是术后却更加感觉自己不是自己了。
当街上行人的目光变得炽热,这越发让艾玛感觉不自然了。
原本属于丑小鸭的她是万万没想到在自己的胸部整形以后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目光。
但是这些目光无一例外的只是盯着自己的胸。
原来整形手术没有给自己带来一丁点改变,人们依旧是将她作为一个商品而存在。
这对于想象中的她自己就不一样了。
愤怒之余艾玛便将一腔怒火发泄到自己笔下的漫画人物爱德华身上。
由于自己的缺陷便萌生了让爱德华也体会一下这样的感觉。
于是笔下的爱德华突然就发现自己的铅笔变小了。
这使得爱德华非常困扰,之前的意气风发一下子荡然无存。
这也侧面影响了自己的电影创作。
一时间爱德华日渐消沉。
而此时,爱德华电影当中的主人公米歇尔也陷入了感情危机,因为自己的丈夫那压迫感十足的爱,米歇尔几乎喘不过气。
而一次意外使得出版商看上了米歇尔的书,于是米歇尔便延续了自己之前的写作生涯。
米歇尔书中的艾玛依旧做着自己小小的梦想,终于一天发觉自己中了彩票。
梦想来时候甚至发现自己坐在整形医生的对面,梦醒以后发觉才是一场空,这种失落的情绪很快就被自己的意外发现冲淡了。
意外获得一大堆毒品。
看似这个郁闷的女人终于要发财了。
但是谁又会知道,毒品的主人正是那个万恶的健身教练。
剧情虽然在你刚开始看的时候会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这部影片也就是一般般的爆米花电影。
但是你殊不知这个爆米花是在爆米花里面的里面开始爆的,最后来了一个360度无死角回环。
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局。
当你终于意识到这原来是导演的真实意图的时候,又一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电影结束了。
没错就这样结束了。
这算是毫无征兆吧。
剧情起伏没有征兆,结束也丝毫没有铺垫。
怎么样?
爽吧?
总结起来就是编剧的脑子大过剧情的回转,剧情的回转大过本片的尺度,本片的尺度大过艾玛的胸,而艾玛那一对笑傲江湖的胸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也离奇般的救了艾玛的命。
什么乱七八糟的?
艾玛的故事:艾玛对于生活的理解就犹如少女漫画的世界一样,心志基本处于青春萌动期。
时常跟男同事保持“炮友”关系,甚至为了追求“成熟”去隆胸,也特别在乎FB上的留言评价,同时时常表现出的“幼稚”的情绪又十分排斥,比如跟整形医师的对话,无疑暴露出艾玛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二病患者。
艾玛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使得艾玛在判断基准上始终保持“暧昧”的调调,有时候一些举动非常扭曲,看起来很滑稽。
甚至在心中构建自我认同的世界,于是爱德华就被她画出来,爱德华成为了自己理想的状态——风流成性,才华横溢,同时又左右逢源。
由于希望成为“关注焦点”,所以去做隆胸手术。
后来才发现成为“关注焦点”不假,但是心志的不成熟,要艾玛无法面对扑面而来的关注,甚至更多的是对她“大胸脯”的嘲弄。
于是,她去找整形医师理论,需要变回原来的尺寸,但是费用要她要“变回来”的主张流产!
气急败坏的她,竟然把怨气撒向了她画中的“爱德华”身上——要他本来20cm的人间利器,去了个0,成为了2cm。
之后,筹钱“变回来”的执念一直挥之不去,也曾幻想过色诱整形师,或者去撞六合彩...结果,最后一次偶然机会在自家信箱里发现了“毒品”,合着自己胖子男同事一起想办法销赃赚钱,结果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爱德华的故事:爱德华作为“熟男”在大荧幕前后,左右逢源,在操持事业与生活游刃有余,同时也多姿多彩。
熟稔的商业片技法要爱德华声名大噪,同时最大的优势是他的“无敌小钢炮”始终蛊惑着女制片人,乃至于爱德华有了想尝试“艺术片”的狗胆:爱德华的首部艺术片是讲述着于作为著名名模米歇尔迷茫在霓虹世界,但是通过自己想“完成人生第一部小说创作”的梦想的指引,逐渐摆脱灯红酒绿的束缚,找回自我意义的故事。
可以说,这绝对是一部“王家卫+侯孝贤”的大文艺片。
可惜就在这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爱德华的小钢炮尺寸突然缩水到了2cm,使得原本策马奔腾的日子,只有闭门不出。
最要命的就是,女制片人那一厢看势很快就也会脱了缰绳了。
果不其然,没有大场面,没有男欢女爱,只讲归属和救赎的文艺片十分倒女制片的胃口,她下令改剧本,加道具,什么直升机,黑帮枪火...一 一奉上,法式深沉的文艺片很快被添油加醋的变成了街头快餐了。
其中对艺术的坚守和对烂俗商业片的批判,要爱德华痛心疾首。
关键时刻,爱德华的小钢炮又恢复往日风采了。
为了拯救要被毁了的文艺梦想,爱德华力挽狂澜...米歇尔的故事:米歇尔对于闪光灯下的日子,已经麻木,她向往着远方和诗歌。
但是她所心心念的事情却经常跟她的男友加经纪人戴尔所不屑。
戴尔几次三番说服米歇尔不能不务正业的去写什么小说。
矛盾冲突升级后,米歇尔决定不辞而别,自己一个人徒步完成自我回归之旅。
其中在一个民宿的酒会上酩酊大醉,醒来发现自己被一孤身女人救起,并留宿了一宿。
之后的日子里,米歇尔在与这位女主人的交往中,逐渐找回了自己和自己所喜爱的事,并且两位御姐也互相安生情愫,发展出了一段百合之恋。
最后,米歇尔终于完成了心里救赎之旅,挣开束缚,一跃入湖。
(讲述米歇尔的片段时,深景和慢、长镜头特别多,也能感受到导演在诠释文艺片的手法).期间米歇尔所创作的小说,正是讲述一位在模特仿真工厂做化妆工作的女孩艾玛的故事。
本片豆瓣得分7.2,中等偏上的成绩,也并非出自大牌导演之手。
严格意义上说,它并算是一个上乘之作,但是编剧的奇思妙想却要人为之惊艳。
这样的奇思妙想剧情编排,要整部片子可以合理的杂糅了多重元素进去:枪战、爱情、时尚、情色、文艺、喜剧、畸爱等等,这一份大团圆要观众不得不拍案叫“超值”!三段故事,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艾玛把自己的那些“妄想”堆砌成了理想型的“爱德华”,她是一个性欲旺盛的女孩,但是由于长相平平,也只能饥不择食的找自己的胖子男同事做“炮友”(从她造就的爱德华来看,胖子同事肯定不是她的type),以便性爱之事。
如此证明艾玛是一个出了家门,路人都不会多看她一样的屌丝女。
她内心渴望被关注,同时渴望自己的才华被认可。
第一点要爱德华完全印承了出来,爱德华左右逢源,自己上门的艳遇不断,同时又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与此同时,爱德华镜头里的米歇尔,也是他的一个完美女性的模板。
米歇尔美丽大方,气质高雅,又不甘世俗平庸,爱德华甚至把他的性幻想也加到了米歇尔身上,安排了一段“百合之恋”。
似乎爱德华也在利用他电影的故事在讲述着一份对市场化的电影市场的一种呐喊,他也希望能像米歇尔一样不畏惧束缚,敢于直接对抗世俗,来追究自我的理想。
而不是爱德华现在做的,趋炎附势,曲线救国...再同时,米歇尔笔下的艾玛,又是她的一个想象归于平凡的女孩的生活,她向往着走出霓虹,看到最真实的自我。
没有想到,这个闭环的剧情安排,要他们三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录联系到了一起,彼此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的影子,甚至有些不合乎现实的情理了。
不知道为啥,如果我对这部片子有些期待的话,我真心希望拍成《朱莉和茱莉亚》的那种风格,要三段故事关联起来但是有彼此不同,最后平行的讲述了一个三个人物的一个故事,本片结尾安排过于“直接了当”,竟然直接要他们互相交流起来了,虽然细想一下也是编剧在思维上的懒惰,虽然有了喜剧效果,但是就有了很多荒诞的成分在里面了。
有一点被提出来说还是挺存在共鸣的:电影创作的现状就是,有梦想的导演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不得不做一些牺牲(潜规则)来去取悦他人,这一点可能也是导演安排文艺片里有“直升机(大场面)”,普通女孩日常生活里有毒品强杀...也是对如今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的讽刺。
4星是因为色情了点。
认为三个不同的次元也好、认为是同一个次元的也罢,都只看你自己的理解,这里不做争论。
人本就是相互的智慧生物,小时侯因为妈妈教育“早睡早起”而早睡早起,长大后会因为朋友的喜恶而喜恶。
人一生中会面对各种选择,但如果在这个时间点,没有这个因,这个人就不必要做出选择。
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因的时候,尽量给那个人带来正面、积极的东西,从而让那个人能做出正面、积极的选择来。
在我们做这个人的时候,对于那个因,无论是怎样的因,我们尽量做出正面、积极的选择,不要因为那个因而改变了之前正面、积极的自己。
就像古人所说:为人之讥也无动,守其道而独行。
做好自己就是对全世界最大的贡献,世界也将给你最好的回馈。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又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呢?
《变焦》这部电影并没有所谓脑洞大开的效果,不过再往前迈一步,就是创意了。
电影说实在的,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不过构思的确新奇。
说白了,就是三个主人公,三个看起来七不搭八的故事,但是其实却有着紧密的关联。
A是个充气娃娃的设计师,偶尔也画画漫画。
她对自己的平胸耿耿于怀,甚至她的男友对此不介意的态度,反而让她感到受到侮辱。
于是花费了积蓄,垫高了胸部,结果男友却觉得像公司制造出来的充气娃娃一样没有真实感。
而她自己也感到不适应,不满意。
但是要恢复原状得再付一笔巨款。
偶然情况下,送快递的把一大堆毒品送到A那里,A决定和男友一起把这批毒品卖出去,然后赚钱去恢复自己的胸部。
因为考虑利用充气娃娃运毒,没想到充气娃娃却被客户自己提走;而毒品的主人又找上门来。
结果A和男友都遇到了大麻烦。
B是A笔下的漫画人物,本来是他是A心中的理想男友,帅气而且富有思想,还懂风情,是个电影导演。
可是,因为A对胸部的不满,于是她就让B突然丧失了强悍的性特征,让他面对投怀送抱的美女也毫无斗志。
B只好诉诸人造风景,正当他对自己能够恢复自信时,他的人造特征居然在游泳时就电路坏掉了(所谓的高级品,居然还是中国造)。
这样一来,他的电影也而就编造得乱七八糟了。
C是B电影中的女主角,她风情万种,而且会写小说,既有一个优秀成功男人爱自己,也有年轻的追求者。
正当她躲起来,进行写作时,居然有还陷进了同性恋者的爱情中。
当然这样的烂故事,还会有更烂的尾巴,因为B陷入缺乏自信的泥淖,失去了对影片的把握,于是C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丈夫突然出现,还要“救”她逃离黑社会的追捕,然后还要扔掉她未竟的作品。
然后B在关键时刻,发现了A其实是C的作品,而自己是A的作品。
然后C也明白了,他们都试图改变自己的作品。
因为对世界“恶劣”的感受,似乎折磨了别人的命运,又反噬着自己的人生。
幸好,最后C写下了“醒来”。
那么A不过就是在做个噩梦;那么B的命运,以及C的命运都可以重新来过。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叙事的创意之下,有一个老套的话题:世界改变了你,需要藉由你自己的双手。
简言之,你的负面情绪,你的负面表达,最终整垮自己。
所以倒霉的时候,写个幸福的故事吧。
此外片中整形医生的语言表达非常精彩,这应该是现在商家的管用艺术。
当A向整形医生抱怨丰胸手术的价格时,她说:好贵啊,我在存钱买公寓。
而整形医生的回答是:你记着,你没法在海滩上向别人炫耀你的公寓。
(相似地,当B向出售人造丁丁的销售员抱怨价格太高时他说:哇哦,吼吼吼。
不行,这个赶上一辆豪车了。
销售员对他说:有了豪车,你也只能在路上开开,这个能让你飞起来。
)当她后悔去找医生要求复原时,她说:我再也不想要它们了,我觉得我犯了个糟糕的错误。
医生的回答也很有趣:你需要的就是适应这胸部一会儿,就像刚买了一张沙发,接下来几周,全是关于这张沙发,你眼中全是它,你觉得它看上去很可笑。
然后有一天,有人走过来说:我喜欢这张沙发,它太棒了。
接下来就是,你知道的,你会向每个人展示你的沙发,你会不断的适应。
16.11.16
何为“ego“?
百度百科解释为“自我”那何为自我呢?
法国的精神学家拉康曾经提出过一个“镜像理论“:他称呼6-18个月的婴儿是婴儿的镜像时期, 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婴儿通过镜子确立“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在他人的目光下认识自己,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自我就是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唯一独特的存在。
想到了一部关于追寻自我的韩剧,名为《W-两个世界》。
讲述了一个作家吴成武与其漫画作品《W》主角姜哲的故事。
曾经吴成武觉得姜哲不过是自己创造的漫画角色,就该被自己操纵听从自己的任何安排,可是后来姜哲自我意识觉醒了,他意识到有人在操控自己的命运与生活所以决定反抗。
意识到自己创造的角色已经不再受自己控制,而是有了自己的意识,吴成武很恐慌所以无数次准备杀死姜哲可是被自己的女儿搅乱。
终于有一次姜哲离开了漫画世界见到了吴成武,他们有过这样的对话:姜哲:“吴城武是无能的一家之主,人到中年还未成功的不起眼的漫画家,离不开酒毫无意志的人,自卑感、失败意识深入骨髓的人,而且已经老了,所以刻画了我,年轻有为、有名、有钱,意志超群的人,跟你完全相反的钢铁一样的男人,所以名字也叫做姜哲(韩语发音姜哲与钢铁一致)。
我是你的代理满足品,用来逃避现实的,你也只能操纵我。
”吴成武:“我给了你我所想要的一切,我想要的都给你了,但是发生了什么,你居然试图用我给你的大脑了解这个世界,这像话吗,你不过是一张画而已。
你是虚构的,你不过是我创造出来的一个角色。
你想想我开枪,那就开吧,你觉得你能开枪吗,不可能。
因为一开始你就是不会开枪的角色。
我一开始设定你为正义的人物,设定为活在法律和良心底下的人,你是个连报仇都想依靠法律进行的人,所以你才会变成英雄,人们才会喜欢你。
这就是你的设定。
“吴成武因其自身的无能而将控制欲放在自己的漫画角色之中,或许正如姜哲所说的“你也只能操纵我”,所以吴成武面对姜哲的自我意识出现而感到恐慌,无数次想要将其杀死,因为在吴成武不需要一个不受自己控制反而会控制自己的人物角色。
吴成武设定了姜哲的生活、性格以及一切的一切,吴成武设定的姜哲没有自我,只有服从。
可是姜哲的自我意识觉醒打破了所有的幻想。
这次的对话之后,姜哲曾经想过服从自己最初被设定的命运安排,只要姜哲完成他一生的宿命---找到杀死父母的杀手,可是吴成武说不可能,因为没有杀手,他不过只是一个设定,没有脸,没有实体。
得知真相的姜哲奔溃,那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标可是竟然不存在,一切都崩塌了,他跳下了大江。
原本这就该完结,可是没有料到的是杀手的自我意识竟然也已经觉醒了,那一次他跟随姜哲走出了漫画世界来到了现实世界,了解了自己的一切。
他也开始反抗,他抢夺了吴成武的脸,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反过来操纵吴成武。
这部剧或许亮点就在于漫画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反抗作家的设定与操纵,而不再是作家至上。
所谓的自我或许就是姜哲所期待的不被操纵而是按自己的意愿而活,就像是他后来选择不再寻找真凶而期待跟女主过幸福的生活。
弗洛伊德也曾经提出过关于自我的探讨,他提出了三个概念“自我、本我、超我”,什么意思呢?
或许这部影片会给出答案:如果说《W-两个世界》只是两个时空的穿越与联系,那么《变焦》则是三次元的穿越与关联,豆瓣上关于这部电影的简介是这样说的:“漫画家艾玛正在写关于爱德华的故事。
他是艾玛漫画中的主人公,她的梦中情人,一个自大的动作片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米歇尔的电影。
米歇尔是一名巴西模特,正在写一本关于一个名叫艾玛的漫画家的书。
这三人都在创作彼此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再是《W-两个世界》里单方面的操控与讲诉,而《变焦》则是不同次元不同世界的人分别影响彼此,各自讲诉创作彼此的故事。
可是那么到底是谁在操纵谁呢?
或许它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即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本我、超我,此话怎讲呢?
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即潜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冲动,而超我即能进行了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而自我即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和者与中间状态。
那么在电影《变焦》中,艾玛、爱德华与米歇尔是彼此的本我与超我状态,怎么说呢?
举个例子,艾玛是一名专业的情趣娃娃设计师,整天和36D的充气娃娃打交道,长相和身材都很普通的艾玛,显得特别不自信,甚至有些抑郁。
所以,漫画成了她的避风港。
她在漫画里塑造的梦中情人,是一个叫爱德华的电影导演---一个在漫画里十分受女性欢迎的角色。
而当后来自己隆胸之后被当作和情趣娃娃不无一致的时候她想回到重新可是已经没钱了,此时爱德华变成了出气筒,生气的艾玛将爱德华的性器官变的很小很小。
怎么说呢,艾玛其实是一个在社会审美规则之下苟活的超我状态,而爱德华却是艾玛在漫画里本我的体现,那种受欢迎的欲望,那种不平凡的欲望的寄托物。
而艾玛也是米歇尔的本我体现,米歇尔是爱德华的本我体现。
就像是姜哲是吴成武逃避现实尽情展现内心欲望的产物。
本我、超我,一个欲望横生冲动盲目,一个克制冷静却显死气沉沉,或许该追求自我吧。
可大可小:物化自我与很多重性关系——看
这里的超现实风格是马格利特式的,灵性与物化的无缝衔接,倒置与错位的交融。
从影片的名称来看,将zoom直接理解为变焦,并非多么通达。
我觉得这个片名可以被理会成“可大可小”,这个影片的情节就因大小而起,并且大小也可在对这个影片的诠释里:自我的大小,情爱之你和我彼此之间的大小…这里的大小因比较而起,这种比较分散在很多重“性关系”里。
当说到很多重性关系,这里当然包括人类性别的那种男女关系,但不止于此,这只是一重。
其它重性关系是在类似教材马克思主义那种,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里哪个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意义中的。
有很多重性关系或内或外地浸染在人的生存中,它们被划分成众多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男性和女性,阳性与阴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灵性与物性…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和理所当然持续地折腾着人们。
这个电影呈现的就是这种折腾。
【这个电影的性关系逻辑】这个影片的情节由分成的三个层面交织而成,有多重性关系。
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创作着一个漫画构成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的男主角导演着一个电影构成第三个层面,第三个层面的女主角创作着一本小说构成第一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的职业是性爱娃娃设计工,整天面对那些性征显著的玩偶,可能觉得较小的第二性征限制了她的自我,于是用积蓄增大了她的第二性征,为了让自我扩大。
当然,这种增大不是采取自然的方式,而是通过将物化——硅胶——引入第二性征而实现的。
第二性征的增大短暂地让她的自我得到了满足,但慢慢地,物化的非我性让她感到不自在,她觉得那个增大的第二性征成了她的奇耻,而不是骄傲。
于是她决定让第二性征恢复原状,但这时候她没钱做件事了。
她感到气愤,气愤到看不惯自己漫画里的男主角那么得意,一气之下她把第二层面里的男主角的第一性征给减小了。
第二层面的男主角由于自己的第一性征被缩小,变得自我焦虑,这促使他从追求自我的社会性转而关注自我的自然性。
这种焦虑也导致了第三个层面女主角心境相应转变,也就是从社会性转向自然性。
但这样拍摄出来的电影由于过于阴性,不符合制片人对它的阳性期待。
于是,这个电影脱离了第二层面男主角的控制,向着一个被认为是阳性的结局而去。
同时,第三个层面女主角创作的故事情节也变得脱离了第一个层面女主角的控制。
第一层面的女主角后来意识到这种失控是由她缩小第一层面男主角的的第一性征所产生的“业力”导致的,于是她恢复了后者的第一性征的大小。
而这种失控的冥冥天意最后让一颗流弹击中了第一层面女主角的第二性征里的硅胶,于是她的第二性征就这样也恢复了原样。
第三个层面的女主角为了给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一个合适的结果最后从直升机里跳了下去,如果没有奇迹的话,应该会被摔死。
结局并非陈述出来的那种皆大欢喜,因为作为第二个层面的那个漫画被第一个层面女主角喷出来的硅胶给弄迷糊了,作为第三个层面的那个电影的胶卷也散落一地。
但这都无所谓了,因为这个结局只是为了结局而结局而已。
那些故事是亦实亦幻,只有故事里的关于许多重性关系的展示是实际的。
1-贪吃蛇的套中套结构;2-形式比内容更玩味;3-电影人和漫画家的故事把握还算可以,作家的故事在三者中有点格格不入,也许中间有点无字幕的影响;4-三个角色某种意义上都是虚拟人物的创造者,因此都可以通过自己来影响被创造者;5-故事推进的起因是对身体的不满,可以理解为对创造者的不满,通过改变来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推进故事发展,从这个角度,作家的故事是缺失的;6-开放式的谜。
是否真的存在唯一一个创造者,这是一个试图去解决却难以明了的答案。
表面上电影人糊了,作家跳了,虽然漫画家炸胸了,但是回到了原点。
7-可以被理解为单线的漫画家自我对话故事,就是分裂表现。
被人强推了这一步号称脑洞最大的电影,说实话我没觉得自己脑洞打开了多少,只不过我看到漫画的时候我基本已经知道了这个三环相扣的故事。
豆瓣也算中肯7.1的分数不高不低对着电影评价刚好,说下优缺点。
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编剧能想到这么一个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整个电影的结构是非常新颖的,我之前很少看到过类似的电影。
缺点:1.本来一个好好的题材,总感觉火候不够,给你完美的原材料你却做出家常菜的感觉2.剧情不能自圆其说,电影最后导演发现自己在大胸女的漫画里,然后抬头问大胸女是谁,这一段是以漫画形式出现,意思就是导演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可以不靠大胸把自己继续“画”下去,这一点设定与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掌控矛盾了。
3.结尾算什么?
结尾绝对是败笔,三人都发现实情后,模特只写了Wake up就完了,这句梦醒了是写给大胸的,那意思是大胸女一直在梦里?
他们三人都在梦里?
那大胸醒了,她漫画里的导演怎么办?
我觉得结局就让笔记本落水才是最好的结局。
笔记本落水后,三个人其实都是不存了,观众就像睡醒了发现是一场梦一样,这也契合了这电影的定义,三人本来就是虚无。
最后问个问题,他们三个到底是谁现有谁?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脑洞大开的一部电影,但是后半段的发展令人失望,结局也不能够自圆其说,新奇的故事设定却拍出三流喜剧的效果,比较失望…
循环结构相互牵制倒是很有噱头,但拍得这么无聊就没办法了。
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三个故事,很不错的设定。有点类似《奇幻人生》的桥段。
尝试着看下去,但剧情还是太无聊了,不是我的菜
环形结构,挺有趣的喜剧。皮尔妹子之前就在伍迪艾伦的片子里令人印象深刻,是我的菜。
略有些不知所云
很有意思的电影,脑洞很大。结尾没看明白。
勉强看完了
隆胸引发的血案
三只衔尾蛇结构 开头到中段都不错 然而导演把控力到了后段就如同片中导演消失的部位一般尴尬 元电影不是一定不能幽默 但幽默和低俗化却往往与肤浅称兄道弟 既然使用元电影、元小说和元漫画来纠缠 导演本身就欠了元叙事一个彻底的交代 破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沉稳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废墟成为结局
创意很好,但烂尾,不能自圆其说,硬伤
这种强行开脑洞的片子,要么最后有一个情感线你给观众的泪催下来,或者大脑炸开,那就是名垂千古的好片子。没做到这点只能是一个边缘的透着怪异和个性的小成本。我倒是觉得蛮可爱的。
我写你的人生你画他的人生他拍我的人生
非常无聊非常烂
这个太有意思了
题材有点意思,但拍的不够精彩,好在还挺搞笑。
故事新颖
超级棒!
脑洞大开的电影。文字漫画和影像的重合交错。活在别人的故事里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影响。
三段脑洞交错很棒但是最后强行智商上线的处理好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