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自诩一个在江南长大的孩子,但与水乡的关系其实也并不密切,只听得父母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在观影时听到奶奶说“小时候一直乘船 为什么要买票坐船”而会心一笑。
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好像看到了一场生活,一幕真实,一秒光阴,柔光落在绿叶上,鲜花长在人面中。
体贴固执的奶奶,要强努力的姐姐,温暖怯懦的弟弟,活泼闪亮的孙女,浪漫包容的外国姐夫,固执坚定的孙子,市侩的亲戚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人性的温暖与缺陷,构成了一大家子,奔走在自己的家。
剧情就像小溪流般缓缓流过,我不知道他会流向哪儿,我也不在意他在流向哪儿,只要他抵达的,就是我所期望的,安静的,温柔的。
奶奶隐瞒自己的身体状况,姐姐和弟弟在医院里的争吵,我久违地没有去猜后面的剧情,而是沉浸在此刻,体会他们的情感,或许期待一些奇迹,但是顺其自然,已是最好。
让我感动落泪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那封信,一个是奶奶要钱,一个是阿涛回家。
当然,这几处只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实际上,结局的时候也依旧哭的泣不成声。
船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我更喜欢把它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
奶奶乘着船逃离了苦难生活,和爱的人来到了崭新的家,船带来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盼望,对家的爱。
弟弟找到船,放下船,做出船,也是一种一点点拾起过往的热爱的过程。
我也很喜欢姐姐这个角色,她坚强,要强,扛起了一大家子,她也会落泪也会大喊,她说话声音不是很大,但却很有力量。
另外,整部影片的画面实在是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做壁纸的程度。
颜色饱满的绿色经常出现,是生命的绽放,是美丽的心情,是崭新的世界,而灰蒙蒙时,好似整个世界蒙上了层纱,好像预示着什么改变了。
结尾奶奶拿着花离开了,真好,她真漂亮。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太久没有看过一部如此自然、纯粹的影片了。
落叶归根的观念,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令人泪流满面。
作为在城市中长大的一代,只是偶尔在回老家的时间里瞥一眼隐藏在繁华与喧嚣背后诗意自然的落寞。
那不是被时代洪流淹没的遗址,而是一切的源头。
其实在观影前我我有想过片子煽情、或者过于残酷、现实而导致观感压抑沉重,最终我如坐针毡,不停看表,直到结束时长舒一口气。
不是说影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看完一部影片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情绪和经历,实在是有些累人,以至于我现在会或许纠结看不看一部电影。
但是,在几乎刚刚开始时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毫无戏剧痕迹的对话,争吵时自然流露的情绪怨言,还有克制冷静、毫不藻饰做作的镜头与配乐,这所有的一切真的都落在了我的审美喜好上。
我没有过分的情绪沉浸,只是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这部描摹生活的影像诗,观察、理解着江南的一家人中再平凡不过的变故。
直至最后的最后,奶奶手挽花篮,一身清丽,在交错的树影与光晕中走向远方,音乐才短暂地尽力释放,情感终于浓密地袭来。
那一幕,除了美,任何的词语都是堆砌或污秽。
不只是镜头语言,影片中的角色都仿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的人。
无论哪个年龄段,在他们身上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可以体会到来自生活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现在想来真的很佩服导演对生活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记录动力。
想起去年夏天b站上偶然刷到了陈小雨导演讲述有关这部影片创作中和走上电影节的幕后故事。
哪怕具体的内容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我抑制不住的泪水依旧无法忘却。
同样有着导演梦的我,看着他们在现实的沙土中播种理想的种子,成为了万千中发芽的那个。
虽然数百棵幼苗中都未必有一颗成熟结果,但这似乎已经足够了。
我以为,这又将是止步于电影节的青年导演理想,直到上个月在待映影片中找到它。
能达到这一步,这,也太难了吧。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61d01155dae7932c69f26c5本期主播:小s蜂鸟剪辑:择溪主播打分:蜂鸟 5.5 小s 7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一、三、五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时间轴:00:10 影片信息00:38 主播打分03:09 镜头语言07:03 精彩片段11:36 演员口音和台词问题15:32 对死亡的探讨不充分音乐片头:乘船而去 - 愚生Yu Sheng片尾:摇船 - 小河与寻谣计划提及影片:《四个春天》《不虚此行》
在根本层面上讲,任何一个导演以及创造出来的电影,通常也始终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角度。
但是在相对层面上讲,一个人理解世界到何种程度,以及一个导演,一部电影,所提供何种程度和角度的理解,是可被决定的。
主流影片(娱乐片)所宣传的是只有一种选择的结局,其实在社会的面向上,比如短视频,网络,学历等等,所提供了也只是一种角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一部好电影应该做的是提供属于自己最真实的对于世界的理解。
当然这要想完成对于这种自己理解世界本身这个行为的觉察,首先要做到的是迷恋上这个世界,然后看到这个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导演往往有旅居异乡或外出打工,留学海外的经历。
而那些比这些电影更具有电影本身本性的导演则会有意识的不断质疑主流的理解方式和主流的价值观。
在他们的电影里,所提供的不再是独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视角了,而是会混杂着,重叠着对多样化的视野。
而这些电影往往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杰作,而同时这些电影本身的题材也往往是直接关于理解/真相/生活/意义/宗教… 而往往这样的导演因为自身的“颠覆性”也更容易成为时代性/地区性的异端。
在具体层面上,要去追求这个目的,有的导演和电影靠的是煽情,而另一些则是通过一种冷峻的视角。
其中煽情是危险的,冷峻则是安全的,因为煽情很容易就会重新导向一种,对于价值主流的肯定上来。
所以往往上述中的电影都是较为冷峻的。
再过去的历史当中,交给我们人类理解的对象是上帝一或者说使命运,而如今这个时代留给我们人类去理解的终极对象,或者说在我们这个上帝缺席的存在主义时代理解成为了个人性的命题。
所以这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的呈现方式是作为(古典史诗意义上的)“悲剧”,即关于人类用不可战胜的命运的大悲剧。
而到了现代则演变为了生活中不可理解的永恒悲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爱情故事(爱情和亲密关系是日常生活当中最需要我们付出理解的事物)。
这一对于现代性的悲剧做出最具有本质性阐述的作品便是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聚焦于音乐上,音乐在构造电影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所述,音乐的作用不应该用于抒情(肯定情感和价值观),而应该用于对画面所呈现的情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反思或者批判。
这是电影和MV的区别,即理解与迷恋的区别。
(对我来说最直接的联想是是枝裕和,就连海报都会想到《海街日记》)导演精准把握了中式家庭关系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没说出口的话是彼此间最紧密的血脉,沉默无言的时刻是几颗心脏的共振。
阿涛回避着母亲的电话但保留了手机通讯录的备注,阿清到中年才能问出“如果当年大哥没有死,爸妈还会生下我吗?
”咸鸭蛋没腌透为什么不能告诉外婆,只有孩子不明白。
人物的前史无需借用旁白或闪回来交代,从念真操着乡音的前夫到外国丈夫,“上海”“美国”成了老家人眼中的罪证,我们已经可以勾勒出她的前半生。
影片里的物品是会说话的。
偏了位置的尿垫,塞得太紧的床单,找不到断处的透明胶带,念真的无力感就这样一寸寸爬上身体。
回看影片开头,她将要面对的抉择,正是空瘪的爱马仕铂金包与装满南瓜的环保袋之间的置换。
真挚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放到最大,藏在中庭桌椅下的机位,医院楼梯间晃动的手持摄影,这是真正位于家庭内部的视角。
乘船而去的结尾或许略显拖沓,但正如小船在水中晃晃悠悠,它是青涩稚嫩的,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电影一开始描绘老太太的独自生活还很生动很有意思,而一旦开始描绘她和她孩子的关系,种种家庭关系她的自我就开始消失了。
总是在以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外婆的方式来体现她的身份,作为一种缩略化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作为影片主旨的船,居然是她出嫁的船,就好像她的生命是从成为某个男人的附属物的时候才开始的,明明她早年经历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很明显是很有些内容的,童养媳啊,寄人篱下啊,这些真实的痛苦都是很值得细细描述的,却在最后被简单地缩略成了对外孙的一句“找到爱人,就是找到一个家”,在这种叙事之下她作为个体的自我是被泯灭了的。
中式的家庭温馨背后就是这些被忽视,被吸血的失去了独立自我的女性。
家务是在做?
外国老公坐在沙发上玩棒球,妻子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总是女儿洗衣服给妈妈换床单,而这种时候儿子都是消失掉的,无论牠是去迎接客人或者做别的什么总是展现出这样的场景好像默认了家务就该是女人的活,而儿子不过是切切菜,在相亲对象来的时候洗洗碗。
要知道这些事是妈妈和姐姐一直在做的,牠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做了一点。
母亲还一心想着要看着儿子成家,安排相亲,不知道这么个邋里邋遢的男的劣质基因到底配得上任何一个女人,可母亲的人生愿望好像就总是如此地寄托在了别人的身上。
还有不断穿插的对于父亲的回忆,船和木工,儿子最后想要传承的这些东西和妈妈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又用这种对于丈夫的叙事进一步模糊了母亲早年的生活,她是怎么把孩子养大的,她做什么工作,她做的具体事物呢?
都没有了,她成为了对丈夫和父亲回忆的附属。
商量丧事那里更是典中之典,恶臭难闻。
在男人缭绕的烟雾里,大言不惭的什么嫁出去的女儿啊,靠着弟弟轻飘飘的几句话,一句感谢,好像这是对姐姐什么恩赐一样。
明明姐姐付出的就更多,她送金表弟弟就只会带妈妈吃炸鸡,也一直是姐姐在照顾母亲,男的直到生病了才出现,到这时候了决定权居然还在弟弟身上,遗产也会落到牠头上吧?
男人同时在吸姐姐和母亲的血,以后还有老婆和女儿的,永远在坐享其成。
尤其是那个非亲非故还想指手画脚的舅舅,好像总需要一个男性长辈来为女人做主,不是她的丈夫,就是她的兄弟,最后是她的儿子。
完全把女性排除在外。
丧事上最后出现了奶奶,母亲,孙女单独一起的镜头,这才是血脉相连的三代人,这才是真正的家人。
在有男人的地方是没有女人的家的,只有虜隶。
不得不说非常失望,镜头画面台词本身是很自然清新的,但以这样的方式来描绘女性令人感到不适,本来以为可以更多地描绘老年女性的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就像镜头里出现的打牌的老头,划船的老男人一样,牠们是作为个体出现的,老年女性最后却是被模糊化掉独立自我的叙事让我感到非常悲哀,感觉她就是被吸血致死最后还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失去了开头的那种独立为人的生命力,甚至到最后都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她的名字,她为之操劳一生的后代也不随她的姓。
我再也没法感受到所谓家庭的温馨了,因为这才是真相,这才是事实。
4/14,4/22修改和补充: 评论居然有人跟我说这也算女性主义,我说别太离谱,仅仅因为电影没有美化这种忽视而是直接呈现了出来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消亡,如果这也算是女性主义,那么市面上99.99%的男本位叙事电影又怎么不算呢?
毕竟在这些男人主导的电影里,女人不是作为受害者,附属品,客体花瓶,生育工具和资源出现要么就干脆完全消失,不正和社会现象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吗?
牠们可从来没有想要掩盖这一点啊,而是大胆直白地告诉你世界就是这样还要你去相信去认同。
在这样的世界里男人是法官,警察,律师,商人,政客,女人则是母亲,妻子,女儿,情人,以与男性的关系来定位的符号,在男人的世界里也只起到这个作用。
而女性主义正是要让女性从单纯的符号当中脱离,回归独立人格。
这部电影里的奶奶就是一个男人回忆中的符号,完全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就是男人眼中的女人,牠对她一切的回忆都是从男本位的视角出发的,她是作为“奶奶”“母亲”“妻子”存在,而她的男儿,孙男,甚至都没有想要去了解一下她在成为这些身份之前的人生,因为那与牠们是无关的。
要展现女性的苦难明明有很多的办法,可以以抨击性的方式描述阿谨从少年到成熟期的转变,从独立人到附属品的毁灭性转变。
但这部电影甚至是以一种“温馨”的方式来展现后辈对她的回忆的,尽可能地去渲染的是“亲情”,着眼点在于她和亲属之间的关系,而非这个独立的人。
难道她生来就是“奶奶”“母亲”这样一个符号吗?
难道她真的没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格吗?
不是的,她正是被这样的男性叙事符号化了。
尤其是导演还安排男儿通过回忆母亲回忆父亲,最后传承父亲的木匠工作,至此她作为媒介达成了两个男人精神上的连接,彻底地沦为了工具,正如同成千上万的女性仅仅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被男人使用了。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就是非常失败的,更毋论什么女性主义,别太不挑了,女性主义不是什么脏的臭的都要的。
首先,只有女性导演的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才够资格谈女性主义,男的没有资格谈论女性主义,男的只要活着就是男权,男人的一切话语都是男性的话语,只会加固男权叙事。
其次,不是所有女性的都是女性主义,昏女,男宝妈,爱男哥,平权虜,都不是女性主义,可以统称为诡计多端的爱男主义。
最后,现在我唯一认可的女性主义是以10bt为原则的激进女权,也就是不昏不育反性缘脱美疫等等,杜绝一切沾男利男的行为。
除此之外都可以认为是男权的变体。
虽然我也还没有完全贯彻10bt,但在努力学习靠拢,而不是在这里捧臭脚。
社会上的女性实在是面对了太多似是而非的虚情假意,必须提高警惕,防备一切的男性叙事。
我也是一步一步进化到这里的,言尽于此吧。
首先抓人眼球的就是片中秀丽的江南水乡,取景地是浙江湖州,有时间一定探访一下!
然后回到电影中,虽然家庭片的套路依旧,老人生病,儿女的意见分歧,老人的放弃治疗回归故里等等,最后当老人意识模糊的时候,她的所思所想才是本片的核心!
身世凄惨的老人曾经是童养媳,逃离厄运的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丈夫离世,大儿子早逝,女儿和小儿子在外地生活,自己成为了留守老人,再加上疾病降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旧挂念着所有的家庭成员,唉,泪目!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徒留的只有牵挂!
在全球电影市场持续低迷遇冷的走势下一众努力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正向迎合观众日渐增长的审美趣味和情绪价值的中成本软科幻轻喜剧(《宇宙探索编辑部》《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及注重创作主体的个人表达试图唤起客体情感共振的低成本文艺佳作应运而生。
《乘船而去》便是这低成本佳作中的一股潺潺清渠。
船只的意向是亲情疏离和重聚的纽带。
舒缓节奏下的江南水乡更像是一支笼罩着淡淡惆怅的古典散文诗。
对生死命题的温柔观照和对缠绵病榻的有意回避,远离了以往疾病叙事大开大合式的熙攘与悲壮。
刘丹和葛兆美老师的表演质朴落地,父亲的旧体书信更是延迟揭开了家庭隐疾的一颗重磅催泪弹。
虽然少了德清方言的加持,却丝毫不损浑然天成之感。
龙飞、毕赣、陈小雨、魏书钧、尹丽川、邵艺辉,为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的中国电影导演界的后起之秀和新锐力量感到由衷的开心和自豪。
8.3/10
家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居住地?
一个庇护所?
还是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
人生的不同阶段似乎对于家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但不管人以怎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家都是人出生成长之地,不可至否的无法割舍的地方,那是我们的根,也是每个人的起点。
电影《乘船而去》就探讨了这么一个有关家的故事,用琐碎的影象,高饱和度的滤镜诗意的展现着中国的乡间风光,也探讨着老一辈人与新一辈人的去从。
导演对自己外婆的喜爱也更让影像升了温度,似乎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以外的东西,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是美的,是含蓄的,调色以及光线都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平凡的跳切也让种种画面犹如一段段诗画般的记忆在眼前流动,这也因此让整部影片充满作者性。
开场前几十分钟就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乡土人情的美,老婆婆们摇晃着走过独木桥的场景,衬托出她们的可爱,几句回来办丧事的青年的对话也为后文女主家庭即将面临的相同困境埋下了伏笔,但只不过这次在传统教化上往往靠长子来解决的重任却落到了刘丹扮演的这一女性角色身上,所有的事情将以怎样的方式尘埃落定让人产生了好奇。
苏念真这一角色的设定可以说是标准当代女强人的形象了,她很务实也很努力,这与她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拖不了干系,大哥的重病,又有了弟弟的出生,加上后来父亲的离去,虽然电影并未展现她小时候的生活,但她一定是担起了撑起整个家的重任,所以现在的她很想把每件事都处理好,她想努力赚钱,让自己家庭和妈的生活更好,所以当妈的病就算几乎无望的时候,她一时间还是想把自己坚强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因为她是看到希望就会抓住不放的人,可惜有时候事与愿违,就像她开的店一样,要强有时换不来好的结局,因为要强的路上时常顾及不到他人的情感以至于伤害到他人,而妈的重病让她回到了家乡,这一过程她心中对于人情的占比得到了提升,我们得以由她看到了一个女人于困境中依旧展现出的坚韧和蜕变。
而他的弟弟苏念清与他不同,他更带点理想主义,他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儿时的他相当木匠,却因为父亲的不同意放弃了,现在的他当向导,常年漂泊在外看尽各地不同的美景,他更多的认为生活因过的有意义,并不因该被物质与传统教化束缚。
但他似乎时常觉得自己有点活在那个以逝的大哥的阴影之下,“会不会是大哥要不走,我就不会生下来呢”苏念清心理存在着这样的想法无法摆脱,直到姐姐对他说出“怎么会,我一直想要个弟弟”那句话他才明白,他不是为谁而生,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并且她还有一个坚强且爱他的姐姐。
此处其实也体现了剧本的巧妙,前面看似冲突的两人,血缘间那不可言说的密切的爱的展现是如此自然与和谐,点了爱其实很自然,并不需要为什么的内涵。
同念清生活理念有点像的就是念真的儿子宋远涛了,他是年轻出乡人们的缩影,他直到最后一刻也没回到外婆的身边,但导演却以梦境为两人心灵最后一刻的相遇做了超时空的连接,这也是本片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将“沉船”对“乘船”而去两个不同意象的经由梦来融为一体的点题,让梦想充满幻想空间与希望,让爱穿过时空相遇。
还是回到开头,对于每个人物的描绘都没有离开家庭,念清与念真都离开了自己成长的地方重新组建自己的家,但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自己养大的那个家,如同《落叶归根》里讲述的故事一样,人死终归乡,而影片中加入莱恩这一角色也是凸显着中外结合组建出的家庭内在的文化底蕴的冲突,莱恩永远无法理解独属于中国的地缘文化也无法理解复杂的传统教化对于子女的影响。
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孕育出的生命苏灿这一角色的成长可以说是堪称完美,她有着母亲的刻苦与努力的个性,思想又开放自由,羡慕并理解自己哥哥的勇敢追求梦想,虽然她是全片唯一还未乘船而去的人,但我却相信她会是划的最远的那个。
死亡也许是承重的,也许毫无意义。
在川端康成看来死是稍瞬即逝的,但又那样凄美。
日本用物哀美学看待死亡,而中国对于死这件事常常是避讳的,丧事也被看的格外的重要。
在快结尾处的那场谈话上也能看出,丧事不热闹甚至会成让人笑话的把柄,作为“父权”的象征基本不回家乡的“舅舅”因为是最长辈同时身为男性的身份加持在讨论该如何举办丧事时也是一跃坐到了他人家里座位的中央,在隔壁还有病人的房间里抽着烟,一句“我小时候看着你长大”就压着自己后辈,让人喘不过气。
人的生命很短暂,土地却那样永恒。
外婆不愿离开正是因为放不下这片土地,她作为童养媳来到这个地方,放在今天是会被斥责的习俗,但她还是爱着这片土地,爱自己的爱人,孩子,作为本片撑起叙事的人物,她以爱作为连接所有人的方式,她因为爱这片土体以及与这里每个人的点滴所以留下,而其他人因为爱她所以归根。
对于外婆来说她知道她将要沉船而去了,人各有命,船就算刷了桐漆也终将有沉没的一天,她只求她自己的子女孙女们能上一条好船,幸福美满的船。
塞满罐的鸡蛋,说不完的叮嘱,也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老年人时常处于这种尴尬境地,不知何时子女与父母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当离去时我们才会想起离去的人在离去前留下过多少带给人快乐的时光。
总体来水这部片情感够饱满,但刻意的摄影以及并不够成熟的剪辑还是体现着影片的稚嫩,故事讲的并不流畅完整,一些如那个后来去到她母亲家里的人物都没有明确的人物形象,也算不上有作用的工具人,使整部影片有点像加长版的毕设作品,虽然想打四星,但客观讲呈现效果大致三星半水平。
但是这样的题材拍出来还是这值得一看,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家庭的缩影,厚重的乡村风俗,连绵不觉得风土人情,但电影的排片和观影人数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中国电影因其实该有更多像这样属于自己文化的涌现,就比如最近另一部《草木人间》也是讲述中国社会传统以及现代家庭的一些故事。
但是都还有更多的进步空间,正如影片中一样,青年导演也都正在一条条宽广的大河上划着浆,后人追随着前人脚步,铭记生根的地方,而后义无反顾的发芽。
情感的流淌太可怖了,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引我的泪水瀑涌,都不像电影,更像导演的私人家庭影像,让我想到看完《晒后假日》的感觉。
不把苦难当苦难拍,一切都像水乡优美风景中晃晃悠悠的小船,人生也同如此。
困境是如此真实,几乎触手可及发生在自己的生活,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那么善良,那是一种被生活折磨过、实在无力反抗的无奈。
两个情节印象特别深:姐姐给妈妈买药时突然听说自己高中玩的好的同学去世了,首先是空白无反应的:记忆里鲜活的人就这么没了?接着羞愧于自己没有联系竟要先辩白几句,有些许悲痛但很快又被尴尬压了下去,急匆匆去扫码支付,然后此事不再提。
她已习惯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波动,试图将这种生离死别缓视淡然。
第二个是老母亲被爷舅刺激后,晚上发病,道出几十年前大儿子去世的秘辛。
她内心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开朗老太太,如此多的苦难被吞咽下去只会形成一生背负的瘤。
穷怕了,苦够了,必须手握着现金才能缓解分毫,于是可推知一派祥和下埋藏着过去如何的惨烈。
情感饱满,细腻感人,属于青年导演作品中好看的那拨,也有主创自己的思考,值得一看。作为首作远超期待,但也难免有些稚嫩之处。比如:许多意象和元素过于直白,剧情太依赖对话来推动,结尾的柔光实在是有点突兀——如同满怀虔诚地走进缅甸的寺庙或拉美的教堂,结果发现霓虹闪烁,五光十色,令人出戏。两位女演员表现上佳,不过口音一听便知并非吴语使用者,但综合来看还是比《春江水暖》里的方言搭配和谐许多。刘丹这几年演了好多生活在上海的中年女人啊! 2023上影节时间冲突错过,2024.1在厦门意外偶遇,导演非常真诚,加油!
细腻、完整、从容。观照每一个角色的个人挣扎,不动声色地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扰动。
影片通过周瑾的病情,折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导演陈小雨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展现江南水乡白墙黑瓦被瓷砖楼房取代的物理性消逝,以及方言、生活方式的断裂。这种“失根”不仅是空间变迁,更是代际价值观的冲突:苏念真代表的“卷”象征城市化的功利主义,苏念清的“躺”则是对传统消亡的无奈接纳。影片摒弃煽情,以“丧事喜办”的基调重构死亡叙事。周瑾的临终选择(从简葬礼、拒绝过度治疗)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导演通过低饱和度色调向高饱和绿色的视觉转换,将死亡转化为“阳光明媚的新世界”,呼应庄子“鼓盆而歌”的生死观。固定机位拍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游观”美学,人物行走于画面中如山水画点景,留白处暗含生死无常。
东亚缱绻的家庭量子纠缠在奶奶难得糊涂式的人间清醒中,化成了绕指柔。配乐旋律走向的奇幻设定非常棒,与片尾由“沉船而去”变为“乘船而去”的视觉互文对上了情绪。剧本和剪辑处理有着年轻导演少有的成熟干练,看似化繁为简,人物性格的立体性所带来的百感交集的观影体验丝毫不缺,却也并未上演过于戏剧的戏码,非常得体。价值观的流动和物理迁徙的流动看似从未相交,却也从未脱离遥相呼应的轨道,仅在这一点设定上,就可以看到小雨对人世间绝对的真诚与温柔。当片尾曲选择小河在寻谣计划里我本来就很喜欢的《船》时,我突然觉得能有一位比我年轻有为的导演早早地就能把豁达的生死观看透,并用极富自我意识的审美体系以及对于新人导演来说已足够专业的业务能力呈现出来时,即便个别调度上还是有僵硬的部分,多一星鼓励不为过
老外演员叫何必诶 跟我儿子名字一样(另一个叫何苦
如果电影是有气味的,那《乘船而去》即是如此。整个南京城,今晚去看了它下映之前最后一场告别场。安安静静窄窄小小的放映厅里,透过大屏上幕布颗粒流动,仿佛嗅到了它发散出来的气味,腐烂,老旧,潮湿,泛黄,斑驳,洁净,清淡,贴肤,像回不去的童年、故乡与母辈。
7.0/10 【主创路演场】导演在画面构图、拍摄角度、打光和运镜等方面十分讲究,但拍得还是太平了,真诚十足但却不够打动人心。演员搬演的成分胜过了对生活场景的还原,且表达也全是单纯地靠台词而非靠影像的张力,由此情感便也无法找到持续且适当的发泄方式,虽有让人鼻子一酸的情节但仅此而已。片中的“船”只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不仅不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影片更未对该意象进行深度挖掘
又一个讨论“家”的电影,自从读“家”和“照护”相关的内容之后,突然这些东西都围绕了我的生活。一开始看两姐弟对母亲治疗的分歧就让我想到了上学期看《脆弱共振》,到底什么才是好的照护?是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救治,还是顺应病人自身心愿?都不是,照护是双向的,并非只是“我”照护“你”,其中还包含着双方做一个好人的伦理。几个主角的血缘将其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他们来说“家”意味着是什么却截然不同。母亲逃离童养媳的命运找到自己的爱人,女儿深信努力得来好的中产生活,儿子遵循自己的心,外孙追求志业。家是可以安慰自己的地方,曾经的家和故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效了。好的点是相通的,导演从不用生硬的陈述告诉你某某事,而是通过一幕一幕的安排,人物随口带出的一句话,用这些细节就能捕捉到大量的信息,这是创作需要学习的~
有独特气韵的电影,船是复调的意象,只不过老太太乐观健朗的性格,似乎抹去了很多隐痛和可能的不堪,乘船想到童年的梦魇真是痛(想到《妈妈!》的梦魇段落)。
【5】真情假意的电影。一方面导演对自己描绘的场景,对“家”的情感关怀以及镜头的控制都有体感温度。另一方面,这个故事剧情矛盾的设计,人物的直觉性,乃至故事点题,隐晦的家庭伤痕,抒情方式都特别地令人疑惑。哪哪都不对劲,哪哪都想讲,哪哪都讲不好,乃至于最后强行用了段蒙太奇将所有人定格在一个幻想的位置。我信服导演的真心,但无法理解导演的用意,也希望导演别太沉醉在自己的真实世界里去创作了。
喜欢这种讲述中的平静,将三代人对家庭、事业、婚姻、生死的态度娓娓道来,生活化更彻底些或会更出色。
18岁生日那天,外婆给我买了一辆摩托车。他说,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的家都不是你的家。就连外婆的家也不是你的家。 外婆以前也没有家,吃尽了苦头才找到了爱人,找到了家。 他也会怀念过去一家人都在一起的日子。 我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汽车方便,就不再使用船。家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但你要去找到你的家。
男味很冲……老太太名字从头到尾消失了,记忆里只出现过一次,最后俩男的找到了梦想太好笑了哈哈哈,更不用说母女交流的场所被限定在了厨房里,别太搞笑
老太太的绝症没有改变任何人,都说生死之外无大事,其实生死也不是。对白属于华语影史最美的那一档,这样的片子或许二十年才能出一部吧,羽化而登仙。
熟悉的家庭结构唤起了熟悉的情感。在各个人物身上既能看到我的亲人,也能看到各个生命阶段的自己。故事里的人们努力互相接纳,共同守护家的存在,守护亲情交织的网。在人与生命的矛盾面前,人与人的矛盾都被柔软地化解了,这的确是一种抚慰。早上刚看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而在《乘船而上》结尾妈妈的身上又看到了老人和少女重叠的感觉。这是一种之前没有过的新的印象。
真诚,饱满,有张力,有情怀。水乡的人、事、物总是这么令人着迷。/ 海上青年影展@SH资料馆
演外婆的这个奶奶比我有生命力。
以为在看电视剧
喜欢拍对话,但是普通话很出戏、对话的内容根本不对话(不得不说读信和自白的环节好太多,放在对话里真的过于矫揉造作),还有说一句话就切一下的镜头,看得晕到我。想谈论得太多,每一条线索都只是浅尝辄止,虽然冰山理论很有道理,但你只让我看到一立方米的冰我能知道它是冰山还是海上的浮冰吗?对于死亡或是故乡或是船的意象都呈现得过于轻率,更像是江浙风景片…
城里的时光像一场抽搐,留下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离开的日子像一次摆拍,蓝幕里船桨划不回故乡。念清疑心自己替代大哥,念真长了本事成为大哥。如今的医疗脑电心电俱全,却没有仪器看透母子的病灶。如今的交通汽车火车方便,却没有人找得到自己的船。如今的通讯无时无刻,却没人告诉外婆如何腌透咸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