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天佑鲍比》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天佑鲍比》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开局一座山左轮手枪超级兵王之战狼归来高墙边的混乱第一季面具侠森林女人们的谈话成为顶级明星的前一天大饿心里美澳门风云3暗黑第三季橘郡豪宅第二季禁入家园同学精准射击忘却的幸子新春SPEndro~!中国刀锋战士痕迹夺命计程车有毒蜂蜜先生腹黑少爷小冤家戴帽子的猫你不知道的恐怖故事搜索逆转重生就这样…第一季情挑四十

《天佑鲍比》长篇影评

 1 ) 《God Bless Bobby》

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天佑鲍比 (2009)8.92009 / 美国 / 剧情 同性 传记 / 拉塞尔·穆卡希 /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2 ) 好运, Bobby们

很久不看这样的悲伤电影了,至于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不想自己看过之后会陷入悲伤吧。

不过我终于还是看了这部悲伤的电影。

我向来对于自杀的人都没有好的评价,不管他们生前是多么的优秀、有么的温良、或是多么诱人、多么令人倾心。

但是Bobby终于还是自杀了。

虽然我始终理解但坚决反对他选择死亡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承认,他的死是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或者说价值,的获得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是的,他的死让一些人警醒,让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对一个族群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让一些人转变对这个族群的看法、甚至投入到维护这个族群的队伍中去,但是这又怎样呢?

Bobby最终还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即便此后他所归属的族群得到了多么大的自由、得到多么平等的权利、得到其他人的普遍认同,他,Bobby,再也不可能享受得到了,甚至他都不会知道。

即便是像谭嗣同那样“自愿地”去流血牺牲,看似悲壮、看似高尚、看似理直气壮,但是实际上又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牵强、多么的不值得的啊;更何况Bobby的死完全是一种外来强势导致的自我否定的结果。

这更是可悲可怜的。

现在来说原教旨主义者吧。

这个类群让人抓狂,他们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愚顽,纠结在字母组合本身的狭隘上、用近乎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自己伪装成博学的、权威的阐释者。

这些人总是把最直观的字母组合体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神明,乃至于出现一种神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说成是与神明有关的文字记录的状况。

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的派别,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偏颇地抱着亘古不变的经文文字不放,自以为是地曲解着从整篇中抠出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而不试着去结合经文产生的背景去理解经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魔鬼,只不过这群魔鬼披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法衣、口中咏诵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神明、手中紧紧攥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经典、以这个宗教中最虔诚的拥趸者的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干着的是彻头彻尾地、完全意义上的从内部颠覆那个“他们所虔诚到泪流满面”的宗教的事情的。

我很高兴至少有人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听到的话“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是的,任何神明,如果他不能包容这世上的任何形式的存在,那么,他绝不是个神明。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变成另外一个他/她不想成为的样子。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喜好、甚至是标准,但是这都不应该成为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因为这个倾向、喜好或者所谓的“标准”是大部分人持有的,就给它冠以“神明”的名义,打着神的旗号将它神圣化、纯一化、强制化。

如果有某个神是有倾向、喜好、甚至标准的,那他绝不是一个神。

而人,每个个体的人,不管他/她是什么样的,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而且,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神的话,那这些不同于主流族群的存在者们也同样被这神明所护佑着、所爱着、所加持着,并不比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神最青睐的信徒们少一丝一毫。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但是又有很多不能说。

这部电影之所以很感人,我想不仅在于它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真的令人伤感,而且在于它说着的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又无力解决的问题。

Bobby以自己的死换回了他的被接受,可是,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跪在他的墓碑前哀求、表白他们对他的接受,他也不可能在听到哪怕一丁点儿声音了。

这才是真正最最可怕的吧。

我想Bobby的勇气或许来自绝望,在他的绝望面前,自杀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他自杀了,或许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却是仅仅限于他自己的层面而言的。

然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其他人呢?

在看着电影的时候,除了被情节感动,我想那流下的泪水里,应该决不会少了对自己仍未得到解决的同样的难题的焦虑成分吧。

我始终相信,感伤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情感相通点的。

那么,在我趁着放映室的灯光还未打开的时候擦去脸上的泪痕之际,我的心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所有为这电影流下感伤眼泪的朋友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这看似相同却又各自相异的困难吧。

最后:生命的宝贵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好运,Bobby们

 3 ) 认识自己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4 ) 透过《天佑鲍比》看见现在的自己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5 )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

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

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

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6 ) 要不接受,要不忘记。

在以前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和别人争执为什么homosexuality是没有什么错误或者不道德,或者其他任何反对理由存在的。

我很愤怒于旁人的误解,于是我写下了我这么多和反同人争执之后的总结篇《误解误解还是误解》。

写完了之后,我突然再也不想争执了,就好像那个母亲,直到儿子死了之后还想争执出他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般。

如果你不去理解,再多的无谓争执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想,大家需要理解什么呢?

     同性恋不特殊。

  同性恋不特别。

  同性恋不是一种选择。

  他们也爱,也需要爱。

  他们需要理解,但不需要关注。

  他们想获得尊重和平等,无法接受也没有关系,请不要咒骂。

  他们只是想挽着爱人的手逛街,拥抱,亲吻。

  他们只是想站在红地毯上,教堂里,或者酒席上得到众人的祝福。

  他们也想有本红色的结婚证,为对方戴上戒指。

  他们也想可以有个宝宝,血缘并不重要。

  他们要的只是爱,如果爱他们,请接受他们;如果不能接受,请至少尊重他们。

     最后是我特别喜欢的mary说的一段话:   to all the bobbys and janes out there,i say these words to you as i would with my own precious children, plz dont give up your hope on life, or yourselves.you are very special to me, i'm working very hard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and safer place for you to live in. Promise me you will keep trying, bobby gave up on love, i hope you won't, you are always in my gods。

     我爱你们。

 7 ) LGBT不是主角的真LGBT主旋律电影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8 ) 《天佑鲍比》暂时说不清的话题

巧得很,看东南娱乐报道谈到周杰撞车事件,其中有段周杰的采访,他说他因为背负撞车离开现场的压力,想到过死,他觉得可能自己自杀了,媒体及舆论才能饶恕他。

当然周杰的撞车跟电影《天佑鲍比》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我用到这里只是想说说,自杀与宽恕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想为艰难生存的人赢一声喝彩,“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确实,可是某些时候,活着比死难得多。

所以,说到此,还是大言不惭地高调一下,人活着真是不容易,所以凡事换位思考,就不会伤及无辜,也不会让自己怀咎而过了,最重要的是好人会有好报。

看《天佑鲍比》还让我想到类似剧情的国内版真人真事,几年前看过凤凰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采访内地某北方城市男同性恋的父亲,像本剧一样,都经历了艰难的认可、接受的过程,只是国内的较鲍比多了份幸运,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可能也过上了相对幸福的日子,后续就不得而知了。

同性爱这个话题,我不想多谈,因为自己对这方面一无所知,身边也未接触过这类群体,所有的信息都是来自外界,即使说了也是味同嚼蜡的干瘪话。

而有关这部剧,想要谈的也是浅浅的观影感受。

无外乎遗憾与同情,当然还有一丝疑惑。

人的叛逆心理是不可估量的强大,老人、大人、小孩儿都有“不让,偏要”的逆反心理,除非有久经考验的真谛摆在那儿,或者自己悟透。

所以引导总要比强压有成效,用对等的视角平心静气地剖析,更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被认同的群体,他们的公众形象也是极其重要的。

其实说到形象,这存在于每个人的方方面面,要得到信任认可,就要做出能被信任的姿态。

总之在哪里,都有一条臭鱼腥一锅汤的可能性,随之牵连全部,都成为众矢之的。

老美的教育片一旦牵涉到纵横交错的社会问题,总会拉上宗教,做最后的救赎,本片也不例外,以为会用更深刻的方式对峙基督,结果还是由玛丽(鲍比的母亲)承担了所有责任,即使有片刻的讨伐,也是点到为止。

当然理解这种迎合米国大家庭的做法,撼动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总要付出时间与代价,不过他们其实可登高望远,延展广度,其实有关同性爱问题不止在受宗教谴责定罪的国度,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所以客观地讲,解决问题要从更深层处寻找处方。

在本片中,玛丽作为这类母亲的典型,剧中性格刻画极其到位。

从偏执地寄托宗教上的救赎,到颠覆信仰表现出的恍惚矛盾,再到退一步试图了解问题的积极态度,直至最后的解脱与不得不为的另一种生存战斗,都是提炼生活而凝聚的精彩。

当然,这一家人的表现都是生动现实的。

看来我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感受,没太多有关电影的剧情细节。

但是对于此片感兴趣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随处都可感受到真诚,故事讲述得流畅自然,难得的是这种把沉重与悲伤抛进影片的中间段,用寻找症结与思考人生做电影的高潮,是个成熟与深刻的方式。

看完,都能想一想。

 9 ) 有些理解,不值得用死来换

我是gay吗?

不,我不是。

但我是bi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

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

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

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

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

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

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

因为她无法承受它。

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

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

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

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

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

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

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

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

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

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

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

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

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

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

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

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10 ) 天佑你我

对于一个即将27岁的男人来说,为一部电影大哭,会不会显得很丢脸。

当我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躺在床上看完《天佑鲍比》之后,把脸埋在枕头里嚎啕大哭。

说不清哪里刺激了我,就是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钻进了我心里,生生的痛。

作为一个性取向异于他人的人,这当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可以选择,应该很少有同志会选择成为同志。

不管如何相爱,这样的感情始终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只能在很多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选择妥协。

当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

就算他们不理解,也并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人。

和Mary一样,他们有着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切对于同志所表现出的厌恶和痛苦,只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

当然,也许这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面子。

但是,性取向的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战争。

至少,不能让它毁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24岁那年,在一时冲动之下,曾经在电话里跟老妈出柜。

每当想到这个事情,老妈在电话里的哭声依然会在耳边清晰浮现。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喜欢的竟然会是男人。

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关系越发地亲近。

可是,我们还是依然对这个问题刻意保持距离。

老妈仍然期望我能结婚、生子,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就在Mary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多希望这些是老妈对我说的,我多希望可以毫无掩饰的在父母面前做自己。

可是,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如果换做当初,也许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在父母那里争取幸福的权利。

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在经历过感情的种种之后,这样的念头渐渐归于平淡。

我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

但是,至少我不会放弃自己。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希望你也是。

《天佑鲍比》短评

主角实在不出彩 男主实在很脆弱 剧情实在很老套 没办法有代入感

4分钟前
  • Gods&Monsters
  • 很差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当你在教堂里说着阿门时,记得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11分钟前
  • Fan
  • 力荐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12分钟前
  • XYZ
  • 还行

当成普及教育片还行

17分钟前
  • CyberSS
  • 较差

意义很好 剪辑够烂

19分钟前
  • 巨星泡饭
  • 还行

educational program boring as hell

21分钟前
  • 朋克林顿的克
  • 较差

lecturing…

25分钟前
  • ZAD
  • 较差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28分钟前
  • Eclipse
  • 推荐

不够尖锐。不够温情。

30分钟前
  • 糊涂女王
  • 较差

同志进化革命。

32分钟前
  • 右耳//诱饵
  • 还行

没有想象中的好。很煽情很煽情。但没哭出来。宗教的成分太多。而且前面的叙述很乱很乱。没讲清楚故事。不过煽情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

36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推荐

是他的妈妈逼死他的,鲍比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而我没有办法原谅他的妈妈

37分钟前
  • ccjd
  • 还行

恶心

41分钟前
  • 刘凌晨
  • 较差

出柜必备

42分钟前
  • 甜面壹壹酱
  • 还行

事情挺好玩,拍的有些无聊

46分钟前
  • 导演李逸豪
  • 较差

同性2Bobby开车到高速路的桥头跳下,母亲觉醒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

50分钟前
  • 紫衣雨露
  • 较差

很久之前看的,感觉不怎么样,节奏也不好,巧了,刚刚看了血钻,这电影比血钻可差远了,血钻我只给了三星斯密马赛~这电影两星不冤的。

51分钟前
  • 凯风自南
  • 较差

政治正确主旋律电影……

56分钟前
  • 见的哆啦
  • 较差

在歧视异性恋的今天看这片子有点不够给力的感觉了。

60分钟前
  • mar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