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全沪语,挺有意思。国企改革下岗潮,下海创业,全民福彩。影片虽然着力描写中奖这件事,但并没有让中奖成为异化人的工具,也让电影免于流俗,具有难得的真实品格和质朴良善
原汁原味出演,但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下岗工人的心路历程,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冒险精神值得深思!
真实的旧上海
#SIFF 市井味的上海,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车轮下坚强存活
千禧年上海老百姓日常,好多熟悉的地方,阁楼里的电灯泡,只能过一个人的楼梯,名牌服装佐丹奴……再也回不去了。素人阿姨爷叔演得真好。 #SIFF2024 @上海影城 2024.6.19
#24上影第五场# 十分粗糙但又无比诚恳,非职业演员从前半段表演的生疏,会时不时偷瞄镜头,到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正地做到饰演自己。路人、老人、小孩凝视摄影机疑惑的面孔,使影像游离在纪录与虚构之间。影片末尾,众主演的自述将现实与电影交融在一起,仿佛真实地看见千禧年上海都市市民的平凡光景。
上午电影频道在放,偶然之间看到的。99–01年的上海: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电视直播开奖),大型现场刮刮乐彩票,满大街的普桑和桑2000差头,空空荡荡的陆家嘴,下岗工人开装修公司,39元/位的自助烧烤火锅,手动调频的电视机,鲜奶蛋糕,全程沪语……平凡,真实,令人回味。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第六代王光利代表作。意义胜过实质。生动的纪实风格主旋律片。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国企改制背景下上海市民营企业下岗职工创业的生存状态。片中主要人物全部由其本人扮演,这个就很罕见有开创性且牛掰了。后段的录音有点小问题。结尾打着打火机照彩票那场五星。有这一部片就够光利兄吃一辈子了,本片必在影史有一席之地。
好有生活气息的电影,那时候老百姓还真的是老百姓,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
生活不易,仍需努力
也许是客观环境的原因导致电影流于表面,包括首次的创业失败,和五金铺的经营一般的原因都一笔带过,导致整体感觉完成度一般。该片还有一个贡献是通过影像呈现了当时真实的浦东一角。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沪语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朴素真实地反映下岗人员再创业的生活经历,业余演员表现不错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全沪语,挺有意思。国企改革下岗潮,下海创业,全民福彩。影片虽然着力描写中奖这件事,但并没有让中奖成为异化人的工具,也让电影免于流俗,具有难得的真实品格和质朴良善
原汁原味出演,但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下岗工人的心路历程,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冒险精神值得深思!
真实的旧上海
#SIFF 市井味的上海,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车轮下坚强存活
千禧年上海老百姓日常,好多熟悉的地方,阁楼里的电灯泡,只能过一个人的楼梯,名牌服装佐丹奴……再也回不去了。素人阿姨爷叔演得真好。 #SIFF2024 @上海影城 2024.6.19
#24上影第五场# 十分粗糙但又无比诚恳,非职业演员从前半段表演的生疏,会时不时偷瞄镜头,到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正地做到饰演自己。路人、老人、小孩凝视摄影机疑惑的面孔,使影像游离在纪录与虚构之间。影片末尾,众主演的自述将现实与电影交融在一起,仿佛真实地看见千禧年上海都市市民的平凡光景。
上午电影频道在放,偶然之间看到的。99–01年的上海: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电视直播开奖),大型现场刮刮乐彩票,满大街的普桑和桑2000差头,空空荡荡的陆家嘴,下岗工人开装修公司,39元/位的自助烧烤火锅,手动调频的电视机,鲜奶蛋糕,全程沪语……平凡,真实,令人回味。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第六代王光利代表作。意义胜过实质。生动的纪实风格主旋律片。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国企改制背景下上海市民营企业下岗职工创业的生存状态。片中主要人物全部由其本人扮演,这个就很罕见有开创性且牛掰了。后段的录音有点小问题。结尾打着打火机照彩票那场五星。有这一部片就够光利兄吃一辈子了,本片必在影史有一席之地。
好有生活气息的电影,那时候老百姓还真的是老百姓,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
生活不易,仍需努力
也许是客观环境的原因导致电影流于表面,包括首次的创业失败,和五金铺的经营一般的原因都一笔带过,导致整体感觉完成度一般。该片还有一个贡献是通过影像呈现了当时真实的浦东一角。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沪语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朴素真实地反映下岗人员再创业的生活经历,业余演员表现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