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人物,皆有性格,皆有命运。
老大憨厚,忍辱负重,却早早惨死。
老二有责任,有道义,有勇气。
老三欺软怕硬,任性妄为,没有道德。
父亲则是封建观念极其浓厚,做了许多糊涂事。
还有装疯的傻子,充当卖国贼的老师等等。
电影对这些角色的刻画还是比较到位的,我比较有带入感,会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或担心,或遗憾,或愤怒。
唯一的女主角,任劳任怨,过分善良,恐怕是整个电影里,唯一的亮色了。
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打开淘票票时弹出一张十五元代金券,于是花九块钱一票包场。
这部电影就是日据东北时期一个农户家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只有麻木与沉默,观看时有那种大雪积压下的喘不过气来和寒冷。
长期以来虽说非常看不上国人的繁殖欲,但也知道客观来说,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微生物群,繁殖都是第一驱动力;“延续”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对延续血脉“香火”之说, 有人嘲讽“你家是有一个王位要继承吗”,其实“王位”算什么,是有几亿年的历史要传承。
现代社会的最可爱之处是包容与柔韧性,你可以不生不育,也可以多生多育,就像“无论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 最终都会后悔的”一样,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 都会有得有失。
我感激祖辈的生生不止,让我跨越百万千万年的时光来到这世界,我也感激社会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热爱,让我未来应该大机率有退休金可领。
既然生生不息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就努力让活着的甜多一些,苦少一些。
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曾被如猪狗一般对待,被强奸被蹂躏被屠杀的历史。
忘记历史, 必然重蹈覆辙。
我们没有权力忘记, 更没有资格代替祖辈原谅。
建国七十年,那段历史都还在百年里, 居然就有人已经忘记:
南京师大南京!
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城市!
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地方!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如此以往,历史还会重演,屠戮会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后人身上!
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希望这样的电影,一年至少要有一部!
让孩子们知道, 曾经, 中国人连大米都不配吃不能吃!
我们的祖辈曾经活得如同牲畜。
这不是宣扬仇恨,这是记住历史,这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乾坤,这是导演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为天女为地。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地位。
一开始我也以为坤儿是没有说过话的,但是后来导演说,其实她有很多次想说,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男人那个男人,让她将话又憋了回去,此处女性这种地下的地位昭然若揭。
在哪个动乱的时代,女性活得有多辛苦。
还好,我们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今天有幸在映后见面会上跟导演交流了。
开始不太明白他到底写什么,花了那么长的篇幅讲怀孕,结果....只是我喜欢他后来说的那句话,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温暖。
不喜欢那个结尾,在那么多的伤害和伤痛之下,为什么要体现一种母爱?
也许我对这个历史背景不太清楚,他又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一部好片子,在一些手法上符号的语言,摄影的镜头,还需要更多细细的解读。
黑白摄影、自然光、大段长镜头、极简对白,构成了《冬去冬又来》的影像基础。
影片开头,是一个17分钟的长镜头。
摄影机跟随着片中人物从屋内到屋外,再回到屋内,最后又回到屋外,完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镜头调度。
在这17分钟时间里,片中角色几乎全部登场,每个角色的性格和人物关系通过极简的影像传递给观众:
乾老四是中国封建家庭的父权代表,女性在他眼里只是生育机器,老大不行,老二上,给祖宗传递香火才是首要任务,老三被日本人抓走之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儿子的安慰,而是一直追问和大嫂的事儿“成没成?
”老大在乾老四的口述中被认为“不行”,片中直接也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日本人打死都没一句台词;老二性格“倔强”,有着强烈的传统伦理观,被乾老四逼着续香火,果断拒绝,“那可是我大嫂,这事儿,我不干”;老三性格“懦弱”,不想离开家,在爹面前哭着说害怕,和大嫂续“香火”时,一声枪响就瘫在地上了;而金鸡奖影后、华表奖最佳女主角颜丙燕,饰演的女主角坤儿,在片中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不仅遭受战争摧残,还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压抑,她在片中完美诠释了表演上的极简主义,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靠表情、眼神与肢体语言推动情节,于无声中打动观众。
一位画家说过:“你留在画布上的东西越多,留给观众的东西就越少”。
导演邢健深谙此道,极简叙事,画面之外的内容留给观众去思考。
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邢健导演凭借处女作《冬》一战惊人,揽下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成为该电影节诞生至今继陈凯歌、张艺谋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至今第一位以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并获奖的电影导演。
作为导演“冬”主题系列的又一新作,《冬去冬又来》无论是在故事叙事还是主题表达上更加成熟完整,逐渐形成自己的作者风格。
抗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被日本占领的伪满洲国,再加上东北冰天雪地的凛冽天气,就注定这是一个深沉压抑的故事。
不过,影片没有展开那种家国仇恨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变故去讲述那段历史,战争背景下,一个家庭为了延续香火,不仅要和日本人斗智斗勇,还要和自己的同胞相互“欺骗”,这就让故事多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荒诞味道。
为了不让日本人抓去当壮丁,老三藏在地窖里,和坤儿续下了香火,乾老四找来老先生的傻儿子背锅,没想到“傻子”不傻,都是为了活命。
片中角色的名字很有讲究,高强饰演的乾老四,与颜丙燕饰演的弃婴坤儿,构成一个“乾坤”关系,也就是天与地。
虽然影片是通过一个女性、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讲述,但重点不在于像观众传递女性命运、女性觉醒或是家庭兴衰,而是要展现一个时代留在土地上的印记,同时探讨生存、天与地的概念,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一个时代的故事.
《冬去冬又来》在浙师大的观影交流结束
个人认为,导演的长片处女座《冬》艺术含量较第二部“冬又来”高了很多!
在片场观看“冬又来”,说实话很沉闷,远不及《冬》的惊艳。
有意思的是映后交流,第一个“冬”是日本殖民,第二个“冬”非常隐晦,指苏联红军——被导演这么一提,整个影片就显得蛮有意思的了。
我们所能目睹到的影像也是残破的、如同坤儿一样“失语”。
影片从符号学出发,可以看出好多意象表现,导演说,这也是他所喜欢的。
片中的每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姓名,都经过了一番打磨,乾老爷与收养的弃婴坤儿,男与女,天与地,在一个“畸形”的殖民统治下,依旧迷恋生殖,依旧留存性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如此强烈。
乾四爷的大儿子,如同武大郎;二儿子正直刚烈如武松;三儿子是西门庆式的角色冰*两面三刀圆滑世故,围着各式人物打圈圈儿,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
最终,一冬去了,“又一冬”来临。
影片的片名和意象让我想起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对人性、社会的哲学思考更深了几分。
拍“冬”不易,再加一星🌟
影片一开始从东屋、屋外到西屋、屋外,再到车里,是一段差不多二十分钟的长镜头。
影片大多采取平视固定的镜头来陈述,尤其前一个半小时,再加上剧情推动不强,所以有些沉闷。
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动,台词增多,运镜增多,大多也略带了一些视角,所以后半部分显得更加鲜活。
以影片的整体性而言,前后的差别有些明显,所以还不够工整,也许在前半部分加入一些主观视角或大特写可以提升一些可看性,也可以让影片风格更加强烈。
或许也可全部采取固定镜头,以客观视角陈述。
影片黑白色调,较多的中远景也不大能看清演员的表情,所以画面要依靠光影变化和演员运动来实现调度。
窗外不停闪过的探照灯,还有偶尔开门关门中的门缝,可以算是惊喜的小特别,但一些画面上的安排加上一些运镜确实显得有些拖沓,也有一些瑕疵。
故事简单但主题不简单,其中包含的很深,也很广,政权交替下的平民百姓、旧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压迫、以及旧时代父权下的家庭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或许懂得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的更多。
因此影片是挑观众的,也容易产生“就讲了这么个简单的事”?
等“主题不够明确”的感觉。
但这也确实与镜头的使用和调度上有一些关系。
昨天看了冬去冬又来的点映,就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欣赏点1. 黑白构成设计与人物命运: 说实话我是不能理解有些人批评电影说“过于低明度”而导致女主人公的脸都不清晰这一点,恰恰相反,这样室内的遮挡与低明度的安排恰恰是我欣赏的地方。
纵然清晰及高对比度的画面拥有更强烈的张力和镜头的力量感,但是却难以表达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物的无力感,黑白影片无法用色调暗示人物心境,有的只有灰阶的安排调度。
黑白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低明度也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
2. 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外在表现真实而细腻。
有人说坤儿是无声的不会反抗的懦弱,使得电影缺乏张力,但是一定是有剧烈矛盾冲突的人物才具有张力吗?
我倒认为坤儿角色刻画得太过于真实了,真实到几乎每一位女性都能感同身受,真实到可以让女权主义极度愤怒。
一个被现实一次又一次欺骗的女人,到影片的最后依然保持着她的善良,她傻吗?
她懦弱无能吗?
不,我恰恰认为她很强大,胜过大部分人的强大,因为她的心很干净很纯,她从头到尾坚守如一,都没有更改过她的善良,对任何人的关怀,甚至可以不管对方的身份。
这样一个角色,是一种静止的力量,就像汪洋大海,可以容纳万物,却蕴含着波涛汹涌的力量3. 关于日本军官中村的塑造: 并不是刻板固有的残忍印象,反而似乎透露出一些非暴力思想,让我想到《浮云骑士》中对一段话:“浮云骑士在想,面前的这个对手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吗?
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喜欢美食和安逸的生活,打他他会疼,会受伤,还会死。
可他为什么要战斗?
这里一定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原因。
只要我们坐下来,像朋友那样找出这个原因,战斗就变得毫无意义。
” 中村军官会关心中国俘虏的粮食问题,他很爱他的妻子女儿,他的镜头不多,却给人一种温和而普通的感觉,他和那些东北老百姓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日本军阀,也不应该是被道德制高点谴责的对象。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反倒比任何一个主人公更加地触动我的内心,但似乎他身上的矛盾冲突似乎甚至大于了整部剧的主要矛盾。
这一点又让我不得不思考、中村的加入究竟对电影的利弊究竟何者比重更大呢?
缺点1. 人物性格缺乏逻辑证据。
每一个人都只有固有存在的形象外现而去原因在线,比如为何同样是四爷的儿子,相差如此大,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又是什么导致了坤儿不会反抗,是什么引导她的善良。
没有原因逻辑链的可挖掘,会导致人物纸片化,才会导致观众看完后后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可以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导火线。
2. 主要矛盾混乱,开始和结束似乎都在同一个点上。
或许是我一刷没有理解深入,但我真的抓不住一条贯彻到底的并且逐渐深入的线索。
贯彻到底的明线我只能找到关于“传香火”这一条,但是从头到尾矛盾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都是依然存在且无法抵抗,难道“冬”指的是不能传香火、“冬去”指坤儿怀孕“冬又来”指的是流产吗?
显然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电影也太肤浅了,我个人更偏向于导演有更深层的表达只是我尚未发现。
但是,我还是想说,虽然激烈明显的矛盾冲突在文艺片里面似乎并不完全需要,但是在叙事上如果初始和终结过于接近,不管中间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整体的水平线,使得叙事不知所云。
三、关于我个人对片名《冬去冬又来》的解读: 1. 相对中国东北人民而言,抗日结束,冬去。
但由历史可知,这之后还有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还有文革(就四爷这家庭背景,尤其如果收养了日本孤女,文革的伤害可能真的是暴雪了)。
战争性质不管国际上怎么定义,对于累死四爷这样没有多少“先进”思想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都是冬,乱世中的历史就是“冬去冬又来”。
2. 可能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对战争刚过且胜利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冬去,但是对于战败日本国来说,是冬来,譬如中村丧失挚爱的妻子,自己也命丧黄泉,女儿一下子孤苦无助。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很多日本官兵是残忍无人性、罪有因得,但是最痛苦的还是那些明明没有什么错却飞来横祸的普通人或者普普通通只是被迫征兵而来的士兵,对他们来说,冬天真的才是刚刚开始,后面的酷寒真的太残忍了。
只是一刷,可能很多都理解不透彻、希望多多指正!
接近片尾,中村躲在老乾家里,父亲乾老四叹了一句“人呐”,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That’s Life”,很是精妙,适合作为本片的总结。
本部电影构建于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以乾四爷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代表,展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状况。
作为文艺电影,保持了典型的慢节奏,并广泛运用长镜头构成画面展示。
这部电影还延续了导演邢健偏好的黑白视觉语言,以及近乎默片的语言表达风格。
日据末期、黑白影像、始终盖着雪的冬日、没有青壮年男子的村子、不能吃大米和白面的年代、迷恋生殖和家族延续的乾四爷、无法言语但善良的老大媳妇坤儿、憨厚却因护着三弟被枪杀的老大、正直勇敢但不敢玷污坤儿的老二、自私又胆小的老三、装傻的傻子、世故的老先生、对民众严酷但对家人温柔的中村、流离失所失去双亲的中村的女儿、其实还有那段历史中被日本抛弃的开拓队的子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出现的是说着俄语和日语来“拯救”中国的军人。
全程看得压抑又伤感,到结局,只得叹息一声,人呐......命呐。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的缩影,没有谁在那个时代真正获益。
这部电影的最大惊喜是,导演把他对时代的认知和对剧中人物宿命的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精心的设计(彩蛋),值得去探究和品味。
比如片名中的两个“冬”字含义的不同,第一个“冬”指日军,第二个“冬”是苏军。
“乾”老四把捡回来的女孩子取名为“坤”儿,取乾坤、天地之意。
男为天,契合当时的男女地位。
坤儿的失语,暗示着女性的集体失声。
三儿拿着“被杀死的公鸡”,意味着“没有明天”,也暗示了三儿接下来的命运。
逃回家躲在地窖里的三儿,穿着的是国军的军装,意味着他从被抓走的壮丁变成了逃兵。
门前贴上对联中的“当归”和“茴香”,暗含的期盼。
从普通装束到身着军装,中村后来参加了二战。
作为黑白中唯一色彩的围巾,兜兜转转暗示着宿命的轮转......对于本片我唯一的痛点可能是黑白影像造成的,过暗的色调让片末人物结局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建议能酌情微调下。
不多见的大荧幕下的文艺片,应获得尊重支持与鼓励。
P.S.生于大东北的导演邢健,真心对“冬”有着无比的情怀,映后访谈透露下一部影片叫《秋后》......依然有种冬来的萧肃感。
#桃花岛观影团#
1944老东北伪满区,黑白片,又是日本兵又有翻译,无法控制的去往《鬼子来了》想,剧情更接近老流氓柯俊雄强迫舒淇拍的《浴女》,开片一个二十分钟手持跟拍长镜头让我就很喜欢,老演员高强的五官总觉得和史泰龙很像,又有喜欢的颜丙燕(化妆很细致,连脸上的皴都做了)。
颜丙燕演的真好,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全靠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去刻画一个北方农村妇女愚昧憨直善良又怯懦的形象,压着演,让你几乎完全忽略她这个女一的存在,但你细思考后又觉得这个角色的控诉性是那么的强,将女性受到的压迫表达尽了。
配乐用笛子和二胡分别演奏北方儿谣《月儿明,风儿静》但演奏的如此的悲凉绝望。
个人今年观影很喜欢的一部,当下还有如此认真制作电影的国人让人尊敬。
庆幸北影节,上影节都错过的这部2019的片总算在院线补上了。
要说不足,结尾用开拓团队长的女儿有点生硬,抄《辛德勒》的红围巾也不太高明。
想学老姜。最后还有条莫名其妙的红围巾。唉,这旧社会这鬼子都太坏了
“我们老乾家的香火啊”
为颜丙燕而来
很无聊
小细节非常到位。服饰,兵器,造景,是做足了功课的,甩市面上绝大部分历史题材好几条街吧。唯一的遗憾是定剪权不在导演自己手里,『冬又来』部分有些不连贯,颜丙燕老师的戏是真好,0台词却比《万箭穿心》还要出彩。男人是乾,女人是坤,失语的坤。
乾坤难改,女性失语
排片太少,第一次看晚场。一切都太熟悉了,反而不知道说些啥好。会想起《囚》母亲安慰儿子的片段,一个家精神和意志兜底的往往都是女性。
故事还挺喜欢的,前面确实节奏好慢,另外黑白片也不必弄得这么暗吧!看完半盲了
窗户外的光、老三上了嫂子,担心暴露自己所以要勒死对方么?中国的XXOO,完全没感,还是说这是农村式的比较命中率高不需要花招式么?看完整个感觉男人都没用…给惯的
坤儿,绝望又善良。颜丙燕的演技永远是最绝的。
讲人性的电影耐看
冬去没有春来——苦难历尽的人、还在竭力而活@20201114,又一城万达
看得不习惯,一切都很慢
颜丙燕加一星
就很沉闷。
因为姜文是这个单元的评委主席,所以下午那场他也在。很好奇他看到这部有着《鬼子来了》痕迹的电影,会作何感想呢。片子就正常吧。
做作与煽情
可能骂到的人太多了所以没有好评吧。
为啥会看 应为看了东北虎 东北虎可怜的老哥就是这里的可怜的翻译
2.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