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生动演绎“女人是一种处境”,女友显然在现实社会里更富对此的经验,此时的卡尔则是个“新手”,并不懂该怎么迂回其中、尽量保全自己又不得罪上位者。
当你处于社会权力的下游,同时又具备高性价值,你就会成为一块被狼觊觎的肥肉,无力保全自己,害怕又厌恶,却还得对着他们讲的笑话哈哈大笑,希望藉此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努力维持一种表面的平等。
相信任何女性都能relate这种感受。
时间长了又是另一幅景象,虽然主动的不是卡尔,他只是不得不配合,但是大家明面上嘲弄和鄙视的只会是他,即使自己的面子已经岌岌可危,也只能装作打闹一般地去抢哨子,只能近乎撒娇一般地向剥削自己的人乞求一个名份。
相对应的,“男人也是一种处境”,当把一个女人放在权力的顶点,她立刻就无师自通了一切潜规则性剥削的手段,开始熟练地剥削他人,恩威并施对方还得感恩戴德。
通过一对模特情侣在关系中的地位变化,揭示了社会阶级的本质,设计精巧而不着痕迹。
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没有什么主义,只有永远的权力,有权力就有阶级。
1.导演好毒,没有一条底裤能幸免,我腹肌痛。
2.男与女,巴黎世家与H&M,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上层与底层,富豪与男模,网红与普女,到处是一地鸡毛的对立。
相机咔咔,苍蝇嗡嗡,婴儿哇哇,手机咚咚。
3.屎是别人家的香。
美国共产主义者船长舌战俄罗斯大资本家,最后把酒言欢惺惺相惜。
马桶开合喷粪,rap踩点笑抽。
来自资本主义世界拥有权力的船长渴望社会主义,因为那里可以把权力用到极致;来自社会主义世界拥有财富的富商渴望资本主义,因为那里可以更好地赚钱。
这就是他们利益最大化驱动下的行为逻辑,姓资姓社都是虚的,本质是一丘之貉。
4.管你什么主义画大饼,恐怖主义一锅端。
5.卖手榴弹的会死于手榴弹,贩卖战争并从中谋利的会灭亡于战争。
6.母系社会源于生产力低下,剥削制度诞生之前,谁掌握生产,谁就掌握权力;而谁掌握权力,谁就得到“性”。
特权、压榨与阶级随之而来。
没有什么主义,只有永远的权力,有权力就有阶级。
7.两组对比。
一是男模与女模:在男权社会,女模所提供的女性之“性”是男性权力掌握者的普遍消费品,所以女模收入是男模的三倍,在男女关系中,男模更敏感多疑且有危机感;到了小岛上女人建立的母系社会,女模提供的“性”在女性权力掌握者那里已经不吃香,而男模提供的男性之“性”翻身把歌唱,可以用性换取食物(类似之前女模用性换取工资),于是在男女关系中,女模转而成为更敏感多疑有危机感的一方。
男模女模作为“性”的象征,是权力争夺的对象,此起彼伏背后的本质是权力更迭。
第二组对比: 富豪与男模,网红女与普女。
在船上(男权社会),男模暗自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富豪权贵较劲。
在小岛(母系社会),女模则与掌握大权的普女较劲。
底层与上层的角逐,风水轮流转,但凡尝到过权力的滋味,这场竞争就永远不可能结束。
8.共产主义船长杀的是布列松的驴吧,挥泪杀驴,杀完一群人安慰,然而有肉吃了,大家都很开心。
(狗头)9.富人是离不开穷人的人,一旦穷人意识到这点,就再也不甘心为富人所剥削了。
10.权力永远不会是上层主动施舍给底层,而只会是底层通过暴动获得。
11.娱乐圈时尚圈多为肤浅者。
“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对,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悲情三角》视频版影评)
Part 1:Ruben Östlund 是谁?
这位导演的性格实在是太有趣了!
他经常在采访里说,自己是拍滑雪影片出身,进电影学院之前对电影史完全不了解——是个门外汉。
一方面他喜欢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一方面他受教于哥德堡电影学院老师的教诲“Look into the core of the pain to be a human being.”于是,鲁本·奥斯特伦德就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开始摸索电影应该如何挖掘:“生而为人的痛苦”。
他先是拍摄了一个短片,关于自己的父母时隔21年后,第一次谈论两人离婚的始末。
鲁本·奥斯特伦德对这种,人们会本能的「闭口不谈」的事情特别敏感。
他特别想去追问,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开口谈论某些问题?
比如一夜情之后,两个成年人会如何对话?
比如和女朋友约会,如何讨论到底该谁买单?
鲁本·奥斯特伦德认为,如果他的电影能给到观众一个契机,去谈论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他把观众拉进电影故事的方式非常特别,那就是制造一个典型的 Ruben Östlund 困境。
Part 2 Ruben Östlund Situation 以他最近的「男人困境三部曲」为例。
在《游客》中,是丈夫也是父亲的Thomas,因为害怕雪崩而丢下了妻子和孩子,事后却无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胆怯,最终彻底崩溃。
在《方形》中,艺术策展人 Christian因为丢了钱包和手机,向一整栋楼的居民散步恐吓信,私生活的失控也导致了他在工作上的失职,个人信誉和职业生涯尽失。
在《悲情三角》中,模特Carl先是被困在与女友的不对等关系中,之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困境。
也许是多年拍摄滑雪电影的经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总是喜欢从「一场雪崩」开始。
首先,设定一个空间场景,可以是雪山、度假村、艺术馆、游艇或小岛等等。
然后,让身处其中的角色,遇到一场意外,可以是雪崩,丢钱包,沉船等等。
导致他们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大,但是却有些丢人,至少是你不想在公开场合承认的那种。
鲁本·奥斯特伦德特别喜欢去探讨,现代人在道德困境下的反应。
也就是人在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维持社会身份和道德尊严之间的矛盾。
经典的「鲁本·奥斯特伦德困境」让会角色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认错,也是他故事中的角色通常不会选择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就是否认,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会为了面子,让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发展成一个人的情感、家庭和职业危机。
最终,整部电影变成一场社会实验和人类观察,通过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困境之中,引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会如何反应。
鲁本·奥斯特伦德尤其对自己的生活圈层感兴趣,正因为知道欧洲人不喜欢谈移民问题,不想面对阶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他才一再的在电影里去挑战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去刺破那些人人平等的谎言。
甚至用一整部电影,抓住中产阶级精英的小辫子不放,直到他们完全崩溃。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Youtube Video,Google Image 和社会调查。
他说自己对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后,就会在网上搜索,例如 Worst man cry 的视频。
在画电影分镜的时候,会到谷歌图片里找灵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去看很多社会学研究资料。
看多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我觉得他本人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一样。
例如在谈到《悲情三角》的创作时,他说自己就曾和身为时尚摄影师的妻子争论到底谁该为晚餐买单。
So, if you go the Hôtel Martinez (Cannes, France) and you look into the elevator shaft you probably will find a 50 euro bill there. 如果你去到戛纳的 Martinez 酒店,在电梯井里很有可能找到50欧元纸币。
在《游客》被瑞典选送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时,由于没有入围,他在酒店里哭到崩溃。
Part 3 空间、建筑与社会隐喻让我们说回社会学研究,这次重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三部电影,他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趣。
例如:《游客》最后的巴士,《悲情三角》中的游艇,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出来其中对于社会或者国家的比喻。
你可能甚至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简单,例如荒岛实验,把社会阶层倒置之类的。
这谁都想得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类比,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金棕榈的电影里。
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船喻」,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比作指挥一艘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木船。
他将集体公民比作这艘木船的拥有者即船东,船东是所有者,但是缺乏必备的航海知识;喧嚣的政客是吵闹的水手;而哲学家(哲人王)则是观星者兼掌舵人,他知晓船的航向并熟练掌握着驾驭船只的「航海术」。
尽管水手们自夸掌握着这一技术并总是积极地向船东争取掌舵权,甚至不惜动用酒精和毒品、并贬损作为掌舵人的哲学家,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知。
借助这一隐喻,一个国家治理的现状显得通俗易懂。
这一隐喻,显然在《悲情三角》中被挪用。
只不过,导演似乎在其中另外添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大厦隐喻」。
这一空间隐喻将一个社会整体分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权力结构,对应的经济基础代表着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
上层建筑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富商与贵族游客,而中层则是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保证整个游艇正常运转的服务人员,以领班为代表负责执行体制的规则,满足贵族乘客们的愿望,就算是船长也能不例外。
(擦并不存在的船帆)游艇的底层还住着水手、厨师和清洁工,影片还特意强调了作为乘客的俄罗斯商富商,由于没有见过引擎室的工作人员而发生的争执。
「大厦隐喻」在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寄生虫》中也尤为明显。
这些比喻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已经不算是「隐喻」了。
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把这个比喻用影像和空间呈现出来。
《寄生虫》给人印象深刻的转折,是一场暴雨带给不同居住环境的人,怎样天翻地覆的影响。
而《悲情三角》里我最喜欢的桥段,是借用晕船和生理系统的崩溃,让乘客们不再能伪装出体面的模样,把他们打回原形,还原为人的样子,在生存危机下被独孤、绝望和恐惧笼罩。
而清洁工们听着摇滚乐,彻夜打扫乘客们的污秽,他们集体的工作形态,相互协作的效率,与上层乘客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悲情三角》里的阶级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比如二刷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次推开Carl的房门,问他要不要客房服务的就是 Tolet Manager Abigail。
他们之间的一门之隔,也是是两个阶层之间,默认地选择互不打扰,避免接触的生存法则。
一旦产生交集,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例如 Carl 的投诉让水手丢掉了工作。
一旦 Abigail 有机会跃升社会阶层,也有可能会对阻碍她的人产生杀意。
空间上的隔离只是电影的表层结构,而导演要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阻隔,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回避问题,才会想到为社会空间的固化做点什么。
Part 4 Ruben Östlund 的悲喜剧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故事,总是关于难以抉择的道德和生存困境,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得乐在其中。
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放在第三视角了,在公共空间里比如《游客》里的清洁工,《悲情三角》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在故事场景和私密空间里,导演还特别喜欢设置小孩和宠物的在场,制造一个严肃场景的同时,却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氛。
再加上巧妙地利用空间里的环境音,例如《游客》里漫长的上山传动带一直发出诡异的声音,就像这个正在被沉默和谎言肢解的家庭。
《方形》里的艺术装置,不断地打断一夜情过后的男女对话。
而《悲情三角》租出车里的雨刷器,制造着这对情侣之间的尴尬气氛。
还有那些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昆虫,都是导演特意用后期特效创造出来的,让观众产生【临场感】的元素。
最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电影很简单,在一个空间(Space)里的,一个群体(Group)中的个体,如何试图保全自己的面子(Face)。
故事通常围绕着三个关键词也就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Important),关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Sad),深陷其中的人却略显滑稽(Funny)。
于是,就形成了这三部电影里的三个男性角色(Tomas、Christian、Carl)在《游客》获得成功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他早就想好了,下一部电影《悲情三角》要搞个大的,从时尚圈、到亿万游艇,再到无人荒岛。
并且他的下一部作品也确定了,故事将发生在一架封闭的飞机上,名片暂定为《娱乐系统暂停》。
相信你肯定也会想看看,现代人会如何在飞机上度过没有娱乐节目的十几个小时。
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拍摄电影之初,就说自己一定要拍摄与观众互动的电影。
他和制片人 Erik Hemmendorff 在成立「平台 Plattform Produktion」 电影公司的时候,更是扬言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制作公司。
他一再地用电影去挑战观众们的底线,讲述几个移民的孩子如何打劫中产阶级白人的小孩儿。
去展现一个家庭中男人的崩溃,更是拿所有阶层的人来开玩笑,把艺术圈和时尚圈的人都讽刺一遍。
很多时候,投资人们都认为这将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了,结果20多年来,他和最初的制片人一路搭档,拿了两个金棕榈!
这个当年的电影门外汉,没有理由不开心!
好啦,感谢你看到这里,以上就是我在大银幕二刷《悲情三角》,以及回顾「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感受。
欢迎分享你对影片和导演的看法。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2022年11月10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
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
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
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
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
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
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
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
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
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
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
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电影到这里结束。
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大壮是个男模。
人帅,身材好,腹肌、腰窝什么的应有尽有。
有趣的灵魂千里挑一,好看的男模一抓一大把。
并且工资只有女模特的1/3.大壮下班后去看小美表演。
小美也是个模特。
小美下场后大壮和小美一起去吃饭。
吃好饭该买单了,小美装作补妆没看见账单。
大壮很不高兴,扭扭捏捏的一步一步的暗示、明示小美昨天说了她付钱的。
小美申辩说她记得,她没看见账单。
小美拿出信用卡,但是划拉不出钱。
于是用现金,但是现金不够。
为了减少尴尬,大壮买了单。
大壮买完单一扭头看见小美把钱又装回去了,顿时气的不行,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在出租车司机的鼓励下像疯子一样语无伦次的找小美吵钱架。
吵完又后悔,不停的给小美发消息。
小美显然也是喜欢大壮的,不但回来了,还主动承认错误。
两个人的沟通得以深入,感情显然也更进一步。
接下来的一幕在一艘价值2.5亿美金的豪华游艇上。
游艇上的服务员斗志满满,决心服务好客户,满足客户一切变态要求,为了小费冲冲冲。
游艇上有俄罗斯买化肥起价的,有买了it公司发财的,还有军火商。
每个有钱人的要求都不太一样。
俄罗斯富豪妻子希望游艇服务员放下手上的工作,躺进泳池享受人生。
也不知道穿着制服进泳池舒服的点在哪。
明明不愿意,为了小费,服务员还是很专业的迎合了她, 这还不算,所有工作人员都得放下手上的工作玩跳水。
原因只在于德国富婆想这么做。
理由是,她自己很享受人生,她希望别人能够和她一起享受人生。
享受你马。
服务员们咬着牙、挂着笑服从了她的安排。
客户离谱就算了,船长也很离谱。
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喝酒。
根本不做事。
日常管理全是中层管理人员搞定。
但是广告上有个船长晚宴的活动,是一定要船长参加的。
风和日丽,接下来的天气都不错,除了周四风浪会比较大。
醉醺醺的船长选择周四船长晚宴。
天气预报真是准,风浪按时变大了起来, 把游艇摇晃的左右摇摆。
船长肌肉控制能力很强,站得笔笔直,垂直于水平面,和甲板形成锐角,非常几何。
制作精美的菜肴被一道一道的摆了上来。
不知道是食材本身在厨房放置久了有点不新鲜,还是风浪晃的人不舒服。
总之,肉眼可见大家已经快受不了了,但是船长晚宴这么盛大的场合怎么能失态呢。
服务员们一道一道摆上来的美味怎么能不赏脸全部吃完呢,毕竟是善良的、善解人意的富人人设啊。
浪高船晃加上不停的吃吃吃的后果就是吐得昏天黑地。
一时间:落艇与狂浪齐颠,佳肴共秽物共飞。
杯盘狼藉随波荡,宾客狼狈滚马桶。
海风难掩酸腐气,残月空照满船凄。
本是欢宴成噩梦,豪华游艇尽唏嘘。
一艘小船在悄悄的向游艇靠近。
军火夫妇看见一个手雷。
多么的眼熟,因为是自己做的啊。
夫妻两激动的捡起了手雷。
轰的一声,游艇渐渐的沉了。
幸存者来到一个岛上。
谁拥有了十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利。
这次胜出的是游艇上的清洁工阿姨。
清洁工阿姨利用手中的权利确认了自己在群体里的绝对权威,接下来就宠幸了大壮。
这里大壮和小美又回到了舞台中心。
小美最后发现这个岛是一个度假村。
电梯来了,通过电梯就可以通往文明社会。
清洁工阿姨拿着石块从后面慢慢向小美靠近。
电影到此为止。
看完导演评论,我发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拍了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多重要的意义?
不是说同类的影片在近五十年中很难找到,而是说他一部影片就直接封神。
豆瓣评分不够高,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他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就是通过把资本主义拉下马,他把整个人类也拉下马。
他把人类这个纸老虎彻底戳穿了。
豪华游轮的船长嘛,一天到晚看不到影子,在房间里唱着国际歌。
最后去见马克思了。
卖军火的夫妇两,后来死在了军火手上(造业的人)。
带两个老婆上船的肥料之王,老婆都死了,还要从脖子上取下项链。
刷厕所的菲佣变成了丛林女王。
Yaya说如果我怀孕了呢。
Carl说自己不在乎付钱,而是希望平等。
Yaya同样也不在乎付钱,但她在评估,评估这些男人谁可以让她付出结婚生子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在她的行业里几乎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男性和女性处境的差别,男性可以把任意一件事单独拿出来放在天平两端,但女性不行,她们需要对这笔先尝后买的生意进行可行性评估。
但毫无疑问,在她评估的无数个男人里,只会有一个(好吧,也许会有几个)她选定的人,而大多数都会被淘汰。
那对于他们来说,是否Carl言之有理呢。
仅在咱俩的交往中是不是存在这不公平呢,或许是,但这和女性潜在付出的代价不在一个级别上。
因此这有点像上保险,大多数人上保险都是在白交钱,你只是在换取一个万一出现意外会获得保障的机会,但最终你们大多数人的钱都会定向流到某一两个真正出了意外的人。
所以,别说话,别讲理,别试图让对方理解你。
你要做的就是,可以接受,继续下去,觉得不满,转身离开。
通过海难来影射社会阶级的电影在文艺史上本就不算少,从早期威廉. 戈尔丁的《蝇王》到前几年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对于这个题材都有所阐释,而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电影对于社会荒诞的展示不仅仅局限在遇难后的荒岛上,电影通过三段式叙事,通过两个模特情侣卡尔和雅雅的视角切入了整个事件。
从第一幕的电影中导演就借用主持人的采访嘲弄了作为模特的卡尔,同时也暗示了他们是为了钱而出卖身体的人,而两个模特的组合也为后面故事埋下伏笔。
而电影的第一章节主要是展示了卡尔和雅雅并不良好的经济情况,同时略带讽刺了当下所谓的女性主义。
电影的高潮从第二幕开始,电影以几罐巧克力酱就定调了本章极其荒诞的风,伴随着雅雅和卡尔到这个游艇上的是他们贫穷的身份,而在以金钱决定地位的游轮上,卡尔虽然不是身份最为卑微的服务阶层,但在有钱人的眼中依旧没有任何地位,但于此同时他也鄙视着底层的服务人员,电影的荒诞主义在周四迎来高潮,先是富人阶级的为所欲为让所有船员去跳水,而这也导致了船长晚宴的推迟,而这次推迟也导致了船长晚宴的悲剧,在颠簸船上的饕餮盛宴也变成了一出闹剧。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美国船长和信仰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富商在暴风雨中高谈阔论,辛辣的讽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伴随着海盗的手榴弹,首当其冲完蛋的就是军火商,随后船沉电影进入第三章。
第三章的荒诞来源于阶层的反转,在离开现代社会后,底层的厕所清洁工阿比卡尔以其强大的动手能力成为了新的"船长",而富商们因为疏于锻炼成为了荒岛上新的"底层"。
同时情侣卡尔和雅雅身份也进行了反转,而雅雅和卡尔的模特身份也在这章形成了呼应,之前为了金钱而和富商一起的雅雅和为了食物成为阿比卡尔男宠的卡尔也互换了身份。
最后荒岛转变为商业岛的反转无疑使得这层荒诞意味更上了一层,当雅雅对阿比卡尔说出当我们出去后我可以聘请你为助理时,她的死局已定,随后卡尔那无视荆棘的狂奔似乎也更加证实了雅雅的悲剧。
电影除了在故事的编排上十分精心,在细节上也极为用心,雅雅和卡尔在出租车聊天时伴随的雨刮器刺耳的声音,可以视为两人对彼此言语的感受,船上卡尔在看到工作人员时是不是飞来的苍蝇也展示了他对于底层的鄙视。
同时卡尔和雅雅不论身处什么阶层都是以身体换取权力和阶层跃迁的行为也讽刺了当下社会的现象。
相比较于《蝇王》和《一出好戏》所展示的一个社会形成之初的场景,本篇更倾向于利用阶层反转以展现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无能为力,同时荒诞又辛辣的讽刺了当权者的无能和脆弱。
在电影故事性极佳的情况下,同时画面充满细节。
本人评分:8.65分,值得细品。
除了那些漫天飞“翔”的重口味场面,《悲情三角》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有一个角度,我发现很少影评会提及,那就是除了讽刺和隐喻之外,本片其实同样也是一部有关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教学片。
影片的三个篇章,正好对应了情侣,陌生人,上下级这三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遇到的沟通场景,而且选取的案例个个都极具代表性。
觉得我扯得有些不着边际?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电影的第一章。
卡尔和亚雅卡尔和亚雅两人之间的矛盾看似千头万绪,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钱。
相信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情侣、夫妻,都没少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
电影中的卡尔和亚雅,虽然进出高端场所,吃得是时尚圈这碗饭,但论其沟通方式,却根本谈不上前卫,吵吵闹闹与普通情侣并无二致。
只不过很神奇的是,卡尔和亚雅在一度谈崩的情况下,居然很快就能重归于好,甚至在本章节的最后,俩人的关系还获得了某种突破,这说明他们后来一定又做对了什么?
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卡尔。
讲实话,这位大兄弟在这个场景中的表现着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的确,两人的这顿晚餐本不应该由他来付钱,亚雅在账单端上来之后无动于衷的态度也确实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但问题是,当两人明显都已经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时,卡尔却不管不顾,一路从餐厅、到出租车、再到酒店,似乎非得立刻在这个话题上争出个所以然才算罢休,完全没有“挑选合适时机”这个概念。
而他在沟通中采用的那种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错”的做法,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男同胞的通病)。
为什么?
借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的观点,沟通中,“批评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只能徒使对方增加防御,并竭力替自己辩护”。
不管犯下的错误有多么离谱,都很少有人愿意批评自己,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所以,除非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对方的自尊、引发争吵,否则在沟通中你永远不要指望能靠批评来说服别人。
以卡尔的例子来说,虽然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但是与直接在现场发作相比,更加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另外找一个气氛融洽的时机,平心静气的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否则,你越是急切地想要证明对方错了,对方反而就越会为自己辩护(甚至搬出非常拙劣的借口),直至两个人鸡同鸭讲,彻底闹僵。
而反观亚雅,在这场沟通中同样也表现不佳。
亚雅其实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卡尔为什么不满,但她却始终选择回避问题,甚至曲解对方的意思。
当然,她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这里不讨论两人观点或是目的本身的对错),但问题在于,即便你是想借助这种方式对卡尔进行“服从性测试”,但当你发现对方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自己不可能达到原先目的的情况下,就应该及时收手止损,更不该将错就错地继续试探卡尔是否会因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而服软。
这种做法的意图如此明显,以至于连那位吃瓜看戏的出租车司机都瞧出了端倪。
亚雅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最终令矛盾激化,俩人不欢而散。
所以,两个人都在沟通中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这种局面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冷战,而且还是拉开架势打好久的那种冷战。
但为什么后来俩人又能快速地重归于好呢?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亚雅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么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要么是出于自尊心而不愿主动认错,沟通的双方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对抗当中。
但其实,如果你想在争执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做法。
这是因为,当你快速、直接地承认错误时,你其实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更加“高尚”的地位。
前文我们说过,任何人都会尽力为自己辩护,但一个能坦承自己错误的人,却会显得不同凡响,并且立刻在沟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渴望着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心理需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
因此,当你首先认错时,等于是先一步替对方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那么此时他无法再通过批评你来证明他的优秀,只有通过表现的比你更加宽宏大量,才能获得更加“高尚”的感觉,进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你看,当听到亚雅坦白了自己的做法之后,卡尔的反应就是上述理论的绝佳诠释。
他并没有继续责怪雅娅,而是立刻开心的说,我爱你,称赞亚雅的确是个“大方”的人。
此前俩人争吵的那么凶的话题,几乎弹指间就烟消云散。
这就是主动承认错误的威力,亚雅通过这种做法向卡尔释放了正视问题的态度,卡尔因此感到了被重视的“价值感”(立刻豪言自己要让亚雅真的爱上自己),他们之间的问题其实也就已经被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人与人交往中,“价值实现”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被其驱动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第二章。
游艇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你也有机会登上这样一艘价值2.5亿美元的豪华游艇,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名流并肩而坐,你该如何打开局面和他们交上朋友呢?
卡尔、亚雅与“屎王”迪米特里相遇的场景就是个典型的教程。
最开始,迪米特里看着这对在食物前面摆拍ins的情侣起了兴趣,于是饶有兴致地主动搭上了话茬,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搭讪,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而真正拉进他们距离的,是由于卡尔问了迪米特里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
这句话显然问到了对方心坎里。
要知道,每个创业成功的老板都喜欢追忆自己的奋斗史,即便是游艇上的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社会名流”也不能免俗,因为如前文所说,所有人都渴望在他人面前获得“价值感”,而卡尔的问题恰恰就给了迪米特里彰显自己成就的机会。
其实你可以注意到,卡尔当时这句话完全是随口一问,甚至之后他也完全没有机会插嘴,只能拘谨地听迪米特里滔滔不绝的说下去,但是你猜怎么着。
这位富豪对这对小情侣印象好极了,在游艇上他们显然结成了关系还算不错的好朋友,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卡尔瞎打误撞做对了与人沟通的两个关键:其一,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其二,善于静听。
与此类似的,还有卡尔后来在船长晚宴上与军火商两口子聊天的场景。
此时卡尔似乎已经发现了这样开场的好处。
于是他故技重施,依然抛出“你是做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对方也的确同样被这个话题紧紧抓住,卡尔稍作引导,两口子就开始兴致盎然地追忆起自己的军火生意发家史。
所以你不要因为这些富豪们的显赫身价就觉得他们自带某种光环,其实在人性层面,他们同样也需要获得被重视的感觉——毕竟登上豪华游轮本身就是这种心理推动下的消费行为。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IT创业公司老板。
他虽然自称“so fucking rich”,但到了游艇上却依然在急切地寻求“自我价值实现”。
因此,当亚雅和迪米特里的情妇拉着他一起拍照时,他立刻激动地宣称要为两位美女买劳力士手表,而且还向坐在一边的卡尔和迪米特里连声称赞,“她们是非常非常好的姑娘,既大方又有爱心”。
这种夸张的反应相信一定会让观众忍俊不禁。
在旁人眼里,雅娅她们可能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热情的跟他合了一张影罢了,但是对这位仁兄来说,却正好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渴求的东西。
对他来说,劳力士并不稀罕,而雅娅这样的大美女跟他合影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自重感,才是无价的。
而更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得说是迪米特里的老婆。
如果不是她任性地要求整艘游艇的员工都下海游泳,厨房食物就不会变质,那么当晚船长晚宴也就不会变成一场灾难,再之后的海难也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位贵妇想要通过这种“强行”关怀他人的行为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号令他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做法也同样满足了她彰显自身阶层地位和权势的心理。
而这一切,说到底,依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抓住这一点,你也可以跟富豪做朋友。
岛 当然,对于你我这样的苦逼社畜来说,白日梦做做就算,更切实际一点的,还是要琢磨一下如何跟公司领导打好交道。
而在这一点来说,电影第三章围绕清洁工阿比盖尔展开的故事,就对我们充满了现实意义。
当往日的名流们流落“荒岛”,原先文明社会中以金钱、名望等要素确立起来的阶级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存能力就成了硬通货币。
于是,作为众人中唯一一位知道如何生火、捕鱼的人,阿比盖尔自然就有拥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
在这种环境中,她几乎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翻盘成功,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地位。
看着往日自己低头服务的对象反过来开始对自己谄媚,俯首,甚至甘心被操纵时,阿比盖尔的自重感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如何与这样的“独裁者”沟通?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迪米特里。
当他发现荒岛上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这位顶级富豪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第一时间选择臣服于阿比盖尔的权威,不管是承认对方“船长”的权威,或是拿出劳力士表交换夜宿救生艇的资格,亦或是后来阿比盖尔捕鱼归来他鞍前马后地花式奉承,无比殷勤的打灯引路,等等这些做法,都做得心甘情愿,诚意十足。
因为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混到金字塔顶的老油条来说,他无比敏锐的了解到,这就是阿比盖尔需要的东西,只要让她充分得到自重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那么自己就能安全无虞的在这个荒岛上活下来。
而反面典型,又要回到我们年轻稚嫩的卡尔身上。
因为迟钝,或是自尊心作祟,卡尔在偷吃食物被发现后,下意识地想要反抗“暴政”,结果受到了进一步剥夺食物的惩罚,最终沦落到“卖肉为生”的下场(当然他似乎对自己“男妃”的身份并不反感)。
而同样因为沟通失败而下场悲惨的,还有雅娅。
是的,在我的理解中,电影结局处雅娅一定是被阿比盖尔杀死了。
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阿比盖尔万念俱灰下的疯狂,还不如说是亚雅是被自己的一句话断绝了生路的。
哪句话呢?
就是雅娅最后面朝沙滩喃喃自语的那几句:阿比盖尔……或许你可以来为我工作,你可以当我的助理。
我们无从得知,雅娅此时是否已经察觉到身后杀心四起的阿比盖尔。
但无论如何,从她最后说出来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亚雅其实从来都没有真的认识到阿比盖尔的心理诉求,亦或者,是她此时由于逃生在即而口无遮拦,高兴地忘记了自己这番话隐含的危险信息。
对阿比盖尔来说,亚雅口中的“帮忙”,只不过是带着“俯视”的角度,施舍给自己一个继续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依然是一种要被人踩在脚下的生活,而雅娅却把它当成是一种恩赐。
这种隐含的对自己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无疑更加刺痛了阿比盖尔,提醒她一旦回到社会之后会是个什么下场。
而这一点对阿比盖尔而言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雅娅应是必死无疑的下场。
很多观众或许会因此而对亚雅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那么我们不如这么想,如果电影的最后一幕继续下去,亚雅能真正的站在阿比盖尔的角度,关心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她接下来说出的话,或许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她脱离这种“下等人”的生活,而不是再把她推进另一个火坑(当然,雅娅或许不认为给自己当助理是个火坑)。
真心或假意我们不论,但或许只有这样,阿比盖尔才有可能放亚雅一条生路。
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因为沟通失败而得到最惨烈的下场了,大家千万要引以为戒哟。
The End.
自动演奏的钢琴,后厨中响起的国际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讨论,上吐下泻,屎满金山,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者和美国的共产主义者,拿着手机查名人名言,共产主义专政下,你只能听话;价值2.5亿美元的经济大游轮在一颗手榴弹挑起的战争之下就会轻而易举的崩塌,三段故事;男女主人公是因为受邀参加这次旅行,他们并不属于这个阶级既不属于船员们是为这些有钱人打工,也不属于这些有钱人,规则的缔造者,像是大开眼界一样,主角们闯入了这个世界,隔阂;女主被恶毒女人照顾,男主被劫色,在现代世界中,他们彼此猜忌不信任,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岛上的原始社会中,他们彼此帮助;被现代社会的荼毒,快饿死了,去杀一只动物都下不去手,杀掉之后,还有三个人抱头,相互安慰,野性的丧失、可悲可叹;男主接受不了在现代社会中女主比他挣的多每天与女主吵架,可他却能接受在原始生活中那个掏厕所的恶毒女人给了他鱼。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异化
一个有潜力的故事,但需要大刀阔斧地改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影并没有对未来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而是反复纠缠于现有的各种问题(which we already know too well). 当唯一的美国男性隐身,当菲律宾移民工人在岛上转身变为新权力的象征,电影其实倒退回了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这种倒退有意无意地继续鼓励着对有色人种和对女性的恶意。
就这
前半段还有点意思,后面竟落脚到如此俗套又刻意的剧情里。
感觉就是在对人类建立起来的阶级秩序和情感生活进行低俗的嘲讽。个人最喜欢第二段的后半部,反差到极致的荒诞深得我心,但是到第三段不仅既视感满满,而且沦为了导演的一场脑内自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在嘲讽导演自己,如果真的是,那就一个字,绝
2.5 “We've lost dancing.” 你总在认真之时开始发笑,这让我开始悲伤。媒介发展必然的非人产物。荒谬的褒奖,崩塌的言语,鲁本是一位被互联网平面讯息(实时互动的虚假经验)所掌控统治的Youtuber作者,人文危机陈述始终隐藏在自以为是的景观式符号表达之后,他与哈内克的区别就是书籍与网路的区别。告诫世人对任何事物的深信不疑显然是最大的愚蠢,对任何话语的沿用显然是最大的无能,它并未突破媒介承载的壁垒,拥有了并不属于它自己的自由,像是投奔了非人世界后终结了自身无奈的存在。即便警示思辨毫无价值,人类意识形态与权力制衡的荒谬之处早早在船舱内揭示,后续的孤岛只为宣泄单纯的恶趣味。如果选择现在荒漠的一边便能够收获了真理的话,如果「方形」是一种可能,那「三角」正式宣布揭晓了鲁本拙劣的一面。
分不清是电影拍得太恶心还是电影拍到了一些恶心的东西,也不失为一种魔法。强烈建议鲁本下一部拍拍张兰和汪小菲,将视线转向神秘的满族后裔,丰富的素材必将令他眼花缭乱,三封金棕榈有望。
我好爱
陈旧。三章探讨,只喜欢第一章,花费的力气不大,只需要零星一点空间就对处于某段感情关系中的男女之事作出了很到位的讽刺揶揄。后两章则是反例,费力不讨好,无甚亮点。
不是谁都可以拿两次金棕榈的。个人认为比《寄生虫》还要出色,三段式的故事也和背景三角的立意相同 — 人类被困在这样的一个“三角”之中无法挣脱。
我脑子里:“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
好无聊啊,唯一明智的是停在结尾。再就是让所有人玩滑滑梯,这样剧组人员都有机会了,现实成了映照,毕竟租了个游艇。鲁本两次拿金棕榈真的离了大谱,方形也是无聊得要死。建议鲁本放下身段来中国深入农村考察一下,别老带着中产阶级的眼镜看无产阶级的画了,还洋洋得意感觉自己讽刺了中产阶级、资本主义。
黑色幽默疯逼剧情,对人性的三重考验。开头是两性平权的探讨;然后上了游艇,发现在“阶层”面前,平权似乎不重要了;然后游艇失事,变成了社会实验,在“生存”面前,阶层似乎也不重要了
3.5 Sexy doesn’t mean the real sex.
并不太理解导演为啥要把三段并没有多少关联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剧情走向也从现实变为荒诞,脱离社会属性的身份与人际关系再解构,金钱已经不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第三幕和《一出好戏》也太像了。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过誉的金棕榈。三角是眉间的形状也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拍出了三角,没拍出悲情。只有恋爱里才男女平等,只有秀场上才人人平等;微妙的”generous”, “enjoy this moment”,到第二章中俄国老大爷拿到麦克风开始爆笑,第三章泄气了,但如果是Boat, 那可能会是Life of Pi 的B面。想到昨天看到齐泽克说的,true ecologists love trash. 要是爱当下的世界也应该love shit, 就像那英国老大爷乐呵呵地拿帽子去盛…针砭时弊和搞笑的处理可能不是很好的搭档,至少在本片里有laugh it off 完了拍屁股走人的意味
我爱你,因为你给我鱼吃。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表白。
第一段像更浅显的《游客》,第二段像更低级的《方形》,第三段像… 我最爱的美国真人秀《幸存者》哈哈哈哈哈。
第一段餐桌对话偷师坂元裕二,第二段做作游轮远逊于《白莲花度假村》,第三段才是名副其实「岛屿上的煎熬」吧。看完的感想只有大喊:鲁本疯了,林顿疯了,还我时间。(想吃哈里斯·迪金森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