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非常不喜欢电影中喜儿婆婆这一人物形象的设定,虽然她因为意外失去了丈夫,唯一的儿子也瘫痪在床,生命岌岌可危。
但这个本应该让人同情的角色却花了太多时间来质疑自己善良的儿媳,甚至出面阻挠呼吸机的制作。
她将谣言和名声看的太重,也因此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对于喜儿的付出,她不仅没有感恩,反而总在挑刺,对于柱子自编自导的谣言,她偏听偏信,从不曾尝试给予儿媳最基本的信任。
所幸在影片的末尾,她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否则我真的不知道喜儿要怎样在这个家庭中继续生存......
《心之界限》是一部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开头直接用「倾家荡产借遍全村可能还是无法挽回」将生命叩问,是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咬牙坚持?
还是顺水推舟及时止损——狠心放弃?
如果生活已经像被放在油锅里面烹炸,在现实中怎么选择都不是「错」,但是善良的人一定不会做生命的背叛者,哪怕一颗心被「误解」被「唾弃」到千疮百孔,只要呼吸还在,就能看到希望。
这恰恰是逆境都没有办法拒绝的力量,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面对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人生真相,这份完美答卷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
影片中对人性的描写成为了一个亮点。
因为两万元钱而提出的交换条件,让个人感觉到柱子这个人内心的私欲与狭隘。
但是,柱子的选择是站在个人利益角度的,也许我们外人并不能够批判什么。
这个情节,令我想到了《我不是药神》中的彭勇,他是为了钱开始贩售印度格列宁,他最初的想法是为了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他不眼睁睁的看着父亲死去。
站在自己角度做出的选择,主人公的内心是复杂的,也许是对、也许是错,都不能进行“标准性”衡量,因此人与人始终都是不一样的。
机缘巧合之下,和影迷会的成员去看到了这部影片《心之界限》,只觉得眼前一亮,因为它和现在层出不穷的商业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影片。
一开始,是被它简单质朴的画面所吸引,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没有完善的设施,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一条怒江还将他们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阻断,进出村庄都要依靠细细的一条溜索。
而影片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淳朴的村民形象,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造型,却看起来十分真实。
虽然,这部影片没有对环境的强烈渲染和对人物的过度刻画,但是却能在不动声色中,一点点解构出一个小村庄里的人情味。
这人情味一开始被一场分工明确的葬礼所揭露,接着便是被一个小小的呼吸球所维系着。
全村的人日日夜夜,不辞辛劳地按压着那个呼吸球。
手酸了,自家的活计也干不了了,也只是随口抱怨几句,却一直信守着这诺言。
这一份淳朴和善良,是城里忙着赶走病人的医生所没有的。
然而这部影片的意义却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
人心虽善,却也会因为一两句流言蜚语而起了隔阂,也会因为一两句挑拨离间而变得互不信任。
就是因为这些隔阂和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才让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让生命变得如此脆弱。
喜儿对王富贵和柱子的欺骗是隔阂,村长一次次的隐瞒是隔阂,还有阿圣爸的一言不发的牺牲也是隔阂。
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隔阂使得人心间的邪念和报复不断发酵,让柱子对喜儿一家的怨恨不断加深,让他最终把阿圣的死亡当作了心灵上的安慰。
这隔阂也让从一开始就帮助喜儿的王富贵心灰意冷,面对昔日热情的乡亲们的孤立,还有昔日好兄弟阿圣对自己的误解,他最终崩溃了。
有时候,仅仅拥有善良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会让事情陷入更遭的境地,因为相互理解才是开启人心的钥匙。
人心的界限需要坦诚和换位思考去打破,开诚布公、解除误会、坚守初心、保持内心的一份善良,最终才会守得云开见日来。
还记得片子开头,老村长说的一句话:“这死没良心的怒江水,隔断多少人情!
” 但是隔断人情的又何止是这涛涛的怒江水,而连接人心的又何止是这一条细细的溜索!
心心念念的国庆长假终于来了,不过出行路上车辆排长队,景点游玩脚踩脚的度假模式却还是年复一年。
有意思的是,不止是外出路堵,今年的国庆档院线也玩儿起了“塞车”潮,《李茶的姑妈》、《影》、《无双》、《胖子行动队》、《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营救汪星人》等十余部不同题材的影片竞相上映。
纵观国庆档院线,豪华演绎阵容、斥巨资制作似乎还是叫卖作品的标配,口碑更是一如既往参差不齐。
不过,笔者号称影评界“清流”,当然不会走寻常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云南本土题材电影《心之界限》。
大家可别小看这部影片,它在题材上以小见大,演绎上相当走心,拍摄手法上更是去繁从简,展现了一幅质朴却又意味深长的农村生活画卷。
下面不妨让笔者娓娓道来。
再现“药神”,一样的配方药效不同 前不久,一部拥有中国现实主义批判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刷爆票房,影片中由一颗小小的药丸引发的故事,更因折射着种种社会矛盾,引发了大部群体的共鸣。
“药神”余温未散,《心之界限》又以反映我国医疗现状的现实题材进入观众视线,而与前者拥有繁华都市背景不同的是,该部影片将视角锁定在经济水平相当落后的小村庄,影片女主人公的丈夫因生病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她在闭锁的村庄里遭遇了人情冷暖,在顽强面对生活困境的同时,一场磨砺人性的桎梏也随之而来。
影片开场时,主人公喜儿在老村长门口从白日跪到黑夜,只求老村长能作为担保人,为丈夫阿圣向村里人借到救命钱。
怒江旁的山尖尖上所有事物都显得尤为质朴,小村里人行穿梭各自谋生,几乎没有人能够大发善心再去填补喜儿一家的“无底洞”,这是影片开场赋予给主人公和观众感官上的绝望处境,也使该片故事线索不断在“预期外”发酵。
与有徐峥能够给予救命稻草的“药神”相比,在《心之界限》中,阿圣仅存的救命绳索就是喜儿不肯放弃的念头。
现实版“一出好戏”,怒江隔断世外情 在拥有黄渤、王宝强、舒淇等豪华演绎阵容,三百多人的核心团队幕后制作的喜剧电影《一出好戏》面前,同样以“荒岛人情”故事叙事手法展现的《心之界限》显得十足小规模:投资不到200万元、整个剧组仅60人拍摄制作,就连演员都是本土化生面孔。
但是,没有公共流量和吸睛噱头的影片,就真的是不值一看,然后理所应当被淘汰、被冷藏了吗?
笔者的答案,肯定不是。
因为发生在《心之界限》里的故事实在是太真切,真切到可以直直钩住人心,导演甚至吝啬于去夸大一点点表演氛围、拒绝商业模式,却将故事里人物的一呼一吸、场景里的一草一木展现的引人入胜。
在《一出好戏》中,观众看到了深陷荒岛的游客们如何在四面大海中生存、进行人性挣扎,这种末日情节下的人类共处模式,道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欲望及纷争。
而在《心之界限》中,这个被波涛汹涌的怒江水隔绝的山村里,被疾病压垮的喜儿一家和村庄所有人,也面临着细数不尽的人心冷暖,阴谋与流言。
影片中出现的繁星视角与《一出好戏》中浩瀚大海一样,深邃无比,在看似美好的表象中镌刻着世事无常及变化莫测。
光“影”架构,折射人性双面镜 由张艺谋执导,邓超、孙俪夫妇主演的《影》在影像风格上再次突破,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张艺谋将中国水墨丹青画风格搬上银幕,黑白色调也衬托了片中涵盖的人性和权谋。
不得不说,独特的光影架构,往往能为影片的故事意境晕染加分。
而在接足地气的《心之界限》中,独属于影片的明暗色调,也为故事增强了代入感。
首先是山村里的白天,蕴藏着山水生机,喜儿为阿圣的命运四处奔波;王富贵研发的“呼吸机”正待完成;村庄里人人轮流为阿圣按压呼吸球;跨越怒江的绳索更昭示着村庄不屈服于现实困境的倔强。
但在黑夜,柱子的不甘在萌动;阿圣妈的介怀在滋长;村庄四周压抑沉闷。
这些黑色,汇聚成流言蜚语,变成了吐沫和口水,变成了人性的自私与罪恶,如山倒一般压垮白日的光明和希冀。
截屏片中画面,这段光影运用浑然天成,对于观影者而言,有一种似要宣泄之感呼之欲出。
社会医疗现状、贫瘠村庄生活万象、主人公遭遇的种种境遇,让这部影片 “小集大成”。
片中有关人性善恶的表现手法自然流畅,所有人物的特性都有迹可循。
有感兴趣的不妨在爱奇艺搜索片名《心之界限》,看看这部小成本投入的电影究竟有何魅力,再感受一番喜儿的故事究竟有多“真”,她所遭遇的人性,又离我们有多“近”。
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影片,心之界限到底在哪里、如何跨越这个界限,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考量的问题。
自制呼吸机这条线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随着这个想法的提出、实施、中断、完成,村里人之间的相处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心与心之间的界限也由小变大,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关键在于不信任、不理解、不沟通,这也正是影片中所想要表达的“心之界限”之所在,而突破此种界限局限的方法,就是信任、理解、沟通。
当人们之间没有了沟通上的障碍,心不设防,给予他人更多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遇上再多的困难也不怕,因为人们的心之界限在缩小、缩短。
任何一部影片上映,大众都会褒贬不一,有喜欢的,也有吐槽的,毕竟要让每个人都喜欢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该部影片让人感受到温情世界的淳朴与善良,涤荡了繁华都市的喧嚣,让人深刻领悟到“人性本善”的真谛,值得我们为之鼓掌。
可美中不足的是,当中的演员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他们身上的本土气息较重,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显生涩,而有的人却极为欣赏这种“不做作的朴实”,这大概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义吧。
电影《心之界限》以丈夫生病为引,描述了一对夫妻为治病而上下求索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挣扎的结果依然是徒劳,活着的人的生活仍要继续,围绕丈夫生病求医和借钱等相关的故事、情感纠结、善恶博弈,终究随着电影的结束而逐渐被掩埋入土,虽然依旧在未来的生活中发酵,转变成新的动态和生物,但是至少在电影中,终归被希望覆盖,被未来掩埋。
喜儿是剧种饱受摧残的典型性农村妇女角色的代表。
作为主角,电影《心之界限》并没有自始至终的呈现出其勇敢,或者自始至终的歌颂其情操。
剧中不止一次的明示暗示喜儿想过死,希望借此寻求解脱。
喜儿的挣扎使之像一个人,而不是悲情女英雄。
但是电影《心之界限》中并没有深入刻画喜儿与丈夫的情感,“你以为我不想死吗,我是怕我死了之后,你会孤独死。
”也只是作为丈夫阿圣自我阐述不敢死去的理由,可其中有几分是为了妻子,几分为了自己,谁也不得而知。
电影中,喜儿或者为了丈夫的生病不止一次的大哭,神情木然,甚至躺入未下殡的公公的棺材,或者是为了丈夫生病需要的钱款,求遍全村,给村长下跪到半夜,答应肯借钱的柱子,只要柱子肯借钱,“如果阿圣死了,喜儿要改嫁给柱子”,甚至愿意承受婆婆和丈夫、村中舆论的多重怨恨、猜忌、攻击、嫌弃。
喜儿到底图个什么?
这是我观影阶段自始至终的疑问。
按照《中国婚姻法》,喜儿有离婚的权利,虽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角度,其在丈夫病入膏肓时离婚违背道义。
但是这也说明喜儿并非完全必须与阿圣及婆婆绑定。
那么,丈夫阿圣又有何依仗喜儿不会离开自己,无论自己如何脆弱如何折腾?
似乎电视电影中但凡生病中的人都会有自私任性的权利,于是可以借陪伴志名,行欺负、欺辱妻子之实。
剧中始终没有介绍喜儿与丈夫之间是否存在爱情。
生活也始终是妻子喜儿来支撑,无论是为丈夫治病的支出还是物质生活的支出,丈夫和挑剔的婆婆似乎也只是喜儿的腿挂件,还是拖后腿的腿挂件。
如此,不得不思考,在这场婚姻中,丈夫阿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烘托喜儿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是为了引出故事情节,还是为了表现求医难生活难?
然而无论是以上哪种,阿圣的丈夫形象也只是被符号化,缺乏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却要求妻子回报、付出,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家庭并无任何不同,当然放在当今社会两性热点话题中的“婚后变相失夫”也是契合的。
由此可见电影《心之界限》隐含的两重涵义,即从婚姻家庭层面来看,剧中的喜儿既活在封建社会中,又成为新时代婚后一切只能靠自己,丈夫形同虚设型妇女的典型代表。
这也是电影《心之界限》的时代性、社会性价值所在。
电影中,主人公都住在大山中,看病得通过溜索渡过怒江才能去到县城,去到医院。
但是哪怕是县城里的医院配套设施状况也不良好,仅有一台呼吸机。
试想一个县城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几十万人口的医院,只有一台呼吸机,急诊的病人要如何处置?
莫说村庄和县城,在我生活的二线城市大医院的床位也常常不够用。
有一次我手骨折住进省里最好的骨科医院,没多久床位就开始供不应求了,一天看到一个身上满是血,膝盖还在不停冒血,整个腿形状扭曲奇怪的人被人架进医院,没有椅子可坐,没有床位可趟,只能坐在角落一个连靠背都没有的板凳上,阵阵呻吟表情痛苦。
过道上的床铺都已经发放满了,大伤小伤都都只能这样躺在走廊上,人来人往被注视着自己的伤。
每次拍片都要排许久的队。
我国医疗资源看上去如此匮乏、治疗价格常常非常高昂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明星效应”突出的时代,很多影片都会用明星大腕和流量小花们来撑起一部电影的门户,而这部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不着丝毫的明星痕迹,观众仿佛在看一个真人故事。
诚然,明星演绎的故事的确能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喜爱,可真正震撼人们心灵、洗涤灵魂、发人深省的,却是一个个真人真事。
影片中各个人物的台词并不华丽,就连充当“情感纽带”的老村长也没有华美、文艺的言论,朴实无华的语言好似狂风暴雨,涤荡着人们的灵魂,这就是真挚与真实的力量。
淳朴的网大 其他片子真应该学学 演员的眼神忘不了…
剧情不错,演技赞,新颖不落俗套,导演赞赞赞。但是有些细节有点让人出戏,不过不影响怎个观影。
我是看到妹爷才看的,可以看出他的演技挺好的,支持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语言太朴实、太克制了,看着看着一不小心就震住了,连叩问人心都不动声色,当一个人生和死变成了别人的选择,只是想想都觉得可怕,幸好啊,最爱的那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这是考验,也是幸运,更是奇迹。
像山一样坚强的电影
善良这种东西会感染和传播开来,如同星火燎原,原本狭隘自私的想法也会被净化。少数人的善良带动了多数人,看着一群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在人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的感动,你会觉得这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一部好剧,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正能量澎湃。
蛮不错,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真实朴实的片子来冲击我们的视野!期待善良这东西能传播开来。
真实到直击内心,现在的社会普通人光是活着就不容易的,生活再苦,也要保持心底的那份善良
一直很喜欢看有关人性的电影,这部依旧很苦很深刻,有人建议用方言,不过个人觉得方言还需要是了解那个地方的文化的人才能听懂,普通话也挺好
不要去窥探人心,不要去试探人性
真实,朴实
不错,就喜欢看这种乡村气息浓郁的片子,真诚和实在。喷饭一幕演得真好,恨不得删他一巴掌。
人性的拷问对比是一个不错的分析方式,它能够让一些隐藏的真实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人物颇具比较意义:王富贵与柱子,二者的光明磊落与口蜜腹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其实也是人性的美和丑、善和恶的拷问与对照。人性本善,可面对如今繁杂的各种诱惑,善良的光亮似乎变得越来越微弱,而丑恶的嘴脸却慢慢浮出水面,这也让很多人产生“好人没有好报”的想法。哲学理论中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充满曲折的,总体趋势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反观这部影片,善良的正面必将战胜和取代丑恶的反面,这也是哲学上所说的“必然之势”。
又一部反映我国医疗现状的现实题材影片,妻子为了保住丈夫性命,自制山寨呼吸机”,为丈夫延续生命,特别感人又发人深思啊!
非常好看的电影,珍惜健康的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每个人和别人相处都有恰当的心的距离。珍惜当下。
毫无逻辑的意淫。
怒江两岸,多好的题材呀!就是风格上没有把握的太好!虽然拍摄是有难度,但是长短镜头之间的转换,有点不行呀!
拍得很电视剧化,也很小家子气,偏向于现实却显得不够现实,开始怒江的镜头看到后来完全没有意义,片中还出现了前后色调不一致的地方,都让整部电影的质量大打折扣,结尾用现实事例也与影片人性等主题缺乏联系。同样是关于呼吸机的电影《一呼一吸》就更好地融合了爱情和纪念等元素,格局要大很多。
一部很棒的片子,内容很走心,推荐一下大家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