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太值得尊敬了。
1.矛盾与对立总是最迷人的主题,曾经的国家功臣,掌握着最高的机密,但终究只是祖国的一颗棋子,说弃就弃,但依然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他的standout可以顷刻颠覆整个国家。
自身却是个科技天才+充满charisma+爱drama的逗逼老头,可以说他自导自演的drama撑起了这部纪录片80%的亮点。
2.有几个瞬间甚至为普京感动,这不就是我们的曾经吗?
无论用什么手段,我们必须用一切手段,来让这个国家重新强大起来,至少要让自己的人民感到强大、感到来自我们身体的自身的力量,如此我们才可以继续与这个世界对抗。
而体育就是最好的表达,最原始、最纯粹,有关力量和速度,这些都是决定胜利的最关键要素。
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战斗的胜利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3.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信念感,以及要去改善世界不公和邪恶的使命感,这也许是美国人身上很值得全世界学习的一个点吧。
当然这一次的行动也让美帝人民品尝到一些作为世界政治格局核心的美苏角力中胜利的光荣感,由FBI出面,去调查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计划,还是他们最有征服欲的对手老俄,世界警察的自我定位昭然若揭。
4.片子讲述的是全球性全体性事件,以中国人的智商,其实可以想象中国体育界内幕的种种黑暗吧。
但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可以时时看到这么一部在俄罗斯百分百被禁播的片子。
5.每个当事人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每个人的努力却最终促成了这一件事件真相的揭露,不论后续影响的大小,但有关真相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被人知晓。
这就够了。
为证人和制片人的勇气点赞。
和海豚湾、象牙行动一样,美国人再次行使了一次正义,每天前进这么一小步,就已是不易。
可去你的吧,真有你的意识形态浸染整个片子大众媒介经过编译变成愚弄大众的尖锐武器,许多镜头的恰当衔接似乎已经暗示了事实的真相。
在这场罗生门中,人为的创作出了违法者和惩戒者,有着极为明显的个人倾斜和极为鲜明的政治语调。
过度的戏剧转折破坏了纪录片本身的质感,作为纪录片单元获奖还是屈才了,应该是更适合作为剧情片参与竞争。
这主人公多次引述《1984》,影片后半段更是以革命者的角度看待他,事实上,他也不是什么好鸟啊,无论是帮助布莱恩违规使用药物还是“勇敢的站出来揭露俄罗斯政府对于药物的违规使用和对于人类道德伦理感的摒弃”都来自于一个极为单纯的目的:保命。
无法想象一个革命者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才像世界昭告,这算什么?
婊子从良立牌坊?
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与父亲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做成羽翼飞上天,逃离克里特岛时,伊卡洛斯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被晒化,最后跌落水中丧生。
导演对于为何选此标题的回答如下:I chose Icarus before I ever picked up the camera. The idea for the film came to me in mid-2013 in the fallout of [Lance] Armstrong’s confession. I came upon Icarus because it was the story of every athlete that had been caught for doping in sport. You can fly and you can have wings, but just don’t keep pushing the boundaries. If you do, you’re going to get too close to the sun. Your wings are going to burn or melt, and you’re going to plummet to the earth.导演Bryan Fogel还是一名业余骑行运动员,为了探寻药物对运动员水平的影响,亲自作为实验品服用、注射了半年的药物,在2016年的环法自行车赛高山赛段中,Bryan 因为自行车变速器失灵,名次一路跌至20名开外,甚至比不上去年正常状态下的排名。
一位朋友在赛后说,他想象不出Bryan 超越某些选手的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限度,挑战极限的结果未必是突破极限,反而很可能大失所望甚至前功尽弃。
当然,提高竞赛水平不仅是运动员的期望,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
政治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不可能一尘不染,每一场大型赛事的背后离不开政治考量。
成功举办赛事可以提高国际声望,获得好成绩更是可以振奋国民,对于领导层而言,则是提高选民支持率的绝佳途径。
海报主体是一名受大手操控的提线木偶运动员,扣在大手上的提线圈正好是奥运五环,运动员脚下的影子是苏联的镰刀和锤子。
除了伊卡洛斯这一隐喻外,乔治·奥威尔的《1984》贯穿影片始终,主要引用也都是出自主角Grigory Rodchenkov之口,其话里话外也在不停暗示俄罗斯当局所为与“老大哥”做派一脉相承。
Grigory Rodchenkov明显在西方国家受过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又服务于俄罗斯政府,思想不断被拉扯,无法安定。
作为一名吹哨人,他自身利益深深牵扯事件之中,比起良心发现,更容易被视为避祸,毕竟好友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的尼基塔“自杀”。
顺着这个思路,他频频提及《1984》也显得略为刻意,像在替自己曾经的作为找个理由、找个台阶。
总该有人主持正义,排头兵里美国司法部赫然在列。
美国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政治当先的不义之事也没少做,可国力强劲、话语权大,对外还是伸张正义、捍卫自由平等的大叔样。
国家主持的大型舞弊、所谓对知情者的谋杀及克里米亚危机让俄罗斯四面楚歌。
今日中国的处境和俄罗斯曾经的境遇如出一辙,区别大概是如今美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手段更上层楼。
有时,在西方对中国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我也会困惑,质疑自己是否思维狭隘,后来发现媒体没有绝对的客观,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兴奋剂舞弊毁的是运动员的前途、国家的声誉,政治化则是一个不断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的趋势,从这部影片当中,《1984》到斯诺登到格里高利,政治机器运转不休,如何避免doublethink、如何分辨真相是务必要学习的技能。
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在它上下部分拥有戏剧性的变化。
说明现实比想象更荒谬。
也许他一开始只是想证明运动界使用禁药。
如何规避每一次的药检。
于是他来实验测试服药后的成绩和药检系统的漏洞。
和他配合的是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通过一年的实验,他证明了只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通过药检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后来急转直下。
由于德国电视台揭露禁药纪录片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
把格里戈里,摆上了台面。
在这种情况下,他逃到美国后,反而让这个俄罗斯举国体制的用药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难想象,国家体育部门情报部门联手,居然把AB样板本瓶都换掉。
简直就像谍战电影里的情节。
化妆成建筑承包商,清洁人员等,通过伪装的一些途径,调包样品。
事实暴露之后,经过第三方的权威核查。
确凿无疑。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反复引用《1984》里面的那些结构话语,“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三个阶段,学习,理解,接受,来阐述自由即奴役。
说实话用1984来讲这个故事那种威权政治下的谎言与荒谬。
不过里面出现了很多有点刻意,不是很自然。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蜡粘上羽毛,由于飞得太高,被太阳融化,最后摔落。
也许这也意味着,那些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尤其是有体系性使用的。
总有一天会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电影中曾经提到中国内固醇以前生产最多的国家,而且质量很高,全世界都用中国生产的兴奋剂。
直到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才停止生产。
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
不管谁是谁非,很多事情一摆到桌面上,大家就明白也成不了是非了。
看完《伊卡洛斯》(Icarus,2017)这部指向体育界禁药丑闻的新鲜热辣的纪录片,不知为何就想到《道德经》的这段: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这经文我没用心学过也不懂,但知道我菩提祖师有此简释:弃“尚”消争,轻“贵”灭盗,此消彼灭,无不治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367410100l8xg.html2017.8.9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0dbf17a
以格里戈里象征和标榜自由主义?
未免可笑,如果事发前中的那几段忠实地反映着格里戈里的个性,那么电影在开展观点灾难性的基础选择上,已经给了其理想主义论调一个不详的发端。
事实上,越是努力宣传其普世价值,不放弃洗白格里戈里,就越使其天然功利性的污点扩大。
以至于我们发现,电影令人震惊地成为其竭力批判的“双重思维”不分彼此的代表。
这毫无疑问地是对奥威尔其书令人作呕的亵渎。
而抛开格里戈里的英雄色彩,电影所描述的事实逻辑依旧坚固,我们也得以看出国际理想主义,真正的人类文明价值上现实政治扭曲加工留下的触目尽心的伤痕。
我们这个时代,乃至历史上全部的理想主义都是生来不幸的,只有在我们心中可以保持高纯度,但一释放于外在就必然被各种观点、利益与权力所压倒性地稀释。
有且只有事实和我们自己的意志可以抵抗这种世界的人文规则。
一道不言而喻普遍的利益铁幕早就落在了全人类身上,并随着我们抱团的本性不可挣脱地缠绕在每一个盛衰兴亡的集团间。
是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说真话都会是艰难地背叛人类界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有强有弱,时强时弱。
过于强烈思想重力,很容易激起天性的排斥,但另一种更为微弱的同质危险剂量不会对结果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出路是悲哀的,政治生活中最低下的伎俩一直是占据着最主流地位,而在两次贪得无厌的瓜分中,赤裸裸强权文化博弈中较弱的一方又可以因此获益。
而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宰杀人性的共谋,被利用的理想主义最高追求沦为其的最后防线。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理想主义去政治化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但我们永远该对政治参与感到自如,而非对政治话术感到自如。
7月28日,第十八届光州世锦赛正式闭幕,中国队以16金11银3铜名列奖牌榜榜首,力压群雄。
此次世锦赛上孙 杨收获两枚金牌,其中在男子200米自由泳上由于对手犯规,从第二上升到第一。
之前孙杨“暴力抗检”风波陷入舆论,因此遭受了外国媒体以及部分国外运动员的质疑,并嘲讽孙杨说是“药物骗子”。
甚至在颁奖时,霍顿、斯科特等人拒绝和孙杨登台合影。
不料却被自己的队员打脸,澳大利亚选手谢娜·杰克在药检中A.B瓶呈阳性,被检验出服用兴奋剂等违禁品。
谢娜·杰克服用兴奋剂是由澳大利亚反兴奋剂组织最先查出,当时就要求她停止比赛立刻回国,但是澳大利亚泳协隐瞒此事不报,并继续参加比赛。
在面对媒体“同样内容”的提问时,霍顿等参赛选手又闭口不谈,双标本标。
在竞技场上兴奋剂的争议一直存在,常有一些运动员为了金牌铤而走险—服用兴奋剂。
兴奋剂Dope最初是一种赛马时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的刺激性药剂。
如今,兴奋剂是对比赛禁用药物的统称。
目前,国际奥委会已经规定的属于兴奋剂的部分药品有:折叠氯三苯乙烯额外补充或在摄取睾丸素之后进行补充,通过反应来刺激“自然”睾丸素的生成。
副作用:头痛、神经质和抑郁。
折叠硝酸甘油在冲刺时刺激爆发力,缩短兴奋的时间。
副作用:头痛、高血压和恶心。
折叠皮质类固醇去痛、消除疲劳和使人兴奋。
非常难以检测出来。
副作用:糖尿病、骨质疏松。
折叠蛋白合成类固醇促进肌肉的生长发育,与大剂量诺龙结合使用时,可消除使用者不希望出现的副作用。
折叠诺龙促进肌肉的生长发育,增加训练耐力和训练负荷,其效果从未证实过。
副作用:女子男性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癌症、糖尿病、严重的精神错乱等。
折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训练耐力和训练负荷副作用:血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折叠睾丸素增加肌肉的数量副作用:痤疮、水肿、减少精子的数量、死亡折叠支气管扩张剂既可以起到刺激作用(舒喘灵接近肾上腺素),又可以提高呼吸功能。
副作用:心跳加快,大剂量使用会导致头痛和消化系统紊乱。
折叠蛋白合成激素刺激肌肉的生长发育副作用:像其他蛋白合成激素一样,可能会造成死亡。
折叠苯乙酸诺龙增强运动员肌肉、减缓疲劳。
属于合成荷尔蒙睾丸素。
一旦服用兴奋剂,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多不可逆转的危害。
Netflix纪录片《Icarus》(译名《伊卡洛斯》)中记录了有关于「兴奋剂」一事,讲述一名美国单车运动员和一位俄罗斯专家在国际体坛,引发严重国际体坛丑闻(俄罗斯体育界“全体嗑药”事件)的事。
《伊卡洛斯》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被观众称为是普京最不愿意看的一部纪录片。
伊卡洛斯 Icarus:(希腊文Ίκαρος)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而融化,落水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导演BryanFogel自导自演,BryanFogel是一名业余单车运动员(环法自行车赛),他想要通过注射药物提高比赛名次。
Bryan一直梦想赢得一次环法自行车比赛,尽管已经获得第14名的不错成绩,可他觉得前十名对他来说意义非比寻常。
但是自己已经达到瓶颈,难以突破,所以选择了通过注射兴奋剂去参加比赛。
环法自行车赛是多阶段公路自行车运动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比赛,主要在法国举行比赛。
自从自1903年开始以来,每年于夏季举行,每次赛期23天,平均赛程超过3500公里。
完整赛程每年不一,但大都环绕法国一周。
第106届环法自行车赛2019年7月6日开始,起点为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环法将包括7个平路赛段、5个丘陵塞段、7个山地蠢段,其中将有5个山顶终点赛段,分别为美少女高地、图尔马莱、 Foix Prat d'albis 、蒂涅以及瓦尔托伦斯,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被称为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环法。
《伊卡洛斯》中完整记录了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以及使用兴奋剂后的全部过程,包括他们的心理变化。
纪录片采用三条不同的故事线来讲述俄罗斯体育界兴奋剂丑闻,从Bryan的参加比赛开始到俄罗斯国家反禁药实验室Grigory,再到两人举报。
角色黑与白之间的转换,其间插入了大量实时的新闻画面和历史素材,通过漫画和引文的形式对事件进行拍摄。
既具专业性,又有着电影大片的质感。
想要注射兴奋剂参赛可不是打一针就完事了,注射的过程会非常痛苦,注射时间要长达一年。
粗细大小不同的针头,将各种药剂注射到体内,有的还要配合药物内服,加上极限锻炼,每一次注射每一针都人胆战心惊。
虽然短时间内人看起来没什么明显的变化,体能也越来越好,可副作用和心理负担也随之而来。
使用兴奋剂后还要想办法躲过药检,如果失败就无法参加比赛。
所以,Bryan通过其他人找到了Grigory,他是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希望能帮助他顺利通过药检。
最后Bryan虽然顺利逃过了药检,成绩却比之前落后了十几位,唏嘘不已。
通过这次比赛他意识到自己这个年纪再也无法取得前十名的成绩,而且也开始反思自己服用禁药的行为。
就在这时,Grigory正在接受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调查,实验室被关闭,他最终被判定为兴奋剂丑闻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
可事实上,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Grigory的辞职被报道成引咎辞职,被人监视,囚禁在家里不得外出,无奈之下他决定逃去美国。
但就在他到达美国后不久,他的朋友前俄罗斯反禁药协会主任,因心脏病突然身亡,但Grigory知道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这让他更加后怕。
于是他将国家鼓励使用兴奋剂的事实透露给了美国媒体,他坦言俄罗斯在数次大型国际赛事上进行了兴奋剂作弊,并将矛头直指体育部部长和总统普京。
这是一场由国家支持,俄罗斯国家反禁药实验室带头实施,几乎全员使用禁药的俄罗斯体坛兴奋剂丑闻瞬间轰动了世界。
最后,国际奥委会对2014年索契冬奥会获得奖牌的俄罗斯运动员进行重新评估,俄罗斯使用过兴奋剂的运动员全部被禁赛,俄罗斯国家反禁药实验室撤销审核资格。
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们
从谎言开始,到谎言破灭、结束...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场丑闻中居然变成为了政治博弈中的砝码。
如果其他人接受谎言,那么进入历史的谎言会变得真实。
一部让人震惊的纪录片。
一部拍着拍着跑偏原题成了与原题对立的“谍战片”。
从总统普京到体育部长到国家反禁药协会到教练组到运动员,彼此心照不宣,国家资助,举国舞弊,瞒天过海,甚至可一直追溯至1968,以及身为东道主真假尿检天衣无缝狸猫换太子。
如果这样也算战斗民族?
那太幽默了。
知与不知,意识到完整的真理但述说精心架构的谎言,否定道德,同时又要求道德…人不仅在时空面前渺小无力,在绝对权力面前亦别无选择。
唯奖牌论,举国体制;用政治手腕达成体育政绩进而巩固政治手腕;在真相濒临破裂前干掉执行者进而永久封掉打开证据的嘴。
《伊卡洛斯》的格里戈利之于俄,《第四公民》的斯诺登之于美,也为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捏一把汗,何其相似乃尔,腐败是谎言的另一面,试图揭开遮羞布的人是否已经被干掉已不得而知。
敢于或不得不对抗一个国家机器谎言的不自量力者,或许是本国的叛徒,也或许是对方意识形态下的一杆枪,但已足够勇士。
历史会记得。
————分割线————(有感于最近某国字号运动员风波集中吐一波负能量墙可以翻,但必须要有。
社会缺什么,才会弘扬什么。
你看到的新闻,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真相”,实际也是一种宣传。
功过分开论,自打全运会无契约精神风波后就很不喜欢他(尽管很政治不正确 也不敢言)。
没有金牌但更「真实」的傅反而就更喜欢。
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而喜欢「所有」中国人,进而护犊子一棒打死凡是质疑或攻击某一位中国人的「所有」外国人。
凡事讲求个来龙去脉不得真理不下结论。
比起提出不一样的声音被民族主义乱扣帽子“不是中国人”,首先我得是个有起码是非与价值判断的 人。
从环法自行车赛的类固醇实验的技术版禁药计划,通过俄罗斯前反禁药的大佬牵扯出索契冬奥会等的禁药丑闻,然后直指俄罗斯的政府禁药体系,反禁药组织被愚弄,竞技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外延是否可外推至其他行业、其他国家,都并非不可能,政治、经济利益下的面目全非,双重思维、道德下的博弈与欺骗,成为常见的品质,你需要抵制的,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
还是曾参与到各种组织与形式的自己?
伊卡洛斯之翼代表虚妄的寄托,或许还有一层含义,失控是一切法宝的终极宿命。
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人们对奥运金牌给予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狂热追求的虚妄,代表,技术-“药物提升竞技力”这个法宝的失控…一部纪录片却有着浓浓的反恐电影既视感,除了揭露一场骇人听闻的国家级犯罪,更大部分是它题材敏感,参杂着浓浓的政治博弈。
看一半拍案叫绝,纪录片就该这样拍!
不止导演以身试法,更重要的是它的拍摄过程完全无法预知记录的走向,拍到崩溃……真实、刺激、触目惊心。
只是看到最后,却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另一场阴谋?
尤其是对1984的巧妙运用。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There are there steps in your reintegration, there is learning, there is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cceptance.纪录片把Gregory这位前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塑造成了一位正义的揭露者,他的逃亡也让我们印证了一切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都会在体制崩溃时被吞噬。
在一个极权世界,制度的合谋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个体系里充满了谎言,而且很难攻破。
这些伪装者拥有double-think,同时拥有两种矛盾的思想,且相信两种思想都是正确的。
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
这也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的重要观点之一。
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的走向是这样的,它的矛头越来越直指俄罗斯,虽然抱着与我何干看热闹的态度,但还是忍不住多想一步,如果再深入调查,恐怕没有一个没有说过谎。
存在没有使用过禁药的国家吗?
都有哪些使用过禁药?
国际监察体系里没有蛀虫?
为什么看似严密的瑞士小瓶会独独被俄罗斯破解?
……如果继续把整个链条延伸下去……恐怕奥运会,这个崇尚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景的最高级别人类体育盛将是一场不堪入目面目全非的人类闹剧……如果这部片子原本就是一个阴谋,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博弈,它想告诉我们1984是多么令人恐惧的存在,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早在五年前我政治启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1984离我不远。
但是美丽新世界?
真相?
还是装傻比较好啊。
而我们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拐点,大概只有千年之后的人才有资格评判吧。
后半段的意象也忒明确了,既然觉得坐实了就拍得写实一点。。乌拉。。
话题性自然比国宝银行强很多,但是拍得太取巧了
一般的紀錄片應該為從後半截開始,可前半段主創自行車賽的涉入讓片子更豐實,變得更切實的同時,竟也同時更戲劇,尤其那股瀰漫著的逃亡氛圍,幾乎諜影重重。後半則切回一般紀錄片的套路,拿《1984》來闡述j很精準,但就是有點刻意,因為《1984》太廣了,可以成為太多目標的ref,或許有更好的選擇。
Makes me wanna pass all sports that Russians are in but really, is anyone clean? 标题妙 拿自己doping做引子这件事好绝
史上最幸运纪录片导演。。grigory太逗了这个人
奥斯卡评委的嘴脸 真特么恶心 这片一方面是揭露禁药丑闻的真相 另一方面又在抨击体制固话 更重要的是当奥斯卡把奖颁给了这部影片 这意味着政治性的诉求在艺术中得以呈现 实在让人厌恶
①禁药问题居然和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产生间接联系,着实是刷新了我的世界观;②再联系之前好莱坞Harvey Weinstein的问题,这个世界更多的台面之下的运作方式恐怕都要超乎常人的想象,细思极恐。
西方把药当饭磕,却又对其他国家严的要死
2015年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片,和爱德华·斯诺德的那部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第四公民】一模一样,导演布莱恩·福格尔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事件时间同步的纪录这起类似于“棱镜门事件”的告密过程,丑闻牵扯到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最后关于体育界禁药的真相更可怕。
Dirty
全程“美国人总愿意把自己装成天使”“你以为你们的小秘密就不恶心人吗”。狗屁“体育无关政治”,没有政治就没有现代体育运动。都一样肮脏,观众瞎jb看就得了。
这种主创在不经意间参与历史的神奇经历反而比影片所要展现的一切更加令人感叹,想起了《纽约灾星》
“这不是John le Carré或是Robert Ludlum的小说”,而是触目惊心的事实和近乎偏执的揭露。一口气想塞下太多东西,导致头重脚轻:从Bryan自身的、Grigory与实验室的再到传媒曝光,不停用高频配乐+国旗奖牌的画面冲撞赶紧把一切东西都给剖开来--毒奶一个这纪录片不能因为热点拿下小金人。
哎 我就想到他半裸视频介绍狗的快乐脸
2.5 大案被牵出后感觉乱不仅是因为主角被政治牵着走、导演被主角牵着走,还大概因为Rodchenkov一直处在钓鱼和被钓鱼的状态,不断散出零星的信息。以后如果梳理改编之后应该会很好看。美国的角色真是微妙,既能产出斯诺登,又能让斯诺登的律师同台辩护Rodchenkov,这实在是最厉害的double think了。
又一个公开的秘密
天下乌鸦一般黑,只不过俄罗斯有人愿意“爆料”罢了。
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比较好
体育界的斯诺登事件,学到了新名词,“类固醇教练”,体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美国佬最喜欢黑别人再给自己颁个奖,我觉得你们的国家体操队可比俄精彩多了,能拍给我们看看?(ps别扯电影无国界,电影就是国家宣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