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分3个故事讲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和谐共处。
面对凶猛的昆仑,牧民只能驱赶。
但是在小牛挣扎着死后牧民也弹起了悲伤的动物哀歌。
温和的断角在数十年与牧民的共生中,逐渐被接纳还得以颐养天年。
牧民也感恩断角带来的野牦牛优秀的血统。
在孩子百岁的生日上放归幼年的小牦牛。
巡护员为了野生小牦牛的口粮,凑钱买牛奶,给牧民干农活换牛奶也是可爱。
人类虽然站在的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野生动物,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这大概是导演想讲的故事吧。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作为最受欢迎的水生动物之一,海豚一直以来都以温柔可爱的形象示人,但《众神之地》这部纪录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原来海豚也有神话般的色彩,搭配古韵十足的画面,引发浮想联翩。
《众神之地》讲述了一个属于白海豚的奇特现象:每年都会有衰老的粉红色海豚进入内河,它们忍受着在淡水中生活的不适,向着与大海相反的方向远游数十公里。
片子中的老年白海豚即使受到渔船和铃音的驱赶,仍然在内河徘徊不去,最终在淡水区域内离世,受无名世人三根香祭拜,永远的拥抱着陆地。
科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老年海豚的声纳系统老化,从而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
但即使老去,动物趋利避害的天性仍然存在着,这似乎并不能解释它们为何坚持留在会伤害自己的淡水环境中。
在我看来,它们的行为并不代表着“迷失”,而更像是一场“执念”,一种“献祭”,是专属于白海豚的“落叶归根”。
我们似乎能在白海豚身上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情节。
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思想中往往充满对家乡的依恋,落叶归根的意识也在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和突出。
人老了总是要回到故乡去的,或许对于这些中华白海豚来说也是一样。
这些思想深埋在它们的潜意识中,隐藏在它们自杀般的行为之下,让它们义无反顾的长驱百里,回到多年前曾属于祖先的“被陆地拥抱的地方”,近乎神性的完成这一场美丽而悲壮的献礼。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今天,想谈谈一部现在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是值得更多关注的纪录片佳作——《众神之地》。
在纪录片中,我相对偏好地理景观的纪录片,比如《蓝色星球》《地球脉动》之类的作品,而这类型的顶级纪录片,几乎都被BBC统治了。
但《众神之地》给了我一些惊喜,它有很BBC的镜头语言和视听品相,但还有很中国的价值底色。
它不是纯粹的地理型的纪录片,因为它是通过此地之上的「神兽」来讲这方宝地;它又不是纯粹的动物类的纪录片,因为除了孕化它的「众神之地」之外,还有生灵与人,古早的人与现代的人,之间的交互,它通过动物与人,又在讲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
所以,它又有了,一种与BBC此类纪录片不一样的气质,这就像是东西方思维之间的区别,西方思维逐渐走向了越来越分学科、分类型的细分研究,但是,中国文化传统深处,始终倡导的是天地人和,混沌交融,就像五行,就像阴阳。
《众神之地》给我的感受,就是「中体西用」,以中为体,它讲述的是一个天地、生灵、人间,相互交融的故事,尝试去恢复中国古早文化精神图腾中,那些关于「灵」关于「神」的古韵。
尽管,时至今日,这种古韵,在喧嚣之处的城市里,已经快要消失了,只存在于国之边塞的众神之地。
而这,可能才是《众神之地》所要纪录,所要传承的内核,而不仅仅是西学为用的,BBC水准的画面质感——虽然,这依然非常重要。
诚挚祝贺,也诚挚祝福,正在路上的中国纪录片人。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来自一个学弟的推荐,是一次跟人全程交流且他懂我在说什么的观影体验。
就是说,在身边人中碰到纪录片同好太难得了,第一次嗷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之后真的会感觉拍得很好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
野牦牛,那头出现在《极地》开头戏份不足五分钟的野牦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的遗憾在这里得以补偿。
一整集都在讲野牦牛,看多了真的觉得肌肉发达的他们也极其眉清目秀让我觉得伤感的是那只在卡车上挣扎撞断自己的角而大出血的小牦牛,他身上有野性的基因,他不甘自己被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卖掉,他的勇气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国对于白海豚的保护,算是些许治愈了我当初看海豚湾的的创伤,在我们国家的东海南海地区,渔民喜欢他们,有志愿者保护他们,在近海的海域,在他们的家,与人类和谐相处,真令人开心。
就是吧,那个白海豚观光旅游服务,真的不会惊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嘛?
如果可以尽可能少打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亚洲象这一集,刚好最近在看《王朝》2,和非洲象一比较,就会发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象群,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会有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偷吃农民的庄稼很少有人因此伤害他们。
作为一种生活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大型动物,他们在努力生活,人们也在努力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来自护林员的关爱,很温暖。
呜呜最后是大脑斧,我好喜欢大脑斧!
今天,东北地区的脑虎越来越多了,他们回来了,他们重新在这里安家,诸山皆有虎,多美好吖
不错的自然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季。
它们都是体型庞大的生物,或在极寒的荒野,近海的鲸豚,抑或是西南森林里的野象,还是林海雪原中的东北虎。
它们的生存环境都是人类难以适应的,它们的生存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与人类也是休戚相关。
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它们生命的美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也担忧它们的生存现状。
它们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信仰,比如牦牛面具、西南的祭司、东南边的妈祖、东北的萨满文化。
纪录片中也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天然的、圣洁的、干净的自然,生物们托身其中,生存、生活。
万物皆有灵,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类与它们当和谐共处,爱护自然。
这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影评,因为直至此刻,我依然被深深的失落包裹着——没能看到最后一集有总结式的主题升华。
在这种情绪下写出的评论,很难界定是不是足够客观。
但看了该片导演的文章后,我想精神力量是“可以”加入到这篇影评中的,或者说,“应该”加入。
讲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并将其与自然的无常相联系,讲述物种崇拜,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且关注的主题,所以看到第一集,我就决定要追完,每周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天上午抽时间看完,几度泪目哽咽。
这份哽咽持续到最后一集,三位萨满跳“鹰虎祭”时拉远的镜头。
后面小鲵的部分,非常遗憾,难以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播种了自己的勇气”用来形容交配,这样离奇的病句出现在纪录片中,实在太过主观。
导演说部分观众以BBC纪录片的要求来对待这部片子,我想这个距离还是有点大,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该片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精神崇拜,并不适宜与他国作比对。
一直在说的文化自信,也是希望国人相信自己国家的精神内涵,和自己独特的拍摄逻辑。
但,汉语使用过程中,牵强的句子和逻辑,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回这部片子的前几集。
第一集昆仑的回头和离去,“混血”小牦牛的死亡,会跟着人一起跑的小牦牛,都有触动到我的心。
难过、孤独、委屈……甚而会心一笑,都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珍贵体验。
温暖而又悲伤,却充满力量。
第二集那只“走错路”后再未能回家的老海豚,也令我难过。
第三集,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令人唏嘘。
第四集的部分镜头很重要很精彩,也很遗憾仍有近景镜头稀缺,四个题材中虎最不易靠近,所以收集素材的确很难,我猜是这个原因才加入小鲵等其他篇幅不短的镜头,个人更期待的其实是一个总结,对前面四集里的小主题作串联升华,这样也能把后半部分时长撑满。
然而再不尽如人意,再多么失望,有一点我深深认同着:【生命永远充满力量,于自然的无常中不断轮转。
】这大概是我为此片缺失部分感到失落,又不至于全然无力的原因吧。
写完这篇剧评的两周后,我决定再降一星,特此说明原因。
在bilibili发表了一样的剧评,有人指摘说用“播种了自己的勇气”形容交配不是病句,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一句话,我对此观点感到深深的恶心。
照这个逻辑,人类强奸,也算是“播种了自己的勇气”?
交配射精的行为居然是值得鼓励的“勇气”?
比较少有片子让人想两次降星,认真追完整部片子的人应该能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吧。
以及该片实在是很适合b站,大概只有小学中学水平的孩子,才会无视掉其他人的点赞和收藏,一味地喷我这样写“是个喷子/黑子”,说这部片子有多“封神”。
我想他们很难明白,一开始有多喜欢这部片子,最后一集就有多失望。
我们不拿该片和BBC对比,是因为这片子不配,它只是中国纪录片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但离客观和佳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评分着实虚高了,其中也包括只看了前三集时我给的满分。
长期下来,想必该片最适合的分数范围是7.9-8.6分。
写完这篇影评,一抬头,刚刚好看到了窗外的云朵,大自然总是如此慷慨的给予我们馈赠。
每一帧都漂亮得像壁纸,以至于看片子的过程都成了难得的享受。
整个片子有种“舒服”的感觉,结构精巧,第一集用了春 夏 秋 冬作为明线,暗线则铺垫了求偶、新生、死亡,第二集则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做结构,甚至到最后它们成为博物馆里的骨架和尸体。
心情低落到谷底,真是难过啊。
好在导演最终都给了向上的结局,小野牦牛的放生,从此它不再作为商品,小叶决定留在海边继续父亲的事业,人类和白海豚未来还会有美好的可能性。
甚至第三集的开头,蜷缩在雨林里睡觉的小象,都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只去世的白海豚,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差几个月就要出生的小白海豚,也是那么宁静的蜷缩在妈妈的肚子里,这像一种美好期冀的传承,尽管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不同于前两集,动物们总是成群出现,这群亚洲象,他们的家族太小了。
这是同一个族群的故事,就连名字都很统一,一只叫“武则天”的母象管理着象群,一只叫“国王”的公象拥有绝对的力量,然后是它的竞争者老二、老三,它的儿子老四、老五、老六。
家族里,其余的成员不多了,放眼全国,亚洲象仅余三百多头。
这个家族的故事,是国王对故土的寻找,同时,儿子老四完成了成长。
但是,老四看起来实在太不靠谱了,明明是跟着父亲探索的征途,却跑去玩电线,还差点把自己缠住了。
在它身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消弭了,玩耍,睡觉,破坏,它看起来非常像个不听话的孩子。
最后,这个不靠谱的老四,在片子里完成了一次成长。
面对老二的挑衅,它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不战而败,它和老二的体型差距实在太大了,老四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场战役,让我想到了第一集里,野牦牛昆仑气势凌厉的从山上冲下来,就为了拯救它的孩子。
昆仑和国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昆仑的下山,是为了它的孩子,而国王的退却,也是为了孩子,它想给老四真正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比在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同样在第一集里,即将被卖掉的小野牦牛面对货车拼死挣扎,最终送了性命,被领养的小野牦牛也是不断挣扎,但和野保站的情谊让它挣扎的时候都扭着头,不断后退,担心伤到自己的几位奶爸。
对它来说,这种克制的挣扎,可能正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任和爱。
信任与爱,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出现在其中的有大量的人。
关于野牦牛,有藏族的信仰,白海豚则被视为妈祖的化身,亚洲象获得了庙里佛爷起的傣文名字,这些信仰串联起了神与动物,也回归到了名字——《众神之地》。
傣族传说认为,神象让天地太平,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
这和野牦牛如出一辙,在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脊背构成了如此广袤的山川。
对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或是拥有庞大的体型,或是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信仰的寄托,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和泥造人的女娲,动物是最早的神祇。
片子很可爱,小野牦牛跟着野保站的奶爸们一起晨练跑步,寄居蟹靠武力抢占房子,老四和老六用鼻子玩一只废轮胎,不只是动物,就连人类也非常可爱,专家一边介绍一边说“这个好要拍下来”,昆仑加入保护小牛的时候,一个只有智达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一首动物哀歌构成了对牛弹琴的名场面……每次在我快要想落泪的时候,又不小心被可爱到了,心里浮上来温暖。
第三集的末尾,也是我最感动又唏嘘的地方,“后爸”赵平带着香蕉去看老三,发现它瘦了,“原来你看多胖。
”老三像个“坏孩子”,它曾经逼停三十多辆卡车,就为了吃甘蔗,上路,把一辆大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得稀碎,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一剂麻醉针,然后被送到了野象谷里照料。
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他们曾经的故土,是国王始终在寻找而不得的故土。
老三回到故土,又被困在故土,国王苦苦寻找故土,始终没有找到,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
这一集的结尾也是凄凉的,老二死了,永远作为失败者死了,再也没有小象出生,三百头亚洲象经不起死亡了。
这也是唯一凄凉结尾的一集,尽管它开头那么美好又可爱。
片子没有采用常见的人类视角,这样多少显得有点狂妄,也没有采用动物视角,毕竟用人类视角去揣测动物或许显得偏狭,最终呈现了上帝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类和动物如此平等的在天地之中。
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采蘑菇,我遇到了一朵紫色的毒蘑菇,朋友说好毒,应该把它拔下来丢掉。
后来我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朵毒蘑菇,但对自然来说,这只是一朵颜色好看的蘑菇罢了。
最后我们没有摘,把它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平等。
20220725 连刷三集,总体感觉画面 海报做的都很赞,只是配乐和旁白加入了过多的情绪,三集纪录片每集都看得我心里很难过。
1.荒野上的轮回 关于野牦牛人和野牦牛的相处,昆仑 断角 跟随保护站长大的小牛 性子刚烈撞车至死的小牛。
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野狼群捕猎野牦牛的过程呢?
「多数藏族人相信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人只是为了对抗残酷的荒野,依靠了牦牛的力量,而这力量唯一的来源同样也是荒野。
」2.粉红色的回忆 关于中华白海豚搁浅泥坑的老白,误入内河久久徘徊不愿离去的又一只老年白海豚。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3.寻找故土 关于亚洲象家族首领老大,调皮的儿子老四,被收容的三叔老三,争夺交配权的老二。
「亚洲下拥有超出人类的记忆力,他们能记得二三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他们曾经走过的山川 河流 森林 草地,那是一张真正的大象地图。
」4.山神归来 关于东北虎一山不容二虎,一番激烈打斗后,英雄母亲十月选择了白山。
「雌虎需要挑选最好的雄虎才会繁衍后代,这是自然法则。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自2010年至今,持续不断追踪监测中国境内生活过的东北虎个体,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到百余年前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以此来庇护着健康的东北虎种群。
过程总会想起一个词,媚俗。尽管拍的很美,包括一些自然风光,还有人与动物之类的联系纠葛,物种之类的互相依存都有展现。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动物身上被赋予了太多人类的情感想象,这里面有多少成分属于人类的臆想和自作多情?可能动物自己压根就不想收到哪怕一点的惊扰。
在工作的时候把动物世界挂在旁边当背景会很有干劲,不好好努力会被物竞天择哦!
1小牦牛好可爱呀,感觉好通人性~2白海豚还不错3大象的一家子,这个剧情太刻意了吧4说好的看东北虎,视频过了20分钟主角还没出场……完全不能比BBC的动物纪录片……这是纪录片纪录片!第三集是什么鬼无语
这样的人文片不是我的菜。我的槽点有点忍不住。。。镜头剪得稀碎且有时候和旁白不是很搭,第一集牦牛里莫名其妙出现了几秒藏狐的画面,也没有配任何旁白,很脱节。。。这部纪录片镜头能讲述出来的故事真的太有限了,全靠文案。旁边有“据说,这些年野牦牛下山的数量增多了”这样的话语,总让我觉得怪怪的。最好笑的是一些自我感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在我刚看完《地球改变之年》后。片中时不时还有微博互动话题提示,怎么纪录片剪得和综艺一个样?旁白说小牛“死了”的部分,配的画面明明是还在喘,牧民也说牦牛装车经常口鼻出血特别可怜,就硬编故事嘛?白海豚中间突然穿插的鸬鹚只是想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说什么“会潜入人类饲养生蚝的区域”。神tm“对陆地有好感”哈哈。
我觉得这个分虚高,和BBC的纪录片差距还是挺大的,比如大象那集,一上来各种空镜头啊航拍啊都很震撼,到拍大象了就各种曝光过度吧对焦不实吧,色彩也很差像DV机。整个片子给大象特写最好看的一个镜头是拍最后那只关在笼子里不会动的老三。我觉得为了支持国产给7分比较合适
真的哭死。。。。。看不得看不得。。。。
🤢
非常惊喜可以看到如此优质的国产自然纪录片,虽然BBC那些神作有一定距离,但是无论是故事结构,拍摄手法,后期制作无一不是精品,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真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十月我的英雄虎妈
看多了bbc的总感觉别的差点事
第3集确实差些意思,没有拍出林中之象的那种神性。
摄影和配乐很不错,可是讲的故事太缺乏新意。
有些震撼有些感动 更加敬畏自然与生命 第三集没有看 一二四看完啦
称之为王者、首领的动物与生俱来的气质真的与众不同,眼神里散发出来的灵性真的看一眼就足以让人震撼和敬畏。这部纪录片我是无意中看到的,但是看过之后总能想起昆仑、国王那双眼睛~
利他即利己。良好的生存环境应该要有一条可循环的生物链,物种的存在情况,透视着生态环境是否健康。
竟然看哭了,感觉神性被触动
如果说《第三极》差强人意,这部带给我的只有失望。 选的动物像白海豚、东北虎,确实难拍,画面少能理解,用人文内容填充可以,本身这部纪录片也是偏人文一些,有大量人与动物接触和互相影响的内容。但是放很多与主题动物不相关,与该重动物生境、食物链不强相关的其他生物的画面我不能接受(看到小鲵满脑子:啥啥啥这都是啥)。亚洲象的常识性错误也很令人无语,纪录片是带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怎么文案写得完全像是个父系社会😅,建议驾驭不了就别揽这个瓷器活。
缺少挖掘生物演变的时间向度,过度依靠神秘色彩来构建叙事逻辑
这片看完,鉴定肯定不值豆瓣9分以上,只是因为国人自己的出品而歪曲地提高了。与BBC的制造,显然易见,从拍摄的精良程度和剧本的立意高度都差距比较大。如果不是那么多狭隘的本土视角,不是那么多的刻意露骨煽情,个人给它的评分会更高。目前的水准,平心而论,就是3星,还行的级别。
以前体制内上班生完一胎巴不得产假延长,巴不得哺乳假物尽其用,现在婆家上班生完二胎,变成恨不得早日恢复、月子里就去上班,恨不得早出晚归、小孩喝奶粉去,工作时间也压根不会想到摸鱼,一空下来就找之前项目资料翻阅,或者找婆婆拼命打听各种相关情况流程和人际关系,也不像以前期盼周末恐惧周一,而是感激爸妈阿姨会帮我带好俩孩子,我能安安心心一周工作七天。给别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态度完全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