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很多评论说导演用黑白是炫技,内容大于形式,故意回避和减少血腥我觉得,他不是为了逼格或贴心的考虑观众的承受度而故意回避血腥,他是以女主的心境出发,而选择了黑白。
这种黑白,既是一种压抑恐惧,又是一种枯燥和淡漠。
是长久围绕女主的两股力量,是女主残酷行为的动机。
这种黑白,是孤独本身。
父母陪伴的正常童年,花草鸟虫,天空泥土,周遭的一切才是彩色的。
有玩伴,不管愿不愿意吧,融入群体,被教育,形成善恶观和同理心,看到流血事件,才会觉得不适,触目惊心,恐惧。
但是女主不一样一直活在封闭的环境,常规活动范围只有:家-花园-谷仓-山林(还是埋人的);外科医生出身的母亲,童年游戏是解刨牛眼...对动物身体的解构和缝合工整细致,因专业而越发淡定;童年遭遇的残暴意外,几乎是眼睁睁目睹变态杀人犯入室对母亲施暴致死,并且就地分尸;(隔着门,光听惨叫和动静更吓人好嘛)父亲处理凶手的方式...不得不说这位老农太酷,下车回家察觉到不对,直接当场干晕凶手,之后就自然而然拖进自家谷仓栓链豢养了!!
并且因为杀人犯一直在谷仓嚎叫,影响晚上看电视,扭头对当时还是个女童的女主说,你得处理一下这个了缺乏道德观,对血腥和杀戮免疫,这才有了淡漠的黑白。
细致的缝合他人的双眼、喉咙、把尸体分袋包装再定期从冰箱清理,一丝不苟的擦拭地上的血迹,最初是母亲的,后来是她创造的受害者们的。
这些令常人恐惧的行为对她来说和洗碗打扫房间一类的家务没什么不同。
几乎常年与世隔绝,唯一的声响来自于电视机,生活的有限范围、无尽重复、逐渐衰弱的父亲,这些是压抑和恐怖的黑白。
这间房子既是城堡,也是牢笼。
亲人最终的死去,把女主的恐惧逼到了临界点。
她习惯于突然的失去,这让她更迫切的希望可以留住什么,最好是长长久久的,最好是有着如同和母亲那般的无限亲密的连接的。
孤独侵蚀人的心智,所以有了后续系列举动父亲死了,需要新的“亲人”,所以主动去镇上的夜店,带回来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亚洲女孩亚洲女孩拒绝留下,被女主杀死。
意味着出去寻找亲人的第一次尝试失败。
所以女主决定内部解决,尝试把谷仓里的盲哑“宠物”升级为“亲人”,细心清洗,温柔亲吻,甚至共眠“宠物”趁女主睡着逃走,女主醒来察觉,追上后,体知到“宠物”是无法当做亲人的,也是自己无法留住的,绝望的把“宠物”亲手杀死在自己怀中这次杀戮是女主第一次在暴力中显露情绪,她痛哭出声,一边亲吻“宠物”,一边决绝的下刀。
她哭这第二次尝试的失败,哭她要亲手杀死陪伴了这么久的“宠物”,哭原来终究自己还是没法留住任何人,哭驱散不开的、而且马上还会更加肆虐的孤独。
去外面寻找的人,不肯留家里原本有的人,留不住女主这才带着连夜把母亲的尸骨挖出来,无助的抱着,反复问着,我该怎么办,这下只剩下我了。
恰好的,又很不幸的,真正的绝望时刻中,女主和那对母子相遇了。
一个崭新的,还不记事的婴儿,恐怕对女主来说是最恰当的人选,简直如神谕。
后面的事儿中,我女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还留着孩子的妈妈。
我想,可能因为那是一位母亲,也因为长久以来女主生活的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亲人+一个特别的宠物。
孩子被养育成亲人,孩子的母亲变成新的盲哑宠物,这能让女主觉得生活重归稳定和安心吧。
可以打三星的恐怖片,说的是孤独的恐怖。
母亲的双眼在主人公小时候的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而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
这部电影有点感觉是一部双重人格的电影,一个于是隔绝的少女,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爱的感受使得女主变得不正常起来,人性的缺失让女主上一刻还在正常的阶段,而下一刻便开始了分尸绞刑。
并且黑白的电影更能营造这种诡异的气氛,让整部电影不是那么血腥,整部电影气氛相当有代入感。
也反映了如今社会的人的内心孤独,让人不禁的去思考。
整部电影总体下来是很不错的电影,所以给5星好评。
推荐大家去看看。
母亲的双眼这部作品是有尼古拉斯·佩谢导演所制作的一部电影,人在孤独的时候,内心才是最可怕的,上一课能与人和平的交谈下一刻那个人就死在了自己的手里,出现了双重人格。
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人们都是孤独存在的。
电影黑白的风格增显了这种诡异的场景,也减少了血腥的冲击力。
整部作品真实的反应了人在遭受到一重重的冲击,孤独长久陪伴之下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真是这样人们才需要互相关心。
整部电影值得一看。
全片采用黑白色调,不仅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还暗示了小女孩内心的空洞寂寞——她的人生里没有色彩。
或者说没有人教给她怎么去感知那些绚丽的色彩。
从小妈妈就向她传授那些外科解剖之类的知识,在她这个年龄时接触这些本来就很违和,而父亲也没有制止。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家中,她受到的教育,她渐渐培养起来的认知都已不正常。
母亲的死亡她无动于衷,有“伙伴”却也只是需要他们不离开,不愿意的人不许解释直接死,在她眼里死亡如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她的悲剧是家庭所造成的,又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看完有点难受,还有些细思极恐。
听说这部是导演的处女作,可以说:很好,很变态。
“冗长的沉默对于恐怖片影迷来说是一种累赘,只有邪恶的异教徒在黑暗中等待着这部电影。
”正如《综艺》的评价,尼古拉斯·派斯的处女作在今年的圣丹斯掀起了一场真正的噩梦。
[母亲的双眼]这一类的电影是挑观众的,只有有勇气的才人能够拿到这张门票。
三段式是进入噩梦的逻辑。
电影的第一章,“母亲”。
年幼的弗朗西斯和她的父母生活在一处孤立的农场中,作为前外科医生的母亲向弗朗西斯传授解剖学知识,她们在厨房割破牛眼,开肠破肚,一切显得温馨而充满潜在的暴力。
陌生人查理的到来,成为了噩梦的开端。
他在父亲出门时将母亲杀害,更可怕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年幼的弗朗西斯面前。
这直接导致了电影的第二章:“父亲”。
成年后的弗朗西斯变得极端暴力,显然,她受到了巨大的童年创伤,并且在孤立无援的田园生活中缺乏榜样和道德指导,这似乎直接导致了她不断重复地模仿、复制周围人物的行为,包括母亲生前的解剖行为,也包括陌生人查理对其母亲可怕的所作所为。
派斯对暴力行为的解构异常巧妙,大量的暴力被巧妙地保留在银幕之外。
一些延续性的声音或者故意抽离掉的画面,让我们直接看到施暴者所造成的后果:割去弑母者双眼的动作被省略,从“你要干什么”,直接到弗朗西斯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地下室里无眼无声的”玩伴”(00:16:48);已经仓皇逃到门口的亚洲女孩,下一镜直接切到弗朗西斯擦掉地上的血迹(00:37:30);透过男孩母亲的双腿,在一定角度的镜头中,我们只能看到弗朗西斯在缝合什么东西,随着镜头上升,一个睁不开双眼,喊不出口的母亲的形象,造成了本片最压抑的段落之一,而周围还是她孩子的哭喊声(00:54:35)。
完美的第43分钟:透过被工整分割的玻璃,我们看到远景中的弗朗西斯淡定地走向他的仇人、玩伴、爱人,下一镜直接切到近景(寂静乡村夜晚的虫鸣效果也突然从室内变成室外),弗朗西斯一刀刀捅下去,没有一点犹豫:“你说的没错,这感觉很棒。
”极简的构图所造成的的不详之感,完全胜过于任何血腥的画面——“根本就不需要血红的视觉效果来使人感到颤抖或紧张,黑白的世界是足够扭曲的。
”在已经收回的外媒评价中,[母亲的双眼]时常会被归结为一个黑暗版的[猎人之夜]。
“五十至六十年代的那些美国电影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猎人之夜]、[惊魂记],还有伟大的威廉姆·卡索的那些电影,我希望[母亲的双眼]是在沿着[猎人之夜]的心理感觉前进。
因为它有一个可怕的基调,这个故事关于关在家里又前往世界里的孩子,这是如此地悲伤。
他们也会使用暴力和恐怖元素,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家庭戏剧,以暴力提高情感上的张力。
老天,这部电影太黑暗了,我说起它就停不下来。
”正如序幕(00:03:02)中母亲所言:“圣弗朗西斯在树林中独自生活了很多年,一天晚上,他看到一位天使在天空中燃烧着。
当他醒来时,便有了圣痕。
但是孤独,会对心智做出奇怪的事情。
最终,他死于眼疾,而孤独也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朗西斯被困在一个循环的暴力中无法自拔,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对一个痛苦的精神病人的解读。
孤立的农场中,弗朗西斯一遍遍重复着母亲交给她的解剖知识,在两个无辜者的身上实施;沉默的父亲充当了她暴力行为的同谋和看客,于是弗朗西斯在跳舞,在父亲的尸体注视下;幼时,弗朗西斯在地下室问过查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们?
”“你为什么这么做?
”,查理的回答是:“因为你们让我进门的”“这感觉很棒”。
两句回答又反过来影响着弗朗西斯——电影的第三章,“家庭”中,弗朗西斯随机选择了一对母子,并对母亲施以暴行,抢过其子,与之组成了家庭。
弗朗西斯之子再次踏入到谷仓,电影再一次探索了孩子对于暴力的天真迷恋。
还有那些诗性的时刻,当弗朗西斯尝试与父亲的尸体一起滑入浴缸,想象自己同死去的父亲拥抱。
“掘墓拥抱母亲”的段落终成最后一幕。
此刻,痛苦的弗朗斯西仿佛悬挂在噩梦的边缘。
但噩梦全部来自于破碎的现实。
(文_开开)原载于《看电影》杂志,11月下,特别关注。
有删改。
每个性格扭曲的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没有曲折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少女的内心有对温暖的向往,这种向往渐渐地扭曲变成了性格的扭曲,但内心的憧憬还是依旧深藏在心底。
黑白的格调又给整部片子制造了许多悲凉的气氛,很多喜欢恐怖片的亲们都比较注重音乐和气氛,我觉得本片两者运用的技术很高,综合的很好,背景音更衬托了气氛和增添了看片的人对环境的融入,看电影,注重的就是要走进去,感受故事,了解故事。
极力推荐
此片其实是一个《真实犯罪》的另一种版本 在此片中开始先是说出一个与父母生活在农村的一个叫弗朗西斯卡的女孩 在一天中 她父母不在家然后她突然遭到一个陌生人敲门 是一个叫查理的男人 这其实是一个转折点 当人们都以为会发生什么事 但是其实是女孩的父亲回来了 那个陌生男人在房子里面干些秘密的事情 这是一个精彩的部分 角色互换一样 并非出现那个陌生人把小女孩绑起来 而是小女孩绑了查理 并且折磨了查理 而这只是一个小的开始 之后的一切一切都证明了一句话“孤独会让的思想变得奇怪起来”而这句话正是小女孩的母亲所说这的一幕幕都让的观看的人们有一种矛盾和一种反思相比较起剧情我倒是觉得这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女孩然后走向深渊不可自拔想让人们知道父母的关爱是不可或缺的
从家里遇到歹徒入侵 亲人的离世 让她走向孤独和分裂 成长为连环杀人魔与世隔绝少女的病态成长史 暴力与痛苦的循环 诗意阴冷的悲伤 摄影构图 很久没有看过如此风格独居的恐怖片了,恐怖外衣下其实深入骨髓刻画了人的孤独,风格营造都非常之惊喜影像的黑白处理淡化了血腥画面的不适感 很多画面光影极美 更为电影本身的压抑寂寥氛围添加一层阴冷……
不可否认,何种影片都有其意义,就如这部变态的电影拥有变态的意义一一且看且不看。
大眼贼母亲貌似曾经为外科医生,擅长眼部解剖,从小女主开始灌输各种变态理论和实践。
镜头一闪,另一个变态卷毛登场。
有人说女主看着卷毛杀死母亲之后开始人格扭曲成长史,非也非也,其实这一家都是变态,而且从女主年龄和她爹妈年龄差可以推断,急有可能是被劫持来圈养。
且看地中海老头非但不杀卷毛还轻车熟路的绑在谷仓,而且里面设备齐全,明显惯犯。
后续女主杀人犹如砍菜切瓜般悠然自在。
最后被击毙也属大快人心之尾。
暂且不提自行观摩。
此片节奏缓慢,剧情毫无悬念反转,画面采用自认高逼格的黑白底色,开场让人眼前一亮仅此而已。
影片拍摄摒弃一切灵活的技巧和镜头,导致影片异常沉闷。
导演从始至终用长镜头和平淡黑白色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奈何功力不够,变态的不够深入人心。
有人说心灵因孤独而扭曲。
恰恰相反,因心灵扭曲而孤独。
最后本人薄见,有癖好的一观即可,反之不推荐。
观后意义不大费时耗神。
导演的处女座,黑白摄影为中心看点淡化了血腥场面对观众的不适感,为气氛添加了一份压抑阴冷,出其不意的剪辑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部优雅的恐怖片,并且其极少的台词量更是将片中的痛苦,深沉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次说道,这部片身为处女座,非常成功,风格第一,使人即使看过许久,都能回想起来。
安利过才看的,结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
少女这病态既扭曲的世界观啊,让人不寒而栗
很差~故意黑白片,装13,无新意~
…没有配乐。虽说是部优雅的恐怖片,但实在是无聊的有些看不下去。
咦 有点吓人
画面可以给100分 黑白影调做得非常好 可惜剧情无逻辑之余显得太空洞乏味 主人公内心孤独扭曲的渲染还不够到位 冲突也不明显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作为新人新作还是很不错的
莫名其妙 剧情非常单薄 为黑白摄影加一星
像德电和边域之城里的变态家族就是这么养成的吧!这就是所谓的穷山恶水出刁民???当然这部片子里的主角灵气十足,最后警察不管旁边还有个小孩就开枪也是可以,恐怖片能有这么文艺的气质很难得
无聊
优雅的恐怖片
太沉默了
我真不确定我看懂了
深井冰
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让人想起《独自夜归的女孩》,同样是新人导演拍类型片,且黑白摄影是最大看点,与之相比故事则显得过于空洞,少女心智异化的过程突兀没逻辑,过于想表现血腥残暴,其实不过是新导演标榜自己的小心机而已。
从头至尾都在做减法的电影,极少的台词量,角色基本处在无声沉思或痛苦呻吟的状态,极佳的灯光运用和田园美景却选择黑白影像,模糊时代背景亦突出孤独苍凉,断裂性剪辑方式删掉了所有最富戏剧性和感官刺激的情节。间离效果体现在剧本刻意忽略角色动机,并隐藏叙事目的
6.1分左右。意外的发现这部恐怖片居然有这么漂亮的摄影镜头,女主也很有气质,纯属病娇又不做作。只是故事太无聊了,这么一个套路情节后,结尾更是潦草。
人性
7/10。赞美摄影。越简单的文本越容易体现作者风格。刻意回避血腥镜头,是极简的优雅。
还好。类似伯格曼【更准确地说是哈内克?《白丝带》那种】拍三池崇史吧
和遗传厄运一起刷的惊悚片,相比较之下个人更喜欢这部。病态少女逐渐长大,把人囚禁起来剜去双眼使之不能看,割断喉咙使之不能言,孤独如她,恐怖如她